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脑中魅影读后感锦集

脑中魅影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3 13:50:22
脑中魅影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03 13:50:22   小编:

《脑中魅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惊悚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在追踪一个神秘的幽灵事件时,逐渐陷入了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心理恐怖元素,让读者沉浸在主人公的恐惧和挣扎之中。这部小说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思考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

脑中魅影读后感(一)

拉马钱德兰所做的实验是很简单的,可让人不由得让人惊叹他的发现之敏锐,实验之精妙。他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通过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再加上强大的逻辑推理,令真相大白。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

从好的科普书中学到不仅仅是知识,启迪和智慧更为重要。拉马钱德兰提到让自己抱憾的一件事,并且总结说:“不要听从你的教授们,即使他们是从牛津来的。”

脑中魅影读后感(二)

《看完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之后,心中开始对于第一推动系列从书疯狂的长草。不过好几十本的数量,加上所需花费的人民币金额即便是在“618”期间,也不敢随随便便的一口气下单全部搬回家。日子得精打细算的过,书得一本本慢慢的看。既然看这一系列的书是从生命科学开始的,那么就先从这一套中的书开始吧。

《脑中魅影》是第一推动丛书:生命系列中的最后一册。大脑是我们人体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器官,他的精密性以及不可预知性使得即便是人工智能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的今天,依然无法完全取代人脑。大脑是人体的控制器,也是创造并改变这个世界的重要器官。我们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一句“你有病啊!”其实暗指的就是某人脑子有病。这虽然不是什么好话,但是有关于人脑的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例还真的是蛮多的,只有你没有听到过的,没有你没见到过的。在医生与科学家的眼中,它们犹如一个个的悬疑迷案,钩的无数人绞尽脑汁的想要找出答案,破解谜团。

在读此书之前对于一些和大脑有关的问题其实是心存很多疑惑的。如果说大脑是人体的控制器起着支配人行为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在闹钟响起的时候 ,疲倦的身体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按下关闭键继续蒙头大睡?究竟是大脑在支配着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的身体在支配着大脑?

都说金鱼的记忆只有六秒,那么那些被人调侃成属耗子撂爪儿就忘的人的记忆时间为何也很短暂呢?

几年前看电视剧,剧中的女主发觉自己有了怀孕的迹象与反应后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是假孕,那么这一切又和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关系呢?它是如何在人体搞出的这反恶作剧呢?

……

……

在这本《脑中魅影》有一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将化身福尔摩斯,用医学知识理论和一些实验事实来为读者推理讲解那些曾经让你瞠目结舌的病例,真正明白造成那些“脑子有病”的人怪异想法与念头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提起科学专业性著作,绝大部分的人脑中涌起的念头就是大部头难啃的很。《脑中魅影》倒也算得上的大部头,但是绝对不难啃。毕竟这本书的作者V.S.拉玛钱德兰博士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整本书文风幽默,笔触活泼且轻松,并且作者还会巧妙的在其书中设置悬念,一段段的问题高潮此起彼伏,读起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脑中魅影读后感(三)

第一句要说的真心话是:《脑中魅影》这本书值得我们去阅读。它是一本关于科学和医学的书,探索了许多生活中会出现,却又令人觉得捉摸不透的事情。“在任何领域,都应该找出最稀奇古怪之事,然后在对它进行探索。”前言第一句话就是惠勒的这一句话。对稀奇古怪之事,我个人觉得,这些事很是值得探索哦! 第二句话是:挺喜欢这本书的,之前比较少接触这类型的书,因为有时候自己先入为主,觉得这类事的书会比较苦涩难懂的。然而现在接触这一本书,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科学书籍的深奥难懂,反而很有意思,作者一个一个故事,吸引着我,一个一个看下去,而且也会引起我的思考。还有就是因为这本书因为是科普类,所以外行的人也会比较容易理解。 大家都清楚,我们日常有时会解释不清楚,能接触到的科学信息也解释不清楚的事情,我们会习惯性归为神、鬼、灵魂之类我们都不确定是否存在的东西。而这本书为我们解谜,也揭秘一些我们曾经以玄幻去解释的事件,作者通过一个个案列,让读者在听故事感觉下去轻松地理解这些事件,也许大家也会像我一样不禁会发出一句“哦!好神奇啊,原来是这样的!” 有时候作者提到的结论我会觉得挺认同的,但是有时候我深深表示怀疑,或者说是觉得不够严谨。虽然在前言里提到,内行与外行思考问题时是不一样的逻辑的,对于“给你展示一头猪会说话”这个实例,外行会表示这件事情很神奇,觉得很厉害。而内行则表示这只是个例,有本事让其他猪也说话啊。 对于我说我怀疑的结论是作者说自己对断臂的汤姆进行了实验,证实了断臂幻觉出现的原因,他只对汤姆一个人进行,虽然前面也有学者对猴子,手术床上的病人,但是同样情况下,作者没有给我展示他对其他人做同样的实验,使得我有一丝丝不相信。因为我们都知道个例是不能代表所有的。 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本书能够这样培养我思考一件事情、一个结论是否严谨,能够使我回忆初高中学习的生物,而且通过书里的解剖图,我能想象我们身体里的构造,更了解自己身体的器官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还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幻肢”“幻腿”以及关于手术前记忆都记得,术后无法再记忆任何事情等等奇怪的现象。由于我年纪小,经历浅薄,这样的奇事很少有遇见过。 基于这本书所给我带来的知识是很多,所以我决定好好研究这本书,这样有助于我更了解一直以来我自己生疏的领域。比如:小学有一个同学一条腿有一段时间会时不时走不了,去医院也没看出什么原因,她奶奶就去占卜,说是鬼作怪,拿绳子勒住了。现在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

