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当家》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杰克因母亲去世而成为一家人的顶梁柱。在负责照顾弟弟和姐姐的同时,他还要应对家庭经济的压力。通过杰克的成长和坚韧,观众们深切感受到了亲情和责任的重要性。这部电影令人动容,给人带来了深思。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一)
如果每天早上你的儿子或女儿都像你一样做好早餐,然后叫你起床洗漱,然后再去吃早餐。吃完早餐他(她)先送你去上班,然后再去学校上学。偶尔遇到你在公司里闯了祸,你的上司还会打电话给你的儿子或女儿,叫他们来你的公司处理你的问题,然后他们又不得不请假从学校过来你公司,你觉得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是不是会觉得狠滑稽,狠搞笑啊?怎么孩子的职责和我们的职责完全反过来了呢?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二)
你是否还记得电影《小鬼当家》里的凯文,被父母遗忘在家里,独自面对两个小偷,他勇敢地应对这一切。等到父母回到家里时,家里一切如旧,就像小偷没有来过一样。 试想一下,小孩来当家是一种什么体验?当孩子跟大人的角色互换,小孩成了当家做主的小家长,大人成了任性胡闹的大小孩,生活会不会乱了套呢? 由马丁·维德马克、佩特·利德贝克、派乐·法什赫德合编的《小孩当家》讲述了詹森一家角色互换后的故事。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的是詹森一家一周的生活,阿尔文和卡伊萨这两个小家长督促父母上班,陪胆小的妈妈看牙医,带着父母去学游泳、参加曲棍球赛、给父母做饭、读居家广告册等等一大堆事。 下册讲的是两个小家长在暑假期间,带着家里的三个大小孩骑行旅行。在营地遇到了约尔马兹一家,这些大孩子们聚在一起差点乱翻了天。他们给森林里的昆虫举办了昆虫世界杯,跟招待处的格列塔不打不相识等等一些鸡飞狗跳的有趣事情。 小时候,总想着要快点长大,认为长大了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再也不受父母的管束。长大之后才发现,能回到小时候多好,自己想怎么闹腾就怎么闹腾。通过角色互换,我们明白了,父母孩子之间要互相理解,父母有父母的不易,孩子有孩子的不易。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快点长大,实现冰淇淋自由,汉堡自由……做一切自己想做的,实现当家做主的自由,每次都会因为一些小矛盾和父母赌气进行所谓的抗议。 幻想自己有一天成为父母,我就会……,就不会那样……,可是当真的成为家长后,真的可以那么自由吗? 《小孩当家》这本书就实现了儿时的愿望。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互换,所有的日常都能很细节都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孩当家的苦恼细致地描写出来。搭配着诙谐的漫画,让人眼前一亮。
无论是母还是孩子,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文中的日常细节很好的描绘詹森怎样善于沟通,处理家庭矛盾和有担当,奖赏分明等这些场景。让我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由瑞典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马丁.维德马克写得,,他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儿童作家。他多次宋获文学重量级奖项—埃米尔奖、瑞典政府金质勋章等等,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这部脑洞大开不走寻常路的漫画书,它的幽默中蕴藏着满满道理。 1、善于沟通、有耐心才是最大的宽容 俗话说,心急吃了热豆腐。詹森一家每天早晨都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啊卡文和卡伊萨每天都早早做好早饭。但不想上班的妈妈和不愿带领带的爸爸都成了两兄妹的痛点。每次她们都是耐心说教和等待。劝说之后,再一起上学上班。 2暴力解决不了问题,赏罚分明。 爸爸在单位里和同事闹矛盾打架,经理打来投诉电话。啊尔文告诉爸爸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事闹矛盾,这样的后果就是爸爸不能打开电视看马赛,不能上网……以此来惩罚。 3每个人都要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并勇于承担 爸妈想养小狗,尼古拉斯兄弟家送了条小狗,但爸妈兴奋过后,并没有和想象中那样去照顾和爱护小狗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四)
小时候,总是期待着自己能够快点长大,实现冰淇淋自由,汉堡自由……做一切自己想做的,实现当家做主的自由,每次都会因为一些小矛盾和父母赌气进行所谓的抗议。 幻想自己有一天成为父母,我就会……,就不会那样……,可是当真的成为家长后,真的可以那么自由吗? 《小孩当家》这本书就实现了儿时的愿望。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互换,所有的日常都能很细节都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孩当家的苦恼细致地描写出来。搭配着诙谐的漫画,让人眼前一亮。
无论是母还是孩子,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文中的日常细节很好的描绘詹森怎样善于沟通,处理家庭矛盾和有担当,奖赏分明等这些场景。让我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由瑞典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马丁.维德马克写得,,他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儿童作家。他多次宋获文学重量级奖项—埃米尔奖、瑞典政府金质勋章等等,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这部脑洞大开不走寻常路的漫画书,它的幽默中蕴藏着满满道理。 1、善于沟通、有耐心才是最大的宽容 俗话说,心急吃了热豆腐。詹森一家每天早晨都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啊卡文和卡伊萨每天都早早做好早饭。但不想上班的妈妈和不愿带领带的爸爸都成了两兄妹的痛点。每次她们都是耐心说教和等待。劝说之后,再一起上学上班。 2暴力解决不了问题,赏罚分明。 爸爸在单位里和同事闹矛盾打架,经理打来投诉电话。啊尔文告诉爸爸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事闹矛盾,这样的后果就是爸爸不能打开电视看马赛,不能上网……以此来惩罚。 3每个人都要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并勇于承担 爸妈想养小狗,尼古拉斯兄弟家送了条小狗,但爸妈兴奋过后,并没有和想象中那样去照顾和爱护小狗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五)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似生活会被完全打乱。