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教学需要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模仿,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技巧。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展示,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篇
桂林山水课件|桂林山水ppt课件|桂林山水课件下载 桂林山水课件下载 /uploads/soft/1_100226150329.rar
第二篇
口号声起,“扩胸运动,预备起,一二三四……”一下课,走廊上总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滑稽地练习着广播操,那一定是大名鼎鼎,全段皆知的“操神”。他瘦瘦的身躯,让校服显得格外的大,黑黑的皮肤,眯眯的眼睛,大大的鼻孔,使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动画人物——麦兜。
“操神,操神,做操最神!”这有力的口号会从一个角落传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大家会蜂拥而上,挽着手赶去看“操神”做操,走廊的一角聚集了许多人。“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哈哈哈——”,大家被“操神”那搞笑的动作逗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犹如一只笨熊呆呆地踏着步。关于课件做操的作文
大家都嘲笑他——“操神啊,你跳得也太拽了吧……跟猪一样。”“操神别丢脸了那,像智障……”从旁边经过的学长学姐也会忍不住说一句:“神经病!”虽然也有说“好”的人——“操神!21世纪伟大的操神,跳得太好了,继续!”但听得出来这是一种讽刺,只是想更找笑点罢了。可“操神”不管旁边人的讥讽,一点儿也不觉得尴尬,只管自己做,而当别人讽刺说他做得好的时候,他会从容淡定地说:“谢谢。”
大课间了,我们班做室内操。新的操,大家都不是很熟悉。老师给我们放室内操的视频。看着屏幕上连贯的动作,大家都很想跟着试试,但是手刚伸出去望了望四周又缩了回来。大概是怕别人笑自己另类吧。又是“操神”,在班级过道那狭小的位子上,大展拳脚。他跟着音乐,不熟悉地做着,他做得太High了,就像个失控的机器人,一摆手,挥倒周围一群人。他又成了全班注目的焦点,仍有讽刺和讥笑,他还是我行我素。
第二天.“操神,操神,做操最神!”大家又跑到走廊上,又看操神那超级丑的动作,又对他又骂又笑。操神又不管别人,自己顾自己的。
真搞不懂,操神的心理抵抗能力太强了吧,敢在这么多人面前秀出自己的“丑态”。难道他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吗?我觉的“操神”可能是只是想练习做操,但他的动作太为滑稽,引来很多人的注意,他不由的让我想起影片《阿甘正传》里的阿甘。
第三篇
今天,我做完了所有的作业,在和朋友聊天。后来,他下了,我想:干什么好呢?咦?老师不是说没事可以做课件的吗?我可以现在就做呀!好!说干就干,我立马忙活起来。
“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打完这几个字,我开始打内容了。忙活了一会儿,“好了!”我大叫。妈妈匆匆跑来一看,笑的都把肚子捂住了,我生气的说:“有那么好笑吗?”过了一会,妈妈才把笑声停止,说:“你看,你把‘大家’打成‘代价’,难道是‘文明靠代价’?”我一看,果真是,经过一番修改,终于好了。看着我做的课件,心里别提多高心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仔细,否则会闹出笑话来的。
第四篇
我说课的题目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篇。
一、 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学情介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德育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四、媒体设计教学思路:
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规律和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五篇
《杨修之死》演示课件解说
马石立中学 黄鹏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第六篇
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也说是说,想了解一个人的“特点”,就要留心观察他在做事的过程中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抓住了他的“特点”。下面从四个方面讲,人物的“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以及怎么通过描写人物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⒈人物外貌描写这是对人物外形特征的描写。包括对一个人的服装、打扮、相貌、神情、身材、体态等方面的描写。因为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常常从外貌中表露出来。恰如其分地进行外貌描写,有助于突出人的精神面貌,人物的形象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穆老师的眼睛》一文中有这样几处外貌描写:
例一:“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例二:当我上课发言胆怯时,“穆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说得对,说是声音再响亮点。’”
例三:一次穆老师和同学们玩“老鹰捉小鸡”,穆老师当“老鹰”。“他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到西,眼睛呢?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哎──当心!我要促住你们啦!’真糟糕!末尾的一只‘小鸡’跑得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穆老师的眼睛笑得弯弯的,似乎在说,‘哈,这回可让我捉住了!’”例一是对穆老师眼睛的静态的描写,“睁得大大的”、“笑得弯弯的”、“投来鼓励的目光等。给人以亲切和蔼慈祥之感,这无疑对突出文章中心起了很大作用。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最能表露内心世界。
《十六年前的回忆》,描写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
例四:“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色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篷篷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例五:“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从相貌描写看,说明李大钊已经受了敌人残酷的折磨。从神情描写说明他对敌人的暴行已在意料之中,更说明“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些描写,充分显示了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文中的外貌描写起了很好的作用。
