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篇文章提到,情商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孩子的情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从小培养孩子的情感管理和社交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一)
好久不读书了,拿到这本书还是值得父母和老师读的。这本书主要讲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从父母做起,首先父母要学会感知自己的情绪,然后能自我调节和面对。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细微发现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和孩子共情,把握好时机,倾听与认可孩子的情绪,最后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也提到很多育儿著作都绕开了情商这个维度,他认为教养子女不仅仅需要的是智商,应该是优秀的教养方式+情绪上的指导。
反思自己我是压抑性型父母,比较专制主义,这以后得改过来。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二)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又是一本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讲得特别繁杂的书,老外真能拜活。要讲的道理就是,教会孩子处理失望、沮丧、恐惧、担心等情绪,比教孩子处理具体问题更重要。
第一,认同孩子的情绪。把情绪爆发当作一次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关注点应该在情绪而不是孩子表面上的那个要求,不要忙于满足要求而忽视倾听心声,不要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之类的话。
第二,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让她学习体会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转移注意力、立即满足之类的方法,那也是一种忽视和否认。
第三,为情绪带来的行为划定界限。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三)
书里介绍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情绪。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正面的负面的。我们不是去打造一个情绪完美的孩子,而且是划分一个不良行为的范围。避免各种直觉认为"这个很简单的啦,这个傻乎乎的"
在批评时要避免宽泛的话,持久的贬低,而针对当下发生的具体事情。
爸爸的参与对孩子很重要。哈,当然是情商高的爸爸会对孩子更好,可我觉得我扮演得并不是传统妈妈的角色,更偏向男性角度。深入的参与孩子的生活,了解他的朋友各种活动进展,不给予直接的评价,而是用启发性分享性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有想法。同时给出意见也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一种你就该听我的。
不过看完会有种顾虑,在家长处处小心全方位照顾身心的生长环境下,孩子是不是会更脆弱呢?所以尊重肯定是要尊重,但是有时候也要糙一点,要相信孩子,让他经历一些东西。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四)
读完这本书(非常粗略的快速过了一遍,没有精读,现在娃太小,没有太多时间去详细读书,以后有时间了还是希望能精读一遍),心中还是有不少感受。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说,现在小孩抑郁症的概率在提升,如何培养一个乐观的,自己长大后能处理自己情绪的孩子
1)书的前面有一个测试题,测出来在情绪上你是哪种父母,分为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自己测出来是情绪管理训练型,这种父母能体会孩子的情绪并且较好的引导。不过提醒自己注意的是,我分数第二高的是忽视型,远远高于其他两类。所以也许在某些答案上,我知道哪个是好的,去选择了。内心里还是有忽视型父母的一面(也许我内心里真正觉得某些负面情绪在某些时刻是不好的,需要克制)。
2)书上的理论是情绪没有好与不好之分,要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并分析孩子情绪背后的特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负面情绪一直扩大。她们会体会到这个情绪,然后慢慢平静。这点我很认同。这个和我很喜欢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的说法一样。
3)任何事情,都是有因就有果。娃的各种情绪,娃的各种动作,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折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五)
智商或许和天生有关,但是情商的高低水平却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密切相关。普通父母也许没有办法生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智商超群的天才, 但只要“用心“却是可以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懂得调节自我情绪、具有自我激励精神、富有同理心,并能与周围人相处融洽,似乎比一个智商高、工作能力强,但是强势霸道、固执狭隘的人更受欢迎。
