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索尼奇卡读后感摘抄

索尼奇卡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02:00:12
索尼奇卡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15 02:00:12   小编:

《索尼奇卡》是一部描写贫穷小女孩索尼奇卡奋斗成长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情感真挚。索尼奇卡在逆境中坚强成长,展现了坚韧、勇敢和坚持的品质。通过她的故事,让人感悟到生活中的贫困并不能阻挡人们追求幸福的决心。

索尼奇卡读后感第一篇

9分,好久没这么看小说看得入迷,以至于耽误我早睡了 短评区一口一个“女德”“舍利子”比索尼奇卡某些现在看来显得落后的犹太式思维更令人不忍直视,毫不怀疑这些因反感女主不够女权而无法引起她们共鸣所以打低分的女权读者若是男性,想必也会猛烈抨击可耻可恨的福楼拜在下流之作《包法利夫人》里竟写出夏尔这么窝囊受辱的“圣公”角色,简直是“满纸糟粕……男德之极……对于男主,我要是在他身边都怕突然捡到舍利子”!不过,果然还是看到短评里早已有人“多打一颗星以抗议评论区拿现行道德观审判文学角色的行为” 刚看最前面那部分时,差点对短评区有人把作者称作“俄罗斯张抗抗”信以为真——这个称呼似乎一句话羞辱了两位作家——读到中段开始入迷,兴许作者当初起笔找状态,到中后段才状态极佳,因此佳句频现(例如对“白”的反复强调) 书中四个主要角色索尼奇卡、丈夫、女儿和亚霞,只有女儿写得稍微有点虚,索尼奇卡不能算虚写,只能说是某种特殊的理想化的集合体 当然,不是说这部小说好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很多情节缺乏细节支撑,尤其在人物心理描写的层面上若能再深入一些就更好了(这也是令绝大部分小说家头疼的点);不过,序言里也说了,“越到关键情节,着笔越克制、惜墨”似乎是乌利茨卡娅写作的一大特色 在新时期俄语文学中,乌利茨卡娅是属于那种更偏向于传统现实主义而非现代主义的;尽管我的小说审美更倾向于现代主义,我也得不承认,像《索尼奇卡》这样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亦十分动人,它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又创造了新的人物形象,且不光是索尼奇卡

索尼奇卡读后感第二篇

“晚上,她总要把轻巧的瑞士眼镜架在鸭梨般的大鼻子上,埋头在甜蜜的深渊、阴暗的林荫小径和猛如春潮的河水里。”

《索尼奇卡》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于1992年写成的中篇小说。书名取自女主的名字索尼奇卡,而全书的内容无疑也围绕着这个苏联籍犹太裔女性简单而又复杂的一生慢慢展开。

索尼奇卡是一名其貌不扬的,爱读书的女性,在不曾遇见婚姻的时候,书籍滋养了她的灵魂,这样的平静被遇到了画家后打破。在遇见爱人之间,她存在于书籍的爱中,结婚之后她开始收掉了自己的爱好,全身心投入家庭中,茶米油盐,小到家里面的家具的每一道划痕,都是她的心血。

当一名知性女性为了爱的薄暮投入家庭所有的磨损,她成为了一个略带肥胖和时间痕迹的主妇。她的幸福与自己的丈夫绑定,她的丈夫又是一名艺术家,这样的组合来看,在现在的世俗的标准又是最大的不幸。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画家老公也成为了行业先驱。日子慢慢变得好了起来,家庭成为了她最伟大的佳作。一个新潮的年轻的女性来临她的家。出于犹太家族的特性,她对不幸的小女孩施加了最大善意。然而这名女性破坏了她的家庭,这名善良的天真的女主人担心的不是失去丈夫的爱,言语中更担心失去自己的位置流离失所。这样一个世俗不幸的知性女性面临了最伟大的作品的毁灭。

