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是一篇揭示了建筑师路易斯·康的独特设计理念与风格的文章。康的作品以静谧与光明为核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空间。他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材料运用,展现了一种简约而又富有内涵的美感。他的建筑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空间。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一)
艺术家谈论创作哲学,的确有种意想不到的诗意和美感。第一次走进建筑师的诗界和哲学,充满懵懂和开悟,这大概就是康强调的“静谧”和“光明”暨不可度量和可度量吧。 能直接触动内心的是关于“喜悦”和“敬畏材料”的阐述,可能冥冥中这段时间的一些困惑正好需要这么一个初次涉及的领域来一些“泊来”的智慧见地。 一件无法获得喜悦的事情是否还值得做?“一个画家如果没有创造的喜悦,就无法在画布上画下第一笔”。 敬畏更不必多说,一直是我很注重并用来自省的镜子,说来话长,这一点来自我对“自卑自弥”的“歪解”,意思都一样啦。康对材料的敬畏则体现出他对不可度量和本源以及本质欲望的求甚解,非常值得拿来借鉴学习实践。 “世间一切物质都是被消耗的光建造的”,回味多次才终于有了些理解。首先是视角是光的视角,光的正常照射开始被改造的地方则是物质的边界,边界的组合形成建筑,正成空间。在想空间的由来其实是人类本质欲望的有形体现,进而确定欲望和形,空间,墙体,屋顶等…光在这一建筑无形到有形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消耗的过程。要说到敬畏,不仅要敬畏原材料,还要敬畏被消耗的光,虽然光有可能视“万物为刍狗”。 很多启发还不可“道”,懵懂的更多。果然艺术都是抽象的。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二)
偶然发现在自己每天赶作业的图书馆旁边就是路易康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这下不恶补一下他的设计哲学真是对不起老校友。
一座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的起点开始,在设计时必须透过可度量的方法,而最后必定成为不可度量的。用来建造的唯一方法,使一座房子实际存在的唯一方法就是透过可度量的。你必须遵循自然律,运用大量砖块,构造方法和工程学。然而到最后,当建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唤起了不可度量的特质,接着实存的精神便接管一切。一件作品在工业的驱策声中完成,当尘埃落定,金字塔回响着静谧,将自己的影子奉献给太阳。
建筑的美是空间之美,秩序(道)之美而不是理性之美。理性主义把意识与自然区分,以数学作为两者之间的联系,而道却将两者放在一起。当理性主义裹挟建筑界,为追求严谨而制定各种范式,城市便成了毫无特色、死气沉沉的玻璃盒子。康的哲学是存在主义、达尔文主义和老子主义的。美是自然律,自然律是不言而喻的,由直觉和心灵立刻感知的,人对美的感知源自人的欲望,欲望是造物者也即自然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因此人所以为人。如今街道上屹立着形形色色仿古的陈词滥调皆因未能满足人的欲望。如康所说:“欲望-尚未说出的与尚未造出的特质-是生活的理由。欲望是表现本能的核心,永远不应受到阻碍。”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三)
文丘里从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概念中精炼出了一段相当NB的话:形式产生功能。而这是康知行合一的关键所在。
康的建筑十分的精彩,但是,与其说是一个个房子,不如说是康语言在现实中的映射。
康言语中的种种符号具象成可度量和标准化的结构逻辑,由此可窥现康建筑局部与设备层的神砌。但是,正如光撞上檐口,切入悬窗,流入幕墙,康语言的某种抽象性被稀释和曲解了,可能是现实空间对语言符号的排异反应。当然,这里的问题不是一种贬义,嫁接的误差反而使得像是经调酒大师调度的鸡尾酒比例,入口丝滑,回味无穷。现实稀释的“水”是必不可少的,是人向往神性,感受神昭的某种“介质”。所以,康的建筑远比他隐喻的语言要直观,要精彩,他若少了他立于现世的桁梁构筑物,他将一无所有。
好的食材总是画龙点睛,原料的细节表达成品的上限,康的建筑,解构下来,剩有的便是他的语言,所以,他的语言比他的建筑更具玩味,更加充盈,引人深思。
大师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庸常的人一辈子沉沦在利用模板和被模板利用之中,而大师却拥有了创造模板的权力.......