例六:写闰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紫色的圆脸”──沿海,风吹日晒,很健康;“头戴小毡帽”──显示出当时绍兴一带农村孩子的特点;“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既写出了绍兴一带农村的风俗习惯,也写出了父母对闰王的疼爱。
作者仅仅抓住间土的脸色、脸型、头上的小毡帽,颈上的银项圈,就勾画出了一个南方海边农家孩子的可爱形象。
例七:文章开头是这样描写闰土动态中的外貌──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颈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作者用“蓝色”、“金黄”、“碧绿”几种颜色描绘“天空”、“圆月”、“西瓜”,映衬出闰土手执钢叉刺猹的英武形象。
一段静态外貌描写,一段动态描写,使闰土健康、勇敢、朴实、天真、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更加突出。
从以上例子看,恰当的人物外貌描写,对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是大有好处的。但是,不等于写人的文章一定要有外貌描写,比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记叙王玲虽智力较差,体弱多病,但她专心听讲、勤备好问,终于获得“三好生”的荣雀称号。文中有这样一段外貌描定──
王玲,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高高的鼻梁,水汪汪的大眼睛。扎着两只羊角辫,上身穿一件花格布衣服,下身是一条劳动布的牛仔裤,脚上是一双时髦的运动鞋。
这段描写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与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综上所述,与人物思想品质、与故事情节发展没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外貌描写,应当从简删去。不能理解为凡写人均有外貌描写,更不能认为外貌描写越细越好。
⒉人物的行动描写
人的“特点”表现在他的行动中,因此人们平时常说:看人要看实际行动。描写人物时,道理也一样,人物的思想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体现。
“人物的行动”指什么呢?它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因此,行动描写就要善于抓住人物具有特点的动作,恰当地运用动词,从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的形象具有活力。
例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黄包车夫,有这样一段描写──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了约,扎好绷带。
这一连串细致的运作描写,浸透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的确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二:《饲养员赵大叔》,文中记叙“金皇后”耕麦茬地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个情节时,描写赵大叔──
刚剃了半个脑袋,一看暴雨来了,赶紧跑回屋里,从炕上揭起一条毯子,拔腿就往外跑。他一口气跑到地里,把毯子给“金皇后”搭在身上,拉了它回来。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
这段话中,“跑”字用了三遍,足以说明为了抢救“金皇后”赵大叔心情之急、动作之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并忘记自己上了年纪,不顾剃了半个脑袋的可笑样了,“搭”和“揭”字,同样说明赵大叔心里只有“金皇后”。总之,这一连串动作描写,充分表现出赵大叔一心为集体,置个人的一切于不顾的高贵品质。
例四:《罗盛教》一文,描写罗盛教救朝鲜少年崔莹的动人的事迹中,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其中──
①“猛地跳下去”──毫不迟疑
②三次“钻”进冰窟窿──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③“把孩子托上来了”──使出全身力气,用双手“托”,其结果使自己下陷,而他全然不考虑自己。
④“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说明他已经精疲力尽,奄奄一无力用手再托孩子,靠的是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惊人的意志,还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这一个“顶”字,内烁着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例五:《你们想错了》,描写敌人妄图从方志敏这位“红军领导人”身上“搜出大洋”时,有这样的描写──
他们从方志敏的上身摸到下身从衣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钢笔外,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找到。
这“摸”一“捏”,活脱脱地写出敌人动作的认真,可谓“无孔不入”,揭示了他们那贪财的丑恶嘴脸和对“红军领导人”身无分文的不可思议的心态,从而反衬出方志敏的高大形象──革命不是为发财。
第七篇
议论就是讲道理,就是作者对所记叙的事情发表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写事时加以适当的议论,往往能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鲜明,并激起读者的共鸣。例如作文《春蚕》中有这样几段结尾部分的文字:
我家邻居养了些春蚕,有一次,我亲眼见过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赞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于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在一旁接下去说:“是的,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这几段文章结尾部分的文字主要叙述作者亲眼见到的蚕儿吐丝结茧的经过。当作者把蚕儿吐丝的过程写完,便从“春蚕到死丝方尽”出发,进行议论,直抒胸臆。从春蚕为了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联系到我们应该“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通过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并将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写事时适当地进行议论,主要的作用是概括文章的中心,它可以是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来进行。
