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成瘾》读后感精选

《成瘾》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0 09:50:22
《成瘾》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9-20 09:50:22   小编:

《成瘾》是一本深入探讨成瘾现象的书籍,作者通过案例和研究数据揭示了成瘾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书中提到,成瘾并非简单的意志力不足,而是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读后让人深切感受到成瘾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也引发了对成瘾问题的思考和警惕。

成瘾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印证上瘾需要什么条件,和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加上实际案例。书里的内容基本上在标题目录上就展现了一大部分了。

做点简单的笔记。

上瘾需要具备的三种情况:

1.感觉很好,再来一次

2.就差一点,再来一次”

3.可能会好,再来一次

成瘾必备三种因素:

自我想象,自我情感,自我连接

最后一章讲的就是要让人们对一个品牌或产品成瘾,就是打造自我刺激开关。

成瘾读后感第二篇

#老蕉书单# 12月第5本

【书名】《成瘾》

【作者】程志良

【关键词】脑模式 上瘾模型

【书评】

1、成瘾的本质是多巴胺制造的匮乏感绑架了大脑,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对于行为结果的错误预判,认为差一点就成了,所以再来一次促成了持续性上瘾。

2、驱动成瘾的三要素是“想象、情感和连接”,当我们从想象自己可以获得的结果开始,就已经参与上瘾的流程,从情感上定义自己,并让自己与结果发生连接,促使行为发生。

3、自我意识的存在产生对自我行为影响, 行为是否改变,和大脑的自我区域(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密切相关。本书介绍了如何抓住刺激上瘾的情感开关,如果你感兴趣,请翻开这本书。

【推荐指数】⭐⭐

【阅读难度】⭐⭐⭐⭐⭐

【行动指数】⭐⭐⭐

成瘾读后感第三篇

看了程老师写的《成瘾》这本书,真的是脑洞打开,对我影响很大。听过他的《瘾品化思维》音频课增强了瘾品化思维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加系统清晰的分享了如何借助瘾品控制大脑的机制,来影响他人。让我最有感觉的是课中说到,自我意志是如何用“就一点,再一次”的忽悠模式把大脑的理性搞失灵的,让我一下子顿悟到了行为设计的精髓,真是有脑洞大开的感觉。听课比看书理解的内容要更多更深入。我是对成瘾模式非常着迷的人,瘾品化思维是未来商业社会竞争必须掌握的杀手锏。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学到的最有用,最不一样的课程。最主要的是这个课让我发现了未来的竞争是用户大脑深控能力的竞争,不再是粗狂的,凭借财力的的竞争模式。而是要看谁更了解用户大脑。而这个课把瘾品对大脑的控制机制,运用到用户管理中,是个很独特的思路。这时一个不一样的课,看到这个名字就爱上了。会听第二遍的好课。

成瘾读后感第四篇

有些内容对于而言比较新颖,有价值参考意义。四星半作品,新版将出,希望更棒。

有段时间没有做笔记了,基本上都是看电子书直接复制文字。这本书阅读的是纸质版,觉得非常不错,所以敲字评论一下。

人类的潜意识大脑拥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事情糟糕的状态来之前就开始使用瘾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这样解决,因为害怕发生某事所以做了某事,对于“自我”来说理由还是很充分。

“自我”和现实中的我之间的差距,让我们产生了匮乏的欲望,我一直觉得意识才会让生命有意义,没有意识的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又有何种区别呢?如果这样是合理的话,就会出现意识优于物质。

人类是特别有意思的动物,其实不用明白太多的事实和道理,模模糊糊,稀里糊涂也挺好的,但的确有些人希望弄明白,这下子就麻烦了,弄着弄着自己就会糊涂,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不能自冾(自我的研究),人是善变的,但底层的需求和本能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成瘾是为了说明商业行为,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

“知道”本身也会让人上瘾,因为你知道了,就可以与别人分享了,不一定深度了解,知道一个概念一个信息就足以,这也可能是目前泛新闻平台有存在价值的原因吧

成瘾读后感第五篇

1.逃不开的几个例子一直在重复可口可乐,星巴克,麦当劳,奔驰苹果,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2.案例特性的强调不明确,有些案例需要放到特定场景来看,但是作者在描述的时候没有凸显出它的前提条件。

