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造物的人读后感1000字

造物的人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8 06:35:19
造物的人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08 06:35:19   小编:

《造物的人》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和他所创造的人造人之间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本质、自我意识和道德观念等深刻的主题。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造物的人读后感篇一

霓虹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又名《我在工厂造螺丝》。

如果有心,可以从书中一点牵引出无数有趣的知识。

▶ 标准原器,无规矩不成方圆

▶ 木模具,榫卯结构,孔明锁,九连环

▶ 小锻冶,三条派,天下五剑,三日月宗近

▶ 切子,江户切子,萨摩切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浦岛太郎,烂柯人,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 能乐,狂言,歌舞伎,人形净琉璃,日本四大古典戏剧

▶ 玉屋庄兵卫,活动偶人,端茶童子,射箭童子,鲸鱼须

▶ 织田信长,桶狭间,幸若舞,敦盛,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

▶ 将棋,名人战, 《圣之青春》里村山圣差一点就赢了羽生善治

▶ 日本的茶道花道琴道棋道剑道弓道柔道武士道空手道一本道啊呸,中国的道可道非常道

碎碎念。

UNFINISHED.

造物的人读后感篇二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大学时有门必修课——金工实习。每次去上课,站在车床前听老师讲怎么车,车多少,我都云里雾里的。有时候车削精度甚至在零点几毫米,深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过我还是做好了一把可以用来敲核桃的小铁锤。

现在看到作者在工厂车工件,一车就是五十年,特别佩服,觉得曾经自己学到的只不过是些皮毛,更厉害的是,他竟然能坚持五十年。我想,学校设置的这门课也许并不只是让我们了解车床应该怎么操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台小小的车床,学习到像作者那样的职人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真诚地热爱,执着地坚持。

不管是什么做工作,都应该有这种精神,这样才不会觉得工作令人无比烦躁。就像作者说的:世上没有无聊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干得无聊的人。作者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比如,一颗小小的螺丝也有个性和艺术感?靠一个工件环游世界?町工厂里也有“整形医生”?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人和事,都为看似枯燥的每一天带来新鲜感。我也会想我的工作中有什么趣事呢?停下来回想,好像还不少呢~文案上,我们(包括特别和蔼可亲的boss)有时也会脑洞大开;和设计修改封面时,经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想象;看到其他组完全不同类型的书时,不禁感叹:哦哦哦哦哦,还能这么做!

“反正一天要工作八小时,与其憋屈着,倒不如开心点!”这是一位平凡的焊工的话。没错,想开点儿!就是做好工作中这些小小的事,你也能创造平凡的伟大!

造物的人读后感篇三

读书笔记297:造物的人

日本国土面积小,必须做到物尽其用,而中国地大物博,两国的差别就在于日本的产品精细小巧,寿司对比中华料理就很明显。到了工业领域,前面有丰田,索尼这样的大企业,背后则是数以万计的小作坊,还有三丰这样的顶级测量设备制造商,本书的翻译感觉不是工科出身,面对这样一本理工男写的书,专业术语翻译的很不妥当。

培养技工最好的还是师徒制,我刚毕业的时候,分配了一个师傅,教我焊接,合格后,又换了一个师傅教我看图纸做维修,第一次给了我十台信号源,我修好了八台,一台没修好,一台尸骨无存,拼不起来了,当时那批大学生里我算是最有灵气的了,后来部长让我参加示波器的改型,需要重新布线,我分到的那款是双层布线,部长让我尽量不要跳线,于是我就天天琢磨,那时候就学会了做笔记画图。

到五所搞计量就没有师傅带了,谁不出差就去问问人家,更多的是自己看着规程摸索,学了几个月,壮着胆子试着开盖调整,曾经把手持数表屏幕拆了死活装不回去,急得要死。曾经把耐压机拆了,带电操作,被电了个半死。离开五所的时候,领导留下了我那本笔记本,我三年多的工作笔记,记录了我做过的所有设备的调整方法和指示图。再后来陆陆续续做了一些笔记,就没那么系统了。

