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锦集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3 11:20:36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8-03 11:20:36   小编:

《京剧艺术一知谈》是一部关于京剧艺术的著作,通过对京剧的历史、发展和表演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和精髓。作者对京剧的传统和现代演绎进行了比较,呼吁保护和传承京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让人深刻理解了京剧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第一篇

戏剧是博大精深的艺术,是国粹,是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能体会到妙处的艺术,小时后,很难理解爷爷奶奶那一辈痴迷于戏剧,尤其是社戏的时候,咿咿呀呀听不懂,乐趣反倒是在戏台底下买小人书和零食,甚至是和小贩投掷两把骰子,戏台上面砰砰砰,戏台下面别有洞天,但这种乐趣仅此而已。直到过了而立之年,阅历日增,见多了西方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反倒是越来越觉得戏剧有妙处,至少,是百看不厌的,你明明知道情节的进展,还是情不自禁的跟着走下去,这是现代所谓的大片不能比的,戏剧可以看很多遍不厌倦,大片呢?

戏剧之中,京剧为王。但是我们对京剧的了解还是太少,目前,京剧研究专家张永和先生写了一本《京剧艺术一知谈》,梳理了京剧的历史、行当、剧目、音乐、服装以及各大流派,更重要的是,把比较经典的剧目都做了简介,俨然京剧菜谱,以后有机会去北京,去国家大剧院听唱戏,应该是很不错的参考了。

这本书的特点是,点评到位,中学历史教材上提到过京剧,尤其是四大徽班进京,看的是似懂非懂,问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发问,只是死记硬背下来,看了这本书,才知晓了四大徽班原来是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各有来源背景,他们之间的互动,造就了京剧,也让人清楚地知道了京剧的脉络。当然,这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剧目简介,把几乎经典的剧目都归纳在内,就算是京剧小白,也可以一目了然。这本书会让你知道,那些剧目是解放前的,哪些是解放后的,时间脉络清晰,从这些剧目变化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气息,比如样板戏前后的戏剧,氛围是很不同的,到了近些年,有明显感觉到生气的不足,创新的不足,今人的剧目赶不上前人,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悲剧,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需要很长的道路走,但是,只要有人在努力,通过互联网,总可以形成凝聚力、圈聚力。

总之,这是一本了解京剧艺术的入门书,也是一本欣赏指南,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京剧的妙处和力量,诚意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进而了解国粹、了解传统,为文化复兴贡献一点力量。欣赏小菜谱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第二篇

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30、40年代,它的行当全面,表演艺术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于2010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艺术一知谈》一书,从京剧的诞生入手、讲解行当、剧目介绍、音乐、服装、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流派等内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艺术画卷。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历史的丰碑上记载“京剧鼻祖”程长庚,伶界大王谭鑫培,通天教主王瑶卿,世界级大师梅兰芳,他们每个人突破、创新,使京剧绽放新颜……

我对书中穷生的表述比较感兴趣,穷生,大多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书生。表演上特别注重做工,以表现人物的酸腐气为主,习惯把鞋后帮踩倒在脚下,以示其潦倒之状,故又称为“鞋皮生”,生穿富贵衣是其主要标志。富贵衣,是补缀有五颜六色补丁的青褶子,意即当下虽穷,衣着褴褛,将来仍要腾达。正可谓,行内人看门道,行外人看热闹,不是听张永和先生讲解,还真看不出戏内之意……

声声慢,慢生活,在京剧中与古人神交;在故事叙述中体会悲欢离合;在唱腔中体会角色情绪;在伴奏中感受戏曲基调;在服装道具中享受视觉之美;我听着梅兰芳唱的戏曲,感觉时间很慢,或许戏曲是一种慢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跟随张永和先生的目光,听他讲述京剧的前世今生,欣赏传统戏、新编古代故事戏、现代戏中的经典名剧,放慢脚步,放缓心态,踏上与京剧相遇的美妙历程……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第三篇

小时候奶奶家附近有个戏院,还未上幼儿园的我经常去后台偷看演员的们上妆换衣。几个小朋友趴在一个台子上看得不亦乐乎,只觉那个世界的各种新奇和色彩斑斓,正在上妆的叔叔阿姨对我们报以友善的微笑。前台传来乐器的声音和演员的唱腔,现在已经不记得究竟演的是什么剧种,但儿时的耳濡目染究竟在脑海中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记。