还有表达权力的模板。
由此可得,大师也是有局限性的,他创造出来的,正是让愚昧不堪的人们更加愚昧的荷载,正如我不觉得,现代人可以从科技的发展中获得救赎。这即使不是他的本意,也无法避免的是,他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扼杀了千千万万个人人性,涣散人自为的毒,而这种毒在经过一种名为崇拜的病后,糜烂发臭,溃脓破坏。
因此,在理解吸收的同时,要做好随时裁碎丢弃的准备。我们喜欢路易斯康,所以,才更要去反抗他的权威。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四)
我们早已从荒芜的原野逃离,搬进了充满建筑的钢筋城市,日日穿行在光影之间。光影之中的尘埃,缓缓落在我的肩头,那些须臾的时光穿梭在微尘之中,闪烁着光辉的斑斓色彩。一直伫立的冰冷建筑,默默无言地注视着忙碌的人群,暗暗传达着自己身上附着的建筑精神。
那么什么是建筑精神?这个概念也许会让很多人迷茫,但是路易斯·康认为每一个看到建筑、进入建筑的人都会感受到建筑精神,艺术的形态和言语都体现在了建筑之上。建筑精神虽然一直都有一种神秘感,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总会在光影之间有所体悟。
其实路易斯·康的话语蚊子并不多,但是作者通过补充相应的建筑照片,让康的话语更有力量。建筑,让我们更好地立于这个世界,它不仅仅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更让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触艺术和哲学。路易斯·康用“静谧”代表不可度量,用“光明”代表可度量,而建筑就存在于不可度量和可度量之间,就像存在于光明与阴影之间。伟大的建筑始于不可度量的思想,最后被可度量的材料构建出来,建成之后,又会给予我们不可度量的思考和领悟。
我也曾在看到独特建筑的时候感到惊奇,在看到书本上的比萨斜塔,我震惊于它的神奇构造;当我远观悉尼歌剧院时,我震惊于它的外形;当我置身在长城之上时,我震惊于它的伟岸和连绵不绝。在这些伟大的建筑上,都保留了人们的智慧和思想,而在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建筑上面,也是拥有同样的事物。
从建筑去思考人生,我们的人生也是由静谧与光明组成的,可度量的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不可度量的生命长度。我们在不可度量的起点出发,经历了每一件可以度量的故事,然后最终朝向不可度量的终点。在这无法度量长度的旅程之上,我们会经历无数的光影交错,不同的幸运和危险纷至沓来,我们不知道故事的走向,也不知道如何预测,只能一步步试探向前。
你所拥有的很重要,但是你未曾拥有的也很珍贵,因为你会为了得到它而更加努力。光是万物之源,外面笼罩着欲望的坚硬外壳,也许会有稍许暗淡,但是别怕,你总会破开所有桎梏,看见后面隐藏的静谧与光明。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五)
本书一共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路易斯•康曾经说过的那些话,在这些话中你能够感受到康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理念,他说过的话都颇有哲理的感觉。第二部主要是作者约翰•罗贝尔以他自己的视角去解析第一部分路易斯•康曾说过的那些话。第三部则是具体介绍路易斯•康的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以及他设计这些建筑时的理念。 书最开始序部分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那就是“每个伟大的建筑师必须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句话真的特别适合于路易斯•康这类的人。
这就是把建筑师比做诗人,建筑比做诗,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诗是可以犯错的,然而建筑不行,建筑一旦犯错那后果不堪设想。建筑不仅仅只是建筑,他还代表了建筑师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静谧与光明,设计建筑就是从静谧到光明的有机结合,康对于光的运用简直绝了。尤其喜欢他设计的菲利普埃克赛特学院图书馆,因为第三部分是有他设计建筑的插图的,从插图看他设计的图书馆位置那简直是太棒了,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喜欢安静的人来说,现在图书馆挺多都是你对着我我对着你,而他设计的就是一个位置对着一个窗口。我想看书的时候我就好好看书,不想看书累了的时候我就可以透过窗户看看外面发发呆多惬意啊,而且那个光线一看就恰到好处。
关于康的话语有两个另外感悟很深的地方。一个是康对于建筑材料的看法,他不把建筑材料当成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把建筑材料当成活的东西,并且去尊重它,尊重它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建筑。这就是说什么材料适合什么就做什么,不要违法这个规则。
