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烛烬》读后感锦集

《烛烬》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5 05:25:10
《烛烬》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05 05:25:10   小编:

《烛烬》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乡村社区。主人公小洛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悲剧和挣扎,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友谊的背叛和人性的冷漠。小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最终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和勇气。这部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烛烬读后感第一篇

小说不长,写得很流畅,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封尘已久的房间里,两个好朋友,相隔41年,再次相遇。

一个出生贵族之家,一个是家境拮据;一个信仰精神的契约、古老的忠诚,一个却曾暗怀杀意、踢毁道德的堡垒;一个放弃了爱情,一个逃离了爱情;一个审判者,一个被审判;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一个孤守空荡荡的家园,一个却再也回不去了……

把人隔开的,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生活的梦想、日常的志趣。有些人选择在在阳光大道上健步疾行,有些人却故意留在了阴影里。

而真正伟大的友谊,从来都不只凭借时空的交集。

·

故事的开篇,马洛伊·山多尔给出的是一块块记忆的拼图,随着夜越来越深,烛光越来越淡,年少时代的故事、回忆,以及其间暗藏的激情、嫉妒、怨恨、背叛、贪婪、孤独,伴随着战争的摧残、秩序的坍塌、帝国的分裂,就像老旧的胶片电影一般,模模糊糊地映射到了斑驳的白墙上。

回溯过往,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肖邦的音乐、遥远的热带、巴黎的地毯、盛放的兰花、双人沙发床都是自由的符号、乐章中的华彩。

·

那束光的尽头,是两位老人沟壑遍布的脸,上面分明写满了失落的青春梦想。在长久的沉默中,时间已经写明了所有真相。

只是,在烛烬之时,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烛烬读后感第二篇

仇恨、背叛、孤独、友谊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悠远暗淡,但却烛烬难熄。

书中的铺垫很多,用一个短小的场景开头,而后就是长段以会议为载体的铺垫,铺垫繁多但并不冗杂,着力描绘了将军和客人间亲密的友谊。两人几乎是像亲兄弟一样无间,他们生活、学习、作战都在一起。正是由于这样亲密的关系,导致他们忽略了这段关系中的背叛,即使将军隐约知道他们并不是一路人,但青年期的他们仍然选择了尊重对方关于最深处自我的隐私。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暴风雨的惊扰之夜,两位四十一年未见的古稀老人(将军和客人)坐在最后一次见面的房间里。他们的座位、晚餐、甚至点燃的蜡烛,每处细节都和四十一年前的那个夜晚一样。但将军的妻子,早已在三十多年前去世,两人间的关系也早已悄然变化。房间内烛光摇曳,进行着一场沉默了四十一年的追问和审判。

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哪种行为才能被称为君子品格?哪种时代能被叫做黄金时代?面对莫逆之交显露出的一刹那不纯之心和妻子的背叛到底该做何选择?

将军和客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格格不入的。将军出身优越,是近卫官的儿子,而客人只能勉强支付上学的费用;将军在作战方面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而客人连上马都会摔倒;将军对音乐一窍不通,音乐对于客人来说却是他的圣地和教堂。

可就在一天,客人在将军背后举起了猎枪,但他们都平淡地回到了共同的家,随后客人仓皇逃离到了热带。四十一年内,将军对这一切讳莫如深,他对这一切表示出异常的平静和接受,在四十一年中反复追问自己,反复品味记忆中的细节,他在四十一年中不停读书、打猎,想要从中找到当年困惑的答案。但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已经不再重要,在客人来访的那一刻,所有的答案也都如过眼云烟。

面对朋友的背叛,将军选择了坦然接受,平淡又沉默。但他们间的友谊不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事情任何人能够否认和斩断他们之间的友谊,这段关系真切的存在,和其他众多亲密关系一样,一段关系如果不能接受背叛,也就不能承受亲密。但建立关系的前提,在于有没有决定好,去面对、接受关系内可能会出现的一切后果。

马洛伊·山多尔的文字沉郁如挽歌,虽然前面情节的铺垫读来可能略显拖沓,但矛盾爆发的片刻,整个文字间充满了力量。文中的细节众多,点燃的蜡烛、许下的誓死捍卫国家的誓言、林中的鹿和枪支、黄色封面的小本、三人间的关系,都值得读者细细揣摩,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回答所有问题的疑虑,甚至可以说整本书都是将军自己的独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深入人心。

