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三栖”教师》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的多重角色和能力。文章指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具备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与时俱进。这篇文章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激励我要不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三栖”教师。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一篇
曾经,在听目光坚定的于漪老师讲关于中国教师应有的追求,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还时不时在耳边激荡。这一次,有幸读到苏祖祥老师的书《做一个“三栖”老师》,竟感觉两位的思想重合了。
有教育理想有人文情怀的老师们,不会仅仅满足于站在讲台上。他们会对文学、历史、科学、美学、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感兴趣,眼界开阔,坚守着精神高地,以此安放自己,并深刻影响自己的学生。
苏祖祥的这本书,书名就已经生动地展示了他对于博学的追求。这本书是他的研究成果,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思考。
“三栖”老师,其实并不是字面上会教、会读和会写,“三”是多的意思。如,栖于真善美,栖于文史哲,栖于教书写作与育人……
如何成为“三栖”教师,苏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广泛涉猎,以写作提升自我,塑造自我。他尊重每个孩子,热爱语文,认为“语文实际上承担着寻找言说方式、探寻生命意义的重任”,在一节节课中,把深邃的精神播种在学生心中。
苏老师运用写作,吐故纳新、神游万仞,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在阅读和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和言说体系,拥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高贵自由独立。
这本书分为三辑,教有所思,读有所想和写有所得。第一辑主要是教学心得,包括一些课堂实录;第二辑是阅读体会,对一些名作的分析;第三辑是写作中的思想火花。
苏老师的文字很有深度,提倡宝贵的自由,独立的个性,呼吁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石头:作为叛逆和幻灭的表象》这篇读书札记中,苏老师巧妙地把孙悟空和贾宝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因为他们的原身同为冷硬奇崛的石头,因此是无根无蒂无生命的象征,是叛逆乖张的隐喻,是幻灭又是重生,洋洋洒洒议论了几千字。
在《诗朗诵使地球人七窍流血》中,苏老师指出极权对人的大脑的钳制,倡导人们突破囚禁自己的社会文化牢笼,这一观点振耳欲聋,让人警醒。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做一名“三栖”老师,不断研究语言,传承精神,发扬文化,是有情怀老师的永恒追求!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二篇
好老师修炼手册,老师们必读的一本书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教育就像和风细雨一般,一天天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做老师这么多年来,我深刻的感受到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爱学生,我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树立一个好形象。因为爱学生,我认真备好讲好每一节课,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这只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究竟如何才能达到高级水平? 苏祖祥老师所写的《做一个“三栖”教师》一书,让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修炼”教师的水平。 所谓“三栖”,就是指教书、读书、写文三个方面,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这三个层面。 好的教师要追求真善美,要从这三个角度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真求道,是从科学的层面而言。求真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知识,在专业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求“真”的精神,我们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以善养气,是从伦理道德层面而言。从善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教人以善,更要以身作则,养成一身浩然正气。 以美修身,是从文学艺术层面而言。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美,追求美也是人类追求的重要内容。美不仅表现在外在,更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修养里。 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一桶水。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地成长,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专业知识过硬,性情稳定、心态良好、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职业完美结合。 《做一个“三栖”教师》书中讲到教师之乐的三重境界。从热爱专业到热爱学生,层次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教师,不仅仅要处理知识讲授问题,更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育人先育己,作为老师不只是在教孩子成长,也是自己在不断成长。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也要保持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前行。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三篇
