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100字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3 06:10:24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23 06:10:24   小编: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老年夫妻相处的故事,探讨了老年人相处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多种建议,包括互相理解、尊重和沟通。同时,也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老年人的生活。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一

不是教你用什么技巧与父母打交道,而是让我们转变心态,理解父母的难相处并不是针对子女,而是过往的各种经历造成的结果。作为子女要从心底里理解和接纳这种行为,试着从自己开始改变。另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跟我的烦恼一样,自己并不特殊,脱离自责的心态对我来说也是很有用的。建议家有60岁以上老人的都应该阅读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个饱受难以相处的母亲折磨的女儿,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相信很多人都面临同样的困境---父母实在是难以相处,或许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自身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许是他们遭受过重大变故,他们的人际关系一塌糊涂,大多数亲朋好友也选择了远离他们。在父母尚能自理,而我们作为子女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当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但是,迟早会有那么一天,一辈子都让周围的人痛苦不堪的父母失去部分自理能力,躺在床上或者轮椅上,需要我们直面他们的衰老、病痛和那极端的性格。而且,事实是,难以相处的人并不会随着年老体衰就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变老只会让他们更加变本加厉。

书中反复强调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试着理解他们心中其实比你还痛苦。难以相处的人往往终其一生都没有处理好自己心中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其他人,也这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缺陷。试着理解自己偏执暴躁自私的父母的难处和苦痛这一点说来简单,实则非常难以做到,因为这样的父母往往把痛苦最多地发泄到了自己的子女身上,要求这些人的子女以怨报德实在是一种超越人性的挑战。但是我想,对于那些在成年后很好地处理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遗留问题、很好地疗愈了自己的子女来说,这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任务。不管怎样,我觉得都不必给自己太大的道德压力,顺其自然即可。

对于不同类型的父母,有一个总体的行动上的操作方法,那就是:试着接纳父母的情绪,但不要被他们的情绪所影响,试着在隔离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去处理实际问题。如果能解决情绪的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了最难的部分了。

总体来说,这本书很实用。不过作为子女在使用过程中不必过于勉强自己去做自己心理上无法接受的事情,能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三

恰逢春节返工,书店偶然看到,便立刻开读。两天时间,读完这本《父母老后难相处》,意识到面对中老年父母,讲道理有多没用,理解共情有多重要。

两位作者,都拥有25年以上社工师的资历,专门成立了机构,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从咨询到看护管理的全方位协助。他们通过亲属访谈和实地观察等,了解难相处的老年人从童年时期开始,所经历的人生重要事件,分析其终生习性形成的原因。书中会将父母行为归属为六大类别,读者可以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来归类,观察你的父母是依赖型、波冷水型、控制型、自恋型,还是自毁型,或是恐惧型。

书中提供了很多方法,告诉子女面对不融洽的亲子关系,不必逃跑,也无须放弃,可以尝试理解,也可以寻求外援。比如,子女远在异乡不能常常陪伴父母,那就努力提高相处的质量,把可以社会化协作的事分包出去,例如开车、打扫卫生、修下水道,省下的时间可以和父母一起散步、聊天、看相册等等。重点是陪伴在精不在多。

读完此书,可能并不能改变父母的某些行为,但却能帮助我们疗愈裂痕、修补关系,少些争执,少些埋怨,少些负罪感。这本书还有另外两个功效,一是有助于我们自省跟朋友、同事、上司之间是否存在我们和父母间的类似情况,如果有,那学到的技巧,也能应用到工作场合中;二是提防我们自己年老时,继承了我们父母的模式,成了一个让子女头疼的老人家。

职场需要情商,家庭也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是保持情绪稳定的基础。现在读此书,那在晚年时,更有可能从容变老。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四

很难相信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181个人进行了评价,毕竟在我的感知中,大部分人都在埋怨和父母相处的不宜。虽然我们很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异,以及父母原生的性格问题,都很有可能造成沟通上的问题。更难的是,大部分的人其实在沟通上都缺乏足够的技巧,在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就更容易失去控制,让自己最本性的一面暴露出来,言语和冷暴力造成的伤害,往往都给亲密关系造成伤害。

本书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父母难于相处,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主动或者意愿上希望这样,而是他们自己出于保护自己,或者否认自己的不利情况而出现的,这是一个人正常的反应。第二,成年子女在面对难以相处的父母时,最重要的是用共情的方式参与到和父母的沟通中,设法去了解父母此项行为的背后成因,并用共情的沟通,避免和父母的直接冲突,而是让父母感觉到你是和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是对立面上。

本书提到了6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包括了

依赖型的父母——你跑到哪里去了,你怎么不管我

泼冷水型的父母——昨天我还是全世界最棒的儿子,今天就成了没心没肺的东西,我不需要你教我怎么做

自恋型的父母——我妈是太阳,其他人只是绕着她的行星

控制型的父母——必须每天9点准时给我打电话

自毁型的父母——我爱吃多少就吃多少

恐惧型的父母——我妈总怕我生病,只要我留一点点鼻涕就帮我请假

虽然在各种案例中,你能看到美国特色的生活痕迹,但和自己父母结合起来,我也看到了为什么有时感觉难以沟通的原因。

找到了原因,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本书中提出了三种方法,第一是共情沟通,这部分,其实可以再看看《非暴力沟通》的相关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作者也承认这种沟通方式是可以适用于除父母以外的其他沟通对象的),第二则是借助专业力量,比如医嘱和护工;第三则是对风险做适度评估。

个人觉得首先这本书所教授的内容,其实在非暴力沟通中已经全部涉及到了,可以认为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应用场景。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含金量,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且很认真的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就是很了不起的工作了。更何况其中一些方法的确引起了我的共鸣。

