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0 18:20:34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30 18:20:34   小编: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是一篇探讨情绪和理性相互影响的文章。作者通过科学实验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情绪对决策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文章提出情绪和理性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人类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读后让人深刻思考情绪与理性的平衡。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在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乃至科学家是什么或什么样的人呢? 人们总有一些偏见,认为科学是严肃的老学究似的事物,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创造的。 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用人格化的模式,来代替非人格化模式之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科学领域的空缺。 因此面对不断的质疑精神分析是否足够科学的声音,马斯洛反问:“科学是否足够心理动力学呢?”可见当时关于什么是科学,需要重新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斯洛写作了《科学心理学》。在《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中,马斯洛回应了质疑,并对科学和科学家作了人本主义的剖析。 在书中作者摒弃了机械论科学,替换为人文主义科学,将科学家的任务定义为获取对个人的知识。 他认为科学的驱动力是人的认知需要,以是否将科学作为心理防御来区分安全科学和发展科学,这也是不成熟科学家与成熟科学家的分水岭。 因科学以可预测为目标,他探讨了对人的预测与控制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知识本身,从体验与旁观知识、抽象与理论化、全面与化简的科学,以及如是与抽象意义的对立方面区分真正的科学与伪科学。 最后探讨了科学的价值、知识的层次,和科学中的惊异与去圣化。 马斯洛通篇探讨了真正的科学应该为何,通过比较人的研究和物的研究,拓展了科学的疆域。 正是比较人的本性和物理的研究方法、及人的目的和动机与物理的客观性之本质区别,达成了这一认识。 首先,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并不适用经典物理科学的方法,后者不区分手段和目的,而心理学通过判断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否合理,来区分行为的好坏。 其次,相对于科学知识所要求的明确、详述、理性、逻辑,和可感的,人性里的那些前语言和潜语言、神秘、象征、审美方面的知识,得到心理学家更多的尊重。 另外,马斯洛分析了科学的起源,以此证明科学在经典物理学之外存在的必要。他认为“科学源于认识并理解的需要”,这些需求虽不能说完全是本能,但却是人性的一部分。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科学,及做为科学研究者的科学家,论证了拓展科学疆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由此延展到对健康的认知活动的论述。 本书还原了真科学的样子,探讨了比经典物理科学更宽泛的科学概念,通过阐明科学家的认知体验,使科学在自我实现的层面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现。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派中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亚伯拉罕•马斯洛,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的。不管是经管类专业还是心理学、教育类专业都相当熟悉,从最低层面的温饱到最高层面的自我实现,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他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

马斯洛的其他著作则鲜有人知道,《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讲述科学的作品,同时也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早文本之一。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在用心理学来探讨科学主义。这本书很薄只有173页,内容却很丰富。全书共14章,包含了论述科学以及科学家心理特征的机械论科学与人本主义科学、问题中心与方法中心、抽象化与理论化、全面科学与化简科学、如是意义与抽象意义、道家科学与控制科学、科学的去圣化与再圣化等等内容。作者擅长用对比的方式来阐述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的差异,让我们了解辩证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在如今看来也是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的发达,我们了解新闻热点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发现事件反转的情况,记得去年有一则新闻,一女生与外公合影被某平台用户恶意传播为“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且广泛扩散,引发关注。看到老人与年轻女孩在一起就被贴标签“老夫少妻”?当事人称照片中老人是其外公。书中对“标签化”的行为举了很多例子,很多时候,判断某物稀松平常,是我们在体验本身之外做出的,且事物常见与否其实无关其本性,有时判断会贬损我们的体验,阻碍我们关注事物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会因判断而视而不见。

这本书聚焦科学,将科学视为科学家人之本性的产物。从科学家的心理特征出发,去认识、理解我们普遍认识的科学模式即从关注物体、对象、动物及部分过程的那些非人格化的科学领域中继承而来的科学模式是不全面的,充满局限的。作者多方面阐述经典科学的这些局限性并非是不可分割的本质。

