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7 06:15:13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7 06:15:13   小编: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是一本深刻的思考复杂时代的书籍。作者通过对熵减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实现心流状态的方法和策略,引导读者从内耗走向心流,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这本书对于当代人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如何减少内耗、达到心流状态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一)

看到这本书真是欢喜,一是许多心理学的概念被作者以很通俗很贴近日常的方式写了出来,仿佛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二是欢喜于作者的真诚,作者知识面超级广,但是在书中完全看不到他炫技的一面,相反,他以真诚的方式分享自己走出内耗,抵达心流的历程,太赞了。个人预测,这本书会是2023年爆款好书,先码住!!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二)

原来只听说过熵增的概念 ,但没有具体了解过,我也曾尝试过解决内耗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关闭朋友圈、扔掉很久不用的东西、不做“无用”社交,但实在是没有办法坚持很久,而且我的生活也变得“不正常”。我非常庆幸,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熵增主题的书是《从内耗到心流》,能读懂,而且有很多工具,确实解决了我当前的一些“死结”。我用工具测了自己的熵值,画了自己的熵维图,归类了当前自己的熵型,建立了自己的情绪日记,评估了我的天性价值类型……我一步一步跟随作者做着熵减践行,开到自己一点一点的改变。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三)

我跟作者有一段相似的经历,一度怀疑自己的工作,对生活麻木,抑郁,感觉自己就要“废”了,我请了病假,在异地长租了一间房,开始自我疗愈。期间,也是被人推荐,读了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接触了“精神熵”的概念,大概了解了自己陷入这种状态的原因是,想太多又想不明白,内心失去秩序,无法聚集能量,触发了“熵死”。和作者相似的前半段经历,让我对作者后半段的探究以及形成的熵减践行系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作者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分析了为什么,并给出了如何做、怎么办的建议,完整地提供给读者一个自觉—探究—实施的闭环。非常感谢他与我们的分享。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四)

读完这本书,决定把写下此书的读后感作为我实践本书减熵方法的开端。测试了的,我是海鞘型的固化性思维及内耗型做功思维的典型。目前精神熵总熵值已达到103,属于中熵程度了。当前天性价值类型是价值传播者,最优价值组合是价值传播和价值增值。目前我打算投入认知能量的行动目标是阅读并输出读后感。提炼的关键行动是每天阅读40分钟,读完一本书后输出一篇读后感。开展关键行动的主要障碍是挑战偏难,缺乏行动。待三个月后再来检验这个实践是否有效吧。

我读书当然也是为了抵抗熵增,既然要创造,那我就需要输出,所以我想到了写读后感,以此作为输出的产品。好吧,那就执行下去拭目以待吧。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五)

余华老师曾说过,他写作40年,内耗了40年。但写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在一次又一次内耗之后,让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感觉随着年纪的增加,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亦增多。面对风险的担忧,总会让人犹豫,不知该进还是退,有时机会,也会在我犹豫时止步不前时流走,多年后回头再看,难免唏嘘。

感谢这本书,是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未知和变化带来的恐惧。

既然变化是必然的,那就放下脑海中一切未发生的、不确定的、惶恐的,去找回原来的初心。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六)

“愉悦”的本质是消费,短期、快捷、转瞬即逝。而“满足”本质是投资,它是认知思考和付出努力后的结果,既遵循规律又有着层次丰富的变化,具有持续性。 杨鸣总结了获得满足积累心理资本的三类事: 1.需要创造和思考,既有输入也有输出,区别于纯输入的事; 2.为他人带来价值,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解决他人难题的事; 3.与现实保持界限,以悦己为初心,不需要为取悦他人而做的事。 并指出对应的赚取心理资本的活动分别是:创造、利他、艺术。这三类事有一个共性:必须亲身付出努力。一件能构建意义、带来满足感的事,必然不是通过捷径做成的。比如,毫无付出地单纯品尝一顿美食可以获得愉悦,而亲身付出劳动精心烹饪一道美食可以获得满足。 “不劳而获地吃养生品、市面流行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听着的“音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愉悦,但本质上是消费行为,却被偷换概念成自己在『付出』。”“真正有效的音乐疗愈是有理论体系的,受疗者必须亲身参与这些声音的制造,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它们带来的律动。” 健康的要义,是必须亲自付出身心劳动。追求“满足”的幸福,包括追求心流,倡导的是拒绝操控、回到原点、自我主导,踏踏实实钻研一件有价值的事。基于“愉悦”的眼前幸福也许对于生活选择众多的现代人来说并不稀缺,而持久的幸福之源——创造、利他、艺术,是需要主动去获取的。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七)

