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通过学会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和关系。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观点,呼吁读者要放下偏见,倾听他人的心声。这本书让人深刻意识到,倾听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尊重和关爱的表达方式。
学会倾听读后感第一篇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正文内容不少于140字
1
2
3
4
5
学会倾听读后感第二篇
1⃣️学会倾听:研究过程具有“逐渐明朗”的本质
定性研究的主题的选择和成果的生成都是在理论、已有研究、田野调查的不断互动中生成的,因此是一种“逐渐明朗”的过程。没有完美的选题、调查和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焦虑和不安,因此要尝尝告诉自己研究的本质,并且不断地尝试和发展。
2⃣️在开始研究工作之前:意愿与思考
你打算研究什么主题?你的研究对象是谁?你认为什么样的研究令人满意?你为什么欣赏某些研究?你认为哪些研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他们有问题?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要在“逐渐明朗”中找到一个「研究重点」。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新奇和有趣的相关的想法,但是要在不断的厘清和讨论中确定这是否是研究的重要、是否是另一个研究的主题。
我们的研究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理想的情况是:最终你的研究可以刻画一个群体,甚至能够解决一个分析型问题。
回应对于研究的提问与质疑 在开题答辩和学术会议等场所中,我们选择的研究问题和成果常常会面临很多质疑。这些质疑意味着什么?事实上,这些质疑很可能是为了考验你对于自身研究的信心,就算提问者带来冷笑和讥讽提问“你的研究意义是什么?”,也并不一定说明你的研究没有意义——可能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现实来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回应这些质疑?作者援引了另一位研究者的总结——4R,并且给出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1)表征性(Representativeness):你的样本这么小,怎么知道结构具有表征性?我的研究只在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事件的意义。我的目标不是以偏概全,而是尝试提高人们对关键社会过程的理解。我专注于解读一些重要的因素,而其他演技通常会忽略这些过程。 (2)受访者的反应(Reactivity):当你在场时,受访者的行为会不同吗?是的,研究人员出现在现场会对数据收集过程有影响,我承认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人们在被研究时的行为方式与平常不同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但在参与观察中,人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最佳礼貌”。通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你也可以在真人秀上看到这个现象)。 (3)可信度(Reliability):你的结果会不会因拜访的时间或访谈的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这些结果可靠吗?在不同的日子调研,结果是否相同?与其他方法相比,我的方法的可信度较高,因为我做的不是一次性调查,而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参与观察调研。你要寻找贯穿这段时间的一致主题。 (4)可复制性(Replication):你的结果可以复制吗?结果并不可以复制,因为我的研究地点是保密的,而且每项研究都非常独特。但研究人员有一种习惯,即在不同的研究中寻找相似的发现。此领域内有大量不同的研究,每一项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我希望如果其他学者前往我的研究地点并提出类似问题,他们能获得类似的结果。 此外,还有可能会问到以下几种问题:你的研究贡献是什么?作者认为,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某个群体进行深入的、描述性的研究,以及通过探讨有关实践和过程的深层次问题来让读者了解社会团体、社区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一种是将其研究当作跳板,将研究问题缩窄地更精准、将精力集中于一个理论问题上,以发展一种更为全面的社会过程概念。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研究与这两类相对应并找到自己的答案。 你的研究方法是什么?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的描述,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的研究方法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启示。作者认为,有一种方法有不可否认的益处,即「比较在不同环境中进行类似活动的人」。你可以构建一个对比设计,保证不同组别中的访谈对象数量相当以使这个研究具有系统性。
「优秀研究的关键特质」,从下面几条中找到应对提问的答案并不断靠近 贡献了新的知识 对现有文献进行简洁评估,陈述文献中缺失的方面 一个可以用手头拥有的数据回答的研究问题 收集的数据具有广度和深度 清楚地陈述研究结果 通过深度分析将证据及论点关联起来 承认有证据可以反驳你的理论 以案例讨论为跳板,通过它反映更普遍的问题 讨论这项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学会倾听读后感第三篇
先搬我的短评:
没有左手英文右手中文一个一个对照,仅指出一些光是读中文就让我觉得十分离谱并且对照后发现确实很离谱的地方。中文看的epub版本没有页码,英文找了几个pdf版本也没有页码,所以只会指出大致位置。
1. 第一章注释10
将escape contemporary notions of what is politically or morally tractable译为“超越当代政治或道德概念”明显漏译了tractable(这个词本身比较难译,我就不提供方案了),而显然“politically or morally tractable”才是一个完整的意群,“政治地”和“道德地”都是为了修饰后面的重点“tractable”,目前的译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注:手里的英文电子书都没有页数,只能根据index倒退页数,C1注释10确实是从280页开始的,但摘录的这部分的对应页数可能是281或280-281。
2.第8章 - 思考方式 - 在多个研究问题中做选择的范例
我相信,所有人看到这个“社会建设”都会绷不住。一般会译为“建构”。
3. 第9章 - 写作窍门 - 不要总结证据,而应该解释证据
此处提到的论文为Lareau, A. (2015). Cultural Knowledge and Social Inequ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0(1), 1-27.
该论文摘要如下:
cultural knowledge指向的,要么是阶级文化,要么是机构文化,即与机构打交道的“文化知识”。人文(humanities)知识要是能直接帮大家和机构打交道,也不会天天被追着讲文科无用论了。
选读中,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