这是一本看似枯燥的书籍,但是真的看进去了会让人眼前一亮,会发现里面很多哲理,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更深层次有了详尽的阐述,对科学的研究领域充满好奇的我们不妨一看,同时也是值得反复研读的。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提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最熟知的就是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了,他的人本主义探索也被誉为“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作为心理学圈中人,当我看到,”马斯洛最被忽视的著作“,”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早文本之一“ 的新书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忍不住想要一读为快。

马斯洛

科学源于认知需求的人性的近似本能,由恐惧或焦虑引发的好奇、探索与控制,主要也是为了缓解焦虑。马斯洛幽默地说,让猫安心成为一只猫很容易,但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则困难重重、引人惊惧。心理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和方法,比如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内心投射,私人逻辑,核心信念,底层动机等等,都是在向“更了解完整的自己“做着不懈的探索努力。这真的不是心理学家们的闭门造车主观臆想,其实是很科学的。 科学可以是一种防御,是一门安全哲学,一套安保系统,一种复杂的避免焦虑与麻烦的方式,也是一种逃遁生活的方式,一种自我隔绝的方法。科学的功能繁多,对科学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善于因地制宜,要会随机应变,要保持谨慎,要勇敢质疑,也要适当时奋不顾身。读到马斯洛的如是解读,冷冰冰的科学和科学家们,倒是添了几分令人肃然起敬的光环,有了些许温度。 我也很喜欢马斯洛的“如是“说,特别的人本,特别的关怀。他说,许多事实的终极意义不过是它们的存在本身。返璞归真,回归真我,全然接纳,享受如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而不是被裹挟在我们的期待、恐惧以及目标之下,变得不再客观。 保持中立,避免移情与反移情,这是心理工作者的功课,但是对于科学和科学家来说,对于物理特性的研究目标是容易把握的,就像不对月亮产生移情是比较容易的,这也是所谓的“科学客观性“。 而马斯洛认为,加持了关怀,也可以拥有源于关怀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足够地看某物或某人时,便能够享受Ta的自我实现的本身,甚至放下了干扰Ta的欲望。人本主义的光芒,熠熠生辉。 探人性之幽微,也可扬人性之博大。科学无止境,心理无边际。 学会爱科学,就像我们要终身成长,学会爱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本源的自己。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心理学的知识与哲学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而随着在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学本身也成为了一门科学,并且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读了《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个问题——月亮是中立的吗?这是一个乍一看让我有些摸不到头脑的问题,而这本书也是起于心理学但又超越心理学的一本讲述科学的著作。

这本书的作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他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而闻名,坚持认为心理学理论首先要满足人类天生的需求,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在本书中,马斯洛探讨了科学主义,以及如果我们可以努力使科学重新人性化,它将会呈现何种面貌。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叙述的理论概念比较多,非常的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至少对于我这样一个心理学入门者来说是这样。

在作者看来,科学可以是一种防御方式。它可以首先是一门安全哲学、一套安保系统、一种复杂的避免焦虑与麻烦的方式。 在探索科学真相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们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不是每一位研究人员都能够从一而终的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有的时候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感到迷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人会选择“躺平”,不再把探索科学当做一种追求,而仅仅当做一份求生的工作。

作者还认为人们对于知识的恐惧确实是逐层递进的。知识与无关个人,离我们私人的情感关切和需求越远,抵制也就越轻微,越是对我们个人的内核盘根问底,底制也就越强烈。

客观上讲,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隐私,也会有一些阴暗面,这些内容是不愿意暴露在其他人的面前的。当我们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人前,或者是有暴露的风险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觉得特别的焦虑,恐惧。

拥有丰富的情感和知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一件好事。沃尔特·惠特曼写道,我可以转而与动物为伍,它们平和而自足,久久伫立,我望向它们。它们没有焦虑,也不抱怨处境,它们没有夜不成寐,也不为自己的罪过幽泣,它们不会讨论对上帝责任而令人生厌,没有一个不满没有一个为占有欲癫狂,没有一个俯首称臣,也没有一个跪拜祖先,没有一个身份显赫,也没有一个垂头丧气。