心理学的书很容易流于鸡汤文,但这本书的内容很系统,和市面上很多标题党或鸡汤文完全不一样。书里有很强的理论支撑,但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出乎意外地好读。作者提出的熵减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另外不得不提,作者创新地提供了很多的实验工具和测试方法,这是很多心理学的同类书中没有的,让人不得不信服。

PS:本来觉得定价79元很贵,拿到书,全书300页,排版十分紧密,内容相当扎实,非常值得购买和反复阅读的一本书。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八)

天知道,这句话对我的吸引力有多大!每天的不快乐,我习惯把它归因于工作太忙、压力太大,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有一周不工作,关掉工作电话,去逛平时没时间逛的商场,去唱K,去约朋友郊游,去……我一定会摆脱现在的不快乐状态。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问题出在哪里? 当我在网上浏览看到这句话时,我好像看到了解救自己的希望之光,因为理科生出身的我,急切需要一个人从科学的角度给我答案,而不是隔靴搔痒般喊几句口号跟打鸡血似的,或者不痛不痒地跟我讲讲励志故事。 拿到这本书,翻阅目录,整个书的结构是:先解释我们的人生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告诉我们当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个熵增的世界的时候应该如何升级认知和修正行动,面对复杂的头脑(想太多却越想越不明白,整个人呈无序状态)、复杂的关系(深陷亲情、爱情、友情、职场等各种关系,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却无能为力),最后作者为我们解锁了心流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以及如何进入心流状态。今天刚读完上篇,感觉非常好,想与大家分享。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九)

这本书看完,说实话整个人都轻松了一些。无疑我是一个容易内耗的人,所以也才会点开这本书进行翻阅寻找一些答案。高度敏感、责任心强、自尊心也强,没有做到完美就容易产生一些自卑心理,所以我每处一个环境职场中的自己都极其容易内耗以及容易神经紧张。大到做错一个决策,小到说错一句话,都会让我反复复盘。即使自己选择了适当的躺平摆烂,也依然会在谴责和内疚,以及焦虑中反复敲打自己。但是看完这本书,很感谢自己找到了一些内心的秩序,对我而言很有能量。

首先,人要自信!因为我足够好。即使有些方面没有完美,甚至很差,也真的完全影响不了自己做的好的那些事情。就好比人有偏科,有些人语文很好数学很差,数学不好不代表语文也不好。so easy。

其次,需要做减法!找到那个让自己忘记时间的事情,然后花时间去专注它。其他的事情,尽量不要让自己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就像发现自己语文成绩很好是因为自己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觉得很爽很快乐快乐到忘记所有,那就放弃数学。再晚发现开始都不迟,10年专注换来专业,看过一个采访有一位女生30岁从o开始降薪转行也不迟,专注10年后40岁的她又再一次从0开始降薪转行。真的,只要找到自己的快乐,多晚都不算晚。如果还没有找到,也不用气馁,我们带着这样的想法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总是会找到的。

最后,让自己的思维转化为开放型。这个很重要,我也觉得是蛮核心的。也就是说只有把人切换成开放型模式,才能有效的找到让自己专注快乐的心流事情。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封闭式的,例如大到被钢筋水泥困住日复一日的生活模式、小到工作上多年形成的工作习惯等等,封闭式的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改变或者是不敢改变。但恰恰,如果想要从繁至简做减法,找到快乐的心流事情,就需要大脑给出一些信号的时候,创造机会去体验才最容易获取不一样的能量。

希望,所有人都能变得轻松、快乐!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十)

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本书以熵减为主轴探讨底层思维逻辑,并基于经典认知心理学理论和最新心流研究,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提升,从而收获真正的幸福感。