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切入,以操作性强的方式、附以大量的实战经验,指导读者如何去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无法通过实际操作来佐证作者观点的可靠性,但是不做任何批判的安静倾听、帮助对方定义并舒缓情绪(共情)、划定行为界限(情绪可以适当的宣泄、但是不能太过偏激)、协作指导对方做出选择,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四步却是人际交往时可以通用的,也是我们和他们产生情感联结的关键。书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语是,所有情绪的产生都是合理的、所有愿望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行为却是应该被划定界限的。在中国强调含蓄保守、坚韧拼搏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些关于哀伤、抑郁、嫉妒、愤怒的情绪会被贴上消极懈怠、心胸狭隘的标签,所以当这些“不好”的情绪产生时,一方面我们不敢表达而拼命压抑、一方面我们会困惑、并且为这些情绪的产生而感到羞耻,但其实我们内心是一个容量有限的载体,那些不被表达的情绪要么借由一次小事件被点燃而爆发,要么就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最终转变为心理疾病。因此鼓励情绪的健康表达、帮助划定行为界限、指导做出解决问题方案,是培养我们具备不畏挫折、克制冲动、调节情绪、怀有希望、激励自己、同理心、推迟满足感的高情商要素的关键点。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本经典育儿书了,我刚做妈妈那会儿就看了,受益匪浅,后来不知道借给谁了还是丢了,又买了一本,但等着看的书总是太多,一直没再打开。八月份整理书柜,发现这本居然还没拆,勾起了往昔回忆,于是拆开重读了一遍。
好看的书,不同的时候看,各有各的好看。
比如之前看的时候,关注的是干货和实操,为什么会这样,到底该怎么做,戈特曼博士也很好,一条条的实操建议,条分缕析,讲道理,讲故事,清晰又可行。
这次再看,关注点有点跑偏,常常看到,哦原来这个育儿专家跟他也有渊源,原来他的这个观点是继承和修正自谁谁谁的,这些关于家庭和婚姻的观点在他的那一本那一本书里也写了,换句话说,我好像看到了一点点树木之外的森林,也许,想看见森林,还真是需要很多积累。
戈特曼博士最有名的研究不是孩子的情商培养,而是成年人的爱情与婚姻,他的“西雅图爱情实验室”是上个世纪用大数据研究爱情的圣殿,除了感受,他还监测恋人的心率、血流,甚至尿液里的压力激素,用大数据研究人的情感。
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还提到了他的研究,说他可以通过一瞥,就能判断一对恋人会不会分手,正确率超过90%,那一双眼堪比内建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了哈哈。
回到这本书,书名太功利,但内容是很好的,戈特曼博士研究恋人与家庭研究久了,顺手就到了亲子和养育的领域,也是基于大数据的孩子情商培养,讲的是如何做孩子的情绪教练,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可能遇到的应激事件。有数据有实操,虽然是20年前的老书(1997年出版的)了,但依然实用。
当然,鉴于出版年代已久,里面也有一些建议也有历史痕迹,比如对于孩子的主动性,对于孩子与父母的双向互动,对于情绪教练的灵活性的处理,跟现在的观点比起来,会没有那么“新颖”和“人文”,更专业、新鲜又有温度的,建议去看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和去听她的饭团课程《成长忻理学》。(真诚的硬广哈哈)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七)
商业图书与其他类型的图书,由于阅读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因此有其特定的阅读原则和阅读方法。先从一本书开始尝试,再熟练应用。
1.二八原则
对于商业图书来说,严格的精华价值可能仅占20%的页码。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阅读时间的分配。
2.集中优势精力原则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集中突破20%的精华内容。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攻克一个主题的阅读。
3.递进原则
高效率的阅读并不一定要按照页码顺序展开,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再从兴趣点扩展到其他部分。阅读商业图书切忌贪多,从一个小主题开始,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了解文字风格、观点概述以及案例描述的方法。目的在于对方法的掌握,这才是最重要的。
4.好为人师原则
在朋友圈中主导、控制话题,引导话题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去发展,可以让读书收获更扎实、实用、有效。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1)回想。阅读商业 图书常常不会一口气读完。第二次拿起书时,至少用15分钟回想上次阅读的内容,不要翻看。实在想不起来再翻看。严格训练自己,一定要回想,坚持50次,会逐渐养成习惯。
(2)做笔记。不要试图让笔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不需要有深刻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文字,就是对大脑的锻炼。在空白处多写多画,随笔、符号、涂色、书签、便签、折页、甚至拆书都可以。
(3)读后感和PPT。坚持写读后感可以大幅度提高阅读能力,做PPT可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从写读后感开始,写上5篇以后,再尝试做PPT。连续做上5个PPT,再重复写三次读后感。如此坚持,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4)思想的超越。要养成上述阅读习惯,通常需要6个月的严格训练,至少完成4本书的阅读。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思想开始跳脱出来,开始有了超越作者的感觉。比拟作者、超越作者,试图凌驾于作者之上思考问题,是阅读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难就难在执行。需要毅力、执着、长期的坚持,从而养成习惯。用心学习,就会得到心的改变、思想的改变。阅读,与思想有关。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八)