脑中魅影读后感(四)

坦率的讲,这是一部在我看来多少有些晦涩难懂的书,曾经多次拿起又多次放下,促使我读下去的,其实是书中所提到的那一个个真实存在的案例。 《脑中魅影》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中的其中一本,其作者拉马钱德兰博士曾被誉为i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在人的大脑方面的研究和认识有着相当的独到之处,尤其是拉马钱德兰在日常的研究与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众多的各种各样的被大脑疾病所困扰的人们,因此本书在某些内容上显得就颇有趣味了。 有关于拉马钱德兰写作本书的缘由,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作者想用一部科普式的作品将自己在治疗神经病病人时,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想法告诉大家,并与大家做一些有趣的讨论。因此,在本书中,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些以前我们不曾关注或从未想到过的新奇玩意儿。 当我静下心来慢慢的翻阅本书时,我才发现,随着这本书的出现,一个以前从未想到过的新奇世界在我的眼前打开了大门。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原来所谓精神疾病也可以有如此多的分类,甚至有些还很有一些趣味在里面。车祸幸存者否认自己的双亲是亲生父母,认为他们只是长得像额冒牌货而已,一位并未有孕在身的女士竟然拥有了所有怀孕的体征表现,甚至可以感受到胎儿的躁动;一个左半身偏瘫的病人否认了自己的偏瘫,还会编造中各种的理由来说明自己不想动的原因,在这样一个个让我们看来多少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病例中,拉马钱德兰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如同福尔摩斯一般,抽丝剥茧,利用自己在神经病学上的深厚知识,将所有看似不可能症状背后的缘由挖掘出来,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里面,你看着拉马钱德兰缜密的分析与翔实的叙述,你会发觉原来人的大脑竟然是如此的奇妙与难以捉摸。这是一个如此复杂的系统,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律动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旦遭遇到来自于外界的干扰或是侵害,他的反应总是会让人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作为科普作品来讲,《脑中魅影》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一部作品。既要将“大脑是怎样工作的这一科学上最大的谜团讲清楚说明白,又要顾及到各种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书的作者拉马钱德兰也着实是费了好大的一番功夫。我们会发现,每当作者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必然会跟着一个真实的案例作为辅助,并有其当时对病人治疗过程与想法的展现,有了这样的一层铺垫,那些深奥的科学理论顿时也就觉得并不是那么难懂了,甚至我们还会感到一些趣味十足的东西在里面。同样的在读过此书过后,当我们在面对那些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病人的时候,我们似乎也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对看待他们,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只是他们的大脑的工作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状况吧!

脑中魅影读后感(五)

“大脑”这个词,足以牵动每一个人的神经。每一个活人都有一颗不断运行的智慧大脑,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性器官。从小到大,我们总是有一些关于“大脑”的问题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比如,我们总是忍不住好奇大脑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人为什么经常会做梦?为什么说眼见的不一定为实?为什么说一孕傻三年?为什么一个人在经受严重的精神打击之后,头发一下子就变白了?到底是你在控制大脑,还是大脑在控制你呢?……

《脑中魅影》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精彩的科普作品,绝对没有之一。作者拉马钱德兰既是一位卓越的神经科学家,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作为一个神经科学家,他被同行称为是“神经科学界的马可·波罗”;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所讲述的精彩故事,让人读来真是欲罢不能。

他化身为神经科学界的“福尔摩斯”,给读者讲述了许多他所解决了的最令人瞠目结舌的病例,并由此使我们得以洞察人的本质和心智。包括为什么我们会发笑或者是变得忧郁;我们如何决策、自我欺骗和做梦;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上帝等,这是一些迄今为止没有什么科学家敢涉及的问题。

