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内向思考》,我深有感触。书中强调内向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内向者在独处中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内向并非弱点,而是一种优势。通过培养内向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信。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内向的价值和力量。
内向思考读后感(一)
很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最近把《内向思考》读完了。在豆瓣上翻一下评价,和预想的差不多。冗长的案例,翻来覆去说同一个道理:生命,需要独处。另外提供了独处的两个选择:运动(跑步,或者游泳),写作(写备忘录或者日记)。全书的价值大概如此。
不过在回味的时候,与主题若即若离的案例倒提供了一些历史的侧面。比如诺曼底登陆前的决策;南北战争中的插曲;马丁·路德·金的最后时刻。浓缩进历史书的总是简短而生硬的,但在这本书的案例里,还可以窥见先贤在历史关口的犹豫与挣扎。
内向思考读后感(二)
很有幸在本书出版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能够读到此书。
《内向思考》给我最大的启发当然就是作者大篇幅阐述的独处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好处。不管身处什么样的地位和人生阶段,都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进行深度思考,不管思考围绕的话题是什么,关于人生还是工作,只要注意力全部投入其中,整个过程带给我们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
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机不离手,很容易被庞杂的信息所左右,如果不主动的为自己创造内向思考的机会,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机器。
但是本书因为作者来自于西点军校,所以采用了大量的关于军事和战争的历史案例,有些故事听起来引人入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让人看多了不免有些许乏倦,其实所有的案例都旨在佐证独处给领导者甚至说所有人所带来的益处。
通过本书,让我意识到,今后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主动的为自己创造独立的空间去进行深度的思考,至于空间,也不必特别在意,哪怕路上拥堵时在等信号灯的车里,还是单位附近图书馆里的长椅上。短短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都可能让我们理清思路,增加效率。
内向思考读后感(三)
看了一下作者的简介,就明白了为什么书中关于战争,士兵,将军的例子这么多,作者是西点军校的教授,内容不错,不过就是例子有点赘述。
独处是个奢侈的事情,好多人在卫生间里待好久,还有的人下班后把车开到自己楼下车库后不肯上楼,也是珍惜一点点的独处时光。不管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都是难得的一段向内看的时光,看见自己最深层的需求。
有人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三个以上,往往我们都很绝望的认为一个也没有,或者只有一条。做出来的结果就是冲动和不可收拾。如果尝试着多向内看看,看看内心最大的需求,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很多人的工作简单而繁琐,好像深入思考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只是工作,可以推广到人生规划,生活,思想,种种。我以前也以为工作会是我生活的全部,因为只有工作好像才有回报,才能给我生活保障。现在经历的多了,发现只有工作的人生太单薄了,一个饱满鲜活的生活都充满了各种惊喜,工作是给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充实了其他,才给工作更大的能力,走的更远,收获的更好,我想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读书就是会给人很多力量,这本书虽然没有那么好,但是也属于给人力量的其中一本,现在的我比起十年前来好了太多,有力量,有希望,不畏惧,温柔而坚定。当年那个自闭的初中小姑娘,生活绝望,没有人关心,唯一的希望就是考上高中,然后学习又不得法。每个人力量的来源都不一样,但是我想读书和独处是能给绝大多数人力量的方法。
花上一小时去读一读,我相信不虚此读。
内向思考读后感(四)
孤独时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第一、 清晰思路
第二、 逻辑分析
第三、 直觉判断
关于直觉判断的章节其实是很难懂的,很多人会有疑问,直觉判断是不是跟前面讲得逻辑分析有冲突?或者直觉判断是否可信等等。其实获得清晰的直觉和逻辑分析思维都是处理信息的过程。
直觉是在意识思维的深层次形成的。他是你在过往种种经历以及感受相结合,这些联系通常是根据规律形成在脑海里的反应。
直觉不仅需要我们的眼观,而且需要聆听,聆听内心的轻声细语。的确,有时候直觉是显而易见、强有力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微妙、低调的,因此通常要求我们在精神宁静的状态下透过意识表面深入探究,要求我们达到更深一层的独处境界:不仅隔绝来自他人的侵扰,而且格局自己内心的嘈杂。
逻辑分析需要聚焦,而直觉在通盘考虑下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因此,直觉对逻辑分析不仅起到检验作用,还起到辅助作用。逻辑分析进入死胡同时,直觉往往能够提供答案。
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找出决定一切的关键变量,而直觉则能引导我们判断变量将如何变化。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
第一、 保持情绪平衡
第二、 接受真实的自己
第三、 内心平静
第四、 容人之量
因为决策是一个不断权衡各种利益冲突的过程,只有沉着冷静的领导者才能避免自己情绪扰动的影响。然而,正因为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领导者往往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沉着冷静。