3.用词不当,我截取了里面的一个句子,他是拿苹果手机举例子的是这么写的"这些东西之所以让人痴迷,是因为人们感觉他们高于自己卑微的身体和身份"所以用苹果手机的都是因为自己卑微喽~

4.最后一个关于孕妇选择二胎剖腹产和顺产的一个例子让人哭笑不得。在医生和搜索引擎之间居然去选择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个确定答案,先不说他想找专业的学术资料之类。第一,但就通过做者评判"百度一下你就得到"就说明他也没有正确的去使用这个搜索引擎。第二,在选择线上找线索和遵医嘱之间。还要选择相信互联网吗?第三确定感这种东西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没有确定性,凭什么作者需要一个搜索引擎给他带来确定感?顺便再说一下这位作者吧,百度的slogan都给说错了,在21年之前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以上都是个人的主观读后感觉,仅供参考。

成瘾读后感第六篇

说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在别人的脑袋里,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对于闪屏快餐化信息的社会常态,如何打造出过目不忘且必有回想的产品或印记,想必也是很多商家和个人都在推敲琢磨的一件事。

知道江小白是通过他的文案,虽然不喝酒但江小白已经有了烙印,每一期的文案几乎都会去看,不是应景,而是喜欢去通过文案揣摩它的产品引导和切入点,看的多了,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新品推出配合文宣,总能从社会大众找到那个震颤的共鸣点,所以有时候也会在想,到底应该还是先有社会心理研究再有产品的吧,那些所有故事里的故事,最后都浓缩到了一瓶小酒中,所以说,江小白卖的不是酒,卖的是该喝上一杯酒的故事。

说需求有两种:生存需求和思想需求,而成瘾的需求往往也不是真正的需求。。。那到底什么需求会成瘾呢?个人浅识,当基本的生存物质已经得到满足,精神需求才是无限可能的成瘾黑洞,就像之前一个对鸡蛋嗜吃如命的人,我亲眼见过一顿真的吃了21个,真的是饿么?或许,但正常人四五个鸡蛋就填饱胃了吧更何况还有其他食物,据说,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视觉诱惑,说是和小时候的什么故事有关。看,还是潜意识作祟哈,那种匮乏感应该和饿肚子关系不大吧,起码现在不是。

再回到社会化的商业时代,绝大多数需求的产品总与n多品牌供参考挑选,想必每个人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也总有几个钟情的品牌吧。不过,如作者所有说“一旦品牌成瘾,将永无止境”,个人还是有保留的看法不同。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最难抓的就是人心,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感官。。谁也无法保证曾称霸江湖的诺基亚会一直独步天下,更无法判断苹果就一定会一直笑傲江湖,不是所有的果粉都没用过三星,也不是所有的三星用户都不喜欢小米,华为也不错嘛。。。没有绝对值,也没有绝对不变的人。

对于个人也一样,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品牌,只要参与社会活动就会面对个人品牌的影响,如何塑造如何推销也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就像提到马云,会想到阿里巴巴,提到阿里巴巴也会想到马云。说的再小点,我们每个自己都有怎样的品牌形象特点呢,除了先天亲人,处了那么久的老朋友、爱人、工作。。。是不是也是一种关系的上瘾呢?

成瘾读后感第七篇

为什么你会一直不停的刷手机,一会是微博,一会看看朋友圈。

为什么你会痴迷王者?

为什么女同胞们对包包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就像男同胞对皮带和钱包的执迷一样?

为什么有人热爱边吃饭边打牌?

在《成瘾:如何设计让人上瘾的产品、品牌和观念》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很多你想要的答案。

以下简称《成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设计让人上瘾的产品、品牌和观念,虽然局限在3个词里面,但是其实对于任何的成瘾都适用。

你想知道你兴奋的时候大脑有什么反应吗?主要是在大脑内侧前脑束和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大脑兴奋,你觉得兴奋。

你想知道成瘾是什么吗?