比如说,拉马钱德兰讲到,有一种病叫做卡普格拉妄想综合征。这种病人常常在神志上很清醒,但是他们会把一些亲密的熟人,通常是父母、孩子、配偶或者兄弟姐妹当成冒名顶替者。有一名帅气的小伙子他就否认自己的父母是他的亲生父母。他觉得他的父母看上去挺像他的父母,而且是像极了,但是他就是要否认说这不是他的父母,他打内心认为他的父母只是长是像极了的冒牌货而已。

还有一种病人叫忽略症病人。这种病人他只注意右半边的世界,左半边的世界对他来讲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他洗脸只洗右半边脸,他刮胡子只刮右半边胡子,他吃饭只吃盘子面的右半边,左半边他不吃。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上面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除了表现出所述的症状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是神志清醒,一切正常,可是在我看来却都像是天方夜谭般的小产家言论。但是拉马钱德兰通过对这些病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设计巧妙的实验和严密的分析推理,利用已有神经生物学知识,简单而巧妙的实验手段和新技术,像福尔摩斯破案那样,一步步循迹追踪,直到找到答案;或者虽然还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但是也提出了可以进行检验的假设。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所有这些似乎难以理解的“超自然”的现象都可以用脑的病理得到解释或者有可能得到解释。

生活中,也正是因为大脑,我们才能够感受、理解身边的世界,并对环境产生合理的反应。换句话说,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其实都是由大脑“告诉”我们的。

脑中魅影读后感(六)

《脑中魅影》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感觉像是一本浪漫的文学作品,其实这是一本科普读物。它的作者是拉马钱德兰博士,作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脑和认知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同时也是拉霍亚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布莱克斯利是《纽约时报》的获奖科学作家。两位著名的科学家聚在一起,写出的这本著作,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为读者揭开一些迷惑,也许这些迷惑已经存在很久了,也许是大家习以为常却不曾认真思索过的,在这里作者将要给大家逐一的讲述。

人的大脑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的程度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揭开神秘面纱,大脑是人的灵魂所在,是一个人真正生存的意义所在。这么神奇的大脑,经常会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现,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现在的科学虽然已经比较先进,可是还是有很多的事情是解释不了的,也还需要人们努力的去发现,本书的就是一位著名的神经专家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述一个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事情大多是他所解决了的病例,通过这些病例的分析,结合理论得出一些论断,并由此使我们得以洞察人的本质和心智。这些事例都是当前存在最多争议的,也是很多科学家不敢轻易涉及的,这里面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因素,所有问题中最难的问题,就是涉及到认得心智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所以不能直观的给出解释和答案,所以也是最难的。这是一次科学的探索,同时也是医学上的难题,这是当前最前沿的医学命题,也是难度最大的,最难被突破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问题却没有很好的解答,这是科学和医学上的一些难题,但是这些都是和我们的大脑相关的,最简单的笑或者哭,我们经常见到,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我们经常会做梦,做梦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真有什么神秘的提示,这些都是大脑做出的最简单的事情,可是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给出不同的解释,究竟什么样的结论才是最可靠的,也是一个难题。关于信仰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世界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信仰,而且有一些还相互影响,这些都是重要的而且还特别敏感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人不敢涉及的问题。本书的却是触极到一些重要的问题,也是一次发人深思的医学探索,它进入到当代医学的前沿,人的心智。这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终极难题。

《脑中魅影》是一本科普读物,作者针对现代很多的医学问题,分析讲解,让读者了解现代医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人的心智,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是很多人不敢涉及的领域,其中包含的意义非比寻常。作者对于这本不太容易理解的读物,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深入浅出,让读者能够轻松读懂这本书。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脑中魅影读后感(七)

我一向都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看过许多涉及到心理学的电影,书籍,也略读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类的,但最终还是对这些鸿篇巨制望而兴叹,止步于此了。

再次对它燃起兴趣是因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我对里面提及到的精神病人颇感兴趣,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接触到《脑中魅影》一书的根本原因。

《脑中魅影》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实是非常相像的两本书,只不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更多的是描述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经过了艺术加工,让人读来更觉得像是在看离奇的故事,《脑中魅影》则不然,它并不是只局限于精神病人这一类型的描述,他更多的是在讲述神经科学,关于神经科学方面的病症,分析其病因,以及关于导致病因的一些推论,就如作者的论点所说的一样,今天的神经科学还处于法拉第阶段,还没有到麦克斯韦的阶段。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能提出有关心智和脑的宏大的统一理论的阶段。每门科学在达到能由深刻的理论推动发展的阶段以前,在开始时都要经历一个由“实验”或是现象推动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研究人员还在不断地发现各种基本定律。这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有些定律被推翻,有些定律则得到了时间的验证。作者在其中举了一个非常让人影响深刻的例子。

