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100字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15:00:46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01 15:00:46   小编: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二十四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并对各个时代的史书进行了概述和解读。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读完后,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一

鲁迅说:“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因此,即使今天的我们仍要读史,因为读史明智,学史增信。

历史书深受大家的喜爱,作家喜欢写、读者喜欢读。因此,每年出版的历史类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然而,要读史还是要读“正史”,读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历史文献集合,几乎涵盖了清朝以前的中国史。最早是由皇家出版社兼印刷厂武英殿出版印刷、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被称为“殿本二十四史”。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修订了“百钠本二十四史”,被公认为最佳版本。目前通行的版本是新中国成立后编修的“点校本二十四史”。

很多吐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读也罢。原本我也有这样的困惑,直到读到《二十四史通识课》。

作者刘凯说,“历史是由一个个前后连缀、环环相扣的事实环节联结成的文明链”。篡改历史中的一环会导致历史逻辑的混乱,所以尽管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他们也是历史的选择。

二十四史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揭示中华文化的源流,也成为了照耀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明灯。因此,我们要读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历史文献合集,合计4000多万字,又都是文言文书写。即使每天读一万字也要读上个十多年。

对于今人来说,通读是完全没必要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简化阅读才是正确的“二十四史”打开方式。

虽说是精简但是也是个技术活,《二十四史通识课》中作者刘凯是这样做的:

1.针对二十四史中存在重合叙述的部分,作者在大量文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了“去重”。汉书》尽管体量较小,但是其重要程度决定了它们的篇幅不小。

2.针对二十四史中存在重合叙述的部分,作者在大量文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了“去重”。

3.编写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翻译史料,而是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最新考古、历史研究成果,摈弃了不符合史实的书写,使我们与时俱进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喜欢读史的书友们千万别错过这套兼具学术性与通史性的好书呀!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二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每天被各种琐事和娱乐消遣所包围,仿佛历史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但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沉下心来读读历史,便会发现,我们所经历过的所有一切的困难,都曾经有人经历过,历史,不仅是已经发生过的故事,其中还蕴藏着无数宝贵经验和智慧。

许多优秀的人,一生都在研读历史,比如曾国藩、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张舜徽等等,那么,浩瀚史学之中,我们应该读什么,才能完全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呢?答案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总共有3213卷,约4000万字,对于普通人来说,要读完读透这二十四史,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那这套《二十四史通识课》就可以帮助我们先理解每一册里的精华,然后再选择性进行深入研读。

《二十四史通识课》是历史研究者刘凯为读者总结的一套史学入门读物,我手里这是第一部,关于《史记》和《汉书》的精华内容,这两本既是史学文献的经典,也是古代史学两座巨大丰碑。

不过,本书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翻译了《史记》和《汉书》,而是结合最近的一些考古成果,将新的史学观点与几千年前的古人思想融合于一体,既让人涨知识,又为读者正视听。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声音是批判旧的史学作品的,他们认为,史书是胜利者所书写,里面有许多不符合真相的内容,特别是考古研究出土了许多文物之后,这样的观点更尖锐了,甚至要把《史记》等史学家的著作完全推翻。

其实,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来,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如今,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文化冲突,我们就不能人云亦云,而是用心去了解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史学观。

历史学家G.M.杨曾说过:“历史真正的主题,不是已发生的事情,而是当事情发生时人们的感受。”

历史,只是前人的记录和传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不必去当审判官给每本书打分,而是通过这座桥梁,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把握时代变迁的脉络之后,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三

你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吗?

二十四史是个集合的概念,是一套史书的合成,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几乎涵盖了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华历史。