1、成瘾是一种联结关系,就像书中实验室的小老鼠,觉得是水多的地方得到的食物也更多一样,自我把“成功的结果”与前面的线索联结起来。

2、成瘾是一种需要强化和及时的关系,比如大家都在中学学过巴普洛夫的训狗实验,针对狗狗的神经反射,是在经过前期无数的强化训练和及时给予食物,才让狗狗仅仅听到铃声就开始分泌唾液。我们的世界里,“成瘾”也需要这些潜在的步骤。

但是人作为比其他动物更加高级,需要也更丰富。“成瘾”需要执念和无可替代的关系,就像大家对星巴克的追逐,真的有多少人觉得星巴克好喝,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会去买星巴克,执迷如此。星巴克已不仅仅是购买饮料的场所,更代表一种形象,精英、时尚、温暖,也从最基本的生理奖励变成一种自我社会奖励,将自我和这个社会联结起来。包括现在盛行的饥饿营销,无疑是把人的匮乏感和外界联系起来。

《成瘾》还介绍了3种思维逻辑:

感觉很好,想再来一次

差一点点,想再来一次

想更好点,想再来一次

大家在对一样产品或者品牌执迷的时候,渴望拥有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自己拥有这些的样子,觉得幸福,才会考虑真正去拥有。

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打造“成瘾”的公式

1、情感

比如大家对品牌包包的理解:至少认可这个牌子所带来的价值和属性(基础价值和社会价值),品牌特征等等。有认同和理解,才会在镜像机制下去模仿。

2、想象

我们的想象主角是自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出门购物买衣服,如果看中一件衣服,必定是先试穿看下效果。如果是网购,下单的动力就是,觉得自己穿好看。如果是跟风汪(明显街拍or网红),也是自己脑海里过一遍自己穿的样子,拍拍脑袋买了。

3、联结

前面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小猴子的实验,小猴子出生还没断奶,一个挂着奶瓶但冷冰冰的架子,一个是有温度怀抱的猴子妈妈玩偶。在实验前,大家都认为小猴子从属食物,不会黏在玩偶上。但是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睛,小猴子只会在饥饿的时候去找奶瓶,其余的时间都会与玩偶在一起。这里可以想起人的多重需求,食物重要,其他需求同样重要。只能说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复杂和让人不可自拔,比如永恒的爱恨情仇(扯远了)。大家想到杜蕾斯想到的是性爱自由,爱情至上(杜家的营销蹭热度水平太高)。

除了上述说的公式,作者还介绍了成瘾开关,其实我觉得是作者对于成瘾的补充说明:人类对于美好的追求,对于自我缺陷的逃离。而无论是产品(比如微博、微信、淘宝,让人类更为的紧密和了解潮流,拥有更美好的东西,是一种不止步的追求)、品牌(幸福、美好、快乐、财富)等等,说到底是观念在发生作用,这些属性都是社会属性。

“成瘾”,我想这本书的开山鼻祖还是《乌合之众》,其中最鲜明的论点在于:人在群体活动中,情商、智商、情绪都容易失控,容易顺从别人的想法和逻辑。因为别人拥有我也想拥有,因为我拥有了我感觉特别棒(有时候需要大家不带脑子,只是让你觉得不停的获得信息,得到满足)。而产品不断的更新迭代、品牌不断的塑造灵魂,观念不断的升级变化,所有都铸造了成瘾。

#就像过年大家停止不了刷手机一样!!!#

成瘾读后感第八篇

第一次知道《成瘾》这本书是在吴晓波频道,由于我本身是营销人员,日常的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些客户对于公司活动的关注点,同时,我本人对新媒体应用、个人IP打造非常有兴趣,因此对此书比较关注。凑巧吴晓波频道南京书友会组织了线上阅读活动,于是我参与了进来:一方面,想通过阅读充实个人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阅读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感与书中观点进行碰撞,最终进行输出。

然而近日家中事务繁多,只是大致浏览了部分章节,选择了其中一些篇幅进行了阅读,现做一个感想的呈现,作为对第一次阅读的交待。

第一、上瘾是内心“再来一次”的召唤

这是从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解释一个人为何会对某个事物成瘾。这三种召唤分别是“感觉良好,再来一次”、“就差一点,再来一次”、“可能会好,再来一次”。

