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读后感精选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7 17:10:55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07 17:10:55   小编: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是一部充满现代感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克莱因在当代社会中的成长和困惑。小说以幽默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引人深思。阅读后让人感慨万千,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读后感(一)

《当代克莱因》共两卷,是一套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的经典文献集,收录 20 世纪中后叶多位克莱因学派学者的重要贡献,其中的讨论涉及:精神病性人格部分,投射性认同,病理组织,对成人、儿童的精神分析临床工作,技术的发展,以及克莱因学派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本书是第二卷,以技术的案例呈现和讨论为主。

第一卷的翻译工作,让我和同事感受到准确清晰的理论知识为临床工作带来的切实帮助。我们在临床讨论中积极运用所思所感去理解来访者的内心经历,也吸引了其他同行对这套书的关注。在组织第二卷的翻译工作时,陈曦热情而高效地参与进来,贡献了简朴优美的译文,让第二卷的翻译工作更为愉悦。

最终成书,由张真翻译了第1—3章、第5章、第12章、第16—18章,共8章,以及全书共5篇引言,并承担统稿工作;陈曦翻译了第4章、第8—9章、第10章和第13—14章,共6章;秦琳翻译了第6章、第7章、第11章和第15章,共4章。

最后,如果没有编辑刘雅的工作,这些译文将会像一个常常兴奋到不耐烦的青春期小孩儿,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闯荡江湖却只能被社会教育,是她耐心细致和专业的工作让这本书具有了更为成熟的样貌。

张真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读后感(二)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实践发展篇》书名中的“当代”是就本书英文原著主编斯皮利厄斯(Spillius)博士编辑、出版该书的时间(1988年)而言。斯皮利厄斯博士既是一位精神分析师,也是一位人类学家。她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向年轻一代传播克莱因学派的思想。她善于在纷杂的理论线索、变迁中,提炼出范式、内涵的转变,然后用清晰、凝练的语言准确描述出来,帮助读者触及本质、关键与总貌。不管是本书的总引言,还是每章的引言,本身都是一篇篇极佳的文章。

本书中的文章是继梅兰妮·克莱因本人之后克莱因学派在实践领域里的重要发展,收录的是她的学生、被督、分析者等,包括比昂、西格尔、约瑟夫、莫尼–克尔等知名克莱因学派分析师,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技术实践的重要著作。他们是克莱因学派发展的主要代表与领军人物。这一时间,正是克莱因学派蓬勃发展的时期,如果说克莱因的著述奠定了克莱因学派思想的基石与框架,那么她的后继者们则使得这一大厦真正矗立起来、生机盎然。他们将克莱因的理论和思想运用在与精神病人、儿童以及边缘水平的病人的工作中,验证、丰富了克莱因的理论假设,并进一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临床实践。

斯皮利厄斯博士在引言中对克莱因学派临床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变迁做了极其精要的描述,我不需要在此赘述。我想提到的是,在对任何一个学派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真正在督导之下使用它的理论进行实践之前,很多“批评”难免失于偏颇、表面,和自己的想象有关。对克莱因学派的很多误解也是一样的,如“诠释得太深了”“诠释得太早了”“诠释太聚焦在负面移情了”。本书中提到的临床片段虽不能呈现克莱因学派临床工作的全貌,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以贝蒂·约瑟夫《难以触及的病人》一文为例,约瑟夫如何聚焦在此时此地分析者和分析师的互动中;在极其细微的地方,不断工作于此时此地的移情与反移情;在一节分析中,她和分析者所创造出来的互动与理解竟然可以往前推进七八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文章常读常新,每隔一段时间再次阅读,都能触及一些之前视而不见的内容。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对克莱因学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原因之一在于克莱因学派的思想产生于对生命最早期经验、心智发展的探究中,又发展于与精神病性水平的病人的工作中,使我们得以触及、抵达和思考个体精神世界构建的起点和基石,成为我们思考和理解困难来访的重要凭依。正如罗森菲尔德所言,“如果没有克莱因关于偏执分裂位等天才的发现和假设,我们根本无法和精神病人进行工作”。我想大家定会和我一样,在对《当代克莱因》的阅读、思考、遐想中,触摸、抵达自己和来访者生命的最深处。

姜启壮

当代克莱因(第二卷)读后感(三)

当秦琳向我提出让我为这套译著写点什么的时候,我浮想联翩。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那些年我在塔维斯托克求学时每周痛苦地去参加理论课的经历。塔维斯托克的教学秉承比昂的理念,叫作从体验中学习,完全不是我过去上大学时读课本、背理论的那一套经验。在塔维斯托克,上课前大家要先回去阅读指定的文献,上课时再针对讨论的主题自由漫谈。我花了好长时间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等我接受了这种方式后,突然发现,再回到中国去授课,又完全不适应了。很多学生对我讲的理论课有很多抱怨,他们觉得我在课上思维散漫、不知所云。这给我带来了很多创伤性体验,我最终决定,尽量不去讲授理论课。

扯远了,如果这是一篇高考命题作文,那我的这段文字显然文不对题、语无伦次,不要说拿到高分,甚至连及格都有问题。

我其实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我在塔维斯托克上理论课时,《当代克莱因》(Melanie Klein Today)这套书是必读的,是要翻来覆去读的,是要被翻烂好几遍的。每次上课讨论这套书的相关内容,大家都坐在教室里自由联想。有人抱怨作者们描述的案例片段都是那么经典、他们的诠释如此精准,大师的水平让我们这些平庸鼠辈感到遥不可及。有人联想到自己和分析师的工作,调侃、比较分析师的诠释和大师的差距,顺便平复一下自己内心羡慕、嫉妒的情绪。有人直接攻击克莱因,拿出很多今日反克莱因学者的论点论据,说着和相关章节根本无关的理论解读。每每一个半小时下来,我这个中国人——英语不好又抓不到重点——都要云里雾里地走出教室,想到辜负了祖国人民的重托,异乡求知而不得,一头撞死的心都有。

我在这样的“浸泡”下,在塔维斯托克待了9年。你要让我今天闭上眼睛来说说《当代克莱因》这套书讲了点什么,哪些是当代最著名的理论更新,其亮点重点是什么,我怕只能依稀记得又实在无从说起。于是,我决定放弃将一章一节的理论总结作为这篇序言的主体内容,我想把还留在脑子里的对这套书的感受和理解呈现给大家。

《当代克莱因》,重点在于“当代”两个字。

没有一个理论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才最具有生命力。当代的克莱因理论学者,都是在继承、发扬、挑战、否定和创新的过程中,推动着克莱因理论的进步。我希望每一个阅读这套书的读者,都可以理解这点。也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加入这个队伍,你也是当代克莱因理论的继承者、发扬者、挑战者、否定者和创新者。

中国文化强调尊老,西方文化注重爱幼。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中国人需要留意,如果过分强调尊老,就容易忽视自己作为学生的创新力量。我们的文化里,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当老人,为人师表,这样可以把自己放在能够一锤定音的位置上(在这里,精神分析大有可谈之处,暂且不表)。而《当代克莱因》给我留下的最大收获是,权威可以被挑战、攻击甚至否认。这其实也是克莱因本人一生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她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是弗洛伊德的继承人,但提出了很多和弗洛伊德背道而驰的理论。

我希望中国读者在认真阅读这套译著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这些理论奉为神明,过于教条的、机械的全盘接受只有死路一条。当然,全盘拒绝接受、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也不是当代克莱因的精神。

希望有一天,我们中间还有学者可以写出一本叫《当代中国克莱因》的著作!

王虓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