马斯洛的这些理论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而关于“月亮是中立的吗”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收获属于自己的答案。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像我最近参加的个人发展培训营里就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未来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科学,作为生物学与哲学的产物。它早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甚至从流派、学科来说,也早就衍生出了注重实验的行为主义以及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等专业课程。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流派可谓是百家争鸣、兼容并包。人本主义就是有一群关注个人体验、个人发展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马斯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提到马斯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了解。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的贡献出了经典的冰山理论之外。还特别强调高峰体验自我是审美做实现。如果说佛洛依德关注的是心理学病态的一半,那马斯诺则更关注健康的这一部分群体。

与马斯洛早期强调人类动机和存在心理学的系列著作不同,《科学心理学》算得上是马斯洛晚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介绍科学与价值和人性关系的作品,倒不如说是一种关于心理学研究价值观的探讨。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

评价人数不足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 / 2022 / 古吴轩出版社

它和系统性的理论书籍不同,更像一部14个主题的工作坊,主要内容是在科学严谨的定量分析与尊重个体差异以及个人体验中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的探讨。对于那些受过正统心理学科学训练的。专业人士来说,每一个鲜活的个案可能只是一个个符号,如果不能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很容易就让我们的来访者泯然众人矣。

《科学心理学》其实并不是一部完全崭新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马斯洛依旧带着他的人本主义光环,强调心理学从业者不能像不能用做实验的姿态来对待来访者,沉着冷漠的观察者。虽然能获得客观的实验数据,但来访者对于他们来说,就可能只是冰冷的符号。

就像书中所说,当你手中只有铁锤时,世界就只剩下钉子。一名好的咨询师应该是一个参与型的观察者。不要像做实验一样过多的干涉来访者,而是需要学着闭上嘴巴,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尽量成为一个参与性的倾听者,理解你的来访者。

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从业者,如果缺少了和来访者。相似的体验。那也许一对一的。咨询不如有着同样经验的团体咨询来的效果好。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这本书可能粗读起来觉得略有晦涩,涉及的专业术语比较多,但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有所帮助的。

就像这两年,大家动不动就调侃自己摆烂的日常,有一堆自己不得不要做的事情。但其实,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每一个时刻的行为只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总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毕竟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困不困难继续成长的修行啊,如果想要改变,我们真的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苏格拉底认为,恶的行径归根结底只能是无知的产物。马斯洛认为,善的行为需要善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同时前者甚至可能是后者的必然的后果。毋庸置疑,科学是合作的事业,有劳动分工,没有人能独挑大梁。除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认知世界。对应然性、必需性的感知,是清晰感知到的知识的真实性、确定性的内在后果,而随之产生的果敢、确定的行动,在必要时可以是坚决得不顾一切的“应然—感知”式的后果。

马斯洛在这本书中以科学家群体为研究样本,探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阐释并探讨科学心理学这一门规范心理学科,扩展科学研究领域。“至高的科学归根结底是对惊奇、神秘、引人敬畏之事的剖析批评、系统性追寻与享受。科学不仅是于惊异,更忠于惊异。”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在心理学的疆域内延拓科学的概念,以便科学能够更好地研究人类,尤其是充分发展、具有充分人性的个人。科学家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深受20世纪初诸多知名心理学家的影响,比如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K.霍妮、阿德勒及 E.弗洛姆等人。(这一段马斯洛简介源自百度百科)

马斯洛认为,我们文化中两性之间深刻的相互误解,便可部分归咎于反智观念。近来的历史也表明,反智情绪能够催生出恐怖的政治理念。真正成熟的男人不是年岁虚长的成熟,而是生理年龄与个人发展的双重成熟。概言之,成熟的男人不会把自己的软弱、情绪、冲动或认知视为威胁。成熟男性的特征还包括乐于体验,以及对矛盾心态的超越,即能够全心去爱,不带一丝敌意、恐惧或控制欲。接纳自我本性,而非以某种外在的理想型为榜样,是相对成熟的男性的特质。拥有存在层面上爱人的能力是人格高度成熟的标志,反过来也可以说成熟是这种颖悟的前提条件。因此,提升这一认知能力的途径之一便是让认知者成熟起来。

认识他人之所以复杂,还在于人们的许多动机是在人际关系中涌现的。我们总是需要他人来帮忙,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我们的希望落空也往往是他人所造成的。人本主义的科学观态度是情绪和认知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真理。