就在就近几十年里,所有的医科生都被教导说溃疡是由于紧张引起的,紧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胃酸腐蚀胃的黏膜层,由此造成胃壁的火山口状溃疡性蚀损或是伤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溃疡。但是当时还是一位澳大利亚年轻住院医生的比尔·马歇尔博士用显微镜观察省内溃疡的染色体切片时注意到其中充满了一种在健康人某些部位也能见到的普通细菌——幽门螺杆菌。因为他老是在溃疡样本中看到这种细菌,他开始怀疑或许正是这种细菌引起溃疡。当他向他的教授阐述他的想法时,毫无疑问被否认了。但是马歇尔博士并没有被说服,继续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最终时间与他付出的努力证实了他的观点。

这本书出版于1998年,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因为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在意识和自我的问题上又有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作者当时当然没有办法写到,书中也有一些“思想实验”设想了几种不一样的可能得到的结果,而在今天已有了答案,虽然如此,但是本书在有关意识和自我问题上的思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符合这十几年来的研究主流,有许多理念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超前的,有许多启发之处。更为贴心的是,对于本书出版以后在意识和自我问题上的主要进展,译者用译注的方法做了补充,还推荐了一些其后发表的重要文献,给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指明了方向,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件知道这方面的进展。

我对于内心幻影这部分尤为感兴趣,它主要讲述的是幻肢,曾经有人认为幻肢可以证明灵魂可以的脱离肉体而存在。而灵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而作者对此则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您也对此感兴趣,不妨读一读本书吧。

脑中魅影读后感(八)

这是一本关于探索大脑奥秘的书籍,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大脑支配的。人的视觉神经,心理和情绪等等都是由大脑完成的。

读这样一本书,有助于我们对。心智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如果你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那么一定有兴趣读这本书。只是一种科学理论上的,让你觉得非常轻松有趣的读本。

对于喜欢科学的我,一向抱有非常热忱的心,喜欢追根究底的问《十万个为什么》对某一种问题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找到非常科学答案,为你解开费解的谜团。

在此你可以领悟到作者的很多科学的方法。你会发现有很多至今未解之谜。对时而产生的种种的猜想和疑问。

我也在寻找一个答案,关于这个书名,脑中魅影,所有的属于我们的那些丰富的神经生活。包括我们所有的思维,感受情绪。甚至我们私密的自我,全是由脑中小小的原生质的活动产生的。

也许是在脑中的想法,可能确实是这一种幻觉。

有一种意识是一种非常吸引人,但是很虚幻的现象。也是值得人类去探索发现的。

因为这个世界不断,比我们想象的要神奇。而且比我们有可能想象的更加还要神奇。

因为人脑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物质组成形式。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其中确实有一些真理的。

本书会通过一些病人,将他们的脑组织进行分解,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当细化到神经元组织细胞的时候。精彩的篇章即将开始,娓娓道来,精彩纷呈。

每当你看到治疗一位病人。或者研究一位病例的时候。我们会为许多病人的勇敢和坚强而惊叹。很多临床的故事都带有悲剧的时候才。我们通过这样的事迹了解他们的脑组织晚上的变化,从而也含着非常深深的乐观主义。

本书是深刻内容涉及面广,一些难啃的词汇,从医学和病理都是很多需要反复推敲的理论,一次性读完可能会不是很懂。那里面大部分也引用了国外不太熟悉的背景资料和材料。后面有大量注解你提供你参考学习。可以帮我们了解这些背景,从而加深作者所讲的意思的理解。

原汁原味儿的翻译出来非常的伟大,比较轻松的有趣,可以看完。深度又比较有趣,一些巧妙的实验,配合精巧的理论。会得到深刻的认识。

虽然书是很厚实,但是从头到尾头抓住了我的心,扣人心弦的,可以探究神经病学的根源之旅。

达尔文在进化论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历经千万年的环境变化中,人类成为了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在于人类有一个不断成长进化的大脑,而营养的供应和环境的刺激就是大脑进化的基础和动力。