另一个是关于建筑的选点问题。康认为建筑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选择一个好的并且符合建筑的地址,感觉有一点类似于我国的风水。
其他康所说的话都感觉挺有哲理的,而且和我国老子的观念很像,就是最后看这个人的生平感觉有一点的凄惨,他死去的73岁刚好是他建筑观念最好的一个阶段,然而却不幸的去世了,并且死后两天都没有人认出尸体是他的,莫名的悲凉之观。
路易斯康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说过的话,他的建筑,他的精神还一直留存在这个世界之中。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六)
好像第一见这么简单的封面,这本《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的封面很特别,白色打底,中间偏右侧有两个灰色和黑色的色块,看起来很舒适。 从这本《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的副标题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题和建筑有关,因为书名较长,以下简称为《静谧与光明》。 ——→题目与内容·互相契合~ 读完这本本《静谧与光明》中的大部分内容,我才发现内容和题目契合度很高,书中有关于题目中两个名词的解释,以及对章节稍微详细的分析,这里聊一下我对两个名词的理解,书名中的静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个人感觉像是看不见的精神,是一种对世界的感受,是对灵感的表达,书名中的光明,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看得见的理论、知识和建筑,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综合评价~ 说一点题外话,其实设计方面的东西是共通的,很多珠宝、服装设计师,之前都是建筑专业或者建筑师转行的,所以,很多非建筑行业的设计师们,也可以参考这本书,或者看一些建筑类的书寻找灵感。 对于这本《静谧与光明》,不仅仅只有文字内容,还有很多建筑的图片,整本书集合了感受、理论、成果,内容大体框架清晰,对于建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具有参考性。 ——→适度群体·所有人~ 对于这本《静谧与光明》,说一下适合的读者,首先是路易斯·康的粉丝,书里面不仅仅有他对有光、道、知识的理解,还有大量和建筑相关的内容,很适合闲暇的时候阅读。
当然,对于建筑感兴趣的,以后想从事建筑行业的小伙伴,或者想当建筑师的小伙伴,这本书,也可以当做入门读物,内容简单,清晰,易懂。 其实,这本本《静谧与光明》,没有太多限制,适合所有想了解路易斯·康基本理念的读者群体,当然,不仅仅是国外的月亮圆,国内的建筑,更加适合国内环境、气候、更加接地气,所以,可以用这本书当做素材,和国内的建筑做对比,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关于这本《静谧与光明》,虽然内容不多,但是,没有废话,很适合碎片化阅读。我一个人建筑小白也能看懂,当然,对于英语大神,也可以去看看原版,去体会大师语言中流淌的灵感。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七)
“把建筑的出现,视为对人性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表达。”
——路易斯·康
看到封底的这句话,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也曾将他的传记命名为《活着为了讲述》。
或许,这就是所有创作者的目的,即使是建筑师也不例外。
“路易斯·康将建筑视为可量度与不可量度的结合。”而书名中的“静谧”即代表不可量度的、尚未存在的、是一种要表达的欲望,而“光明”则代表可量度的、已存在的、是被造之物。而建筑的灵感就存于静谧与光明之间的界阈之处。
而这本书,不仅仅只是在谈建筑,更是一本路易斯·康的哲思录。
什么是艺术呢?路易斯·康认为艺术是一种神谕,一种需要通过艺术家表现出来的圣光。而体现在建筑身上,则是建造的过程与实存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路易斯·康是如何感知喜悦、领悟直觉、如何看待光与道等等这些不可度量的问题的。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定义形与设计、地点与空间、结构与平面等等建筑方面的可度量的问题的。
更为神奇的是,路易斯·康也曾追寻过“道”,突然想到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也曾讲到过“道”,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吧,康关于道德理念与老子对道德理念居然十分相似。大概这就是哲学的尽头是万物,万物的尽头是哲学?