商业化的悲哀在于,没有人再关注技术本身,公司为了盈利,员工为了更多的做产值,客户为了节约成本,质量就无法避免的下降了。日本的小作坊也是如此,虽然核心技术还在,大量倒闭依然不可避免。当我们越来越多提起工匠精神的时候,或许就是它消亡的时候。

造物的人读后感篇四

别小看“生产”的过程!——《造物的人》译者的话

这本小书,《造物的人》,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因此甚至连自己也总结不出那个触动我的“点”在哪里,也不知道哪个“点”能打动你们,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这本书出版后,我一直在观望各大网站的评论,大家的反馈,直到看到豆瓣短评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愣了一下。我终于明白了“那个东西”并没能穿透纸墨、从作者、通过我、到达你。

引进这本书用意何在?——这个问题是对我这个企划兼译者最直击心脏的质问。现在我想终于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了,于是匆匆来写这一篇“迟来的(也许并不合格的)译后记”。鉴于我只“生产”过文字,因此以文字生产的过程来举个栗子。

我在成为编辑之前,“生产”过许多文字,我一直认为写作最痛苦的不是下笔写作的过程,而是对大脑中混乱纷繁的文思的整理和选择。一旦文思整理选择完毕,笔下便如泉涌般生出花来。然而写作的最终解释权都在作者自己。直到成了一名编辑,才领略了“生产”的残酷之处。因为编辑的工作性质是“为他人做嫁衣”,要隐藏在作者和作品之后。编辑不具有文本的最终解释权,因此要确认书中的每一个信息,确保无误地传递给读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创造”,而是“精确”。

我曾经为伊坂幸太郎《死神的浮力》(约20万字)写过一篇编辑手记《一点细微的工作:跟着伊坂幸太郎学习日本文化》,当时下面有许多评论表示震惊,可对于我们来说,那只是九牛一毛呀!

“我为这本书写了22个文案,前后历时1年,和同事领导反复讨论;虽然译者的翻译已经很好了,可我还是在不断修正,直到下厂之前又改了几处。”——看了这个,是不是觉得“这很容易呀”。那如果,

“这22个文案每一个都是不同方向,有推理方向的,有鸡汤方向的,有纯文学方向的;每一种方向的试写都是经历了和同事领导多次的讨论得到一个切入口,在一个切入口上反复写情节,为了一两个字、一两句话反复琢磨,反复请教,再反复请上面审核;文本里的每一个词都是一眼日语书一眼译稿校对出来的,编辑流程基本上是三审三编三校,即三遍审核三遍编辑三遍校对,除此之外还要请同事友情审读,每次下厂前出样后还要再过一遍……一本书至少至少是十遍的阅读量。”——看了这个,是不是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呀”。那如果,

“一年写了22个不同方向的文案,平均一个月2个文案word,一个word里至少三个文案,一周要写1.5个文案(这个文案还不能乱写,而是和同事领导商讨出来的);文本上面,每个译词都要挑选更合适更常用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首选词,有些译词能有多少读者理解,要不要加注释,加多少程度的注释。每个词都要保证不能犯常识错、翻译病,因此不管确定不确定都要去查,不光要查日语,还要查中文,甚至还要去查别的书里同样的词怎么用,要保证一个作家所有的书里用词要有连贯性、统一,不能因为编辑和翻译的不同而产生文本上的错位……不一而足”——看了这些,虽然觉得琐碎,但是不是觉得“这是你的工作,不就是你应该做的吗?”

理论上是应该做的,但走完这所有流程需要一个取舍,即编辑周期和内容质量之间的取舍。大多数时候不能两方面同时兼顾。那么能做的就是尽力、尽最大努力、在最后的最后时刻再努力完善每一个字词。

那么,一本书从无到有,要经过多少流程?