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入手了一本《做一个“三栖”教师》,感触颇深。 什么是“三栖”教师? 从这本书的三部分内容来看,“三栖”教师就是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但是详细阅读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三”是不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三方面的内容,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栖于真、善、美之间,栖于文、史、哲之间,栖于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仰望星空之间。 在这本书中,作者思考的是紧紧围绕“人”展开的,作者对教育的思考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着眼的。由此来看,“三栖”教师就是“全人”教师,做“三栖”教师就是调动自己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让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文明人。 “三栖”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教师必须爱好阅读 其次,教师必须爱好写作,尤其是文科教师 最后,仅仅教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更多的关怀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人,打了成高人”,“棍棒底下出孝子”,那这类的教育观点正确吗?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作者认为家长的潜意识和显意识里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血脉延续,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被动者,是只能被设计的图纸,是大人炫耀的话题,是光宗耀祖的工具,但现代教育观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具有平等的地位,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尊重教育规律并给予孩子充分而自由的受教育权利,这些具有现代平等意识的进步价值观,在某些家长的眼里显得那样迂腐不堪、不切实际,以至于酿成现代教育中的很多惨剧。 作者还从教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所得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全方位的讲解,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入手看一看!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四篇
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
最近入手了一本《做一个“三栖”教师》,感触颇深。 什么是“三栖”教师? 从这本书的三部分内容来看,“三栖”教师就是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但是详细阅读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三”是不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三方面的内容,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栖于真、善、美之间,栖于文、史、哲之间,栖于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仰望星空之间。 在这本书中,作者思考的是紧紧围绕“人”展开的,作者对教育的思考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着眼的。由此来看,“三栖”教师就是“全人”教师,做“三栖”教师就是调动自己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让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文明人。 “三栖”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教师必须爱好阅读 其次,教师必须爱好写作,尤其是文科教师 最后,仅仅教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更多的关怀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人,打了成高人”,“棍棒底下出孝子”,那这类的教育观点正确吗?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作者认为家长的潜意识和显意识里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血脉延续,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被动者,是只能被设计的图纸,是大人炫耀的话题,是光宗耀祖的工具,但现代教育观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具有平等的地位,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应尊重教育规律并给予孩子充分而自由的受教育权利,这些具有现代平等意识的进步价值观,在某些家长的眼里显得那样迂腐不堪、不切实际,以至于酿成现代教育中的很多惨剧。 作者还从教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所得方面给予了具体的,全方位的讲解,喜欢的朋友可以去入手看一看!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我曾思考:是讲好课更重要,还是做好科研更重要?这两者看似相辅相成,但在我所任职的学校,授课数量之多(一天八节课,一周五天班),教务任务之重(兼职班主任、内勤、毕设指导、各种社会考试的监考阅卷),使我陷入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不知从何时起,我成为了讲课机器,一遍一遍地上平行课,一遍一遍地重复讲过的课程。这很可怕,对我而言很可怕,对学生而言也很可怕。
无意间看到了《做一个三栖教师》这本书,很惊喜,如获至宝,以为可以从中获得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引,但由于该书作者为中学教师,全书能直接为我借鉴的内容寥寥。但所幸,书中所体现的作者从教思维与治学态度,带给我颇多启发。 本书所言的“三栖”教师,即为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作者亦是按如此逻辑行文。全书分为三章,一章曰“教有所思”,二章曰“读有所想”,三章曰“写有所得”。
作者所提出的“三栖”教师的说法,使我不免以此为标尺自我衡量一番。会教,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从线上到线下,从讲授到案例,从头脑风暴到小组合作,从演示到实操……在教学上我费劲心思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自问这方面当属“会教”。课余时间,我也大量读书,但所读之书多是专业学术著作,不像作者从外围散兵游勇似的广泛突击,在“会读”上我自叹弗如。最不济的当属“写”之一事。我的写只为功利性极强的发表科研论文。这样的“写”实在是难称为“写”,因为它不为自我发现,不为自我塑造,不为自我治愈,甚至难以在我陷入绝境的时候作为内心的强大支撑。思及此,或许我该换一种“写”法,尝试如果写下去会如何。
这本书虽然中学教师看更为合适,但我还是从文字间看到了作者的学识之渊博,观察之细致,积累之深厚。其实书中出现的很多情形,比如与学生意见分歧,学生间的交往……很多在我的工作中也曾出现。但我未曾想过记录,也未曾想过将其作为我教学路上的一枚贝壳拾入行囊。我在想,如果我足够有心,是否也能将自己教学中的经历、成果,分门别类编纂一处,形成这样的一本著作? 我向往成为作者书中的“三栖”教师,虽然还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但不管多久,从教经历都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应该如作者般善于总结和积累。但凡路过都是风景,好的坏的都值得被记录。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六篇