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世界,亲自体验,公共知识构成了一种经验的检验,本质上是他人用自身的体验来检验你自己的私人体验陈述。我们需要在知识与科学的领域为体验数据找一个位置,在考量其他方面之前,科学首先必须是综合的、无所不包的。科学有两大方向、两种任务:一方面,它朝着抽象性迈步;另一方面也向着综合性进发,意在体验一切,描述所有这些体验,接纳一切存在。这个世界无法被我们直接体验,而是寄生于体验世界之上,从体验世界推断而来,又反过来便于我们解开体验世界的矛盾,赋予它结构与规律,进而理解它。科学作为一项人类事业,一种社会机构,总有其目标目的,伦理道德,科学自有其价值。改善自我知识,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认知者。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七

月亮是中立的吗?一听到这个问题,会以为这是个天文学范畴意义的题目,也可能以为这是一个物理学、哲学方面的题目,但如果你知道这是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图书的书名时,会不会格外惊奇又好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说到心理学,我们很多人又会特别感兴趣。一方面,这是我们审视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有效方式之一。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可谓是“文理”俱兼。《月亮是中立的吗》解读了科学心理学。与以往我们熟知的心理学知识内容有另一种角度的解读,拓展了我们对心理学的认知,展现了科学中的人性价值,让我们对科学、心理学带入了更多情感和温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你手中只有铁锤时,世界就只剩下钉子。”看似一句略带调侃的话语,其实也蕴含着不少的深意。一方面,你可能读到专注、专业。利用什么样方法和工具完成单一目标的任务;而另一方面,你也会读到为什么我们不能打开视角,利用更多的层面去发现“铁锤”的妙用呢?显而易见,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因经历、学历、性格、专注度、专业都有着不同的解读,由此也决定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外界的程度大小。

从科学的角度解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爱好者是一个不错的拓展书籍,对于本专业的可作为教辅,加深对科学心理学的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书结构清晰,用了十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心理学,从理论基础讲解入手,到人性的认知分析、结合经验、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通过12多万字的描述得到结论。可令人透彻理解并加以思考,获得书本之外的收获。

其中,第九章《如是意义与抽象意义》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一句“生活本身便构成了生活的意义。”便像一束光亮照进了现实。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大家的生活节奏也日趋加快,工作压力、生活烦恼等等无一不在,也许在我们审视自我的时候发现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偶尔也会自问奔波的意义是什么?而此时,不可避免地,你都会陷入一种不那么积极的状态,仿佛无法悦纳自我。可是,当你理解生活如是的意义,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状态,你只有在接纳他们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享受它带来的一切,你才能真正的理解生活。而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科学,不仅始于惊异,更重于惊异。也许,此刻你更深入理解了科学与心理!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八

