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瓦尔登湖经典读后感有感

瓦尔登湖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8 08:55:45
瓦尔登湖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08 08:55:45   小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生活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现状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梭罗在这里过着简朴自足的生活,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的著作,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生指南。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过,只惊讶于他描写如此精致的美景和人类从未身在其中却从未发现的美景。现在读觉得他似乎是个愤青,对人类很多不公发出声音,又觉得如果是在现在他应该成了网红,并不是贬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多少人轻而易举又无法做到的生活。牵绊太多,想法太多,欲望太多

惊讶于梭罗对林中景致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

最终看透生活,热爱生活

不论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与之相遇,活在其中;不要逃避它,并且恶言相向。它并不比你更糟糕。你最富有的时候,看起来最贫穷。喜欢找茬的人,即使在天堂里也找得到错误。热爱你的生活,安贫乐道。即使在一座贫民窟里,你也可能获得一些愉悦、战栗、荣耀的时刻。救济院窗子上反射的落日余晖,和反射在富人豪宅上的一样明媚;门前的积雪,也都在早春同时消融」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

『外物』 “这些东西得来容易,想要摆脱它们的束缚却要艰难得多。” 『世人』 “芸芸众生都过着一份平静而绝望的生活。……看起来就好像人们有意选择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其实他们知道,除此别无选择。” 『善』 “他的善良一定不是片面而短暂的行为,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溢出,这种溢出于他无损,他也不曾察觉。” 『独处』 “我喜欢独自生活,我从没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 『时间』 “最为糟糕的是你成为自己的奴隶主。” “不停地忙着的人们,其时间都被‘获得某种生活’或‘保持某种生活’占据。” “在那段时光,无所事事便是最具吸引力同时也最富有收益的事业。我宁愿如此度过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 『态度』 “我愿永远快乐地保持清醒;而沉醉有无穷的深度。” 『欲望』 “一个人只有被确认他的兽性正一天天消灭之时,他才会被庇佑,然后建立起神性。”

『事』 “我们需目睹自身疆界的限度,一些生命自由地游牧到我们从未履足之处。” “至于这些事故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白,不需要对此介怀太多。宇宙在一位智者的印象中,总是清白的。”

『我』 “假使我被终日拘禁在阁楼的一角,像一只蜘蛛那样,只要我还携带着思想,那么世界对我来说就依然足够广大。”

接连的几本精神书籍,可以使人逐渐清醒,世间的生活方式有多种,清醒于其中的又有几人。做个清醒的在世之人,走出自己的轨迹,享受自己孕育的黎明。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

《瓦尔登湖》一书的封面,有天蓝,水碧,倒影,澄澈而静谧,禁不住让人猜测作者梭罗生活时代的生活愿景:崇尚自然,遵从内心的理念。

创作源于生活,梭罗的生活哲思与理念,正是基於与瓦尔登湖的亲密接触及与其相关的遐思与反省,从而从内心滋长出“生命之美”。

人类生活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因为人类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度理性与自制。“没有拼命工作,就无须拼命地吃”,“但一个纯粹而独立的头脑,不会因任何王子的命令而拼命劳苦”,当然,过简单的生活,也要懂得盘算,否则,也会一败涂地。

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活法,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悄然的轮回。如一只死去的蛾子,它的卵已深藏于板块里,藏于安置在人们屋里的家具中,可能是被一只摆上餐桌的瓮的热力孵化了,卵变成虫,伴着人们围炉言语,啃噬木料而成长而羽化,终有一天,飞出家具,享受到它完美的盛夏!

反思,基于生活,并从生活说开去,我们不难从作者繁多的遐思中体会到超验主义者的快乐:从简单到繁复,从繁复回归简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归具体,脱去“俗世生活”的外衣,终究寻得节制富美的内涵。反思,可以常常见到生活的无差别性,撇开“制度”,穷人与富翁可以享受着同样的阳光!优美的环境,也永远逃脱不了人的思想之境!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导演了生活,而非生活主宰了思想,这就是梭罗生活理念的霸气。

精算,去创造另一种精致,以最少的成本维持节制而健康的生存,同时创造维护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非一味追求纯粹物化的奢华。从此意义上说开去,富美的生活来源于对自己的算计,而非攀比别人,算计别人。也只有这样的富美,才是可控的,才可以把自己的“活法”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这才是遵从内心的生活!)