读完本书,我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思考,如果我“狭隘”、“自私”、“懒惰”,或许,也许是肯定,要与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无缘了。起初翻开书页,本以为又是一本说教式教育指导书籍,细读之后才觉得,好书不用说教,只要娓娓道来便可令人自我反思,虽然我借由此书第一次认识苏祖祥老师,但是很快尊敬之情就填满我的胸腔。
《做一个【三栖】教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教有所思”、“第二辑:读有所想”、“第三辑:写有所得”。三大篇章中又各由数个不同主题的小篇章组成,全部都是作者苏祖祥老师在平时教学与阅读中积累的随笔,每一篇都发人深省,赞叹作者文字功底之扎实,教育能力之强,学识阅历之渊博,让同为教师的我叹为观止。
如果单从最简单的层面理解“三栖”教师,便是会教书、读书、写文的老师,可是读完整本作品,我觉得苏老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想让各位教育者教书、读书、写文。在我的理解里,教书、读书、写文大部分老师们都能手到擒来,可是仅仅做到离做好还差很远,而做好又与做到极致差之千里。
我并非语文老师,也没有苏老师的知识背景,所以在阅读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第一辑:教有所思。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狭隘,大概率在育人时会“粗心”忽略太多细节,简单粗暴地用自己的那套标标准或者学校的校规框死学生,学生将不再成为独特的个体,教育将不再是艺术,社会将不再充满活力与生机。
读第一部分内容,除去苏老师对各种教育理念的灵活运用,我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苏老师本人对“教育”这件事的思考,他的教育目标不是单一指向最简单的教育成果——学生的成绩,而是在思考教师的教育能将学生引向何方,他在寻找的是灵魂的宣泄口。
而这灵魂的宣泄口也让我欣赏他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正如他在书本中写到“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提供多种可能性,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促使其找到适合自己天分和禀赋的兴趣空间和发展机遇。”试问教师如若没有一颗无私的心、宽广的胸怀、对教育的热爱,怎能将人之发展概括得如此恰当。“让牛顿成长为牛顿,让贝多芬成长为贝多芬”这句话也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涤荡这浮躁时代下的教育环境。
希望能有更多的教育者们能够在苏老师的文字中,获取教育的力量与育人的耐心和信心。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七篇
何为“三栖”教师?从表层看,“三栖”是指“会教,会读,会写”,但当深层阅读了仙桃中学高级教师苏祖祥所著的《做一个“三栖”教师》这本书后,读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三栖”的“三”意指“多”,并不局限于教书育人,而表现在对于真善美、文史哲乃至艺术科学和终极信仰的探索。
一个合格的“三栖”教师就是要调动自己能调动的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让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文明人。
苏祖祥老师是仙桃市高级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所著的《语文不是语文书》,曾获得“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一,在业界很有影响力,《做一个“三栖”教师》是他的第二本著作,收录了他近六七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
一位语文教师离不开读书,教书,写书这三个过程,而苏老师将这三者高度融合。
全书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教有所思”,侧重这些年在教育界的所思所感;第二章“读有所想”,吸纳文明的精华,深刻展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阅读底蕴和文字功底;第三章“写有所得”,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观语文教师与古今中外文人学者的交流对话。
写作的过程是孤独的,但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享受完整的教育,而完整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四个部分,缺一不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而是指在造就一个现代社会里面身心健康、心智发育正常、富有责任感,并且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公民。
作为教育者,苏祖祥指出,成为完整人的前提是全面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要培养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而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促使其找到适合自身天赋的兴趣和发展之路。
《做一个“三栖”教师》对教师的要求强调的是探索、引导和人格濡染,在志趣相投的师生相处之道上将人类文明之光薪火相传。仅靠教书是不够的,教师的人文关怀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需求,凸显语文在言说、追问中的意义,构建具有信仰的精神家园。
作者和读者的缘分通过阅读架构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和学生的缘分也通过沟通让彼此更靠近,《做一个“三栖”教师》是一位具有丰富阅历的语言教师的经验之谈,不仅受益教师群体,而且每位想了解教育的读者从中都能受到启发,愿你开卷受益。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八篇
一直觉得“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从古至今对老师最好的定义。然而,现实却常常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老师向着“专家”进化,追求成为某个领域的“能手”。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工具化”教师如鱼得水,有文化追求的老师则成了“异类”。
老师,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前行?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教师博览》签约作者苏祖祥老师在他的《做一个“三栖”教师》一书中提出:“教师应该要成为一个‘三栖’教师。”
所谓“三栖教师”,苏老师在书中解释为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
其实,所谓的“三”,并不真的只是“三”这个方面,而是完全可以理解为“多”,比如真善美,比如文史哲,比如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仰望星空……甚至也可以理解为对艺术、科学和终极信仰的探索。
