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战争。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同时也呼吁人们在战争中保持人性的温暖和善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一篇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美国最伟大的诗人、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早熟且难以取悦、敏感又避世的女性。
她在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深居简出,摒弃一切无用的社交,沉静、冷淡地观察这个她时刻与之保持安全距离的世界,和世界上的无数他者。因为与世隔绝,不喜发表作品,所以在世时少有人知其才华,如今她的诗歌却不胫而走,声名不逊于沃尔特·惠特曼,被誉为“诗界梵高”。
她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在一个老式的舒适的大宅子里,接受的是平静而正统的宗教教育,却在25岁风华正茂之时,她开始彻底断绝社交,如带发修行的门徒一般闭门谢客,在孤独和寂静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
她的诗作清新质朴、扣人心弦,是她内心私密情感的忠实表达。也或许应该说,像艾米莉·狄金森这样一直谦逊、得体、压抑和注重隐私的人,她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直指人心的,因为她的教养不允许她玩弄文字,对文字不诚恳。
我们必须要承认,那些年被她深锁柜中的诗作,是她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她的才华、她的骄傲、她的天性、她的灵魂,都在这一首首诗中显露无疑。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二篇
“它是诸神对我的赐予—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
他们赠予的礼物最多—你知道—
当我们新—而小。”
在这个春天,在阳光铺满草坪,鸟鸣在和煦的微风里声声嘹亮时,狄金森带着她生命中全部的热情出现在我眼前,她说,“现在没什么是旧的了,事物在发芽、生长、歌唱。”我为她诗句中的“新而小”讶异欣喜。
如果你愿意去了解她,你会看到,艾米莉·狄金森——她把家庭的权力、隐秘的爱和痛苦转化为自立与超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开阔的视野中。她在死亡的壁橱歌唱,用属于她情绪化的坦率、惜墨如金的幽默和热情饱满的天性,在亲密的环境中找寻到自我的空间。这个收集植物、安静的女性如其所是地野蛮生长,着迷于自然秩序和四季荣枯,直到生活促使她从自然转向想象的温室。
我真想告诉你我有多爱她。词语构成了青涩的藤蔓,它缠绕着诗人依恋的人,也保护着自己。有时候,她总是任由自己的思绪回到过去,嘲弄起来不计后果,不可思议地暴露自己全部的脆弱。可她又有勇气和生活嬉戏,在庞大的孤独中,她用写作消磨荒芜的思绪。她说,她一生的战争都埋在她的诗歌里。
我跟朋友聊天时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传记。《出版人周刊》也评价此书是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好的传记是要求写作者对他研究的人有爱的,这种爱并非是一味地捧高,夸耀,而是钟情于他所书写的对象,看到她的情绪她的狡黠和她的成长路径,乃至自身的写作风格都会偏向于她。
哈贝格笔下的狄金森生动而鲜活,古怪且率真。作者爱她,译者爱她,读者也爱她。如果你在这个春天愿意打开这本书,你可能也会爱她。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三篇