本来是单位里最守时的人,但是有了孩子,也许就不能按时上班,即使你能早起半小时,也会因为孩子孩子而迟到。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幼儿园,以为会很轻松,但是又会有各种新问题让我们焦头烂额。比如孩子会莫名奇妙哭闹,会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会把你心爱的化妆品拿来当玩具。。。 对此,我们可能在心里默默地责怪过自己千百遍:我为什么要生小孩? 但是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看到她笑,看到他稚嫩的小脸庞,听到她喊的一声“妈妈”时,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又会油然而生。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是痛并幸福着。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该如何很好地应对呢?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丁·韦德马克的《孩子当家》中,家长和孩子进行了角色互换,书中的爸爸妈妈除了工作,其他的行为都跟孩子一样,捣乱,哭闹,和其他的大人打闹。而孩子们则要肩负起家长的职责,接送家长上班,处理家长们的各种让人头疼的事情。 本套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中记录了一周当中家长们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孩子们的应对方法。下册书中记录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看到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或许你能从获取亲子关系的密码。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六)
有了孩子以后,我们似生活会被完全打乱。本来是单位里最守时的人,但是有了孩子,也许就不能按时上班,即使你能早起半小时,也会因为孩子孩子而迟到。 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幼儿园,以为会很轻松,但是又会有各种新问题让我们焦头烂额。比如孩子会莫名奇妙哭闹,会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会把你心爱的化妆品拿来当玩具。。。 对此,我们可能在心里默默地责怪过自己千百遍:我为什么要生小孩? 但是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看到她笑,看到他稚嫩的小脸庞,听到她喊的一声“妈妈”时,一种莫名的幸福感又会油然而生。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是痛并幸福着。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我们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该如何很好地应对呢?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丁·韦德马克的《孩子当家》中,家长和孩子进行了角色互换,书中的爸爸妈妈除了工作,其他的行为都跟孩子一样,捣乱,哭闹,和其他的大人打闹。而孩子们则要肩负起家长的职责,接送家长上班,处理家长们的各种让人头疼的事情。 本套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中记录了一周当中家长们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孩子们的应对方法。下册书中记录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看到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或许你能从获取亲子关系的密码。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七)
电影《小爸爸大儿子》中的马歇尔在无意中得到了一个骷髅头,儿子查理好奇地拿着骷髅头跟爸爸争执时,骷髅头发出奇异的浓雾,将父子俩的身份互换了。 查理变成了爸爸的样子,他很兴奋,现在他可以不用去学校面对讨厌的考试了,他在家里开心地玩耍。他要代替爸爸去公司上班,工作的事,查理什么也不懂,同事们不知道这是查理而不是马歇尔,只觉得他变得有点幼稚了。查理要应对爸爸的工作,还要应对爸爸的女朋友,这个时候查理才明白爸爸工作的不易和艰辛。 马歇尔变成了儿子查理的样子,他要替儿子去学校上课,可是他都不知道儿子在哪个班,无奈只能求助老师。马歇尔打好的饭被三个同学打翻在地,在学校马歇尔感受到了儿子的不容易,也对儿子的日常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他开始理解自己的儿子了。 通过身份的互换,马歇尔和查理体会到了对方生活的难处,也因此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由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丁·维德马克、佩特·利德贝克合编,瑞典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插画的《小孩当家》,讲述了詹森一家角色互换后的生活。两个孩子变成了小家长,自己做主发号施令。三个大人变成了大小孩,任性胡闹,高兴怎么闹就怎么闹。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里,他们只是角色互换,还是原有的身份,跟电影不同。 角色互换后的詹森一家,两个孩子成了一家之主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詹森爸爸在银行工作,特别喜欢修理割草机,不喜欢领带,一系领带就感觉脖子痒。在出门前,詹森爸爸磨磨蹭蹭地不想系领带,阿尔文在一旁催爸爸快点,爸爸还在试图说服阿尔文允许自己不系领带。阿尔文无奈地看了看妹妹卡伊萨,妹妹则在一旁耐心地微笑着。 阿尔文只能以周末不准修割草机来让爸爸快点系好领带出门赶公交车上班,爸爸终于极不情愿地系上了领带。 詹森妈妈在房产中介上班,卖别墅和公寓,一坐公交车就尿急。这时妈妈开始装病不想去上班,卡伊萨摸着妈妈的头,跟妈妈说没有发烧,赶紧穿好衣服,那些公寓和别墅不会自己卖出去。 好不容易把爸爸妈妈送去上班了,阿尔文在学校接到詹森爸爸领导的电话,说詹森爸爸惹麻烦了。阿尔文接上妹妹赶到银行后,得知爸爸咬了女同事的胳膊,爸爸还生气地躲到厕所里不出来。阿尔文先跟爸爸了解情况,确定是爸爸咬了女同事后,让爸爸给同事道歉,回家后让爸爸清算账单,以此作为惩罚。 大小孩们任性胡闹,小家长用耐心去包容他们,用他们的痛点来解决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面对大小孩闯的祸,也能从容面对,不准大小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胡闹的惩罚。 周三詹森妈妈约了牙医,妈妈害怕不想去,开始装病。卡伊萨说可以为妈妈重新约时间看牙医,同时也不能参加公司的聚会,妈妈无奈地乖乖去上班了。 