书的前半部分有几个测量量表,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情商是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和学习而爸爸妈妈该是孩子最重要的情商教练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情商教练那个特曼博士提出了情绪管理训练的五个步骤。
第一父母亲要角场到孩子的情绪
第2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第三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任和孩子的情绪
第4, 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5,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它的问题
哪些情况下不适合情绪管理训练,在非理想情况下如何处理。
情绪管理不是魔鬼方程式,不能消灭所有家庭冲突,也不能取代位孩子划定界限的需求。情绪管理训练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建立更好的感情联结,位日后一起协作解决问题打基础。孩子面对情绪时,把父母作为可信的盟友;有问题时,会来商量,因为父母懂得倾听。
父亲在培养孩子中的作用:高能量的活动。父亲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而建立与孩子的感情链接。母亲如何支持父亲养育孩子:避免指手画脚,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善于照顾婴儿等等。父亲要避免指责、羞辱、贬低、强势。
4大婚姻杀手:批评(以偏概全)、蔑视(羞辱、伤害)、防御、筑墙。
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是父母之间的冲突,而是他们处理冲突的方式。
在孩子不同阶段如何相处,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培养高情商的五个关键期。在少年和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直接交往会减少,为孩子寻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很重要。
总的来说感觉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很多高质量1:1的时间来觉察、倾听、理解、表述,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九)
一、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当你觉得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
第二步:把握机会。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时就处理它。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要向孩子传递自己能完全理解他,并试着让他自己想出解决办法。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适的感觉变成有界限、可以被定义的事物,并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第五步:划定界限,解决问题。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
二、情绪管理训练的附加策略
避免过度批评、羞辱或嘲笑你的孩子。
使用“脚手架式教育”,通过称赞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忽略你的“养育任务”。
在脑海中绘制一份孩子日常生活的地图。
避免和“敌人”站在一边。
将孩子的经历转化为成人相似的经历。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把你的解决方案强加给他们。
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尊重他的意愿。
分享孩子的梦想与渴望。
对孩子要诚实。
和孩子一起阅读。
全程保持耐心。
理解父母要有的权力基础。
相信人性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不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情形
当你赶时间时。
当有旁人在场时。
当你太累或太难过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时。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时。
当孩子伪装情绪来操控你时。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十)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出于这样的担忧,趁着孩子刚满两岁,赶紧再读一些育儿类书籍。
选书上,两岁前,孩子小,除了把他喂饱,几乎不用考虑其他,所以要读育儿营养类。
两岁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进入第一个叛逆期,需要读点育儿教育类。
也不是寻求法宝,只求更新观念。
孩子不是机器,没有说明书,这类书籍尤其不能过多纠结于其操作性,那种越具体到如何应对孩子每句话的书其实越没有价值。因为归根究底,教育孩子,主要在于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只要观念更新了,父母的行为自然就有了。
