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00字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6 11:20:42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26 11:20:42   小编:

《越过内心那座山》是一部描写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通过勇气和毅力,最终越过内心的障碍,实现了自我成长和价值观的转变。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与收获,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励志读物。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一)

第⑩本《越过内心那座山》✅ 七月末翻开了这本书最后一页,写着一个词:自由 越过内心那座山,放自己自由,其实人真正应该越过的“山”是自己,自己在脑海中塑造各种各样的精神牢笼,让我们很难放自己自由... 从“受害者思维”:为什么是我? 到“幸存者思维”:我该做些什么让自己活在当下? 你永远有选择的自由,做自己的自由,过精神上想要的生活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二)

作为消遣的书可以,内容是来访者故事形成的。新知不多在去查了为什么德国会对犹太人进行屠杀的背景后,改观了之前一直觉得犹太人是个非常正面形象,尤其了解鸦片战争背后的贸易。让我对这本书的进行了干扰。抛开宗族,就心里疗愈这块,但从内容上不如《被讨厌的勇气》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只是几本书的案例不一样,里面设计的心理学知识大同小异。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三)

这本书是写作训练营的老师推荐的。当时老师用这本书来做精讲时,我被其中的牢笼因境深深刺到,从而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的作者埃格尔16岁被关进被称为”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经历了8个月的非人折磨被解救,解救出来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奄奄一息。这样的经历如果没有杀死一个人的身体,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埃格尔选择积极面对,进行自我疗愈。将我们心灵困住的,往往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是我们植入脑海的想法。

这本书现下已经很火了,并且很多人分享感受,但我认为每个人经历不同,心境不同,自然读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幸存者的自白,更是现代人所缺的安慰语录。

看完这本书不仅仅让我获得了在生活中乐观面对的勇气,更让我科学系统地了解到自己内心各种负面的情绪。

就好像是同一位智者老人的对话,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世界再差,我们也要笑着去勇敢面对。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在集中营中幸存者治愈她后面遇到的一些心理咨询来访者的一系列故事。里面有故事,也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案例分享,两者穿插着让读者能够更加有代入感的阅读。

说说我的收获: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五)

这本书读一半的时候就去备考了。今天终于看完了,十一万字的书活活让我拖了半个月。这本书,让我最佩服的地方就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经历了奥达维斯辛集中营以后仍可以感谢苦难,然后在她50岁的时候她获得了心理学博士的学位,94岁的时候仍以旺盛、坚韧的生命力从事着助人工作。我不太赞同作者感谢苦难的观点,认为不是苦难造就了我们,而是坚毅的性格让我们成长。书里涵盖了12个心理问题:受害者心态牢笼、逃避型牢笼、自我忽视型牢笼、秘密型牢笼、内疚和羞耻型牢笼、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僵化思维型牢笼、怨恨型牢笼、恐惧型牢笼、评判型牢笼、绝望型牢笼以及不宽恕型牢笼。书里以作者身边实际上发生的故事来阐述了这12个心理问题自愈情况。再分享一段书中很喜欢的书评:“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它是一种防御,也是我们放在隐藏其下的初级情绪周围的一件盔甲。只有通过燃烧愤怒,我们才能接触到自己的盔甲下面的感受,它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恐惧。”(这本书跨度太久了,先只能写这种烂感想了,哈哈哈哈)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六)

24年我的核心主题是探索自我,而这本书讲的是影响我们的12种负面情绪。都有哪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呢?受害者、自我忽视、秘密、未解决的悲伤、僵化思维、怨恨、恐惧、评判、绝望、不宽恕,这都是让我们不快乐的心理根源。

一共12个问题,真的是非常普遍的心理问题。几乎每个都能命中我,作者讲述的问题或多或少有过相似的感觉或经历。有人说:“人生必须快乐的想法,是这个时代的疾病”。明明你有很多问题,可是认为不快乐是可耻,只能隐瞒起来。但是这样的情绪会将自己腐蚀掉。最应该做的事情,且最值得的应该是自我疗愈。

阅读的体验是很主观的,随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而书中又有一句话安慰或是开解到自己,这便是一本好书了。对于我来说这本是便是,我买了纸质版。因为这本书看一遍是不够的,更因为这本书还是个工具书,每个问题都有配套的练习。看书是无法治愈的,更重要的是要把练习好好做了。期待可以将困兽似的自我从负面的囚笼里释放出来,从此以后,努力做一个不完美但足够完整的人。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七)

