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和梦想的故事。主人公金翼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展翅高飞。小说深刻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人感悟到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
金翼读后感篇一
这种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这种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才不断更新着社会成员间的组合。
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进行刻画,对我来说亲切得很。
前几天参加某仪式之后更深理解葬礼一类的仪式其实是将活着的人们重新串起来,也是圈子间的更新。平时疏于联系的人们在这个场合可以重新交谈而不觉得尴尬,在追忆共同的记忆的同时重新确立彼此的关系,尽管又将归于无形但一年之后又可重建。传统和仪式其实是为了活人而在。
金翼读后感篇二
来自2020年1月31日:感触颇深,细节决定成败阿。 这种人类学透镜的家史,读完带来的是一波一波意识上的震撼。现实和理论终于以最清晰的姿态投射在一起。很多道理也和我现实中接触到家人的一些认识有些相似。 比起均衡论,更感觉社会像一张张不同核心大蜘蛛构建出来的网。宏观与微观的文化环境和因素原来是这样在一个家族或家庭的社会范围交织和影响的。 黄家和张家的不同命运走向,直接在于两只核心大蜘蛛的选择和能力的不同。 说到家族研究,家族里面,籍贯那边的老家正是这段时间终于和我们恢复了联系,舅公那边好像去了,拍了不少照片也留了一些族亲的联系方式。明年有机会想去看看。还保留了祠堂的样子,应该也有家谱。 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会有阶级这种东西,有些是来自智慧。宏观环境这样看下去,总是个概率性分类,任何社会总会存在。 其实可能人类事实上是活在这样的微社会中的,在这样两三代的时间之中,凭借一些去连接一些什么。考古学文化特征,从秦汉估,我当时记得常是80年一变。 咕噜咕噜,早点睡觉。
金翼读后感篇三
读完后我在想,类似金翼、江村经济这种书之于普通读者如我的意义。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但很难几乎绝无可能的像林耀华、费孝通这样,生活在其中又以观察者、自我观察者的身份记录、总结、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理论的来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及社会变化。首先是如何保证客观,其次是如何选择记录的侧重点,《金翼》一书如果去掉副标题“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完全可以让读者以为这是一个中篇小说。
作者在开篇序言就提到了,本书探索的重点是“人际关系”——是指中国式大家族内人际关系以及家族同外在的各种人们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人际关系构成的各个系统中,一些因素可以打破人际关系的平衡,于是人们便会建立起另一种新的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平衡论。书中出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大变动是主人公东林的祖父去世。“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
主人公东林在生老病死中被迫不断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平衡,在开展新生意的过程中主动拓展人际关系网建立新的平衡。在生意出现危机时,生意合作伙伴出现问题,家族人员内部矛盾凸显时,人际关系网又可以反过来平衡问题解决矛盾。
本书主要是对比了东林和其姐夫芬州在合伙开始做生意后,东林的黄家与芬州的张家的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是把两个家族放在了完全相同的外在环境下,来比对由于其中个人的行为偏差引起的人际关系平衡变动最终影响到整个家族命运的走向。文中张家衰败我认为开始于芬州两个儿子相继早逝,对芬州造成了巨大打击,家中两个寡居的儿媳与芬州妻子关系也并融洽导致家族关系不稳定,而最后一击应该是芬州过世后,芬州之子张茂衡从老店抽出所有资金投资开新店失败,不仅是切断了与东林的资金生意关系,同时也是相当于切断了与东林的人际关系联系。而黄家,在主人公不断做生意累积资本滚雪球的同时,东林还将二儿子和小儿子送出去读书,二子在留学回国后的政治关系网又对黄家的家族生意起到了非常好的助力。只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的灾难中,一个家族始终是抵抗不了战争这样的外在危机。
回顾本书,我们能从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描述中,了解到个人所组成的各个体系是如何互相联系的,又是按照那些原则发生变化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变迁都是有原因的。一个个体同时是许多体系中的成员,并且与许多其他个体相关联,使得一个体系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体系的变化,体系之间如店铺与家庭,家庭与宗族都是存在内在的相互关系的。
我们常说的是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作者在最后说“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就应当做的细致周密,以期能够预料将来从而掌握将来,不过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任何种类的预言都是困难的,因为人际关系是如此紧密地纠缠在一起”。那么,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一个家族兴衰史与历史学的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史这两件事情是什么关系?
