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锦集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4 11:45:17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0-14 11:45:17   小编:

《焦虑的意义》是一篇探讨焦虑背后深层含义的文章。作者认为焦虑是一种警示机制,能够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和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做出积极的改变。文章呼吁人们不要害怕焦虑,而是要学会接受并利用它,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一)

不似弗洛姆、阿德勒和美国黄金一代新弗洛伊德那群人一样神神叨叨地从主观经验出发,前半部分用罗洛 梅的那个年代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学术的方式解构焦虑,从认知心理到神经科学都有涉猎。后半部也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诸多思考与实际的案例。以及作为临床大佬罗洛 梅自己狡黠的评论,知识愈多,焦虑愈多。

这是一本让我读来热血沸腾的书,大部分人都知道帕斯卡尔的「人只是一枝芦苇,大自然中最脆弱的芦苇,但是他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整个字宙为了要灭绝他而武装起来是没有必要的:一股气、滴水,就足以杀死他。」但却不知道后半段「但是如果字宙真推毁了他,人类还是比宰杀他的字宙更崇高,因为他知道自死了,也知道宇宙相对于他的优势;关于这一点,宇宙却一无所知。」

而这后半段之中,正潜藏着存在主义广博无涯的慈悲。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二)

逛了很多劝退小组,

传统理工科人才基本都是溢出的;

身边学计算机的朋友找工作、薪资确实很好,但是工作强度很大;

从事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同学基本上加班到午夜是常态;

法学也是卷王专业,28定律明显,看到组里这么多五院同学,瞬间觉得我这个非五院四系的什么都不是了……就是不知道考研能不能上岸。 如果考研没上岸,在已过法考的情况下,最好的自救途径是什么呢?

真的还有不卷的行业吗?

从具体的内容来说,劝退说白了是已经毕业或就读的人主动分享信息、打破“信息差”的一个过程。——期望值落空后极度失望,于是乎开始对后来人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绪,这种宣泄导致充满偏见和认知偏差 但是等到它扩大到现在这个样子,出现全专业大面积劝退、在公开场合直言劝退等等场面,就不仅仅是自嘲那么简单了。 多少有一些是玩梗,有一些是迁怒,更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是在引导和贩卖焦虑。——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三)

内卷的本质,在于你和别人在同一个维度竞争,厮杀只会越演越烈,所以要想办法跳出当前的维度思考。 其一就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你知道的比别人多,你的选择空间才会比别人大,你的选择才具有更优解。最简单的就是大部分人只能凭高考鲤鱼跃龙门,而具有更多选择的富人阶级已经把孩子送出国然后回来接班自家的公司。然后高考成功的学生大学毕业到公司打工,又一个轮回; 其二就是我们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让主流愚昧言论洗脑我们,比如主流评判成功为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多少千万的财务自由,如果我们沿着这个目标奋斗,那么就恰恰落入了上一代某些人的阴谋中,因为你的目标都是别人给你设定的,你觉得你还能逃出韭菜的命运吗,所以此时就是要掀桌子,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成功,我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东西取代,但是我相信它就在那里,就好比三十年前谁又能想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要我们能勤奋学习,走科技强国路线,相信科技一定会改变这个时代; 其三就是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只有同时代的大部分人思维觉醒,才能改变这个世界,跳出当前的内卷,所以我写下这段话让更多的人看到。现在已经不像当年,我不希望同桌学习比我好,因为班级排名可以前进一名。但是现实是这个世界真的很大很大,只有一起携手,才能让那些困住我们的牢笼粉碎!它们也必将被粉碎!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四)

很有用,很焦虑地看完了啊哈哈。

学术著作的一个好处就是严谨并且逻辑清晰,罗洛•梅把焦虑从古至今的起源、哲学以及心理学上定义和本质都理得明明白白。

简略概括一下有:

1⃣️适当的焦虑是积极且必须的,而当我们刻意避开某种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物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越逃避越压抑,直到最后变成神经性焦虑;

2⃣️西方文化里个人主义的盛行很大程度地增加了人们的焦虑系数;

3⃣️现代社会的迸发带给人们的除了生活的便捷外,还有功利与自我价值的决裂;

4⃣️面对焦虑而不是躲避能够有效促成更好的自我;

5⃣️焦虑与知识共同进退,获得的知识越多,越会感到焦虑;