卡伊萨去接妈妈下班时被老板邀请去帮忙维持聚会秩序,妈妈也同意了。卡伊萨先带妈妈去看牙医,妈妈紧张又害怕,不肯张开嘴巴让医生检查。卡伊萨则在一旁安抚妈妈,还张开自己的嘴巴给医生看,妈妈也张大嘴巴让医生检查,医生夸奖妈妈非常棒,牙齿也没有蛀牙。医生还送给妈妈一个小礼物作为妈妈表现好的奖励,妈妈很是开心。 回到家的妈妈对阿尔文说自己没有蛀牙,阿尔文表扬妈妈刷牙很认真,表现很棒。妈妈带着美美的心情跟卡伊萨去参加公司聚会了。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对于未知的事情会害怕,父母观察到这样的情感后表示理解和安抚,会让孩子敢于突破自己去尝试新的事物。认可孩子,能增长孩子的自信,感受到家人的爱。 小时候总盼望着自己能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长大后总想着能回到童年,可以尽情地玩闹。当在同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交换身份体会不同的人生。感受彼此的处境,体会到对方的不易,也感受到家人之间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爱和责任。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八)
印度有一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2007年在印度上映,在豆瓣上,十多万人为它打出8.9的高分,曾位列豆瓣电影Top250中的203位。
影片中的主人公伊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男孩。但他又很不普通,因为他既不会绑鞋带,也不会扣纽扣,识字写字更是他的一个大难题。 他每一门功课都不好,文法老师认为伊桑上课不专心,总是看着窗外,不会翻书朗读,只会傻站着。 数学老师反映,伊桑连3乘以9都不会,考试时,一大半试卷都空着,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体育老师觉得,伊桑根本不会踏步,因为他影响了整个队伍。 父母为伊桑操碎了心,妈妈每天跟在伊桑屁股后面,照顾孩子洗漱,为孩子穿衣,盯着孩子写作业;爸爸每天下班都要检查伊桑的作业本,看伊桑对了几道题,错了多少题。确实,伊桑的父母很爱儿子。 为了伊桑,妈妈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每天费尽心思督促伊桑学习,爸爸对儿子的学习也特别上心。 可是孩子的学习没有一点起色,从头到尾,他们却从来没有耐心倾听儿子的感受,他们不懂得观察孩子的犯错模式,更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有读写障碍,孩子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责罚。 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个孩子都不是像伊桑一样患有读写障碍,但是几乎很多父母都没有办法去试着理解孩子,找到孩子犯错的根源解决问题,而是像伊桑的父母一样,只会责怪孩子。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丁·韦德马克佩特·利德贝克合著的《孩子当家》中,家长和孩子进行了角色互换,书中的詹森爸爸和詹森妈妈除了工作,其他的行为都跟孩子一样,捣乱,哭闹,和其他的大人打闹。而两个孩子,阿尔文和卡伊萨则要肩负起家长的职责,接送家长上班,处理家长们的各种让人头疼的事情。 本套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中记录了一周当中家长们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孩子们的应对方法。下册书中记录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如“一个惊喜”、“真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等。 书中不仅有生活中不仅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还有有瑞典著名的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的精彩插图。这套图文并茂的书,或许能让我们学到亲子相处的秘诀。 赞美和鼓励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书中讲到星期四那天,卡伊萨带着妈妈去看牙医,检查妈妈的牙齿是否有蛀牙。当时,妈妈十分紧张,内心和外表都抗拒去看牙医,但是迫于无奈,妈妈还是跟着女儿卡伊萨去了。 在卡伊萨的鼓励下,妈妈终于张开了嘴巴。牙医就顺势夸奖了妈妈的牙齿很漂亮,而且还猜想说这是妈妈坚持刷牙的结果,妈妈听到这样的赞美,心里是十分开心的,因为她希望得到表扬。 在卡伊萨和医生的配合下,妈妈顺利地检查了牙齿,整个过程十分轻松,妈妈没有哭闹。 在现实生活中,当小孩生病要去医院时,孩子百分之百都是抗拒的。看到故事中的妈妈,我们能体会到小孩的恐惧,那么在孩子生病需要检查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学学故事中卡伊萨和医生的做法:鼓励与赞美相结合,或许带孩子看病会比我们想象中的简单。 其实,除了带孩子看病,生活中如果孩子十分抗拒你的安排,但这件事又不得不做时,我们不妨多鼓励和赞美孩子,因为谁都希望听到好听的话,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解决沟通问题的良药。 集体活动,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阿尔文和卡伊萨准备带爸爸妈妈度假去帕莱托夫塔露营地,但是妈妈和爸爸妈妈觉得这并不是惊喜,也不太情愿去。 当阿尔文提到妈妈可以带上自己心爱的点床,爸爸可以为他们的自行车上油后,爸爸妈妈就没有当时那么抗拒了。所以当听说法提玛一家也要去度假时,爸爸妈妈就爽快地要求要去。 我们有时候想让孩子参与大人的集体活动,但是孩子似乎并不想参与。这时我们如果能让孩子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他们就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 所以,我们不一定非要按着自己的要求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孩子可以做什么,说不定他们非常乐于与我们一起行动。 孩子需要学会承担责任 阿尔文的爸爸非常希望养一条宠物狗,但是当时阿尔文并不想给他买,因为阿尔文和妹妹都觉得爸爸妈妈照顾不好一只狗。 后来尼古拉斯家送给了詹森家一只狗,这让爸爸和妈妈非常惊喜,同时让阿尔问和妹妹意料中的是,爸爸妈妈确实不能照顾好一只狗。后来,照顾狗的任务就落到了阿尔文和卡伊萨的肩上。 或许,每个孩子都希望养一只宠物,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照顾好小动物,因为他们觉得有大人照顾,自己不会也没关系。所以,让孩子体会一下照顾小动物,未尝不可,或许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是责任。 结尾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让人头疼。以上是书中的三个故事,三个角度,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瞬间。 我们的教育不是只能对孩子要求和命令,我们也可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或许我们能发现,我们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九)
