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00字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9 11:50:54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0-19 11:50:54   小编: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一)

一项新研究显示,接下来的10亿年内,所有动植物都会从地球上消失,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微生物。但对大多数微生物来说,存活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屈指可数。再过10亿年后,海洋会完全变干,只剩下生命力最顽强的微生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二)

人体内外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帮助人类消化吸收营养、合成维生素、参与代谢调节、调控免疫机能、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携带着具有其个体特征的微生物群体,对个体微生物的研究将在医学领域提供许多新的治疗和诊断途径。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三)

马丁·布莱泽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四)

很多人认为,人的身体是能够承受没有我们的身体中数不清的细菌的情况的,比如无菌环境生长的孩子。可能需要维生素K的一些膳食补充剂,因为我们失去了生产它们的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不过或许也活不下去,因为即使是无菌环境生长的孩纸其实也是有细菌的,毕竟也没有人去那人做实验啊。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五)

“妈,我好像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发烧,并且嗓子有点疼。”

“吃点阿莫西林吧,睡一觉就好了。”

这个场景多次发生在我幼年时的家里。直到我从大众传媒的渠道了解到:“抗生素存在滥用并且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才结束。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这个观念从那时起一直在脑海里占有一席之位。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六)

可读性强,谁能想到对幽门螺杆菌的赶尽杀绝也许会导致胃食管返流?幼年时期使用抗生素也许会导致儿童肥胖,过敏甚至哮喘?对于“不要滥用抗生素”的科普初衷是好的,只是一知半解的人多了,就容易不遵医嘱走极端。体内不同菌群相互作用,平衡时与我们和谐共生。一旦平衡打破,那就合理服药好好治疗。总之,福祸相倚,过犹不及,但也要避免因噎废食。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七)

西学东渐,正好证明我们老祖宗的认知世界的逻辑是实用的

1 证明王东岳的一句话:科学不是用来求真的,而是用来证伪的。幽门螺杆菌案例就是说明这一点。

2 道法自然,阴阳平衡,拜自然为师,方可提升生命质量。

3 工业化生产的鸡鸭鹅,猪牛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动用抗生素,激素,重金属等来促进生长,在美国已经很泛滥,在中国能避免吗?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八)

在整个动物界,母体在分娩的时候都会将微生物传递给后代:尽管不同的蝌蚪生活在同一个池塘、有着同样的微生物背景,它们都从自己的母亲那里获得了特定的皮肤细菌;母鸡的直肠附近有一个满是细菌的袋状结构,新生的鸡蛋从母鸡的泄殖腔排出时,就在那里接种上了微生物;数千年来,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母亲的产道获得最初的微生物群系。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的微生物对于人类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是今天它们正面临危险。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九)

1、顺产相比刨宫产可以让婴儿拥护更合理的人体菌落。

2、在广谱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投资开发窄谱抗生素甚至噬菌体?又如何平衡投资与回报。

3、不要追求对身边细菌的赶尽杀绝,谨慎使用抗生素与杀菌产品。

4、肠道菌落失衡对人体一系列疾病的影像开始被研究,粪便移植开始解决一系列我们认知中的“慢性病”“体质不佳”。

5、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是否具有双重意义?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报告。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

出生以前,我们通过脐带得到母亲血液提供的营养;出生以后,我们带着母亲造好的有着各种保护性抗体的血液面对陌生的世界。“血脉”之外,母亲传给孩子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为“菌脉”的东西。那些最早的通过产道和母乳传递的友好细菌,对婴幼儿体内最初健康菌群的建立至关重要。“血脉”之外的“菌脉”在家族世代间传递并演化,与整个家族的健康息息相关。然而,抗生素、剖宫产和奶瓶喂养这三把“利剑”,正在生生地把世代延续的“菌脉”拦腰砍断,让无数孩子的身体健康暴露在过敏、风湿、自闭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之下。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一)

全书大部分都在说一件事:论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性

很多只是不确定的推测 不过很有启发意义 如同物种多样性一样 微生物多样性也非常重要 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并非说不用抗生素 而是要慎用 非必要时不用 现在的人太过依赖抗生素了

与《寂静的春天》对照 很有意思 抗生素与杀虫剂除草剂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束手无策→如获至宝→无所不用→无处不在→压倒骆驼→反思过去

这是科技的副作用还是现代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文笔不错 把专业的东西写的易懂且好读 这才是好的科普作品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二)

你并不是你,你身体的90%是细菌!超级细菌来临,我们会无药可医吗?幽门螺旋杆菌也有可能是好的吗?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三)

整本书我花了两天时间阅读完,看之前我认为这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科普类或工具书籍,我只不过迫于课程作业才去了解这本书,但是这本书的内容使我大大改变了之前的看法。文章的深度、专业度让我感到惊喜,作者的恒心让我大为振容。这一本书值得细细品味,值得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文中提出的一些看法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全民阅读的书籍,每个家庭中都值得存放一本这样的书籍。本书挑战了一些常规认知,虽然文中一些观点没有得到证实,而我对其中某些观点也表示怀疑,但这并不降低这本书的价值,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想到很多可能性,对未来医疗与健康有一个更明确的前进方向。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四)

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以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4000多年前我国的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埃及人也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2500年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名要术》详细的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鼻苗法种豆,用细菌浸出法开采铜。到了16世纪,古罗马医生G.Fracastoro才明确提出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引起的。

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利用自己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消失的微生物读后感(十五)

在《疯狂实验史》里看到的关于幽门螺杆菌的事情原来还远没有结束,在这里看到了后续。

书后长达六十余页的注释部分是个富矿,但也很奇葩。一是在正文中没有任何标示,二是所标页码好多不准,要找到正文非常困难。这是编者跟读者玩“找彩蛋”游戏么?

几乎把所有的现代病都跟微生物联系起来,是否有点“泛微生物”化?但有统计数据支持,自抗生素使用以来,一些疾病的确呈上升趋势。所以还是要拿出有说服性的实验数据来,比如说自闭症、过敏以及肥胖。

自然界跟我们体内一样,都进入了物种极速减少状态。基因在这个星球上的大幅度减少绝对不是好事,但现代化进行得太快了,自然界和人体都不能很快地适应,必然会出现各种不适。进化机制的改变会出现新人类么?还是一代一代孱弱下去以至于消亡?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