大脑是人体的主要核心器官。它掌控着我们的认知、行为和记忆,要想提高脑力、开发智力,就必须针对大脑需求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它有150亿的神经细胞,储存量要大于任何一种智能电脑,可惜它并没得到完全的开发,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 根据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具有极强可塑性。不管是在那个年龄段,即便是老年人,大脑也有不断开发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一基础,才会出现各式各样提升大脑潜能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大同小异,深究其核心,除了不断的学习与锻炼,重点就是大脑营养的补充。 通过本书了解到,大脑一直处于不断进化之中,它因学习而灵巧,因锻炼而茁壮,因营养而强健;合理的运动和科学的营养让大脑潜能有再开发的基本保障,可以掌握营养秘诀,做个与时俱进的聪明人。

脑中魅影读后感(九)

最开始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身上出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梦里会遇见未来的某一个情景。当我在未来的日子,经历到与梦境里一样的情景时,我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情景已经在我的梦境中出现过了。这就是我觉得人的大脑很奇怪,明明自己已经睡着了,却可以偶然的遇见未来某一天所要发生的某一个小情景。你真是因为带着这样的迷惑,我就买了这本书,来看一看,自己的大脑到底有多么的奇特。

在《脑中魅影》中,一位杰出的神经科学“福尔摩斯”讲给读者听许多他所解决了的最令人瞠目结舌的病例,并由此使我们得以洞察人的本质和心智。包括为什么我们会发笑或是变得忧郁;我们如何决策、自我欺骗和做梦;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上帝等等,这是一些迄今为止没有什么科学家敢涉及的问题。本书是一次发人深思的医学探索,它进入到医学的最后前沿:人的心智。

每一次室友告诉我,昨天晚上你又说梦话了,很清晰,但是我们却又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其实每一次她们在说这个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尴尬,但是呢,自己睡着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在睡梦中说梦话。这也让我感到很奇怪,每一次她们说的时候,自己都会掏出手机来搜一搜,为什么人会说梦话呢?有的说是病,有的说是因为大脑在发散思维。也有这个疑问的原因,让我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大脑的分析,虽然有的你会觉得缺少一些科学依据,但是,作者的自圆其说,也让我觉得非常合理。

人类对大脑的探寻也许比地外探索更艰难。书里的镜子戏法实在神奇,还有各种罕见病例,感觉是神经外科奇遇记。

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会特别的无聊,但是看着看着,发现其实作者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在这为你讲一些理论的时候,也会穿插一些搞笑的小故事。所以,看这本书,你会觉得很舒心。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景象。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一直想参透这一睡眠中独有的“思考方式”。但由于梦时常违背逻辑,而且似乎被紧锁在做梦者的脑中,无法实时将内容告知外界,而使得“梦到底有什么用”成为了一个谜。

我们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而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做梦。梦境像是一系列不按常理出牌的混乱内容,它的构成无序,主题也出人意料。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影像、声音、气息、味道、触感以及情绪,时常有一个或多个情景连续上演。但人类为什么会做梦,梦有什么作用,一直是个谜,科学家对此知之甚少。

虽然50多年前,科学家就知道睡眠包括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会做梦。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一直未能参透这一睡眠中独有的“思考方式”。因为梦时常违背逻辑,而且似乎被紧锁在做梦者的脑中,做梦者无法实时将内容告知外界。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在迷惑自己的大脑,那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脑中魅影读后感(十)

我们身上最神奇的器官,除了眼睛和心脏,还有我们的大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看见很多漂亮的景色,也能帮助我们生活,心脏每天不停的跳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大脑则充当指挥官的角色,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些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我们平凡人的大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让一些天才变得如此聪明,还有对于左右脑不同分工的研究。最近在看《脑中魅影》这本书,对大脑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拉马钱德兰博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脑和认知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是这本《脑中魅影》的作者,也是拉霍亚(La Jolla) 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他被《新闻周刊》 ( Newsweek)提名为21世纪中最值得关注的100名重要人物之一,2011年《时代(Time)》杂志在其“时代100精英(Time 100)”中把他列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荷兰的阿里恩斯-卡珀斯(Ariens-Kappers) 奖章、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金质奖章, 牛津万灵学院(All SoulsCollege, Oxford)董事, 并受到许多媒体的专访。他和他的家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德尔马(Del Mar)。 布莱克斯利(Sandra Blakeslee)是《纽约时报》的获奖科学作家。也是这本书的另一个作者,她和沃勒斯坦(JudithWallerstein)博士合著的《第二次机会(SecondChances)》和《美满婚姻(The Good Marriage)》都是全美畅销书。她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菲(SantaFe) 。 我觉得关于大脑,最令我好奇的就是我们的大脑是怎样产生梦境的,当然梦境也分为很多种,有的梦是美梦,比如梦见和自己喜欢的女孩聊天,或者梦见和自己的外祖母共进午餐。也有可能是噩梦,梦见一些很恐怖的事情,或者你明明记得自己做了梦,但就是想不起自己做梦的内容,这都是一个个十分奇妙但令人费解的事情。 同时我们的大脑还会偷懒,比如会更想刷微博和头条,而不愿意去工作,早上你听到闹钟后,会不自觉的立即关掉闹钟,然后你会想再睡5分钟,你会在闭上眼睛享受这五分钟的睡眠,但等你睁开眼睛,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你的大脑为了休息更多时间,会欺骗你。 还有就是很流行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把大脑划分出区域,每个区域的分工也不相同,还有就是另一种理论,大脑是同时运动的,无论是接收信息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调动所有脑细胞,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真是情况是怎样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大脑也支配着我们的情绪,我们接收的感觉最后会发送给大脑,然后我们做出一定的反应,有的人很喜欢看恐怖电影,在看的时候感觉很兴奋,看完之后又会觉得很害怕,有时候就会变得很沮丧,而有时候又特别开心,这些情绪是否和大脑有关,也是个可以思考的问题,在这本《脑中魅影》中作者也结合了许多病人的案例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话:“ 诊断一位病人即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推理和观察人的全部智慧。 ”