而关于建筑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日本建筑师伊东忠太认为建筑的本义在于善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追寻的是有机建筑,而路易斯·康呢?“建筑即精神”,他追寻的,或许是属于建筑的“存在”。
康的设计方法始于形,但形却不属于设计师本人,而是属于建筑本身,只有设计的过程属于建筑师。
并且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附上了路易斯·康的设计作品,其中不仅涉及到了医学研究中心、生物研究所、也有像国民议会大厦、美术馆、图书馆和大学艺术中心等等各种各样的建筑,并且为它们方案设计的创作理念做出了分析。
从他的作品案例中,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他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同样也是属于静谧与光明的结合。
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能在生活中感知世界,再通过他的感知来反馈到他的作品上面。而一个伟大的建筑,会承载着属于它自身的精神,永远伫立在属于它的土地上。
而路易斯·康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八)
在世界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他隶属于国际主义建筑时期。但是他并不想被当时的建筑风格所束缚,在他设计的建筑中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和人文主义精神。著名的评论家格罗皮乌斯曾经这样说,“在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上,人都已经化解为支离破碎的碎片,只有路易斯·康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所以,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有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这本《静谧与光明》不可不读。自1979年出版之后,这本书被世界上无数建筑爱好者所喜爱。
这本书的设计颇为巧妙,第一部分是康的话语,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康建筑精神的一个自我表述,第三部分是康所设计建筑的拆解。这是我见过最为有趣的一本建筑书,因为这样的结构设计,我们既能够了解建筑师本人的设计思想,也能够了解其他人对建筑师的中肯评价,进而欣赏到建筑师的作品。在一本不厚的书里,读者能够见识到现代和后现代之间建筑转化的种种特征。
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和中国的道家思想极为相似,其中核心的观点是:灵感是对静谧与光明交会处的感知。按照他的说法,静谧是不可量化的,是未知的;光明是可量化的,是可知的。伟大的建筑家就在这未知和已知之间,将奇妙的思想显露在建筑图纸上,也将建筑和人合二为一。也基于此,路易斯·康对光的重视程度无与伦比,他也同时期建筑家里对光运用最为妥帖的建筑大家。正如我们在意大利观看万神庙穹顶时,屋顶的一束光照耀下来,人会感到一股神圣的感觉。在路易斯·康的作品里,金贝尔美术馆就是其使用光的一个绝佳范例。在大多数美术馆里,馆内都会使用人工光,而他在内部使用了反光片,减少自然光对美术作品的伤害,从而让人能够在美术馆欣赏的时候,和自然的光线不期而会。
最后,这本书给予读者最大的启发是,在时代的变迁当中,建筑都要和人融而为一,尤其在现代社会里,建筑不仅仅要发挥功能性,更要有突出的精神属性,这才能让建筑成为人栖息的港湾。可以想象,在夜风吹拂之际,一个人打开窗,端起喜爱的酒,一边品酒,一边欣赏建筑之美,这才应该是人类理想的建筑,也是康追求的道。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九)
读着这本美国作家写美国建筑师的作品,心里却一直有着中国元素在翻滚,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嘴里忍不住老是哼着一句: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路易斯·康在生前的时候,由于他的两样所谓的不足,没有普遍得到他应得的评价,一样是他在童年的时候留下来的脸上的伤疤,让他丧失了一些机会,而第二样就是他因为精益求精而缓慢的速度,大家可以想一下王家卫的拍摄速度,如果换成一个普通导演,会被别人吐槽成什么样子? 约翰·罗贝尔为他写作的这本书和路易斯·康的儿子在他死后为他拍摄的纪录片让他进入到大众视野,让大众了解到了他的伟大。 今天他已经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两位建筑师之一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和一个附录,建议大家先从附录看起,了解一下路易斯·康的生平,了解一下作者是如何被路易斯·康征服的,还有翻译者的说明,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这位翻译者本身也是一位建筑学家,他的翻译作品也大多围绕建筑展开,我相信他是在自己查找应用资料之余,把自己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 全书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路易斯·康本人的话,主要来自于他去世前几年的各种演讲,我很喜欢这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里面,我看到了一个仿佛悟道一样的路易斯·康,在他的心目中建筑不只是建筑,还是一种道,是一种哲学,他这样提到过诗人:“诗人从不可量度的起点出发,向着可量度前进,但却在内心始终保有不可量度的力量。”这句颇有哲理的话,也正可以代表路易斯·康的建筑理念,他追求的是建筑的“道”而非“知”,对他来说建筑就是凝固的诗,流动的道。 这部分颇有哲学思考,你也能看到属于路易斯康的大建筑观,对他来说,建筑不只是建筑,还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一个载体。 第2部分则是作者对于路易斯·康的解读,他提到康关于道的理念和中国的老子对道的理念十分相似,这真的是一份惊喜,我在阅读第1部分的时候,脑子中也始终会出现老子的身影。当你自己一不小心与一位智者的思路相吻合的时候,你的开心是掩饰不住的。 第3部分则是路易斯·康的建筑的具体表现。 发现在这些建筑中,路易斯·康非常注重对于光的运用,以至于我看完这些图纸如何用光的结果之后忍不住我会想称呼他一声:建筑界的莫奈。
