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摘抄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8 03:55:17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8 03:55:17   小编: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本文解读了中国历史上的前四部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深入剖析了这些史书的价值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史书的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和智慧,以及历史事件的背后真相。这些史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智慧和命运的思考。读完本文,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一)

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风云幻变,明者智者穿梭其间,留下三言两语,供你我品味......厚重又单薄的史书,你是如何翻开、如何开读?又是以怎样的心情与步伐迈入其中,感受数千数百年前的风云呢?

.

小时候,我喜欢读历史故事;少年的我,则沉迷于节选篇幅中,思考历史进程。去年夏天,抛开故事与节选,我开始系统读地史书:《史记》与《资治通鉴》两驾马车前后缓缓前行。但读时总有些疑问:

?司马迁笔下的豫让知遇图报,付出了所有,他伟岸的身影,让我泪目,也让我万分不解

?既然王侯将相有种乎?为什么乌江边的项羽会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三家注详细解说了文字音义制度及诸多人物史实。那两千多年来,只有这三家注吗?其他的注解评论书又有哪些侧重点

......

这些疑问让我迷惘,也使我不得不放慢脚步。直至翻开《前四史解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原始的儒家,既讲礼制名分,也讲仁者爱人、言信行果。司马迁对侠客们的肯定,是对仁者爱人的强调,更是他理性层面对原始儒学的维护和捍卫。

——史记的思想·伦.理观

司马迁认为君权天授,但依五德终始学说,陈胜项羽都是承顺天命之人。可是,他们虽得其时却非其人,所以功败垂成。太史公笔下,君权的决定因素是人而非天。

——史记的写作目的

自汉宣帝时《史记》的注释版本层出不穷,三家注的鲜明特点,让它们脱颖而出:

裴骃·集解:博采九经、诸子诸史和汉晋人的成果

司马贞·索隐:音义并重,注原文也注《集解》并改正一些错误

张守节·正义:对原文及前人注释加以考证,特别地理部分

——史记的注释及版本

......

.

在王保顶先生的解读下,我重新翻阅《史记》部分内容,才发现,我以为的并不是我以为

司马迁的家世不是我认为的普通的家承史臣,而是可追溯到颛顼时代的天官,即掌观星象定立法的后人。P.S司马迁也参与修订汉历法

少年从京师出发的壮游,在印证历史文献记载的同时,也让司马迁增加了感性体验之感;青年随武帝出巡,之后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重塑了:周边民族与中原同出一脉的民族观,也让他更懂百姓、更懂民生之事

......

读史,很容易;读透史,却很难。就像到人文景观旅游,你可以走马观花逛,也可以做足功课再来但如有导游引领,可能会更好。

《前四史解读》就像资深导游,从史书作者背景生平到成书的渊源,从史书的体例结构到书中的内容与思想,从后人的评价到史书的影响力......广且深地逐一解析,带你我重新认识史书作者,认识那个遥远的成书年代,然后一步步迈入作者的视角、代入他的所思所想,参透史书的创作背景,然后慢慢靠近那个遥远的遥望......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二)

封面挺好看的,有韵味

王社长亲签上款题词,很珍贵

此书目录

领略前四史风骚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 中国拥有着不可胜数的古代历史书籍,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二十四史,号称“正史”,分别讲述中国五千年来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而在其中前四史最为出名。前四史分别为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班固所著的《汉书》、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和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弘扬前四史内容及价值,《前四史解读》应运而生。 《前四史解读》的作者王保顶,是历史学博士,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汉代士人与政治》;现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拥有着丰富的编辑出版工作经验,统筹“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策划《丝绸之路》《吾国吾名》《英国通史》《中国美学通史》等知名出版项目,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大奖以及“中国好书”等荣誉称号。 《前四史解读》这本书,从名字里带“解读”就能看出来,适合作为一种辅助型历史类书籍。此书非常适合历史入门的人群、想了解前四史还没来得及了解的人群以及想研究先秦、两汉至三国时期的人群,帮助读者能够用相对少的时间去了解前四部史书的大致内容,为之后的阅读埋下了想读的兴趣及铺垫。 《前四史解读》主要内容包括前四史每本史书的作者介绍、成书过程、内容结构、注释评价、文献价值、流传过程、后世影响等,通过对前四史进行解读,为准确、全面研究前四史提供了帮助。 为什么要解读前四史?这是因为前四史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之高,而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就绕不开前四史。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辟了第一个用纪传体记录历史的史书成绩,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司马迁忍辱负重,历经千辛万苦完成其父遗志,终成巨作《史记》,想一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大部分书籍付之一炬,多少历史记录成为烟灰,而司马迁的《史记》从上古时期开写,终汉武帝一世,可想而知其中艰辛有多么难,这是之后史书需要参考《史记》的原因。《汉书》则在《史记》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世家纳入列传,时间长度仅有西汉一朝。《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法正统严谨,成为后世史学家的表率。《后汉书》则确定了之后的国史编辑型式为纪传体,没有写表。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给前四史按照成书时间顺序排序应该为:《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而此书的前四史排序是按照历史发展过程顺序排序。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三)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方智慧,如同璀璨的繁星,熠熠生辉。