长大后看戏也是陪着家里的老人家,看得最多的还是京剧。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生旦净末丑们总要来上那么几句,也就成了我了解京剧为数不多的机会。京剧号称国粹,然而大多数人也只听说过“徽班进京”,“四大名旦”之类耳边风一样的名词,对京剧的历史、流派、唱腔等都不甚了了。最近读张永和的《京剧艺术一知谈》才有了一个大致的脉络。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当时最著名的三庆班北上为弘历庆祝八十寿诞。据张永和先生考证,传说中的“四大徽班”中的四喜、春台是嘉庆年间才入京,而和春班更可能是庄亲王出资办的“王府班”,所以并不存在“四大徽班”进京贺寿。张永和先生是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俗津贴专家。除掉这些身外“虚名”,张先生对于京剧种种可谓耳熟能详,诸多典故信手拈来,字里行间难掩对京剧的热爱。

其时流行于北京的剧种极多,昆曲、京腔、秦腔、梆子等等,徽班进京后对各种曲调兼容并包,道光初年和汉调合流,举办从杂呛过渡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由于南北语言差异,其后的几十年是语言本土化的过程,念白也逐渐变成了以京、汉语言为主的湖广音加中州音,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京剧,也成就了如今公认的京剧鼻祖——同光年间的老生泰斗程长庚,人品好戏品佳,被同行们尊称为“大老板”。

《京剧艺术一知谈》梳理了京剧的历史、行当、剧目、音乐、服装以及各大流派。京剧的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有其渊源,红花需有绿叶配,每个细节每位幕后英雄在京剧中起着同样的作用。记得某年春节联欢晚会有《甘露寺》选段,马长礼、辛宝达、言兴朋、耿其昌四位不同门派的老生齐唱,唱腔身段扮相由于各有所长而不同,极为精彩。这几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王佩瑜王老板学习余派,余派的特点是韵味淳厚,刚柔并济,台风端庄大方。当然王老板现在搞的艺术形式,虽然以京剧为底子却有了其他的变化。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了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京剧。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第四篇

戏曲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以前电器网络还不有发展的时候,尤其是影视剧还存在空白的时候,看戏就是人们很重要的一项艺术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条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而京剧,是我们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们国粹的代表。

因为我姥姥喜欢看戏,我小的时候倒是经常陪她老人家看戏,潜移默化中也受了点戏剧熏陶。只是那时候还小,看戏只是看得好玩,对于里面的讲究却讲不出所以然。倒是大了以后,老人家就在家里的电视上看戏了,也鲜少去剧院看戏班子唱戏了,而我,也仅是凭借着年纪的增长,看懂了些戏剧里的“花头”,便是对于京剧的好、京剧的艺术价值还是不明就里。

此番读了《京剧艺术一知谈》,倒像是给我扫了盲。从著名戏曲评论家张永和老无生的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京剧的诞生,知道京剧的形成大致在清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有一百七八十年的历史了。认识了京剧的创始人,他们被称为“同光十三绝”。了解了京剧的行当,所谓行当,就是“角色行当”,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生旦净末丑”这些,在不同时期,京剧的行当划分略有区别,书中就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予以详述。这些介绍正好为了解了疑惑,以前和姥姥一起看戏的时候,经常分不清角色,后来大概知道了角色扮相,又弄不清哪些剧里的哪些角色是哪个行当。如今,读了《京剧艺术一知谈》这本书,再回想起以前陪老人家看过的戏剧,大致知道了那些著名京剧里的角色们分别是什么行当。

接下来,书里又重点介绍了京剧剧目,重温代表性剧目。每个剧目有故事概要介绍,大致能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京剧,是我们祖国的文化名片,从京剧的剧目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惩恶扬善的愿望,京剧故事展现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人民的勤劳、智慧。

再则,还有京剧里的音乐、服装、流派、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流派、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还有票房、票友等等,涵盖面广,几乎囊括了京剧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传统京剧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工程,让我们看到了京剧的发展前程,传统的戏曲已不局限于传统舞台表演,它的创新,它的现代化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全新的面貌。记得前几个月看到过新闻,就有一则“数剧京韵”,说的是通过科技手段将京剧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沉浸式可感知、可体验、可交互的数字成果,让传统艺术和前沿科技相融合,不仅传承艺术,同时又符合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这样的形式会更受年轻一代的喜欢,旨在通过新科技的形式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国粹。而书里的这一单章内容似乎和现在、未来的京剧发展道路不谋而合。