- 或许因为艾米莉的诗歌,都是对未曾实现的关系的替代,亦是对旧日梦想与失落的淡化,她的生平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对她的阅读与刺探,对她而言都是一种侵扰。于是作者不是在为艾米莉立传,而是深耕狄金森的家族史——她那不做慈善就活不下去的祖父,她那严毅却深具责任感的父亲,她那冰冷而极具魅力的嫂子…… - 艾米莉终其一生都在寻觅一种忠贞不渝的依恋关系,因此才会在嫂子和朋友生子深感备受冷落时以及遭遇鲍尔斯的背叛后收到希金森的一封回信,便感到“尽管你不知道这一切,但却救了我的命。”她早期的诗歌多是对离开叙述者生活轨迹的男子表达痴情,情感的裂痕使她转向艺术天地,可是正如她的诗中所体现的: “凡你不在的地方-就是悲哀-/尽管香料-堆积成排-/凡你不做的事情-绝望-/哪怕加百利-将我赞扬” 即使是艺术家的成就也无法缓解她内在的痛苦。 - 于是她的创作由早期的极度痛苦转化为晚期的安息曲,她以格言式的收敛取代了早期童稚的轻狂。她的一生可能从未看过海,但是却能在笔尖点染出海的广博与蔚蓝。在大海与小溪的对话中,使我们得以颖悟,若无距离和不满足,就不会有生命、活力和渴望。通过她密如雪花的信笺,我们得以了解,这位诗人中的隐士,正是在距离的发酵中,方源源不断地激发着她的创作欲与表达欲,才得以保护她对于世界一以贯之的深情。 - “您的,是琥珀手掌-/我的-是远方的海洋-” 她必生所爱的,是夜空悬展的月亮,而她则化身为矢志不渝地追随月亮的潮汐。她的诗如今对我们而言就像碧空中明丽而叵测的月亮,即便一切解读一切浪漫的玄想一切想入非非的带入对其而言都相当于一种世俗的侵扰,可是爱的幽光诱人情不自禁…… -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四篇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是一个神秘女诗人艾米莉的传记,这个女孩20多岁以后,开始安全地躲在家宅里,写下了独一无二的诗歌,这让她声名崛起,跟美国伟大诗人惠特曼相提并论。她的性格如何形成的?她的诗歌有何魅力? 这本厚厚的书也是作者辞掉大学工作,专心隐居,与妻子合力深入溯源,去查图书馆、去寻找实物,去思考各种与诗人有关的研究,历时几年时间,考证并书写而成。 本书从诗人艾米莉的祖辈讲起,讲到父母之间的爱情,讲到了父亲对女性的呵护和强烈的责任感,讲到了母亲心甘情愿地为家务活累死累活,讲到艾米莉听从父亲不让他们打扰母亲的要求,总是做到有烦恼也独立解决的个性。 父亲让她“坚持学习,等我回家告诉我,你们学了多少新东西”。父亲给孩子们准备了杂志,里面包括旅游、传记、历史、诗歌、寓言和谜语。 文中讲到了艾米莉及家人对宗教的选择,艾米莉的求学生涯,艾米莉和兄弟姐妹们的关系,艾米莉和几位年轻男士之间的情感。 其中,一个叫牛顿的年轻人对艾米莉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大力赞扬她身上的诗人才气。他说:“每个人都能写自己的名字,但只有少数人能写文章;因为我们大多不过是名字。”这句话明确鼓励艾米莉发挥自己的文字表达天赋。而且,牛顿把爱默生的诗集送给她读,让她懂得,万事万物都是为一颗创造性的心灵而存在。 牛顿病亡于肺结核,临终前仍不忘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愿意活到她成为诗人的那一刻,如果不能,也愿做一个见证者。艾米莉曾说,他教我不朽。可见,人才的发现,伯乐是多么重要! 本书引用了诗人的90多首诗,包藏着很多幽深难解之处。正如,艾米莉神秘的恋人,艾米莉生前为何把大部分诗用针线缝成小册子,不展示和发表?这些都吸引着读者。 孤独、恐惧也曾缠绕离群索居的诗人。她的诗《我看不到任何路—天堂被缝合了》,诗题就可见一斑。 她的诗带着高度的机敏,常常会描摹某种隐秘的精神状态。如: 一种停滞的快乐如池塘 任灯心草随意生长 直到它们把池塘塞满 致使水流迟缓 阻碍明亮的航程 一路下行的光影 不过当洪水养涌来袭 它仍会自行唤醒 她写自然和友情、也写爱情,用语炽烈而大胆,但那位男主角是谁,一直是一个谜。这一句总结非常深刻:爱——它的痛苦、它的游戏——已经完满,化为艺术,埋在诗人自制的秘密手稿册里。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五篇
艾米莉·狄金森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对现代派诗歌有着深远影响。她的诗歌多歌颂自然、永恒、爱情和死亡,还记得我读的第一首狄金森便是:
Death i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Spirit and the Dust.
“Dissolve” says Death—The Spirit “Sir
I have another Trust”—
Death doubts it—
Argue from the Ground—
The Spirit turns away
Just laying off for evidence
An Overcoat of Clay.