脑中魅影

9.3

[美] V. S. 拉马钱德兰 [美] S.布莱克斯利 / 2018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脑中魅影读后感(十一)

(3258字)大脑是一个神奇又神秘的中枢,人类对大脑的探索也非常缓慢。最近一次体检,亲人检查出小脑萎缩症,医生说此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方法,只能靠平时的小心维护。这真是让人悲哀的事,亲人以前做过开颅手术,身体状况一直也不怎么好,平时营养没跟上,再加上又三班倒,休息不好,大概这样的因造成现在这样的果吧。所以,也想看看《脑中魅影》这本书,看看人的大脑里倒底是怎么回事,人类在心智上有什么新的发展,如果靠加强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否可以缓解病症。

《脑中魅影》 作者拉马钱德兰博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脑和认知研究中心教授,被《新闻周刊》提名为21世纪中最值得关注的100名重要人物之一,被《时代(Time)》杂志在其“时代100精英(Time 100)”中把他列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拉马钱德兰博士在脑神经科方面颇有研究。在《脑中魅影》一书中也以12章的内容分享了这些研究成果。

马钱德兰博士讲这些医学故事非常幽默,他常常以物理学的发展来比拟神经科学(如今神经科学研究,人类对大脑的认知还不够的原因,用物理学则让读者更易于理解了),他说,“我的论点就是今天的神经科学还处于法拉第阶段,还没有到麦克斯韦阶段,没有根据可以试图超前跨越”,“对我来说,最好的研究策略或许可以用‘修修补补’来表征。”——是我们对脑神科科学家期望太高,是我们对破解大脑的神秘目前还无能为力,所以,只能通过各种奇奇怪怪的脑神科科病症(种种表现)来慢慢积累对脑神经的认知。

马钱德兰博士喜欢研究大脑,他认为“诊断一位病人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需要观察、推理和人的全部智慧。”比如通过嗅一下病人就可以诊断病人:呵气中有指甲油味,糖尿病并发酮病病人;有面包气味,伤寒病人;有鸡毛味,风疹病人;有玻璃清洁剂味,肝脏衰竭病人....作者很赞成“靠望、听、摸,闻就可以合理地进行诊断”(符合中医的宗旨),“而实验室检查只是为了证实早已知道了的东西”。

作者讲述的一些脑部病例看起来很有意思,比如60秒记忆痕迹的病人,60秒之前谈论的事一下就忘记了,再找不回来了。汤姆因事故失去左手臂,但是他心中依旧觉得左手臂一直存在。在幻肢症中,还有的病人会因为切下来的肢体埋于花园而长蛆后,因而身体幻肢部分产生特珠的剧痛,而将此肢体挖出烧掉后,痛感消失。难道是身体的肢体在彼此离开后,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吗?或者身体基因与心智之间存在沟通上的不协调?大脑可能最终还是类似模块化的,一个模块负责一项功能,通过神经元的联结相互通讯。产生病症的部分,可能就是模块功能的错乱失调。换句话说,“如果你能改变脑部映射图,那么,你能改变脑内的路线,甚至距离超过1CM的联结”。心理学上称,如果你能改变你的人生脚本,那么你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人生脚本对应脑部映射图,人生对应脑内联结——似乎可以找到一点相关性。尤瓦尔·赫拉利有个观点说是,世界是人头脑中幻想的产物。那么,产生痛感甚至强烈痛感的幻肢症,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人在头脑中强化了那一部分的想象?——身体基因与心智系统有冲突。