那要如何成为一个这样的教师呢?苏老师在书中结合教材和高考试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教师必须要爱好阅读。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只会教书,还应该要爱好阅读。让大量的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喜欢阅读的老师并不多,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需要应付各种不属于教育的事情,时间上确实很难安排。但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好懂教育就是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好的学校就是校长读书,教师读书。”
阅读,对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来说,就是精神生命的土壤。如果没有了持续的阅读,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因为会阅读、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要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所读的书籍。不管从应试还是学生的成长来说,阅读都是十分重要的存在,阅读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因为会阅读的老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书籍,并且能够设计出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所读的书籍产生兴趣。
喜欢阅读的老师会对所读的书籍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作者的背景、思想、写作风格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够将这些信息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的书籍。
第二、“三栖教师”还要会写作,尤其是文科老师。
会写作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成为了一门必备的技能,然而,在现代技术充斥的时代里,确实又有很多可以帮助的现代技术,但这都无法代替真正的写作。
因为,真正的写作就应该具备“能写就能教”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对文章的产生过程有直观的体会,不管是分析课文还是批阅学生的作文,都能够一眼看出问题和优点,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第三、“三栖教师”还要有更多的关怀。
这个“关怀”个人觉得应该理解为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教育。苏老师在书中写了很多篇教育的文字,甚至包括了家庭教育。在他看来,一个教师并不仅仅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本书,读完真的好感慨,真心希望所有做教育的人都能够去看一看这本书,这不但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也是对教育的一种高度重视,更是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情怀。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九篇
《做一个“三栖”老师》,这本书的作者是湖北省仙桃中学的高级教师苏祖祥先生,他也是仙桃市高中语文学科的带头人和北京市公众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他所写的诸多文章都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网站的转载,而他的著作《语文不是语文书》得到了众多教师的喜爱。书中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收录了三十四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方法、作者阅读中外名著之后的感想、从生活见闻和名著中所感悟的道理。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和教师,还要有家长的辅导和督促,教育还要与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相结合,才能让孩子们懂得更多的道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也要博学多思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育和做人都应该要秉承求真务实的原则,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奥秘和世界上的规律定理,也要勤奋努力才不会被别人占了先机,毕竟机会是留给准备好了的人。而人生在世,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正等待着我们去克服和挑战,每成功一次,我们都会明白很多的道理,也会变得更加优秀,得到更多的非凡成绩和赞赏,在学业或是事业上都会取得不小的进步,我们的心性、耐心和恒心等品质都得到了磨炼,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创造出更多卓越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掌声。
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富含他们的思想和人生感悟,我们每阅读一本都会学到很多的哲理,也会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到很多的历史知识,将来才能成为更好的人,而学习不只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原则,我们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他们才能放心把需要做的事物交托给我们,我们才能在做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明白更多的道理,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得到更多的赞誉和收获,获得更多的快乐。还要把自己的所学、探索、感悟到的知识和规律传达给自己的后代子孙和学生们,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之前的努力才算没有白费。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只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明白更多的人生哲理,还要勇于创新和思考,磨炼自我的意志,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全部传授给学生们,并把他们教育成材,才算是对学生们负责。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十篇
初次看到《做一个“三栖”教师》最先想到的是,除了当老师,可能还可从其他自由的职业赚到钱。就如当红明星可演、可唱、可导,从那一块都能赚到钱。看完全书,感觉自己狭隘了。
《做一个“三栖”教师》的作者苏祖祥只认为自己是个老师,教是根本,读书、写文只是为教服务。那什么是“三栖”教师?苏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减负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里的“人才”不再是只有高分数、高学历的人才,而是全方面的,对人生有想法,对生活有情趣,对发展有方向等等。
