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讲述了少年爱上了一位舞女,但最终却无法在一起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坎坷。作者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整个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感伤,令人深深地感动。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一
川端虽为男性作家,可是他最擅长刻画的却是女性形象。在日本传统文化语境中,女性是弱而美的化身,从这一点来看,川端无疑为日式物哀找到了最完美的载体。 他笔下的女性角色,无论是纯情少女还是风情熟女,都散发着一种纤细之美、圣洁之美、悲哀之美、颓废之美…… 于川端康成而言,弱而美的女性便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缪斯。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塑造了一位处于社会的底层,倍受苦难和欺凌,但却有着最美丽的形象和最纯洁的情感的舞女形象。 川端将视角定格于这一阶层,通过展现她们的情感纠葛、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悲惨命运,来表达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怜爱和对当时社会背景、社会现象的无声抨击与反抗。 三岛由纪夫评价这本书为“真正的青春小说”,认为本书具备在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少见的青春本身的未完成之美,同时,这种“青春”又绝非意味着作品的未完成。 这本书既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又是川端康成的青春回忆录。 在伊豆旅行的旅途中,19岁的川端认识了一名14岁的舞女,被对方的纯真和美貌深深打动,离别之后一直难以忘却。 8年后,川端再次回到伊豆,感慨万千,于是根据初次伊豆之行中的所见所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伊豆的舞女》。 正如川端所言,“《伊豆的舞女》也好,《雪国》也好,都是我怀着对爱情的感谢创作的。《伊豆的舞女》表现的很率真;《雪国》稍稍深入,表现得很痛苦。”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二
《伊豆的舞女》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个二十岁的大学预科生,独自去伊豆半岛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群巡回的艺人,其中有一个艺人名叫荣吉,十七岁的千代子则是他的妻子。还包括荣吉的丈母娘,雇佣的艺人百合子,荣吉十四岁的妹妹薰子。 大家因为这种缘分,也顺道同行了一段路,“我”在与大家相处的这段时间中,也感受到了旭辉的艺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恻隐之心也生出。“我”渐渐对十四岁的少女薰子动情了,然而两个人都知道,因为身份的悬殊,两个人最终不可能因为爱而走到一起。当“我”不得不坐船回东京的时候,最终也以流泪的对话而结束,而与薰子的感情,也止步于此了。 这种无始无终的感情又充满了虚空,这篇《伊豆的舞女》也与川端康成自己的经历密不可分。川端康成从小的经历就比较坎坷,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先后出失去了父亲和母亲,随着亲人的不断离世,他也非常渴望能有温情来治愈自己,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他在《十六岁的日记》里,他不禁悲叹:“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伊豆的舞女》具有自传色彩,但是并不能把小说中的主人公完完全全当作川端康成自己的经历来阅读。《伊豆的舞女》这篇小说流淌着川端康成内心的孤寂,“我”与少女的美丽邂逅,给人感觉更多的是“我”被少女的纯洁打动,在自己对少女心生爱意的这个过程中,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伊豆的舞女》字数非常短,在两万字左右。然而川端康成以清新的笔调和精巧的构思,呈现了主人公“我”的内心不断变化。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少男和少女之间青涩而纯真的爱。“我”和巡回艺人人们共同相处的时间只有四天,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受到了少女薰子天真无邪和善良真诚的影响,改变了“我”内心扭曲的性格,也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僻和麻木,而是真正让自己的灵魂受到了洗礼,开始懂得人世间的温暖,愿意以助人之心接纳他人。我想这也是川端康成想让读者真正所感受的吧。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三
雪过静谧的午后,读川端康成。最爱《朝云》,也有译作《明日的云彩》,他用淡淡笔触描摹了一段女校师生间无疾而终的暗恋。
开头便是“第一次去教室时,她就站在回廊下的一角,透过古旧的窗户仰望天空,白云的边缘似乎还稍稍残留着朝阳的玫瑰红。那之后,每次值日擦玻璃窗时,我都会想起那天的情景,她就是透过这块玻璃观看天空的啊。于是我呵上一口气,仔细地揩拭,自己也学着向天上仰望。”
面对冷淡美艳语文老师的少女,会因提问时做出清晰回答当晚躲在被窝独自微笑,像随富士山融化的雪水流走的紫云英,她被女老师明日朝云般的美吸引,怀着羞怯压抑、朦胧单纯的少女零碎心事好好憧憬长大。