二十四史是集大成的结果,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三史"的说法,当时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为"三史",南朝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问世,取代了《东观汉记》,合称"三史",同时,又有人把《三国志》加了进去,便有了“四史”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前四史”,“前四史”的说法,也是流传最广的。时间越往后推移,史书便不断累计,到了唐代,出现了"十史"和"十三史"的合称,宋代又有"十七史”,明代又有"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随着《明史》的编修完成,乾隆皇帝正式钦定了"二十四史",相当于得到了官方认可,"二十四史"的概念也最终敲定了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二十四史"的历史并未就此结束,后来随着清朝覆灭以及民国政府建立,又出现了"二十五史"(加入《清史稿》)和"二十六史”(加入《新元史》)之称,只是就影响力而言,"二十四史"仍然是流传最广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当然,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后世之人一般称之为"殿本二十四史",且对其评价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汇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版本并不都是善本,有些都存在不少字句错漏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段落间的前后颠倒现象。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深感"殿本二十四史"版本不佳,故而决定重新编修"二十四史",已恢复中华全貌,进而成立了"二十四史"编校中心,广泛搜集各史善本,历时十八载,全新的"二十四史"终于出炉,也就是如今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也是后人认为的最佳版本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记录了历朝历代的历史,凝集了诸多先代文人的心血,有的人皓首穷经、一生钻研学问,花费数十年的心血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这厚厚的史书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一个历史疑问,无数古人用毕生心血凝结成一卷卷史册,对历史的传承的执着和热忱,已经融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浩瀚典籍成了支撑我们民族前进的脊梁。

二十四史篇幅累计3213卷,合计4000多万字,如果每天读1万字,一年可读365万字,那么需要花费11年的时间才能通读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而且"二十四史"晦涩枯燥,而且卷帙浩繁,完全通读是非常不现实的,那么《二十四史通识课》就很有必要了。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从来都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了解历史,会让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豁达,增长眼界,知往事,方通今事。譬如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司马迁的生平,几乎没人不知,为了完成这本著作,他几乎耗费了一生的心血,也为之付出不小的代价,《报任安书》里便可窥见一二,如此珍贵的著作,不该蒙尘,束之高阁,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宝物,是先人想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我们就是这样踏着先人的经验,一路向前,我们的民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得以传承发展。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四

读历史一直是我想读,迟迟不敢开始,上学的时候学历史的枯燥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连朝代顺序都记不清。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学者,把枯燥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书籍编著的通俗易懂,各种版本络绎不绝,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历史,真的是非常幸运。

作者刘凯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探索,已创作了数百万作品,《二十四通识课》包含了五部作品。在删繁就简的同时保留了历史的精华部分。今天看的这一本是《史记》和《汉书》。总共480页的。主要讲述了史记和汉书的内容,概括了从黄帝时代到王莽改制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是作者解读并不枯燥,一套书可以了解中国通史,又通俗易懂,真是非常适合历史小白翻看。

《史记》作者司马迁,涵盖的年代是黄帝时代到西汉汉武帝年间。作者从“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对历史脉络进行了解读。

本纪:主要是帝王的传记和朝代的大事记。

世家:主要记录了诸侯以及诸侯国的传记

列传:是非王侯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譬如:文臣、儒生等

表 :主要说的是年代大事件和人物

书 :介绍了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

在整个解读的过程中,也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写作志向和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家族和学识进行了分析。对司马迁的深入了解,让我们在读懂史记有很大的帮助。

《汉书》的作者班固,记录了整个西汉时代的历史。从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改制。这是一部断代史,就是以一个王朝为写作对象。主要阐述了西汉这一朝代的历史发展。书中也用很大篇幅来阐述班固的家族史和班氏编著汉书的事迹,从中我们看到一部历史著作编撰成册并且传承下来,用了他们毕生心血潜精研思。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五

《史记》是正史之中的必读书目,位列“二十四史”之 首,深受历代学者的推崇。不过,《史记》并不好读,在读《史记》之前,不妨读一读刘凯的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一来可以从竖向的时间线上了解历史,二来可以对《史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二十四史通识课》讲得是二十四部史书,以《史记》为首,涵盖了清朝以前历代的中华历史,包含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读完这24本合计4000多万字

的二十四史,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去读。此时,通俗易懂的《二十四史通识课》,可以作为了解这24本史书的首 选。

对于《史记》来说,读它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司马迁的家族与家学。因为编著《史记》,不仅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更是他父亲的毕生所愿。《史记》中至少有十二篇是出自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之手,还有其他的几篇是司马迁父子合著。

在《史记》的开篇,司马迁花了大量的笔墨记述自己的家族史,强烈的家族荣誉感给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足够的自信。《史记》中的一些史实,也是源自于司马迁的家族记忆,来自祖先留下的文字或口述材料。司马迁的家人先后担任过各种国家要职,这些都为《史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在小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当成下一任太史令来培养。从10岁起,司马迁就开始通读史典籍,把晦涩难懂的史书读的滚瓜烂熟,在17岁的时候,完成了“学室”为期三年的学习。20岁时,司马迁开始游历大千世界,对山川地理有了清晰的把握。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担任了太史令,并从父亲手中接下了撰写《史记》的接力棒,在生命终结之前,完成了这部闪耀了两千多年的《史记》。