电影《小爸爸大儿子》中的马歇尔在无意中得到了一个骷髅头,儿子查理好奇地拿着骷髅头跟爸爸争执时,骷髅头发出奇异的浓雾,将父子俩的身份互换了。 查理变成了爸爸的样子,他很兴奋,现在他可以不用去学校面对讨厌的考试了,他在家里开心地玩耍。他要代替爸爸去公司上班,工作的事,查理什么也不懂,同事们不知道这是查理而不是马歇尔,只觉得他变得有点幼稚了。查理要应对爸爸的工作,还要应对爸爸的女朋友,这个时候查理才明白爸爸工作的不易和艰辛。 马歇尔变成了儿子查理的样子,他要替儿子去学校上课,可是他都不知道儿子在哪个班,无奈只能求助老师。马歇尔打好的饭被三个同学打翻在地,在学校马歇尔感受到了儿子的不容易,也对儿子的日常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他开始理解自己的儿子了。 通过身份的互换,马歇尔和查理体会到了对方生活的难处,也因此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 由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丁·维德马克、佩特·利德贝克合编,瑞典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插画的《小孩当家》,讲述了詹森一家角色互换后的生活。两个孩子变成了小家长,自己做主发号施令。三个大人变成了大小孩,任性胡闹,高兴怎么闹就怎么闹。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里,他们只是角色互换,还是原有的身份,跟电影不同。 角色互换后的詹森一家,两个孩子成了一家之主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1.令人崩溃的周一 詹森爸爸在银行工作,特别喜欢修理割草机,不喜欢领带,一系领带就感觉脖子痒。在出门前,詹森爸爸磨磨蹭蹭地不想系领带,阿尔文在一旁催爸爸快点,爸爸还在试图说服阿尔文允许自己不系领带。阿尔文无奈地看了看妹妹卡伊萨,妹妹则在一旁耐心地微笑着。 阿尔文只能以周末不准修割草机来让爸爸快点系好领带出门赶公交车上班,爸爸终于极不情愿地系上了领带。 詹森妈妈在房产中介上班,卖别墅和公寓,一坐公交车就尿急。这时妈妈开始装病不想去上班,卡伊萨摸着妈妈的头,跟妈妈说没有发烧,赶紧穿好衣服,那些公寓和别墅不会自己卖出去。 好不容易把爸爸妈妈送去上班了,阿尔文在学校接到詹森爸爸领导的电话,说詹森爸爸惹麻烦了。阿尔文接上妹妹赶到银行后,得知爸爸咬了女同事的胳膊,爸爸还生气地躲到厕所里不出来。阿尔文先跟爸爸了解情况,确定是爸爸咬了女同事后,让爸爸给同事道歉,回家后让爸爸清算账单,以此作为惩罚。 大小孩们任性胡闹,小家长用耐心去包容他们,用他们的痛点来解决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面对大小孩闯的祸,也能从容面对,不准大小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胡闹的惩罚。 2.令人愉快的周三 周三詹森妈妈约了牙医,妈妈害怕不想去,开始装病。卡伊萨说可以为妈妈重新约时间看牙医,同时也不能参加公司的聚会,妈妈无奈地乖乖去上班了。 卡伊萨去接妈妈下班时被老板邀请去帮忙维持聚会秩序,妈妈也同意了。卡伊萨先带妈妈去看牙医,妈妈紧张又害怕,不肯张开嘴巴让医生检查。卡伊萨则在一旁安抚妈妈,还张开自己的嘴巴给医生看,妈妈也张大嘴巴让医生检查,医生夸奖妈妈非常棒,牙齿也没有蛀牙。医生还送给妈妈一个小礼物作为妈妈表现好的奖励,妈妈很是开心。 回到家的妈妈对阿尔文说自己没有蛀牙,阿尔文表扬妈妈刷牙很认真,表现很棒。妈妈带着美美的心情跟卡伊萨去参加公司聚会了。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对于未知的事情会害怕,父母观察到这样的情感后表示理解和安抚,会让孩子敢于突破自己去尝试新的事物。认可孩子,能增长孩子的自信,感受到家人的爱。 3.状况百出的旅行 放暑假了,小家长决定带着大小孩出去旅行,大小孩不愿意去,两个小家长利用两人的弱点说服了一起骑自行车去旅行。 天气很好,阿尔文一家骑着自行车出发了,由詹森爸爸带着将军爷爷,刚开始一切顺利。一路上妈妈要上厕所,他们就停下休息,又遇到了交警,骑骑停停,经过漫长的骑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阿尔文却为爸爸妈妈管不好自己而头痛。 刚到就把将军爷爷甩到了湖里,接着又跟接待处的女士发生不愉快,被分到一个不好的地方露营。詹森爸爸装哭跟前台女士借到了割草机,开心地去修剪草坪。这时,约尔马兹一家也来到了营地,三个大小孩为昆虫们举办了世界杯;詹森妈妈把接待处花坛里的郁金香摘来做花环;他们为格列塔女士赢了10000张优惠券;将军跟格列塔结婚了。 这个暑假虽然状况百出,却也快乐满满。 每个孩子都喜欢出去玩,对一切新事物都好奇,他们聚在一起闹翻了天,惹出各种麻烦,却给平淡的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 小时候总盼望着自己能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长大后总想着能回到童年,可以尽情地玩闹。当在同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交换身份体会不同的人生。感受彼此的处境,体会到对方的不易,也感受到家人之间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爱和责任。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每天除了工作、家务之外,还得应付两个五岁年龄差的宝宝。
每天都是鸡飞狗跳的生活,还得应付如“我今天不想上学”,或者明明自己很健康,却非说自己生病得休息的各种突发状况。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当一个“咆哮妈”,先镇住再说,等他们有时间再慢慢讲道理。
但是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苦心。
家长想要一个乖孩子,这样长大之后才是一个合格的大人,但是孩子即使做错事,也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
今天分享的这一套《小孩当家》分为上下两本,通过大人和小孩互换角色,让大人变成调皮捣蛋的大孩子,孩子则成为当家做主的小家长。
让家长和孩子在互换角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去充分理解对方的不易从而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强强联手
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马丁•维德马克和瑞典作家佩特•利德贝克合著。
马丁•维德马克是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当过教师,经常接触孩子,给他们讲故事,创作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他对儿童的阅读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上也极富写作技巧,多次荣获国际文学的重量级奖项“埃米尔奖”、“瑞典政府金质勋章”、“猎犬奖”等。
