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只黑鹂的十三种方式》是一篇描写观察动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十三种方式展现了对黑鹂的细致观察与关注。文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黑鹂的形态、行为和习性,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文章让人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观察和感知。
《观察一只黑鹂的十三种方式》读后感(篇一)
我真的不理解这么有名的出版社,为啥会有这样的译者?这玩意不值得认真评价,但我不允许还有更多的人被骗。在kindle上搞了这本书,当事人可以说是十分后悔,每一首诗的翻译都无比拗口,要知道Stevens本来的语言并不是这样的。回过神来发现确实,从标题开始就离谱。我也是昏了头了,这样的译者这样的书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别的不说,我就想问问译者是无法区分“鸟”和“鹂”这两个字吗?众所周知“鹂”的意思是黄鹂,一种黄色羽毛的鸟,把Blackbird翻译成黑鹂,这是什么语文水平,Maybe不如北京海淀的任何一位小学生。
《观察一只黑鹂的十三种方式》读后感(篇二)
#华莱士•史蒂文斯# “ 一、人和瓶子 心灵是冬季的大诗篇,而人 总想找到一个足够, 便毁掉玫瑰和冰霜的 浪漫廉租房, 于战争之地。比人更大,那是 一个煽动千万人群怒火的人, 一道射在万光中央的光, 一个人群中央的人。 那就要满足攸关战争的理智, 那就要证明战争是它自身的组件, 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 破坏方式,正如心灵也在破坏, 是一种厌弃,正如这世界也抛弃了 一个旧的妄想,一段旧的与太阳的恋情, 一次不可能的与月亮的越轨, 一种和平的粗暴。 那不是白雪如羽笔书写,也不是纸页。 这首诗要扫荡,比风更猛烈, 正如心灵,总想找到一个足够,便毁掉了, 玫瑰和冰霜的浪漫廉租房。 二、一个在他自己的生命中熟睡的孩子 在你认识的那些老人当中, 有一个无名者在担忧 其余的人,以笨重的思维。 他们什么也不是,除非进入 这一个人的心智世界。他从外部 关注他们并在内部了解他们, 像唯一的帝王统治着他们, 遥远,但又切近得足以 在今夜的床上唤醒你的心弦。
三、观察一只黑鹂的十三种方式(2) 我有三心二意, 像一棵树 上面栖着三只黑鹂。
《观察一只黑鹂的十三种方式》读后感(篇三)
该译本的好处懂的都懂,下面的短评有说“不是自己想象里的史蒂文斯”,因为不懂史蒂文斯,或者换种说法,不是很懂诗,这本(很可能是)中文里最翔实,因此也是最史蒂文斯的史蒂文斯了。众所周知,翻译的最初和最高标准是“信”。通过这个译本,我们可以学习史蒂文斯是怎么写诗的,从这个译本中,我们大约能够看出中文的史蒂文斯比中文的阿什伯利更好一些。
现在提出两个问题: 1.罗池是大翻译家吗?一般认为诗人布罗茨基是大翻译家,米沃什也算大翻译家,但一般不认为策兰是大翻译家,更何况莎士比亚根本不懂拉丁文。从这个意义上,罗池不是大翻译家,这本的主要方法是同/近音词形词的发散梳爬,这已经是中文翻译里难得的认真和专业了。写作是翻译,批评是翻译,阅读的功用在于领会诗人/作家是如何将世界翻译到语言中的,因此带来了第二个问题。 2。史蒂文斯的作诗法与罗池在此译本中显露出的是同种程度的机智吗?我们大概知道罗池热衷的乔伊斯、鲍勃迪伦和一些垮掉派之类的文本中,其智性成分很浓,充满着各种自造词,行话与黑话,甚至是故意为之的混淆语法。这当然是语言的一种难度,但是用这种风格如何去译普拉斯,去译普鲁斯特,以及公文式写作的卡夫卡呢?换个说法,这种译法去译波拉尼奥,莫里森,总会感觉到有点隔。巴列霍的语言,塞利纳的语言,帕索里尼的语言,这些都有难度,表面上看博尔赫斯的语言似乎没有难度,但他的诗却非常有难度。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想要“聪明”,我们实际上想要的是“智慧”。
当然这里也只是小子的一派胡言乱语,还望不冒犯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