心理学是一个比较难学的存在,因为心理这个东西太过于复杂,我们可能都无法准确地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但是,心理学有时候又有一定的行迹可寻,只不过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具体的思路才能够学好心理学。 在我看来,学好心理学,最大的益处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顺风顺水。毕竟人在这一生啊,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唯有我们能够明白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需求是什么都时候,我们才能更好的过完我们的人生。 看到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就有了疑惑,心理学难道还可以跟科学结合在一起吗?转念就明白,其实不论是心理学还是科学,或者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都是可以有迹可循的。既然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循,那么融合在一起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了。 翻看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我的心理反应只有一个:这本书看上去不厚,但是读起来还是比较慢的。我将其归纳为自己平日里并不是一个经常读这种比较有深度的书,所以在读的时候,我需要去一点一点地思考和记录。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问题:读完这本书,我会收获什么,我会记得什么,我会遗忘什么? 这本书总得来说,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包括了机械论科学与人本主义科学;获取对个人的知识,作为科学家的任务;恐惧与勇气条件下的认知需要;安全科学与发展科学;对人的预测与控制;体验知识和旁观知识;抽象化与理论化;全面科学与化简科学…… 总得来说,通过这些目录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将科学以及心理学融合在一起去讨论了。简单来说,就如同理性和感性的区别,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也可以将其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理念去思索和感悟。 总之一句话,绝对简单不了,我们必须深入的去思考才能够找到最根本都区别和相同点。 这本书在看的时候,我唯独记住了“中立”这个词,因为“中立”代表着不偏不倚,不让自己的思绪跟着任何一个感官走。但是一个人要做到“中立”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容易被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带入情感,带偏原本的航线。 因此,把科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研究,就成为了一个比较厉害的话题。想想看,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迹可循的,当我们去根据这个痕迹来研究他们并且不带入自己和他人的任何情感的时候,这个研究才会显得更加的“正直”。 在这本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任何一种完整的科学心理学理论都必须对从意识到无意识,再到前意识的关系,以及所谓“原发过程”认知到“继发过程”认知的关系有详尽的阐释。 总得来说,意识、无意识以及前意识,都和我们经历的一些过往有关,我们要做到“中立”,就必须结合更多的科学事实去研究探讨,最终才能得到结论。不以自己的意识为主导,而是科学的去研究心理学,到最后我们才能够做到一个简单的“中立”面。但是,我依然觉得,要完全中立,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这本书的书名,直接让我沉默了很久。 这本书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本书,但是却又是一本尤为重要的书籍,我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完全地做到中立的层次。 我还在纠结如何中立的时候,这本书的封底,让我记住了这样的一句话:马洛斯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我想,与其去纠结如何去记住科学心理学,不如首先理清自己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待到时间充足的时候,再去学习和理解对应的科学心理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中立”吧。 由此,我也觉得,时至今日,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心理学领域,重新辩证地去理解马洛斯的《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仍尤为重要。总之就是,心理学难,科学心理学也难,但再难的知识,我们依然会去探索研究,并最终将其作为自己的知识存入脑海之中。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九

我们古老的圣贤书说“一生二,二生三”,我们古代的老百姓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们的教员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急事信奉尽人事听天命,暂时无法解决的事信奉中庸、无为,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你不能解决的事自然知道怎么解决,只要你不急,急就自己去解决。 我们是有整体思维的。但我们不仅仅知道整体思维,还知道一中有二,二中有三。 如果仅仅知道整体思维,而不知一中有二,那就会一元论的泥沼,变成死脑筋,就像日本人。而我们更智慧的是,还知道二中有三。 西方人光知道二,因此到处是对抗,到处是议员的聒噪,但我们知道还有“三”。而这个“三”,不是二的下分,而是向二的上合,也就是说“三”是一个整体概念,它包含的是一和二。 因此,教员说,分久必合,合久心分。所以,这样智慧的话,只有中国人才说得出。 所以在这个世界,我们知道,人只是其中一员,能决定的事情非常有限,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尽己所能,至于结果如何,就靠天定了。 中国人是从一开始就有整体思维的,并且知道这个世界是广大精微的。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小,还比你更小的,你大,还有比你更大的。我们认识的世界永远只是截取了世界的一部分,两头的极值是任何人无法穷尽的。 可是西方的科学非常的无知无畏,他们认为只要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一定能把这个世界搞得透透彻彻,事实证明,越是发达的西方地区,问题越是层出不穷,真搞不懂他们是在消灭问题还是在制造问题。 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正是在经典科学(也称正统科学)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尖锐质疑:月亮真的是中立的吗?月亮真的能做为一个确定无疑的参照物吗? 当然,这里的月亮只是一种科学的指代,并不代表任何真正的所有物。 这本书是马斯洛的早期著作,相比他闻名于世的需求理论,知道这本书的人寥寥无几。但是科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人们发现其具有预言性的洞见。这足可见这位大师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者,并不仅仅作为一位研究者而存在。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在心理学界广为人知,但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在弗洛伊格、荣格、钱德勒等一大串心理学家中,却从来找不到马斯洛的名字?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马斯洛并非是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只不过他把他的研究对象定位成了人。不过,他并不像其它科学家一样关注于人的生物性的研究,而是着重于人何以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研究。 然而,他的这一研究定位,使他在经典科学领域学到的那些令他振奋的知识和技巧,在此毫无用处。因此,他就开始思考,那些被奉为能直达真理的经典科学理论真的是正确的、全面的、唯一的吗? 也许,并不是他第一个发现经典科学的不妥之处,但确确实实,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久地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就完完全全地呈现在了本书之中。 他把这本书起名为《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在我看来,就应该是“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类的名字。 虽然此书通篇都是在推祟的东方的整体思维和互化思维,但这名字起的还是太西方化了。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头雾水,看了这本书的内容,也似懂非懂,完全不懂作者的真实意图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但我后来一琢磨,大摡就是这么个意思,科学不能光顾着干活,还得有点人本位的思想性。因为不然,科学只一味以客观创造客观,而不问人本身需不需要它、是对人类有害还是有益,那么科学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人玩完。这,不就是呼吁科学界注意,科学家应具备哪些心理素养吗? 也许在他那时,很多人对科学还是极度崇拜的,对心理学――一个科学的小分支,不那么瞧得上眼,他的立场经常受到别人的质疑,甚至怀疑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大谈自我认知和心理素养是自降身价。因此他在本书的前言有一段非常恼羞成怒的诘问,文中如是说: 我记得自己有一次在会议上恼羞成怒地发问:“你为什么要不断的问精神分析是否足够科学?为什么不问科学是否足够心理动力学呢?”我在此发出同样的诘问。 相比上个世纪西方科学家们的无知无畏,现在真正的科学家们已经变得审慎得多了。可是由于西方文化过分在乎科学的显性利益,不在乎它对于整体西方文化的过分肿大,对全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我们不得不迎难而上,赶上这趟危险之旅,争取赶在他们前面,可以终止这一恶性肿瘤的终极爆发。 现在也许很多人不明白,西方正在向我们寻找终极答案,我们为什么还要向西方人学习呢? 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根上是健康的,现在整体上也是健康的,但为了应对外来的一点小感冒,也不得不调动些许力量进行对抗,用自己的速度赶上病毒的繁殖速度,然后把它的模式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起到短期的防疫作用和终极的强大策略当中。 正如马洛斯在本书开篇就点出的: 正统科学是种族中心主义的,是西方的,是非普遍的,他意识不到自身是特定时期的确产物,而非永恒不变,颠簸不变的真理。 所以西方科学的强健势头,不过是事物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不均衡状态,并不是整体的终极状态。如果正常,在此消彼长的发展状态中,他们终将回归正常。你可以看看,在我国,匠人从不决定历史,最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去做领袖。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十