kindle上看到这本《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题目鸡汤味十足,畅销书基本都这个套路。但还是读了下去,越读越发现作者讲得非常有道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观念并非凭空而来,是基于于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全书通读下来,发现本书主要讲了两个字——“共情”。这两字好于不少高大上、复杂得让人不明不白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共情?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并随之作出回应的能力。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这本书的主旨即是:父母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全书主要讲述如何用“共情”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大人都说孩子无忧无虑,那是在大人看来,其实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是造成孩子情绪的事情在大人眼里几乎全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因此很多父母不会将孩子的情绪放在心上,认为是“小题大作”“过一会就好了”“小孩子就是这样”……
父母不愿直视孩子的情绪问题,这就失去了一次次对孩子情绪管理训练的机会。
第二步:把握机会
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时就处理它,而不是等到它进一步升级,这样能帮助我们在无需付出巨大代价的前提下,练习倾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
愿意倾听孩子的情绪倾诉并认可孩子的各种情绪,这里说的“认可”是“接纳”的意思,就是要接纳孩子的喜怒哀乐,不能压抑孩子的情绪(试想自己的情绪被人压抑是否不快),要让孩子认识到有情绪并不是不正常的事。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帮组孩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正在经历的感受,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高兴,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激动,什么是愤怒。帮他们建立关于情绪的词汇库。
第五步:划清界限,解决问题
接纳孩子的一切情绪,但要限定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感到沮丧,动手打自己的伙伴、弄坏玩具、甚至骂人。对这种沮丧的情绪,父母要接纳,因为孩子有表达情绪的自由。
但父母要限定孩子的不当行为,要让他认识到有情绪是正常的,但不能以伤害他人的行为表达,接下来,父母要告诉孩子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些情绪,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锻炼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千万不能帮孩子做决定)。
总之,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而不仅是一个孩子,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怎么表达情绪,这样才利于孩子的成长。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约翰.戈特曼博士的《培养高情商孩子》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根植下了“关系大于教育,好父母永远和孩子是一头的”的想法和理念。
在我们国家,孩子是我们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是爷爷奶奶的“命根子”,甚至很多人觉得自己所有生活的意义和奋斗都是为了孩子。
可往往越是这样把孩子看得太重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越急功近利。在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要么把孩子当做“敌军”,强行攻克,要么就是把孩子像“小皇帝”一样小心伺候,有求必应,根本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管理能力呢?我觉得首先得有以下几点意识:
一是,孩子和大人一样,有许多情绪的波动和变化,我们要能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认识到这些都是如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
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要接纳孩子的行为。
三是,永远要明白,关系大于教育。
那么,在面对孩子消极情绪时,我们具体需要如何做呢?
一, 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
二, 情绪化的时刻,当成指导孩子的好机会。
三,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认可孩子的情绪。
四, 表达情绪,用语言为情绪贴上标签。
五, 划定行为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明白了在孩子出现情绪时的做法后,那是不是在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的任何时候都应该对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进行指导呢?
书中也对不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情形:
1、 当你特别赶时间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回头再讨论这个问题。
2、 当你特别累,没有精力和耐心的时候。
3、 有别人在场时。
4、 当孩子犯下严重错误时。
5、 当孩子伪装情绪操控你时。
在了解了以上这些观点和内容后,我们可能觉得知道这些道理和方法很容易,但做起来的确是有难度的。
比如,我们很多家长现在都很清楚的一个词叫做“共情”。仔细想想,我们一般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和孩子共情呢?