在书中所选的建筑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特别喜欢那个中心大厅的设计,尤其是那个巨大的交叉梁,这种设计一方面具有建筑的几何美感,另外一方面也有其实用价值,那就是对阳光的最充分利用。我的网名就叫做阳光灿烂,我对使用自然光的地方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喜欢。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十)
路易斯·康在建筑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与众不同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上,更多是的从建筑中定义那些不被定义的建筑形式。他的创新精神让其成为一个时代形式的创造者,虽然并不遭人喜欢,却成为贝聿铭、安藤忠雄等众多建筑大师的共同偶像。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是由美国建筑师、学者约翰·罗贝尔编写而成,书中着重为我们呈现出路易斯·康对建筑精神的领悟以及他的建筑理念,从多个角度整理的演讲词透着诗意的人生态度,而作为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的讲析,文中所收录的八个代表作品足已完整的体现出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
诚如作者所述,路易斯·康的语言是全新的,因为从未有人以这种方式表达;却也是永恒的,因为它所讨论的是伟大的诗人们一直以各自的方式谈论的主题。
康曾说过在众多情绪中,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喜悦,是喜悦让其拥有创作的驱动力,也是喜悦的力量让其乐此不疲,创造出一座建筑。其次便是触觉、视觉、惊奇、领悟、直觉由此而衍生出的对建筑的领悟。
普利兹克奖得主弗兰克·盖里曾称:路就像是美国建筑的一股新鲜空气,我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在向他致敬。那么52岁才成名的路易斯·康,这位建筑界的怪咖是如何凭借三座建筑被载入了世界建筑的史册呢?
56岁时路易斯·康为乔纳斯·索尔克创作出神作索克生物研究所,灰色的混凝土建筑,百叶窗成为其仅有的装饰物,康克服了研究所空间小、灰尘、直射阳光等缺陷,将实验室空间扩大,使用更具弹性,管道封闭在独立空间,大大的挑檐遮蔽了直射阳光。
所有建筑环绕着一个纯粹的露天广场,对称的结构、抽象的几何线条,简洁、隽永的设计理念让索克生物研究所成为了一个静止的场所,一个静谧之地。
建成于1972年的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明的献礼。16个独立的混凝土拱形建筑呈对称分布,拱顶的长条玻璃天窗将光线引入,在内部用反光片将光线过滤,再反射出去,消除了屋顶给人的压抑感。清水混凝土的天花板采用暗淡的材料,却在阳光的反射下微微散发着温暖的光,既简单质朴却又丰富高雅。
约翰·罗贝尔在《静谧与光明》中为我们展现了路易斯·康设计的八个著名建筑作品,将其哲学之独特完整地体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中,让我们对其建筑即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十一)
之前有朋友问我,“你最喜欢哪个建筑师?”这个问题已经鲜少被问起,对于我这个从建筑学毕业10年+且转行的人来说。
我想了想,回答“只能选一位的话,那就是康吧!”
康,路易斯•康,1901-1974,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现代建筑师。康的作品不多,但他是现代建筑史绕不开的一位。建筑史教科书中,对康的介绍往往会紧跟着现代建筑四大师-柯布、格罗皮乌斯、赖特和密斯。
康的建筑是不能用“漂亮”来形容的,那是一种带有震撼感的美,一种会引发内心激动、身体轻起鸡皮疙瘩的美,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动和喜悦。
LV把2023早春秀的秀场放在了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在那个通向海平线的广场,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服饰和上个世纪的建筑交相辉映。秀场视频发布的那一天,霸屏了我的朋友圈,建筑设计师们对康充满了情感。
康的文字带有哲学意味,算是不太好懂的类型。大学的时候,陆续买了一些关于康的书,有他与学生的对谈,也有别人介绍他作品、思想的;几乎没有读下来过。
所以没想到,这本《静谧与光明: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下来十分顺畅。设计简洁的小书,作者约翰•罗贝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这次中文版的译者是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卢紫荫老师。
书里分三个部分,一是康自己的文字,二是作者对康思想和文章的解读,三是康作品的介绍。如果你对康不太熟悉,我建议可以先看第三部分,先直观去感受康的作品;即使是黑白照片,你也能从中体会到光影和建造的魅力。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译者的精准翻译和自己的职业经历阅历,使我在读这些康的文字时,多了感悟和感动。
康的建筑追求精神性,这并不代表他不重视建筑的需求。他对建筑任务有着清晰的回应,对材料有着忠实的表达。在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康创造了“服务”和“被服务”空间,更清晰地梳理了平面、空间布局;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康又克服了实验室空间太小、管道落灰和阳光对科学家造成影响等缺陷;在金贝尔美术馆,即使用自然光又解决了紫外线对藏品的破坏问题。
路易斯•康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大器晚成,近60岁才迎来第一个重要建筑;他作品不多,却让同时期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嫉妒”——“他的三四座杰作,比我的五六十座建筑更重要。”
作为建筑师,康一生并不富裕。73岁的他因为突发心脏病,孤身一人在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的洗手间去世,当时他刚从印度的项目地回来;让这位建筑界“巨星”的陨落带着落寞。但我猜想,他是富有的,因为他热爱建筑;正如他自己所说:
如果你对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对建筑与光影、时间、自然、道(order)感兴趣,不妨读一读这本小册子。
《静谧与光明:路易斯·康的建筑精神》读后感(十二)
贝聿铭曾这样评价某个人:他的三四座杰作,比我的五六十座建筑更重要。
这个人曾经问砖块:“你想成为什么?”