这首诗歌只有40个单词,但这40个单词却写出了死亡与永恒的动人意境。狄金森说死亡时灵魂与尘土之间的一场对话,死亡要灵魂消散,灵魂却说自己另有打算。死亡还想争论,但灵魂脱下了肉体这件外衣转身便走。狄金森赞美灵魂的永恒价值,她认为这种价值即便是死亡也无法使其消散。
狄金森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这样的生动意象和丰富想象,比喻也都新奇迷人,细细读来其中也不乏深远哲思。然而,狄金森在生前仅公开发表过七首诗歌,其余的都是在她死后才出版发表的。
围绕着狄金森也有很多故事,据说她二十五岁便放弃社交专心写诗,直到生命的尽头,在她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她一共创作了一千七百多首诗歌。那么狄金森五十多年的人生究竟是何种模样?她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都是从哪里获取灵感呢?她的诗歌又有哪些特点呢?阿尔弗雷德·哈贝格的这本《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以时间为轨迹带我们探寻了艾米莉·狄金森的传奇人生。
在书中,我们将了解狄金森从童年到去世的整个人生故事,我们将读到有关她的家庭背景,她的学习生涯,她的友情和爱情等等,全方位了解这位神秘女诗人的人生故事。书中的史料丰富,是研究狄金森以及美国现代诗发展得重要文献资料。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六篇
“谁也休想再动一动/一旦我锐利的眼睛瞄准/或强劲的拇指一搭。”
“这是古老的路/贯穿痛苦/那人迹罕至的一条。”
这本696页,60万字的艾米莉·狄金森传记的水准实在是太高了!无论从文学还是传记的角度,这本书都精彩绝伦,看完让人大呼过瘾,带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停息!
/
她是博尔赫斯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她是与诗坛伟人惠特曼比肩的文学巨匠,然而她却终身无意于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追求社会的认可,25岁之后的她遁入家中,完全远离了公众生活。
她以上千件手写邮件和诗作的形式留下自己一生的作品,并且,亲自抄写并以手工编写成册,她一生从未从事任何职业,包括同时代所有作家几乎都会从事的流行职业:教师。
她大半生足不出户,却写下了关于生活、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的众多诗篇,她的诗婉约而不是凝练,意向清新而不失大胆,她在诗中体现出来的前卫精神远超了其身处的时代,她就是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更斯。
/
要了解“艾米莉·狄更斯是如何炼成的”这一话题,就要从她所继承的家族遗志说起,具体的说,是她祖父—父亲为她留下的深远的遗产。她的祖父塞缪尔是一位热心粽教和公共事业的“士绅”,一生中数次将家族的房产抵押以资助公众事业,并且把心不甘情不愿的儿子们也拉入自己的“大业”之中,这为家族的财务埋下了巨大的危机,同时也引发了代际之间的强烈矛盾。
因为其父亲过于热心公共事业为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其本人自身的传统主义思想,艾米莉的父亲爱德华一生的性格在早年便已成型,他认定了守护女性家族成员和家族资产是男性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牢牢抓住了祖辈所继承下来的刚毅与坚定,成了家庭安全的守护者。
而我们的诗人艾米莉也是一样,在她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到非常强大的内心力量与极度委婉的女性柔美合二为一的奇迹。在有生之年,她只发表了7篇诗作,她的才华并未在当时得到世人的肯定,然而祖辈遗留的坚持精神令她独自一人走过了漫长的创作岁月,才得以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
艾米莉·狄金森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她的诗歌即使在今天读来依旧振聋发聩,关于她一生隐秘的传奇一直没有一个好的版本,直到本书的出现。
这本书是作者辞职、搬家、全情投入的作品,也是目前为止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蕞优秀的传记作品,值得我们品味、收藏。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七篇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选择《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作为他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优秀传记的标题,给诗人自己留下了一个启示。哈贝格承认狄金森是一位“独一无二的作家”,他显然意识到她的诗意魅力对专家和更广泛的公众都有感染力。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从未摆脱过天才的神秘角色。她的艺术并不局限于她近 1800 首诗歌,还包括她现存的一千多封信件。她的占有欲很强,她的依赖性独立性,她对隐私的偏爱使她成为一个隐士,描绘了一个让世界对她创造力的巨大感到困惑的诗人。
本书作者哈贝格的职业生涯包括在堪萨斯大学教授了30年19世纪美国文学,并撰写了一本备受赞誉的传记《父亲:老亨利·詹姆斯的一生》,他于1994年选择提前退休,并进行影响深远的研究,为他撰写艾米莉·狄金森的深入性新传记研究做准备。他深信,在她的生活结构中,与她的工作有关,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被探索。他完全投入到他的研究和写作中,在《我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中以冷静的洞察力掌握了他的材料,他的明确判断集中在与狄金森和她的经典有关的学术问题上。