这本书4个心理学原则,来自于4个流派: 1)习得性乐观主义:如果我们需要在生活当中学会乐观,它也是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学会的→马丁 2)认知行为疗法:A B C法则,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并不是来源于外在的事务,而是来源于我们对事务的看法,要首先改善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我们对外部环境的看法。 3)人本主义心理学: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应该积极的看待自己,你都应该毫无条件的爱自己→卡尔 4)意义心理学:每一个苦难当中一定都具备着意义,这个意义是为了使得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或使得这个世界能逐渐的变得更好,你找到了你所经历的这件事情带来的意义,那就能忍受生活所加注给你的一切→弗兰 不断地成为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一定要学会面对孤独,只有自己能够跟自己一辈子,其它人都没办法跟一辈子。 你具有某些自己不知道的能力,请运用这些能力,请不要做灰姑凉,你不是公主也不会遇到王子,你的内心拥有你所有的爱和力量,所以请写下你想要的成就,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要什么样的伴侣,出门时让自己看上去光彩照人,结识那些与你有类似经历的人,与她们相互关照,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对周围一切保持好奇出,接下来要做什么,又会有什么变化啦。)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八)

作者写出的十二个问题 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经历 从2016-2021的六年间是我的全部蜕变 现在我也终于可以笑谈过往 那些曾经让我不安,恐惧,焦虑,愤怒等等的情绪 自己过得一团乱麻还要想办法拯救别人导致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不断的升级… 好在现在这一切都终结了 我不再因为小事争执,不再因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责怪旁人,我开始渐渐的能理解众生都有不同的疾苦,我开始可以平静的接纳自己的平庸与缺陷,我努力向内看,向内求平衡,不满足就去满足自己,不快乐就接受不快乐,我也更愿意分享,更愿意体谅,付出不在要求对等的回报,不愿意的事情也学会了直接拒绝。 这几年看的书不白看,走的弯路也没白走,改变观念,如书中所言,我生存的法则是幸存者法则,对于获得我感恩拥有,对于错过我坦言失落,对于锱铢必较的人我顺其自然,对于优秀的人我衷心称赞,对于不同频的人我渐渐远去。 人生本身就是冒险,就是不确定,就是相对而言,现在的我,在亲密关系中我坚持做一棵树,不再试图改变别人,不再想要证明我对你的爱,我生长自己的枝芽,不在乎风雨不在乎旁人的眼光… 也想明白了,当下的风景与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必要非得有什么成就,不必要非得见识过多少世面,看到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感恩当下,期待明天,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九)

古老的拉丁谚语劝慰困于当下的人说:时间流逝,吾等亦随之改变。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则建议我们:获得自由的关键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 《越过内心那座山》是埃格尔博士为大家写的一本心理自助书籍,书中分析了12种普遍心理问题,并提供了走出这12种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奥斯维辛集中的幸存者,埃格尔博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来访者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这12种心理问题如同精神牢笼一般困扰着我们的人生,虽已近耄耋之年,但她仍然不吝为每一位读者赠予这份最宝贵的心灵礼物。书中运用了四个核心的心理学原则:一是“习得性无助”理念,它主要来自行为心理学;二是思想支配感觉和行为,它是来自认知行为疗法;三是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注,它是由罗杰斯先生提出的;四是最悲惨的遭遇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这是由同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弗兰克尔先生提出的。埃格尔博士希望每一位读者在读过此书后,都能够通过接纳、活在当下和寻求意义让自己走出内心的牢笼,重新迈入充实和丰富的人生。 自由需要心怀希望,希望让我们活下当下而不是把自己锁在过去经历的事件的牢笼中,并且开启精神牢笼的大门。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1张思维导图。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分享阅读,传递思维!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十)

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习得性无助。亚伦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每一个苦难都具备意义,如果你能找到所遭受这件事情带来的意义,那么你就能忍受生活加诸你的一切。

12个牢笼:

受害者心态:为什么是我?

逃避: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用不去感受情绪的方式保护自己或者别人都是错误的。

自我忽视:角色是一种负担。害怕被抛弃,过于重视别人的意见。

秘密:出轨的秘密,(1)感受自己的生命体征。(2)与丈夫相处模式中断(改变)。

内疚和羞耻:我的错、我不配。允许自己快乐。

未解决的悲伤:亲人的去世。去世的亲人会对你说些什么?