读了这本《京剧艺术一知谈》,以后和老人家聊起京剧戏曲也能有话聊了。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第五篇

京剧艺术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很多重要的节日的大型庆祝晚会上,总少不了京剧节目的助兴。其实父母那代人对京剧有特别的情感,很多新剧是陪伴他们的青春和成长的珍贵回忆。小的时候,一家人吃过饭闲聊,提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华子良》等,爸妈就会忍不住哼几句,还会两眼放光、兴奋地聊起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

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戏曲类节目好奇。虽然看得不多,但也能模糊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台词总是那么精炼,而且特别顺畅,故事一波三折,牵动人心,动作也特别优美舒展,真是一门精美的艺术,方方面面都很讲究。

对京剧艺术,我其实一直停留在“看热闹”的“外行”阶段,觉得京剧好看,却并不懂唱腔、服装等细节。最近刚好看了一本京剧知识入门书,是戏曲评论家张永和撰写的《京剧艺术一知谈》。这本书简要介绍了京剧的诞生过程、“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的特点、有哪些经典剧目,还介绍了京剧的音乐、服装和不同流派的特点。书如其名,即使一个外行人,把这本书通读下来,对京剧的基础知识怎么也可以算得上有了“一知半解”了。能让读者得“一知”,这本入门书就达到了目的。

京剧是徽班进京后和汉调以及秦腔等其他曲调经过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腔调,以京、汉音为语音标准。菊坛曾经涌现出很多名噪一时的艺术家,他们都为这门艺术做出了贡献。同治、光绪年间齐名的“同光十三绝”以及余三胜、张二奎、汪桂芬、孙菊仙等人,在京剧创始阶段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作者张永和看来,京剧能发展到,最感谢的要数四个人。首先就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京剧鼻祖程长庚,他规范了京剧的唱腔、念白,奠定了京剧的雏形。“伶界大王”谭鑫培和“通天教主”王瑶卿分别对生角和旦角的表演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推动京剧发展上了新台阶,被称为“梨园汤武”。而世界级大师梅兰芳则把京剧艺术带到了海外。

我们常说的“生旦净末丑”指的就是京剧的行当,也就是角色分类。不同的角色,在唱念做打、服饰装扮、面容化妆等方面,各具特色。现在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行又有分支。比如生行又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旦行又包括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京剧的乐队称作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包括管、弦乐,武场则是打击乐。京剧的表演舞台有限,也只有少量道具用来象征性地表明场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要表演各种千变万化的故事场面,烘托出有感染力的故事氛围,就全靠演员的综合表演和音乐的全力配合。音乐把节奏和氛围带起来了,戏的场面就有了。这样看来,说乐队是京剧的场面,的确再合适不过。

乐师和演员需要默契配合。优秀的乐师大家,不仅仅是演奏上的艺术高超,更懂得不同演员的唱腔特点,能做到托腔保调,让音乐和演唱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为演出增色。所以,许多著名的京剧大师,都有固定的优秀乐师做搭档,珠联璧合。

京剧的服装自然也是颇多讲究,善恶忠奸、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各自都有对应的扮相,“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张张堪称艺术品的脸谱。跟服装一样,不同的脸谱,表现着不同人物的个性、品质、年龄等,“寓褒贬、辨忠奸”,富于象征意义。

通读了《京剧艺术一知谈》之后,再去看京剧表演,就可以根据这“一知”去理解实际表演中的细节,提高对京剧艺术的欣赏水平。这“一知”必然能给初入门的京剧爱好者带来更多乐趣。

2019.05.12雾凇

京剧艺术一知谈读后感第六篇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自诞生以来一直兴盛不衰。一个精神抖擞的台上亮相,一段韵味悠长的唱腔,一张细腻丰富的脸谱,无不透出梨园艺术的神韵和味道,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时至当下,京剧却日渐式微,京剧变得不那么受欢迎了,玩票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下海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欣赏京剧的受众无可奈何地日渐稀少。人们对京剧变得陌生起来,对欣赏京剧变得畏难起来。

有识之士认识到让更多的门外汉了解京剧艺术迫在眉睫,但是在众多的有关京剧艺术的书籍中,如何找到一本既能全面覆盖京剧艺术,又浅显易懂、易于理解的入门书籍十分有必要,张永和的《京剧艺术一知谈》就是这样一本与时俱进、应运而生的小书。