企划(翻遍日本图书网站、反复讨论内容、从日方申请样书逐本审读)——版权(报价、日方比价讨论、日方拟定合同、我方签合同)——选择译者——文本编辑(三审三编三校,中间还夹杂了无数次的请制作部同事修改,与此相对的无数次核对)——封面设计(和设计师沟通、设计师制作方案、讨论审核定稿)——文案确定(无数次撰写和讨论)——审内文、申请书号、撰写审核资料——印刷(选择纸张、无数次打样确认颜色文字、质检)——营销(与书店沟通、撰写网站信息、请设计师制作网站各类用途,每家网站的规格和标准都不同,地面书店也要兼顾到、读书活动等等一系列)……这都是最基本的流程,编辑要在此基础上为每本书量身想一些点子并且和各部门协调变成现实。(并且每个编辑手中同时还不止一本书…)

做书——只是一个词,可是其中的细节却是需要时间、精力,还有热情、责任感等等才能完成的,是我们除了公休、每天8小时保质保量的认真工作的结果。

后来又开始翻译日语书,小说、散文都有。我看书很快,一本10万字的书一天肯定能粗读完。但是这本5万多字的小书,我翻译了整整7个月。为什么呢?这本书里设计了许多工业知识、什么螺丝啦、标尺啦、木工啦、玻璃工艺啦……为此先去读了各个分野的科普书,先了解它们的语言特征,然后着手翻译。每一个名词、词组都要:先查日语、找出对应的汉语词,如果没有那就通过英语词再来找汉语词;工艺流程要在明确了名词的基础上去学习操作过程和逻辑,看书、看图片、看视频……每一个细节都要翻出来他的“来世今生”,除了查找资料,还去了大田去寻找町工厂的踪迹,跟老汉聊天,去参加手工艺的讲座……凡是能找到的相关活动都去参加。

终于交稿之后,连同译稿和参考资料一并发给了责编小姐姐。然后那位小姐姐又耗时一年核对了一遍。编辑大都是文科出身,既没有工厂工作的经验,也很难找到一个懂日语能翻译的工人……那么,这样的书就不能出版了吗?当然不是,只要文本够好,我们这些门外汉就能去学习,尽自己所能去了解每一步的流程和逻辑。

翻译——现在每一个读外国文学的人都能随口做一个评断:好或不好……我们接受批评,也不要求大家都去了解翻译和编辑背后的故事。因为译者和编辑做这么多,就是为了使读者阅读起来更顺畅。但是我希望你,别小看“生产”的过程!

一颗螺丝、一根义肢、一只玻璃杯、一把尺子……的生产,我们从没想象过的东西,那后边有什么故事,真的没有了解的意义吗?为了精确0.01mm,职人们怎么想的,又做了什么?为了一根义肢的发展,有多少实验?历史传承、技艺的代代相传、每一秒的专注……是如何最终构造出如此精美的玻璃工艺品的?这些我们从来没想过,我们只是理所当然地使用了,仅此而已。尤其在当代世界,能静下心来去“生产”的人如此稀缺,以至于大家都忘记了“生产”的难得和不易。

我第一次审读这本书时,在看到一位一辈子从没踏出小作坊的职人制造的螺丝去到了几十个国家的时候、看到一个从未幻想过功成名就的职人被某国总理称赞要购买被拒的时候、看到每一个小小的“井底之蛙”却心怀祖国真心为祖国的“制造大国”神话感到责任感和自豪感的时候、看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世界还有一代一代传承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动得无以名状。那是一种接近发现真善美的正向的积极的让人热血上涌的东西……

导演黑泽明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每个行业都在“生产”商品,如果每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能重视“生产”的过程,那么想象一下这个国家、这个世界会怎样?

以上就是我在企划和翻译这本书时的一点心得,也是对——引进这本书用意何在?——的回答。

造物的人读后感篇五

1. P3给机器加上人字旁后再工作。

2. P5这四十八年来,直径从两毫米到两米、重量从一克到数吨的物体我都削过。

3. P5我在当“杂役”期间忙里偷闲,有样学样,将堆砌在工厂角落里的边角料放在车床上试销,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4. P5削铁的触感顺着操作柄传递到手上,我感觉到了铁的回应。刨花一样的铁屑就像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在刀刃之下生长出来,咻咻地不断涌出。我狂喜不已……传递到手上的触感让我禁不住感慨,铁也是有生命的东西啊。

5. P9岸本先生不愧是厂长,能熟练操作工厂里的各种机器。他一开始是整理工,即最后一道工序的操作工,可是他竟连饭金加工和焊接都能掌握,而且技术精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能选手,对于当时的我——一介见习工来说,他就是工厂之神。