读《史记》前,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会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多一份敬畏之心。

《二十四史通识课》对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和《汉书》进行了解读,这里面有作者的个人见解,也有他独具匠 心的编排。

首先,作者将二十四史中重合的内容进行了结合讲述。比如,《史记》和《汉书》中关于西汉前中期的历史叙事,存在着一些差异。作者根据文献,分析出了差异的原因,来自于司马迁和班固史学观念的差异。他相互参照着进行讲述,让读者清晰把握其中要点。

另外,《二十四史通识课》很注重对读者历史观的培育。比如,对于读者熟知的“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历史故事,进行了辟谣,把其中不符合史实的部分进行了解读。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结合了其他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让《二十四史通识课》成为了一部颠覆传统历史观的作品。

无论是历史小白,还是历史爱好者,都会从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中有所收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读一读,对历史有一份了解,借古鉴今,一如作者在前言中写的:“如果这套书能让你对古代的史书产生兴趣,能引导你继续深入地探究历史和思考历史,那么我写作这套书的目也就达到了,作为一名历史写作者的‘虚荣心’也就得以满足了。”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六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浩浩汤汤!自司马迁的《史记》方以竹简文字的形式,沟痕泱泱华夏文明集结原点,由此溯源“五帝”始,固化华夏的同一个祖先“文化之根”。并以其为发轫之端,历朝历代,国家皆以编撰断代史为己任,至清张廷玉的明崇祯17年止的《明史》,由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最终由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武英殿印刷《二十四史》,乃成为传颂至今的正史,也即是“钦定二十四史”!

正如历史学家刘凯在其《二十四史通识课》第一部的序言所述,读二十四史,即便是专业的学生学者也不能遍览,更何况对于没有古文基础的普通读者!是否有必要读这些正史,以及如何去读,是围绕在我们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舍又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

所以,以民间身份在孜孜不倦精研二十四的刘凯的《二十四史通识课》,都是给与国学史家思想进行的一次“健康瘦身”,可以让普通的我们在日常工作闲暇之余,读史,去学习,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对国学文化的认知程度,不会数典忘祖!

通识课第一部共分两章,即以《史记》和《汉书》这两大接续华夏历史大半个天空的“千古绝唱”与“正史典范”为讲述学习。

作者遴选《史记》里的10篇“纪”、8篇“世家”、9篇“传”等27篇,进行精读细讲,刘凯以其扎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各个篇章里的人物均能透彻的分析其功过得失,也能信手拈来,收集《史记》之外的文献资料加以佐证,比如西汉竹简《赵正书》里关于秦始皇选择皇位继承的对话,表明作者的观点为不能“使彼非此”,而要综合地去看,去分析!

同时,作者也将《汉书》与《史记》中相同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对照讲评,也结合历代的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司马迁和班固这两位史学家在记述撰写历史的各具特色!

在第二章的《汉书》介绍里,摘取选择四“传”两“纪”进一步说明班固对于历史的雅正、严谨、稳重的传承,没有太多的文学色彩,而是直言叙事,自西汉汉武帝到王莽篡权夺位的历史风云,与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有很多的不同!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宣汉”的思想叙述倾向。需要读者能够认识清楚其本质!

故此,历史学家刘凯也在这本通识课中,比较司马迁和班固不同的抒写历史创作观,用他们相对的记录对象的不同表述,加之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让读者识别出各自的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不至于混淆视听!

