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可以做得更好,需要注重细节,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要多读书,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加写作素材。同时,要注重练习,多写多练,不断改进,勇于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只有不断努力,作文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一篇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临近期末的几次语文默写,组长将自己所在组的默写纸收起来,然后和别的组交换,第一次和第二次默写我这组都是和旁边组交换,那组长是个男生,还是个喜欢挑我错误的男生,我组员的默写纸到他手上,不到半分钟就改出了分数,甚至还有些错别字他都没注意到。然而我的默写纸一到他手上,真是比我妈对待婴儿还仔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整篇下来,如果没有错字他还会看看有没有连笔字,我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第一次,还真错了一个字,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我的失误,然而他似乎不甘心只找到了一个错字,又来回看了几遍,恨不得凭空冒出几个错字来,这都是我朋友告诉我的,听完后,我只觉得他有点坑!
你说说你,我好心好意没有特意去找你的错,你倒是恨不得我错的特别多,同学之间的友谊小船还真是说翻就翻。
第二次,我默写完后又认真检查了一遍,等我把他那组的默写纸改完后,走过去,就看到他已经把其他人的都给改完了,唯独我的还在他手上。
“诶?怎么没有错呢?我就不信找不出来一个错的。”接着他又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发现真没有一个错字,才在我的默写纸上给了满分。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可以从这件事中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做得好,做得比别人更好,那么别人就找不出你的错误。
我们要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争取明天做得比今天好,后天做得比明天好,让别人无处可挑,让我们期待更完美的自己!
第二篇
2016年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目: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21、请以“下次,你会做得更好”为题写一篇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第三篇
下次,你会做得更好。这是怎样的一句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期中考试,我因为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这些原因,考得很差,差一点就到门门科目都挂科的程度,我拿到试卷后,一想到回到家就要被父母说,就伤心不已,可是该来的还是会来,就算我哭也还是免不了一顿说教。那天,我还是同往常一样回到家里,母亲问我;‘’这一次考得怎么样?‘’我听完后,刚止住的泪水又开始往外流了,哭着把分数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安慰我说;‘’好了好了,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以后要在哪个部分加强就好了,这一次考差了,没关系,下次,你一定会考得更好。‘’我哭着点了点头,并且在心里想到;以后,不能再考成这样了,我要考得更好,不辜负母亲对我的期待。也许是由于那个决心,从那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考过那么低的分数了。
在小学五年级时,我们学校还举行过拔河比赛,唱歌比赛等一系列大赛,我因为想为我们班出一份力而报名参加了拔河比赛。比赛一共分为三场,第一场是男生对男生,第二场是女生对女生,第三场则是男女混合拔,每一场的参赛者都一定要有二十人。那天,是我们班对五年级一班,第一轮比赛大家可是有多大的劲就用多大的劲去拔,原因是我们如果赢了,便可以不写作业,我们当然是希望我们能赢,可凡事都有不顺心的时候,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可输了就是输了。第一轮的第一场,我们班以绝对的优势赢了。第二场我们女生怀着必胜的心态去拔,结果却不如人意,我们输了。第三场也不知怎么了,我们竟然又输了。我们都有一些不甘心和难过。因为我们班在这次比赛中就此止步了。班主任老师见我们这样,安慰了我们一句,说;‘’没关系,下次我们一定会一雪前耻的。‘’不知是班主任老师的话起到了作用,还是我们想要赢的决心,在六年级的那次拔河比赛中,我们班竟然真得一雪前耻,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
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对于我而言,是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家长和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肯定。
第四篇
“下一次,你会做的更好!”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但它让无数人重新树立信心,重新站了起来。
许多人都对我说过:“下一次,你会做的更好”,有老师,有同学,有朋友,有父母……而第一次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是我六岁的时候。
小时候,我总喜欢到对门的小周家去玩,他比我大三岁,他给我讲故事,带我玩耍。那一年,我迷上了自行车,可在练习时一次次摔倒,我强忍着一次次爬起来,一周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却进步不大,我灰心极了,对自己默默地说:“再也不学了!”
