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有关颂竹的作文

有关颂竹的作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8 03:45:38
有关颂竹的作文
时间:2024-07-18 03:45:38   小编:

竹,是一种生长在山间的植物,它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在中国文化中,竹被誉为“君子之材”,代表着坚强、纯洁和忍耐。赞美竹的诗歌和画作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表达了人们对竹的敬仰和赞美。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有关颂竹的作文篇1

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恰巧,我住的小区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竹子长得很高,一节一节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它的叶子小小的尖尖的,像一艘艘小船,又像一片片玲珑剔透的翡翠片。每当酷夏来临的时候,当我和小伙伴儿们都热得汗流浃背时,是竹林给我和伙伴们提供了一片凉爽的“营地”。在这个绿色的“营地”里,我和伙伴们摆棋局“大战”几个回合,一阵阵凉风吹进竹林里发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声音。

寒冬里,暴风雪突然来临。大雪纷纷扬扬,我趴在窗户上脸贴到玻璃上,心里很担心竹子竹子:竹子会不会被风吹倒?会不会被雪压弯?会不会变成“光头强”……

等到雪停了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竹林里。结果并没有看到竹枝折断、竹叶凌乱的场景,只是竹头稍微有些弯,看起来好像一个个身穿绿衣的小精灵带了一顶雪白的帽子向我点头微笑。经历过暴风雪的竹林显得更加苍翠、坚韧、挺拔。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竹子坚强的品格,面对困难和挫折,一定要坚强,不能向困难屈服,要迎风而立。

我一定要学习竹子,并做一个拥有竹子品质的人。

有关颂竹的作文篇2

你是大自然坚劲的灵魂,

狭小的空间,将你冶炼成片片翠绿,

点缀在幽静神秘的树林。

从不与花儿争宠,

默默的节节突破。

坚强的性情,

显出了你绝世的翠艳。

谦逊的品格,

创造了纯洁淡雅的心灵。

你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奇迹,

你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灵魂!

有关颂竹的作文篇3

千百年来,人们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常常傲霜斗雪迎冬开放。他们当中的竹子却更具有不平凡的特点。

竹子是一种常绿植物,青翠欲滴,十分可人。无论是高山上、破岩中,只要有扎根之处,就会长出几株竹子。这正如清代诗人郑燮的诗中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在岁寒三友中最高风亮节。竹子的身躯挺拔,上有许多的竹节,象征着它不屈不饶、宁折不弯的气节。这是竹子最为人知的寓意之一,而人们也常常以竹子来代替气节。古人说:竹,有节也,高风亮节是竹之本色。

竹子是扎实的,更是坚韧的。当我们听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时,你可有想到竹子为立根在破岩中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当竹子很小的时候,竹根就不停地吮吸着养分,随着慢慢生长。

作为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竹子,其用途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每每想起关于竹子的产品,都不得不由衷的感觉竹子的百用,可以食用、造纸、制作装饰品和生活用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竹子象征着骨气和君子,有着刚正不阿、坚持自我的意义。此外,由于其外貌一直为翠绿,所以人们认为其素面朝天,简约淳朴,所以它也是淳朴的象征。

竹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竹为人奉献了它的全部。我因而赞美竹。

有关颂竹的作文篇4

竹,气宇轩昂;竹,清新洒脱;竹,轻盈细巧;竹;蓬勃向上;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宁折不弯、挺拔是竹的特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它清峻不阿、高风亮洁的写照。竹在我心中没有东西可以代替。

竹的一生,只有无私奉献。在家乡,人们戴的是竹笠;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垫的是竹席;吃的是竹笋;用的是竹碳……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竹。家中大部分东西里都有竹子的存在,这让我对竹又多了一份敬佩。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很沮丧,受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说我不够认真,不够用心……为此,我想出去散散步,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一点。不知不觉,我就来到了竹林,顿时觉得周围的环境赛过仙境。我越走越深,越到深处越美。竹林更茂密了,地上只留着星星点点的阳光。心里暗暗感叹:竹林好美啊!漫步在这竹间,心情好多了。走着走着,我发现在一棵竹子旁边有一株小笋芽儿。这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微不足道,得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看得到。突然,一个挖笋的人无意间踩在了这笋芽儿上,很显然,它一定不能长成十几米高的竹子了。过了数天,我故地重游,奇迹出现了,原来娇嫩的笋芽儿已长成一尺高的竹笋。它离长成竹子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没想到,一个柔弱的身躯里竟藏着庞大的信念!从此,我不再应成绩不理想而沮丧了,也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爱苍翠欲滴的竹,更爱竹拥有的高尚品质。竹值得我们赞美!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