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斯育儿经》是一本教育父母如何正确抚养孩子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生动的例子,引导父母们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独立性。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爱与教育的心灵启蒙书籍。
《西尔斯育儿经》读后感(篇一)
如何与孩子进行交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来调整。如下是一些基本的方式。
1)简短:孩子可以复述,避免啰嗦。给孩子讲了道理后,可以尝试让孩子复述一遍。
2)积极的说话方式:”不许跑“换成” 屋里要慢慢走,到了外面才能跑“
3)让孩子顺从的说话方式:在指令前面加上"我想要..."
4) 不要突然打断孩子,而应该事先做铺垫和提醒。比如,吃饭时间到了,孩子在玩游戏,可以和孩子玩一会,在让她去吃饭。
5)为孩子提供多种选择
6)对孩子说话要符合社交礼貌。
7)符合心理学的说话方式。少指责,命令,批评和恐吓。 ”你如何如何。。“”你必。。。“”你最好这样做。。。“改成”我希望你。。。“”我很高兴你能够。。。“
8)做个体贴平静的倾听者
9)重复对孩子说的话。加强印象(不过十岁以后的孩子就会嫌啰嗦了)
10)让孩子 有完整的思考。”不要把你的东西对的乱七八糟“改成”宝宝,你想一想要把你的足球用具放到哪里去?“
11)给孩子制定的规则要朗朗上口,简介,便于孩子理解和复述
12)鼓励孩子用说话来代替身体进行表述。
13)让不爱说话的孩子打开话匣子。
14)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重复描述孩子的情况,表示对孩子的理解。
《西尔斯育儿经》读后感(篇二)
被作者反复提及,贯彻全书的一个教养方式:依附性养育(跟作者其他著作中的“亲密育儿法”指的应该是同一套吧)。何为依附性养育呢,其核心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记得一次家族大聚会上,我们老老少少在聊天,谈论到找对象的问题。某位长辈说到:找对象一定要找一个孝顺父母的。当时我提到:要找一个孝顺父母的,但也不能是凡事什么都太听父母话的。我本意指父母也不一定全部正确,必须有选择的听。那位长辈跟我的父母同辈,作为典型的中国家长,当下立即打断我:不听父母话怎么行,世界上只有父母对你的爱是最真的,不听父母话的人绝对不能要……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典型老一辈家长的普遍观点:父母对孩子抱有无条件全心全意的爱,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相信,这毋庸置疑是一份伟大的爱。但并不见得,所有家长对孩子都是无条件的。不过是家长自己“觉得”他们是无条件的,而已。
要求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保持优秀成绩;限制孩子的交友或娱乐活动;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前进道路……不胜枚举。还有潜藏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降温了你给我穿秋裤;多吃点肉……哎呀还有菜呢菜也要多吃;快给人打招呼啊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净害羞……各种每个人一定都没少听的叨逼叨。
在我看来,两类情形都属于控制;后一类在细枝末节上的过分关心,是作为相对于前一类以爱为名义的显性控制的隐性延伸。
所有家长对孩子大大小小的各种控制背后,就是家长自认为的“无条件的”的爱背后所隐藏的条件了——最无奈的是,家长通常并不会意识到其实自己是讲条件的;或者,他们即使意识到,也不愿承认这是一个条件而会觉得这本身是理所应当的——这个隐藏条件就是: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
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严重且角度消极。那么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依附性教育,核心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在孩子从出生到2~3岁,尚缺乏自主能力的阶段,要给于孩子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和关爱。在这之后,等到孩子大一些有了自我意识、学习能力的阶段,要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给于孩子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和关爱。
如果家长把孩子视为一件附属品,就无法尊重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存在。
家长需要作为一个引导者而非指挥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尽可能的经历体验,才能有深刻的收获和成长;与孩子平等地交流而非一味灌输,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非一切都由家长想当然,才能创造出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
比较常见的是把自身价值紧紧维系在家庭、婚姻上的母亲,这种家长,自己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有了孩子,继而把自身价值依托在孩子身上;父亲的角色不会像母亲那样本身缺乏独立性,却容易在面对孩子时过于沉溺于自身权威,少了一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沟通交流的细腻。