哈贝格从现代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的经历,却没有掩盖她自己对这些经历的不同看法。他最大的成就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狄金森如何将施加在她身上的限制转化为使她能够创作诗歌的选择。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她被专制的父亲留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她选择成为一名隐士,完全避免中产阶级女性的社会责任。年轻时,由于极度的情感需求,她不止一次痛苦地被拒绝,她表现出一种“幼稚”的气息,这使她拥有比新英格兰成年人更多的言论自由。“祝福和伤口变成了一回事,”哈贝格写道。“对我们来说,这似乎意味着,她的伟大天才与她的疯狂是无法区分的。
哈贝格还充分关注了狄金森年轻时席卷新英格兰的宗教复兴的影响,提醒我们年轻的艾米丽必须如何坚强地抵制巨大的压力来宣布自己“得救”。哈贝格拒绝了狄金森的工作和生活是静态的传统观点并指出“她的诗歌显示出一种惊人的戏剧性演变。”他非常令人满意的叙述在描述狄金森所进行的内心斗争时同样具有戏剧性。
这显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传记,完全符合它的主题,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狄金森这位女诗人。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八篇
作为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艾米莉·狄金森一生留下上千书信与诗作,可是她却在25岁之后淡出公众视野,从此关于她的生活轨迹似乎成了谜。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她与友人的书信中窥探她生活的境遇。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在《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中以深入的文献分析,尽可能的为我们还原了狄金森与众不同的一生。
1830年艾米莉·狄金森出生,她因性别无法进入公共生活,接受的教育也告诉她不要以时代集体性的挣扎来确认自我。
狄金森的童年就已经对花产生浓厚的兴趣,她具有探索和寻乐精神,偶尔还会不顺从。她的启蒙教育大多来自母亲,然而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却较为紧张。
11岁时,狄金森迈出诗歌写作的第一步,当时她的写作是随心的,并非追求出版。在经历七年的求学时期,艾米莉隐藏自己真实的内心,表现很好,甚至是圈子里唯一一个没有转学的孩子。
她喜爱花草,一生只做了两套集子,腊叶集有五百多种野生和栽培的花卉标本,她都一一标注学名与编号。
二十岁的年纪,艾米莉得到牛顿的教导,他激发艾米莉去重新阐释自己丰富的清教徒天赋,并最终把这种天赋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浪漫主义。
在阅读了很多书籍并受到影响,在经历了坚不可摧但却没有回报的感情、不会消散的天堂情节、父亲政治生涯的彻底失败、受伤的艺术家、秘密的小盒子等一系列事件后,艾米莉·狄金森以清醒的自我意识投身于诗歌创作。
极有天赋的狄金森,有能力将悲伤、快乐、回忆,甚至很多东西包裹在一首紧致的、永远新鲜的抒情诗里。在战争年代,狄金森离群索居,以诗歌抒发了对战争的态度;在极度痛苦的日子里,她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其中60年代初期她的诗歌一共使用了21次“伤”这个词,足以见得她当时的处境。
狄金森写了不少爱情诗,然而她却终身未婚。她诗歌中的男人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她曾爱过她后来的嫂子苏茜。也许她想要的并非婚姻,而是某种私密的、非肉体的结合。
然而,爱情、友情却在时间的流淌中渐行渐远,她似乎成了注定的受害者。
这一点我们从她的诗中也可以体会到,“上帝给每只鸟儿一块面包-/只给我-一点碎屑”。
这也证实了狄金森的创作动力,不仅来源于“自然”或“思考”,还来源于朋友,即使她曾受伤。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正如老年比安奇所说:
“尘世的劳役和烦恼对她来说并不存在。她放手不顾外界的一切纷扰,获得了一种优雅的自制。”
1886年5月15日,艾米莉·狄金森死于“布赖特氏症”。
这本《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其实不只是回顾狄金森的一生,还根据很多书信描绘了她与友人之间的关系,她某些诗歌的意义等。而这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那个神秘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九篇