毕业很快来临,老师给她写下“祝你幸福”,是平凡的再好不过的临别赠言。二人并未就此别过,女生鼓足勇气给老师写信表达情爱:“我被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愫追逼,加快了脚步。我拼命写信,三年来,我是多么迫切地在等待这一天啊!然而,把信投进邮筒的那个瞬间,我后悔了。信再也不能返回我的手中,我打破了美丽的梦,我制造了可悲的开始。”八封信陆续送出,但女生没有收到一封回信,从中途的气馁到最后的平静,故事因适可而止更凄美。
川端行文如有韧性的细腻轻纱,不禁想起生命中喜欢过的、让我变得更好的那些女性们,慢慢读到结尾,内心响起那句“甜美镜头竟也落花一样飘落下来”,末句是:“然而,她竭尽全力为我培育的少女之梦,正在发芽成长。或许正是这个缘故,我对她的怀思已经不再使我感到痛苦。如今,我很平静。”
我想更鲜明的答案早在前文就有铺陈,排练学艺会演出舞蹈间隙,女老师掏出手帕递给女生,“手帕一接触到脸孔,我的热泪便止不住地涌流下来,我捂住眼睛逃到回廊上,透过古旧的玻璃窗仰望天空。初夏的天空一派晴明,没有一丝云翳,我眯着眼睛,向着生命中全新的喜悦绽开笑容。”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四
“无形的幸福和看不透的明天,只有用于希望才显得真实,用于约定则成了谎言。”
这一选本常常在后面有张川端康成的照片,附加一句话,封底还有一句是“比起失去恋人,失去爱之心更加可哀。
” 伊豆的路,那里的温泉,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留在我脑海中的是山口百惠跳出来挥手的样子。那时候只记住了她灿烂的笑容。书里的我也曾因她的装扮和年龄不一样,而有些奇思怪想,这也正常。少年心性的描写和外貌都入木三分,淡淡物哀已是遥远的往昔。
年少时我们也许会错过很多,都是不会再来的。他珍藏一个笑容。我留下的一个幻梦。在这一册中还有《篝火》、《春景色》、《温泉旅馆》、《朝云》、《抒情歌》等10篇小说。其中同为伊豆题材的《春景色》和《温泉旅馆》更为川端康城推崇,也有了更多乡野风光的描绘。
《母亲的初恋》中雪子唯一的告白也是唯一的抗议,从此就开始了新的日子。其实细细品味很有意义,但我说不出来,也许到女儿长大之后才会更有感触吧。
书后还附着川端康成关于《伊豆舞女》的回忆,作为旅伴,他成了-拥有平凡意义的“好人”,“我”因此而满足,现在想来很奇怪,那时还是个少年吧。川端先生是怀着对爱情的感谢创作的,很率真。三岛由纪夫的关于伊豆舞女的解构,更为细腻,将精神上“纯洁的焦躁”视为正确的暧昧。
这种暧昧,经过那个年纪的人或许都有过吧?我亦视为纯真年代的身影。
人到中年再看此书,无数的回忆涌上心头,就是书中的那样,眼泪还在,人却不见了.....新版本是手掌般大小的开本,适合收藏的是不再来美好回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五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伊豆的舞女》算得上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
不同于川端后期作品,这部作品仿佛是童话一样,也可以看作是一堆废墟上开出的美好的花朵。
故事中的“我”是一位19岁的高二学生,为了拯救常年累月的孤独与抑郁,只身前往伊豆旅行。在伊豆,“我”遇见了一行卖艺的人,他们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们看似不堪的行为背后闪耀着人性美好的光芒,其中不乏有人对“我”这个陌生人关怀备至。
这群人中,有一个14岁的小舞女很特殊,她非常纯真可爱,虽然沦为舞女,身份很是卑微,但是她却没有放弃自己,她的心灵并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堪受到污染,相反她很美好和高尚。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薰子,“我”与她相见之后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开始始于她的样貌,甚至对她的身份职业产生过一时的邪念,但在不断的了解之后,薰子的那份纯真与质朴竟然净化了“我”的心。
经历过种种,“我”与薰子还是不得不分离。虽然之后不会再见面,但那份纯真的感情却始终在“我”的心里。这份感情,简单的、纯粹的都算不上初恋,它因为太过美好,改观了“我”的看法而变得不同。
《伊豆的舞女》一度被认为是川端康成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少年是现实中的川端康成。而他之所以会感到孤独与抑郁,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川端康成少年时就相继失去父亲、母亲,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然而后来姐姐、祖母、祖父相继离世,他在亲情上面遭遇了一次又一次伤害。另外,川端康成自小体弱多病,常年待在家中,缺少朋友,他的内心十分敏感和寂寞,性格也相对孤僻。这样环境成长的川端康成,没有发泄情绪的出口,当坏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也不得不寻找合适的释放情绪的途径,去伊豆旅行便是其中一种方式。
从伊豆归来,川端康成创作了《伊豆的舞女》这本小说。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个故事就是作者真切的人生经历,但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的确成了他笔下的素材,这才有了《伊豆的舞女》。
一页出品的这本《伊豆的舞女》除本作品外,还收录了《篝火》《春景色》《温泉旅店》《抒情歌》等十多部短篇小说。文库本的设计,一只手就可以将书拿在手心,非常适合午后读一读,一天读几篇短篇,细细品味川端康成所展现出来的唯美,即使是哀伤,也让人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