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读后感1000字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9 00:05:18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09 00:05:18   小编: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揭示了教育领域的一些谬论。作者用统计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可能存在偏差,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本书让人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引发了我对教育模式的思考。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读后感篇一

该书讲的其实是教育的科学,而非经济学,难怪有人大呼上当。

其核心思想是:教育领域也应该讲求科学,理论、方法与政策都要有依据。所谓讲求科学,一方面指要有量化意识,依据统计数据判断改革或政策的成效;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我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应该仅仅被当成猜想或假设,只有当这些猜想被实验所验证以后,我们才接受它。与此相反的,则是非科学的方法,常见的有:依据个别事例、诉诸古代智慧、诉诸不当权威、想当然、混淆相关性与因果性。

第二、三章是一些常见的关于教育的信念和争议,作者引用实验研究成果和统计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第四、五章主要关于教育政策。

若读者本身即有科学之思维方式,阅读此书会有知识上的收获。若本身科学思维方式阙如,阅后能于方法论上认可作者,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则更是善莫大焉。当然也有可能依旧对科学方法不以为然,或认为科学方法不能用于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那就莫法了。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很短,只有100多页,其中还有大量表格,对重点论断文字都会做彩色高亮。睡前躺着床上不到一个小时就翻完了。

先看一下作者书内提到的几个比较重要的观点:

1 人可以撒谎,但数据不会。(这是作者作为经济学博士写作本书的一个基点)

2 日本东京大学学生家长的平均年收入约为1千万日元,同时,对比数据是两人以上工作家庭的年均收入是600万日元左右。人均年收入约400万。(书内引用的大量数据都对照组和治疗组之分)

3 重要实验:

实验中的输入意为:认真学习、好好做作业。输出意为:提高成绩。

实验结果明显看出,输入奖励,孩子去做去学习的动力更足。(双曲贴现,眼前时间贴现率高于将来时间的贴现率)

在实行输入奖励时,孩子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做什么。

结论:更应该对孩子读书、完成作业等指标进行输入型奖励。

注意,作者在这里也提到,输入型奖励有个关键因素是,需要有人指导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具体方法。

4 物质奖励并没有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快乐。

5 不要盲目鼓励孩子自信。(我读了感觉他这里提出的实验设计稍微有点问题,自信与自尊心毕竟作为非常内化的东西,实验应该很难很难分析,或者陷入表面关联中。)

6 看电视、玩游戏,若适当控制时间,如在一个小时内,对孩子成绩不会有影响。

7 “快去学习”这句话只有反作用。

8 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随着人的年龄渐长而降低的。收益率最大的是幼教。

9 非认知能力,即生存能力(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制力、毅力、协调性、同情心、情感等整体能力)非常重要。

10 过度的平等主义使差距扩大(过度要求平等,反而是种不平等)

————————————————————————————————

以上论点都有实验、统计数据做支持。

那我现在如果说,仅仅因为作者并无子女,就论断他的结论描述过于冰冷,那我也肯定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

实际上,我昨晚睡前还真的是这样想的。

我坚持认为,这些论断比较冷,因为没有摸到一个人、一个孩童教育成长里最本质的、最热切的东西。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者再造出更好的自我,或者汲取更多的知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觉得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先谈谈谈因材施教。

我们得注意一个问题,个体的行为是随机性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或者说大量随机事件)所表现的是规律性。数据作为一个数学手段,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实证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数据说有80%的概率往西走,你就往西去等待。

比如说,书内观点是:看电视和玩游戏(1个小时内)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有时还可以作为一个放松的手段。看电视分看什么电视,看《爱探险的朵拉》《芝麻街》跟看《火影忍者》《死神》肯定是不一样的。玩游戏,玩一个牧场经营类游戏与玩大型多人竞技类游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这背后的道理在强调一件事:家长要为了自己的孩子的特点,去分别对待数据结果,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和行为。

家长怎么样为孩子安排时间,以及用什么样方法指导孩子输入学习,这应该是家长制定好原则性问题之后该具体探讨的。什么时候学习、怎么样学习、学什么,这些问题,值得一生探讨,不光对孩子,还对我们自己。