力荐。2021年第23本。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五

人际关系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不喜欢的人,大可以不必继续相处下去,或者总能找到绕开问题的方式。但是,和父母的相处不好该怎么办?这辈子我们都绕不开父母,尤其当父母垂垂老矣,无论如何都不允许我们继续绕开了。

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感动,表面上它教我们如何照顾难以相处的父母,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用书中的方法,跟任何生活中难以相处又绕不开的人,试着相处试试。

书上将难以相处的父母分为依赖型、泼冷水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放心,你一定会发现,自家那位难以相处的老爹老妈,可能又泼冷水,又自恋,又自毁,又控制……总之会比书上描述得复杂的多,但书中的方法仍旧是适用的。

概括来说,把握两个要点。

1,设法了解父母这些行为的背后成因。

虽然我们认识父母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为人父母,二三十岁。但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童稚垂髫,青春浪漫的时期,他们是如何成长的?他们小时候又经历了哪些事情?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当年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去理解这些非常重要,不仅能明白父母心理可能背负了半个世纪的创伤,而且你能明白这些事情中似乎没有人做对了什么也没有人做错了什么,更有当时整个时代环境的影响,继而你会理解为什么当年你的爸爸和妈妈会选择结婚在一起,以及为什么世界上诞生了你。透过理解父母,你将理解自己的家族史,更能理解自己的由来。

2,运用理解,改善与父母的相处之道。

不用怀疑,每个孩子心理都有一个理想的父母形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爸爸妈妈永远不会变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爸爸妈妈。他们可能注定不那么爱孩子,他们可能注定了更关注自己的需求,他们可能注定了有很多人的特质在你看来是不积极不正面的。书中在这里有一句话直戳我泪点“那就像一出生就成为孤儿,从没拥有过真正的妈妈。”因为现实的妈妈和心理的妈妈迥然不同,很多孩子难以融合两者,接纳现实的妈妈太难了,因为现实的妈妈太令人伤心,而认同理想的妈妈更难,因为她只是个理想,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出现过。

我们作为孩子能怎么办呢?

只能哀悼,哀悼自己心里的理想妈妈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

而在哀悼的过程中,哀悼本身会成为我们习得的一种能力。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哀悼,哀悼失去的爱人、朋友、对工作的掌控力等等。维奥斯特说“我们在失去、舍弃、放下中成长,这就是必要的丧失。那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或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

我想,趁着父母还在,我们还有机会修复与父母的关系,还有机会表示接纳与爱。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本书就是非常好的操作指南。我知道这非常不容易,如果坚持去做,果实将非常甜美。

期待在最后,我们都将收获无憾。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六

读书笔记

疲于亲子矛盾,老人赡养问题的,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是普遍问题,群体现象,就必是科学、研究能涉及之处。在个体中寻找共性能够得到解脱,借共性探究个性能够得到解法,意识到与父母的相处问题是群体问题,认识到解决它们的必要和可能,是走出纠缠与恐慌的第一步。

拒绝、嫌弃、厌恶、逃避会使你成为另一个(翻版的)“父母”,理解与解构才能帮你成为自己。

节选

泼冷水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

正视问题,摆脱自我忧虑: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七

晚年,是总结之时,是我们与终将结束的此生和解之时。因此,如何面对其间种种失落,显得格外重要。如同朱迪思•维奥斯特 ( Judith Viorst )在极富洞见的《必要的丧失》( Necessary Losses )中所言:“那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或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这一生,我们随时都在面临失去;随着年岁越大,失去的越多,且形色各异:失去所爱,失去友伴、隐私、独立、熟悉的环境,失去身体功能(视力、听力、美貌、驾驶能力等),心理功能亦随之衰弱,尤其是记忆力。随着退休的到来,我们失去了一生投入的工作。当然,最后也失去了生命。 维奥斯特的论点是:“我们在失去、舍弃、放下中成长,这就是必要的丧失。”这种老者何其幸运,能坦然然直视失落,哀悼它们,继续朝着里克森所称“尊严”的方向前行。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有些人穷尽一生,努力建造防御机制以对抗创伤。对某些人而言,哀悼等于卸下防卫,让昔日恶魔重现,再度经经历早年令人痛苦的分离,他们无法面对维奥斯特所说各种失落的第一项:与母亲分离。对另一些人来说,哀悼某事、无疑是掀开早年伤疤,那是难以承受之痛。

人生来到晚年,多数人已可以承受诸多失落,继续稳稳地前行。他们当下的反应也许是惊吓、难以置信、抗拒、封闭、倦怠、生病、依赖性变强、焦虑、抑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旁人的鼓励,他们学会接受,日渐复原,终于能适应改变后的人生。

希望现在的父母和未来的自己,面对老去,仍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对人不失信心,乐于接受帮助,充满尊严地走到人生的尽头。

自我审视,当你发现自己身上有父母难相处的影子,切勿以为自己注定要走上同样的老年之路,这是你可以改变的事,有机会转变,这不容易,但请坚持,陪伴自己快乐优雅的变老

对于家有难相处父母的建议: 成年子女应重拾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权,当心别步父母的后尘,保留弹性,守住底线,照顾自己。不要奢求自己能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 面对父母的恶言相向,冷静拆解这枚炸弹是你的挑战。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难相处是终身习性的问题。理解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深藏着痛苦。 别教父母怎么做,与其跟负面性格的父母争执或理论,不如试着对他们展现同理心。你比父母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我一边试着在听你说,一边试着努力体会你的立场。 在整个磨人的过程中,坚守一个信念:我完全是个成人了,我可以选择主导,而不是被掌控。我不再因为父母的性格而逃开,我知道他们就是那样,如今我已懂得如何回应,还能和他们一起做出对全家最好的安排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7.8

