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是一部令人思考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世界,人们通过电子设备实现了真实感的虚拟现实。主人公艾米利亚在追求幸福和真实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虚拟现实并不能满足内心的渴望。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脆弱性和对真实的渴望,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与幻想的思考。
《蒙德里安》读后感(篇一)
我知道蒙德里安是在劳伦斯•布洛克雅贼系列的《像蒙德里安一样作画的贼》(雅贼系列之5一喜欢绘画的贼),小说围绕一幅捐赠的蒙德里安的画作展开,和老布其他雅贼系列一样轻松诙谐又有趣,有谋杀有骗局有伯尼。 我好奇去搜了蒙德里安的画,直线以及原色构成的大同小异的画作,有什么好?为什么让人着迷? 就象书中伯尼所说“我对绘画的眼光并非绝佳,有时候也会分不清伦勃朗和哈尔斯、或者毕加索和布拉克。但蒙德里安就是蒙德利安。黑格子、白底两个原色的正方形,这个人确实有他自己的风格。” 也读过一些绘画史,大致知道蒙德里安是近现代大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使者之一,对后来的建筑、设计等影响极大。他脱离自然外在形式,追求人与神的绝对统一,即“纯粹抽象”。还是似懂非懂。 在读过后浪塔森这套 “基础艺术系列”中的《蒙德里安》后终于大致明白了。 作者苏珊•戴歇尔在哥廷根和柏林接受教育,主要研究蒙德里安。 本书收录大量蒙德里安的重要作品,辅以文字介绍。她以时间为线,详细解读蒙德里安独特风格的发展脉络。蒙德里安生于荷兰外省教会家庭,从小学画,早期作品和古典派画家一样的具象作品:女孩,家乡风景,塔楼,白桦林等。他一直在探索,结合传统与创新,让抽象艺术看上去是自然发展出来的。 他40岁时来到巴黎,受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主义的影响,他可以让整个白色画布表面布满抽象的格子。他的色彩网格画全然抽象,比立体主义图画更激进。他在1921年成功发展出一种新风格,直至今日还作为蒙德里安的标志被确认,其特点就是明亮的原色一红、黄、蓝。 蒙德里安在凡•杜斯堡创办的刊物《风格》上发表有关前卫绘画的重要论文,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荷兰优秀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 由于观念不同,他与凡杜斯堡分道扬镳。蒙德里安继续他自己的探索,强调作品的抽象性质。晚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正是他发现了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杰克逊•波洛克。 作者是研究蒙德里安的学者,对蒙德里安的生平、理念和作品很熟悉,如数家珍。读这本书很有收获。 这些年也经常去看展,似门外窥视瑰宝,还得继续多学习多欣赏,去博物馆看画再与这些艺术欣赏书多印证。 吸引蒙德里安的新艺术运动的克里姆特画展要在上海开幕了,期待!
