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砾心》读后感摘抄

《砾心》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02:30:20
《砾心》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01 02:30:20   小编:

《砾心》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主人公阿砾因为家庭困难而被迫辍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自学,他不仅成为了村里的领导者,还改变了整个村庄的命运。这本小说不仅描写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更展现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砾心》读后感(一)

故事简单,文笔流畅。

人生在世,并不是为了有用。最近感觉好几次都看到说做这些事那些事有什么意义?

不是成长才叫意义,不是金钱才叫意义,不是学习才叫意义,单一的价值体系让我们把意义物质化,但其实做事情的过程中,自己有不一样的感受就是意义,快乐就是意义。世事无常,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呢?

小说中舅舅这个人物就是快乐至上的人,牺牲了姐姐,看不起姐夫,没有感恩之心,在家里也是绝对权威。这样的人从他人的视角来看不是个好人。他快乐吗?至少快乐过。但贪心可能会毁了一切。

其实悲剧的底色还是社会问题,人人恐慌,畏惧强权,看不到光明。小人物只有不断的退让和妥协才勉强保全自己和家人。我们可以理解他人面对强权时的妥协,但不代表可以接受。但大多是的我们都是在妥协和无能为力而已。真正行动的人寥寥无几。

感叹,何必要泡在世俗的大染缸里,爱情又不是生活的必须品。可是,大道理轮不到我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停止挣扎,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吧。

《砾心》读后感(二)

读完《海边》接着就来读这本了,相较于《海边》来说,本以为是古尔纳的“难民主义”的延伸,《砾心》中并没有很浓重的政治色彩,更偏向于人物,叙事………

在译者记中,解读了对于文本中书信体的体式,那些信解读了代表了“自我”“本我”“超我”,在这里在文本中更多的是一种矛盾,在生活中的掩饰,无论是什么原因,也或者仅仅是也不因为什么理由的记录,那些发出的信,没发出的信,还有母亲收到的信,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人物的多面性,还有对于这个人物的立体,如果用自我本我超我来解读,应该是有某个隐形的层级递进,而在《砾心》的文本中,无论感情还是生活,是一种日常化的朴实又真切的记录……

对于异乡他客的人来说,对新环境的适应,适应以后与自身的矛盾,在看到古尔纳谈到他自己的“背叛者”的时候,忍不住想,这个比喻过重了,我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异乡经历,根本不过分,太过于真切的表达……

即使你知道会魂归故里,但是再回到故里的陌生感,又忍不住找回自己曾经的“主人感”,在本土的人又会因为你的某段时间的缺失给你打上的烙印,“你和我们不一样”,笨拙的想要融入时,无论是异乡还是故土,自己都会有某种分离,就好像必须多重自我才能适应这种现实……背叛者,我又背叛了什么呢?就好像,突然就成了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隔离,只有自己处于隔离中间地带

在谈到父母爱情时,那种手足无措,幼稚的爱情,突然有点泪目了,在我的这个年龄里,早就对爱情嗤之以鼻,爱情往往是文人笔下渲染气势的惯用伎俩,但是在看到古尔纳笨拙的爱情,突然有点感动,好纯真

从开篇的果,埋伏了这么长,最后的因要水落石出时,还有点舍不得,舍不得故事的叙述就这么结束,就这么把一个人的存在过得痕迹轻飘飘的完结,忍不住想,这样的文字在回到生活中的一个人时,文字多么无力,无论表达多么贴切真实,终究无法还原发生的现在时…文字,仅仅是记录,又或者是回忆的复刻版,而我们,还有当事人都会在回忆的过程中挑选而又加重,但是经过时间的处理,谁都无法永存某刻……又怎么要求与回忆共生时,平凡又纯真……最后,“她只是为阿米尔着想。她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就这一句,就概括了那个没有选择,任人玩弄的女性的………用她来找回“气势汹汹”的前途!好讽刺

古尔纳式的结尾,最后居然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出剧来升华,《一报还一报》,只是同样的剧情最后女主角有没有得到拯救的………在莎士比亚的结局下,结局完美,但是“毕竟这是一出戏。”呵呵呵………母亲的身上,这就是……是什么?应该是总结概括……

《砾心》读后感(三)

《砾心》绝不是一部读完能让身心愉悦的作品,它将本该美好的一面镜子打碎,再一片片地拾起还原,当看清当年真相后,终于发现,破镜中人都已远去,只留自己一个不知何去何从。

【关于情节】

由于我先读的译后记,所以对整个故事已有了大体的了解,能带着上帝视角去评判和感受。故事的灵感来自莎剧《一报还一报》,书名Gravel Heart也取自其中的台词对白。莎剧中,修女Y为了弟弟向官员A求情,却被A看上,A试图用权力和Y做交易,但被Y拒绝,是令人心情舒畅的一种结局;但《砾心》中的姐姐,为了弟弟屈服于强权,终致家庭破裂,主人公“我”(赛利姆)的人生就像父母婚姻废墟上的一片瓦砾。

【关于主角】

整本书是从赛利姆的视角展开的,从幼年变故、被舅舅带到英国、在英国与母亲通信描述生活、再到母亲去世后回国、再见到父亲得知当年事情始末,他始终处于被动地跟随着命运浮沉、试图冲破虚伪的亲戚带来的道德绑架和亲情枷锁、寻找自己的生活却至今未果的状态中。

在第二部分,赛利姆搬到新住处后遇到了姆盖尼先生,姆盖尼曾这样形容自己:

“我像太阳一样,绕着地球转动,直到时间一长,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这何尝不是赛利姆自己的命运写照?

我是很不喜欢母亲这个角色的(舅舅和哈基姆这两个角色就不用多说了),和我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扶弟魔”式的姐姐一样。我更倾向于婚后将自我生活和原生家庭做一个较清晰的分割,否则每个家庭之间存在过多拉扯联系,最终导致一团乱麻。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挺无情的。

【一些附加内容】

古尔纳很喜欢莎剧和《一千零一夜》。和《海边》类似,《砾心》里也出现了部分引用。另外还有梅尔维尔,《海边》里多次出现了巴特比,这里则是《白鲸》。

我会再去读一遍《一报还一报》,相比之下,《砾心》过于现实和写实了,莎翁仍保留了一些理想主义的描写。

【一些感同身受】

除了书中对于初到布莱顿和伦敦的描写,我比较能体会赛利姆幼年刚和母亲分床睡时对于黑暗的恐惧。我其实害怕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黑夜里过于安静了,仿佛周遭除了我再无他人,那种孤独和绝望让我无法忍受。

后来读到父亲对赛利姆的话:

“听我说,在黑暗中要睁开双眼,回想真主赐福的事。不要害怕脑海中的黑暗,否则愤怒将会蒙蔽你的视线。”

“回想真主赐福的事,这是爱的源头。”

虽然我对这两句话一知半解,却大概能体会到书中想要传递的勇气和来自一位父亲的支撑。

总体而言,在共读的两周里,我喜爱《砾心》胜过《海边》,尽管它悲伤、无奈、被自卑和种族裹挟,尽管我很多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却依旧想继续走下去,看看脚下能抵达的远方会是什么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