[美] 格雷丝·勒博 [美] 芭芭拉·凯恩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 2020 / 四川人民出版社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八

晚年,是总结之时,是我们与终将结束的此生和解之时。因此,如何面对其间种种失落,显得格外重要。如同朱迪思•维奥斯特 ( Judith Viorst )在极富洞见的《必要的丧失》( Necessary Losses )中所言:“那些失落的经验,无论好或坏,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过着怎样的人生。这一生,我们随时都在面临失去;随着年岁越大,失去的越多,且形色各异:失去所爱,失去友伴、隐私、独立、熟悉的环境,失去身体功能(视力、听力、美貌、驾驶能力等),心理功能亦随之衰弱,尤其是记忆力。随着退休的到来,我们失去了一生投入的工作。当然,最后也失去了生命。 维奥斯特的论点是:“我们在失去、舍弃、放下中成长,这就是必要的丧失。”这种老者何其幸运,能坦然然直视失落,哀悼它们,继续朝着里克森所称“尊严”的方向前行。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有些人穷尽一生,努力建造防御机制以对抗创伤。对某些人而言,哀悼等于卸下防卫,让昔日恶魔重现,再度经经历早年令人痛苦的分离,他们无法面对维奥斯特所说各种失落的第一项:与母亲分离。对另一些人来说,哀悼某事、无疑是掀开早年伤疤,那是难以承受之痛。

人生来到晚年,多数人已可以承受诸多失落,继续稳稳地前行。他们当下的反应也许是惊吓、难以置信、抗拒、封闭、倦怠、生病、依赖性变强、焦虑、抑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旁人的鼓励,他们学会接受,日渐复原,终于能适应改变后的人生。

希望现在的父母和未来的自己,面对老去,仍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对人不失信心,乐于接受帮助,充满尊严地走到人生的尽头。

自我审视,当你发现自己身上有父母难相处的影子,切勿以为自己注定要走上同样的老年之路,这是你可以改变的事,有机会转变,这不容易,但请坚持,陪伴自己快乐优雅的变老

对于家有难相处父母的建议: 成年子女应重拾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权,当心别步父母的后尘,保留弹性,守住底线,照顾自己。不要奢求自己能满足父母的所有要求。 面对父母的恶言相向,冷静拆解这枚炸弹是你的挑战。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难相处是终身习性的问题。理解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深藏着痛苦。 别教父母怎么做,与其跟负面性格的父母争执或理论,不如试着对他们展现同理心。你比父母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 我一边试着在听你说,一边试着努力体会你的立场。 在整个磨人的过程中,坚守一个信念:我完全是个成人了,我可以选择主导,而不是被掌控。我不再因为父母的性格而逃开,我知道他们就是那样,如今我已懂得如何回应,还能和他们一起做出对全家最好的安排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7.8

[美] 格雷丝·勒博 [美] 芭芭拉·凯恩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 2020 / 四川人民出版社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九

文:ICE蝈蝈

“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等你一起吃饭,不回来我们就不吃饭。”

“你去哪儿出差?我帮你收拾衣物?”

“你就穿那件衣服,其它都洗了没干。”

这是很多家庭的简短谈话,无不透漏着父母的固执。血浓于水,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出发。随着步入老年,部分父母的控制欲越来越强。子女如何正确与年老父母相处呢?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会给我们有价值的建议。《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是美国作家格雷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融汇30年临床经验的经典著作。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皆为资历超过30年的临床护工师。

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将父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恐惧型父母。不同类型父母,相处模式却大同小异。

一、沟通倾听

每个人行为背后都有原因,年老的父母也不例外。特别是很多成年子女照顾年老父母时,不知道如何帮忙所感到的心力交瘁,甚至焦虑不安。

每位年老的父母,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背后的故事,我们就无从下手帮助他们,很有可能背道而驰。孝顺父母,也有一个辨别能力,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更不是愚孝。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记录了母亲洗碗这件小事。因为母亲年事已高,但还想帮着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位母亲选择饭后洗碗。起初,他儿子不理解这个行为,每次都是抢着洗碗,发现母亲暗自神伤。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放手让母亲洗碗。事后,再偷偷把母亲没洗干净的碗洗一遍。母亲洗碗这件小事,让她越来越开朗,健谈,不像以前一样默默一个人发呆。

后来,这个儿子在跟母亲的一次交谈中说,不让母亲洗碗是想着,操劳了半辈子,想让母亲享享福。母亲却以为他嫌自己老了,不中用,所以不让他洗碗。尽管,母亲年纪大了,眼睛看的不清楚,有时候碗也没有洗干净。他却忽略了,母亲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突然让她休息享福,她定是不自然的。一个做惯了家务的人,突然停下来,多少有点不自在。更别说,年老的人,一个人的时候,喜欢东想西想。

当成年子女和年老父母遇到分歧时,最好选择坐下来,听听对方的想法。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说,“成年子女想学习,换个方式跟父母沟通,角色扮演是极其有效的方法。”多站在年老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听听他们的心声,这也是最佳相处之道。

二、包容理解

就像上面讲述的儿子对待母亲的方式一样。明知年老的母亲,眼睛看不清,碗洗不干净,还是坚持饭后让母亲洗碗。再趁母亲不注意把碗重新洗一遍。这是一种成年子女对年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中将父母划分为六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来看看其中常见的两种,依赖性父母和控制性父母。

依赖型父母

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分享,面对这类型的父母,成年子女要明白一点,父母的依附行为并非现在才有,他们可能在人生初期有过被抛弃的经历,而这个事件或许为真,又或许只是他们认为是真。再加上晚年面临的打击和身体机能老化,就会引发产生依赖的举止。