6. P13除了我的本职工作削铁之外,模具工铸造模具,木匠做木工活儿、建造房屋,瓦匠修葺屋顶,染匠给浴衣染色……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职人的心血。

7. P15我的手了解我想做的每一件事,还会与我交流。我所说的话就是我的手说的话。——本田汽车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手说》

8. P15丰田佐吉在提到生产线上引入机器人的目的时说:这不是单纯的机器与人的置换,而是利用机器人减轻人身体上的负担。减轻的部分,要用来做一些更需要付出心血的工作,这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人被机器驱使,或者人要配合机器的节奏,那么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呢?人要做更需要人做的事,为此我们才要充分利用机器人。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9. P15无论机器和机器人多么优秀,终究是供人操作的工具,绝不能反过来操纵人。

10. P15丰田佐吉强调工作就是给机器加上人字旁,所以不是自动,而是自働;本田宗一郎强调无论机器多么精良,人都不能被机器操纵。他们始终秉持着“人才是主人公”这一原则。

11. P16本书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给机器加上了人字旁,不是被动地劳动,而是真正工作”的人。

12. P19一位自己纺线,再用织布机将线织成会津上布的老妇人说:还能动手做东西,手真是宝物啊。

13. P19人类手指的敏感度远远高于“毫发”的范畴。

14. P23师匠第一人木村俊雄:只要重视并认真完成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自然而会产生好的结果。有的工作不要求无限趋近于零,但我仍然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作风了。

15. P23木村先生所说的作风,就是职人作风。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走下去的人都有着与各自工作相符的作风和品性。

16. P23他们专注时的脸庞显得格外神清气爽。不是为了谁,更不是为了钱,仅仅是想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工作而已。

17. P24木村俊雄笑称:我的心住在零件里,好像它们在呼唤我一样。

18. P24说起工业制品,人们会想到是由机器制造的,因此认为无论由谁来操作都一样,实际上并非如此。我认为,日本优质工作制品就产生于工人们专注于工作的瞬间。

19. P27光有技术是做不出完美五边形的,还需要运用智慧。

20. P28完美五边形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造物者的智慧完美结合的明证。

21. P33这家公司和别的公司,不同的地方在于:重视技艺,并且将之作为工厂技术的根基。

22. P40小畑先生在昭和二十年三月十日的东京大空袭中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孩子,而且左手烧伤,三根手指僵直,无法动弹。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车床工作。

23. 我第一次见他时,他已近七十岁,仍然能制造复杂的螺丝,工厂里的工人无出其右。他能制造精密冲床重要部件的螺丝。直径二十厘米和三十厘米的形状特殊的大型螺丝,制造起来十分困难。而他一把年纪,还用一双残疾的手来作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24. 我们使用岸本先生想出的模具“凹凸器”,用冲床压一下,就能把平整的铁板变成立体的。