为什么人在中风之后会用不了一只手臂?当供血的血管堵住后,从脑的额部到脊髓去的神经纤维缺氧而受到损伤,结果手臂就瘫痪了。这就像我们一动不动坐久了,手臂会发麻一样,原因还是缺氧损伤。作者打的比方也很有趣,脑肿胀消失后,脑纤维慢慢恢复活性,假瘫痪慢慢好转;另一种严重情况脑纤维死去了,恢复不过来,于是真瘫了。

在作者眼里,如果疼痛是一种错觉,那么像视觉之类的感觉对我们的主观体验有非常影响力。之所以幻肢痛是因为从出生以前的神经回路里,神经已被训练出一种快捷通道,在有些人这种快捷通道比较丰富强大的地方,在肢体切除后,幻肢现象越明显。用作者的话说,“知觉是从感觉多层次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信号的回响中涌现出来的,这种回响甚至可能跨越不同的感觉。”——也就是脑中联结异常多变并随时间发生变化。

对幻肢病症的研究可能性的积极结果是,疼痛是一种幻觉,和其他感觉一样构成于脑部,如果改变或者用一种幻觉替换另一种幻觉,那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行的。这也是TA心理学中所说的替换人生脚本,编个新故事告诉(骗骗)自己。

按作者的提法,人的大脑构成了身体的影像,人的身心合一,是因为人的大脑告诉你的肉体,“你”在你的身体之中。那么,这一理论则对“灵魂”存在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人死后即人的大脑死亡,即大构构建的身体影像消失,即灵魂消失,即只留肉体这一空的躯壳。

(很神奇,虽然是诸多假设,但结合这种理论,也能自圆其说。)

看看“脑中无魂人”这一案例。黛安娜因中毒,脑损伤,她认得出颜色和纹理,认不出形状和脸,但又可以通过声音触觉辨别事物。对这一病症的解释是脑区,比如视区中还存在更细致划分的子区域,且这些区域内细胞对毒素存在不同的抗性,于是在同等中毒条件下,产生这样的特殊病症表现。

我的脑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错觉的出现?身体内真的有一个自行其是的东西?比如魂?

6岁因意外,右眼失明的詹姆斯·瑟伯在35岁时,左眼也失明了。但是失明却带给他一个奇异的“视觉”世界,P121有瑟伯写给眼科医生的信,信中描述了眼肓后看到的内容。脑科学家们的解释是这是视幻觉。关于知觉的新观点,认为“脑中的信息流就像是里面放满了镜子的游乐宫的影像,不断地来回反射,而在这种反射过程中又不断地变化着”,“视觉信息也可以经过不同的通路,有时发散,有时增强,有时又反向传输。”如果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概念理解,可以易于理解一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其实是一种大数据下的概率,不断地通过概率的碰撞,“拼凑”出元素信息的组合物。人的脑比人工智能更复杂和变换一些。

作者马钱德兰博士很会讲故事,脑神经科学异常复杂和变化,即便只是描述病症都让人觉得是看奇幻片,但是马钱德兰博士如同推理大师,为断从病症中剥丝抽茧,慢慢推导出科学研究的种种可能。虽然是假设,但表征合理。

生命科学认为,人的大脑对每天接收的信息做取舍,将之整顿为稳定而有内在的一致性“信念系统”,也就是不断编织合理的,讲得通的故事。但当对每一信息都做这样的整编时,大脑超负荷运转,行为就变得混乱不堪了,于是有了各种病。这也是所谓的弗洛伊德防卫现象,这一现象包括否认、压抑、虚构、自我欺骗等。作者早年并不信奉弗洛伊德理论,因为他虽然是个大胆的天才,提出了一些革命性的思想,但是却从来没有用实验验证过。但后来不断与病人打交道中,意识到这是个天才,他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心智问题,甚至潜意识。因为病症所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背后都可能是人的心智的问题,而不是前面所假想的有一个与身体分离的魂的问题。

在马钱德兰博士看来,癫痫病人的表现是因为选择性的增强某些联结而削弱了另一些联结,永久地改变了颞叶回路;突然觉悟的感觉,也是因为来自边缘结构的情绪变化,而不是脑内有关思维的理性部分,而宗教信仰的产生不过是由人的情绪衍生而来的“被强化的情绪”,以及“从普通琐事中看到宗教意义”。

回到身心医学的问题,陈晓旭患癌后出家,企图以宗教缓解病痛。那么,催眠或者积极心态是否就能产生癌向好的向转变。还是说癌本身只是一种缺乏症的原因?双重或多重人格是一个身体之中,实际一个脑中,把“统一的信念”完整复制分裂为两个或多个。

......

