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一本激励人心的书籍。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历,作者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成长。书中强调改变的重要性,只有敢于改变自己,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这本书让人深刻意识到改变的力量和意义。
改变读后感(一)
改变,这事很难,因为人都有惯性,而改变意味着要打破惯性,面对一种不可预知的未来,这经常让人很恐惧。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就是“和未来的自己面对面”,这真的是一种挑战。
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在书里讲了很多案例,来阐述改变所带来的恐惧心理和心理挑战,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不过我对此倒是有点不同看法,虽说人性大同小异,但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中国人其实很难从西方人的案例里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我们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与西方文明也有着不可弥合的差异,我们在面对当今社会快速而巨大的改变时所遇到的心理危机和困扰也很难为美国人所理解。所以对于这本书里所列举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读一读作为他山之石,但是是否真的可以攻玉,我对此存疑。不过西方发展的心理学自然也有他自成体系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来看待。而当今的中国也和整个世界在快速的融合,我们与西方的接触前所未有的密切,所以更多的接触西方人文主义学说,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预测西方人的行动模式都是有好处的。
改变读后感(二)
《改变》和未知的自己面对面,封面的一句话触动心扉:若想撬动世界,你必须把支点放在自己的心灵上。
改变,我们时刻在想着改变自己,改变现状,让自己的人生过的完美、丰富、充实;读过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均属心理累书籍,这两本书改变我们的方式不一;《改变》心理治疗师科特勒研究改变35年,访谈并调查了全球数百名认识的改变经历和体验,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代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改变理论来分析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多种多样的质性改变,书写成本书。
改变是个很神奇的,比如我们因别人的一句话,自己生命中的一件小事,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人生轨迹,正如书中写道:改变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它取决于不同的个体、环境、问题、目标和情况。是的,我们有时都不知道改变为什么发生及怎么发生的,但它却潜移默化般的存在,特别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在创伤中成长是个不错的方法,个人觉得,人生不就是如此,不经历事情怎能成长,常说一夜长大,虽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如果能在心理疗法上让你获得改变,而且是好的方向,岂不是不错;自疗方式有多种,也常说旅行是治愈心情的一种方式,在旅途中你会疲惫不堪,会牢骚满腹,但在旅途中遇到不同的人和景,放松自己,与自己的心对个话,岂不是一种改变;当人人生也是一场旅行,早晨换种方式起床,怀着冒险精神面对新的一天,用开放、灵活的方式面的遇到的人,换种方式做事,这些都能点燃个人成长的火花,开始一场旅行很简单,然而改变会随时随地发生,旅行不是对正常生活的逃离,也不是被隔离的现实,而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体验每一天生活的可能性。
旅行可以理解为改变之旅和灵魂之旅,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而非当你面对压力和恐惧时,又缩起头来拒绝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我们要不停的练习,调整心态,《改变》一书给我们指引,让我们迅速消化,茅塞顿开,但你要想活的精彩,抓住能够让你变得更好的时刻,行动起来!
行动起来!是对自己最大的改变。
改变读后感(三)
杰弗里•科特勒的《改变:与未知的自己面对面》(世纪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引进出版)是“一本关于成长和痊愈的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集”[1]。因为改变很难而且原因复杂,作者试图通过其长达35年的研究找寻 令改变发生和持续的规律。
书的开篇即用作者的故事定义改变:“改变,通常是一个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失望,从而主动采取措施,承担风险,尝试用新的方法去完成之前觉得难以实现的事。”
之后展开的架构很清晰,从阻碍改变的因素、改变发生的契机、到如何使改变持久 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大量的案例,以生动的故事来启发 生活场景各不相同的读者。
总体来说,《改变》是一本信息量较大但略显繁杂的书。我个人建议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即阻碍改变的因素,因为大部分人都苦于想要而无法踏出第一步。
缺陷的潜在收益,让我既震惊又不得不认同。比如说暴食症,患者在痛苦中,暂时缓解了孤独和焦虑;易怒暴躁的性格则可以威吓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任何成功的改变的第一步都是要认清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看起来容易,但实际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意识到特定行为发生的时间、方式、原因以及触发因素,对于理解日常行为很关键。”理性思维和潜意识的情感反应常常是分叉的,只有了解 想改变的习惯的内在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找到替代机制,而非靠意志力硬扛。[2]