美国有一位传奇女诗人,25岁开始,隔绝社交30年,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直到她去世后,人们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就是艾米莉·狄金森。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这本书是一本天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大部头传记,全书700多页,以时间为序,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详实地追踪了她的人生发展轨迹。 艾米莉·狄金森是现代诗的先驱者,也是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充满了神秘感,在25岁时,她开始将自己沉浸在孤独中,与外界隔离,埋头创作诗歌三十年,留下了1800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诗歌。 尽管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发表的作品屈指可数,且多为匿名发表,但她的诗歌在死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她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爱情、绝望、痛苦、狂喜、死亡与永生等深刻的人生议题。她的诗作体现了对天性美的追求,虽以描写日常生活的普通事物为主,但内容深邃,直达本质。 作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艾米莉·狄金森。同时,他也对艾米莉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使得我们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饱满热忱的创作,及其非同寻常的一生都在这本传记中了。 我不太了解外国女诗人,但艾米莉·狄金森是特例。分享一些她的诗句吧: 我将永远爱下去, 也可以向你论证, 爱就是生命, 生命有不休的特性。 我把自己藏进花里, 在你的瓶中凋落, 你,并未察觉, 你感到的几乎是一种寂寞。 烟雾与光,人与虚幻,我与世界。 请记住,我曾经来过。 如果你能在秋季到来, 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 一半轻蔑,一半含笑。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真是太喜欢了!本书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传记作品,值得一读。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十篇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一生留下了近2000 首诗作,不过她生前只发表了10首诗。 她创作这些诗,好像就是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自己而创作。 她自己亲手用针线将诗作缝制成小册子,却不向任何人提起过它们的存在。不过,无论是她缝制在小册子里的诗歌,还是通过书札寄送给友人的诗歌(她自己选择的另一种发表方式),都没有透漏出明确的创作动机。 在狄金森死后近70年,她开始得到文学界的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 她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后世对她的诗艺、恋爱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测。 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这样评价道:“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 在她魅力的顶峰前我们遇到了最杰出的心灵,这是四百年来西方诗人中绝无仅有的。” 狄金森的成就与她的神秘感,让后世对她的生平充满了好奇与探究。于是有了这本《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的诞生。 作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是堪萨斯大学英语系教授,他克服了狄金森生平资料匮乏的种种困难,小心求证,尽全力为我们描述狄金森在各个人生阶段的挣扎与成就,解释诗歌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展示了狄金森成为她自己的全过程。 比如关于她为何选择孤身一人的隐居生活这个问题,哈贝格通过梳理史料纠正了书信的时序,排除了站不住脚的推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狄金森的隐居选择可能不仅仅是个人自我选择,而是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 这部传记完整地引用诗人的诗作70多首,部分引用诗作则有90多首,差不多是一本诗集的量了。 哈贝格教授结合诗人的生平对具体诗作的解读角度新奇,也让人眼前一亮。 可以说这部狄金森传既是一部生平传记,也是一部诗歌的、诗学的、诗意的传记。 对于尚不熟悉狄金森生平的中国读者来说,哈贝格的这部传记无疑是首选。 它按照年代顺序,全面综合概述了诗人的生平,中文译文就多达80多万字。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艾米莉·狄金森传》是一部客观信实、不夸张、不臆断、不做惊人之语的朴实的传记作品。 对于狄金森的粉丝和文学爱好者来说,《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艾米莉·狄金森传》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读物。 让我们一同探索狄金森的诗歌世界,了解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内心的挣扎,体味诗歌与生活的深刻互动吧!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本书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一位美国的传奇诗人。传奇在哪里?