而这其中,有四部史书如明珠般不可或缺,它们便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这些史书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这四部史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其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如同长卷展开,全面阐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部巨著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汉书》则是一部详尽的西汉史,开创了“二十四史”的先河。

它细致描绘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为后人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

《后汉书》和《三国志》则分别记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历史。

这两部史书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动荡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其中许多故事至今仍被千古传唱,成为了后世的启示和教化。

正是因为有这四部史书,那些历史人物才变得生动鲜活,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四部史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这些都是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

然而,虽然四史的重要性无可否认,但作为古文,阅读它们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

阅读四史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理解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后的原因。

此外,阅读四史也需要我们具备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四史,非常推荐王保顶所著的《前四史解读》。

作者对《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古代历史的桥梁。

通过解读,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四部史书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保顶的《前四史解读》如同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中国历史的瑰宝之中,深入解读"前四史"的内涵和价值。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这四部史书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还揭示了它们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像一位巧妙的匠人,将"前四史"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以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每部史书的主题、特点、价值和贡献。

他的解读如同明亮的灯光,照亮了历史的长廊,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历史的细节。

作者对四史的每一部都进行了拆解,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作者及成书的过程、书的概况、书对后世的影响。

这样的拆解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闭环,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史书的表面故事,还能够理解其深层的含义和影响。这样就不会让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的来说,《前四史解读》是一本引领我们探索“前四史”的指南,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我们得以一窥这些历史巨著的深渊和价值。

同时,它也是一把打开中华文化发展演变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翻阅四史,我们可以从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例如,四史中的“忠孝”、“仁义”、“智勇”等道德观念,以及“天人合一”、“大同社会”等哲学思想,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

深入剖析这些观念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能够洞察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感受其深远的历史底蕴,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在当今社会,阅读四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阅读四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四史中的诸多人物和事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最后,四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阅读四史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四)

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历史是时间留给我们的礼物。

两者汇聚在一起,那便成了一种新的流传,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因为突出的内容和价值,在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统称为“前四史”。

然而,因为历史的久远和文字的生涩,我们在阅读经典名作的时候,并不顺畅。

其实,这个时候,可以选一本好的解读之书,来给自己开个外挂。

这本由历史学博士王保顶著作的《前四史解读》,便是这样一种存在,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分别从作者、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

如果你打算读史书,那可以先读一读这本解读的书本,分享作者的阅读经验,在心中构建一个史书的大框架。

1、读史书前,你要先了解它的作者

对作者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早期在家乡度过了近二十年的耕读生活,当然,他的家庭是优越的,他只是一边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一边学习。

但因为在偏僻的地方生活,司马迁少时没有接触到朝廷推行的书,而是主要看古文文献。

虽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经历很痛苦,但却为司马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司马迁跟着父亲搬了家,也开始了游历生活,就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已经做足了准备。

父亲去世后,他一步步坐到了父亲曾经的官位,然后开始依照父亲的遗命,编著《史记》。

而因为“李陵之祸”,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痛苦,下狱,受刑,他落下了终身残疾。

但这样的创伤并没有击倒他,他依然用过人的意志力,完成了《史记》。

看,当我们知道了司马迁的遭遇,是不是对于这本书也感觉有了情绪,这个时候再看书,便可以想象司马迁编著时的样子,甚至还可以思考他为什么会如此下笔的机缘。

2、读史书前,你要了解它的不同版本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前四史都曾被修修补补,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了解它的不同版本,便可以如同了解了它的前生今世,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