第二部分的篇幅最长,按因素分章节 介绍了“触及底线、创伤、心理治疗、旅行、冒险或顿悟等因素是如何诱发改变的”,建议按个人情况和兴趣选取相应的章节阅读。
例如,作者建议希求改变的旅行者尽量减少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带着更多的冒险精神,将自己沉浸在异域的未知当中,而非事事控制。用偏离计划的身心冒险来唤起深刻的情感刺激,以激发改变。
第三部分 如何使改变持久 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但书中压力、幸福和人际关系的观点,例如保持清晰的动机和目标,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等,并无太多新意,建议速读。
比较让人失望的是,作者在开篇中提出的问题之一“假设大多数成功的改变有共同的特征,如何才能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使改变持续发生?”,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回答。可能这个改变的配方太复杂了,作者只能呈现配方中的一些原料,而无法整合成一个可复制的方法论,只能草草以鼓励的姿态收尾。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作为作者客观性的加分点。就像没有普适的减肥方法那样,也没有普适的改变方法。作者能提供的只是启发,具体还是要寻求改变的人自己去观察、思考和行动。
[1]引自豆瓣内容简介
[2]可参考《习惯的力量》
改变读后感(四)
这几天工作忙,没时间翻书,新收到的几本书一直躺在书桌上睡大觉。弟弟曾经说过我,好像集书成瘾一样,弄得满屋子书,能记住多少内容呢?我也一直反思,满屋子堆积的书,有多少本是我的挚爱呢?有多少本我是认真读完的?有多少本我读过之后能有所反思?又有多少本合上之后,觉得不过瘾,又翻出来再读一遍?读书是一种乐趣,而我称不上痴迷,顶天也就是喜欢翻书之人。
困惑其实一直伴随着我,每个年龄段所思考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当你上升到一个精神层面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想事情了。我现在翻开的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和教育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家杰弗里•科特勒著的《改变》。作者已经写了50本题材广泛的著作,其中备受关注的著作包括《心理治疗师之路》《不完美的治疗师》《超越责备》《眼泪的语言》《最后的受害者》《改变你生活的旅行》等等,能写出这么多关于心理学的著作,与科特勒从事35年的治疗师分不开,而且他还在学前学校、中学、心理健康中心、危机中心、大学、社区大学等各种机构中任教师、辅导员、治疗师等工作,所以他的书在专业领域还是有一些权威的。
用编者的话说:《改变》是一本关于成长和痊愈的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集,每一章都分别探索了对改变极具深远影响的主题。《改变》探索了享受到潜在收益、不切实际的期望、消极的信念、缺乏支持和应对机能等会阻碍我们做出改变;触及底线、创伤、心理治疗、旅行、冒险或顿悟等因素是如何诱发改变的;而压力和恐惧又会使改变变得难以持久;通过找寻更深层次的意义、助人、化解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等才能使改变持久。改变自己真的那么重要吗?说一个我听到过的故事,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飞翔十分吃力。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重生。于是,老鹰很努力地飞到人迹罕至的山顶,停留在那里。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再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长达5个月漫长的炼狱,最终有那么一天,在最荒芜、最寒冷的崖顶上突然传来一声清亮的长啸,一只全新的鹰向着温暖的大地盘旋而下,老鹰为此又可以再活30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改变一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改变一定会给你带来全新的世界。
改变真的很重要,在不同阶段,就要有不同的思考,遭遇挫折的时候,就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就该想方设法去解决。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跑点上,而是赢在转折点,对于渴望改变现状、努力变得更好的你,只有改变才能获得一份真挚的馈赠。其实要改变自己也是很难的事,人的性格,接触社会的层面,与人交往等等都会影响其改变的态度,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适时改变的人,那一定是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不断让自己创新,改变自己。当然作为心理治疗师,他很大的作用就是让一些不擅长改变自己的人通过一些心理治疗,而突破自己墨守成规的防线,从而塑造全新的自己。
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改变,每个人也都很清晰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只是很少有人能有毅力坚持下去,破茧成蝶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改变之后却是另一番风景。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年纪轻轻,却从不认输,不管做什么都是追求完美,大多数人不是很理解他,说他有些狂妄,甚至妄想,但是他确实靠着自己的坚持,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说道改变,我觉得最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但凡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就会极其努力,而且能够战胜自己的怯懦。当然,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事都不想坚持的人,那我就没话说了。人们需要改变,但不是盲目的改变,很多事并不是改变才完美的,但是,当你已经无路可走的时候,你还不想着改变,那就真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