有篇题为《蚂蚁》的作文,细致地描述了一群蚂蚁齐心协力战胜比自己大几十倍的菜青虫的战斗过程后,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用议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天夜里,我躺在床上,心想:小小的蚂蚁为什么能战胜比它们大得多的菜青虫呢?那是因为它们齐心协力,顽强战斗的结果。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作者用设问和反问的句式进行议论,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问题,发人深思,突出了中心。
当然,议论并不是都在文章的结尾处进行。有时在文章叙事的过程中,在段与段之间,恰当地写上一两句议论,能有承上启下的妙用。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里,第四小节是这样写的:
恩格斯不但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这段话是议论。它的前半句承接上文记叙的具体事例,概括出恩格斯在生活上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后半句提示下文的内容,写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是怎样亲密合作的。这段话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全文眉目清楚,线索分明,中心明确。
进行议论时要注意的是,议论不要离开所叙述的事件孤立地进行,议论的语言不要是标语口号式的。也就是说,一不要与文章的内容无关,二不要空洞浮夸。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事的文章中,议论不要过多,要让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要使议论去“画蛇添足”。
第八篇
去年元旦期间,我读了《这样教出好孩子》这本书。文中大量故事情节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本书p23开始,主要描写了几位伟大人物和一些残疾人,在他们小时候很不幸,但依靠他们坚强的毅力和勇气,不但活了下来,还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残疾人能做到这点,作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更应该做到。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为将来做出一番伟大事业打好基础;其次本书P24页开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志向—要有不折不回的志向、信念,只要有了他们,就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你,即使有困难,她也会向你低头;第三,本书P104-106页是美国李文斯登·劳奈德写的《不体贴父亲》,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的眼睛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父子感动的深情。尽管父亲是严厉了,但这完全是对孩子的爱。就向我的爸爸,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能够健康成长。
这本书里有太多感动的内容,也写出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希望长大以后也能当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第九篇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人物自己说的话或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成功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一、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人物语言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能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假如不用语言描写,就需要很多话才能叙述清楚,而且不会生动感人,显现人物的个性。
二、要注意对话者之间的关系
对话,必然涉及到对话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写对话时必须注意对应和衔接,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否则,会使读者看不懂,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要注意对话的语气
语气是指说话时的口气,也就是说话人的态度和流露出来的感情。身份不同,说话时的语气也不同。
四、对话要写得简短、明快
第十篇
一、写作指导
在记叙文写作中,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是不可缺少的。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垂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同学们为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计语言,更应该如此。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事出有因。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不然,人物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我们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之中。为了显示人物性格的差异,写作文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抖落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那么作者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段,那么也不要人为的牵强附会,为对比而对比。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如果从一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如果从多个侧面去描写,人物形象就容易丰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整理出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称它是“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所以在写“众星”的时候,是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的。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串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