另一位作家佩特•利德贝克至今创作了20余部广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2005年也获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瑞典知名漫画家,童书插画家,知名报刊绘制插图,是系列动画片《斯德哥摩之夜》的制作者之一。
本书从封面就能看出作者脑洞大开,充满了匪夷所思的搞笑风。
翻开书页就会被一个个精彩、真实又贴近生活的故事所影响。
身份互换,我更了解你
本书作者让书中人物保持自己的身份,但是却互换了角色和职责。
孩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之主,家长则变成了需要时时照顾的孩子,整个世界也就随之改变了。
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爸爸要去银行上班,但是因为带领带会让他脖子很痒,所以就在家磨磨蹭蹭的。
九岁的儿子看着爸爸的磨磨蹭蹭,心中很无奈,但是却极有耐心地劝诫爸爸:“如果你不带领带,你就没法在银行工作了。”
后来劝诫不成,干脆变成了威胁:“别再说了,再说的话周末就不让你修理割草机了”。
要知道修理割草机,可是爸爸的爱好。
画面一转变成了,妈妈假装生病,不想去上班,并对六岁的女儿说:“我觉得我生病了”。
女儿踮起脚,把手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妈妈低头恳求地看着女儿。
女儿对妈妈肯定地说:“没有发烧,我的小姑娘,穿上外套和裤子,你那些公寓和别墅是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卖掉的。”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互换了位置,给孩子一个看见父母的机会,看见父母的用心良苦。
也让家长更加近距离地去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需求。
追根朔源去看见她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并发现情绪行为的产生。
写在最后
有人说“懂”才是最好的共情。
让孩子学会共情的能力,孩子才会理解和接纳家长的要求,才会对家长的付出有所感恩。
这本书通过角色互换,让家长和孩子在扮演对方角色的时候,从父母和孩子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和谁交往,都可以教会孩子和别人共情的能力,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替对方思考问题。
这样去寻找别人内心真正的需要和诉求,这才是孩子,这一生都需要的能力。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十一)
近日,朋友送来一套书,说非常有趣,建议我和孩子一起阅读。正好手里无事,我便先打开浏览起来。 “快点儿,爸爸!”阿尔文说,“不然你上班要迟到了。如果不能按时到单位,你的老板会很生气的。” “我只是想……” “别再说我只是想了,爸爸!赶紧系上领带!” “我不要系领带!”爸爸说,“它太难看了!” “你必须系领带,你知道的。” “可是它太紧了,唉,我都快被勒死了!” “不系领带你就没法儿在银行工作。” “可是它令我的脖子很痒!” “别说了!再说的话,周末就不让你修割草机了。” 一看到这段正文开头,我就被吸引了。 阿尔文是谁? 小孩管家长,催促他系领带按时上班,还懂得用软肋来牵制对方?有意思。 赶紧翻回上一页,原来是主人公詹森一家的人物画像: 詹森爸爸在银行工作。爱好修理割草机,不喜欢领带,觉得系领带脖子很痒。 詹森妈妈是房产中介,负责售卖别墅和公寓。喜欢看电视。一坐公共汽车就尿急。 阿尔文•詹森,九岁,读三年级。每周都要参加数学考试。 卡伊萨•詹森,六岁,上学前班。目前正在练习写字母。 将军,詹森爸爸的爷爷。一个极有原则的男人,觉得到处都有敌人。喜欢香肠和虾肉沙拉。 知道了人物关系,我接着往下看: “妈妈,你好了吗?” “我觉得我生病了。” “让我来摸一下。” “没有发烧,我的小姑娘。穿上外套和裤子,你那些公寓和别墅是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卖掉的。” 无疑,这是女儿卡伊萨和正在认真装病不想上班的妈妈之间的对话了。 上面只是星期一的早晨发生在詹森家里的一个小片段。接下来是爸爸妈妈因为早餐位置引起的一连串互掐,阿尔文和卡伊萨忙而不乱地善后… 当看到卡伊萨说“每天早上都是这样。等我赶到学期班的时候,都快要累死了”这句话时,我一下子笑喷了。天哪,家里有两个比孩子还捣蛋的大人,这也是够够的了。 再返回去看书名,方才意识到我压根儿没当回事儿的“小孩当家”四个字是啥意思。 没错,这套分为上下两册的书的大名就叫《小孩当家》,不仅让小孩当家,而且让他们当得非常彻底。 上册以时间为主线,幽默风趣又极为接地气地描述了詹森一家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浑浑噩噩鸡飞狗跳的日常: 9岁三年级的儿子和6岁学前班的女儿,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每天负责叫父母起床,接送父母上下班,随时被请去处理父母在单位惹出的各种麻烦,晚上还要在床上轮流为父母读居家广告册哄他们入睡…… 下册则讲述了暑假期间,一家之主的孩子们带着不愿出门的父母和爸爸的爷爷一路骑行度假的神奇际遇。 角色互换、身份颠倒是这套书的关键词。在作者为我们打造的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里,大人变成调皮捣蛋的大孩子,孩子成为当家做主的小家长。在真实与荒诞之间,在我们熟悉的一地鸡毛之中,父母与孩子交换视角体验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到家人之间常常被忽略的爱与责任: 变回孩子,大人们怎么任性怎么干,越是胡闹越来劲; 成为当家做主发号施令的家长,孩子们像有三头六臂,在与“不懂事”的父母的斗智斗勇中,总能见招拆招,化险为夷。因为角色互换让他们不仅拥有了大人的心理和品格,同时还练就了大人们勤俭持家的熟练技能。 至于詹森爸爸和詹森妈妈这对奇葩父母到底有多能作?他们俩之间又是如何地相爱相杀?来看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么说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俩“作”不到…… 介绍完了本书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如此脑洞大开,写出如此颠覆我们认知内容的作者是谁? 原来,他是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 马丁•维德马克:瑞典政府金质勋章获得者,继林格伦之后最受读者喜爱的瑞典儿童文学大师。他创作了近百部儿童文学作品,曾12次获得“7~9岁读者评审团喜爱作家奖”,2005年、2008年两度获得瑞典少年儿童侦探小说猎犬奖。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本书上册的另一位作者是: 佩特•利德贝克,瑞典作家,至今已创作20余部广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200年,获得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为本书绘制精美插图的人是: 派乐•法什赫德,瑞典漫画家、童书插画家。为多部畅销童书以及《瑞典日报》等知名报刊绘制插图,是系列动画片《斯德哥尔摩之夜》的制作者之一。 当然,我们还得感谢这套新书的译者—— 徐昕,瑞典文学翻译。翻译过近百部瑞典儿童及青少年图书。担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欧文学译丛”副主编,现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上下两册,《小孩当家》这套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哪个大人不想回到童年,尽情玩闹?谁家孩子不盼快快长大,当家做主? 可是,假如,这个愿望成了真,生活,会不会因此乱了套?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十二)