说到京剧,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回避它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京剧的形成离不开徽班。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徽汉合流。徽班进京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经徽、汉、京三派艺人的合作,最终在北京形成了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腔调,念白以京、汉语言为主的湖广音加中州韵的京剧。”只是这个时候,京剧称为皮黄或京调皮黄。京剧的称谓,最早是在《申报》上出现的。这都是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张永和纠正了四大徽班进京的传统说法,他认为乾隆时进京演出的只有三庆班,四喜、春台是在嘉庆时陆续进京的。而和春是在京师成立的以徽班艺人为主的“王府大班”。同时他认为京剧的形成并非二百余年,而是在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时形成,至今有一百七八十年的历史,他把京剧的历史精确化了。

京剧的表演离不开人,京剧的创始人中“同光十三绝”声名远播,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同光十三绝”各有各的绝技,只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有多么让人望尘莫及,程长庚是老生泰斗、京剧鼻祖,时小福是天下第一青衣。他们开宗立派,推动京剧的发展壮大,对京剧的贡献成绩卓著,有目共睹。

“同光十三绝”之外,还有一批艺术家也对京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开创了“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花衫”行当的王瑶卿,素有“新派青衣领袖”的美誉。张永和认为王瑶卿的贡献有三点:一是创造了花衫行当;二是从生活和人物性格出发进行表演,打破青衣花旦刀马旦甚至武旦惯常的程式表演;三是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修改、整理剧本,达七八十出之多。

京剧的行当有七行之说,生、旦、净、丑、武、杂、流,比如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门类。张永和的介绍简练精当,理解起来毫不吃力。“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每一行当的具体门类,每一门类人物形象介绍、扮演的角色、表演特色,以及典型剧目,一一点到,不作过多纠缠。

在第三章的京剧剧目介绍中,张永和对京剧的主要优秀传统剧目一一进行简要介绍,使读者对京剧的剧目有了初步认识。比如《失空斩》,可能初看之下不理解。其实就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在传统剧目之外,又介绍了一些现代京剧戏,《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等,都曾脍炙人口,久演不衰。

京剧的音乐是专业的东西,我们较为陌生。《京剧的音乐》一章,张永和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京剧的乐器、声腔、板式以及京剧乐队中的琴、鼓艺术家,以专业的眼光,用准确概括的语言,篇幅得当的文字,使门外汉能够得其门而入,不再感觉陌生。

京剧的服装在外人看来眼花缭乱,不得要领。”京剧的戏服虽成型于清代,但它的服装规格样式主要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并吸收了历代服饰特点,加以综合和美化,并充分利用了各种象征性的图案纹样来表达人物身份及情感。”这里说的再清晰明确不过了。京剧戏服的蟒、帔、靠、褶、衣五类,从人物身份、裁制样式、图案、色彩、应用等方面,在书中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介绍。此外,靴鞋、道具、脸谱这些京剧表演必不可少的戏装,令人大开眼界。就说道具吧,它的着眼点重在写意而非写实,一根马鞭,既可以代表骑马,也可以代表牵马,不同的颜色还能代表相应颜色的马匹。我们在欣赏京剧的时候,就要明白这种写意的道具所表达的含义,而不是走马观花,人云亦云。

京剧的流派纷呈,四大名旦可谓家喻户晓。张永和关于四大名旦的介绍既不铺排开去,一发不可收拾,毕竟他们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也不是失之过简,而是把各自的特点和贡献及代表剧目、主要传人加以一一介绍,在不长的篇幅内使读者心中有数。四大名旦之外,像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等人,虽分属不同的行当、不同的流派,都有相应的篇幅加以介绍,使读者不再只闻其名。

传统京剧流派之外,尚有海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流派,什么李派、张派、袁派等等,都是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派别,他们和传统派别一起共同支起了京剧的大厦。

京剧不是僵死的艺术,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动的“音配像”文化工程,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功莫大焉 ,这一盛举完全符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像音像”文化工程紧随其后,这一使用老艺术的声音,选择适当的他的后代或者传人来录像的工程,以及京剧电影工程,都是旨在传播、传承、弘扬和流传京剧艺术,造福子孙后代。

《京剧艺术一知谈》的语气是轻松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语言深入浅出,门外汉完全读得懂。这本小书读起来十分有趣,不枯燥,不生硬,是了解京剧艺术的一本入门好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