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叫做外貌描写。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世界上的人有千千万万,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 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文章的外貌描写是成功的。
二、范例
妈妈的手
在手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懒惰的手,致富的手,灵巧的手,然而,我写的却是妈妈一双勤劳的手。她的手不怎么大,长期的劳动使茧皮爬上了手指,使手背上长了一层浅黑色的皮。
当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的手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点。临近中午,她的手又工作了:忙着做午饭。下午,她的手又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晚饭。夜晚,当明月高悬的时候,妈妈的手又工作了:忙着洗衣服。总之,妈妈的手时时刻刻工作着。
妈妈的手既是勤劳的手,又是充满母爱的手。记得一个寒冬的下午,天气比较冷。我在做作业,妈妈在做针线活。
夜深了,天气变得更冷了,我的手直打颤,不敢写了,怕把作业做坏。这时,妈妈走到了我身旁,关心地对我说:“冷吗?”我轻轻地把我的手夹在她的两手之中。顿时,我觉得无比暖和。在她的鼓励下,我终于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记得还有一个隆冬的早晨,天气很冷。为了御寒,我和伙伴们到小河边滑冰。我一不小心,双脚跌进了石灰坑。我好不容易把脚提出来,可皮靴里已塞满了石灰。“不能穿了”,我果断地把皮靴脱掉,准备要妈妈给我洗,又一想:妈妈会批评我的。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皮靴藏到门缝里,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洗。第二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就去洗
皮靴。但门缝里皮靴的影子都没有。我着急得差点哭起来,过了一会儿,镇静下来,就到别处去找。刚找到后门,就听见熟悉的“唰、唰、唰”声。这不是妈妈的手工作时的声音吗?我随着声音走去,在天井里,我发现了妈妈,她正在为我洗皮靴。她的手冻得红红的,裂开了几条缝。虽然天冷,但是从妈妈的两颊中仍然掉下几颗晶莹的汗珠,我走到她的身边,夺下刷皮靴的刷子,一边说:“妈妈,我来洗。”妈妈关心地说:“振振,我来洗。”我怎么也不答应,可是,她已经把皮靴和刷子夺去了。最终,还是妈妈洗了。她洗完后,又一丝不苟地烤皮靴,当我重新穿上皮靴时,眼睛已被泪水模糊了。
啊!我要赞美,赞美妈妈的手,更要赞美您――妈妈。
老师点评
《妈妈的手》作者写妈妈的勤劳品质,不是像许多同学那样,就“勤劳”写“勤劳”,而是选择一个侧面,从“手”的角度,具体而集中地表现了妈妈勤劳的特点:吃的,是妈妈这双手做好;穿的,是妈妈这双手缝成;温暖,是妈妈这双手送来;懒惰,是妈妈这双手驱走……,由于作者巧妙地选择“妈妈的手”这个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因而文章中“我”对妈妈无限敬爱之情就表现得非常充分。
我的语文老师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他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一点写作的“奥秘”。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陈老师接着说:“今天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能不高兴吗?”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张瑾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我想,我也常犯这种毛病,如以前写秋游时,总写“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又是一堂作文课。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门外。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你们熟悉陈俊吗?”“熟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陈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陈俊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衣服?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过了一会儿,陈老师叫陈俊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他上身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解放球鞋。陈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就叫仔细观察。”接着又讲了几个仔细观察的小故事,然后布置我们去观察校园的花园。这次我们看得更仔细了。对花辅的每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生活习性及生活规律,都进行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有关参考书。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要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
陈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和作文的。你说,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感到高兴吗?我们对写作怎么能不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老师点评
《我的语文老师》中,作者对两次作文课进行详细的描写,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件,反映出了陈老师生动的教学风格,写作文象画画一样;我们写人,反映一个人的特征,应该巧妙的选择角度,作者就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通过对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教师的形象。
小小音乐家
我的小伙伴——张梦瑶,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可爱极了。告诉你,她还是同学们公认的“小小音乐家”呢!