25. P42日本只有两家制造假肢的综合生产商,其中的小原工业工业,不断追求产品的极致,使假肢逐渐接近真手的形状。

26. P46制造价值虽不如先进技术和生命工程等领域瞩目,却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

27. P48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后,工人们用双手开拓了自己的人生。

28. P51螺丝是工业制品中最常见的一种零件,没有它,就无法生产电车、小轿车、电视机、照相机、钟表……甚至不能建造房子。螺丝就是这么重要。

29. P52越是身边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

30. P52螺丝的历史令人玩味。像藤树一样,结实的藤蔓卷曲缠绕其上,枯萎后形成螺旋状的槽,据说最初螺丝的构想就源于此。

31. P53无论是人还是物,了解其历史后就会产生亲切感。

32. P55假如一百万成品中有一件次品,就会被批评。

33. P55不好好工作,产品就失去了价值,一个连七钱都不值。

34. P56技术好的工人不仅要快速且正确地计划好操作顺序,还要尽早发现有瑕薇制品。而那些合格的制品,有时会出现品相不好的情况,这时就能看出差距了。

35. P56‘差不多就行了’的差不多先生和‘交付这种螺丝真是丢人’的力求完美的工人做出的螺丝成品有很大不同,那些用心工作的工人做出的螺丝才是完美的。

36. P58无论什么工作,人一旦习惯了就会失去最初的新鲜感和感动,意识到自己每天不过是在重复着同一件工作。

37. P59反正也无法放弃这份工作,干脆就做个真正的车工吧。

38. P60我每天坚持记录工作日志,诸如画漫画,写上钢的种类、车削刀具的种类、刀具的研磨方法、车削速度等内容。渐渐地在工作中发现了乐趣。

39. P60之前觉得用车床削铁单调乏味,重新审视过后被其中的奥秘震惊了。而且只要稍微在工具上下点功夫,之前大汗淋漓的工作就会省力不少。

40. P60我回归初心,想起了“人字旁”的故事。

41. P64没有乏味的工作,只有把工作干得乏味的人。工作本身并不无趣,只是无趣地工作感受不到快乐罢了。

42. P68女工们对生活的深远思虑是男工们完全比不了的。

43. P70我们家是有了妻子就什么都不怕,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别人请我妻子做事。

44. P74女性设计的机器是为了让女性使用起来更方便,在此之前只有适合男性使用的冲床等机器,有的工厂也想让女性操作机器。女性对机器操作的适应能力很强,工作效率由此会大大提高。

45. P74人都有创造的需求,无论男女都一样。这不是一种理念,而是可以实现的事情。

46. P79所谓职人,就是做于人有益之事的人。他们的工作不可能有趣,但是不开心地去做这项工作,就称不上职人。

47. P79做于人有益之事,本身就是一件乐事。真正懂得其中乐趣并乐在其中的人会将这份喜悦分享给他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48. P80非常优秀的职人绝不会对自己的工具或者技术保密。有些人的技术蕴含着无限的宝藏,其技能之丰富令人咋舌。但这并不是指他们掌握了无限的技术,而是把自己掌握的有限的技术从容地传授给他人。在传授的过程中,自己也一定也会有所得,学习到新的技术,因此看起来就是无穷无尽的。

49. P80那些对工具箱秘而不宣、不愿和他人分享新技术的职人,则和时代一起被不断发展的技术遗留在了过去,他们工具箱里堆积的不过是些破烂罢了。

50. P87这些优秀的流浪职人起到了传承技艺的作用。不能把他们简单地评判为没有耐性的人,否则他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51. P90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更注重与孤独共处的能力,而不是远离孤独的勇气。

52. P92我想起了一句老话:“职人就是五反田的一家之主。”意思是说,以前一反田收获的粮食够一个人吃一年,而职人的技术能够让一家五口人衣食无忧。

53. P94多工序数控车床是一种机器,操作者操作不熟练是不行的。像他这样不愿意学习操作新机器的机械工那时候都摆着一张骄傲的脸。

54. P94他们根本没怎么花时间去磨炼自己的技艺。新型机械更能发挥传统机械职人的技术,制造出他们之前无法制造的产品。如此一来,他就被时代抛弃了。

55. P95去者不留,是松田社长的一贯主张。

56. P95工厂引进新机器后,要花时间接受培训和实际操作才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57. P99蝉在土里七年,破土而出后只能生存七天,假如这七天都能看见阳光也就满足了。

58. P101昭和四十九年被评为川崎市劳动模范的山本忠次郎认为,木模具是工业制品的功臣、幕后英雄、光荣的牺牲者。

59. P102山本先生正在工厂制作汽车的复杂模型。我问他,要做这么复杂的木模具需要具备多少年的经验。他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嗯,差不多得二十年吧。”

60. P102我终于理解了“木模具就是智慧的结晶”这句话。

61. P103优秀的木模具工人泷口良一:“不要沉迷于技巧,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技艺,这才是窍门。辛苦的尽头是真正的快乐。”

62. P105工业制品不允许存在所谓的个性,而工艺品和艺术作品则必须要有个性。

63. P105在制作和服或家具时,职人的个性是被尊重的。制作和服、洋服、家具等产品的职人想方设法地创新,就是为了做出有别于他人的制品。

64. P106为了做出完美的、无差别的产品,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劳动者才可以称为职人。

65. P106职人不仅要制作产品,还要在工具上下功夫。否则,用别人的方法和工具不过是单纯的劳动者罢了,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

66. P106技艺能体现在产品上,产品制造者的个性会体现在生产的过程中。

67. P107大洋机械株式会社有一位六十七岁、经验丰富的老手。让他做一个零件,他还会拿出连年轻人都惊讶的劲头。

68. P107大洋机械株式会社的社长和其他工厂的社长不同,不因工人高龄化而烦恼,反而拿他们当宝。

69. P107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全靠段取八分。即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相当于事情已成功八成。