1/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二)
红、黄、蓝、灰,黑色直线,几何图形,空间与体量融合为和谐的整体,脑海中浮现了一幅经典画作——红、黑、蓝、黄构成,它的作者是蒙德里安,他的作品皆具独特而富有识别性的特点,他以简约和抽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
如果你想了解一种风格,一位艺术家,就不能只看作品,你要了解他的原生家庭,读他每个生命节点,看到他作品中表达的以及未能说出口的。比如读一本传记,读后浪出品的《蒙德里安》,书中有上百幅精美高清图片,从前到后翻阅,也一同翻阅着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演变。
蒙德里安出生于荷兰,家庭贫困,教会盛行。2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绘画,最初的风格受到自然主义和印象派艺术的影响,后逐渐转向抽象艺术,并与其他先锋艺术家合作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他发展出了著名的“新纽约”风格,他的艺术追求形式的极致简化,呈现出一种纯粹、平衡和和谐的美感。艺术家的风格早期到晚期发生变化,甚至是巨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因为艺术探索、市场需求、个人成长和他人的影响,在发展出自己风格前,一切都是摸索。
在前期临摹其他艺术家作品时,还曾在1908年的作品《夜景》中运用了梵高曾使用过的视觉效果,旋转着的云类似的线条表现力。他追求富有生机和体验的艺术,他1905年的画作也体现了他的追求。在他40岁时,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书中把种种细节展示的很清晰,从复杂到简约,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开始了,在这里他逐渐清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在1912年开始将黑色线条用作画面上的网格,空白的画布,抽象的风格,蒙德里安发挥了立体派的全部潜力来表达整一和空旷。
对于蒙德里安风格的学习可以帮助设计师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更好地处理和表达空间感。蒙德里安的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几何形状著称,学习他的风格也有助于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2/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三)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甚至到近代早期,反映论长期主导西方艺术创作。艺术家借助几何、光学、解剖学,不断“逼近”现实事物。当然,这段时期的艺术创作也会点缀以或是浪漫、或是想象的修饰,但这些修饰往往遵循柏拉图“理念说”一般完美而既定的事物。然而,创作者越是向外“逼近”现实事物,却越是深入地返回自身。因为画面的排布、视角的选择、光影的捕捉无不昭示着创作者自身的状态。换句话说,现实正被创作者构造。在这一新的自觉下,创作不再是临摹已有事物,更是制作新事物。而欣赏者不再简单地品评作品是否逼真,因为他们观看的欲望正被创作者引导,进入一个新世界。 然而,蒙德里安显然未止步于此。或许,他真正的野心在于呈现构造现实这一活动本身。而这一活动如同在拓扑空间中不断自我复制、增生的分形结构。风格、线条、色彩的排布以特定规律被组织起来。当感性的杂多一点点抽离,蒙德里安便实现了他的目标。正因如此,蒙德里安后期作品是多义的。似乎画作下方标注的名字已属赘余。 蒙德里安迈向抽象始于质疑绘画是否描绘经验。对这一问题,蒙德里安的答案是“绘画只与绘画有关”。这一发现,如同索绪尔在语言学里的论断:语言符号不是连接事物的名称,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事物无关。基于这样的发现,蒙德里安开始对绘画构造现实活动感兴趣,对外部经验的体验让位于对绘画经验的体验。《奥勒附近的树林》由此诞生。
而此后对立体主义大师的追随中,蒙德里安的抽象进一步纯化。立体主义试图在二维平面上抵达一种对日常注意力范围来说不可能的状态。日常注意力只能呈现事物众多位面的一部分,而事物的其他面向则滞留在注意力之外。但滞留在注意力之外的位面却没有完全被遗忘。因为一旦注意力之外的事物被完全遗忘,主体无法把握任何整体,只能经验散乱的经验之流。那些滞留在注意力之外的位面虽隐而不显,却逐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结构,将注意力之中的位面镶嵌其中。立体主义的野心便在于,不仅呈现注意力之中可观察的位面,更要将原本滞留在注意力之外的位面表现出来,同时,注意力把握整体的结构便直观地展现。
然而立体主义的局限在于,它的主题仍然聚焦于具体的事物,而非构型本身。在我看来,这便是蒙德里安与毕加索的分野。
3/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四)