比如《后汉书》,范晔在撰修《后汉书》的时候,缺了“表”,于是后世的学者便开始为它补作。

最早为它补表的是宋代的熊方,后来清代也有很多学者为此补表。

这其实就和《红楼梦》的续写一样,有很多人续写,大家则会挑出最好的把它们放在一起。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地,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亮点。

了解了这一点,其实也能通过补作的部分,从多个维度了解原作品。

3、读史书前,你要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

了解它的影响,便如同是通过他人的嘴中知道它的样子。

比如《三国志》,有人夸它,有人贬低它,无论褒贬,从这些评价它的语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它的优点在哪里,它的缺点在哪里。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关注这些关键点,进行自己的思考。就像是去博物馆前,先做足了功课,然后到了之后,你看到的文物,便因为那些相关的故事,而熠熠生辉,给你留下不同的印象。

读史书也是如此,当我们通过这本解读的书,对它们有了全方面的了解后,再次阅读的时候,便会事半功倍。

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读懂经典,读懂历史,从中汲取到人生难得的智慧。

便如同书上所说的:“读懂经典,参透史家创作的精髓所在;读透历史,感受先秦、两汉、三国历史风云”。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五)

作为唯一一个古老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大的中断,我们的文明传承有序,历史悠远。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面对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文明。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如何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浩瀚的历史海洋,需要大家带领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那些历史的细节。

集合当时全国力量官方修订的二十四史是我们了解过去,探求真实历史的必不可少的资源。五千年文明,远古历史近乎神话,从汉代到魏晋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现代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反应这段风起云涌的史书--汉书,后汉书,史记,三国志被成为前四史,王保顶老师带着我们剥茧抽丝,拨开迷雾,探求前四史的前身今生,史官的命运生平,探寻国事家事天下事,如烟历史背后的真相。

以史记为例子,看看历史学家王老师是如何一步步带着我们解读这些史学经典的

对于这本首部纪传体历史传著,太史公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在一代代先人灌输影响下,尤其是父辈的言传身教下,打下了良好的史学基础。形成了严谨的史学素养。王老师带着我们从司马氏家族发展出发,去钩沉那些潜移默化,埋藏在骨子里的家族信仰和个人理想追求。详细剖析司马迁个人成长经历,揭示司马迁骨子里的倔强和坚持。在天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磨练,才使得他越挫愈勇,终于战胜自己,从个人困境中解脱出来,用如椽巨笔构建出一个广阔宏大的恢弘篇章。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解读这部伟大的历史作品,王老师从几个具体的方面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版本和注释方面的总结让小白都可以马上有一个具体而形象的认识,从时间轴上梳理了历代学者大家对这本巨著的注释和特点,也总结和海内外汉学界当下对史记的注释成果和重要的流派和成绩,从传世版本上详细的整理了当下的各个版本,对比优缺点,普及了很多背景知识。

既有宏观的总结,又有细节的详细解读。从体例,思想层面的发展,哲学层面,文学层面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史记的特点。深入分析解读对于后世的影响。纲举目张,既有方向指引,又有详细的问题分析,是一本细读史记原文前好的参考书和指引书。

对这些经典历史作品的认识和解读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参考是让我们快速进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山重水复时大家的一句点拨和总结往往能让我们焕然开朗,开卷有益,读史启迪智慧。合适的方法加名家解惑一定能让我们在历史解读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一起加油。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六)

-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做学问的人,很多都寂寞的。我们普通读者,难得知晓他们的大名。更有一些学者,愿做墙角苔米,在自己的世界里盛开,只有我们瞩目时,才会发觉他的好。

-

之所以有这番感慨,是因为我近来在读一本书,叫《前四史解读》,作者王保顶,我想大多数人都对这个名字感觉陌生。我也是。原来,王先生是历史学者,但多年从事“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工作,默默职守。