正在我打“退堂鼓”的时候,小周来了,他拿着一瓶紫药水,细心地帮我在手上、胳膊上、腿上涂紫色的药水,涂完药的我就像个斑点狗。他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不要灰心,再艰难也要坚持下去,下一次,你会做的更好!”“可是……可是我总摔倒,怕学不会!”我哭着说。“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他拉着我的手说。“那……那我就再试试!”我忍着泪小声说。
在他的鼓励下,我又一次鼓起勇气,继续和自行车练起了“摔跤”,又一次次的摔倒、爬起,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我的意地笑了,懂得了不抛弃、不放弃,懂得了“下一次,你会做的更好”的意义。
后来,听说周哥哥要去西安读中学了,我站在他家门口,却不敢进去,怕听他说这是真的。他看见了我就叫我进去,我小声问他:“哥哥,你真的要走了吗,不回来了吗?”他低着头没有说话,转身走进屋里,给我拿了很多东西:跳棋,漫画,彩笔,卡片……第二天,他走时,塞给我一张纸,那是用大大的字写的一句话:“相信自己,下一次,你会做的更好!”那一刻,这句话更加深深地写进了我的心里。
在成长的岁月里,还有许多人也给我说:“下一次,你会做得更好!”这句话,饱含着信任、鼓励和支持,写进了我的心中,让我努力前行。
杨静雯
第五篇
红的夕阳,有再升起的时候,冬的枯叶,有再碧绿的时候;失败的人,也有再爬起的时候。
望着满眼的烟雨迷蒙,秋风萧瑟,我的目光不禁黯然了。
“下次,你能做的更好。”
这句话,久久的,在我的耳朵边盘旋,在我心头回荡。手中拿着一张只有70多分的数学试卷,很着急也很迷茫。我哭红了双眼,站在你面前,我把头低得很低,很低,我本已准备好暴风雨般的数落,但没想到,你对我说了一句:“下次,你能做的更好。”
我在想,难道一个失败的人,还能从坠落的深渊中爬起,还能相信自己未知的路其实繁花似锦,然后坚定的对自己说:下次,我能做的更好吗?
几个月前,我们家对门搬来了一户人家,这家有一个比我小4岁多的女孩,每天我都能看见她灿烂的笑脸。你说,她身上一定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
是什么呢?
淡淡的朝阳把树梢照亮,黎明的鸟儿放开歌喉,婉转歌唱。她穿着洁白的衣衫和黑色的皮鞋。手里是一个用积木块搭起的小木屋,小巧而又精致的比赛作品。她看见了我,便跑过来,她黑色的皮鞋在地面上踏出“达达”的欢快音符,“姐姐,你看!”她喊到,小手将小木屋抬的高高的。就在那一瞬间,只见她脚一崴,身一晃,头一歪,手一松,坐在了地上。我愣了愣,赶忙将她扶起。她一只手扶着我,另一只手在地上一撑,晃晃悠悠地站起,看着眼前碎了一地的小木屋,哭了。我慌了,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
那句话,又再次,唤醒了不知所措的我,匆忙之中我对她说:“没关系,我们重新来做,下次,你能做的更好。”
几天后,她敲开了我家的门。她澄澈的双眼满怀着欣喜,她的脸颊是红润的,嘴角是上扬的:“姐姐,我做到了。”她从身后捧出一张一等奖的证书。笑嘻嘻地说“谢谢你姐姐,是你的话鼓励了我。”显然,她很开心,而此时此刻,比她更开心的人,是我。这,不就是我从她身上要学西的东西吗?不惧失败,始终心怀美好。
回首过去,那个因为跌倒而对未知的路充满恐惧与迷茫的我,早已从黑暗中走出;放眼未来,真想展翅翱翔。也许,在夏天的某个清晨,你能看见那个在阳光中微笑的我。是的,我学会了相信自己:
跌倒了再站起。下次,你也能做的更好。
第六篇
为庆“六·一”才艺展演,每天放学后我都要训练腰鼓,所以回家比平时迟一点。昨天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早已下班回家了,而且脸上挂满了微笑,显得很高兴。
我和妈妈打了招呼,便走进自己的房间去做家庭作业,这时,妈妈对我说:“今天伍老师跟我打了电话,说你在学校里表现得很好,妈妈很高兴”。我听了妈妈的话,说:“真的吗?”“是真的”妈妈自豪地说。我想妈妈不会在骗我吧,伍老师真的跟我妈妈这样说了吗?不过,我还真相信妈妈没有撒谎,因为妈妈非常高兴,从这里,我可以看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品行好,身体好......只要我们的这些表现都好,他们不辞辛劳的为我们付出一切都甘心情愿。但是,为什么伍老师今天在学校不对我说呢?啊!我终于想起来了,伍老师曾在班上的“学雷锋活动”中对大家说过:“你做的一举一动,哪怕是再微小的事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我希望我们班上多出现一些雷锋式的无名英雄。”我相信妈妈的话是真的。
虽然现在我做得好,但是我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超越自我,在今后做得更好。让老师、父母为我自豪!