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以前很少看也不感兴趣,觉得这些都与自己没有太多的干系,可能是以前生活得比较开心吧,所以也用不着看这类型的书籍。从去年开始陆续看得比较多,是因为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状态,以及明白这些知识能够调节心态,减少焦虑。

最近阅读完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后受益匪浅,觉得心中一些焦虑的问题被书中的方法给治愈好了,同时也学习到更多心理学的知识,帮助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做好铺垫。本书的作者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可能提起这个名字你会感到陌生,但若是提起“马斯洛需求原理”,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他的这个理论以前读大学营销课程的时候学习过,所以也让我印象深刻。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斯洛,心中立马就有了许多好感,于是便购买回来认真阅读。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

在他的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书中,主要从科学角度出发讲解心理学的知识,我对他书中第二章的内容很感兴趣:获取对个人的知识,作为科学家的任务。里面有讲解到“意识与无意识”、“感受,别干涉:道家科学”、“动机、意图与目的”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专业级别的心理书籍来说,是很好的读物,因为能够学习到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虽然有些专业的内容可能作为新手第一次理解起来会有些难度,但这本书整体都不影响到我们的阅读。

通过阅读完这个章节,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在有的事情上会感到很焦虑的原因,原来是事情都动机不同,若是动机从自身角度出发,哪怕再辛苦再累,只要做这件事能够得到一定的精神/物质回报,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从他人、第三方的角度出发,自己作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去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就感到很被动,此时的动机就没有从自我内心出发,所以也没有更多的激励。这也让我反思,如果以后给公司员工布置工作任务时,如何激发他们内在的动机,让他们保持着对工作事项的热情,这样工作起来开心效率也会提升。