子女若能了解依赖性父母背后的根源,就能知道怎样应对。《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中分享,学会理解父母内心深处其实也深藏着痛苦,这些都是难缠行为的根源。面对这类父母,首要之事是了解造成父母行为的根源。寻找能为父母带来成就感的角色,不要改变他们的思想,只能理智的包容和应对。

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其实是,被唤起了早年曾有的创伤。他们只是通过支配成年子女来抵御创伤唤起的抑郁。有控制欲的人什么都要管,没有重不重要。这样的父母内心是煎熬和痛苦的。

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分享了几个应对控制狂的小妙招:适度的幽默感、认真回应、“提醒词”。

控制场面极度易失控,被控制的人会反转成控制者,适可而止很重要。对年老父母多点关心,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多点包容和理解。

三、珍惜当下

格雷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将所有解决方案汇集成《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无疑是希望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人和人相处,无论哪种类型,大家都是可以坐下来沟通,倾听,包容,理解的。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子女的,子女亦然。只是,亲子相处模式需要调节。特别是年老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观点,我们不用试着去改变。毕竟,这已经伴随他们一身了。我们应该正确的应对。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蝈蝈,写写生活小故事,书评,讲书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来我的小屋做客,我们一起成长,用文字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十

“致你那难相处的父母——只盼他们的苦痛能稍微获得理解”。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的扉页,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

豆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小组里聚集了73262个独生子女,他们交流着赡养父母、与父母沟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既有关于社会性难题的咨询与分享,比如:“两个独生子女如何照料好四个老人”“妈妈患上阿兹海默”,也有现实中与父母相处的苦恼:父母爱囤积怎么办?不听劝、把全部财产投入股票怎么办?有慢性病不控制、不肯去做体检怎么办?有的看题目就让人心惊:“爸妈骂我白眼狼”“因为我不婚,我妈开始绝食”……在小组讨论里,无奈、委屈、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窒息等字眼时而出现。对于这些子女而言,《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似乎刚好对症。然而扉页致辞那句话又难免令人困惑:父母老后难相处,备尝痛苦、亟需理解的难道不是子女吗?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的两位美国作者各自有着25年以上的社工师经历,在职业生涯中帮助过无数对“难相处父母”无计可施的成年子女。她们汇集了41种父母行为,将“难相处父母”分成了六种类型:依赖型、泼冷水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以案例阐释了不同类型的行为特征,并给出应对建议。统观全书,尽管父母的难缠之处各有不同,但处理关系的核心原则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解、接纳、有度。

理解——“学会理解父母内心深处深藏痛苦,那正是他们难缠行为的根源。”白宫健康政策顾问阿图·葛文德在其著作《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一书中曾写道:“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在生命的下行阶段,人往往同时面临着多重失去:退休,失去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身体功能退化,视力、听力、行动力逐渐衰退;身边人一个个离去,手足、配偶、友伴……习以为常的独立生活也走向终结:丧失驾驶能力,被迫搬到养老院或子女家,不但失去熟悉的环境,隐私也难以保障。阿图·葛文德为此引用了一位百岁老人的感慨:“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最终,每个人还要面对死亡的临近。

老化从方方面面对一个人身心的自我平衡造成重大威胁。而很多人自身又存在着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不能坦然面对失落,因此会出现忧虑、抑郁、偏执,还有人会苛责旁人以掩饰自己失去掌控力。理解父母出现严重的“难相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接纳自己面临的处境和丧失。更多地挖掘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经历,发现隐藏在问题行为背后的、折磨他们一生的心理问题,做子女的才能放下愤怒,转而同情。

接纳——“不抵御、不批判、不说服”。正如很多父母嘴上总挂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子女心里也有一对“别人家的父母”,慈爱、开明、热爱生活、与时俱进。那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和父母相处,做子女的也要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接纳父母独特的个性,正视并允许他们在性格上有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且要明白那未必能随着时间改善,反而会因老年病痛和失落变得更加严重。争执或劝告并不能让他们“正常点”,耗费心力想去改变,只会让彼此气恼受伤。

学会控制自己的不满,在沟通中不断表达爱、关心和支持,让父母知道无论如何总有我们在身边,才是修复处理关系更加有效的方法。

有度——“设定合理底线,坚持原则,并不为此自责”。理解和接纳并不是无底线的顺从。当父母的安全和健康面临高风险的情况,比如有病却不肯按时服药、行动不便还坚持独居,子女就必须不顾他们的反对而介入。但也要注意方法,可以考虑寻求社会机构、亲友等第三方的帮助和支持。

作为独立的成年人,子女也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面对父母的要求,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范围,设定底线,坚持立场,避免陷入心力交瘁的境地,并学会不因拒绝父母而内疚自责。同时,也要尊重父母的立场。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很少有子女会想‘这是妈妈想要的、喜欢的、需要的吗?’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现实中的一些争执,并不真的涉及安危,往往是因子女关心过头,管得太多引发的。父母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做事方式,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在与他们相处时,做子女的也应保有一份界限感。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开篇便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子女,首先必须了解问题并不在某一方。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问题行为上而没想到彼此间的关系,便很难走出困境。”而理解、接纳、有度,原本就是成年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适用于任何关系。

当我们因父母“难相处”而深感无奈、委屈、焦虑、抑郁,甚至绝望窒息时,不妨跳脱出来思考一下:我们与父母之间是否建立起了成人间应有的关系?然后观照自身反应,反思:那些难以抑制的愤怒和痛苦缘何而来?为什么冲突发生时我们总是“硬刚到底”?在其他关系中,我们是否也沿袭了父母的行事作风,成了“难相处”的那个人?毕竟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自我关系。