-

有些奖,不负虚名。是因为拿了奖,我才注意到书,又因为这本书的装帧,苔藓绿的底色、仿毛边本,有文气,所以就想,不妨一读。

-

展卷后,十分欢喜,文辞雅驯而不造作,体例严谨而不呆板,端庄大方且照顾普通读者的接受度,而且能在其中感知到作者的史识史才与价值观。

-

书名《前四史解读》,“前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而“解读”,切莫以为是古文今译,作者的写法要高明得多。

以结构来说:①作者及成书过程;②该史书的概况;③该史书的影响。

这似乎很简单,实则遵循了普通读者的心理程序,步步递进,并且,于简单中容纳了繁密的信息。

-

①不仅是人物小传,溯源家族渊源,描述时代风貌,实际上梳理了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凸显了修史者的抉择、创新与人格魅力。

②重在阐析该史书的特点。提纲挈领之后,作者摘取了各部史书中的精彩文章,结合实例让我们直接领略它们的风采,与①形成照应。

③是小补,从传世与流播中,更证见它们的价值。

-

名为解读,实是谦虚的说法,“解读”如何能概括作品的风范啊?

-

我尤喜写人物的部分:

写司马迁,强调其胸中有丘壑、愤郁之不平的气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作为;

写班固,强调其任侠尚儒的家风与其博学俊才的品质;

写范晔,强调其恃才傲物、率性放达,范晔参与谋反而临刑不惧之情节,颇有嵇康遗风;

写陈寿、裴松之,强调了时局危境之中修史之为难与士人之坎坷命运。

-

作者读史,进书中去,从书中出,不仅参透经典的精髓所在,而且是在参悟读历史之所为何在、知识分子之使命何在。王保顶师承魏良弢,一路前溯,源头或在这四史吧?

-

这是皓首穷经、埋头书斋,而又懂得推窗望景、呼吸新鲜空气的学者的文章啊。

-

以下图片供参考: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七)

01

俗话说“读史可以明志,知古方能鉴今”。

于是,本着拓宽历史视野,提升格局的目的,我提前准备好各种想了解的历史书籍。挑了一个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的日子,坐在书桌前,将一切可以仪式化的先行条件都准备好,心情愉悦的翻看着。

刚开始几秒,还能认真的看几页。

随后,就开始抓耳挠腮,按耐不住自己。

跳着看,奈何一看就是大部头,没有一两个月都啃不完,更不要说把二十四史看完了。

此情此景,是不是很熟悉。

“一篇读罢头飞雪”,像极了你我对原著文言文的望而生畏。

怎么破?

不要急,来看看作家王保顶的这本《前四史解读》,如果说被历朝历代尊崇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是史书之冠,那么前四史可以说是是二十四史中的“天花板”。

02

本书作者王保顶,历史学博士,编审,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统筹“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策划《丝绸之路》《吾国与吾名》《英国通史》《中国美学通史》等知名出版项目,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的卓越代表,也是史学家研究先秦、两汉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依据。

本书是对“前四史”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内容特征、注释评价、文献价值、流传过程、后世影响等,通过对前四史进行解读,为准确、全面研究前四史的史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帮助。

03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历经千辛万苦创作的一部史书,开辟了第一个用纪传体记录历史的史书成绩。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记载帝王、诸侯卿相及各色人等的事迹,构成了《史记》的主体。

《史记》的成书过程很多人都知道,是司马迁历经羞辱折磨,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不朽巨著,其对我国文学和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世家纳入列传,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时间长度仅有西汉一朝。

《汉书》在编写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史记》中的史料,包括经典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诏令奏折等。这不仅丰富了《汉书》的内容,也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延续。

但与《史记》有所不同的是,《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而《汉书》仅仅记载了西汉这一个朝代的全部历史,因而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其次,《史记》大量吸取了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具有通俗流畅浅显易读的特点。而《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著名的赋家,文字洗练简洁、明净典雅,备受后人青睐,但过分追求文字简洁,不免影响其形象性和生动性。

《后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最大的特点是只有纪、传,不作表,使后人对后汉许多纷繁复杂历史内容的了解加大了难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其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因其涉及三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和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在大众看来是易于吸收且比较感兴趣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场景就直接从《三国志》演化而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再加上作者陈寿写法正统严谨,使其成为后世史学家的表率。

04

阅读历史,就是与伟大的文化前贤对话,通过史学大师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记录和议论,感受文化的巨大魅力和精神的洗礼。

如果你也是对历史极度感兴趣的小萌新,每一次尝试阅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原典,都会因为其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而望而却步,不妨看看这集趣味性、通俗性和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前四史解读》。

作者独出心裁的解读,让厚重的历史典籍变得平易近人,也会带你进入历史殿堂的大门。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八)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历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传记,可以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教训,通过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规律性,培养谋略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并从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拓展视野,明晰思考。

既然读史有这么多好处,我们有哪些选择呢?