70. P110任职于尼康公司镜头科的吉崎友教先生在昭和二十九年中学毕业后就进入工厂,从事镜片研磨工作。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照相机热潮之中,吉崎先生专心研制单反相机的镜头,使得尼康享誉全世界。

71. P111高端相机的精度是0.001毫米,可想而知光刻机的镜片精度有多么高。成功研制出光刻机的人就是吉崎友教先生。

72. P111所谓技能,是只有靠人的温度才能进行物质生产的技术。

73. P112光刻机的镜片要求达到0.00001毫米的精度,这相当于东京巨蛋体育馆那么大的镜片只允许存在0.001毫米的误差。

74. P112昭和五十年一号机完成后,光刻机至今仍是尼康的主力产品,在世界上占有最大的份额。

75. P112把光刻机镜片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刻着镜片研磨职人吉崎友教先生四十四年的人生。

76. P118年糕师傅会想办法让年糕变得好吃。

77. P120人偶是用江户时期制作“端茶人偶”“射箭童子”的优秀技艺制成的,是现代机器人的原型。人偶衣服包裹下的躯体以木头和鲸鱼须为原材料,利用机器制作,其做工之精巧,令人咋舌。

78. P121玉屋庄兵卫先生是如何在技艺上精益求精,不断创造出新型人偶的呢?“就是’游艺之心'吧。我先在脑海中勾勒出人偶头部,也福图纸。只要有了开头,新想法就能源源不断酒现出来,然后再做出实物。”

79. P121玉屋先生的工作间里放着弁庆和牛若丸的头。要做什么姿态的活动人偶,他还没想好。看着牛若丸的头,不一会就能涌现出好想法,所以叫作游艺之心。

80. P122工厂的职人们也经常怀抱着游艺之心。

81. P122做一项复杂的工作时要付出多少精力,使用什么工具,都要慎重考虑。

82. P122玩,大概就是进展不顺利、没有灵感的一种委婉表达。然而一旦时机成熟,工作就会进行得异常顺利。

83. 这样的“玩”会让工作变得更容易。即使工作的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也培养出了对玩宽容的职人。这就是职场的智慧吧。

84. 制造H-II火箭头采用的滚塑成型工艺起源于中国,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之后又传到日本。

85. 但凡这世上任何一项重要的技术,都会扎实地传承下去。

86. 在工厂二楼的焊接房中工作的山下升先生,中学毕业后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了一年,后于昭和六十年进人了工厂。如今三十岁的他俨然是一位熟练的焊工了。

87. P126“刚工作时整天在充满烟尘的厂子里待着,讨厌得不得了。”如今他却觉得工作非常有趣。

88. P126来工厂三四年的时候,我渐渐能看懂图纸了,也能自己落料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乐趣。自己试着做一下,做成之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造物的乐趣我也是慢慢才体会到的。

89. P127反正一天要工作八个小时,与其憋屈着倒不如开心点。

90. P132小林先生的作品在日本传统工艺展上获了奖,他还在日本桥三越百货举办了个展,作品自然价格不菲。同样是玻璃制品,一般的也就一千日元左右,而小林先生的作品则被陈列在商场的橱窗里,这便是差距。

91. P133江户切子技术流传于民间,因此没有失传。为什么?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既然在民间流传,那么必然不能只有富豪商人、达官贵族才用得起的物品,还必须得有便宜的物品。相应地,也必须得有成本低廉的技术,正因如此,才有了江户切这一产业。