只有在相处中看到不曾了解的父母和从未发现的自我,才能以更实际、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探索改善与父母及身边人的关系,在陪伴父母老去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自由,更好地面对人生,从容变老。这不仅是善待父母之道,也是善待自己之道。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十一

《婆婆和妈妈》是芒果TV自制的家庭代际和谐促进真人秀,现在已经播出两季,每每播出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节目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家的影子,无论是隔代育儿分歧,还是婆媳相处问题总能引发网友的讨论。在第二季中陈松伶和婆婆的相处一度登上热搜,有人站婆婆,有人站儿媳,还有人指责儿子不作为,各种冲突、矛盾交织,让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些涟漪。看过节目,特别想推荐给大家读一读美国作家格蕾丝·勒博和芭芭拉·凯恩共同撰写的书籍《如果父母老去难相处》。

《如果父母老去难相处》

美国作家格雷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皆为资历超过30年的临床社工师。1982年,二人共同在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创立“暮光服务网”(Aging Network Services),一个全国性的看护网站,旨在协助个别家属关怀和照顾家中长者,并解决亲人散居各地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

《如果父母老去难相处》这本书聚焦两代相处难题,帮助身心疲惫的年轻人建立最健康的陪伴心态,教会年轻人如何陪伴父母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同时给年轻人提供了最务实的应对意见。本书共有9章与一个简短附录,前7章系统性地介绍父母的麻烦行为,并依据这些行为将“麻烦”父母分为了6类,分别是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以及恐惧型父母。最后2章探讨了两个关于老年的议题:如何陪父母面对老年,如何陪自己优雅快乐地变老。相信在读过这本书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享受与父母的相处。

1、

张阿姨的母亲患上了轻微的阿尔兹海默症,只喜欢和张阿姨待在一起,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她会拒绝进食,有时张阿姨出去办事,委托小妹照顾母亲,母亲虽然不会有过激行为,但会每隔几分钟就询问张阿姨什么时候回来。有一次,张阿姨的儿媳生宝宝,张阿姨在医院几天,当母亲看到张阿姨时,哭得不能自已,训斥张阿姨再出去这么长时间,她就自杀。从那以后,张阿姨再也没有离开母亲一步,连小孙子也只能一周见到一次,有时儿子儿媳工作忙的时候,一个月才能见一次,让张阿姨很是难过,但面对这样的母亲,又无可奈何。

张阿姨的母亲是典型的依赖型父母。这类父母一般会有这样几种行为:

第一,无法忍受独处,希望子女可以时刻相伴;

第二,在与孩子分离在即,立刻表现出身体的不适或明显的不快;

第三,对成年子女及他人提出无理要求;

第四,紧紧依附某人,凡事靠其打理;

第五,无法自行做主或为决定负责,一丁点琐事都要依赖子女或他人;

第六,子女知道他/她需要协助,但他/她却坚持不肯让人帮忙。

张阿姨的父母亲呈现的是第四种行为。在面对这样的父母时,《如果父母老去难相处》告诉我们:别失控地对父母发火,那只会伤害彼此,完全无济于事。

首先,要明白父母的这种行为是有原因的。她可能一辈子习惯了依赖他人,又或者经历了一场颠覆生命的重大打击。

其次,在不影响自己与父母的感情的基础上,照顾好自己的需求。

最后,改变回应父母的方式,并对父母的需求设限。

其实张阿姨的其他兄弟姐妹可以试着平时多与母亲沟通、接触,缓解母亲与他人接触时的焦虑,并多给母亲找点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转移注意力。

2、

小丽每次给儿子买衣服,妈妈总是不满意。

孩子穿上正合适的衣服,她就抱怨只能穿这一季,明年孩子长高了就没法穿了,还得再买,浪费钱。

孩子穿上稍微大点的衣服,她就抱怨孩子穿上太肥了,不好看,小孩也要自尊心,不得体的衣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丽给妈妈钱,让妈妈帮忙买,妈妈就反驳说自己没时间。总之,小丽买的各种东西,妈妈总是不满意。每次小丽都会被惹火,跟妈妈大吵一架,然后下一次依旧如此。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让子女很是无奈,这类父母被称为“泼冷水型”父母,《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就告诉我们:父母的这种行为不是故意的,别跟这类父母讲道理,那等于火上浇油。

首先,要同理父母的处境,就事论事根本做不到。

其次,让父母参与到过程中,别强迫父母迁就你。

最后,避免做出容易引起父母负面情绪的事,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选择冷静。

小丽可以在帮孩子买衣服的时候,让妈妈参与到选择的过程中来,对颜色、大小、款式等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母女俩进行友好的协商,如果达不成一致,那就放弃这件衣服,另选其他。

3、

郑爽代孕事件爆发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数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很多自媒体更是深扒其中的原因和导火索,其中郑爽父母的“自恋”引发了网友的诸多讨论。有人指责郑爽母亲的自恋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是在郑爽自传《郑爽的书》中公开指出:养孩子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付出与欣赏。

当郑爽反抗母亲对她说:“妈,你欠我一个道歉。”刘艳愕然,问道:“我牺牲自己培养你,然后我还欠你一个道歉?”郑爽说:“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你从来不承认自己有错,按照你的想法培养我,从不考虑我的感受。”刘艳却冷冰冰地说了一句:“小孩有什么感受?”