思维僵化:我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缺乏灵活性,要么攻击,要么服从。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是合作,而非控制。

怨恨:内心空洞没有得到弥补,你不去面对,而是选择对抗。愤怒比伤心容易。下次他说你错了,你可以说,你说得对。你觉得如果你不好,他就会离开你,所以总跟对方争辩。

恐惧:恐惧最常用的两个字“如果”。恐惧清单。

评判:评判是划清界限,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

绝望:希望代表好奇心,就算有了那些事,以后又怎样。

不宽恕:我不在乎不是宽恕是逃避。宣泄会让人上瘾。愤怒的底下是自责。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十一)

这是一本inner peace作业手册,面对十二个心理牢笼,作者通过自己和来访者们的经历给出了和解方式。

1.相信自己已成为幸存者,不要在受害者心态中沉湎,给自己“不作为”的许可,努力去描述自己想拥有生活的图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2.感受、承认并表达情绪,感受只是感受,他不能决定你是谁。你永远无法治愈自己感受不到的情绪。

3.不要让贴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标签影响自己的行为,撕掉标签,走出设限;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充满生气和多样性的小世界,“我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抽象品”。

4.不要被内疚和羞耻消耗自我,面对恶意的时候,思考“有没有有用的建议帮助我成长”,永远珍惜自己。

5.面对无法解决的悲伤,不如去感激和故去亲人一起创造的珍视的回忆。

6.坚定自己的立场,不需要征求他人的同意,当然也不试图强加自己的一直给对方,我不需要控制另一个人。

如果冲突不能马上解决,不如选择合作的方式面对它,让双方的关系由于对权力的控制;

7.思考如果坏情绪来临,我可以做些什么,提前做好准备,按计划行事。

8.写下自己的恐惧清单,逐项检查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用“我可以”、“我愿意”代替“我想”、“我应该”。

9.走出绝望,罗列比五年前更好的东西,永远让自己抱有希望。

10.如果对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无法释怀,可能是我们内心还抱持着羞耻感,还在不断审判自己。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十二)

沉默的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如果你不积极主动、有意识地释放自己的愤怒,而是一直抱持着那些愤怒,你的身心就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应对愤怒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引导自己的愤怒,然后使之慢慢消散。 《越过心中那座山》的作者是一位94岁高龄的心理学博士。她在50岁的时候在美国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这本书的四个心理学原则来源于四个流派。 第一个来源是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如果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乐观,那么“积极心理学”也是我么能通过不断的联系学会的。 第二个来源是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你希望改善你的感受,你首先要改善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你对外部环境的看法。 第三个来源是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卡尔·罗杰斯强调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也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应该积极看待自己。 第四个来源是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如果你找到了你所遭受的这件事情带来的意义,那么你就能够忍受生活加诸你的一切。 作者曾在16岁的时候,和她的姐姐,还有父母一起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她的一辈子都在跟奥斯维辛时的经历作斗争,她曾说过一句话:最糟糕的牢笼并不是“奥斯维辛”,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 她的人生经历过如此大的痛苦,但是她发现,真正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持续性影响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内在的精神所建造的精神牢笼。 她把这些精神牢笼分了十二个,每一个都跟我们每个人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第一个牢笼: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第二个牢笼:逃避型牢笼 第三个牢笼:自我忽视型牢笼 第四个牢笼:秘密型牢笼 第五个牢笼: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第六个牢笼: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第七个牢笼:僵化思维性牢笼 第八个牢笼:怨恨型牢笼 第九个牢笼:恐惧型牢笼 第十个牢笼:评判型牢笼 第十一个牢笼:绝望型牢笼 第十二个牢笼:不宽恕型牢笼 这本书的核心精髓是“你永远都拥有选择权,你不是被动的,你也不是被逼的。” 作者在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能选择让自己逃脱牢笼,让自己获得自由;也祝愿我们能让自己的那些痛苦变为人生的重要经验教训;还祝愿我们能够选择给后代留下哪种精神遗产。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十三)

沉默的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如果你不积极主动、有意识地释放自己的愤怒,而是一直抱持着那些愤怒,你的身心就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应对愤怒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引导自己的愤怒,然后使之慢慢消散。 《越过心中那座山》的作者是一位94岁高龄的心理学博士。她在50岁的时候在美国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这本书的四个心理学原则来源于四个流派。 第一个来源是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如果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乐观,那么“积极心理学”也是我么能通过不断的联系学会的。 第二个来源是认知行为疗法。如果你希望改善你的感受,你首先要改善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你对外部环境的看法。 第三个来源是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卡尔·罗杰斯强调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也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应该积极看待自己。 第四个来源是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如果你找到了你所遭受的这件事情带来的意义,那么你就能够忍受生活加诸你的一切。 作者曾在16岁的时候,和她的姐姐,还有父母一起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她的一辈子都在跟奥斯维辛时的经历作斗争,她曾说过一句话:最糟糕的牢笼并不是“奥斯维辛”,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 她的人生经历过如此大的痛苦,但是她发现,真正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持续性影响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内在的精神所建造的精神牢笼。 她把这些精神牢笼分了十二个,每一个都跟我们每个人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第一个牢笼: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第二个牢笼:逃避型牢笼 第三个牢笼:自我忽视型牢笼 第四个牢笼:秘密型牢笼 第五个牢笼: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第六个牢笼: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第七个牢笼:僵化思维性牢笼 第八个牢笼:怨恨型牢笼 第九个牢笼:恐惧型牢笼 第十个牢笼:评判型牢笼 第十一个牢笼:绝望型牢笼 第十二个牢笼:不宽恕型牢笼 这本书的核心精髓是“你永远都拥有选择权,你不是被动的,你也不是被逼的。” 作者在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能选择让自己逃脱牢笼,让自己获得自由;也祝愿我们能让自己的那些痛苦变为人生的重要经验教训;还祝愿我们能够选择给后代留下哪种精神遗产。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十四)