第七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题记
成功的人,就像站在山顶上的人,俯看山脚下的失败者,而失败的人虽然失败了,但如果不气馁,继续调整心态做下去,他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就比如我的画画,每一次,每一张画都多少会出些毛病,可是每当我发现这些阻碍我前进的坏蛋时,我会很气愤,会记恨,恨它为什么总来找我,很烦。小鸟叽叽喳喳地在树上叫,树叶沙沙的落下来,我也听不清它们在叫什么,只是单纯的想让这个世界安静下来,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我自己,安静地坐在那里。每一次失败,总会有一个人跑过来跟我说:“一点失败算得了什么呢?静下心来好好画,下次,你会画得更好的。”
就这样,一张比一张有进步,直到我画出第一张静物作品——香蕉,我的画技终于有了质的飞跃,终于不再是画得最差的那个,终于被老师表扬,终于有了进步,终于……
有时候,我真的很讨厌那个人,虽然我不知道她是谁,更不知道她叫什么,但我好不容易成功了,她却总在我耳边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难道她看不见我进步?我问自己,我是真的太骄傲了吗?难道这次我做得还不够好?
一张张画,一次次进步,我才慢慢理解她那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一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那下次,我一定还会失败;如果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下次,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那个她,不过是内心里不服输的自己。现在,他对我说:
“下次,你一定会做的更好!”
第八篇
我,是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长大的。小时候一不小心的跌跌撞撞总是会让我大哭一场。就像一只委屈的黑熊,能“咆哮”能“拆家”。因此我没少挨他们的鞭子。
“妈,我等下就要去参加跳远比赛了。”我假装无意地向母亲提起,希望能够得到母亲的关怀。“那你加油吧。千万不要哭着回来。”她一脸严肃地看着我。我刚才还信心满满的呢,现在一下子担忧起来。“知道了,我走了。”我一扭头十分洒脱的样子,应该要来个特写!“咚!”“哎哟……”疼疼疼疼!差点就要顶一个大包出去了。真是出师不利啊…
到了学校,看到一个个小伙伴们像一只只青蛙似的那么轻快地一跃,然后落地。周围旁观的人都在呐喊助威或者鼓掌为他们加油。“怎么都那么厉害啊!”我小声地嘀咕着。“喂!到你了!”我被人推上了跑道。我十分紧张,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加油!加油!加油!”小伙伴们很热情,我一下子就被他们灌满了信心。我可以的!我做好预备动作,一,二,三!跑起来了!我自以为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我冲到线边,不顾一切地往前一跃。双脚着地,双脚着地…加油加油……我心想着虽然仅仅只有几秒钟,但我仿佛已经知道了结果-----我重心不稳,摔了个底朝天。
我的手被擦伤了,鲜血流下来,我垂头丧气地坐在花圃上。我渐渐地后悔了,在平时大家练习的时候我总是偷懒,心想着我会跳,这么简单根本不要花时间练。但是现在,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丢人现眼。想着想着,泪水慢慢地涌上眼眶……“快快快!”老师帮我包扎好伤口,就把我推进人群让我再来跳一次。我恍然大悟原来有两次机会。看着老师信任我的目光,我下定决心:这一次,我一定不能再出洋相了!由于刚才的失误,我更加紧张了。“加油!你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老师鼓舞着我。我点点头,尽自己所能放手一搏吧!我深呼吸,助跑,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纵身一跳……
一回到家,妈妈就询问我比赛的情况:“怎么样?”我笑着对她说:“第二名哦!”她以为我在跟她开玩笑,于是我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拿出奖牌。她高兴得咧开嘴笑了,“恩!女儿果然厉害!”