在说扬长避短。

很多人要谈木桶理论。拼命去补最长那一块。我看数据不断分析投入和产出比之后想,为什么非要做回报率低的事呢?——因为应试制度衡量的是孩子这个木桶里盛了多少水。

先不谈应试教育。孩子其实就像一块块木板,不一定要做成木桶,那也可以做成独木桥,也可以做成板凳。——我们这里谈的是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统计学是不会谈幸福的:)

在谈应试,一个孩子真的不喜欢上学,那就退学,这毕竟是少数。我们大多数孩子,还是得应试。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孩子学习,毕竟孩童的好奇心是旺盛的,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自尊心、自制力,然后再是提高成绩。这个循环应该如此,而不是一味的盯着最后的成绩和短板。我们要避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只看成绩把他引导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以上,也是我对教育的反思吧。

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幸福,且是有胆气的幸福。家长教育孩子应该是因材施教,同时家长对孩子,不应该是管教,而是去示范热爱人生幸福活着的方式,不言之教。

--------------------------------

2018年3月9日补充:往往很多人坚定自己不在统计数字内,这因为"过度自信效应",望警惕.

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读后感篇三

主题一:学习是个性化的——Your future is in your hands.

主题一:学习是个性化的——Your future is in your hands.

我们来谈第一个主题:个性化学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个性化学习变成了当代教育界炙手可热的话题。许多人预测这将是教育系统未来的标签,并且直接影响教育内容出版的发展。

个性化学习相关的内容有:元学习;面向流程的学习;个人学习风格;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环境;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移动学习;虚拟导师等。

我们将在后面文章里择其一二来重点讨论。

个性化学习是基于自我觉知的——学习者将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旅程。

其实,个性化学习的兴起跟高度发展的学习技能紧密相关,我们在固定流程的学习设置基础上,开始有条件关注、尊重和满足学习者的个体的学习风格。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移动学习或者自适应教学等技术方面的成就日新月异,这也将改变我们目前所知的教育。

个性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并且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度去决定怎么学、什么时候学。

那么教师的作用未来是否会减弱呢?

答案是恰恰相反:教师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责任。

而且通过这样的改变,学生们不一定从课堂上获取了更多知识,但是他们变得更独立更快乐了。

个性化学习最早是1905年由HelenParkhurst提出的。当时她面临着一个挑战:同时教授几个班级,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把这些班级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教授不同的课题。

分好组之后,孩子们可以在学校里自己学习,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节奏和同学们进行协作。Helen实施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想出了一个可以评价教学效果的原则。

更关键的是,她提出了一个关于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问题:“为了鼓励孩子们的自主创新,我们能做些什么?”

1970年,西班牙教育者VictorGarcia Hoz让个性化学习这个概念变得流行。在那个时代,个性化学习这个概念已经有很多的发展分支了,有一些专注于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另外则强调最大化开发学生的潜力。

Ken Robinson先生,一位世界级的教育专家,是这样阐述这个概念的:“个性化学习是我们需要去处理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劣势,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

个性化学习有时候被错误地等同于其他的概念,比如个人化或者区别化。这样的简化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个性化学习的定义。为了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结构化,让我们对这个教学过程有一个不断迭代更新的观点。

目前的教育模式普遍是:所有学生是被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的,他们被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用同样的教材。每个人都是被用同样的规则和标准来进行评估。这是目前全世界的做法。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其实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他们应该被分成不同的组:比如把学生分成普通组、天才组和问题组,并且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和练习册。

个性化学习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需要特定的方法来进行教授。

个性化学习的目标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公平更合适的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有这样的设定:学生自己是可以意识到、安排好并且修正自己的教育过程的。

事实上,只要孩子们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学习,他们是否真的跟着自己选择的课程进度来学习反而区别不大了。

因为,个性化学习更多是意味着一种自我教育的意识,一种自主学习和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个性化学习不会在学校教育之后结束,它是一种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它与我们的学习热情、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和经历有关——是充分发掘我们教育潜力的唯一方式。

而教师是个性化学习中非常必要的环节。他们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给出现有的工具,在学生迷惑的时候展示正确的方式。

而本质上来讲个性化学习的核心还是我们自身——我们是唯一可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的人——没有任何别人可以为我们做到这一点。

个性化学习的动力来自于:

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是: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挑战是:

不过无论如何,个性化学习显然是学习领域的大趋势。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