想要教养出健康幸福的孩子,家长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陪伴孩子成长的的过程,其实家长自己也同样在成长。想让孩子爱学习,自己就要爱学习;想让孩子性格好,自己就得有好性格;想让孩子懂得幸福与爱,自己必须与伴侣感情和睦……所有的一切你都不得不以身作则。
《西尔斯育儿经》读后感(篇三)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小外甥出生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家人都是凭感觉在教育。如今,他就要上大学了, 还好,人没有变坏,但是也有一些小缺憾, 如果能早些了解一些方法,或许他的成长可以更好。 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有感触。
依附性养育,一句话说就是父母“通情达理”地培养“通情达理”的孩子。这种教育方式的基础是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在这个亲密基础上,加入技巧,沟通和权威,才能够建立起浓厚的亲子关系。所以叫做“依附性”养育。
依附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1. 尽早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信任,了解父母的期待,就会尽量去满足父母的要求
2. 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适龄行为,孩子在每个阶段因为心智发育问题,有自己的行为特征;了解孩子的心思,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
3. 帮助孩子尊重权威:权威的两个特征是和蔼+智慧。 首先孩子对你信任了,再去用智慧来建立权威。 权威的建立不是靠生硬的打骂和命令。
4. 为孩子确定规则:需要为孩子确定规则,创造环境,这样他们才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充分满足自己好奇心去了解这个世界。
5. 期待孩子服从管教,而不是强制性地控制:要把正确的行为和行为底限理智地传递给孩子,在他的脑袋里形成印象。 不是单纯地制止。
6. 用榜样来教育孩子: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
7. 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如果有正面的自我形象,就会容易被管教。
8.塑造孩子的行为:在成长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时不可以接受的。
9. 培养谨慎的孩子: 让他们为别人着想,考虑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
10. 善于交谈和倾听:这个针对孩子的话术,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也是可以践行的。当然话术开展的基础是按照如上的原则。
光看这些原则,还是觉得很混沌。如下是一些我觉得有用的要点。
1)关于“惩罚”:肉体的责打和言语的斥责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可以采用“暂停”的方式(让孩子单独呆在一边几分钟或者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引导。
2)关于“夸奖”: 应当夸奖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夸奖人;夸奖要实事求是;改变夸奖的形式,除了口头,还以书面。
3)关于“撒谎”: 这个特别要注意孩子的年龄。 有时候孩子只是在幻想,在编故事,7-9岁就会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幻想的后面有自己的愿望,所以对于这种幻想,应该表示理解。可能的话,积极帮助孩子完成他的愿望;有一种撒谎是为了取悦大人,这种情况要让孩子认识到规矩原则问题,也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 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撒谎,要注意父母不要情绪失控,而应平静地让孩子敞开心扉。
4)关于“诚实”:父母首先不要撒谎,也不要帮孩子撒谎;给孩子传达“我要你说实话”的信息,孩子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情境来处理问题的程度,所以只要传达这个理念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撒谎了,必须纠正;也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实话都要说出,而应教会他考虑别人的感受。
5)关于“自尊”:也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有价值。建立对自己孩子的敏感,对孩子做出积极的回应;父母自己要自信;给孩子正面的表现;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用名字称呼孩子;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推动孩子向往成功;谨防攀比的心理;帮助孩子抵御自尊心的侵害者,对孩子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管;让孩子承担起责任;监督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明白家庭是他永远的温暖大本营。
6)关于“害羞”:要让孩子明白害羞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不对劲,变得更加害羞; 让孩子公众表演之前,要实现沟通。
7)关于“胆怯”:要让孩子明白胆怯并不是错的, 是正常的,要认可他的恐惧感,给予体贴和同情, 不要说贬低的话,比如“这有什么好怕的”等等;家长也不要传递恐惧感,不要让孩子看恐怖片;
写着写成了笔记。等未来的几年进行实践后,我会有更多的感触吧。