《蒙德里安》提到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的荷兰画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他的“格子画”,经典的红、黄、蓝构图。蒙德里安所处的环境使他对美术有种特别的迷恋,他年轻的时候创作了许多精美的风景图,但他不安现状,依然不断寻求突破。 之前我看到几条简洁的线条加上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的格子画,就成为影响艺术史的伟大作品和风格,内心就想我实在不懂艺术,然而蒙德里安实际上不仅是对绘画感兴趣,同时他在建筑、印刷、装饰行业、视觉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蒙德里安在年轻的时候去德国见到了迪迦索和布拉克的作品,受到了立体派创作的伟大震撼,在立体主义的启蒙下,蒙德里安开始分析自己眼中所见到的一切影像,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多彩的节奏感,颇具音乐抽象的风格。在蒙德里安不断创作作品绘画成熟的时候总是应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在这三个色彩之中加入黄金比例的风格,让作品显得更有层次和节奏。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认识到蒙德里安的作品,在一众艺术作品中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呢?那是因为蒙德里安把最为简单的几何图像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色彩达到了完美的浓缩和融合,而且蒙德里安来不用尺子去画直线,这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直觉的力量和艺术。这种创作让我们看到一种纯净的抽象几何艺术风格,直接反映了人们视觉上和谐的感官艺术。 “这些格子画,是为了表达普存的审美和至上的认知。大自然给了我灵感和情感,让我和其他画家一样,想要去表达一些东西。但我还是想要尽可能地向真理靠近。通过抽象化,去追寻那个一切的基础,我相信这是可能的。这些线条,这些来自于我的认知,而非计算的线条,充满了本能的和谐与韵律。这样原始的美,再加上线条的辅助,就能成为艺术,强大、且真实的艺术。”蒙德里安在自己的书信中提到了格子画的创作构思和原则,让我们看到画家本身想要无限接近真理,并且通过非计算的线条而打造一种原始的力量和美感。
4/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五)
在近代艺术史中,马列维奇的方块、康定斯基的线条、蒙德里安的方格将人类的艺术的引入了新的纪元,整个艺术的风貌自印象派的革新之后迎来了一次更为大胆的突破。今天,我们单独看蒙德里安的方格,这真的是高级艺术嘛?
看蒙德里安的方格,必须引入一些哲学思想与精神领域的概念,我看到有人说蒙德里安的方格是康德的物自体,但我感觉蒙德里安的方格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相近。
要理解蒙德里安的画,我们需要了解他身处的时代,他的时代是诸多信仰被终结的时代,连尼采都在说某某死了。人们开始退归回个体,陷入存在主义的选择与虚无主义的思考,而蒙德里安的方格较为准确的反应出了这个时代的巨变。很多时候我们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去描述这种变化,而这些都不如色彩与图像的简单组合来的直接与深刻。在蒙德里安的方格里,我们清楚的看见了每一个方块被条条黑线所隔绝,即便是红黄蓝这三者活跃的跳动的颜色也很难交流,产生火花,这就是一种启蒙运动后人类需要承受的诅咒,而这种诅咒来源于理性的自负与理性的傲慢,没有了弯曲的人性,只有刚直的理性。
看本画册收获很多,原来蒙德里安也是在各种风格之中摇摆不定,不过他是敢于否定自己与挑战自己,孜孜不倦的吸收各种突进的潮流揉入自身的作品之中,在这期间的作品不可谓不出色,只是很难如他后期的作品那么风格鲜明,如果不是因为他后期的方格的成名,可能我们不会欣赏到《灰树》与《有树的风景》的艺术观感上不低于那些方格的作品。而真正让蒙德里安的作品彻底“扁平”与“退化”的时间就在他去了巴黎,到了巴黎这个世界文化的中心,蒙德里安的创作思维完全的与现代衔接上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社会中,天才需要发光发亮也是需要开发的土壤才行。
其实蒙德里安的风格在方格之后,还是又很多进化,包括他对立体主义的尝试。书上还有趣的将波洛克的画与蒙德里安的画进行比较,如果这两种风格的画在一起,那就是极端的无序有稳固的有序。
全书耐人寻味的地方颇多,能够满足艺术爱好者离奇的想象力。
5/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六)
1965 年,圣罗兰发布了著名的蒙德里安裙,是一件简单的、看似无形的服装,其笔直的结构线条与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画作相呼应,并且采用简单调色,这件作品无论在艺术界还是在时尚界都引起了轰动,而它的灵感来源就是荷兰艺术史上与伦勃朗、凡·高齐名的绘画大师——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风格鲜明的“格子画”对后世的建筑、工艺设计、时尚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后浪的Taschen基础艺术系列出了《蒙德里安》这本,也是期待已久了!