责任就像个杠杆,当某一端受到逆境的压力时,就会影响领导者的情绪平衡。当逆境的压力过大或者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出现,可能就会让领导者一下子失去平衡。优秀的领导者并不是不会失去情绪平衡,而是能及时恢复。
独处可以让你在别人慌乱的时候静下心来思考。
有时我们对某件事的焦虑与这件事本身并不相称。当我们在离困难过近的位置看待它的时候,困难往往会比实际上显得更为严峻,更为势不可挡,
当困难占据了我们视野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
对于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我里面大部分案例分享的内容都被我直接一眼带过了,但我认为本书的精髓在于他给读者带来的思想启发。“独处”本身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就非常难得,很多人想象中的“独处”其实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而没有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考内容的方式,也有很多人会认为,他们现在是没有资格享受独处的。这些观点其实都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或者希望成为领导者的人来说,独处不是成为接触领导者才能得到的奖赏,而是成为杰出领导者的必经之路。
对于是否需要一整段的时间进行独处,我个人认为这个因人而异,我在本书翻阅之前认为自己是完全没有做到独处的思考模式的,但是合上书本的时候,我觉得我正在用很多属于我自己的独处方式去获得同样的效果,比如在琐碎的时间安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本质,比如在问题无法得到答案的时候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很多时候不过就是半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间,但是这些小小的独处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时起来很大帮助作用的。
内向思考读后感(五)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通过独处来思考和充电的人,那在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灵魂拷问”。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有个长着一头金发的7岁男孩,平日里最喜欢反反复复翻阅那套几乎有他三分之一体重的大书《世界图书百科全书》,逐字逐句地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再大些,他最喜欢一个人待在一个地下车库里,专心捣鼓自己的事。甚至连妈妈叫他吃饭,他都不感兴趣。他的妈妈忍不住问他:
“你在做什么?”
“我在思考。”他吼道。
“你在思考?”那个妈妈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于是,他被母亲误认为是心理有疾病的孩子,被强行拉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在观察了他之后,给了这位母亲一个建议:
“你最好不要干涉他。”
这个男孩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在我们的文化中,“喜欢独处”,似乎是不被允许的,人们经常会把这种特质当成一个人性格的某种缺陷,似乎也成了“必须要被改掉”的缺点。
因此,也有很多想要独处却又无法忍受别人眼光而自我阵地不坚定的人,为了迎合他人,让自己看起来更“正常”,更好地在群体中生存,他们开始强迫自己变成一名“彻头彻尾”的“追随者”。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一件事情,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体会不到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只是盲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遵从于过去的习惯而维持原样。
这一过程已经不再带来新鲜的体验,我们成为我们心灵上的陌生人,我们与内心的需要、深层的体验失去联结。最终产生一种重复的无力感。
所以,可能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出一些改变。
西点军校领导与心理学教授迈克尔·欧文,在他的新书《内向思考》中说:
那么,我们到底能从内向的思考中获得什么?
独处有助于理清思路,想通复杂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清楚自身劣势,更好地扬长避短,甚至可以通过直觉的潜意识思维发现意识思维尚未发现的关联。
艾森豪威尔说:
作者认为清晰的直觉可以在精神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获得。
而逻辑分析是一件将事情化繁为简,从而做出决定的方法。清晰的逻辑分析思维最难获得,只能通过严谨的推理演绎思维得出。由于通过逻辑分析理清思路的过程困难而缓慢,因此最好而且可能只能在独处下完成。
直觉是在意识思维的深层次形成的。它能将人们全部经历的根据规律行成的联系结合起来,并在通盘考虑情况下发挥最好作用。直觉不仅能检验逻辑分析的准确性,还能对其起到辅助作用。
如果逻辑分析能帮我们找到决定一切的关键变量,直觉则能引导我们判断变量如何变化。直觉也能在逻辑分析行不通的情况下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劳伦斯曾说:
直觉不仅能让人思路清晰,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一方面,它可以在密不可分的事实间建立联系。比如,苹果落地看似和天体物理学毫无关系,牛顿却能利用直觉从中得出重力定律。
另一方面,直觉还能提醒我们周围环境形成某种规律,也能提醒我们某个本该出现的规律却未出现。比如,一间正常情况下会十分嘈杂的房间吗,而我们走进去后却鸦雀无声、万籁俱寂,这时,直觉就会告诉我们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英国诗人吉卜林的《如果》中有句诗:
独处后的内向思考可以让你在别人慌乱的时候,保持情绪平衡,静下心来思考,并且思前想后。当你去思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一连串事情牵着走”。