《做一个“三栖”教师》全书有三部分组成教有所思、读有所想、写有所得。
教有所思,是苏老师在自已的教学经历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老师要有跨界教育为标尺,能从本学科知识延长到其他学科,看似跑题万里,实则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完整的教育造就完整的人。对于家长更是要求慢慢来。
读有所想,汇集了苏老师自己的诸多读书心得与对各类名著人物的分类总结。如孙悟空与贾宝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与石头有关,而石头在苏老师笔下是作为叛逆和幻灭的表象。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解读,新鲜有趣。
写有所得,苏老师对时间的分析更是精艳。时间是日月,时间是沧海桑田,时间是前后,时间是速度。这是对时间空间对全面解释。贾宝玉的“三体”观与刘慈欣的《三体》有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都是苏老师是独有的解密。
《做一个“三栖”教师》是对老师的要求标准,也对如何做“三栖”老师给出了修炼方法,首先要爱阅读,加宽加广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爱写作,通过写作完善表达,进行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最后要有更多的关怀,爱人类、爱自然。他提出的完整的教育也是应该提倡。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十一篇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比较关注教育方面的书,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让每颗星星都发光,愿整个宇宙更辉煌,”也就是说,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把他看成一颗能发光可发光的星星。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找到语文的真谛。
之前曾经读过苏祖祥先生的《语文不是语文书》,对苏老师的教学理念非常赞同,特别是它的这句:语文的丰富性绝不是有限的课本所能涵盖。而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林语堂也说过:“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可见,语文的真功夫在语文课本之外。
苏祖祥先生又出书了,我带着对教育的热情与困惑,翻开了《做一个“三栖”教师》这本书。封面上的“三栖教师”四个字,让我心中一震——何为“三栖”教师?
作者苏祖祥老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三栖教师。这个概念源自于他对教育的深度理解和独特见解,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教书、读书和写作三种能力,是一个能够调动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的人。读,可以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写,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教,可以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引领学生成长。这就是"三栖"。
书中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定义。苏祖祥老师用平实而深入的语言,引导我们理解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真、善、美”,这是对教育最本质的解读。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苏老师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一个“三栖”教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他通过教书、读书和写文,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拓宽知识边界、积累生命能量。他的思考,既有对教育实践的深入探讨,也有对不同场域的教育实践的跨界思考。
教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苏祖祥老师强调,教书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塑造人格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广泛的教育素养。
阅读和写作是教师必备的技能。通过阅读,教师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是教师进行跨界思考、开展跨界教育的重要手段。
写作作是教师进行思考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教师可以记录自己的教育心得、反思教育实践,提炼教育理念。写作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当我读到这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曾在讲台上激情四溢,传授知识,挥洒青春。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到困惑和无力。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善、美?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答案。我要像苏老师一样,做一个“三栖”教师。我要用阅读丰富自己,用写作表达自己,用教学传递能量。我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要让他们知道,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十二篇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兴趣和能力的逐步扩展,随着各行各业交叉融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各种“跨界”“斜杠”等词汇慢慢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你听过“三栖”教师吗,你知道什么是“跨界”教师吗,你认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那,你见过除了会教书,也在其他方面兴趣广泛,并且将自己的兴趣带入课堂,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欢乐的老师吗。 阅读本书吧,跟随本书作者的脚步,一起来学习如何做一个“三栖”教师吧,一起来拓展教学以外的技能和能力,一起来学习如何更好的让教师这个职业跟得上时代发展,跟得上学生的心理变化,更加适合孩子,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教师生涯更有意义。