我笑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感谢那个机会让我能够反败为胜!原来我可以做得比上一次更好!
第九篇
“看见老人把刚烧制好的瓷器砸的粉碎,他一脸疑惑的问老人,老人却回答,下一炉会更好”,读到了这句话时,仿佛有个锤子狠狠的敲在了我的心上,我不禁想起了小学时的一件事……
小学时,有一个非比寻常的任务——国旗下演讲。这个任务本应是我班班长来完成的,但由于班长请了一段时间病假,班主任决定让我走马上任。虽然我每周也经常听其他同学在国旗下的演讲,感觉很轻松,但当我真正站到话筒前时,我却……
天气变得阴沉沉的,风也呼呼地刮了起来,时不时还有枯叶在风中飞舞。早读一结束,在校的老师与同学们整齐地站在了操场上,而我已经在体育办公室一遍一遍的读着稿子。我忐忑不安地望了一眼操场,虽然那一天的天气很冷,而我却早已出了一身的汗。我心想:“一定要读准确,不要出错,全校师生可听着呢!读错一个字,可丢了大人了。”该我演讲了,这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出旗!”随着我说完了这句话,护旗手已走到国旗台前,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伴着同学们的歌声中缓缓升起,我的心也没有那么紧张了,到了最关键的地方了。“宣誓,团结友爱,遵…遵纪守法…”我慌了,竟然在这里出了问题,心想:这次可麻烦了,把这里读错了。
下课了,正当我要走出去时,班主任把我叫过去,我低着头,以为迎来的是一句句的责备,没想到老师却亲切地对我说:“这次读错了没有关系,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垂头丧气,相信自己,下次你会做的更好!”我在心中暗下决心,下次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下次我会一定会做的更好。
“宣誓,团结有爱,遵纪守法,严格遵守……”不出所料,这一次我成功的读完了,虽然我还是紧张,但是只要想到那一句“下次,你会做的更好”,我的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更好。为自己打气,相信下次,你会做的更好!
第十篇
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名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这本书讲的多是初中学生的管理经验,但对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启发也颇多。
首先,班级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名字,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的一种代号,可在郑老师的眼里,却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机,通过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刊、桌签、暖色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自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也使老师在用心对待学生姓名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采撷,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维C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如何奖励与惩罚学生,怎样与科任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郑老师也能从具体的事例反思、总结并逐步形成一种教育的艺术。通过众多的案例,我们发现郑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表现出的学识与智慧,这需要老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如果没有这些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又怎能有那显性的精炼。对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电的愿望。
在奖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比较随意或依靠习惯,奖励两个本子、笔之类的,或发张小奖状了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声色俱厉地呵斥一番,甚至罚抄、罚站等粗暴地处理,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奖惩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郑老师在这方面发掘出了新活有趣、驱动内在、真情感人、得体适度的奖励艺术和依“法”施罚、语言责罚、引导担责、心灵责罚的惩戒艺术,让奖励平中见奇,使惩戒令人信服,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合作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多管齐下,形成立体。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以外,我最感兴趣的是“联系本”的形式。通过联系本,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无声的交流,十分便捷。每一种交流方式,郑老师都能从细节考虑,在家校之间构筑一架畅通的桥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级管理外,郑老师还善于创新,她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设计的“狄德罗睡袍”——班徽,换一种方式制定的班规,因势利导整顿的仪表,公平有效的卫生安排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我们展示了诸多班级管理的妙招,也让我们分享了过程的甘甜与幸福。
令我最受启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每天早上,当我踏进教室门口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教室里要么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马灯似的交各种作业,边交边大声说话,不是组长喊“交作业了!”就是组员叫“组长,作业本!”要么就是低着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找本子,还有的干脆站着看着大家发呆。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晨读,却变得像茶馆似的。不说吧,这大好的时光浪费,太可惜了;说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干——交家庭作业啊!每每这时,我就在想,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了。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进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服教育外,始终没找到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这种现象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了。看了郑英老师如何阻止这一“破窗现象”的论述后,为她采取的解决办法而由衷地佩服,也为自己遇到问题,只知叹息而不求“解”的懒散惭愧和自责。