作者在第一册的《史记》和《汉书》里面,更能将历史人物的各种形象得以丰满立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些历史大家之创作各个帝王世家的性格特点,以及诸多大事记的前因后果,并从中分析得出其“是非成败”的具体因素,非常详实,且具有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十四史》发其中华源,铸其中华魂,让我们阅读二十四史,“传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唯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人民网《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所以,“治学先治史”,只有“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我们才会将现实和历史逻辑更好的迭代创新,强吾民族壮我中华,让“中华文明重焕盛大荣光”!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七

刘凯先生所著的《二十四史通识课》,有三个关键词:二十四史、通识、课。

刘先生以二十四史作为自己浓缩的对象,他并没有按照原著史书的顺序和篇幅来决定自己的顺序和篇幅,比如我手头这一本选择的是《史记》和《汉书》,他们的作者史称班马,是最优秀的历史学家,这两本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史书。

把这两本书合为一册,基本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四史精华本中的精华本。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ArtsEducation"的译名,主打的就是一个抹平学科界限,让受教育者都能从中获益。所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不故弄玄虚。

书名的重点落脚在一个“课”字,作者在行文中经常自问自答,仿佛是代学生提问,作者虽然讲述的是《史记》、《汉书》,但不拘泥于这两种书的重述,而是着重于二书所述历史的重塑。虽只一字之差,但是课堂面貌已大不相同。

以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来说,作者并不赞成《史记》的血缘传承说,但他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他细致为我们分析了司马迁选择血缘说的原因。在司马迁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所选用的血缘说已经是最前沿的理论,他以此塑造的五帝传承,对后世大一统的思想和根正苗红的正统的思想,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元代统治者明知自己和汉族是两大毫不相干族类,却依然以中统为年号,也未始不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作者既提出了新的思想体系,又不完全否定过去的史学观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优秀的课堂理念。

以前曾经看过欧阳震华演的一部法医片,欧阳震华饰演的男主,曾经在法医技术手段不先进的年代里断错了一个案子,后来那个案子中的无辜者的女儿前来复仇,我一直觉得这个怪圈无法得解,但是法医最后说,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在有局限性的年代里,尽量做到最好,已经问心无愧。 史学的观念也是一样,过去的观念被否定,是进步的表现。

承认当时的观念有一定的现实进步性,是客观的史观。 得益匪浅。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八

相信对于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一定都听说过《二十四史》。这是一套贯穿了中国完整历史的著作,他最终由乾隆皇帝正式钦定书目,成了后来流行最为广泛的中国历史版本。

我们想要完整了解关于中国的历史,这样的一套历史读本必然是需要阅读的。可是《二十四史》多达3213卷4000多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读完《二十四史》是不现实的。即是专业学者、历史文献学专家张舜徽完成通读《二十四史》的任务都耗费了十年。而我们已经脱离了古文的根基,再阅读以古文创作的《二十四史》,必然耗费心力,但又不一定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 那么关于《二十四史》,我们就不要阅读了吗?了解一个国家过去的历史状态又是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所必不可少的,否则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无用论”这样的怪圈,丧失文化根基。

刘凯,一位致力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探索,2013年开始历史写作,创作超百万字的作品。他创作了这样一本《二十四史通识课》,带我们跨越语言的障碍,带我们去伪存真,带我们走进关于《二十四史》的精华之中。 而这一本《史汉双峰——》就是关于《二十四史》之中最早的两本,也是最为经典的两本《史记》和《汉书》的整理和科普。

《史记》虽然是《二十四史》之中篇幅较短者,但同样有着近50万字的体量,它又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几部分,想让我们完全了解也是不容易。因此在这本《通识课》之中,作者择其重要者,并把有所重叠部分进行了合并,给我们完整呈现《史记》记载的历史真实状态,在分析这些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也带我们明确司马迁的史学观。

司马迁撰写《史记》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严谨,就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而这在他所创作的《五帝本纪》之中就能够看到端倪。因为那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是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时代,即使是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对于那段历史也是模糊的。 但是司马迁依然凭借着自己对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尽量还原出最可能的真实性,排除那些明显是神话特征的故事。比如关于我们传说中关于人类的起源,关于盘古开天地,关于女娲造人等等的故事,在《史记》之中就没有记载。

而《史记》之中所记录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当然,对于这些人司马迁撰写他们的时候也依然需要相应的加工,这就和流传的其他版本儿会有所出入。而在这本《通识课》之中,作者也通过和其他版本的比较、从现在考古发掘的结论,带我们探索历史最真实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位严肃史学家所应该秉持的素养。

那么对于《史记》,对于《汉书》所记载的其他的历史真实呢?在这《通识课》之中,作者通过对于文本的梳理,通过对于自己历史的探索,通过我们现在学者研究的结论等等信息,带我们对于《二十四史》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去探索历史的真实性,去完成我们历史学的科普。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九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成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还记得西南联大吗?它成立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当时蕞优秀的知识分子云集在一起,创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它的使命就是为我们后代保留民族文化的珍贵火种,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够生生不息。

说起我们国家重要的历史文献,有一套史书一定不能忽略,那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集合,它包括了中国古代24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几乎涵盖了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华历史,这24部史书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有一种“历史无用论”,他们认为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二十四史”也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因此历史是不可信的,历史更是无用的。关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来反驳。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历史是不可信的】

历史即便是有胜利者书写的,难道胜利者不也是在历史的浪潮中被“选择”出来的吗?