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是否想着要快点长大成为大人,变成大人就不再被父母管教。而当你是大人的时候,是不是又想变成孩子一样,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不需要考虑要不要去上学,可以随性地任性。
《小孩当家》作者是深受瑞典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家,其中作者马丁·维德马克创作了近百部儿童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而作者佩特·利德贝克于2005年获得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书中还有童书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绘制的儿童搞笑漫画。本书有上下两册,是一套充满童趣,适合亲子阅读的儿童故事书。
作者认为不是孩子难教,难管,而是你没有走进孩子内心,当你和孩子互换角色,体验各自的人生时,你就能感受到,当孩子不被关注,没有得的爱,得不满足时候的情绪。只有去和孩子交换角色下,你才能理解和接纳的一切行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书里有这么一家子,詹森爸爸、詹森妈妈、儿子阿尔文、女儿卡伊萨。当他们互换了角色后,也就是爸爸成了儿子,妈妈是女儿,儿子和女儿各自变成了爸爸妈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一、哭闹是孩子战胜大人的把戏
通常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就会妥协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你没有识破孩子的计谋,就会被孩子捏得死死的。
卡伊萨拿出一张地图,妈妈看到了也凑过来直接想把地图打开,可是她翻了几下也没打开。
这时候,爸爸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一把把地图抢过来,说:“给我!”
“你干什么?”妈妈看到地图被抢,伸手去把地图抓回来。
但是爸爸速度太快了,把地图高高举起,还一边说:“你来拿啊!”
卡伊萨看到爸爸把妈妈逗生气了,顿时感到家里马上就要炸锅似的闹腾起来。她对爸爸大声地喊:“我命令你把地图给她,爸爸!”
这声严肃的咆哮似乎有用,爸爸把地图朝着妈妈扔过去。“不好玩,给你。”
妈妈看到地图掉在地上,气呼呼地在想,要不要假哭一下。
阿尔文看出妈妈的心思,说到:“都安静点,放假不是让你吵架的。”
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在你家时常有发生,孩子的想法转变太快的,如果不是转变了角色,大人还真以为孩子是真的委屈了呢,其实是他想仰仗大人力量的把戏。
二、鼓励可以让孩子走出害怕阴影
当孩子说害怕时,大人往往会说有我在,没怕什么。可孩子也说不出来怕什么,不管你怎么拽他去做,他就死活不肯做。只有你给予他足够勇气时,他才会好好配合。
卡伊萨带妈妈去看牙,一路上就开始害怕了,在进到牙医室的时候,更是嘴巴紧闭不张口,脸色都吓青了。
在牙医的耐心开导下,表扬赞美鼓励,使尽各种方法,妈妈才肯相信牙医,愿意配合检查牙齿,后面还得到了牙医的奖励。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到你家孩子不肯拔牙的时候,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还不相信自己可以抵抗恐惧。
三、假装生病是不想上学的借口
大人不想上班的时候,会假装生病,孩子也是一样的。
妈妈实在是不想去上班,她对卡伊萨懒懒的说道:“我觉得我生病了”。
卡伊萨通过把手放在妈妈的额头上测试一下体感,没什么感觉热,为了确认妈妈是否生病,她还拿出了体温计来量温度。确认没什么问题之后,她放心了。
于是,她要求妈妈按时去上班。妈妈被卡伊萨的用心折服了,乖乖上班去了。
书中还讲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的场景,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去理解,同时又希望孩子能体验家长的不易,那么和孩子来一场角色互换的游戏。
孩子不再是魔娃,父母也不是只会发指令的家长,亲子关系将会更和谐。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十三)
已经催促无数遍,上学时间眼看就到了,孩子却还在磨磨蹭蹭没出门;
自己哭闹着想要的玩具,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会讨厌;
看到别人学什么也想学,却总是三分钟热度;
······
这样的熊孩子,在你的生活中会经常见到吗?恐怕每一个家长们,都对这样的情景记忆犹新吧?!
家长们,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小时候,无数次幻想长大后能够做一个最懂孩子心的父母。长大后,我们却成为自己童年时候最讨厌父母的模样。
《小孩当家》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些在每一个家庭中都会常常出现的生活场景。可是,和现实生活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故事里的角色反转了!惹祸的成了大人,跟在后面收拾残局的却是两个孩子。
01·和规则作对的“大孩子”们
詹森爸爸上班的银行,要求每个人都要系领带,但是詹森爸爸总是不想系领带;上班之前,詹森妈妈总是觉得自己不舒服,盼望自己发烧或者感冒,这样就可以不用去上班······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情形经常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可在书中,这样的情形却出现在了“大孩子”身上。
角色的对换,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想上学。
但是,这样的情形出现在孩子身上时,我们却觉得这么不能理解。不就是上学嘛,又不辛苦,上个四十分钟的课,就可以休息了。可大人们却忘记了,连续五天的上班,也会令大人们疲倦甚至厌倦。
大人们可以不遵守规则,不想上班可以请假。可是孩子偶尔故意不想上学,却被大人们上纲上线,无法理解:觉得上个学有什么好累的?