自由,是丰富活法的一部分,不强求模仿,而在于顺势而为的创新,因为被模仿的当下,“我”已转向打造体验另一种生活,愿世界有更多活法互不相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做“最强的奴隶”,而要做好水手或者逃跑的奴隶,眼睛始终盯着北极星,保持正确的航向,追逐必将属于自己的自由。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

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点是,封面的设计是湛蓝的水面,一汪清澈湖水,让人感觉深深地被沉浸其中呢!真的让人很不错,捧在手里重新阅读,才发现这个世界里,还是有很多值得你沉浸的世界的。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有一段动人的描写:“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它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梭罗简化了他自己的生活,在回归自然的时候用他自己的生命来热爱。于是,湖水成了让他的躯体融入自然的眼睛。他以四季轮回来布局成篇,写他泛舟,追寻,与蟋蟀为邻,听虫鸣鸟唱,在这一汪碧绿中消减城市的喧嚣。

虽然我们已经沉浸其间了,可是,这里还是有着小小的遗憾的。毕竟,这宁静的湖泊里应该有一座桥可以让他在感受这自然美好时用脚步来丈量,而不是登上小船将躯体全然托付与“小舟从此逝”的飘荡。或许梭罗正是因为这份不安定才可以感知自然的律动。但是呀,感受自然这件事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自然与生命的融洽,而不是在自然中消融了自己。生命可以交融,但不应该在自然中消融生命本身。水与大地与生命最好的载体,自然是桥。船承载的是不定和飘荡,桥,才可以永远承载着沟通、交融和抵达,渡你从此岸到彼岸,便是桥的宿命。

当梭罗在这里度过两年零四个月的美好时光之后,他还是选择了离开,他写《瓦尔登湖》是因为他想在这宁静中寻觅到生命的真谛。我却固执地认为,那是因为他选择的是船,承载的依然飘荡和消融。他没有选择桥,去超越惊涛骇浪的澎湃与晴空碧波的宁和。梭罗后来说,“世界的公路依然破旧多尘,传统和服从的车辙依然深刻”,“我不愿坐在船舱里航行,宁可坐在桅杆前欣赏”。

是的,世界从来不曾因为一个生命的独特而改变。在这70%是水的星球,只有在桥上,才可以无论脚底是惊涛拍岸还是碧波万顷,我们都可以让生命与自然自在交融或随时抽离。无论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还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桥都可以在岁月的烟波深处静卧,让那些重叠的复沓的散漫的脚印、车辙、一一深藏。梭罗的融入自然是让我们欣赏的,但他的离开依然提醒我们,我们应该融入自然,却不应该在自然里面消减了自身生命的意义。我们应该随时留一座镌刻有历史风霜、岁月沧桑、人世悲喜的桥来渡你到彼岸。

桥与船的不同在于,桥是有生命的存在,提到苏州枫桥,心里响起是千年来寒山寺隐约的钟声;苏州断桥,承载的是民间千载对爱情的热切和对善良的祈盼;“二十四桥明月夜”,月色淡薄,朱桥凋颜,那是杜牧心中刻骨铭心的岁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四围清寂,野外荒疏,那是游子心里黯然离乡的时光。走遍千山万水的通行证应该是用双脚去丈量出来的,是一步步踏在桥上时那踏实触感造就的。

“山风吹拂着他们,上帝的所有星星照耀得他们熠熠闪光”。这是爱默生的句子,他告诉我们在融入自然之后生命闪光的样子。这才是生命,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宁静的自然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的时候,请别忘记架一座桥,在与自然交融的时候保持着一点生命本真的微曦,弥足珍贵。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的时候,梭罗离群索居,遁世独思的经历深深震撼了我,也是这部作品,让我彻底喜欢上了这个超然独特的哲学家。我现在的性格,处事的心态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盈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他有一颗深刻的心,充斥着对生命的思考;他有一双充满力量的手,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挥笔记录下细腻的本心。目前为止,我读完了他的《河上一周》《远足》《缅因森林》《梭罗的极简智慧》,不过,我最爱的,也是反复翻阅的还是这部《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图源网络

我读过很多版本的《瓦尔登湖》,每一版的译文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总有些地方,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流畅,所以,我就去读了原著。我承认,作文英语专业的我,专业能力并不是十分出色,读这种哲学类的散文并不像读《Flipped》这种小说那样轻松,但是出于对这本书的热爱,我还是粗略的过了一遍。

瓦尔登湖

8.3

〔美〕梭罗 / 2011 / 译林出版社

瓦尔登湖

8.4

梭罗 (H. D.Thoreau) / 2012 / 凤凰出版社

Walden

评价人数不足

[美]亨利·戴维·梭罗 / 2018 / 云南人民出版社

身在繁世,即使周遭都沉溺于狂欢,可人总想要有些空间,是属于自己的。我记得有一位博主李子柒,就过出了梭罗一般隐世的生活,不过她有亲人邻居友人的陪伴,并没有脱离社会,但是看着画面中青翠欲滴的瓜果,五彩缤纷的花朵,总是禁不住心生向往。我现在还做不到走上终南山,放下一切,放空自己,可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做到心灵的短暂隐居,也不失为一种慰藉。