诸如此类,种种关于人类大脑引发的奇异案例,都是因为脑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当我们从信息的碎片中建起自己的“现实”、自己的影像时,实际上身体动作都是由体内许许多的无魂人或者说潜意识来执行的。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对人的心智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都是一些会动的星尘,但是我们却能反映同一个宇宙的本质,甚至能一窥支配宇宙的规律。”——我们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发现的谜。

生命科学的探索无止境,我们对大脑的认知之路仍需加倍努力。

书很厚494页,其中58页注释,17页书目和推荐读物(英文),40页名词索引(中英对照)。相当谨慎和广博,如果你对大脑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洞察与探索之书。

脑中魅影读后感(十二)

当我们感到正在经历“胡思乱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认知方面出现了混乱。

我们的想法、感受都属于认知的范畴。它是人们对一个事物从认识到形成理解的过程。

我们脑子里想法,脑子里对于事物所下的判断和结论,它们在大脑运作的机制层面,经历着怎样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被总结为:认知一个事物,在脑内是一个由基于信念去自上而下的主观想象与基于现象去自下而上的客观反馈双通路同时运行、且进行双向匹配的过程。

我把这个过程变成了一个可视化的图像,来方便自己理解和记忆:

图中的“主体”就是你所充当的认知主体,“客体”就是你去进行认知的对象。整个认知过程的重点在于,它是一个主观信念和客观反馈双向奔赴的过程,而不是全凭“我觉得”来定义事实,或者全凭对象的自我呈现来定义事实。为了便于自己记忆,我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认知双向通路”。

人们对于日常生活里的对象的认知,并非是事物本身面貌的客观呈现,而是大脑内自上而下的信念,捕获到与之相匹配的现象的结果。比如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经历的“喜好不同导致评价不同”现象。同样是一盘鱼放到两个人面前,爱吃鱼的人会评价说“这盘鱼很好吃”。而另一个本身就不爱吃鱼的人,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盘鱼不好吃”。虽然在这个例子里,客体是同一个,主观信念的不一致,导致了完全相反的评价。这提醒着我们,应当常常反思人们对一件事所下的论断背后的信念——这里的人,既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而不是轻信它们。对“评价的解读“更加客观,做出理性决策才有可能。

当我们感觉到认知混乱、充斥着不安的想法时,可以从认知如何形成的过程中去逆向破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来修复认知。从刚才那张图中可以看到,认知结果是主观判断与客观反馈的双向匹配的结果,因此可以推测认知出现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潜在原因:

① 如果缺了过程A,也就是缺了大脑自上而下的信念与判断过程,则容易落入肤浅,落入缺乏独立思考、只见表象不见本质、人云亦云等境地

② 如果缺了过程B,也就是缺了获取来自现象的客观反馈过程,则容易落入想太多、猜疑、用想法扭曲现实等问题

① 过程A中的信念如果消极,必然将导致认知消极,仿佛戴上了“消极的滤镜”,看什么都觉得很糟,无法看到希望

② 当过程A中的信念单一或者过时,又必然导致认知死板僵化,比如你在上学时习得了“我是个学生,我要听老师的话”的认知,毕业后进入广阔人生的你仍会习惯性地对外界顺从、不懂得拒绝

③ 当过程B中现象变得不可观测,一定会干扰认知结果,导致认知结果不可信。比如你在观众面前进行了演讲,你想知道大家是否认可你,但你无从知晓人们真实的想法

上面所说的两大类型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认知问题,特别是在当先这个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无意识内卷的时代,这些问题也在更普遍的发生,无论是我们从社媒上看到的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的报道,还是我亲眼所见的身边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也越来越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WHO预测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在中国,2019年底(疫情之前)的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患病率达2.1% 焦虑障碍患病率4.98%。

心理困境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从很多的心理自助类的书籍中看到,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与错误的认知、扭曲的认知有关。因此,了解认知的过程变得极具价值。我们可以去“反向黑客”这个过程,来得出“应该从何入手去修复自己的认知”的答案。《脑中魅影》这本书费尽口舌向读者科普“认知双向通路”这件事,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认知双向通路”让我们开始面对一个事实:生活里的任何痛苦、不适、委屈,都与自己有关。因此,比起寻找别人的过错,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去影响事件本身,让它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找自己的原因并非自我PUA,而是找到事情中自己能改变的部分,让事情从无望的状态重新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让自己从“受害者“和”无能为力者“的身份中解离,从客体变成主体,变成拥有主动权、不再是一个连对NPC都满怀恐惧的玩家。

这是这本书教会我的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