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你就是光》,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文字描绘出爱情的美好和温暖,让人感动和启发。文章中的情感真挚,情真意切,让人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和力量。整篇文章让人感觉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勇气,值得一读。
《你就是光》读后感(篇一)
7点半拿了快递,一口气读到凌晨3点读完了,<你就是光>这本书语言真的称不上精心雕琢过,白话得我感觉作者在跟我扯谈哈哈哈哈,书名我都觉得有点非主流,还有那些引用的名言显得都有点东拼西凑~
但是但是但是,我对作者的童年经历,和她对自己的期待反思和复盘深感共鸣!!!这本书很像乡间赤脚医生开的土方,潦草但有用
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我赋能,她对生活正面迎战的态度真的会给喜欢内耗的人一记重拳出击!!打得你无比之清醒~
《你就是光》读后感(篇二)
两个小时时间,沉浸式阅读,一口气看完这本《你就是光》。故事很引人入胜,语言平实有趣,很有代入感。
前面童年的故事,莫名戳心,有两三处强共鸣,感同身受,潸然落泪。可能我也是有类似拧巴敏感的隐伤,埋在心底,突然被故事勾了出来,在曲曲的故事里恍惚看到了自己。哭过特别治愈,好像是穿越回去抱了抱那个曾经脆弱无助的小小的我。
感情的那部分我也很喜欢,大多数女生应该天生都有恋爱脑吧,都是在生活磨砺下学会了理性,学会了放下,最后才学会了淡定从容。这里很感谢曲曲直播和课程里总结的理性长情的相处模式: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我赋能。女生提供情绪价值,置换男生提供的物质支撑,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才会走的更久。
人情世故事业篇,很有启发。有分寸,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价值。关系的本质是交换,给对方提供价值,特别是对方需要的独特的价值,才会让这段关系互利互惠走的更久。
PS: 以上是去年底这本书刚出时候看完写的,再之后,看到了曲曲的直播被同行疯狂举报,被各平台封杀,甚至还被半官媒点着名写批判文章。不敢想象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去经历这些会怎样。但是哪怕在最后几场直播里,曲曲还是依旧理性快乐爽朗自信,正能量满满。由衷的佩服。正好豆瓣搜到这本书了,把去年底的文字贴过来,mark一下看过喜欢的书,互联网“相识”且钦佩的人。
《你就是光》读后感(篇三)
曲曲在直播的时候,每连完一个麦,就抽空介绍一下自己写的书,态度,表情甚是扭捏,不好意思,因为书里写的只是她的逻辑框架中的冰山一角,就是在海平面上能让人看到的那一角。毕竟书里能写的,书里让写的,能印刷出版的,白纸黑字的,都是上得了台面的东西。那些更刺激,更辛辣,更挑战人性,更在法律道德边缘疯狂试探的东西,不能在主流媒介里面传播。
前半部分写的都是一些曲曲的人生小故事,每个小故事最后,都像是中学生作文一样,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海涅曾说过,季羡林说过,春夏在真人秀说过,亦舒说过,朗达拜恩说过,雷军说过,吴士宏说过,稻盛和夫给出过,孟子曰,等等等等(有些人我都没听说过)。当然,故事都是节选版,这几个小故事,曲曲直播的时候,都讲过,而且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比书中精彩多了,边讲边笑边哭的真情流露,比书中更加活灵活现,更让人感觉到,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后半部分,曲曲稍微透漏了一部分她的商业逻辑,为什么这个赛道她可以跑得通。武汉大学艺术专业,多才多艺,酒吧驻唱,熟悉酒吧的商业逻辑,投资过会所,深谙此道,从酒吧驻唱到成为酒吧的投资人,股东,在我看来,和同为武大校友的雷军,从程序员到成为CEO,这是同样的上升路径,从打工人变老板。并且我认为曲曲的成长路径更接地气一些。同理可得: 曲曲也是武大的优秀校友。雷军也是玩互联网营销的,曲曲的互联网影响力毫不逊色,甚至比雷总跨界跨的更狠。被封了不下八百遍了,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商业逻辑跑得通的关键点,是这个赛道里面,大家纠结的都是一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曲曲直击痛点,这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是为了什么?为了变现,并且是大额变现,大额到可以上热搜的那种大额变现。只有当客户能够变现,或者有变现的可能,客户才有付费意愿。这不是一种咨询,一种求助,而变成了一种投资。而投资的逻辑,就是投资回报率,商业的逻辑成为了人际关系的唯一逻辑,评价亲密关系好不好的唯一指标,就是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从亲密关系中变现,而不是情感导师提供的那些假模假式的安慰,站在客户的立场骂对方几句,才是这些客户的主要诉求。我听到的最多的诉求是,“为什么我连一杯奶茶都要不到,而直播间的姐妹能拿到几百万上千万的付出?”,这句话一出,曲曲的商业框架搭建完成。