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当你手中只有铁锤时,世界就只剩下钉子。”这比喻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若是你只盯着手头的某个工作、某件事情看,那你的思维就不会打开,你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存在局限。怎么办?书中提供的方法论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以及遇见悲观事情的时候,多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若是遇见一些开心的事情,也不要骄傲和自满,要保持着谦逊和感恩的态度。

推荐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给各位对心理学感兴趣、想学习一些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读者,你们能够从书中获得很多的方法论和案例,结合自身的一些疑惑,都能够得到一些解答。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一

时过境迁,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是更加细化与完善,脑科学的加持更是辅佐了精神分析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印象中的心理学和印象中的经典科学,也许就隐藏着千丝万缕的羁绊。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不断交融逐渐将二者结合起来。唯心与唯物仿佛都不再绝对的独立存在。这本《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试图结构科学与科学家在我们想象中那种非人格化的模式中,忽略掉的独特的,人格化的特质。来以此表明经典科学的这些局限性并非是不可分割的本质。

我们常说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化约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复杂的事情还原至根本的模样。物理学中的大一统理论便由此而来。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统一为一个公式,一条理论,正是指导百年来人们生活研究的根本理论。

那么经典科学与心理学,这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学科,是否也适用这一理论指导呢?本书作者亚拉伯罕·马斯洛以心理学为依托,从科学角度出发,为我们树立了全新的世界观。具象与抽象的结合,物质与思想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

评价人数不足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 / 2022 / 古吴轩出版社

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当你手中只有锤子,那么世界就只剩下钉子”。一台洗衣机,不管我们放什么进去,都会被当作衣服来洗。一支笔,不管在谁手上,都用它来书写绘画。具象的形态限制了事物的发挥。那么有没有一种替代模式的可能,让某些事物并非看起来那么绝对?我们能否跳出固有的,延续千年的经验?来实现一些暂时不好想象,或无法理解的功能。这便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不否定科学与心理学,不否定任何其他学科,而是否定那些对某一领域有“洁癖”的,沉醉于单一项目中的人。时代的进步让人更加全面,固步自封的躲在屋子里欣赏自己的杰作仿佛不是一种通往未来的途径。

大多数人了解弗洛伊德,应该是通过其作品《梦的解析》,这本精神分析学的见证之作影响了后世诸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一直以来心理学的支柱理论。本书延续了弗洛伊德的思想,由更宏观的心理动力学阐述其思想,作者亚拉伯罕·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的关注重点在人的正面特质,而不是把人当作“一袋症状”,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今我们探讨心理学时,总是讨论内向,自卑,社恐和心理创伤,人无完人,缺点的放大并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快乐,所谓释怀与救赎,也不过是在人本身美好的特质的影响下完成的标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关注我们的优点呢?当优点被放大,瑕是不能掩瑜的。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二

(图片来源:当当网)

每一位提交过论文的同学都知道,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会在论文的标题加上“浅论”,“浅议”,“浅谈”的字眼,其实重点在突出“浅”字,不知道是否有同学想过,为何要加上这个字呢?

主要还是和我们的论文属性有关系。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写论文的时候,都是针对某一个专题来进行的,我们也会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来找寻论文的论点和论据,但是,单独个人完成的论文,终究是考察范围比较小,对象也可能比较单一,因此,它没法代表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加上“浅”字,其实也是一种谨慎的科研态度。

这种态度在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的《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中可以看到,这本书是马斯洛大师最被忽视的著作,也是他起于心理学又超越心理学的著作,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到底何为科学。

在这本书中,马斯洛以自己熟悉的心理学为例,并以“科学家”这个群体作为他的探究样本,探讨了所谓的“科学主义”,以及如果我们可以努力使科学“重新人性化”,它将会是什么样子的,更多的是,其实也是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态度。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 科学研究离不开人

当我们开始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我们最终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那些跳开人类的科学研究,抛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都被证明,适应不了新时代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要求。

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正统的科学观念是机械的、非人的。当我们在接触这一类的知识时,我们却总觉得,内容太难消化了。