《西尔斯育儿经》读后感(篇四)
尽信书不如无书,每个宝宝都是不一样的,但总也有些规律可循,书中很多理念看似和很完美,但到底适不适用还得实践后才知道。看着闺蜜们、亲属们调皮的孩子,真的觉得无计可施。。。
1、一些母亲可能需要克服对被宝宝所控制和被宝宝牵着鼻子走的担忧。在你刚开始为人父母后不久,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建议:“让孩子去哭。”意思是孩子哭了你不必去管他。你可千万别这么做!孩子啼哭是他的语言——你应该倾听它。
应该对学步期孩子的情感表达加以鼓励善于表达情感的婴儿和敏感地作出回应的父母能够把一个双赢的组合带入孩子的学步期。
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母向孩子传达了父母不接受他情感的信息,他们使得孩子沉默起来。这就造成了“双输”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个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孩子学会了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了。
对自己敏感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能够对情感表达进行控制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则是平淡乏味的。对情感过多地控制或过分夸张地表露,这两种做法都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问题。
在宝宝出生4~6个月后,你对宝宝的哭闹所作出的回应会本能地变得越来越不及时。宝宝渐渐地学会了等那么一会儿,并且学会了期待你去抱他。
你必须坚持,一直到过了18个月,然后要密切关注孩子试着与你拉开一定距离的迹象。
2、作为一个大人,你具有的成熟让你能够把自己的东西暂时地放到一边去(放得高高的或远远的),直到孩子成熟到能够珍视对大人来说贵重的东西。你要记住,这个阶段只不过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我们曾经发现,当我们的孩子会在地上爬了之后,我们不得不把房间里摆的花草搬离地面。6个月后,我们又把花草重新放回地面,孩子们压根就不再去理会这些过去对他们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的东西了。
3、你一定期望过自己应该有怎样的父母,生养宝宝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可以成为你期望中那样的父母。如果你有一个很糟糕的自我形象,特别是如果你认为部分的原因在于你父母对你的养育(通常的情况确实是这样),那就应该采取步骤医治你自己身上的毛病,打破家族的那种养育模式。
4、孩子受小伤时:她首先在情感上就和孩子的情感状态相一致了。如果孩子的情感表明他的受伤情况达到了“10级”的话,那么玛莎对他的同情也会达到“10级”。她正运用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协商技巧:首先,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然后再引导他们来满足你的想法。玛莎会开始逐渐地减轻他焦虑的表情,这能够帮助孩子放松下来,慢慢地认识到那一点擦伤对他来说并不是世界末日。他会意识到,如果那点擦伤在妈妈眼里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话,那么他自己也不值得把精力去花在它上面,他会重新去玩他的游戏,开心地让大家看他手指上包着的止血贴。
5、要给他机会去陈述他的全部想法,用心地听他讲,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提出建议或解决办法。如果当孩子在陈述他的观点的时候,你在忙着构思自己的对策,他会看得出来你在干什么,他知道你不会接受他的观点,也不会很好地帮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言,这有助于你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以及一个优秀的管教者。
6、肤浅的人往往由于羞怯而逃避深厚的情感关系。如果你有福气生了一个情感深厚的孩子,而你对他总是作出淡淡地回应,你们之间很可能就会拉开距离。(比如兔子死了,你就说给他再买一只)
逻辑反应永远代替不了对别人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是不讲逻辑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储藏室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怪物,但是只要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到害怕,那么逻辑解释根本就是徒劳无益的。
7、请你记住,你自己就是内心情绪的一面镜子。如果你的孩子看到的总是一副生气的面孔,听到的总是愤怒的声音,那么他很有可能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你感到不安,宝宝也就会不安。当“陌生人”走近的时候,宝宝会注意到你由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别怕,没必要感到不安”的态度。
8、而且5岁以下的孩子思考的往往是特定的事情,还不具备普遍性的思维。
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进行养育实际上指的是训练孩子以某种方式来做出行为,而不是要教会他作出道德上的判断(是非观念的形成大约在6岁或7岁左右)。
你能够给孩子的一个最宝贵的生存手段就是作出明智选择的能力。
我们注意到一种被我们称为延伸原则的现象:喜爱某一项活动会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而这种提高了的自我形象又会延伸到孩子的其他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