图源网络

梭罗的隐世,并不是厌世,安静能让他更加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走出社会的棋局,才能做到旁观者清,在湖边生活,他探索着人生,批判着人生,思考着人生,从而迎来了更好的人生。学生时代的我,时不时作着白日梦,地上的一片落叶,天上的一朵云,路边的一个陌生人,我都能幻想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奇妙故事。梭罗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留言册上也这样写着:

我想,有一天,我也会踏上自己的朝圣之旅,发掘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吧!相对于现在大行其道的鸡汤文来说,我倒是觉得《瓦尔登湖》更加能起到治愈激励的作用。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如果大家都在读大冰,中国将会怎样?》,这个作者提出了我一直都在困惑的问题,这种书,读着有什么意思呢?结论只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现在的畅销书里,爱情,友情,亲情,职场,成长……作者们都可以自圆其说,但是这些明明在这本书里,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启示。

如果你觉得自己和群体格格不入,选择了和大家不同的路,在繁华的狂欢里依旧孤单,难觅知音,心中苦闷。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就已经写道:“如果一个人没有和同伴保持同样的步调,那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如果你为转身离去的爱情而难受,梭罗也告诉你:“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如果你在家庭里出现了相处问题,梭罗会说:“然而大人们却又总觉得自己比孩子聪明,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确切地说,是更多的失败经验。”……

《瓦尔登湖》作为一部长盛不衰的经典,是有缘故所在的。梭罗的文笔简洁清新,对语言的运用亦是独具匠心,体裁的模式更是别出一格,打开书,你就可以细细品味他思想。如雨后森林枝叶间透下来的阳光般温暖,如夏日欢快流淌过卵石的小溪一般清澈,如黄昏教堂钟声余音一般,绕梁三日,绵绵不绝。

图源网络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

文/一碗甜豆花

5年来,清华大学每年都赠大一新生一本书,2016年的赠书是《瓦尔登湖》。

随书附寄的致新生信中,校长写道,梭罗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并希望新生们在阅读中体会梭罗“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梭罗是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1945年,他为践行自己的生活观,在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体验自给自足、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

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散文集《瓦尔登湖》便记载了他在那里的生活见闻和感悟。

对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久闻其名,却不甚了解其内容。今天这篇文章,我就跟你聊一聊《瓦尔登湖》到底好在哪里。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曾罗列过出版商关于这本书的宣传卖点:“宁静、恬淡、充满智慧”,“超凡入圣的好书”,“田园的宁静”,“回归自我与自然”……

大概是受到图书宣传的误导,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瓦尔登湖》与“田园牧歌”、“归隐山林”这些美好的憧憬联系在一起。

这些宣传之所以大行其道,大概因为它们契合了读者的“痛点”和预期:大多数人都承受着现代生活的压力和重负,因而特别向往淳朴、简单、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独自在瓦尔登湖畔过着朴素生活的梭罗,成了大众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人们在幻想中向往着梭罗的生活方式,又在幻想中,将梭罗构建成了一个“符号”。

如果你读过《瓦尔登湖》就会知道,这本书并不易读。它的译者徐迟也说“本书十分精深,不是一般的读物”。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连续多年的畅销和重复出版,本身并不正常,就好像《瓦尔登湖》作为一种情怀而被过度消费了。

那么,梭罗去瓦尔登湖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是去隐居吗?他在《瓦尔登湖》这本书里所表达的核心立场又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的一篇文章里一窥究竟,他在《事关梭罗》这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看来,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是他为探索自我、探索人生真谛的一场“生活实验”。在这场生活实验中,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将它们写进了《瓦尔登湖》这本书中。

他在《瓦尔登湖》中表达的思想,可以总结为2个方面:

反思消费主义,不随大流追求物质享受和世俗成功;

反思工业文明,追求独特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保持个人独立和精神自由。

《瓦尔登湖》中,梭罗对消费社会的反思俯拾皆是。

他的反思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人们为囤积物质财富艰辛劳动,却忘记财富本该为人服务;第二,反思人们“以物质财富的多寡衡量自我价值”的价值观。

梭罗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人卖命工作积累财富,用挣来的钱买土地、房子、车子,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为人们追求过剩的财富,无疑是给自己套上枷锁。从他辛辣的语言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毒舌的一面。

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他所说的自我惩罚是指什么呢?