另一个就是关于“班队课怎样上才有效”。说实话,我的班队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已走形变样,甚至沦为摆设。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班会课应成为常态化,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如何上好班队课,郑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凡事预则立”,让班会主题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题分为四大版块:生日、节日、爱国、机动,同时制定德育日历,将每月主题统筹安排,然后从“目标的唯实、环节的节约、活动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几个方面具体设计班会课。告诉我们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好班会课,也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于总结与反思,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这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实郑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平时经历或看到过的教育案例中,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反复思考、总结,将实践与思考对接,给我们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
面对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还常常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的如此吗?郑老师回答得好:不是!是我们失去了一颗善感的心,故而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培养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对家长里短、常规琐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个问题和困难,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个契机呢?只有我们有心,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困难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熟悉的地方不缺风景,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郑英老师就有着这样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风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体会过的幸福。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执着如一地守望着这片教育的农田,浇灌出丰硕甘美的果实!
第十一篇
记得最初对郑英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那个自喻――“教育农人”,在教育的一方田地上辛勤耕耘,执着前行,给“作物”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用心享受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座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农夫乐园。这是一种做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小确幸。
而时今,郑英老师更把它的班主任点点滴滴生活汇成经验,把班主任的智慧集聚于《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中,用自己的细致到位和大家分享着。
起初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十分的兴趣。当看完郑老师的自序,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一、“名字”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的精致处理
刚接班的时候可能给班主任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短时期记下那么多同学的名字,尤其是要再接任其他班级任课老师的班主任,更有更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会进行提前的家访,却会因为叫不出那些有生僻字学生的名字而使得气氛尴尬。正如郑老师所给的建议:名字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平等。同时也提出了几个十分有效的做法: 1 、讲述故事。让孩子讲讲自己名字的特殊由来和寓意,这样能特别容易记住。 2 、串联成文。有心的班主任也可以把和孩子们发生的事情用班级学生的名字串联起来,写成文章,不仅具有一种纪念价值,更融入了对孩子们的爱。 3 、引导表现。这种方法我最喜欢了。告诉孩子老师最容易记住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学生,看看哪些同学最容易让老师记住他们。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孩子们势必会抢着表现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也让老师在记住孩子们名字的同时收获一片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4 、游戏记忆。不防开堂有趣的班队课, 6 人一小组,站成圈。“我是 xx 后面的 xx 。”或者是为自己设计一张个人名片的 ppt ,让老师和同学都能非常容易的记住。当然郑老师还例举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利、桌签、暖色、虚构等等,我在阅读她的书籍时特别想试一试,原来简单的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的精致处理竟能发挥如此大的效应。
二、“语言”大智慧的展示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不会来嘲笑讥讽。更多的时候她是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的,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比如哟个孩子课堂上表现欲很强,发言很积极,每次老师提问刚一说出,就抢着举手,若是老师没叫道,他就很不高兴。郑老师问他你知道吗?田间里留到最后的玉米往往是最好的。这个孩子很疑惑: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被用来做种子。”是呀,因为要被做种子所以留在最后,最精彩的答案亦是如此。郑老师运用了简单的小故事“留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玉米”让孩子体会到的是一个大道理。在体会感悟之后,诶孩子会更加投入到做那最后的玉米中去的。
有时候,就是那灵机一闪,某一句话,某一点提醒了当局的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从细微处着手,将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谁都会不愿离开,谁都会学着体谅,学着和谐,如此,都会有滋有味!