郑爽母亲属于典型的自恋型父母,《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告诉我们:要明确守住底线,避免自恋型父母无底线的索取,并且体谅父母的感受。

首先,不要奢求自己能满足自恋型父母,并停止与父母的意气之争。

其次,降低对自我中心父母的期待。

最后,不必逃跑,也无须放弃,可以另辟蹊径,相处有建设性的方法。

像郑爽这样被自恋型父母“压榨”的人还有很多,可以适当满足父母的自恋,但也不必事事顺从。

晚年,总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期间的种种失落,要以正面的态度接受,引导父母找到情绪的出口。相信在读完《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你会发现,这一切并不是那么麻烦,了解父母的过往,根据父母的表现归类并对症下药,趁一切都来还来得及,给自己一个与父母好好相处的机会。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十二

文/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豆瓣上有个小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聚集了五万多个独生子女分享的焦虑、无助、痛苦、甚至是愤恨。今天我们不讨论独生子女一对二的养老困境,我们来看看那些变老之后难以相处的父母。

比如: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看了也觉得窒息,如果他们是我的来访者,我没把握能帮到他们。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朋友一脸无奈地说,现在能气到我的只有我妈了。配合她的表情,我很不厚道地笑了。

笑过之后,剩下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是呀,作为一个过的战战兢兢的中年人,如果再摊上难以相处的父母,该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雷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两人都有超过30年的临床社工经历,她们从自身经历的案例出发,以成年子女的视角,聚焦两代人相处的难题,讲述了如何陪伴父母度过健康、快乐的晚年。案例来自美国家庭,虽然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和尝试的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罗列了41种与父母相处的麻烦行为,归纳出六大类型的父母行为模式,分别是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恐惧型父母。而更多的父母属于混合型选手。

每一种类型都可以在影视剧和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都足以让子女崩溃,恨不得逃得远远的。

三观不合的配偶可以吵架可以分道扬镳,鸡飞狗跳的子女可以教训,但日渐老去难相处的父母呢?

但正如朋友所说,也就能气到她,因为那是。

对于注重血缘的中国人来说,面对难以相处的父母,我们不能一走了之。那就坦然地接受,主动出击,寻求更好的方法和策略,给自己一个与父母好好相处的机会。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六种类型的父母的行为特征,列举了25个典型案例,并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和做法。我把书中作者的方法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 尝试去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他们那一代人。

都说三年一小沟,五年一大沟,这么算下来,我们与父母之间隔着大大小小的沟。两代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在思想、道德、法制、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对中国来说是社会巨变的几十年。

我们常说,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其实对父母也一样,他们形成三观的年代,与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不能要求他们跟我们同步。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理解背后的原因,就能够更客观的理解他们那些看上去格格不入的行为。

英语里面有个词“in your shoes ”,就是穿着你的鞋子,站在你的角度,毕竟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所以,尝试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父母的行为。

比如有些非常节俭的父母,可能他们年少的时候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珍惜不浪费成了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印记。

控制型的父母,有可能他们年少的时候被父母控制,或者因为父母不管他们,他们决定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孩子,甚至仅仅是传统道德要求他们要管着自己的孩子,比如很多父母觉得,之后子女都结婚成家的,自己作为父母的任务才算完成了。

我们无法重新走过父母的心路历程,但我们可以尝试,站在父母的角色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就像我们希望他人能够站在我们的立场理解我们一样。

二, 接纳父母对丧失的恐惧

人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丧失的过程。

我们失去了我们的童真,失去了我们的青春,可能还会失去我们最初的爱。不断的丧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丧失、离别与放弃,我们一直在成长,在成熟。

对于逐渐老去的父母来说,他们的丧失感更加的深切。

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劳动能力,而且都是不可逆的。

五花八门的新科技,更让他们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掌控,唯有紧紧得抓住自己的子女。

我们要接受父母对丧失的恐惧,陪着他们一起哀悼。

你需要的是关注的目光和一双倾听的耳朵。

三, 找到与父母相处方法。

作为中国式的家庭,我们需要直面与年迈的父母相处,首先要坦然接受这种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上都应该承担的义务。

其次,给父母必要的关注,让他们安心。很多时候,父母各种作妖的行为,背后藏着的是害怕被抛弃。所以,我们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我们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一如我们小时候,他们给我们的爱护一样。

其三,划定必要的界限,寻求父母的理解。我们是子女,但同时还有其他的角色。我们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但不是无限制的满足。

其四,让父母忙碌起来,找到自己还有用的心理,寻找其他的寄托。人老了,很怕自己没用了。所以,让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们面前示弱,让他们觉得自己对于子女来说依然很有用。

我妈常说,我能动弹就不让你们做。于是老妈愿意做饭,她就做,愿意去打工,力所能及的,我们也不拦着。偶尔还找她帮忙缝个被子啥的。听她唠叨,看看你们一个一个手拙的,都不会弄。

父母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现在学会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也是在学着与未来的自相处。

如果你正在为与父母的关系焦头烂额,这本聚焦两代相处难题,提供务实应对策略的书《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可以帮助你实现与家中长辈更顺畅的沟通,以及我们如何优雅的变老。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没有难相处的父母,希望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也希望将来的我们能够与孩子智慧相处。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十三

元宵节过后,似乎2021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完了,没有惊喜,也没有波澜。

但是这个春节,我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可爱。

2021年农历春节前夕,上海似乎还笼罩在疫情的雾霾中,曾一度以为自己也不会回家过年,甚至拥有了第一次过年不回家的勇气。结果在临近的时候,我又幸运地收拾回家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是我发现妈妈似乎总是不开心。

她总是嫌弃爸爸,嫌弃爸爸吃饭的方式,嫌弃爸爸穿的衣服………。

她总是特别容易生气,一生气就感觉整个气氛怪异。

她总是感觉这不舒服,那不舒服。

有很多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没有做好。

………….

