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读后感精选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3 00:35:09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2-23 00:35:09   小编: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是一篇深情的导演手记,描述了导演在创作电影《光之子》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心得。文章中透露出导演对电影创作的热情和坚持,以及对孩子们纯真的向往和追逐光明的渴望。这篇手记让读者感受到了导演对电影创作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读后感第一篇

第一次读的很快,而后反复读了几遍,每一次都会捕捉到细微的影像。书和电影一样,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呈现 呈现真实。在心安静的时候,用直觉去链接书中的画面,再投射进电影到卷轴里。好的作品像春风拂面,不是头脑的造作,而是自性的流露❤️这是一个回忆的方式。如同我们学习fo法,也是回忆自己本来面目的过程。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读后感第二篇

卡先加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藏族导演,也是唯一的一位。他来自青海藏地高原,身兼编剧、导演、摄影师多职,最新执导的纪录电影《光之子》近来在全国温暖上映。“光之子”寓意着那些生活在离太阳最近的藏区的孩子们,也饱含着卡先加对他们的美好期许: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这位曾经的逐光少年,如今已然成长为在光影中自如穿梭的电影人,一位真正的电影导演。他致力于在人的层面讲故事,传递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电影《光之子》如此,由此诞生的文字作品亦如此。

《追逐光的孩子》是卡先加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字,质朴、真诚。我把这些文字捡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拼接在了一起。拼接的日夜里,有无数感动的瞬间,它们在我脑中接连闪现,慢慢地,竟也从时光的缝隙里跳了出来,成就了笔下的这篇小文。

卡先加生活在藏地,那里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远方。他在书中描写了母亲、父亲,处处流露出对父母恩情的感激。母亲在家中磕头、诵经、给鸟儿喂食,在山谷里煨桑,去田野里拔草,这些具象的描写,就像一首首抒情的短诗,在他笔下缓缓流淌;而对于当过雕刻师、鞋匠、防雹师的父亲,他采用了感怀追忆式的描写。“我有时看他们念经,有时就在他怀里睡着。”“暴风雨中,父亲的身影若隐若现。”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他对远去时空的怀念,因为他的父亲早已过世。

“它们雕刻时光,保存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这是卡先加对影像的描述,亦是他执着影像和电影的一个印迹。年少时的他,在藏历新年时被镜头吸引,镜头里起舞的僧侣和远方的雪山,在他心中定格了二十年。他扛起相机,穿梭在城市与乡野间,在光影的世界里步履不停。这份热爱与痴迷,让他遇见了从影路上的贵人——万玛才旦。

“万玛老师是如此宝贵的电影人。”这是他在《雪豹,或最后的诗篇》中饱含深情的话语。他用黑白影像为我们呈现出一位温厚、慈悲的长者形象,无论是在苍茫原野中孤独行走的背影,还是被定格在大雪纷飞中的笑容,都让人心生敬意。如果说他此时的笔调还是诗意的,到了《留在光影里的怀念》,忧伤则从潜藏的字里行间幻化成风,让我思绪万千。每每读到这里,我总是胸口发紧,泪水不停在眼眶里打转。

“那个沉默寡言,看着有些孤独,又带有一丝忧伤的他内心藏着博大的爱与慈悲。我有幸,被他的爱和慈悲庇护了十年。”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掩卷,我不禁感叹:卡先加,又何尝不是个善良勇敢的逐光者呢?若不是,《光之子》中,他的镜头不会总是向着阳光;若不是,《追逐光的孩子》不会如此打动人。

愿它们,生生不息。愿你我,逐光而行。

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读后感第三篇

在纷繁复杂的当代文学与影视领域中,《追逐光的孩子:光之子导演手记》就像一股清流。全书如导演的纪录片一般,质朴的字眼、平实的叙述,但就是这样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如影片中藏文化里独特的色彩般熠熠闪烁,如春雨密密斜织地钻进每个人的回忆——

《妈妈的味道,家的味道》中提到卡先加在东京遇到居酒屋老奶奶,想起了小时候妈妈送他上学做的馍馍、煮的奶茶。作者说“人类的很多情感好像都是通过饭菜传递的”,不禁让人想到高邮的鸭蛋,想起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忆起秋风吹起的莼鲈之思。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余光中反反复复、颠来倒去、矢志不渝里诉说的乡愁。

卡先加说“我一直独自向前,追逐自己的梦想,追逐望不见的远方”,“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时间,特别想离开家,可离家的日子,又时常想念家的日子,又时常想念家的味道”。卡先加作为仍处在成长道路上的新人导演,作为远离故土、独在异乡上下为梦求索的青年人,让读者看到了曾经的、现在的自己——追梦的执着无畏与迷茫徘徊、年轻人渴望挣脱家的怀抱又眷恋家的温暖,矛盾的感情与理智交织着,是当下每一个坦率、真诚的年轻人。

紧接着这篇文章的是我最喜欢的《在东京阿佐谷地铁站大哭一场》,在上一篇的基础上,卡先加把情绪加到最浓——“从中央本线的阿佐谷地铁站出来,我们互道晚安,看到彼此眼中的泪水,最终大哭一场”。像跳楼机不断攀升一般,不安的、不对劲的情绪一直叠加、叠加、再叠加,直到顶峰,直到落地,直到脚踩在大地上,一切才有了实感,情感化作泪水才终于宣泄而出。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写到,“东京的夜晚,繁忙依旧。人们行色匆匆,没有注意到我们眼眶里的泪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异乡漂泊的孤独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也正是“在实现电影梦想道路上遭遇的种种崎岖、艰辛与水到渠成后的‘柳暗花明’”,这种真实的笔触,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本书的最后两个篇章,《雪豹,或最后的诗篇》、《留在光影里的怀念》,卡先加感怀了他的老师、电影创作道路上的引路人万玛才旦。“那个沉默寡言,看着有些孤独,又带有一丝忧伤的他内心藏着博大的爱与慈悲。我有幸,被他的爱和慈悲庇护了十年。”字里行间是脉脉的温情,这温情下有卡先加导演对万玛才旦老师的孺慕之情,也饱含着编辑苏靖老师对文字的纯澈之爱。这两个篇章不仅凝练了刀玛才旦老师对卡先加“如家人,如哥、如父”的爱与珍惜,更是伯牙子期般中式情感的最好重现,是颇具史料价值的存在。

专业书评人讲得好“在围绕‘藏地电影新浪潮’展开的史料梳理、对话访谈和深度研究越发涌现的今天,卡先加这部自述,足以给包括松太加、拉华加、德格才让等在内的优秀藏地电影作者,提供文本示范。”

《追逐光的孩子》不仅仅是对一部纪录电影拍摄过程的记录,更是对生命、对人性、对信仰的深刻探索与表达。卡先加以镜头为笔,以文字为墨,绘就了一幅幅关于藏地、关于人性、关于成长的美丽画卷。而正是有了藏地“万物有灵”与敬畏自然的信仰加持,书中文字自蕴诗意与禅意。这不仅是对卡先加个人艺术成就的见证,更是对新一代藏族电影人创作力量的肯定与期待。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能追逐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之地。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