根据设计历史学家史蒂芬·贝利的说法,蒙德里安已经成为超越艺术界的图腾,如果他对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和极简主义等未来艺术运动的影响不可低估,那么他的哲学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创作。
在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早期的作品《行为的结构》中,他讨论了人的符号化结构,而这本书的英文版封面,用的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这也是我最早接触到蒙德里安的极具风格和韵律的色块。
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实在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实在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哲学中的实体概念,人们开始探讨,感觉给予在什么意义上具有实在性。就像蒙德里安说的:“没有什么比线条、平面和颜色更具体的了。”这些我们直观上看上去极度抽象的要素,却称为了具体的代名词,这确实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冲击性。所以说,现代艺术充满了哲学反思,蒙德里安的作品尤其如此。
在这本《蒙德里安》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德里安的艺术发展历程,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有如此抽象(“具体”)的创造的,他最初也是画风景和人物,还喜欢自比于伦勃朗,但他早期也有不受待见的时刻,一幅画都卖不出去。经历过多次的尝试和挣扎,他在不同的绘画风格之间游走,最终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和想表达的东西。他的《开花的苹果树》我很喜欢,这是他从前期像后期的抽象艺术过度的代表作品。 .
快和我一起走进蒙德里安著名的色块世界吧! .
我是小鱼爱哲学,和你一起读好书,从书中看到世界,看到远方!
6/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七)
在艺术馆,图书室;乃至餐馆,咖啡厅里,都常常会看见那副被红、黄、蓝组合成的网格画。它往往被挂在墙壁中高处,由大厅顶部的灯光投影下来。有些情境下,有点看不懂。抬头看到色彩和线条,又有一些距离感。
后浪出版公司的这本《蒙德里安》,以严谨亲切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这副画的作者,蒙德里安的人经历。配合诸多画生家作品,阐释每一个阶段作品的诞生。在其中,我们能够看到那副著名画作的产生历程。还能看到在《红黑蓝黄的构成》之前,蒙德里安所经历的不同艺术阶段,以及每个时期产生的不同作品风格。
1.早期的田园诗
蒙德里安最初的风格,具有田园牧歌的风采:静态的,柔和的,具有老式传统色彩的绘画,构成他早期的艺术色彩。
此后,怀揣着伟大的热望,蒙德里安开始进入了艰难的探索期:
在传统绘画宏大主题的临摹中,他开始进行一种新与旧的探索。而后用朦胧明亮的色彩创作大兴画作。
2.来到巴黎
直到进入巴黎,蒙德里安才开始了现代艺术的追随。在立体派和印象派影响下,蒙德里安的作品变得简洁,线条化,进行了一系列颜色上的探索。
1916年,蒙德里安只画了一副抽象画——《构成》。这是一副从石质塔楼的立面发展而来的画作:红色,黄棕色和蓝色的线性网格,与其上的黑色线条交织在一起,看起来正在向上运动。这样一种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转向,与他后期的典型风格有了重要关系。
3.从抽象到风格
在这一过程中,蒙德里安的风格特征逐渐发展,成型。我们看到一系列色快的构成,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在晚期,线的构成则成为蒙德里安绘画的主题:双重线条的产生,黑色线条和彩色线条的结合,使得颜色的古典色彩消失,欢快明亮感就此产生。
这与他的人生形成了对位。在这段时间里,他以戏剧性的姿态度过了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7/8页《蒙德里安》读后感(篇八)
蒙德里安是几何派的先驱,他在巴黎居住时曾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震撼于毕加索用线条去描绘画面。但蒙德里安的创作风格又独立于立体主义,形成“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他的理念和作品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巨大。
蒙德里安
1898年秋-1899年夏,是蒙德里安生命中的第一个多产时期。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家乡景色的画作,田园牧歌式作品。他沉浸在描绘自然中的静态画面,他与其他描绘静态人物的画家不同的是,蒙德里安表达纯粹的情感但是没有丝毫悲伤的体现。
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着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
初期作品
在1898-1901两年中,蒙德里安两次在荷兰最具声望的艺术奖项中惨败,评审团固守着学院派传统,评价他“无法在画中描绘鲜活的动作”。连续的失败促使他在1902年参与了激进的政治事件,之后蒙德里安郁郁离开城市,定居乡下,把自己隔绝在孤独之中,同时开始画一些将他创作带向新方向的画作。
蒙德里安很清楚公众的喜好,他不再执着于静谧景象,开始转向传统的荷兰风景画,画动态的风车、牧场上的母牛,日落、风车、海滩等。
初期作品
初期作品
蒙德里安曾喜欢自比伦勃朗,他曾临摹梵高等人的作品,他想要成为像前辈们那样拥有描绘真实生活的艺术家。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家受贵族、国王和富人委托用图像记录整个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蒙德里安追求富有生机和体验的艺术,在1905年之后的画作中,他开始体验这种理想。
· 绘画是否能够描绘经验?