妈妈平常比较爱笑,人也豁达。可是春节的这些天却让我有点招架不住,像个小孩子一样不讲道理,无奈又好笑。有很多次都让我怀疑她是不是我的妈妈,是不是要得抑郁症。

封面

突然间手边的这本《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映入眼帘。起初,为什么把这本书带回家,真的是在收拾行李箱的时候,它正好在床头顺手放进行李箱的。但在家里看到的时候,瞬间觉得倍感亲切,书到用时刚刚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格雷丝·勒波和芭芭拉·凯恩,作者从实际出发,从六种父母行为依赖行为、泼冷水行为、自恋行为、控制行为、自毁行为、恐惧行为出发分解出六种不同类型的父母依赖型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以及恐惧型父母。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式。

一家人

本书结合生动鲜明的例子,将实际生活面临的父母相处困境形象具体化,尤其在面临跟父母相处的话题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其中似乎能让人找到自己父母的样子,也能让自己作为子女寻找到解决对策。贴心的是,每一个经典部分都会有小结,短小精悍,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精髓。有缺憾的地方或许可以多些图,让整本书活跃起来。

我的妈妈不是难相处的人,所以打开这本书的初衷也不是因为“难相处”这三个字,是为了让自己更懂得她们更好地相处。在这本书可以看到老去,父母的现在甚至自己的未来。老去真的一件有的时候很可爱却又有那么点无奈的事情。有了跟这次跟妈妈相处的基础,本书中的很多观点竟让我无数次的产生共鸣。陪父母面对老年难题,陪着自己优雅快乐地变老,善待父母,善待自己。

做一株充满爱的向日葵

1.保持自身,没错就是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心情的愉悦

在跟妈妈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感觉到妈妈心情的下降。我想用自己的话语去提起她的兴趣,然而她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自然而然也在其中慢慢感受到了沮丧,有的时候我想置之不理,她这样的情绪真的让人抓狂。

孰不知,她内心在经历的情绪变动一点儿不比我们的差。她在经受自己情绪折磨的时候也在承担着我们的情绪。若是我们再沮丧,或许真的让她更加悲观。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作为伙伴,一定要保持内心的愉悦,让自己从坏情绪抽离出来,想一些有意思的点子带着她一起抽离。

别试着与父母争论。不要想着说服别人一样说服自己的父母。如果讲道理有用的话,还用警察做什么呢。

不争论不是不说话。沉默不一定是金,或许是可怕的炸弹。表达出来自己的认可,让她们知道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爱是伟大的事情

3.温和耐心真的是像春风一样,抚平每一个心伤

在生活中,每次遇到笑起来像太阳的人,真的像是光一样指引着在靠近。乐观昂扬的精神,源自内心丰盈的动力。温和耐心是他们最强劲的力量,看似柔弱,却可以摄人心。对待父母也是这样,温和耐心的劝慰、讲解,用柔软的力量让她们感受到最大的善意。老去不可怕,我们一直都在身边。

有些原生家庭的痛是一生的痛。童年开心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童年不开心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会像烙印一样刻在她们的思想中,了解她们的过往,茶余饭后,引导她们讲讲以前的故事,不仅可以更加理解她们现在的性格和行为,也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倾听从来都是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之一。

理解万岁

5.关注父母的健康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的机能也像是机器一样,一件件挑战着自己。生病不一定是一种借口,或许是真的不舒服。每年一次的体检,时常的电话问候关切,将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

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一种感受一直萦绕在脑海里,那就是理解。理解父母,理解她们的现在;理解老去,那是生命的自然轨迹;理解父母的行为,疗愈自己也治愈她们。

老去从来不是只是她们要面对,那是在生命进程中必然面对的,在走向死亡或者生之来处的必经之地。在陪伴她们老去的过程,也是一段与自己与生命不断和解的过程。老去,是一个新的话题。面对老去,面对时间,有的时候确实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眼角的皱纹,下拉的脸庞,一点点在提醒着我们时间。它匆匆而过,不是风过无痕,留下的是岁月的回忆。老去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所以在心底里接受老去也是接受时间。

老去是生命自然轨迹

小的时候,父母陪伴着一起长大;长大后,我们陪着父母慢慢老去。谁都是第一次活,对于未来的物质,对于时间的流失,对于岁月的漫漫,每个人都是或惊喜或惶恐。在自然轮回面前,谁有那么大的内驱力阻止这一切来临。坦然接受,是面对一切的淡然和勇气。谁也不是生来就是难相处的,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身边的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陪伴父母的这段日子里,对于子女也是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过程。

看着慢慢老去的爸妈,原来我也在偷偷地变老。希望老去的我可以变成有人疼、有人爱,内心一直洋溢着爱的可爱老太太。希望我的妈妈可以永远开心,做一个让我宠成小公主的小老太,可以没有那么多的难过也没有那么多的伤心。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读后感篇十四

前日看到一篇十万+的爆文,是一位网友为了劝自己的妈妈,专门开了一个老年人公众号,编了一些文章。比如:

网友“中肯”的评论更精彩,内容五花八门,但都戳中年轻人的痛点。

“第一次看链接完有一键三连的冲动。”

“求文章!爸妈喜欢囤菜,冰箱里塞满了各种剩菜……最夸张的时候,一家四口人晚饭做了8个菜,怎么劝都不听。

“跪求一篇少看直播的文章吗?我妈看情感直播都走火入魔了!”

hahaha~优秀!有才华!

但什么时候成年人这么“辛苦”了?若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说个事还要洋洋洒洒一整篇?