第十二篇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说实话,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它的书名吸引了我,因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班主任做得这么有滋味的。坦率地说,小学班主任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一个群体。既有学科教学的任务,还有繁重的班级管理事务和各种活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刻开始,上班有时变成了一件纠结的事情。在一段筋疲力尽的时段,它会变得恐怖,折磨人的心智。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总有间歇性的情绪在阻碍自己班主任的工作,解决的方式只能是:谁都会如此,熬一熬就过去了。但当频率不断重复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工作瓶颈在出现,只是我能做什么呢?当生活变得无滋味,摧毁的将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多么可怕。在这样状态下读了郑英老师这本《班主任,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原本以为只是单纯的说教,不想满书生动的故事,案例让人不自觉都通读了一遍,顿时发现,原来班主任工作真的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
书中叙述的故事真如书名这般,有滋有味。下面是我节选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班队课,她和那个差班的学生探讨自信心的问题。她说:“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本来是很正常的交流,这时候有一个很天真的孩子举手发问了,她心里就在暗自转了一百个圈,估计要问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了。果然,那孩子问:“ 那我们学习不好,不是金子,是沙子,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 谁知,郑老师这个人,思维快得不是一点点,她直接接到,沙子也可以用来盖楼房啊,再好一些的话,你可以钻进贝壳,成为珍珠,不也是在发光吗?“ 这时,又有一个孩子问:” 那假如我们连沙子都不是,是烂泥咧?“ 这时候,郑老师发现,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刘春霖是谁吗?“ 孩子们摇头。她又问:” 那你们知道崇绮是谁吗?“ 孩子们又摇头。她说到:” 他们都是清朝的状元。“ 紧接着,她又问:” 那你们知道王维是谁嘛?“ 孩子们高喊:” 知道!“ 她接着说:” 那你们知道杜甫又是谁吗?“ 孩子们又兴奋地高喊:” 知道。“” 他们都是在考试中落第的人。所以,成绩好不代表一定的成功。反之亦然,成绩不好,不一定代表你一无是处。哪怕是烂泥,只要你肯花苦功夫,肯经受烈火的炙烤,你一样可以成为一件名贵的瓷器,流芳百世。“ 郑老师就是这样去鼓励孩子的。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而生活不是战场,没有冷漠的硝烟,没有无谓的牺牲,没有一开始就决定好的结果。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作为班主任体味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着涅槃的成长幸福,你和学生一起,不会孤独。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工作中的烦与累,往往很多时候是自己添加进去的。
用讥讽的语言来代替所谓的”黑色幽默“,效果究竟有多好?很多时候我们将学生看成是阶级里的另外一部分,他们的不良习惯和错误,会用放大镜放大很多倍之后呈现出来,若干次之后,即便是再有耐心的老师也会烦躁而生气,结果只能是两者都受伤,这样的一个心结横构在师生之间,不改变方式,只能越行越远。然而,作为班主任的疑问又会接而来之,换种温柔的,于学生而言,效果却无法立竿见影,或者失去威信,在学生眼里只是一只”纸老虎“?这样想的老师肯定不在少数,这里郑老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简单而有效的道理故事。不多言,却能在无形中给学生很多空间去理解和体会。在今天做教师,不再是简单的孤独的教学,与学生更加有效的交流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唯有交流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带着好奇,带着激情的心,走近。有时候语言就是酿一滴神奇的蜜,学生会闻香而来。
当交流变得不再是障碍,学生可以懂得你的想法,班主任的工作将不再只剩下烦躁,更多的是彼此间建立的信任,师生之间的对立面也将瓦然崩解,站在一条线的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看到这里我不禁也问自己,都在自己人氛围下的工作,还会没有滋味吗?有时候,就是那灵机一闪,某一句话,某一点提醒了当局的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从细微处着手,将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谁都会不愿离开,谁都会学着体谅,学着和谐,如此,都会有滋有味!如果,更多的班主任有滋味了,相信更多的学生自然也就过得更加有滋味了。面对班主任工作,是”太烦恼“还是”有滋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所以让我们班主任工作有滋有味起来吧!
第十三篇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七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