特别喜欢每一节前面的那句话。希望有空的时候抄在手帐里。真正理解摆脱牢笼的方式,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希望越读心理学,越能了解自己。 1)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而受害者心态则可以选择。 Suffering is universal. But victimhood is optional. 2)逃避型牢笼 去感受自己,才能治愈自己。 Feel so you can heal. 3)自我忽视型牢笼 你拥有别人永远不会拥有的东西, 那就是你自己的一生。 You have something no one else will ever have. You have you. For a lifetime. 4)秘密型牢笼 诚实,从对自己说真话开始做起。 Honesty starts with learning to tell the truth to yourself. 5)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愧疚和羞耻感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在。 Guilt and shame don’t come from the outside. They come from the inside. 6)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悲伤不仅是一次性的痛苦遭遇, 悲伤会成为生活和关系中的一部分。 Grief isn’t something you only do once. Grief will always be a part of your lives and relationship. 7)僵化思维型牢笼 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僵化思维的藩篱, 因为它们经常被善意装裱粉饰一新。 The prison bars of rigid thinking can be hard to recognize because they’re often gilded in good intentions. 8)怨恨型牢笼 每一种选择都要付出代价。 有所得,就会有所失。 Every choice has a price, something you gain, and something you lose. 9)恐惧型牢笼 能否释放自己内心的恐惧感, 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Releasing the fear starts with you. 10)评判型牢笼 我们天生就具有爱的能力, 只是习得了恨。 We’re born to love; we learn to hate. 11)绝望型牢笼 希望是最大胆的想象。 Hope is the boldest act of imagination. 12)不宽恕型牢笼 选择宽恕不是为了曾经伤害过我们的那个人, 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Forgiveness isn’t something we do for the person who’s hurt us. It’s something we do for ourselves.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十五)

1. 归根结底,自由需要人们心怀希望。我对希望有两方面的定义:一个是能够意识到不论自己的痛苦多么强烈都只是暂时的;另外一个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希望让我们活在当下而不是把自己锁在过去经历的事件的牢笼中,并且开启精神牢笼的大门。

2. 当你的内心发生变化时,你会决定开始行动。

3. 获得自由的关键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

4.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走出受害者心态。这句话就是:“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吗?”

5. 另外一个摆脱受害者心态的方法是学会面对孤独。与其他事情相比,孤独是最让人们恐惧的。不过,当你学会爱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享受孤独。

6. 自由取决于接纳我们不完美的整体,放弃对完美的苛求。

7. 我也可以意识到,批评可能更多与提出批评的人有关,而不是与我有关——他们对演讲的期待过高,或者他们想要通过批评别人来证明自己更强大或者更聪明。我还可以试着问问自己:“他的话中有没有有用的建议可以帮助我成长或提高我的创造力呢?”不论我接受还是忽略他的反馈,我都可以说:“非常感谢您的意见。”

8. 请记住,你是唯一一个永远不会离开你的人。你可以从自己身上感受到被珍惜的感觉,你也可以学着珍惜你自己。

9. 当一对夫妇告诉我他们从来不吵架时,我对他们说:“那么,你们不曾有过亲密关系。” 只要是人就会有冲突。当我们避免冲突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向专制靠拢,也离和平越来越远。冲突本身并不会局限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经常用于避免冲突的僵化思维则常常使我们受困于其中。

10. 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你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圣人,你不必向别人证明你的存在价值。你能做的就是欣然接受自己拥有的东西,为自己是不完美和完整而庆祝。你就是你,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你。放弃对完美无休止的追求。如果你仍然追求证明自己,你就仍然身处精神牢笼之中。

11. 不要为了自己从未犯下的过错辩解,这只会让你陷入权力斗争。

12. 柔化我们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改变我们与伴侣的关系,也能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和我们自身的感受。

13. “当你的身体受伤的时候,”我告诉她,“不要惩罚它,不要埋怨它,更不要对它要求更多。你只要对它说:’我正在倾听。’”

14. 心理灵活性是一种力量。我还是一名体操运动员时就学会了这个道理。这也是我尽可能多地跳摇摆舞、每次演讲都会以高踢腿结束的原因。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