砖块说:“我要成为拱门。”
这个人说:“拱门很贵,我可以用混凝土结构取代你,你觉得呢?”
砖块说:“我还是想成为拱门。”
砖块坚持了自我,他尊重了砖这种材料。
于是,这个人那些乖张的主观的形式,其实都突出了材料的特性。
这个人曾经还说过:“艺术作品不是活生生的东西,不会走路,也不会跑,但是光线的控制,却可赋予艺术品所有的行动力,照亮了人类手指的神奇,照亮了心灵的神奇,照亮了技术的神奇,照亮了他有多么真实,照亮了他有多么超越。”
他崇尚静谧与光明,是建筑界的诗哲。他追求建筑从质朴中表达永恒和不朽。他的建筑作品影响及其深远,是横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的建筑家。

他是路易·康。20世纪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无论隶属于怎样的流派,偏好怎样的风格,但凡身处建筑这一行业,每一个人都会对他的作为钦佩有加。
康喜欢静谧与光明。
静谧在康的世界里是不可量度。
光明在康的世界里是可量度。
他说伟大的建筑是开始于不可量度,然后用可量度去建造出来。建造后我们通过建筑又领悟到最初的不可量度。
什么是不可量度?
康说:那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似乎说不清楚,讲不明白。
那么让我们从他那著名的流水广场上感受一二:一条水渠如中轴线伸向远方,两旁是秩序井然的联排大楼,整个广场上没有一块绿地,没有一棵树,反似一个苦行僧的朝圣之地。当你看到真实的建筑时,看到它三维的影像,看到有人置身其间活动,你才能认识到它究竟提供了多少种不同的发现之径,以及究竟有多少种观察角度,可以窥见它所实现的光明与阴影、重负与超然。
道不仅是万物的潜在法则和特质,也是一种活跃的创造力。它是万物成为实存的方式。
康说喜悦,童年在脸上留下的永久伤疤,他毫不掩饰,只说喜悦,因为喜悦存在于存在之前,是所有创造的原力。你只有充满喜悦,才能开始创造建筑。
康说秩序,说惊喜,说领悟与直觉。
康说时间,他那八卷的英国历史书,却只读第一卷中的第一章,他说,其实他最感兴趣的是第0卷,那些没说的部分。而建筑同样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时间当中。不受限于时代局限,超越了特定的时代的伟大建筑,伟大的构造,才可以持续地忍受岁月的洗礼。最好的建筑,能够让时光倒流。才可以恒久流传。
康的作品并不是横放在天边的美丽图画,而是发生于相遇它们的人们身上的“事件”。这也可以提供一部分解释,为什么不只是他的同行,就连很多普通人也热爱着他的作品,并且感受到他的作品的价值。
时至今日,当多种建筑思潮并行于当今中国建筑界,中国也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建筑师最好的“实验场”……如何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关注人的精神感受,追求建筑的美感与艺术……《静谧与光明》中康的这种设计思想在建设量已日趋饱和、建筑品质却亟待提升的中国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在独处中,人们才能远离大众并将自己沉没在静谧的非光(lightless)与非暗(darkless)中。
沉在非光中,外在的感觉才能得以被静谧与光明的秩序照亮。
没在非暗中,内在的思考才能抵达现实的真正起点并被度量。
非光与非暗正是康对静谧的分别解释。
分开来,只是为了便于思辨。”
董豫赣先生在《秩序是》里对路易·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