在听过和看过太多的教养方法之后,我们都清楚,在孩子出现情绪和不同的意见时,可以先和孩子共情,然后再沟通教育。
这些都没错,都没问题。只是关键的点在于,你内心里对“共情”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
如果你把“共情”只是当作你说服孩子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心情,那么“共情”也只是一种手段,你虚情假意的表述,会被孩子一眼看穿或者感知到。
自己在之前很多时候都会这样,在孩子出现情绪时,抱着孩子和他共情,表示理解他的心情,可是当“但是……”出口时,孩子很快又摆出了愤怒的防备姿态。
这时候,我的“共情”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并没有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们与孩子谈话,不是为了说服孩子或让步,主要是交换彼此理解的心情。沟通,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对方。
在今后和孩子的沟通中,可以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假设他现在类似的事情和情绪都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想明白了,再决定要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我儿子一岁零三个月,属于别人口中脾气特别大的那种孩子,生活中稍有不顺他意的地方,无论是我不让他玩水还是别人拿了他的玩具,都能立马炸毛。这也是促使我去看约翰戈特曼这本《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的原因。我希望能从中有所启发,学会如何引导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任由他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
情商是什么?我们通常理解为对情绪的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戈特曼指出情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共情的能力。因为共情,可以觉察和体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的情绪,因为能做到更好的理解接纳和应对。这个能力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戈特曼把父母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从字面意思非常容易理解这四类父母的特点。忽视型父母只问成绩,不问孩子的情绪;压抑型父母则是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放任型父母会无条件接受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但缺乏指导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的技巧;情绪管理型父母则既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又能给孩子相应的指导。我本以为自己应该属于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但通过测试才发现原先自己属于放任型父母。仔细回想带孩子的这一年多的时光,确实对孩子的情绪选择了接纳和包容,但却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没有给孩子划定清晰的行为界限。
如何才能成为情绪管理型的父母呢?戈特曼提出了五个步骤。
首先,父母要成为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当孩子出现轻微的情绪变化时,能觉察并对其作出回应。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一边,放弃传统的批评和否定的方式,不忽视孩子的感受,而是允许孩子表达出他的情绪。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的背后是有原因的,尽管孩子还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当你做到能和孩子共情的时候,你就和孩子建立了一条亲密的纽带,这是使你之后的行为能够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基石。
其次,把情绪化的瞬间当做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要从内心深处不再将孩子的情绪看做洪水猛兽,不再试图去压抑和忽视它。孩子有生气、愤怒、伤心等表达消极情绪的权利,孩子情绪化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父母的时候。
第三,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可以通过映射法,重复孩子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孩子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提出试探性的问题和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这会使孩子觉得你在挑衅。
第四,为情绪贴上标签。因为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而通过为情绪贴标签则能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最后,划定界限,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接纳孩子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也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的行为。而只有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我们才有可能引导他们的行为。在孩子出现激烈情绪的时候可以采用计时隔离法,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但一定不能出现贬低性的惩罚措施,诸如用侮辱性的、轻蔑的态度说教。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表演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成为高情商的人。父母要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要求并教会孩子如何管理情绪。在我们对孩子做要求时首先要反观自己。尊重孩子,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人,不随意批评,并且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相信父母的身体力行会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上周日,我和孩子爸带闺女去悠游堂玩。闺女眼巴巴地盯着挂在门口的旺旺队塑料球。玩够了,临走时还在门口伫立,仰望着那些旺旺队球。我给她买了一个,她好开心,回家路上一直拿着球。
因为那天下雨了,地上泥糊糊的。我和她爸要她拿好球,要是掉泥里,就要不了了。不幸的是,到家门口了,她手一松,球掉了。不过还好,没脏。我捡起来擦了擦,正要给她,就听“啪”的一声,她狠狠地抽了下她爸爸的胳膊。
她爸爸一气之下,就把塑料球踩成了稀巴烂。一边踩,一边数落她,自己犯错还打大人……
我也是无能,劝不了,还被她爸赶上楼。最后,闺女是认错了。可烙在她心里的创伤,又有谁能估量呢?