可如果大人们代入一下自己每天上班的心情:
每周总有那么五天不想起床!
工作真没意思,真想三十岁就退休!
这样你的心情是不是好了很多?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苦口婆心地对你说:上班有什么好累的,这个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也会火冒三丈?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人们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去接受呢?
日常生活中,当大人和孩子之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如果都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角色互换”,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听孩子把话说完,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就少了很多?
02·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
在亲子关系中,最经常出现矛盾的地方,就是大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在和孩子们交流: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
而孩子们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共情的心理,往往就会觉得大人们是在危言耸听,在恐吓自己。
这样交流沟通下来,大人越来越生气,孩子则一脸懵懂,不知所谓。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来个“角色互换”,给孩子看见父母的机会,看见父母的良苦用心,看见父母的无奈。孩子肯定也会理解父母的无奈,理解父母偶尔的暴脾气。
真正的共情,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感受对方的情绪。尊重是相互的,理解也是。
03·孩子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小孩当家》的作品定位是儿童文学,但是我强烈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在这部作品中,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角色互换后,双方都在亲子关系中看到并理解了对方的感受。
不建议父母直接把书买了,丢给孩子自己看就完事了。最好带着孩子一起,把手机放到一边。抱着孩子,由爸爸或妈妈把书中的故事,读给孩子听。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不是父母拿着手机,坐在孩子身边。而是全身心的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或游戏中,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中去。
04·写在最后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优质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是幸福童年的前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十四)
如果每天早晨醒来,孩子像“家长”一样“管”你,而你像”孩子“一样被不停地催促穿衣服、快点去洗漱、赶紧吃早餐、马上就要上班迟到了,你会感觉怎么样呢?
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詹森一家。爸爸在银行工作,妈妈是房产中介,哥哥读三年级,妹妹在上学前班,还有一个爸爸的爷爷是位曾经的将军。这个看似普通的一家人却整个都角色互换了,爸爸妈妈还有将军爷爷都成了需要被督促的”孩子“,哥哥妹妹变成了“一家之主”,每天除了上学,还要负责做饭、在爸妈打闹吵架的时候劝架、管理家庭生活日常,甚至在爸爸工作犯错的时候被“请家长”。
这是《小孩当家》这本书里讲述的詹森一家互换角色的故事。爸爸妈妈变回孩子想怎么闹就怎么闹,而孩子变成大人,成为当家人,自己做主发号施令。
《小孩当家》是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的最新作品,他是瑞典最受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大师,曾经创作的近百部儿童文学作品,12次获得“7-9岁读者评审团喜爱作家奖”,两度获得瑞典少年儿童侦探小说猎犬奖。
和孩子相处,不少时候让我们感觉头疼,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童书,却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换位思考帮我们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当然,孩子也可以通过换位,可以明白家长的苦心、体谅父母的辛苦,发现原来管理一个家庭,照顾孩子是那么不容易。趁着孩子看这本书,我也和她们进行了一场互换游戏,周一到周五由妹妹“当家”,周六和周日轮到姐姐“当家”,两个孩子争抢着对家庭事务负责。
“当家小孩”更富有责任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小,这也不让他干、那也不让他干,其实适当“放权”给他能让他更富有责任感,也能更快成长。
书中詹森一家邀请了朋友来家里做客,毫无疑问,当家的两个小孩自然要承担起聚会前的准备工作。他们为爸妈做好早餐之后就开始分工合作,妹妹进城采购,哥哥负责在家准备烧烤要用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朋友一家如约到了,和詹森一家一样,其他人家里也都是小孩当家。大人们一起进房间玩了,小孩们架好烧烤架,点燃火开始做饭。一阵忙碌之后,美味的晚餐准备好了,大家一起享受着美食。
这样的画面想想都美,大人们能什么都不管放心的玩儿,饿了、渴了,有人及时递上吃喝。也许有人会说,孩子长大了读大学了可能才能这般“享福”吧,其实,责任感是从先学会照顾自己再照顾他人开始的。更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得更棒,他会在你生病的时候主动端水送药,手指受伤的时候帮你消毒包扎。提前放手,适当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孩子能更成熟、更有责任心。
“当家小孩”学会明辨是非承担后果
詹森爸爸银行上班的时候闯祸了,他和一位女士发生了争执,还咬了别人的手指。银行经理打电话给哥哥阿尔文让他去一趟,这已经不是阿尔文第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接到这种电话了。
现实中的我们恐怕最不想接到的也老师主动打来的电话,这说明要么是孩子生病了,要么是孩子闯祸了。如果是孩子闯祸了,不光要承担孩子犯错的连带责任,更重要的还是在老师的批评中无地自容。
阿尔文作为“当家人”来到爸爸工作的银行以后是怎么做的呢?在核实了情况,确定是爸爸主动伤害别人之后,阿尔文感到羞愧,看到爸爸把自己关进卫生间,他用极其严厉的声音命令詹森爸爸出来,然后向别人道歉,最后罚他晚上禁止做他最喜欢的所有事。
对于孩子来说换个角度,作为“当家人”惩罚犯错的人,不仅仅是满足心理上的权威感,也能更好地理解做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认识到在生活中,犯错的情况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主动出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当家小孩”学会建立财富观