很多老人晚年变得固执难相处,什么都不满意,处处疑心,性格大变,过度渴望得到关注等等,这让成年子女照顾得身心俱疲。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说少了都是累,说多了都是泪。

如果你还在为此神伤,不如看看这本《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本凭借标题就打动我的实用策略书,它在茫茫书海里扎眼,不过是因为我们急需,也更知道一个真理:你不是唯一深感绝望的人。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美】格蕾丝·勒博、芭芭拉·凯恩

这是一本看标题就会买的书

这是一本由专业人士撰写的与年长父母相处指南。作者格蕾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创立了“暮光服务网”,一个美国全国性的看护网站,旨在协助解决与老人相处难的问题。两人融汇了30多年的临床经验,从众多案例中总结提炼,提供务实中肯的应对建议、贴心指南。

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会帮助你与家中长辈实现更顺畅的沟通,可以学会以更健康的心态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老年父母,并且也让自己舒适自如。

为什么感觉很多老人难相处?先想想大多老人晚年面临了多少失落:

成年子女多半只看到老人失去伴侣之痛,却没有意识到其他很多失落也需要好好面对和处理,以及失落之间有连锁效应也不能忽略。

理解父母内心深处的痛苦,才是根源

“只要电话一响,我总怕是我妈打来抱怨的。”我的一位同事提心吊胆。

他的母亲目前独自生活,自从老伴离开后,唯一的儿子就成了他的全部期望。同在一个城市,同事每周都会带孩子回去探望,可每次要离开的时候,母亲就浑身不舒服。说不出哪里生病,就是哪哪都不好,还拒绝去医院。

平日工作时间里,母亲也是频繁地打电话告知“不舒服”,若儿子没能及时回电也让她感到愤怒。这样的状况多到让人无法区分是真是假,也让同事感觉窒息,就连出差也要面对母亲的责难。

看完之后同事恍然大悟,母亲的问题出在依附型人格上。

依附型人格:

无法忍受独处,希望你能时刻相伴;

与你分离在即,立刻表现出身体的不适和明显的不快;

对成年子女及他人提出无理要求;

紧紧依附某人(如子女),凡事皆靠其打理;

无法自行做主或为决定负责,一丁点琐事都要依赖子女及他人;

你知道他/她需要协助,但却坚持不肯让人帮忙

这类性格的人总是会把生活中一切不顺心的源头指向别人,劝她多出去走走、扩大社交圈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老人认定只有儿子才能抚平她的焦虑,她不是虚假装病,是真的“心理感觉不太舒服”。

这时候,同事需要做的是少说为妙,保持冷静给予安慰。面对母亲反应的情绪,表达简明扼要的态度,但在情感上记得给予母亲更多鼓励和支持,让她知道自己是理解她的寂寞,最后的最后才是:诚恳地希望她渐渐和朋友继续保持来往。

人到老年,经常会变得易怒,脾气暴躁,我爸就是一个例子。书中指出,这个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人在发现自己的反应变慢、记性衰退后产生失落感,以暴躁来遮掩自己的恐慌。我也是在意识到这点之后,开始了对我父亲的理解之路。

但更多的是,父母的很多性格、行为并非现在才有,只是随着年纪的增加会加剧罢了。如果能客观了解父母的过去,便可知这是自幼既有的习性、性格所致,当事人自己也无法控制。

一位网友说她的妈妈沉迷于网购,从早到晚刷手机看“公益”直播,家里的快递一波接一波。朋友跑进直播间一看,主播化着“被人打淤青”的妆容,也要“为爱做公益”,甩卖一些“工厂倒闭万元产品一百元的吐血价”的产品。

诸如此类这样不实的信息,她的妈妈会信,甚至还有40万的老年粉丝也会信,都从另一个层面表明:老人晚年感到失落,急需体现他们的价值所在。更真相的是,即便老人知道这可能是虚假的,但他们也乐于急需支持买买买。对,买了个满足感。

眼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愈发增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行动。但老人的心理问题却少有人研究,更没有以这样通俗的语言总结出的干货书。

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中,两位作者一共归纳了六种父母类型:

你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类型。当你知道问题背后的真相,实战时该如何相处,才不会落入原先的惯有模式?本书提供了务实的应对策略。

改变回应父母的方式

别强迫父母迁就你,只需对父母的要求设定界限。

我们不能为了不惹老人生气而总是顺着他/她,这样自己也受不了。先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范围,和老人事先说好你办得到哪些事,然后坚持原则。

假如同事的母亲总是催促他前往探视,而他认为没必要或不想如此频繁,就想好能接受的频率,比如一周一次,其他时间可以请亲戚或母亲的朋友多联系。

不聚焦双方的争执,用幽默化解紧张局面。

认可老人的感受,冷静拆弹,避免正面争执。作者建议可以多用自嘲的方式或轻松转移话题等化解尴尬,顺利过渡。

陪伴质量在精不在多,可寻求帮助。

如果买菜做饭等家务事让你们感觉繁琐容易引起争吵,不如请配送快递和钟点工做,善用公共服务和便利设施,这样你就能陪父母享受私人的美好时光——这才是增进感情的方式。别独自承担,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忙。

多做认可练习,改善沟通成效

鼓励认可这副解药,对任何人都适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几乎句句是良方。

创造你和父母的双赢模式

谁都不喜欢听到太直率的建议,别教老人该怎么做,不妨多给予父母同情和拥抱,寻找能为父母带来成就感的角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和老人是生命的两端,思维方式和身体机能都不能以正常成年的标准来衡量。

面对孩子,成年人知道要“先拥抱,再解决;先共情,再建议“。为什么面对父母时,我们总是显得更生硬,更多了些苛责?

那是因为,他们曾经为我们遮风避雨,是我们眼中的大树;活力四射,是我们的带领者,而步入老年后,身体机能衰弱,恐惧不安占据了他们内心很大一部分。

理解是开启一切困难的锁,让我们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也陪自己优雅地变老。我从中受益,也希望这本《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对你也同样有用,得法。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