秩序的坍塌、所立下誓言的覆灭、友情和妻子的背叛、孤独的分量,时间对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唯一能够抚平一切的,只有强大的心灵和优异的君子品格,以及对所有事怀抱的平静和沉默。

烛烬读后感第三篇

1. 这是我第一次读马洛伊·山多尔的书。他是20世纪的作家,生卒年1900年至1989年,和我熟悉的20世纪作家,卡夫卡、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在读他的书的时候,你很难将他与那些作家联想到一起,他的气质更接近19世纪后期。

2. 《烛烬》这部小说真是神书,语言优美、情感深沉,传承的是柏拉图、莎士比亚、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一文脉。小说由三个不同文体组成:一是将军的近景特写,二是将军的回忆,三是将军与康拉德的对话。第三部分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而且,很难算是对话,通篇都是将军在质问康拉德,康拉德极少应声。虽然从头至尾一直有其他角色出现,但主要还是以将军的视角为主,其他角色很少说话,说也不多,几乎可以当成将军的独角戏。

3. 《烛炉》的叙事很缓慢,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展现了很多细节,如将军看信的神情,他匆匆读完信之后,赶紧对自己的猎人布置工作,然后,再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时,镜头由中景转为近景,与之前借着百叶窗缝隙里透进来的光不同,这次是打开了台灯,“小心翼翼地将信纸展平”,将两手反剪在背后读信。这个姿势很奇怪,而且他读信之前先洗了手。

4. 作者叙事非常沉稳,开始并没交待信是谁写的,也没交待写了什么,只说上面是言简意赅的潦潦几行字。之后就是将军计算时间的神态。我们知道,某个重要的日子已过去了四十一年,那件事发生在他打猎那天。我们都知道成发生过某件重要的事情,而且还有一件与之相关的重要的事即将发生,你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但你会被吸引。

5. 书中的比喻很多,而且作者似乎习惯于对喻体作详细的描写,如,庄园像石雕墓室,但他重点描写的不是庄园,而是墓室里的场景;他说死寂囚禁在庄园中,像地下监牢里的异教犯,但重点描写的是犯人的样貌。

6. 将军与康拉德对话的部分,是典型的戏剧写法。无论康拉德对非洲岁月的回忆,还是将军对重要问题的追问,对话都没引起某个行为,将军似乎也没在等待回答,他们更专注于自我的表达,或者,自我的质问。

7. 将军质问康拉德的过程中,主题一直在变幻:友谊与爱情,音乐与秩序,旧世界与新思想,激情与衰老,复仇与逃避,忠诚与背叛……这些论述不论从文字上看,还是从思想上看,都像伟大的柏拉图的对话一样精彩绝伦。

8. 吊诡的是,将军一直说有两个问题等着康拉德回答,但他担心一旦问出来,就会将他与康拉德之间的事带到肤浅的层面,所以,直到康拉德马上离开,他才问出来。他想知道:康拉德试图谋杀他,克丽斯蒂娜是否知道;另外,他和康拉德被激情左右,结果究竟获得了什么。有趣的是,他不指望得到答案,或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又或许,真相毫无意义,而真正构成意义的是,他与康拉德还活着,他们活着就是对已经逝去的克丽丝蒂娜的背叛,这才是最重要的。

9. 书中有几处关于时间的信息,简单作了整理:

将军读信的当下,距离1899年7月2日差41年零43天,当下是1940年8月4日。

妮妮94岁,在庄园住了75年,也就是,她19岁住进庄园;她16岁生了孩子,来给将军哺乳;但是,在妮妮16岁到19岁之间,也就是她生了孩子和被父亲赶走之间,不知发生了什么,还是她16岁就被父亲赶走,19岁孩子死去后才正式住进庄园?

将军的母亲落马一年后去世,之后将军才结婚,婚后20年,妻子死了。妻子死于31年前,即1907年;之后,将军在国外云游一年,1908年回到庄园。

将军妻子1907年去世,是康拉德走后第8年,所以,康拉德1899年离开庄园,正好距离当下41年。

将军妻子生于1879年,卒于1908年,享年28岁。

以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