书里有一个小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到了发工资的时间了,詹森兄妹俩放学以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刺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从他们手上迅速夺过钱。生怕爸妈又像上个月一样眼睛也不眨地把几乎所有的钱都挥霍掉,一家人不得不靠麦片粥度过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都做过詹森兄妹夺钱的事情,尤其是在过年孩子收了一大堆压岁钱的时候。总担心孩子对钱还没有太多意识,要么把钱全花了,要么把钱整丢了。孩子通常在这种时候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气的。不过换个身份自己当家,就容易理解父母的做法了。像詹森兄妹当家,这时候才能站在家庭的角度来思考,每月哪些地方需要用钱,每个花钱项目要多少才够,合理支出才不至于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尴尬境地,对于培养财商意识也是很有用的。
《小孩当家》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詹森一家在一个星期以及一个假期的日常生活,这一家子鸡飞狗跳的故事里随处都是我们生活的影子,不过在荒诞和逗趣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家庭的爱和责任。在角色互换里悄然进行着对孩子的教育和对自己的反思,相信我们和孩子都能在其中收获很多。
《小孩当家》读后感(篇十五)
记得多年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剧,让我印象很深刻叫《小鬼当家》。
这部剧里讲到了在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麦家,有个只有8岁的男孩凯文,他调皮的个性常常给家人带来种种麻烦,受到家人的一致排斥。
在圣诞前夕的晚上,凯文和哥哥争吵搞得家里一团糟。因此凯文受到了惩罚,他感到很委屈,心里还不服气。于是他心里许愿让家人消失,没想到第二天家人前往法国度圣诞,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家里。
凯文以为把家人变走的愿望成真了,他开心地在家手舞足蹈,为所欲为。但漫漫长夜也让他感到恐惧,而且有两个笨贼哈利和马文把麦家定为行窃目标,闯了进来不料两人弄得笑料百出。
在这里的凯文面对坏蛋时用自己的调皮特质,想尽各种办法把坏蛋打倒赶出了家。在这里即使父母不在家他也能照顾好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小大人。
那时候的我们看到这部剧,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变成一个大人,而当我们变成大人时我们又好怀念小时候。
最近入手一本书就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就是和《小鬼当家》差一字的《小孩当家》。它是瑞典的儿童文学作家马丁.韦德马克和童书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合力著作的儿童搞笑漫画书。书中也有和凯文一样调皮的阿尔法和卡伊萨,有两个可爱的爸爸妈妈。
他们互换角色,爸爸妈妈变回孩子想怎么闹就怎么闹,而小孩变成了大人开始当家做主发号施令,看了他们一家有趣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常生活,突然也好想去体验一番被儿子教训的感受。
这本《小孩当家》分为上、下两册。由两位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和 佩特·利德贝克合著而成。
马丁•维德马克,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儿童文学大师,是瑞典最受读者喜爱的童书作家,曾多次获得瑞典国家级的文学奖励。
佩特·利德贝克,1997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已创作20余部广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2005年也获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书中不仅有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文字,更有瑞典著名的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的许多精彩插图。图文并茂的排版,让你的阅读体验相当享受。
有趣的文字让我们随即就能享受到作者的幽默语言,最重要的是书中的好多要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亲子的相处真谛。
1、不同的视角体验,才有不同的理解
暑假来临,孩子们计划了一场骑行之旅,带着他们的父母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之旅。举办昆虫世界杯,花坛里的郁金香被洗劫一空是为了编花环。
在这个暑假里一家人玩疯了,爸爸妈妈站在孩子视角体验了一把孩子的快乐。比如爸爸为了骑,表现他的飘移大法横冲直撞把他的爷爷撞到石头上昏了过去,而自己还在使劲地往前骑车,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粗心大意也只有小孩子才有了,自己顾着自己玩完全不顾其他的。这让两个孩子阿尔法和卡伊萨感到很无奈,怎么会有这样的爸爸。
话说回来他这时候不该是孩子吗?所以,你生气了。
这时候孩子的处境就像我们当初看不惯调皮的孩子一样,尴尬无奈。
两个孩子措手不及地帮助爸爸处理事故现场还善后。
如果现实中你变成孩子,也会这么调皮吗?孩子变成家长是不是也会这么无奈呢?
当我们彼此站在各自的视角去体验时,你才会去理解为人父母多么不容易,为何他们总是那么啰嗦积极呢?
2、互换身份,感受家人之间常被忽略的爱与责任
我们的周一到周五往往是令人奔溃的每一天,爸爸讨厌磨磨唧唧的小孩,小孩讨厌啰啰嗦嗦的爸爸。
而在这本书里爸爸成了磨磨唧唧的小孩,戴个领带还墨迹了半天。而且还在公司里闯祸和前台女士起争执把自己关厕所,孩子阿尔文还要赶来解决问题,他让爸爸对同事道歉为他耐心地解决问题。
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总是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开始有不如和儿子互换角色让儿子感受下当父母有多难,也体会下他做孩子的快乐。
其实自从结为母子开始,我们就把自己的爱和责任融入到了我们的关系里,我们为孩子倾注所有,孩子也对我们表达了爱意。可能有时候他感受不到彼此的爱,但总有一天你会在无形中感受到。
就像《小孩当家》里的小孩他们最终会通过这样互换角色而理解父母,父母也在变成小孩的过程中,明白自己平时对小孩的蛮横态度是怎么而来。
写在最后
无论是亲子还是夫妻、朋友关系都需要我们真诚地去维护。只有坦诚以待让他看到你的爱,他才会去理解你,互换身份只是一种方式。它只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互换身份后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照顾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也体验了一把做孩子的乐趣,同时也知道了有时自己也不是故意为之,当大人的孩子还是要不停的唠叨他,这时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唠叨给孩子造成多大的烦恼。
想要知道当父母的烦恼和当孩子的快乐,不如和孩子一起翻开《小孩当家》看看那些有趣的事,从中我们又能否看到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