(1)“感觉良好,再来一次”。

这种模式对应美食、烟酒等,人们通过使用这些“瘾品”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这让我想起了海底捞火锅。前几年,海底捞特别火,作为四川人,坦白讲海底捞火锅的口味并不是那么出众,四川本地有很多口味更好的火锅店,然而很多人去了海底捞以后却还想再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顾客很享受在海底捞享受的服务,感到一种被宠为上帝的感觉,这种感觉让身体释放了多巴胺,让人们感到异常愉悦。这种就是“感觉很好,再来一次”的体现。类似的像吸烟、吃美食,人们总是一次反复尝试,以保持愉悦感。

(2)“就差一点,再来一次”。

这种模式对应人们玩游戏、参与赌博、购买彩票等行为。对于这些获得,人们往往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当失败和挫折出现后,人们一般会主动去对此作出解释,分析失败的原因。比如我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玩超级玛丽,这款游戏每一关的最后都是玛丽大叔要跳过去把旗降下来到底,如下图:

超级玛丽游戏通关前界面

顺利的时候,我的操作会让玛丽大叔成功调到旗杆顶部,让旗帜下降至地上,但也会遇到把玛丽大叔甩到地上的失误操作,而每一次遇到这种失误我都会感叹:哎呀,就差一点,下回注意点就好了......然后重来一局。如此往复,陷入“就差一点,再来一次”的深渊里。

(3)“可能会好,再来一次”。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诸如抽奖、赌博、买彩票以及购物这些活动,这其中存在一种可能性,每个人都觉得幸运可能会光顾自己,于是乐此不疲。比方说女士会去商场购买衣服,因为她觉得某件衣服买回来后会让自己有变美的可能性。

以上三种模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种行为可能会是三种模式共同作用。

这点启发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要学会设计,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具备以上三种模式中的

至少一个特点。

第二、想象、情感、连接三点驱动成瘾

打造让人成瘾产品的三要素分别是:自我想象、自我情感和自我连接。

(1)自我想象

人们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这确实是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在消费一个产品或者品牌的时候,那种强烈的购买欲和冲动其实并不是来自于产品本身而是来自于对他的想象。人们看到这件产品后引发的想象刺激了我们去购买。

这让我想起女生的网购。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件让我们心动裙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启动想象——这件裙子不错呀,我穿上这条裙子去办公室,同事们看到了肯定会夸我很好看;这件裙子显得我身材比例特别好,显瘦……我穿上这件裙子去跟谁谁谁合影一定特别出众……

(2)自我情感

这点,星巴克的经营者就特别聪明。

星巴克的布局都是精心设计的,从桌子的颜色、摆放,到柜台的风格,服务员的制服、沟通的语言、到店里的香味,所有的感官线索都必须符合星巴克的品牌印象,带有情感。顾客感受到后感觉星巴克高档次,让人喜欢去接近。

(3)自我连接

自我连接就是让人们看到、想到、感受到、体验到想象中的美好自我。让人们感受到美

好的自我存在。像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非常喜欢美图秀秀这款软件,里面包含了很多滤镜,其中的美颜相机还有磨皮、瘦脸、祛痘、增高等功能,用户用这些功能把自己的形象进行处理,让人们和自己看的理想中的自我。

第三、“瘾品”是逃离恐惧也是实现美好的工具

要让人们对一个品牌或产品成瘾,就是打造自我刺激开关。

人们买名牌包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向其他人宣告:我不是一个住在乡下的穷人;人们用美图,也是抗拒着现实世界里那个有皱纹、有黑眼圈、有痘痘、面部蜡黄、腿粗、脸大的自己。

人们渴望自己变得美好,成为有价值的人、有用的人...总之希望成为可用正面词汇来形容的人。这点我认为有点像管理学中的正激励法: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正向的激励,诸如赞美、奖赏、承认、信任等。持续的正向激励可以让人成瘾,就如同一些减肥人士,他们为了减肥会隔一段时间测量下自己瘦了多少斤,体脂率达到了多少,通过数字的改变从而鼓励自己继续减肥。相反,一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瘦身没有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于是就容易放弃,无法在减肥瘦身的事业上“成瘾”,于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才迈出半步就终止了。

《成瘾》这本书中有大量有关脑神经科学的动物实验,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值得反复深入阅读和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只是书中所举的品牌例子比较匮乏,基本上就围绕着麦当劳、星巴克等几个品牌举例,真是案例不够丰富。

基于以上,我打分4颗星。

宁馨儿的世界(简书名)

2018年5月25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