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位“三栖”教师,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希望成为“三栖”教师那,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人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这时候就需要沉下气来,需要慢慢的想一想教师应该如何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扎实,如何让自己更加跟得上时代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在让自己越来越优秀的同时,也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如何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教育孩子。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修炼自己的内心,巩固自己的知识,“三栖”教师就是这么来的。 在本书中,作者将“三栖”归纳为了三种基本的能力,就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优秀的共情和关怀能力,能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去爱自己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读懂学生的内心,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全方位的成长,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丰富的人生。 在本书中,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成为“三栖”教师必备的几种素质,首先是良好的阅读力,博闻强识,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累积丰富的知识,才能汲取到更多有益身心的营养和见闻,也才能更好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更好的让自己的知识多起来、活起来,更好的培养孩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因此,作者建议大家广泛阅读,并且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到的知识。作者也建议大家好好尝试一下写作,尝试在写作中走进自己的内心,在写作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在写作中感受自我、体会自我、重塑自我,在写作中追逐自己的想法,在阅读和写作中拓展视野,并且将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带给孩子们。 在本书中,作者与我们一起探讨了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十三篇
何为“三栖”教师?除了教书,教师还有哪些教育行走的方式?
教师如何通过跨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边界,积累生命能量?《做一个“三栖”教师》是苏祖祥交出的个人答卷。
本书既有作者苏祖祥对“真、善、美”的教育终极理想的不懈追求,也有他对不同场域的教育实践的深入探讨,包括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还有其对教育、文学、历史、美学、哲学等学科的跨界思考。
本书亮点有二:
一是跨界思考,兼具思辨性与现实性,适合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思考;
二是教育随笔,从教书、读书和写文等方面,展现作者独特的言说方式和生命能量!
何为“三栖”教师?简单而言就是会教,会读,会写的教师。苏老师不仅做跨界阅读写作,拓展,更是把“三”扩展为“多”,比如栖于真善美之间,栖于文史哲之间,栖于读书写作、教书育人、仰望星空之间。。。。。。
苏老师眼中的三栖教师就是“全人”教师,他需要调动自己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去读,去写,去教,让学生成为全方位发展的文明人。
近些年来,网络发达,老师自己读书却越来越少,作为语文老师,这样肯定是不合适的。自己都不读书的老师,他会成为一名好老师吗?
我微信好友里的一位高中老师,他每周的微信读书时间有几十小时,而他看的并非专业相关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玄幻小说。这样一来,他哪有时间钻研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水平呢?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个“三栖”教师?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爱好阅读。钱理群先生说:“好的教育就是老师读书,学生读书;好的学校就是校长读书,老师读书。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命门,对语文老师来说,没有持续的阅读,精神生命必然面临危机。而苏老师阅读面非常广,可以说是跨界阅读,古今中外,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等等。。。。。。这样一来,苏老师做到了学识渊博,讲课相关知识信手拈来,学生当然喜欢听。
其次,就是必须热爱写作,特别是语文老师。因为能写就会对文章的产生过程有直观的体会,不管分析课文还是批阅作文,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同时,写作也是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治愈的手段。
一个会写作的教师一定会表达,会反思,会发现问题,会通过写作不断提醒自己,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教学变成提升自己生命品质的美好过程。
最后,仅仅会教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更多的关怀。苏老师很多教育的想法,他希望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家庭教育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教孩子向真善美发展。
苏老师写到他理解的教师之乐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教师自己感受发现之美与探索之美,也就是老师探索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到一定高度。
第二重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熏染,引领学生进入真善美的殿堂。
第三重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生志趣相投,对学生进行人格熏染,让人类文明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十四篇
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教书育人,教书是基本要求,属于基础层次,育人是提高要求,属于另一个层次,至于是不是还有更高的层次,目前我还不知道。
在我的学生时代,接触的最多的是基础层次的教师,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内容换到黑板、PPT等载体上,再传达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几乎没有额外的知识总结拔高,或者哪怕是讲出这些只是背后的“所以然”,看到的是“1”你就拿走一个“1”,而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可能还是拿走了一个打八折甚至更低折扣的“1”。