这谁能不心动?谁能不焦虑?甭说我还没想好,如果拿到几百几千万,到底该怎么花,光是听到这个数字我就已经开始心动了。我虽然不知道怎么花,但更多的钱肯定不是坏事啊。曲曲在直播间也经常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这个心态,有命挣,没命花”,“你晚上睡得着吗?反正我睡得着。” “你这么贤良淑德,干嘛搞这个关系?” “假性高位,明明是你处于弱势,还要站着要”,“你这个适合1v1”。在直播间听到的故事,有时候真的像是剧本,但一次次的证明,是我的想象力匮乏。我的格局不够打开。曾经看过一些报告文学,黄莺莺的演讲,潘绥铭教授的研究,但看直播的那一刻,我觉得那些学术语言都太不接地气了,而且都是在圈地自萌,那些学术论文都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都是采访,转述,得出的二手,甚至是三手的结论。不仅过时,而且只有干巴巴的字,一个故事,学者写出来,中间商赚差价,肯定是有折损和曲解的,而让当事人自告奋勇在直播间里亲自讲出来,当事人叙述故事的语气,态度,都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这个案例,甚至能理解出一个完全不同结论的故事。
黄莺莺在演讲中提到过的一点,当年她去做田野调查,因为经费不够,无法调研接触到天上人间那样的高档场所,造成学术调查研究不全面,不充分,而这一部分,被曲曲接力上了,曲曲在这方面,一不小心,打破了学术圈里面的壁垒,曲曲接触到的案例,一个月,比传统学术圈几年接触到的还要多,还要丰富,而且很有时代特色,没有滞后性,我甚至觉得曲曲,如果做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够大有作为,甚至顺便拿个博士学位都是可能的。过去的社会学学术圈太象牙塔了,无法接触到最边缘的案例,借戴老师的书名一用,曲曲能够在直播间展现出如此之多的鲜活生动的案例,有一种《浮出历史地表》的感觉。过去,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案例,随着直播时代的到来,让你一次看个够。当然,学术圈赚的钱肯定是不如直播来的多。当然,如果格局再更大一些,继续扩展学术研究的边界和范围,那就要研究爱泼斯坦了。那就要研究库布里克的电影《大开眼界》了。
这个商业逻辑能够实现的另一个原因,在书中的最后部分也提到了,就是要锚定精准人群,说人话就是赚最有钱的人的钱,不做下沉市场。既然要利用亲密关系变现,就不能在”秃羊身上拔毛“,他本来就没多少,就算都被你薅光了,你也发不了,你把他薅秃了 ,他能跟你拼命。曲曲每次都要苦口婆心的说,不要拿我教你们的用在下沉市场,你们怎么就是不听啊,我说我怎么这么招恨。要找大客户。而且尤其是要打击那些有钱,但一天天只秀光环,不付出,不花钱的白P类型。而亲密关系的选择不同,能够带来如此天上地下的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贫富差距。选择大于努力,为什么?还是同样的逻辑,因为贫富差距。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选择不小心,就无法阶级跃升,无法少奋斗十年了。而贫富差距越悬殊,这个商业逻辑就越合理,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突然唱起来了)。没办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方法,已经不多了,谁不想被带动?而先富却对要带动的后富们,挑三拣四,甚至反向收割,反复收割,本来想被带动的,怎么被当成了韭菜被割的越来越穷了,这种案例在曲曲的直播间,家常便饭。先富和准后富们互相勾心斗角,因为大家都越来越不好骗了,地主家的傻儿子也不多了,赶快学习起来吧。曲曲为实现共同富裕也算做了一点贡献。说不上功成名就,也算是雪中送炭了。怎么突然就上境界了。感觉怪怪的。
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不管,这个世界的偏见,重女轻男,嫌贫爱富,都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是要利用这些人性的弱点,世界的偏见来为我自己获利,赋能。但”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我赋能”这句话, 却没能写在书里。没有人把自己标榜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他们却无处不在,甚至要把所有人变成这样,这些虽然不是那么能搬得上台面,但为了自己能过的更好,脱贫致富有什么错呢。不知道 ayawawa 看了曲曲会有什么感受,“都是我的,这些本来都是我的”,还是“ 这个世界到底是属于年轻人的,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