金翼读后感篇四
《金翼》是一本社会学的通俗读物,它以小说白描的笔法,勾勒了一个福建农村家族——两个姻兄弟的生命轨迹以及他们的不同命运。有意思的是,独特的写作方式,既是它为人称赞的地方,也是其为人诟病的理由。在赞扬的人看来,它以小说的方式娓娓道来,描述了一幅中国农村人际关系、传统习俗、商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写实图景;贬低的人则认为,作为一本社会学的学术作品,它缺乏严谨的学术规范,而作为小说又像是事无巨细的流水账,乏善可陈。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作者极力想要呈现的客观的、白描式的乡村画卷,在阅读时给人以无尽的启发。
遥远的乡村
这本小册子讲述的是农村的故事,随着近些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城市,乡村对于很多人而言成为了遥远的回忆。但是当我们重新回头审视农村的生活,并与城市相对照时,我们会发现乡村就像城市的母亲,城市脱胎于农村,那些旧的生活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并且重新改头换面,以新的方式存在着。
比如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农村里的宗族制生活。家族里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成年男性,扮演着一家之主的角色,对全家负责并享有绝对权威。这种家长制的威严和大家庭的组织方式、人情关系,在我们现代城市中的政府、公司、企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中仍然可以看到乡村人情社会的影子。
再比如父权制社会,男性在乡村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着绝对核心的地位。致使两家人走上不同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家的很多儿子因为疾病不幸去世,家族中成年男性的力量遭到削弱。反观女性,当家族负担不起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将女儿送人做童养媳。在大家族中女性只起到生育、家务以及部分简单农活的作用,在事业发展上几乎起不到作用。而这也是现代城市独立女性兴起的原因吧。
个体的命运
这本书的名字——“金翼”,指的是本书的主人公之一黄东林家族的住宅的风水地形:后山的形状像一只鸡,头和脸侧向一边,而一只金色的翅膀却伸向房子,因此这家得名为“金翼之家”。黄东林的姻兄弟张芬洲(姐夫)的住宅也同样是“龙吐珠”的好风水。但是两家的命运却完全不同,黄家家丁兴旺,“享受着极致的荣华和财富”,而张家则逐渐衰落,走向穷途末路。两家开始时面临着相似的生活境遇,也都曾兴盛过,之后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冥冥之中,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命运,主宰着每个人的生活走向呢?就像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就讲述了很多人徒劳挣扎,却也无法摆脱既定命运的故事,在著名的《俄狄浦斯王》故事里,俄狄浦斯王最终不得不走上弑父娶母的悲惨命运。
张芬洲的儿子张茂衡在最终家道中落,走入绝境时,将这一切归咎为当时出卖他的朋友。当人面临不幸和困境时,我们往往会生出一种无力感,将不幸归结为现实的某个直接原因或者怪罪于命运,发出“这就是命”的感慨。而作者在这之后给出了自己的评论。
我觉得是否存在宿命论,其实取决于视角不同。当我们只站在孤立个体的角度去看,人确实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个体的主动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所推崇的个人努力,其实非常渺小。而当我们站在宏大的上帝视角俯瞰——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其实就是站在了上帝视角,去安排人物的命运。当对比这两家的不同命运时,我们可以看到:人际关系的拓展、孩子受教育程度、意外的疾病、商业发展契机、政治环境以及个人的先天禀赋和个体的主动性等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一个合力,共同影响着个人命运的走向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文化制度的变迁其实是有迹可循,是可以做出理论解释的,并非不可知和不可改变的。
所以作为个体而言,我们仍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当遇到困境之时,试着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个体命运,综合考量个体以外的多种因素,这样也会对古人所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多一份释然。
金翼读后感篇五
整本书写的是张家和黄家两大家族的三十多年的兴衰史。
时代背景是1909年到1941年,张家和黄家由穷到富到双双落魄。
世界崩塌后,不是轰然一声,而是唏嘘一声。
毫无疑问,张芬洲和黄东林都是那个时代中具有聪慧头脑的底层代表,张芬洲有不错的医学背景,黄东林则是不典型的农民——是农民出身,却不爱干农活,后来,两家相互扶持,一起创业,因为他们是姻亲。
张家的致富领头人是张芬洲,妻子是黄家致富领头人黄东林的姐姐。
我在早读群里重点分享过张芬洲儿子茂德的婚姻状况,有个细节没有提到。
张芬洲判断茂德和惠兰是否合适的方法是将红帖放在祖先神龛的香炉下,这是在征求祖先们的意见。三天过去了,家里没有打破一盘一碗,亲属之间也没有任何分歧,这被视为祖先赞同这门婚事。
后来,茂德的英年早逝,惠兰性情大变,都成为张家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这里面没有任何厌女的意思,只是说惠兰性情大变,张家为了面子,始终捆绑惠兰,双方进入一种互害模式。
对张芬洲影响最大的事件,还有他关于新居的建造。
张芬洲和黄东林转型为成功的商人后,他们都在老家建造豪宅。
张芬洲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原本商议和黄东林比邻而居。张芬洲临时变卦,不愿意分享这块有龙吐珠的风水宝地,于是他独占这块地。
多年以后,张芬洲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因为他不愿意分享这块地,张黄两家第一次有了重大分歧。
黄东林不得不重新找宅基地,而因为木材的争执,有了牢狱之灾。
他们本来是可以互帮互助的姻亲,然而,因为这件事,两家都开始对彼此的困境置若罔闻。
这,非常糟糕。
进化学有个观点,大意是我们人类做好事会感到开心,因为互帮互助能够帮我们抵御风险,从而提高生存概率。
我们做好事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投资。
牢狱之灾没有打垮黄家,读书的三哥成为挽救黄东林的金手指。这让黄东林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坚持让儿子多读书,后来三哥、小哥(老六)学有所成,他们和其他兄弟将黄家的事业再次推向巅峰。
提一下,大哥二哥只是黄东林的侄子,不是亲生儿子,三哥是黄东林的大儿子。
张芬洲因为地和黄东林的关系变淡,他的儿子茂德的去世,也让张芬洲心情不佳。他逐渐退出了店铺的管理工作,成为只收分红的合伙人,这也让黄张两家的差距逐渐拉大。
黄东林是黄家最出色的人才,他将黄家从只有租赁权的农民变成了成功商人。他是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白手起家的强者。
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也让他在黄家有说一不二的权威。然而,他的商业头脑让他不像其他农民那么保守,能接受一些新潮的思想,他相对尊重儿子自由恋爱的诉求。
然而,在五哥的婚姻方面,黄东林犯了一个大错误。五哥的两位妻子都英年早逝,他终于爱上了一位女子,然而 ,黄东林却坚持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强加干涉五哥的婚嫁。五哥的第三次婚姻很不幸福。这也成为后来五哥死亡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容易宿命,究竟什么是命呢?
我们终究是个人性格和时代的人质。
故事的最后,已到古稀之年的黄东林回到原点,他构建的商业版图,已经无法养活家人了。他终于接受了农民的身份,继续在田里刨食。
这段文字我很喜欢,就做个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