6⃣️无焦虑并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那只是一种将自我放置在他人(物)身上的逃避。

当我们苦于意识到某个问题而没有解决之道的时候,我们往往已经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了,所以不必为此着急,就算找错了答案也没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而真正的问题是那些我们未能意识到的问题——那些生活中猛然感觉到哪里不舒服但转头却消散的问题,这些问题先会被潜意识压抑,融入到日常的焦虑中,最后积压成为我们所谓的“病症”。

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并非脆弱(反而我所认识的每一位都比大部份人想象中要坚韧得多),而只是过早地被迫提前面对这些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问题需要去面对,而面对的前提是有意识地找寻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不关好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命题。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五)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身心俱疲,甚至无法自愈,只得求助于昂贵的心理咨询。如作者罗洛·梅一开始便声称的“心理治疗的核心问题在于焦虑的本质”,焦虑已然成为极为现代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他将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对于理解焦虑、面对焦虑皆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焦虑是什么?罗洛·梅首先从文学中寻找焦虑原型,在奥登、加缪、卡夫卡、黑塞的文字中寻找答案,如奥登在《焦虑的年代》所写道的:“我们所知的恐惧/是未知”,在文学中,“焦虑”与“恐惧”的概念较为相近。而在罗洛·梅的理论体系中,则将两者进行了区分。虽然对象同为未知,相比较为具体的恐惧,焦虑则更为抽象,可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作概括:他把焦虑作“对虚无的恐惧”。而至于更为直观的“惊吓”反应,惊吓太过具体与非常态,而焦虑则可能常态化。当然,作为不安全感的极致,焦虑虽然指向模糊,亦能从客观上有所反应,在罗洛·梅的阐述中,焦虑是自我面对冲突与危机的机制,“冲突在主观上是焦虑,在客观上便是疾病”,身体的不适甚至成为了焦虑的结构化形式,即所谓“癔症”。然而,疾病本身和焦虑并非属于同一范畴,如同人们对于未知的焦虑,人们对于焦虑同样充满未知。

幸好,罗洛·梅显然十分擅长辨析各种概念,他一直在努力去掉“焦虑”令人困惑的模糊外延。

由于焦虑的难以阐释,更多的人倾向于将其归为感性的情绪并力图避免之,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用理性克服抑制焦虑的做法并不积极,相反更像是某种逃避。在《焦虑的意义》中,更倾向于寻找焦虑的建设性意义,在罗洛·梅的语境中,焦虑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这种说法很像我们平时常说的“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他同时指出,“压力”并不能包含“焦虑”的丰富含义,“压力”清晰而具体,强调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命运,而“焦虑”则显然更为广谱,焦虑的普遍性甚至被弗洛伊德概括为“出生”与“去势”,进入一个新环境担心难以适应是压力,而感慨人生不易则是焦虑。两者的关系可以更深一步进行阐释:“焦虑是个体连结、接受与解读压力的方式。压力是通往焦虑的必经之路,而焦虑则是我们处理压力的方式”。在这里,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继续被援引,“焦虑”与“究责感”捆绑,源于自我觉知,而“创造性越高的人,潜在的焦虑与究责就越强”。焦虑可以成为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焦虑极有可能产生于追求成功与自由的欲望难以满足,保持着一定的焦虑,能够有助于人类克服怠惰与颓废。罗洛·梅焦虑的原因其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责任的承担,第二类为竞争的处境,第三类则是源于对功成名就的渴望。焦虑并非源于绝望,更多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局限性,变得更好。也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与个性突出的族群,焦虑最为明显。在对于未婚先孕年轻女性焦虑的个案研究中,这样的结论也得到了证实。

既然焦虑不可避免,甚至无需谈虎色变,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对待焦虑?罗洛·梅给出的药方显然比较开放:爱与敌意皆是双面刃,控制好焦虑的火候,不失为积极人生的方式。正如他所言:“当个人能够面对焦虑经验,并进而成功地走出来时,他自我人格中的正向层面也随之成长”。那些不足以打倒我们的焦虑,必将使我们强大。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六)