之后的这周,我带孩子在姥姥家,因为要在姥姥家门口上幼儿园。周日教训的后果开始显现——闺女一不顺心就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
这周一直在想怎么抚顺闺女的脾气。当然,闺女做不好,反手打别人,也不只是大吼大叫造成的,而是以往我们教育失误造成的。
我们太过强调,行为导致结果,所以要管好自己,尽量不出错,不然就要接受坏的后果。如此一来,让闺女形成一种不能犯错的意识。可人无完人,谁能不犯错呢?假如一犯错,就感觉天要塌了,自己很失败,那久而久之,她还能有勇气去做事情吗?那结果,可不就是一失败就放弃,就自暴自弃。
她打爸爸,是向爸爸学的坏习惯,做不好就推给别人,怨怪别人。言传身教,作为家长,我们真的要先管好自己,别抱着双重标准,对自己一套,对孩子一套。
她的坏习惯,确实要管教,但不应该是爸爸那样大吼大叫的恐吓,而是要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我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一书中看到。情绪管理法的宗旨是家长要共情。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意思就是感同身受,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感受。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必然要先去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她为什么会发脾气?比如,我闺女打她爸爸,就是因为球掉了,以为不能要了,因此感到懊恼、自责、生气。对于她的这些情绪,我们要接受。情绪不论好坏,都是基因自带的,大人都会这些情绪,何况孩子呢?
理解和接受、认可孩子的情绪之后,要帮孩子认清她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也就是给她的情绪贴标签,说明她当下的感觉是懊恼、自责,还是别的什么。家长可以复述刚才的现象,比如“球掉地上,你以为脏了不能要了,所以很懊恼自己没拿住,还很伤心,对吗?”
这样帮助孩子认清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情绪,因为什么产生的。这样对提升她的情商和自控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对于行为,书上说,一定要划定界限,什么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可以做。比如我闺女打爸爸,就不能做。在认可她的情绪,和她达到共情之后,再指出她的这种行为不对,要改掉。她就相对可以接受这种指正。注意,是指正而非指责。这就是大吼大叫式教育和情绪管理的区别。我很后悔,怎么不早点看看这本书。
教育之责,任重而道远,我不能再稀里糊涂,更不能重复错误的教育方法,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节目中说,“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对于育儿的难题,我也要拜读大量经典育儿书籍,用知识来解决,用行动来实践。总而言之,我要和女儿一起成长。就像希拉里所说,我第一次做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四)
我在本书的阅读上进度很快,甚至忍不住有一点沾沾自喜,觉得最近的育儿书/心理学涉猎众多,吸收能力增强。又忍不住有点挑剔本书的干货“不够多”。这种初始的印象有失偏颇;因为很快我就需要慢下来去精读书中的重点内容,并且迁移到日常生活里去体会。
人们大概只有阅读第一本精品育儿书的时候,才会有豁然开朗、拍案叫绝的感觉。别的好的育儿书,都只不过往既有的育儿理论和实践上添砖加瓦。
本书的立足点是培养“情绪素养”,并没有野心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育儿问题。主要方法,是将危机视作“时机”(这个意思在中文“危机”一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先进行情感联结,然后再理性引导。这个方面,和另一本育儿书《去情绪化管教》是一模一样的,并在可操作性上做得更好;前者的优势在脑科学理论上。
全书一共分为7章,分类简洁,内容明确。第一章用不多的笔墨概述了情商的益处。干货集中于第二、三章:第二章测试并确定家长在情绪管理上的教养风格;第三章手把手介绍情绪管理的方法。第五、第六章很让人惊艳:第五章涉及了婚姻之道,因为父母的关系营造了孩子情绪生活的生态环境;第六章介绍了父亲参与的益处。当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爸爸在育儿里责任缺失、声称“丧偶式婚姻”的背景下,中国爸爸们可以好好阅读,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识是可以迁移的。育儿过程的获益,源于它可迁移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个人成长。我们如何对待孩子,是我们常规人际关系的缩影:能不能把对方视作平等的个体,去尊重、去对待?我们在育儿中的演练,则反之有益于我们生活里的其他面向,甚至异曲同工。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本书情绪管理训练五步曲的第三步:倾听。它要求专注、不带评价,并适时映射、反馈给对方以验证理解的正确。这是一种包含着态度的方法,能够促进人际沟通温和、有效地进行。这种方法,你在《PET父母效能训练》里可以找到,叫做“积极倾听法”;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里也能找到。想想看,通过练习对孩子好好说话,也能对更多的人好好说话(比如最亲密的伴侣),不再攻击、暴戾,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所以这不仅是一本针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的书籍,它也对父母的情商提高大有裨益。首先,通过书中的测试,它能够揭示父母的情绪觉察能力与情绪教养风格;而其结果,往往与我们自以为的大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我以为高敏感如我,是可以精确地觉察情绪的。而测试告诉我,我所感受到的,时常是混沌一片,原因在于我对负面情绪持有不正确的见解,总是极力逃避、压抑负面情绪,比如悲伤和愤怒。实际上,被情绪驱使的行为需要控制,而情绪本身自有其意义,需要疏导和化解。能够接纳坏情绪的自己,心底突然多了一份柔软。回忆里那个被大人训斥着“不许哭!”的小女孩,好像也如释重负。