她曾在幽居中写诗三十年,目前统计,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然而她生前却只发表过七首,其余的都是她逝后才出版。所有诗稿由其妹妹发现,若是妹妹真的遵循姐姐狄金森的要求,那我们将失去认识一个伟大诗人的机会。幸好妹妹实在舍不得烧毁,而且决心将其出版。 她的代表作品:《狂野的夜》《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我一直在爱》《神奇的书》等。以前说起美国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惠特曼,孤陋寡闻了,如今认识了狄金森,还是幸运。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而且在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惠特曼。 狄金森的诗描写着自然普通却深邃异常,探讨着生命信仰却清新婉约。她的诗极富独创性又通俗易懂,但是究竟想表达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者各有各的理解,那种朦胧扑面而来却又心旷神怡。 这本书以时间线为顺序,讲述了从出生直到逝世所发生的所有有意义的事,以及分析各个时段所书写的诗稿与信件,剖析狄金森笔下诗稿的深意。 她1830年出生,1855年时深居简出,沉心创作,例如同期最难解的一首诗“我爱的人若已安息,雏菊会将我激励,菲利普困惑不解时-怀揣他的谜语。”或许正值青春少女时期,作品中的风格还是传统,而感情是自然流露。 1860年过后,狄金森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期,她大部分作品完成与这几年,诗的风格开始变得富有激情与活力,诗中探讨的内容也逐渐深沉。例如:“双眼,已si-仍乞求者-抬起/双手-哀求着-抛出”,“女士不敢掀开面纱,唯恐魔力被驱散”,“不可亵渎的协约,声名狼藉”。 1866年之后直至逝世,完成了最后一小部分诗稿。这个时期或许狄金森已经经历过了爱情与遗憾,经历了离去与哀婉,她的诗表达了真实而坚韧的自由,也展现了她的个性与想象力。例如:“风多么慢-海多么慢-它们的羽毛多么迟缓”,“通过何种忍耐之狂喜,我抵达这麻木之极乐”。 这本书取名为《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这句诗取自于1882年,她的“战争”是什么?我想是她内心的战争,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带来的体会与思考。这首诗是狄金森对爱情的最后回顾之作,此后,再无此主题。“爱”对她而言,已经完满,也已经变成文字,埋在了手稿册里。 一遍不足以了解诗中真意,待闲日时常翻起,再觅其意。 “倘若过去的密友,没有把我忘记,那该多么甜蜜,因为人生七十,玩伴已稀-”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十二篇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还剩一场战役-
一个敌人我尚未谋面
但时常将我打量-
在我和我的身边人
之间犹豫不定
却选了最好的-忽略我-直到
周遭的人都先我而去-
倘若故去的密友
没有把我忘记,
那该多么甜蜜-
因为人生七十
玩伴已稀-
告别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七十古来稀的岁月里,告别与失去更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役,亲人密友都逐渐消散人间。这首诗,是古来稀的艾米莉·狄金森对于告别的无奈和感慨。
美国文学的读者和教师阿尔弗雷德·哈贝格著作《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是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传记,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接近一位天才的、隐居的、自我戏剧化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看她在诗集里的释放,看她自由探索又非比寻常的一生。
从父辈家庭开始,以时间为线,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那个女性才华不被重视的背景下,艾米莉·狄金森的天才与坚持,追求自由探索坚持自我的道路不容易,多少人放下了。“别让那一本正经的淑女,束缚自由的灵魂”是年龄相仿两个女孩离经叛道的交流,然而只有她在用一生坚持。
小鸟他只要自己愿意
就像星星一样轻松
蔑视这下方的囚禁-
发笑-我无需更多-
大意是像过去一样,为了逃脱囚禁,实现飞翔和歌唱,她“只要自己愿意”即可,仅此而已。这诗是对童年关进壁橱又成功逃脱的喜悦,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权威意识或许起源于囚笼里的童年。
她应他的要求而起-丢下
她生命中的玩具
承担起那份光荣的工作
成为女人-还有妻子-
这是艾米莉·狄金森写女性婚后付出的难以估量的代价,她清楚的明白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婚姻意味着掉入一个深沉的男性海洋,她的自我从此永远淹没其中。这或许能理解为何她一生未婚,永远保持自我,不想淹没在婚姻中。
依然过着蛋壳里的生活-
摩擦着那层壳-
是你敲打这个椭圆-
于是小鸟降落-
感受过天空自由的小鸟,是难以忍受自由被剥夺重回蛋壳的痛苦。很幸运,诗人有导师打碎她的隔绝状态,让她得以走出来,拥有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逃脱平淡无奇的世界,进入自由与幻想之境。”自我个人的坚持很重要,他人的引领也很重要。艾米莉·狄金森都拥有了,所以她的一生是那般非同寻常。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十三篇
关于艾米丽·狄金森,我们知道些什么?