有些人焦虑一个月才赚二十个亿,有些人焦虑怎么实现一个小目标,而大多数人焦虑的订阅了很多自媒体的课程,反正现在你不焦虑都不好意思出门。焦虑的潮流中,你要追逐也是要付出点代价的,所以,一咬牙一跺脚,买一本《焦虑的意义》看看,到底这玩意焦虑究竟是个啥。这本书不负众望的给系统的介绍了焦虑,有焦虑的理论,焦虑的病例,焦虑的构成, 甚至还有焦虑的解决方案。好吧,有了这本书后,以后出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们不懂焦虑了。 在《我们如何成为后人类》里解释焦虑就很简单了,意思就是一阵抽风的情绪化,但是科学的说那就控制论的系统工程也未必解释的清楚的玩意。有部电影叫做《银翼杀手》也翻译做《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根据迪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里面就提出了仿生人也是有焦虑了,而且一旦焦虑了那就很接近人类了哦,必须杀之。当然了,这也同时是个悖论,人类不焦虑或者焦虑成了后人类,那不还是人,人还是那个人,焦虑依然是焦虑,所以,要不要焦虑,哈姆雷特也是无语了。 大都市集体的焦虑是这样的,特里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一个城市:“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市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 人呆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名巫师、600座雕塑和纪念碑、30万只鸽子。。。。。。”,这段焦虑是作者对这座城市爱得深切,同样在书中对于这座城市的痛惜也是一样深刻,作者深怕人们焦虑的忘记了这座城市。人们的焦虑在这座城市里流动,这座城市也必须承载着这些焦虑,就像这座城市里的每个铆钉、每块砖瓦、每一寸建筑等等都被人们构建,被人们浇铸记忆。正如作者所仰望的和被遗弃的一样,每天都是这个城市新的开始,每天这个城市都必须这样运作。这本书就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继续焦虑的认知就来到了陈那大师这里,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形容“我”的作业,就把自己脱了个光光开始上下打量,脱了就脱了他也不关门关窗户,结果,如果路过的吃瓜同学们看到了,就跑去给老师打小报告,老师来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一跺脚就把他赶出寺院了。当然了,后来遇到了大师世亲的教导,后来陈那也成为了一代宗师。这个故事里,说的就是我们需要找到“我”都焦虑过迷失过甚至不得其法过,所以,阿兰德波顿把世俗的焦虑聚焦到身份的上开始讲解,比较简单易懂一些,不至于脱光光被大家误解拍写真。这本《身份的焦虑》是可读性非常高,很吻合时下一大票人一边梦想着高大上,一边各种拧巴混日子,搞不清身份的人儿。 无独有偶买到《孤独的城市》也纯属给《焦虑的意义》凑单,这本书里的作者在失恋后搬到了纽约,在这座城市里,孤独的作者开始在这座城市里焦虑的寻找慰藉。从霍柏的《夜游者》透视出城市的处处透明,在安迪沃霍的复制里揭开城市的封闭,到了大卫沃拉维奇和南戈尔丁的隔离解析了城市的陌生,而亨利达戈展示出来的是城市真实的各种囤积居奇,克拉斯的音乐是在唱响城市的末日,哈里斯渲染的鬼魂是城市的网络,哈乐黛的缝缝补补就是城市里此起彼伏的挖建。作者用这些现代艺术家们告诫焦虑的我们,其实是很孤独的,而孤独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市里,孤独的城市里串串烧的焦虑日复一日。 哲学家焦虑起来就喝咖啡,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就是按照龙树大师的八不理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这了那了都是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连空本身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又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去咖啡馆吧,来一杯咖啡打开这本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一大票的存在主义大师会从头到尾给你铺排开来唠嗑,当然了,听完后你能安心的是龙树大师说的你的房子车子信用卡统统扔掉,那些玩意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存在主义大师们会给你说,你的这些个物质都可以不用扔掉,精神上的玩意可以扔掉点,比如流行的焦虑,无法排解的孤独,吊诡的潮流名牌等等。所以,我们还是可以保留一些物质存在扔掉一些精神不存在,组合一些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教诲,按照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这种模式生活的优雅一点点。

以上六本书都是有关焦虑都是给《焦虑的意义》做备注了。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七)

《焦虑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罗洛.梅 (Rollo May),一般认为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开创者之一。

此书写于1950年,时值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全世界进入到高速经济发展的轨道。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一个比今天更加注重实用主义,更加看重物质生活的社会。

基本上所有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都是以精神分析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关注,对“场”的关注,导致这些精神分析师转向存在主义哲学寻求从本质上去理解人的问题。