我们渴望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讲课的时候,能传达的不仅仅是课本上我们能看到的那些知识,还能给我们讲一讲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过程中,它们经历了什么样的“革新”,削减了什么错误的地方,补充了什么样不足的地方,这个知识点当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现在学这个又可以往什么方向应用,或者是另外一些拔高知识点的基础,等等,这样的老师可以在学科领域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帮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指出一条更少曲折的路,让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向更深层次的知识进发,少走很多弯路。
同时,学生时代的孩子们,对未来的人生是憧憬而迷茫的,看不清未来成长道路上有多少个十字路口和可能遇到的坑坑洼洼,这个时候,教师的育人职责就是为孩子们扫清前途迷障的最佳利器。可惜,这种层次的老师要靠“人品”大爆发才能碰到,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做一个“三栖”教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祖祥老师不同于一般老师的地方,从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教书、阅读、写文章三大部分的三十多篇文章中,苏老师的教学理念、育儿理念和思想性情都或多或少地隐含其中,读这些文章,可以感受到苏老师的知识视野,也会为苏老师教育方式方法点赞。
苏老师的文章既着眼于他自身的专业背景,又关注时事,在写作中并不是简单的描述或者人云亦云似的旧调重弹,而是能让读者看到这些文章中的思维辨析,感受独立思考的理性光辉。
在育人理念上,苏老师认为教育是要造就完整的人,而不是片面地塑造人,从文章中的选材可以看到,苏老师时刻在关注如何更好地育人这个主题,对开放性试题中活学活用的知识能力以及知识之外的个人性情、普世价值、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而且,在这本《做一个“三栖”教师》中,苏老师还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进行阐述,在书中有好几个篇章都在讨论相关内容,而且他还以家长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在教导女儿的过程中的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我们这些新手家长很有启发意义。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局限于书本,而应该学着做更有价值的“介入”,让孩子的学习材料更生活化、更有时代特点,更能指导孩子学会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这会让孩子们在将来未知的世界中生活得更加游刃有余。
做一个“三栖”教师读后感第十五篇
教:教师跨界思考与教育随笔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和素养,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心理学素养、学科知识素养等,多元化、全面的、有效的教育行走方式,正是教师所应该渴求的。
那么何为“三栖”教师?除了教书,教师还有哪些教育行走的方式?教师如何通过跨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边界,积累生命能量?《做一个“三栖”教师》正是是苏祖祥交出的个人答卷。
在书中,作者苏祖祥提出了“三栖”教师这个概念,指的是同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心理学素养、学科知识素养的教师。这三种能力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也是教师能够胜任工作的基础。然而,这并不足够,在作者看来,教师还需要具备跨界阅读、写作等能力,才能更好地拓宽知识边界,积累生命能量。
“三栖”教师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参与教育研究,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积累更多的生命能量。
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跨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边界,积累生命能量?在书中,作者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这样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还可以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在教学之外,我们要是学会观察,这个世界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东西的,只要愿意俯下身子去观察这个世界,教师就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当然,苏祖祥老师之所以让人欣赏,其实也在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它同时也是一本展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佳作。苏祖祥将这三个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了他的教育理念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应有的样子。
“真”在教育中表现为对知识的探索和真实情感的流露。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真实”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习和成长。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延伸到了课外,甚至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善”则是教育中的人性化关怀和道德教育的体现。在苏祖祥看来,“善”是教育中的一种基本原则,它教导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做人,要具有道德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和挑战,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怀。
“美”在教育中的体现则是艺术和审美的教育。苏祖祥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教育中融入艺术的元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做一个“三栖”教师》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结合,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教育视角,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应有的样子。这样的书,值得每一个关心教育、热爱生活的人去阅读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