我们在这方面是幸运的——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拥有着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财富,尤其是作为其中翘楚的二十四史令世界各国的历史爱好者叹为观止。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以纪传体编撰,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一直记录到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其中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础文献,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在二十四史之中,被称为“前四史”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尤为受后人推崇,它们开创了正史的体例,是纪传体史书的卓越代表,也是史学家研究先秦、两汉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依据。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四部史书都是独著,不像之后的很多史书是官修的。在这四本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个人的思想、情绪和性格,所以这四本书无论是从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文献价值,都是其他史书无法比拟的。

不过,很多读者并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对于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发掘“前四史”这份宝藏中的精妙需要引路人和辅助工具,《前四史解读》这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诞生的。

本书的作者王保顶先生是南京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魏良弢先生,所以本书在历史的专业知识上是有保障的。同时作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社长,作者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荣誉,所以本书在内容组织上也能看出一定的功力。

在内容组织上,《前四史解读》针对“前四史”的作者生平、成书过程、内容特点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涉及作者介绍、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内容特征、注释评价、文献价值、流传过程等内容,为读者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研究前四史提供了帮助。

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本史书的解读都分成三个部分:作者及成书过程,该书的概况,该书的影响及评价。

以《史记》为例,本书先是带读者了解了“太史公”司马迁的家世、为人、经历和主张,知道他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学识广博而又谦和谨慎,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是不可多得的“良史”,也正是他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才学积淀,才造就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地位。

在《史记》的体例和结构上,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体裁,读者也可以通过本书详细了解组成《史记》的五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内容和区别。

《前四史解读》不仅仅是给读者简单介绍《史记》的成书经过,也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上,还引导读者去思考《史记》的写作目的,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来的政治观、经济观和伦理观,让我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赏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旷世杰作。

除了以上内容,书中还包含了《史记》的注释和版本的演化历史,以及对《史记》的评价的变化。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不是也可以称作是《《史记》的史记》呢?

除了《史记》的解读外,对于《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解读同样“干货十足”,任侠而尚儒的班固,恃才傲物的范晔,聪慧敏识的陈寿,他们的经历以及著书过程,也同样值得细品和回味。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蕴含大量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让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洞察世态人心。学习历史可以使人不断完善自我,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还可以使人保持谦逊态度,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历史教会我们怀疑待证的精神,防止主观臆断,培养智慧。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从短视频的洪流中挤一点时间出来,翻翻史书,应该可以找到一种不一样的乐趣。

《前四史解读》读后感(九)

史落人间

在上古晚期的某个时段,中华神话和历史分野了。

在我们可考的历史化进程开始之前,历史还不叫历史,它们叫“神话”,神话的类型也不太完备,神界事系则更是文献无考。

殷周之际,巫祝交融,甲骨留下只字片语,后世焚书不灭星星之火,史人呕心沥血不绝指摘。

经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司马迁亦据传说作“五帝本纪”,天神戳灭人神兴,史亦崛起。

作者王保顶博士有言:

为什么是“前四史”

的确有这种普遍的说辞,“前四史”的价值远高于“后二十史”(略后清史稿),也有更夸张一些的说法“前四史俱为良史也”。作者并未对此过多阐释而直接切入解读。

要将前四史与后二十史作比较,一般是评论其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区别。前四史兼具开创性、文学性、史学价值,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前四史文学性不错,但是魏书、宋书、新五代史也有名篇。再经《前四史解读》庖丁解牛般分类后,更大的感触还是前四史之精神气和独立性的闪耀。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私人所修,且为作者穷毕生精力成就,并且前三者在主要作者去世之前,都还没有完成。后来的史书大多都是官修,虽然作者众多,但修撰时间不过几年。