熵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熵增定律告诉我们,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本能,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正如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所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来不打扫自己的房间,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房间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乱。这就是熵增的过程。

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去接触更大的世界,也不主动的去学习新的知识或者培养性的能力,我们的生活是不会变得更好的。

在这个复杂的时代下,我们有太多的责任,太多的压力,由于精神内耗,我们总是感到很疲惫。

根据我的生活体验,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感到焦虑,彷徨,无助。负面情绪也有可能在某些时刻淹没我们,让我们放弃努力。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立刻行动起来,然而我们又可能缺少足够的动力。

这本书中提到的心流状态,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去感受。

简单来说,“心流”是一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是以积极情绪为主的全身心投入而带来的一种状态,包括愉悦、兴趣、忘我,还包括兴奋、充实等情绪,所以说,心流是一种美妙的、复合型的情绪体验。

处于心流状态中,人们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常有“时间过得真快”的感慨,也察觉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一个能保持挑战一直比能力高一点、处于忧虑状态的活动,也最有机会升级为心流活动。我们只需要在保持挑战不变的情况下,安安心心提升能力。

当然,我们同样应该避免让自己沉溺于游戏或者小视频等活动中,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事后,我们往往会感到空虚,自责,这并不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这是一个复杂又充满挑战的时代,还好我们可以掌握很多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自由与欢乐,多创造一些价值与爱。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十一)

在内耗最严重的阶段有幸看到了这本书,在剖析自己行为时感到疑惑的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释。

对内耗的自己可有以下行动建议。

万事开头难,很多事只要一开始,就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所以,不用想太多,直接动手去做。

边学习边输出,边输出边获得反馈

警惕身边的“幼稚社达”

“幼稚社达”(幼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什么说幼稚呢?因为他们“弱肉强食”信念的背后有一种类似于精神分裂的思维,一方面痛恨权力,一方面又崇拜权力,一方面反对不平等,一方面又合理化不平等,有着非常混乱、不稳定且脆弱的自我认知。这种奇妙的心态折射出的是这类人的现实社会处境:认为自己持有顶层规则制定者的观念,但自己并没站在食物链顶端,其实还处于中下端甚至更低。 他们往往能将普通竞争搅为恶意竞争,享受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快感且事后不会有负罪感,同时很善于PUA(精神控制)他人,容易让初涉职场者或本性善良的人感到他们很有魅力,产生他们是强者的错觉。 总之,如果你遇到“幼稚社达”,不要掉以轻心,如果情况允许请避免纠缠,立即远离。

将能量聚焦到一处,屏蔽身边信息洪流

很多宏大、抽象的社会现实问题,当前还很普通、很脆弱的自己可以不关注。当过多有分量的信息对一个人的认知体系产生冲击而个体无力承载时,他就会陷入一个无止境思考无解问题的恶性循环中。

可做三任务列表

把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写在纸上,其他事的优先级全部靠后,保证认知能量不涣散,精力聚焦在重要的事上。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十二)

-咱也不好说注意力不集中的锅好不好推给手机,毕竟从小学时代我就是写一会儿作业想玩一会儿狗的人。其实脱离了高中的外界强加目标感的阶段之后,我就已经陷入了内耗的圈子,回头再看,无法沉浸的原因其实就是内源性动力不足,每次想学个什么东西都是听到了外界的声音“你应该终身学习/应该掌握外语/应该考个证”,但并没有思考自己究竟到底为了什么在让自己沉浸。

-大脑用进废退,我们必须在庸碌的生活之外找到思想的寄存处,心流体验不言而喻是非常吸引人的,就像书里说的,幸福的英文原词是“well-being”,即“好的生存状态”。即时当下的工作环境让人抓狂,那么是不是可以只将工作纳入糊口的范畴(毕竟能找到热爱的工作的人是少数),在工作的边界之外寻找乐趣点,充实其他的时间。

-另外,做了书里的测试,按照测试来看,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耗型+固定型思维的“患者”,但在认清自己现状的同时我又在想,我肯打开这本书静心地读一读,输出自己的思想体会,还做了思维导图,我也不是那么保守僵化嘛(摸自己头)。