【“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是无用的】

首先古人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历史,朝代的更迭往往都是由帝王将相所推动的。普通人要想在史册上留名,无比艰难。即便正史是为帝王将相做家谱,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也曾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几乎没有哪位大师是不读历史的,我们普通人还有理由不读历史吗?

“二十四史”虽然重要,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读。“二十四史”篇幅累计有3213卷,合计4000多万字,如果每天读1万字,也要花费11年的时间才能通读完,更别说他内容晦涩难懂。

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就是要为“二十四史”进行一个全面健康的瘦身,既保证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有作者的个人风格和个人见解。可以说是一部紧明扼要的中国通史,同时给读者以颠覆传统的全新历史观。

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但无从下手,那么这套书就是一把钥匙,能够引导你继续深入的探索历史和思考历史。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篇十

鲁迅先生说,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如果连历史都没有了,那国家本身也就灭亡了。所以他一直秉承着治学先治史的理念,他认为,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先从读史入手。

这是一代大师的观点。那么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今天还有必要读历史书吗?

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从今年重拾读书的爱好以来,截止到今天我读了将近100本书。越读书,对历史的兴趣越深厚。现在最喜欢读的书就是历史类与人物传记类。

也许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话。在读这两类书籍时,总能学到很多。我们的古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距离我们好几千年前的空间中,经历的很多事情也曾像我们的今人、今天一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没有读刘凯老师的《二十四史通识课》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二十四史”是一本书。读了以后,才知道,我有多么无知。

01“二十四史”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一套史书的合称, 是二十四部我国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华历史。在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三代帝王把“修典”做成了一件长达百年的文化盛事,随着《明史》编修完成,乾隆帝正式钦定了“二十四史”,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以后随着清朝的灭亡以及民国政府建立,又加入了《清史稿》和《新元史》,成为“二十六史”,但其影响力甚微,“二十四史”仍然是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

后世又经历了“百衲本二十四史”、“点校本二十四史”等,目前最为通行的还是中华书局编修的“点校本二十四史”。

02为什么要读“二十四史”?

在世界历史上,不是每个民族都有书写和记录历史的传统。但好在我们的古人具有这样的意识,各朝各代的文人们皓首穷经,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秉笔直书,继承父志,为我们编写了《史记》,开创了记录历史的先河,为中国历中留下了史学传承的信仰。

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告诉世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性。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后人去记录历史、书写历史、传承历史。

正是这一代代文人们的记录,让我们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更让我们了解了我们的祖先,他们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经历了什么......人只有知道自己的来处,才能看清明白的方向。

03《二十四史通识课》能提供给我们怎样的价值?

“二十四史”累计有3213卷,4000多万字。假设我们每天读1万字,一年读365天,读完需要11年的时间。而且这还是在阅读文言文毫无障碍,对其中夹杂的典故和专有名词非常熟悉的前提下。

所以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普通人很少能读下“二十四史”。但是这套书又是历史类书籍中的瑰宝,是各朝各代的正史,不读又太可惜。

《二十四史通识课》系列图书是对二十四史的解读,在删繁就简的同时保留了二十四史的精华,史实和史论都不少,既保证了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不缺少趣味性,堪称二十四史的全方位阅读攻略。

该套书籍以二十四史中的篇目为线索,帝王本纪和人物传记为主,按历史时间顺序串联而成,内容涵盖从黄帝时代到明朝灭亡4000多年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

我拿到的是《二十四史通识课-史记、汉书》这本书。阅读本书期间,正好穿插阅读《大汉帝国全史》这套书。《通识课》中提及汉代的一些人物关系、特征及以事件发生等,对于我深入阅读《大汉帝国全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果你也对历史有兴趣,推荐你先阅读这套《二十四史通识课》系列图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