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很难清楚她诗歌中的深邃的含义。
我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她写了两千多首诗歌却几乎从未发表。
我们更难理解,一个把“宅文化”演绎的登峰造极的神秘女诗人为何会有如此魅力,令人读过她的诗后,只想进一步探索她的平生。
她的诗带着神秘的,叛逆的,令人无限遐想的风格。读狄金森的诗,你或许会摸不到头脑,但你一定会沉沉溺于文字本身的魅力而无法自拔。
抽象又真实,普遍又特殊,狄金森的诗歌里有着无限的窗口,每一扇窗口都为你留下一道神秘的路径,显然是在召唤你无穷地探索。
比肩惠特曼的诗人,她的一生似乎应该是为人熟知的,精彩的,甚至是带着诸多八卦花边新闻的。
但狄金森却把自己装进了搭建好的房间中,隐士是对她最好的称呼。
狄金森的一生是神秘的,疏离世界的,令人困惑的。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的一生令多少读者都为之神往又好奇。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丽·狄金森传》被誉为最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作者哈贝格为了写下,写好狄金森的传记,辞去了工作,卖掉了房子,穷其精力撰写出了狄金森错综复杂又神秘的一生。
狄金森从25岁之后就开启了独居生活,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并在岛上自得其乐,她像是那个时代的旁观者,驾一叶扁舟,抛弃同时代人与千里之外。在别人不断向外探索时,她选择向内探索,去想象死亡,思考死亡,从年轻到暮年,持续的书写死亡。狄金森都是直接的、全然的、纯粹的“向内”写作,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部世界的象征物。
她的文字是跳脱的,叛逆的,不拘规则的,狄金森对词序的任意颠倒,是读者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完全不相干的元素,魔法地融合在一起。但内在里,词语们像谜语和星辰那般呼应甚至对立。
而这一切神秘的缘由都在书中被作者以时间顺序梳理清晰。
一本734页的传记,我始终无法跳脱一行。而逐字逐句读完每一个字,是阅读这本传记最基本的形式。狄金森的一生包含在这734页中,而狄金森的诗歌是734页的书籍无法诠释的神秘与不朽。
狄金森的诗歌像是棋子,随意组合,没有章法,但突然间却可以变成壮阔而雄伟的军队,可以成为辽远而神秘的幽深。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一个隐居于世外的女子,思想却可以超越时代,穿行于自然与人心之间,狄金森带着悲悯与忧愁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诗歌。
而这一切在书中和她那过于严肃的父亲,不爱回信但幽默的母亲,和狄金森仰慕的牧师,和她的亲密的女性挚友,她的自负又聪明的哥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狄金森的诗歌真的很好吗?这似乎是个伪命题,因为在她生前只发表了几首诗歌,而她如卡夫卡一般地要求:烧掉她所有的诗歌的遗命,也幸而同样未被执行。于是才有了如此丰富,多样,令人惊叹的诗作!而好与不好,这便再无需回答。
支撑小语:当现代性就像一条街道,人们似乎在按自己的方向前行,再美妙的音乐、再深邃的思想,都少有人驻足倾听,可突然有人高喊“着火了”,所有人便立刻奔跑起来,他们不知道究竟哪里着火了,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跑,可看上去他们如此整齐划一,如此众志成城。
读狄金森的诗便似乎显得有些那么与众不同,甚至带着那么点另类。但也正是这向内的,自我的,神秘的,不被韵律束缚的狄金森会让你感动,深思,甚至流泪。
狄金森的诗歌,适合一个人,喝一杯深烘的咖啡,醇厚中带着香苦和尾韵的回甘。倾听窗外的声音,感受花开的芬芳,自然的魅力。然后感受诗中长出的无数触角,触及我们生命中的方方面面,跟着文字去感受,去追问,去哀痛,去欢乐,去共情,去迎接阳光。
最后附上一首狄金森的诗歌吧
我的轮子在黑暗中滚动!
我看不见一根辐条
但却知道它湿淋淋的脚
一圈又一圈地奔跑。
我的脚踩在潮头!
人迹罕至的路一条—
但条条道路的尽头
风景开阔奇妙—
有的放弃了纷繁的织机—
有的在热闹的坟墓里
找到了别致的差事—
有的迈着新异—庄严的脚步—
堂而皇之地穿过门户—
同时把那个难题
甩向我和你!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读后感第十四篇
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谜团。她25岁之后选择隐居,几乎与世隔绝,留下了上千封未寄出的信件和诗作。她的诗歌充满激情,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这让她备受争议和猜测。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在《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中,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狄金森的一生。在哈贝格笔下,狄金森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她的早期诗歌多为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描绘,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后期诗歌则更多地探讨生死、爱情等主题,表达出她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本传记厚达700多页,搜集的史料真的是丰富。比如提到了一本腊叶集。狄金森一生制作了两套集子。第二套集子辑录了大量诗歌,在其身后被发现,如今广为人知,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套集子是66页的压花,几乎被传记作者们忽略了。 这本腊叶集是一本用皮革特制的大册子,用来保存压缩的干燥植物。里面有四五百种野生和栽培的花卉标本。花一旦采来,就平整地放好,压制,使之干燥,并参考植物学手册做标签。每页的花茎上都粘有一片细纸条,上面用钢笔字注明通行的学名及两位数编号。有时标签若贴在植物的上半部分,纸条就会更窄。只有花、茎的上端和一两片叶子被展示出来,不包括根部。一页容纳几件标本,布置得既整洁又有美感。
有意思的是,她的腊叶集中有重复的标本,并在物种识别方面越来越松懈,这说明主人对命名法、系统学和组织的兴趣越来越淡漠。这似乎也削弱了我们的积极性:是否有必要追究诗人后期手稿中诗歌排序的确切原则?她很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一旦收集到一个标本,就立即加到集子里去。她的大部分诗歌大约也是这样汇集到一起的。
在早期的一首诗中,狄金森调侃严格的花卉分类系统,并写下了大量标签:
后来,当狄金森将这首诗誊抄到她的集子里,这个花卉分类系统几乎已经被植物学家废弃了,她当时是否知道呢?