-在书里又重新认识了情绪日记的重要性,了解了“情绪颗粒度”这个概念,发觉世界上还有人把情绪细化成了超级精密的维度(Google创立了GoEmotions俱乐部),体会自己的情绪,但是不要听之任之。记录下来and throw something bad away。

-还给了很多小tips,例如提高专注度、尝试正反馈、建立游戏一样的任务机制,挺有指导性。

书出版时间很新,2023年的,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推荐~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十三)

#书籍分享 杨鸣《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 作为浅读读物挺有意思,对我而言也有一点帮助。其核心论点在于: 熵:是一个定义系统混乱度的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描述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有增大的趋势,也就是往无序方向变化,所以要达到熵减,则需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或者有负熵能量输入。 所以“认知熵减的价值,其本质是重构一个更精巧、更简洁、更节能的思维行动框架,在生活中化繁为简,通过行动感受对人生的掌控——如此,才会收获真正的快乐。”熵减不是一昧去繁为简,而是井然有序,高级熵减是基础熵减的进阶版,也更符合我们当下的复杂生活。 这本书里有特别具体的指南来引导个体如何进行熵减工作(因为是一本自助式书籍嘛),如针对拖延症呀、强迫症、依赖症等等,有些啰嗦,但可能对部分人群而言也确切实用。我觉得他的核心观点就在于 1⃣️ 保持系统的开放。 1.从固化型思维替换成长型思维,这点对我很适用,因为我是一个自我封闭到想躲起来的人。但是只有保持开放,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嘛,才能收获认知上的智慧。还有一个“复利效应”。 2.从舒适圈到伸展圈,寻求一点小挑战~ 3.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这其实就涉及到我们的艺术和美学啦~) 2⃣️ 引入负熵。即自己来为自己的开放系统主动做功:开源:为认知引入负熵(为自己找到高质量能量源)、节流:为内心排出高熵(做减法,给人生提纯)、增效:为行动分配能量(即把你的能量花在你重视的事情上,所以就需要内心需求的真正审视啦~)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食……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生命不断对抗熵增的过程。” 我觉得有点儿像我们的人生就是一锅不断烧着的水,随着时间会烧向沸腾无序,所以需要对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懂得引入新的水来降温、也排出废的无序的沸腾水。倘若没有这个行为,那么水会被烧干,也就走向了熵死。 以上是理论嘛,接下来就是一些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方案~ 我比较喜欢在认真层面的审视思维,也是一种正式自己。现代人好像过的都很模糊,我们的心理感受、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喜好、甚至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由此,是不利于做熵减活动的,因为这样无法确认何者需要排出,而何者又是于自己高价值的。在这个审视过程中,我感觉也是一种“把自己还给自己”。 这本书没有很难,理论上的内容也不很多,但我觉得就是结合“熵”来观照人生,还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心流层面,我没有太刻意,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十四)

#书籍分享 杨鸣《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 作为浅读读物挺有意思,对我而言也有一点帮助。其核心论点在于: 熵:是一个定义系统混乱度的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描述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有增大的趋势,也就是往无序方向变化,所以要达到熵减,则需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或者有负熵能量输入。 所以“认知熵减的价值,其本质是重构一个更精巧、更简洁、更节能的思维行动框架,在生活中化繁为简,通过行动感受对人生的掌控——如此,才会收获真正的快乐。”熵减不是一昧去繁为简,而是井然有序,高级熵减是基础熵减的进阶版,也更符合我们当下的复杂生活。 这本书里有特别具体的指南来引导个体如何进行熵减工作(因为是一本自助式书籍嘛),如针对拖延症呀、强迫症、依赖症等等,有些啰嗦,但可能对部分人群而言也确切实用。我觉得他的核心观点就在于 1⃣️ 保持系统的开放。 1.从固化型思维替换成长型思维,这点对我很适用,因为我是一个自我封闭到想躲起来的人。但是只有保持开放,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嘛,才能收获认知上的智慧。还有一个“复利效应”。 2.从舒适圈到伸展圈,寻求一点小挑战~ 3.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这其实就涉及到我们的艺术和美学啦~) 2⃣️ 引入负熵。即自己来为自己的开放系统主动做功:开源:为认知引入负熵(为自己找到高质量能量源)、节流:为内心排出高熵(做减法,给人生提纯)、增效:为行动分配能量(即把你的能量花在你重视的事情上,所以就需要内心需求的真正审视啦~) “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食……新陈代谢的本质,就是生命不断对抗熵增的过程。” 我觉得有点儿像我们的人生就是一锅不断烧着的水,随着时间会烧向沸腾无序,所以需要对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懂得引入新的水来降温、也排出废的无序的沸腾水。倘若没有这个行为,那么水会被烧干,也就走向了熵死。 以上是理论嘛,接下来就是一些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方案~ 我比较喜欢在认真层面的审视思维,也是一种正式自己。现代人好像过的都很模糊,我们的心理感受、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喜好、甚至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由此,是不利于做熵减活动的,因为这样无法确认何者需要排出,而何者又是于自己高价值的。在这个审视过程中,我感觉也是一种“把自己还给自己”。 这本书没有很难,理论上的内容也不很多,但我觉得就是结合“熵”来观照人生,还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心流层面,我没有太刻意,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