罗洛.梅深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这也是这本《焦虑的意义》在有弗洛伊德,霍妮等人论述焦虑的专著,仍能独树一帜的原因。克尔凯郭尔关于焦虑的讨论,在他的《畏惧的概念》和《致死的疾病》这两部著作中比较成体系。也是这两本书,成为了罗洛.梅重要的思想来源。其内容,在本书的第二章,焦虑的哲学诠释中得到充分描述。

以上基本上是克尔凯郭尔关于焦虑的主要观点,也成为了罗洛.梅以及后续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其中,罗洛.梅也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同时代人的观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一个是兰克的关于自我的焦虑问题。

另外,罗洛.梅参考了精神分析师们关于焦虑的划分,将焦虑划分为正常的焦虑和神经症焦虑。

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罗洛.梅吸收了卡伦.霍妮的思想,强调了文化、社会制度对个体焦虑的影响。

大体来说,这本书对焦虑的探讨,以上的内容比较有意义,而且具备时效性。

关于焦虑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探讨,由于这本书的年限所致,这两部分意义不太大,近几年出版的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书籍,对此阐释的更为到位。

最后,需要提醒读者,看这本书并不会缓解你的焦虑。如果你处在焦虑的状态,看这本书的风险比较大。这本书更适合咨询师阅读,而不是自我疗愈用。一来理论比较庞杂,不能解决现实心理问题。二来书中某些论述容易激起焦虑者的共鸣,反而更加焦虑。

推荐存在主义取向心理咨询师需要充电时阅读此书。

另外,这本书有个问题,到处都是黑体加粗以示重点,对阅读的流畅感造成严重影响!

Rollo May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八)

作者罗洛·梅,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前长期担任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心理学专业的教授。他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焦虑的意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焦虑的意义》揭示了焦虑从何而来,人又应该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这本书针对如何理解人类情绪提出了新的观念,也在学界广受好评。国际权威人类学杂志《美国人类学家》将本书评价为“时代先知之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 焦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

01焦虑的本质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说,早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在洞穴里以打猎为生的时候,焦虑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作者说,焦虑是当人感到自己某种重要的价值受到威胁时,产生出的扩散性的不安。比如别人的认可和爱。

这种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焦虑还有一个特征,它往往是模糊、发散的。它是人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感和无助感。这就是焦虑和恐惧的不同,恐惧是人针对明确危险的反应,而焦虑往往没有特定的针对的对象,它在更深的层面攻击着我们。当我们感到焦虑时,受到威胁的通常是人格的某个核心部分,比如尊严、经验和价值感。

我们没有办法把导致焦虑的威胁具体化,因此也无法远离它或者打败它,我们没有办法和自己看不到的事物抗争,我们看待事物的知觉作用本身,也会被焦虑入侵。这让我们的自我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暧昧。当我们面对焦虑,找不到对象发泄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敌意。焦虑和敌意总是互相关联的。焦虑会带来敌意,是因为焦虑会伴随无助、孤立与冲突等感受,令人极端痛苦。当事人自然会对那些置他于痛苦处境的事物产生不满和愤怒。

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在感到恐惧的时候,汤姆的胃部活动会急剧减少,使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会产生类似效果的情绪还有悲伤、沮丧和自责。但是,当汤姆焦虑时,胃部活动却会急剧增多,也就是胃酸增加,蠕动加快,以及血液供给过度,这也让汤姆产生了过于旺盛的食欲。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感受到恐惧、悲伤和自责的时候,汤姆会感受到被打压,所以胃部活动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焦虑却会增加汤姆的胃部活动,这证明汤姆在反抗焦虑,他的身体在向焦虑示威。加速胃部活动是汤姆产生敌意的表现形式。胃动力的增强实际上就是更快地消化,也就是一种准备进食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示威的形式在动物的生活中很常见,肉食动物吃光猎物的肉就是在表示敌意。

02导致焦虑的因素

为了学会和焦虑和平共处,我们必须要知道,哪些原因会导致焦虑。研究发现,期望和真实之间的落差会导致焦虑。另一个原因: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1、期望和真实之间的落差