我记得,当初在学习物理的开普雷三大定律时,老师的讲授非常地机械化,所以对于文科生来说,确实是非常地难理解。

而今过了一些年头,当我自己也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我自己也成了一名理科老师,我也意识到,知识的讲授离不开人。如果只是单纯地把书本里的知识完全地复刻给学生,没有跟学生讲清楚这些知识的作用,那么很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听完这节课,走出教室,学生就忘了。

来自于学生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二次函数呢?我们去买菜的时候又不需要用到二次函数。”

科学的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离开了人,科学的知识研究得再透彻,其实都是没什么作用的。

所以,这其实也在向我们传递一种态度,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研究者,你的内容、主题都不能离开人。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2 科学研究来自于实践

而当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研究主题、对象之后,那就开始我们的研究了。我们所有研究的结果都必须来自于实践,而不是凭空瞎想出来。

就好像,我们不能对着学生教授“如何游泳”,所有关于游泳的内容都是理论的,都是知识的灌输。哪怕你把全世界关于游泳的知识都找出来教授给学生,学生依旧是旱鸭子,一到了水里,他依旧不会游泳。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必须用体验这种方式来作为认知它们的首要方式。就像作者在书中讲到的那般,“没有什么能替代体验,完全没有。”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进行他的科学研究时,他需要从实践中来找到他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研究现象,这些都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人的能动性和被动性。

比如,作为一名教师,你要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首先,你可以把这个方向作为你的研究对象,之后,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平日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学生原本的上课状态,然后我们可以查找这方面的相关资料,看一下类似的专题是否有人已经研究过了,甚至还出了研究成果了。

如果有,我们可以看一下别人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个过程中又传授了什么新方法。当然,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占用了,毕竟他是根据他观察到的内容来得出结论的。

我们要做的便是,如果有这方面的成果,我们可以把它拿来我们的课堂实践,看一下这个方法对于本班的学生是否适用,如果可以,为什么?如果不可以,问题又出在哪里了呢?针对无法适用的部分,我们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正吗?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的实践来检验的,我们不能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想法,然后就不顾事实在脑子里脑补了那些方法和场景,然后就把它当成一种理论进行推广。这样子的研究根本不是科学的,而是形而上的。

所谓的科学的心理学,其实也是一种忠于实践的科研态度。

(图片来源:当当网)

03 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

一提到科学,很多人就会直接说一句,那么高大上的事情,是科学家才做的事情,总觉得科学与我们关系不大。

事实上,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所谓科学,其实就是用知识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果子熟了为什么是掉在地上而不是掉在天上?天空为什么会下雨?我们人类为什么需要睡觉?等等问题。

当我们人类在一步步找寻这些答案的时候,其实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由此也可以看书,科学在被研究推广的过程中,少不了的过程就是“去圣化”。曾经有一部很长的韩剧《大长今》,讲述的就是一位宫廷厨师后来变成医女,期间经历的种种不容易的故事。

在亚洲国家,我们多年前推崇的都是中医,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西医的传入,一开始同样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当长今第一次为了救人而打算打开一个人的肚子时,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理解不了的,也是无法理解的,哪怕你的出发点是为了救人。

所以,科学的研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就像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曾经人们总是简单地把它和“算命”挂钩,看着神神叨叨的。近几年,当人们把心理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把这方面的知识推广到群众中去,群众们也开始可以接受心理学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

曾经我们看着一个人因为深受打击而疯狂,我们只能简单地理解为他疯了。而今,当我们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之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精神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治疗的刺激点。未来,我们说不定也可以找到治疗这方面疾病的方法或者药物。

其实,科学没有那么神秘,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来自于我们身边,来自于我们人类对更多现象想要更多的理解。

只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个人的研究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们看到的现象可能是其中一部分的,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言论更具代表性,它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研究更多的案例,综合更多的现象,那么你得到的结果才能更具代表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发表个人研究结果的时候,总会在题目的开头加上一个“浅”字,这既是对科研结果的负责,也是对科学的虔诚,更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清醒认识。

《月亮是中立的吗》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科学的心理学书籍,或许书中讲述的很多东西看着枯燥难懂,但是其中关于科学研究的这方面,它传递出来的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月亮是中立的吗——科学心理学

评价人数不足

[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 / 2022 / 古吴轩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