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未现代过》是一篇引人思考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指出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却仍然停留在传统和保守的模式中。文章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现实,跳出舒适区,突破传统束缚,追求真正的现代生活方式。这篇文章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让人深思不已。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第一篇
【作者简介】刘鹏,男,生于1979年12月,山东潍坊人。1999-200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别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2007年9月-2008年9月,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著有《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科学和人文的冲突与融合》。译著有《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我们从未现代过》等。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第二篇
【作者简介】刘鹏,男,生于1979年12月,山东潍坊人。1999-200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别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2007年9月-2008年9月,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著有《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科学和人文的冲突与融合》。译著有《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我们从未现代过》等。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国际知名的当代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巴黎学派的创立者。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第三篇
截自科哲结课论文,孩子不懂事随便写写抄抄
在与拉图尔的争论中,布鲁尔曾指责拉图尔通过分析科学实践的日常行为来表达普遍的形而上学论题,这种做法是把蒙昧主义提高到了普遍的方法论原则高度。然而拉图尔不仅没有人类学方法外排斥形而上学论题,反倒是发展出了一种同所谓“蒙昧主义”相关的形而上学,更是直指相对主义与现代性这些更加根本的哲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拉图尔的成型理论中有许多法国哲学传统,这一点是他的爱丁堡对手所忽视的。
相对主义的理论困境实际上折射出虚无主义这个日益严重的现代性社会困境,这也是人们开始走向后现代的原因:对横冲直撞现代性的失望,曾经信仰的价值不断崩塌。对于这些有意无意推动旧价值瓦解的批判理论,拉图尔反思道:“我是否应该直接告诉自己,坏人可以使用手边的任何武器,在该把‘事实’自然化的时候把‘事实’自然化,在该把‘事实’视为社会建构的时候把‘事实’视为社会建构?或者,我们应该把批判之剑刺向批判本身,去做一点自我反省——当我们极力表达科学事实是社会建构时,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拉图尔声称自己是一个区别于解构主义的建构主义者。
建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们对于现实的信任,“我现在是一个天真相信某些事实的人,因为我受过教育”,重建一个“实践形而上学”,在此意义上,拉图尔在取消了主体与客体的先验性,然后在经验哲学的立场上重塑了一种人与物的哲学。首先,人不是先验主体,而是一个具身化存在,人在同外界的交往中会将经验到的属性“内折”入自身,成为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常常被无解为先验的,所以人为了成为主体,必须不断下载这些“插件”,在此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只是人与物之集体中流动的属性;其次,物也并非一种先验客体,它同样也是集体中流动的属性,物也“内折”人的属性,另一方面,物也一直以来在规范着人类的世界。拉图尔的形而上学以现实中人与物杂交的“集体”为出发点,这个“集体”的概念称为“拟客体”。
“拟客体”概念取自法国科学哲学家塞尔,对于塞尔而言拟客体指代的是人类在赋予自然以秩序之前的混沌状态,而拉图尔在此基础之上更强调拟客体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杂合子”,自然与社会只是人类在赋予拟客体以秩序之后的分裂结果。这里就引出了拉图尔对现代性的主要看法,即现代性的二重二元论:自然与社会(客体与主体)的二分,转译与纯化的二分。拉图尔已经否认了自然与社会、客体与主体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本质差别,认为他们本体上都是拟客体而已,那么现代人是如何完成这个分裂的呢?就是通过“转译”与“纯化”两个活动:转译是指现实中人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现代人通过这种操作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将人与物交杂在一起,这也就是通过科学探索来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断扩大,事实上造成了拟客体、杂合子不断加速的增殖;纯化是指从主体和客体两极出发,把现实中存在的杂合子纯粹化,从而在二元论的框架内消解拟客体的杂合属性,然而这种实践是只停留在理论上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纯化的主体或客体,现代人的科学、哲学却将这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主体或客体提升到本体论的程度。于是,现代人一方面从事着制造自然和社会的工作,另一方面却又强调两者的超越性,纯化后的自然或社会理论以极高的精度发展着,而隐秘进行的转译活动依托它们不断增殖着拟客体、杂合子的数量。这就是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面貌。
但是“实践形而上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纯化的自然与社会,现实存在的不过是拟客体,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我们从未现代过”。拉图尔试图在这一层面上提出“非现代”的、有意识的拟客体增殖实践,以此区别于前现代的复古主义、对现代性盲信导致的资本主义统治或极权以及价值趋向于完全虚无的后现代,而这是一种“人类学家”的智慧,这种取消一切二元的对称性人类学被拉图尔成为实现了强纲领中对称性原则的真正对称性。
总的来说,拉图尔的形而上学建构是一次对现代虚无主义问题的一次有十分有力的回击,对SSK的社会学取向与相对主义做出了超越。然而,这个理论并没有完全逃脱后现代、后形而上学的实用主义哲学取向,它所强调的拟客体增殖实践正是这样一种“实用”的实践本身,在此我们仍然没能找回一个普遍的形而上学价值,相对主义或许因自然行动者成为拟客体中具有决定性的一部分被暂时克服了,然而虚无主义仍然弥漫在文科理论当中。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第四篇
去年秋天,布鲁诺·拉图尔去世,哲学界又陨落了一颗星星。
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巴黎学派的创立者,研究领域横跨人文社科多个重要领域,影响力波及科学史、艺术史、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等。
要了解拉图尔,他的这本代表作《我们从未现代过》无疑是进入他的思想的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也许是这本书在中文初版12年后再版的必要性。
拉图尔在中译本序言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我们已经从科学(Science)转向了研究(Research):“科学意味着确定性;而研究则充满了不确定性。科学是冷冰冰的、直线型的、中立的;研究则是热烈的、复杂的,并且充满冒险。科学意欲终结人们反复无常的争论;研究则只能为争论平添更多的争论。科学总是试图尽可能地摆脱意识形态、激情和情感的桎梏,从而产生出客观性;研究则以此为平台,以便能使其考察对象通行于世。”
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在认识论上是理性、客观的,这就意味着要剥离具体的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那么问题就来了:社会学是科学吗?如果不是,一门科学的人类学就难以辩护了。 但是,我们恰恰需要反思的是,这种对于科学的边界的划分是合理的吗?科学能够剥离掉人的活动和历史进程吗?拉图尔认为,这是传统的科学哲学最大的问题:二元对立,也就是主体与客体、身体与心灵、语言与事实、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等等。
而这种截然的二元对立正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性”的内涵,这个定义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二十世纪其实有很多哲学流派都在对这个概念进行反思,比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而拉图尔则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现代性是以人类主义(humanism)进行界定的,无论是为了庆祝人的诞生还是为了宣告人的终结,都以“人”为核心,这就造成了“人”与“非人”之间的不对称和割裂,而“非人”一方面是自然,一方面是上帝,这就造成了双重割裂:人与自然的割裂,以及天堂与尘世的割裂,这也是这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拉图尔希望能够建立一种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对称”的人类学,这种图景和“现代性”的图景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也被他称为“非现代”,这也是本书的题中之义——“我们从未现代过”,因此,这本书并不是像大家通常会误解的那样,是为了辩护一种前现代的图景,而是在反思“现代性”及其制度所蕴含的二元对立,试图重构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以及科学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