作者的研究对象南希是一位重度焦虑患者,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离了婚。随后不久,母亲带着她和继父生活在了一起。南希很喜欢她的继父,说她的继父很聪明,说对自己的重组家庭很满意。长大后,南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受过良好的教育,公婆都是大学教授。南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她的适应能力很强、有责任心、做事非常照顾别人,很少和他人发生冲突,但作者通过和南希的聊天,发现南希实际上非常担心未来的公婆是否会喜欢她,而她对未婚夫的态度是,如果未婚夫不再爱她,那么她就会完全崩溃。实际上,南希非常在意身边的人爱不爱她,靠不靠得住。

作者认为,获取别人的爱是南希和焦虑保持距离的安全机制。她很擅长安抚别人,也很有一套让别人善待她的手段。当她迟到的时候会不厌其烦地道歉,有人帮助她的时候,她会过度地感谢。她从来都不对任何人发脾气,即使她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生气。这是因为在她的童年时期,尤其是妈妈再婚之后,经常会和继父一起出去,半夜才回到家里。这导致南希从小就缺少陪伴,给她造成了妈妈不可靠的印象,这让南希在成年之后,也很难建立对人的信任感。

所以,南希不计代价地服务别人,实际上是因为她的人际安全感非常脆弱。尽管南希在工作上从来不曾有过问题,但她对自己的工作一直感到很强烈的不安。她总觉得,自己如果一旦犯错,随时都会被辞退。南希对人际关系有着过高的期望,总是希望别人会永远爱她,永远不会离开她。于是她极力避免和任何人产生冲突,因为她无法承受现实生活中,别人可能会抛弃她。这种过高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太大的差距,这也正是南希焦虑的原因。

2、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却得不到社会认可

在这个例子中,海伦避免焦虑的方式是嘲弄、躲避和公开否认。无论是刻意忽略自己怀孕的事实,还是刻意从科学角度看待分娩这件事儿,都是她为了抗拒焦虑做出的尝试。海伦害怕自己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也害怕未婚妈妈这个身份给她带来方方面面的不便。同时,又因为她有足够强的竞争意识,这导致了她会害怕分娩,害怕自己真的生下孩子,当了妈妈。这会让海伦更难达到想象中的那个优秀的自己。也就是说,未婚妈妈的身份给海伦对于成功的追求带来了阻碍,这是海伦焦虑的原因。

03怎样与焦虑和平共处

在远古时代,焦虑本来的功能是保护我们,让我们时刻对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避免受伤,但在今天,焦虑的情况变得更复杂,我们会因为一些非实体的东西感到焦虑,比如失去工作、别人的敌意等等。

首先,焦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的人格或者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焦虑可以被视为一种警示信号,反映了我们想要解决某些问题的内在渴求。其次,如果你感到焦虑,这倒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坏事。因为实际上,焦虑的出现往往是与认知的程度成正比的,我们知道的越多,会担心的事情也就越多。从某种角度上讲,焦虑意味着我们认知的进步。焦虑逼迫我们去面对威胁和挑战,它能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更加敏锐,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有焦虑就会有活力。

焦虑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这是正常焦虑。正常焦虑指的是,人类在认识到自身与生俱来的有限性,也就是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病痛和死亡的时候会感到的脆弱。正常焦虑是可以被建设性管理的。

当焦虑离开了正常的范围,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时候,有哪些具体有效的缓解焦虑的办法呢?

首先,我们要留心观察自己的每一次焦虑,了解自己是哪部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找到我们焦虑的来源。在产生焦虑的时候,努力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让我焦虑?这件让我焦虑的事情,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已经对我构成了威胁?它对我的威胁是什么?面对这个威胁,我掌握了什么资源可以解决它?然后再问自己,利用这些资源,我可以做什么?然后,我们需要通过这些问题的答案,重新审视自己的个人价值,为自己安排一系列确定的、可以达到的目标,再负责任地一步步达成它们。

另外,对于一些没有具体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决的焦虑,适当地放一放这种情绪,也许并不是错误的选择。面对这种情况,也有几种具体的方法。

每一次我们面对焦虑的时候,都应该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这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比如孩子第一次没有父母的陪伴,自己睡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焦虑。健康的孩子会在这时建立起自我和自主的概念,重新定义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样就会自然的克服焦虑。这个孩子长大后还要面对更多的焦虑,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完成自我建立,没有构建起独立的能力,长大后的焦虑对于他来说,就会变得更加危险。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焦虑。不能面对小的焦虑,那些真正残酷的焦虑就更加难以面对。相反,如果能够建设性地处理自己的焦虑,焦虑就能带给我们很有价值的成长。这也有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人生的意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