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是一部探讨中日书法发展历史的著作。通过对比中日两国书法的演变,揭示了书法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日书法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让读者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读后感(一)
“我们对书法史上登场人物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其生平介绍层面,鲜有对其内心世界的挖掘。书法史是人类所积累的智慧结晶,难道不应该将其建构得更富有生命感,更令人深省吗?” 书法是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内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的一种表现汉字之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龙飞凤舞般的挥毫泼墨,还是精工细巧似的雕琢,一次次的运笔之间,书写的不单单是纸面上的汉字,更是书法家们当时内心的写照。 练习书法需要有恒心,至少需要二三年不断的努力才能打好基础。每天的练习量可以适量减少,但要坚持不懈。如果偶尔有间断,也不要心急,但要像打太极拳一样保持连续性。在不写字的时候,心中也要存有书写的意愿。与其一天写很多字,又停几天不写,不如每天写少量字,但要保持连贯性。最后,要注意书法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段时期的用功之后,可能会遇到“困境”,自己越写越不满意,这时要坚持奋发,克服难关,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在不断进步中,才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书法的高峰。记住,只有坚持练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是日本书法的根源,日本书法家们常常谦逊地称中国为“娘家”,而中国的书法家们也每每以这一点感到由衷的自豪。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遗产,确实值得文明古国的炎黄子孙们为之骄傲。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中日书法发展的脉络娓娓道来,对不同时期书法界的代表性人物与作品也有着精彩的介绍。翻开此书,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开启中日书法的溯源之旅。同时,本书也包含了作者对书法作品背后故事的分析与解读。当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优美汉字的简单排列之后,书法家背后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时的心境,都会让我们仿佛也握住了那支天人合一的毛笔,对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生出新的认识。 书法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传统文化的那扇大门,去向古人学习,也与古人做朋友;书法也是一面镜子,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于它的书写和理解,可以记录和映照出那个阶段中自己的面貌和变化;书法还是一门语言,我们经由它获得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心中所感,通过笔墨来呈现与舒解,古来文人莫不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和意义。
《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读后感(二)
《笔底千花》是一本写法很特别的书法史,作者鱼住和晃将中日书法史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两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根植于汉字文化这一深厚的土壤。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中日两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正是汉字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的传承和发展。 王羲之:书圣的曲折人生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然而,王羲之的生平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琅琊王氏,却因父亲早逝,叔父王导的监视而性格孤傲。他曾任会稽内史,却因政见不合而辞官隐居。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和艺术风格。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既有“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飘逸,又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遒劲有力。其行书作品《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①行书”,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颜真卿:儒家精神与道家情怀 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家和政z家,其书法作品以“端庄凝重,雄浑古朴”著称。他的书法艺术体现了儒家忠孝仁义的价值观,如《颜勤礼碑》中展现的严谨法度和《颜真卿碑》中体现的厚重力量。同时,颜真卿的书法中也流露着对道家世界的向往,如《麻姑山仙坛记》中展现的飘逸灵动和《大唐中兴颂》中体现的苍茫大气。这种儒道兼备的艺术风格,使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裕钊:书法中的老庄美学 张裕钊是清代书法家,其书法作品以“外方内圆,刚柔相济”著称。他的书法艺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如对“无法”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尚。张裕钊的书法作品既有“峻拔刚健,力透纸背”的气势,又有“飘逸灵动,变化多端”的韵味。其代表作《张裕钊千字文》和《重修南宫县学记》等,都展现了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别具一格的书画奇才 吴昌硕是近代书画家,其书画作品以“雄浑古朴,大气磅礴”著称。他的书法艺术深受石鼓文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吴昌硕的绘画作品以花卉、山水为主,用笔大胆,墨色浓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书画作品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其艺术成就对中日书法艺术交流有重要影响。
《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读后感(三)
兰亭流觞,书法美男王羲之
兰亭是一个驿亭,位于会稽山阴,因为越王勾践喜欢兰草,于是种满园的兰花,后来就被叫作兰亭。王羲之自幼丧父,寄居伯父家长大。大抵内心有一些悲凉愁绪,长成了一个文艺青年。因为他才华出众,所以身边就聚拢了一群文艺青年。每年的三月三,兰草盛开的最旺盛的时候,这群爱好诗文的文艺社团就在兰亭相约,斗酒写诗。是一种被称为“兰亭流觞”的玩法,就是流水席,当酒杯飘到谁跟前的时候,他就得吟一首诗。如果吟不出来,就喝一杯酒。然后把大家的诗弄成集子,就是兰亭诗集,而王羲之专门给诗集写了序文,于是称为《兰亭集序》,其实就是《兰亭诗集序》。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回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篇《兰亭集序》,集书法与诗魂于一体,成为传世名篇,将一段时光和文化、书法集于大成。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书法乃心性之学,非技艺也。”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书法的本质——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的抒发。《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一书,是由日本学者鱼住和晃精心编纂,感受书法艺术之美妙。
从古朴稚拙的甲骨文,到流畅飘逸的草书,这一路走来的演变与升华,正是书法源远流长的美学传承。
中日书法史上,不乏名垂青史的大师与传世佳作。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赵孟頫的《洛神赋》……这些名字与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深深影响了日本书道的发展。鱼住和晃在书中,不仅对这些经典之作进行了细致的解析,还深入剖析了创作它们的书法大师们的心路历程。正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作者通过对书法家个性与情感的挖掘,使得每一幅作品都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墨迹,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载体。
《笔底千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对书法技艺的讲解,更在于它对书法作品背后故事的深刻剖析。鱼住和晃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书法作品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与人生哲学。如怀素的狂草,是其酒酣耳热之际,心无挂碍、挥洒自如的写照;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是在国破家亡、悲痛欲绝之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些故事,让我们理解到,书法不仅是技艺的修炼,更是心性的磨砺,是对生命哲学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