指人们为了维持体面生活,不得不从事那些在他看来反人性、剥夺自由的工作,并且陷入这样一种怪圈——我需要工作赚钱,赚到钱之后就去买买买;越买,欲望越多,我又需要更多钱,因而不得不更卖命工作。

值得深思的是,人们卖力工作以维持的体面生活,并不一定是必要的。至少在梭罗看来,能够吃饱穿暖的简朴生活已经足够,追求奢华和享受是不必要的,人们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精神生活的改善。他这么写道:

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异化”问题,与梭罗的看法有着内在的联系。

什么是“异化”?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钱是维持我们生活的基本因素。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已经赚了自己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却依然在赚钱。对于这种人来说,钱,已经失去了它本来为人服务的功能,而变成了支配人的东西。说得通俗一点,原本钱是人的工具,但现在,人变成了钱的奴隶。这就是很典型的异化。

除了批判人们过度膨胀的物质欲望外,梭罗对消费主义的反思还体现在,他反对用华服、金钱等物质财富来彰显身份、确认自我价值。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这些文字体现出梭罗内在的真实、坦荡和自信。他认为人的价值,不该由他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来决定,而应该由他自身的品质和他所从事的事业、做出的贡献来决定。

阿兰·德波顿在他著名的哲学随笔《身份的焦虑》中曾写过,现代人都有一种普遍的焦虑,就是“身份的焦虑”。它是一种担忧——担忧在一个精英崇拜的社会里,我们会因达不到大众认可的成功标准,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

为什么会有“身份的焦虑”呢?抛开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从个人层面看,是因为不自信——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因为不自信,我们需要借助外物,比如事业成就、职场title、财富多寡来确认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因为不自信,怕别人看轻自己,所以需要用很多外在的修饰来抬高自己。

反观梭罗,他是一个完全没有“身份的焦虑”的人。因为他跳脱出了社会对他的评价,建立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他提醒读者,醉心于以物质彰显身份和价值感,只会导致内在的空心化。充实精神世界,建立内在标准,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可。

阅读《瓦尔登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梭罗遗世独立的生活观,以及他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和强大的自我意志。

在今天的社会,很多人标榜“独特”、“个性”,从穿衣风格到人际互动模式,都追求与众不同。然而,很多看上去的“独特”,真的很独特吗?

毒舌女王马薇薇曾经说过:“人类最可悲的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想要去论证,我跟别人不同。可是恰恰是这种想要论证跟别人不同的心态最相同。你想要脱离大众做不一样的烟火,结果发现满地的鞭炮都比你使劲。”

很多人所谓的“个性”,其实只是一种社会化的自我呈现,是在不知不觉中迎合他人对“个性”的期待。

就像《美丽的标价》这本书中写的,在时尚行业,好的模特除了要达到外形标准,还要努力构建“独一无二的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但实际上,她们所谓的个性,只是在迎合受众对个性的想象与期待。

反观梭罗,他却表现出了真正的独特性。他没有将自身的独特作为一种商品,去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继而换取实际的利益和名声。他通过自我省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并践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这种生活方式在别人看来是怪异的。他摒弃世俗追求,来到瓦尔登湖畔,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并真心热爱这种亲近自然、充满野性的生活方式。

梭罗特立独行的生活选择,体现了他充分独立的自我意志。

如今,做自己、忠于自我,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但所谓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却没多少人真正想清楚。很多人通过追求与众不同来标榜“做自己”。

对此,职业生涯教育专家、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评价说:“仅追求与众不同,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

相反,梭罗早就用行动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忠于自我”:

忠于自我的前提,是有一个坚实的、可以称为“自我”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内核;

忠于自我并不是一味追求让自己开心、快乐、爽的东西;

忠于自我是认清自己每个选择背后的代价;是知道自己看重什么,可以割舍什么。

梭罗选择了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希望大家都跟风模仿他,因为“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他希望所有人都能省察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在书中这么写道: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我”呢?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它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你才会了解“自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与现实互动、碰撞。唯有如此,才能将“自我”塑形。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实验,也是他与世界的一次互动和碰撞。通过实践和自我省察,他探索出了他的自我和他的人生观。

也许你不认可他的生活观,但他在实践中省察人生、塑造自我的方式,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借鉴。

在如今这个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瓦尔登湖》难免被神化和曲解,被赋予了一些它本身并不具备的隐逸情怀和梦幻色彩。

比起“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田园的宁静”,“回归自然”这些特质,书中对消费主义入木三分的反思,以及梭罗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精神、自我意志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一碗甜豆花:武大华科双学士,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得者;专注文学、心理学书籍解读;也在建构其它学科知识体系;每月读7-8本书,写7-8篇深度书评。

也许你还想看

●豆瓣8.8,传记之王这本神作,能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

●人人歌颂成功者时,这位「失败」的小说家为失败者立传

●当下让你爽的东西,长远看为什么会让你不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