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熵减行动指南读后感(十五)

最近在读《从内耗到心流——复杂时代下的减晌指南》,本着畅销书去的,但作者的逻辑和行文恰好贴合我的认知水平,是2024年读过的最走心的一本书了。 说回心流,第一次对心流这个词的感知,是上小学时候,爸妈口中我一个学习特好的嬢嬢,说她学习起来,周围爸妈打起来也都影响不到她。加之那些年教育话语语境的影响,私以为这便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二十多年后仍旧如此。回想过去自己进入的心流状态,小学去闺蜜家玩游戏,常常开始就忘记时间,或者看电视剧,爸妈叫我去帮忙干点别的,总是听不到而被骂。 当然,读书也会有心流状态,记得能让我进入心流状态的书有中学时候读的《基督山伯爵》、大学读的《干校六记》《文学回忆录》、毕业读的《日光流年》《到灯塔去》,主要是印象深刻,那种完全进入别人叙事环境中,结合自己有一定体验基础的情感或事件,或体验、或共鸣、或深度思考,总之读的酣畅淋漓。现在才明白,这就是心流状态。 在谈到心流的时候,书的作者提到了复杂世界、减熵、专注力、目标感,这些词汇在相当程度上都给现在的我一定的启发。但我总觉得,达到心流状态,是一种深度思考能力的体现,在某个思维框架里,我们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体验及观念,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这种状态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是十分难得的,就像是活明白了。但现在片段化的阅读,片段化的思考,以快速选择代替深度思考,短暂的心理满足后迅速进入新一轮的心理满足……诸如此类的短频快思考方式好像更普遍,我常常在前一天做好熵减,简化目标,但在绝对理想化情境被破坏时失去初心,进而开始新一轮的拖延。在外界干扰下,一个消息,一句闲话,一个短视频,一个新的无关紧要的念头,总能让我跳出本该沉浸的状态,抓不住那些提升认知和愉悦感的瞬间,进而在原地打转。 再说说目标感,模糊的目标感让我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一年的目标都是,如何通过短暂的努力而获得一次成功,比如一定周期内完成一次比稿或者投标,中标则是成功,不中标就是失败。因此,我对传统乙方公司工作流般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选择倾向,但结合现在的职场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我这个决策并不是明智的。很多时候,我强迫自己学习,我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但通过信念感给目标加码,而不是一些现实可行的目标达成体验,阶段性目标的不确定,目标达成未进行及时反馈,让我失败的可能性更直观了。 好的书需要反复读,“心流”状态更是,我是海鞘型成长者,但我感觉这本书里估计大家都是哈哈哈哈哈。低做功,高内耗,确实不得不承认。绿人太内耗了,做功我可不低,可能还是方法问题。 其实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写这个读后感,我也忘记了很多,其中有些观念可能是其他认知及脑科学的书,因为最近才开始读这些。“情感浓烈时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不能再赞同了,希望可以再咀嚼一下这本书及《认知觉醒》,走上终身成长之路。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困囿在一种只输入、不输出的怪圈中,慢慢走出来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