有一次,我跟赵梦雪去找张梦瑶玩,梦瑶正在练习拉二胡。她说:“你们来当小听众,听我演奏二胡,行吗?”我们答应了,坐在沙发上,听着,看着。只见她左手拨弦,右手拉弓,脚不停地在地上打着拍子,显得那么投入,又那么富有感情。她说:“我在艺术节比赛时,一定要夺到冠军。”张梦瑶拉了一遍又一遍,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艺术节文艺汇演那天,我跑到后台,去给张梦瑶送冰淇淋。她说:“你吃吧,我没有时间。”我只好自己吃。我边吃边对梦瑶说:“梦瑶,祝你成功!”她忙说:“谢谢。”轮到梦瑶上场了,她走上舞台,向观众鞠了一个躬,然后,坐到椅子上,忘情地演奏起一首曲子——《光明行》。她的演奏优美动听。观众们仔细地听着,我也入了迷,仿佛回到了抗战的岁月,跟着抗日军民浴血奋战。正当我沉浸在乐曲中时,一个高音“i”,结束了整个曲子。顿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和同学都为她的出色演奏表示祝贺。
几天之后,老师宣布,张梦瑶获得了艺术节器乐比赛第一名。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梦瑶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她知道这是自己几年来坚持苦练的结果,多年的汗水没有白流,终于为学校争了光。为此,她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啊,张梦瑶,我佩服你,你是我们的骄傲!
老师点评
开头点题,中间叙写苦练情景和参赛场面,最后回应文题。一个小学五年级同学能写出这样布局合理、语句流畅的文章,实在难能可贵。这篇习作还说明,要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就必须潜心钻研,刻苦练习。
第十一篇
怎样教育孩子——家长会发言材料
【内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怎样教育孩子——家长会发言材料》文章由收集。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
家长同志们,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任务,愿我们各尽其责、各出其力、相互合作,为我们学生的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十二篇
文学大师历来都十分讲究作品中人物出场的描写,设法使人物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得体的出场,不但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或精神风貌,还能使文章的情节引人入胜,结构更加新颖别致。平时同学们经常用"开门见山"描写外貌的方法让人物出场,这是对的。不过,如果每篇记人的文章都用这种方法,就显得呆板、单一,缺乏色彩了。小学语文课本里记人文章中人物出场的方法比较多,我们不仿去认真地学习借鉴。
一、在景色描写中出场。对周围的景物作一番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例如《曼谷的小象》在描写了近郊"绿油油的禾田"、"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之后,"穿着绣花上衣,白地红花裙子",满脸微笑,"露出整齐牙齿"的泰国妇女--阿玲,在"橘红色的晨雾"中出场了。景美、人美,为后文阿玲乐于助人美好心灵的描写,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险境特写中出场。让人物在险恶的境遇中出场。例:由于"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失去了平衡"有"撞着山尖"的危险。机长要求"大家背上降落伞包,作好跳伞的准备",可是年仅12岁的小扬眉没有伞,她哭了。就在这时,周总理"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周总理一露面,就在读者的心目中树起了"危难之时,方显伟人本色"的高大形象。(《飞机遇险的时候》)
三、在身份介绍中出场。对人物的身份、功绩作公正的评价后出场。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人员设计施工匠铁路干线。"把詹天佑与他的厚重功绩一起"推"出场,不但给人以"闪亮登场"油然而生敬意的感觉外,也为下文的分述画出了清晰的脉胳。(《詹天佑》)
四、对群体描述后出场。先对一群人进行描述后再突出描写一个人。例:"……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这样,作者把人群中特别注目的聋哑青年引出了场。"鹤立鸡群"的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鱼游到了纸上》)
五、在处所勾画中出场。先介绍人物所在的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然后让人物出场。例:"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作者对这一处所作了描写后,周总理出场,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把简陋的办公条件和总理一晚繁重的工作量作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人物一出场,就把"生活简朴,工作辛苦"的深刻印象留给了读者。(《一夜的工作》)
还有《小英雄雨来》、《李时珍》、《一定要争气》、《小摄影师》等课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在介绍了人物绝技、志向、家境、物件后再让其出场的范例。
总之,让人物出场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描写对象以及谋篇布局的实际需要去精心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