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论道:“统计迁作史记,前后共十八年....李延寿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欧阳修、宋子京修新唐书,亦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凡十九年。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元末修宋辽金三史,不过三年。明初修元史,两次设局,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据说,唐太宗的年代尚且只是想干涉史官工作而不得,到了宋代,起居注直接进呈御览,再后来皇帝甚至能指导起居注工作。史官作为作者的身份越来越卑微,供后世修史的素材也越来越需商榷。

当年乃发生

阅读《前四史解读》大约两周时间,王保顶博士去粗取精、文笔简要,从目录到正文体例规范,极适合有学术习惯和需求的读者。这本书的构造清晰直白,每一章节要点皆围绕史书的:作者养成、书写概况、影响力。

对我来说,最大的获得感还是“这四史缘何发生”,也即在“事物的发生学渊源”中受益。

司马迁少年即游历山河大川,眼中有日月,自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原是继父亲遗志潜心成史,后遇李陵之祸忍辱负重,不吝文笔书写侠义精神,对统治者的劳民与干戈一题带过。

班固同样尚儒又赞任侠之风,自小见识帝王左右而眼界高远,对司马迁作史颇有微词,因牵涉株连被挟私报复而枉死。

贵德义、薄公卿的范晔不避礼教之嫌,然遇人不淑并遭谋逆之株。

陈寿性格温和而固执于著述,终生清贫坎坷,生时深陷政治漩涡,身后又是由于正统论屡遭非议。

王保顶博士的学术研究从人物着手,再呈现所见人物的实践与创造,阅读时有看“画中画”之感。以人的生平进入前四史,就类似观看电影,时间不长,故事却紧凑饱满,叙述通透,断言有力。

群星闪耀

四史作者是史家,更是人间文曲星。

在本书作者详尽有序介绍下,史家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立体——

太史公笔下,在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即使穷途末路依然气吞万里如虎的楚霸王;

班固笔下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李广,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李陵;

范晔为蔡琰录她的《悲愤诗》二首,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陈寿笔下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的关公……

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的不灭的印记。

有网友曾列一个清单,是我们少时曾学过的出自四史家笔下的课文:

由于本书是作者王保顶博士早年科研成果,未及在其中渗透过多感性,但读此书纲要,所提及人物立刻跃然纸上、回顾发现早已捻熟于心。

文化自信

我们会说到文化自信。其如此宏大然而落脚点之多让人一时茫然。

文化自信可以更为具体。具体到,中国文化长流中,第一次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以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本书中,作者提到,黄庭坚一有闲暇即研读《汉书》,而且友人相聚也以读《汉书》为乐趣,简直到了须臾不可或缺的地步,他说:“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循文坛宗师痕迹,追索古人看古人的文采与精神,这种人文样本在中华历史中灿若繁星。

作者提到我们熟悉的“经史子集”。 经过司马迁、班固两位史学大师的努力,史家及史书大量涌现,史学从经学分离出来,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仅次于经学的重要门类。

历史,成为“藏往知来”之学。知来之学,从历史的通变中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究天人之际,故不拘体例笔法,是为“圆而神”;藏往之学,以记录历史为目的,重在体例的安排和史料的采录,整齐划一,客观缜密,是为“方以智”。

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研究再研究,对历史文化精要的发现再发现,所升腾出的强烈共同与认同,不是文化自信是什么?

一本丰满的册子

本书作者王保顶博士,同时也是老牌大社江苏人民社的社长,一位坚持学术研究成果守文持正为上的学者,他说,“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形式和营销等宣传方式可以大众化,但内容必须得是经得起推敲的,不能过分通俗化。”

知识类书籍,往往由于没有具象主角代入,也没有传奇感。但是前四史拆开来,每个人物点位又是那么熟悉。

因而,这本严肃的著述,阅读体验竟然有点爽。它的爽点包括但不限于:

你可以思索,《史记》是文学性高,还是史学意义大?

中国武侠文化探源能追踪到什么时代?游侠列传能爽到什么程度?

你知道司马迁眼中吕后的形象几何?太史公为何奉为正统?

《汉书》作者班固是怎么吐槽太史公的?

作《后汉书》的范晔竟然反佛?

为什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捧抑魏蜀差别如此之大?

后人痛斥陈寿“曲笔回护”有何隐情?

中华文化素材库,就是这么无比丰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