92. P135铃木先生口中,工作的喜悦远远大于付出的辛劳。自己亲手做的机器守护着巨大的熔矿炉,于他而言是十分欣喜的事。

93. P135铃木先生丝毫不因自己被选为现代名工而骄傲。“我在大工厂干活,虽然被称为名工,但只有我一个人是不行的。工厂里有很多技术是靠共同传承积累下来的,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才有了生产众多产品的可能性。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并没有多么了不起。我不觉得这是给我一个人的荣誉。”

94. P137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能站在山顶的只有两三个人,可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

95. P141金属模具由特殊的钢制成,而且形状复杂,因此要对钢的性了然于胸,仔细观察其形状,焊接的部分需要加热到什么程度,要有这些必要的判断才可以。教科书上没有这些,只有通过长年工作积累经验才能获得这些技能,因此优秀的焊工才有“整形名医”之称。

96. P143人家说我们焊接费贵也没关系。别让人家说我们技术差,而要说焊接之后比之前更结实了。

97. P143我们不做别人也能干的活儿,只接别人做不了的特殊焊接工作。

98. P143口碑传千里,被说东京地区,就连外地也会有订单过来。我们焊接过数百台机械压力机机主体部分,虽然有人会质疑,但确实从没有失败过。

99. P145据说及森先生建立工厂之初,把电话登在广告上发出去也没有半点效果。而现在来自静冈、神户、福岛等地的工厂的顾客络泽不绝,全是靠了上佳的口碑。

100. P146焊工们并非仅靠着传承下来的高超技艺就能养家糊口。有种工作叫作“流转合作”,不是转包给外面的工厂,而是町工厂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

101. P146一项工作要在不同的町工厂之间流转才能最终完成。这就是“流转合作”。

102. P147我在不同的町工厂工作过,也因此接触了很多名工。从卫星、核电到电子显微镜、液晶装置,这些复杂的工作名工们能从容应对。

103. P147和普通工人不同的是,名工拥有超高的技能,能完成别人无避任的工作。这些大隐于市的名工有很多,从建筑物屋顶到图上的纸模型飞机,他们都能快速完成。

104. P151为了成为真正的车工,我每天坚持记录工作内容,不知不觉间竟对钢的性质了然于胸,自己也如愿成了一名真正的车工。每天工作很开心,与过去那种想要放弃梦想的人生不同,不再每天无所事事、眼巴巴地望着天花板。

105. P151我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期待着新发现,一天又一天这样不间断地工作。

106. 职业安定所聚集了很多失业者,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我也没有乱了阵脚。如今想起来,大概是多年的专业车工经历给了我自信吧,无论如何都不慌乱。

107. P155早上从触摸操作柄开始。一年四季,即使是夏天,操作柄都是凉凉的,这种触感不断提醒着我自己的身份。前一天的烦恼、家庭的琐事、宿醉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只要一触碰操作柄,后背就倏地挺直,我喜欢这个瞬间,又可以在工厂继续工作了。这些都是早上工厂的铁带给我的感觉。

108. P165无论机器怎样发展和进步,终归人的手和大脑才是最高配置。否则人还不如一只在树枝上织网的蜘蛛。

109. P167虽然这家工厂只有二十多个职工,是一个小型町工厂,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技术与时俱进。正因为这二十多年来我也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所以我现在站在了数控车床前。

110. P172制品不像政客和经济学者那样会说话,但仍然是雄辩家。人们看到好的产品,就会认可制造者,从而认可制造者所在的国家。

111. P173人们做出的产品,一定会有人看到。即使人看不到,神看到…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的确如此。

112. P175技术是一门学问,广博而深奥。

113. P177是否拥有技术,取决于有没有买好机器的能力。

114. P179把设计图纸折成纸飞机让它从大楼顶层飞出去,三天后就能变成产品。

115. P180别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就无法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为工作持续付出的智慧和辛劳,如果不亲身实践就无法体会。工厂就是靠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116. P180相比于优越的环境,人在困境中更能产生智慧,激发潜能。

117. P181造物职人一边反省,一边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踏踏实实地在工作中创造成果。

118. P182神奈川县川崎市有个造物共和国,目标是打造一个明朗的制造业,跟年轻一代分享造物的乐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