当困难占据了我们视野时,我们不妨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解开自己感情的缰绳。
这种情况下,富有成效的独处能够改变我们的视角,将我们从身边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跳出当前的处境,从更大的背景和层次中看待现有的问题、看清自身的局限。不光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恐惧和指责中解放出来,专心正面行为,还能在理性和感性方面,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面对在困难中产生的愤怒、恐惧情绪,内向思考会让我们以更具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同样
的问题。以防做出过激反应,在对困难事件做出回应之前会稍微停顿一下。
为此,我们不仅能正确应对自身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还会对一些伤害过我们的人生出同情之心。
内向思考可以让我们目标清晰,坚定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深深扎根于内心的道义勇气。面对外界嘈杂,道义勇气能让我们无视这些声音的干扰,一路向前。
亚里士多德曾说:
“习惯于藐视恐惧就变成了勇敢之人,而成为勇敢之人后则更能够无畏。”
通过内向思考,你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认识到自己所坚持目标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局势比较,效仿他人为榜样,以坚定内心和信念。
我曾经看过作家陈忠实的自述。
他说,自己在准备开始写长篇小说时,跟他同时期、同地区、同协会的路遥,已经因《平凡的世界》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可想而知,当时的陈忠实,处在多么尴尬的境地中,他当时虽然也小有名气,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一部也没有。
他的一位朋友非常替他着急,对他说,你今年再写不完长篇,就从这楼上跳下去。
可是他却说:
于是他不急不慢,稳扎稳打,从小说萌生到最后结尾,从准备素材到构造框架,从草稿到正式稿,他用了整整六年时间,完成了引起文坛轰动的《白鹿原》。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纷纷扰扰,不光有发达的科技逐渐开始侵占个人空间、销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还有个人与他人的无形对比与参照。独处的内向思考力,不仅让你关注自己的内心,直觉和逻辑也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之前很火的日剧《家族的形式》中的主人公永里大介,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东京购得了一套大型的独居公寓,禁止外人随意入内。大介崇尚独处与自由,拒绝婚姻。除工作外,他的日常爱好就是健身、骑行、旅游。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永里大介只顺从自己的内心,钻研自己向往的领域,无关乎他人,不在乎俗世。
这让我想起了主持人陈鲁豫,她说过:
其实,很多人独处时,他们并不孤独,沉默,只是他们汲取力量的来源。
刘若英也一直倡导独处的生活方式,虽然她已经结婚,但她一直保有孤独的自由。
独处的时候,她会自己思考、发呆、看看书,想想近况、规划未来。自己需要什么、当下的心境如何,都是在孤独的时刻得以思考完成的。
独处是自己走向自己。当我们不用被迫与他人对话,才有时间与自己对话。
内向思考的准备
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与准备,我们可以让独处时进行的内向思考更加富有成效。
下面的建议可以帮助那些还不习惯独处与内向思考的人。
如果我们真打算利用独处的时间来仔细考虑某件事情的话,可以提前把它从纷杂事物中拎出来,并进行简单的资料浏览。
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会有意识地对处理的事情进行优先级排列,对拎出来的事情就可以优先处理,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思考时更畅快,也更容易顿悟。
内向思考的结果有时会让我们有一种对事物顿悟的感觉,但并不是所有的顿悟都一定是好的,有的可能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或缺陷,意识到自己之前做错的事情。。
独处就是让我们不断地接近真相,尽管这些真相有时会让我们很难堪。但这非坏事,我们要提前做好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与心理建设,要知道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正是改变的机会。
外向型人格的人通常来说更喜欢与人谈论问题。
但是当他们接触了内向思考后就会发现,原来他们可以通过内向思考来进一步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之后可以把通过内向思考找到的亮点进一步与人交谈,这也是一种享受。
当他们能感受到内向思考的其他好处时,包括创造力、情绪平衡和道义勇气等,他们会更为感激独处的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夺走了人们大量的注意力。在地铁上放眼望去,没有一个不盯着手机的人。
好像一时不看手机就会落后于时代,持续接受繁复的碎片化信息和“快餐信息”,人们的专注力都被严重分散了,哪里还会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思考呢?
据说,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乐于独处的内向思考者。
茱莉亚·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海伦·亨特、巴菲特、达尔文、爱因斯坦、J.K.罗琳……
百度李彦宏、华为任正非、腾讯马化腾他们也都是善于独处的内向思考者。
爱因斯坦曾说过:
叔本华在他的《思想随笔》里,这样写道:
“让思维独处”更易让人不为外界所迷惑,所干扰,所世俗。
每天混迹人群的人看起来很热闹的生活,其实更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
也正如《内向思考》作者所言:
“要获得真正的感悟,首先要终止内心的嘈杂。”
注:文章为本人原创,转载需留言,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