其次,这本书解决了一个如今人们耳熟能详、但是依旧抽象的概念——共情。能够设身处地,能够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想法,哪里有那么容易?按照“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的分析,共情能力部分是由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系统管理的:有些人更敏感,有的人更迟钝些。怎么办?可以练习,按照书里建议的方法练习。用“情绪日记”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再用倾听法提高自己的专注和分析能力,如此,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
我从我女儿两岁的时候引入了这种情绪的理解和接纳。不得不说,这绝对是有魔力的方法。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五)
偶然看一位关注了挺久的妈妈的豆瓣,关注她的原因是她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有礼貌和爱心,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有独到的思考,把生活过得特别有美好。她推荐了这本书。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引导一直是我关注的点,因为我不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特别能控制自己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情商比较低。所以我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给她一些情绪管理及情商培养的引导。
看完《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对如何和孩子交流,让孩子能对父母敞开心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具体有管理成效,还是要看实践和耐心。书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情绪管理的重要作用及父母截然不同的4种教养方式;第二部分则讲了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
第一部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书里有具体的题目进行测试评估,让人直观的明白自己是何种教养方式,存在何种缺陷,同时举了具体的例子评价不同教养方式的区别。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察觉情绪,抓住最佳时机,倾听和认可,说出你的情绪,解决问题。进行训练的技巧策略以及不适合用管理训练的时刻。二是着重讲了父亲的参与对孩子情商提高的重要影响及培养孩子高情商的5个关键期。
我的几点体会:
1、经过测试,我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但我觉得这是在我有时间有耐心的情况下,如果我在忙着或者心情不好,并不能忽略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这也契合了书里讲的不适合进行管理训练的情绪:当你赶时间时,当你太累或太难过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时。
2、书里讲了“共情”的概念: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并随之做出回应的能力。共情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最重要的一步,只有把自己的置于孩子的位置,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用大人的思维或者经验来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才能真正体会孩子的情绪,从而明白他的处境,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是他的盟友。
3、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也是重要的关键点。孩子并不清楚自己莫名的情绪代表了什么,若我们能用大人的经验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他正在经历的感受,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从而知道自己的情绪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羞耻的不可名状的。
4、书里有一句话我特别赞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接纳孩子的行为,但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可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5、在孩子面对父母的冲突时,如何对孩子进行交流,书里提了几个方法:不要把孩子当做婚姻冲突的武器;不要让孩子夹在你们中间;矛盾解决时,让孩子知道;为孩子建立情感支持网络,利用情绪管理训练讨论婚姻冲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书里没有回避让孩子面对冲突,而是认为:孩子适当地见证一些正面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尤其是看到父母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这对今后孩子和同伴或爱人有冲突时能有恰当的解决方式。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情感的需要尊重的个体,不能随意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能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态度来忽视孩子的情绪。这样,才是做好情绪管理训练的根本基础。
这本书很适合做思维导图,这样能更清晰直观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