· 一幅画,仅仅是画室中的一件产品吗?
关于这两个问题,蒙德里安在模仿浪漫主义的过程中,得出了确切结论:绘画只与其他绘画相关。他认为专注绘画本身更有意义,他发现模仿风景主题的新世界更加有趣。
《夏夜》
作品《夏夜》,闪烁的河水和天空都很美丽,但是这样的夜空并不存在。银白色的月亮倒映在水中,闪光的河道是用宽笔刷快速连贯地完成。
蒙德里安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法,以明显随意和不专业的方式作画的作品,他刻意忘掉学院里接受的技术训练,以“错误”的技术体现出他对绘画本身的体验,这种方式在后来成为作品的典型风格,《奥勒附近的树林》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奥勒附近的树林》
蒙德里安沉浸在画布上光亮色彩带来的醉人感觉。整幅画似乎是由拉长的像蛇一样的色彩线条构成,鲜艳明亮的各种颜色像是顺着画布流淌下来,有的是滴上去。他想要表达色彩效应也可以像日光下高达的森林那样震撼人心。画面右边部分,蒙德里安在太阳两侧画了一些中间弯曲的单个树木,形成了一种类似带玫瑰花窗的哥特式尖拱窗的轮廓,这是他在后期增添的,为了解决原画面割裂的问题,这种哥特式教堂被树木围绕的画面,是德国浪漫主义常用的内容。
1911年底,四十岁的蒙德里安迁居巴黎,被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派作品震撼。大尺寸的、象征神圣的、为王室贵族打造的绚丽色彩从蒙德里安的作品中消失,他把色彩局限在灰色、棕色、和黑色,把黑色线条用作画面上的网格,在1912年完成了《有树的风景》。
《有树的风景》
黑色线条形成了多个独立形状,“像是镶铅条的玻璃”。线条成为画面的框架,把画面划分开来,艺术家像在画面上写作那样,将各种图形塞进线条之间。
《构成6号》
《构成6号》表现了一堵墙的美,蒙德里安在一幅草稿图中标记出墙上的色彩和墙纸碎片的位置,画作成品不满立体主义的黑色线条,用有趣的方式分割画面,构图设计使墙与画似乎合二为一。
蒙德里安发展出的图像形式,以及在画面上平均分布的抽象符合,是艺术史上的巨大创新,他打破了“绘画需要有一个中心”的定律,画家不再需要用技巧去让画面各个部分平衡,他抛弃了这种平衡的秩序,将彼此相似的形状“随意”地铺展在画面。
同样的静物,不同的创作方法
20世纪20年代,蒙德里安在巴黎的住所进行了室内设计,用大块颜色装饰和粉刷墙面,把画作挂在色块之间,作品和墙体仿佛一幅完整的作品。他把一些用品包括画架涂上颜料,形成一种装饰。蒙德里安发现,艺术和装饰二者之间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他加入了当时巴黎兴起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在他已经发展出的艺术理论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抽象艺术的生活方式。
20世纪20年代,蒙德里安在巴黎的居所(画室)
海牙美术馆
葡萄牙一座美术馆,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蒙德里安的许多作品都收藏在这里。当下再看蒙德里安的“条条框框”,似乎太过简单,甚至一部分人觉得这种大面积色块的排布算不上真正的艺术,但是任何作品和创作派别都需要放置在当时所处的背景去讨论,这本《蒙德里安》完整叙述了他的每一个创作阶段以及为当时艺术带来的巨大改变,对装饰艺术和建筑的深远影响。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