狄金森的童年和青春期在家中安静地度过,她接受良好的教育,阅读广泛,到二十五岁那年,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内心转变,她开始埋头诗歌创作。从那时起,她便如同与世界隔绝开来,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诗歌之中。
她经常独自在田野漫步是否害怕,多年后诗人写道:“当我是个小女孩时,在树林里久久徜徉,人家说会有蛇咬我,我可能摘到毒花,或者妖怪会来绑架我。但我走啊走啊,没遇到过任何可怕的东西,除了天使,它们怕我远甚于我怕它们。”最后,她回顾自己自由无惧的户外漫步,将其视为“小男孩时”她生命中的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活动。“小男孩时”是她退隐习惯确立后割舍不掉的短语,在其著名的蛇之诗《草丛里一个狭长的家伙》中就出现了:
据说,她的朋友塞缪尔·鲍尔斯1866年左右读到这首诗,惊呼道:“那女孩怎么知道沼泽地不适合种玉米?”她嫂子的对答很贴切:“哦,你忘了那是艾米莉“小男孩时,!”实际上,这首狡黠的诗作中的说话人不是男性,而是曾为男孩的女人。
等到狄金森能够看清自己的性别变化(当然,这是一个比喻说法),她的少女时期就如同半边莲经历了一场爆裂的变形,进入想象生活。我们只有考虑到丰厚的腊叶集所暗含的意义——独自一人或与同伴一起,漫步户外搜寻植物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快乐——才能判断这变形的代价。她在一首最痛苦的诗中暗示,睁眼的同时就是瞎子:
随着狄金森逐渐将自己限制在父亲的房屋院落之内,她曾经仔细观察过的植物、小鸟、昆虫和周边的群山变得越来越具有象征性,它们宣告季节的来临,而季节又成为心灵存在各阶段的象征。以这种方式诗人从自然、户外转向想象的温室。
她喜欢户外的田野、花朵、植物与昆虫,仔细品读她早年的诗歌,充满着灵性与想象。虽然25岁之后,狄金森的生活逐渐变得孤独而内省,除了家庭成员和几位亲密的朋友,她几乎不再与外界接触。这种隐居生活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自然,思考人生、死亡以及爱情等主题。她的诗歌因此有了变化,其中《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这首是她对死亡的思考:
这首诗以死亡为话题,描绘了临终时刻的宁静与孤独。苍蝇的嗡嗡声成为生命终止的象征,而“石头停止滚动”则暗示了时间的静止。
狄金森的诗作通常避免使用传统的韵律和节奏,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强调意象和隐喻的使用,语言精炼而强烈,常常以独特的视角捕捉生活中的瞬间。例如在《我希望我是一只蝴蝶》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于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简洁而充满力量,通过对蝴蝶的比喻,狄金森传达了对短暂而美丽生命的向往。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中写下了超过一千七百首诗歌,但在生前,这些诗作并未被人所知。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妹妹拉维尼亚偶然发现了她的诗稿,这位伟大的诗人的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狄金森的诗歌在她逝世后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她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写作。
尽管狄金森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但她的诗歌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不朽的文学遗产。艾米莉·狄金森生前不被许多人知晓,但她留下的诗歌却像花朵一样,永远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这本传记中,作者对狄金森诗歌进行了深入解读。她生活的19世纪,美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作者挖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位超级宅女,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诗歌影响了几代人,她是一朵在诗歌中绽放的独特花朵。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评价人数不足
[美]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 2024 / 中信出版社
书名: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作者: [美]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中信·回声
副标题: 艾米莉·狄金森传
原作名: My Wars Are Laid Away in Books: 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译者: 王柏华 / 曾轶峰 / 胡秋冉
出版年: 2024-2
页数: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