书中曾有“臆想之狼”形容俄罗人的精神状态,焦虑和莫名的冲动和破坏的激情。臆想的狼从在不在,真正不幸或许并不存在,当丈夫出轨后,所有的预想的不幸并没有来临。世俗的舆论声援都在她的身上,她恐惧的失去自己的座位。索尼奇卡并非是不幸的。当丈夫与新人在一起后,众人的猜忌声中索尼奇卡本人也不是不幸的。

本来当一名热爱书籍的知性女性投入家庭,她也不曾失去幸福。书中立起与女主角对立的女性她的女儿,像她的丈夫一样追求自己的生活,她的丈夫和女儿剥夺了知识分子的头衔,把生活油盐酱醋留了她。

这名知性的女性,脱离了家庭后,又回到了书籍的天堂。当她经历一切的时候后,她知道所有都不属于她,除了她自己。那种静谧的美丽是永远属于她的东西。之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讨论了家庭主妇的价值,或许家庭主妇的不堪也是一种我们主观臆想,在厨房的角落,烤鸡的艺术和书籍的艺术产生了同样伟大的探寻。

索尼奇卡读后感第三篇

乌利茨卡娅50岁时发表《索尼奇卡》而成名,从此成为俄罗斯当代重要作家。

实际上,《索尼奇卡》篇幅并不大,版权页标示为50千字,扣除丛书前言、译者前言之后,也不过45千字,实际字数比这一数据更小。

全书读来很流畅,朴素而又有点新奇。想来本书的成功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索尼奇卡》概括的叙写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全书虽然不长,却跨越了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苏德战争、以至赫鲁晓夫时期、七十年代,展示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这里有索尼奇卡、罗伯特·维克多罗维奇、塔妮娅、亚霞诸多人物形象,如果说索尼奇卡的人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罗伯特·维克多罗维奇的人生则是由西欧归国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塔妮娅则是在良好环境下成长起来又充满叛逆与苦闷的新一代形象,亚霞则作为来自波兰的底层年轻一代,应该说,小说展示的生活是很广阔的。对于俄罗斯读者更具有重要意义,毕竟,俄罗斯读者是经历过或听说过过去的时光的。

(二)索尼奇卡的一生是普普通通的俄国犹太人的一生。作为曾发生过娘娘峪事件的苏俄,犹太人的生活为全世界所关注在所难免,而《索尼奇卡》为人们展示了普通犹太人的实际生活,自然会引起世界性的关注。索尼奇卡与塔妮娅的经历,就是普通俄国犹太人的经历。

(三)索尼奇卡的形象很有些特别。从7岁至27岁,索尼奇卡度沉溺于文学世界,不管环境如何变化,索尼奇卡都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罗伯特·维克多罗维奇的爱,将索尼奇卡拉入艰难而又真实的生活,在罗伯特·维克多罗维奇的爱发生变化之后,索尼奇卡在痛苦之后,退回到了文学世界,直至终生。小说最后是这样写的:“晚上,她总要把轻巧的瑞士眼镜架在鸭梨般的大鼻子上,埋头在甜蜜的深渊、阴暗的林荫小径和猛如春超的河水里。”文学,是她逃避社会、抵御社会的坚强堡垒。 从这一点上说,索尼奇卡亦实亦虚,很多时候,她的精神世界是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的。

(四)索尼奇卡在罗伯特·维克多罗维奇的爱发生变化后的处理,很多人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之所以索尼奇卡如此处理,是因为她是一个犹太人,受犹太传统影响。小说曾写道:“她对礼拜六的回忆重新复苏,向往着祖辈所过的那种井然有序、遵循宗教仪式的生活。”特别是在罗伯特·维克多罗维奇的葬礼上,蒂姆勒用惆怅的、尖尖的声音说道:“多美呀……利亚与拉结……从没有想到利亚有这么美……”索尼奇卡的表现正是一个犹太教徒被教导的。当然,索尼奇卡独立的精神世界,也成为她如此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作者在《索尼奇卡》中使用了俄国现实主义传统作为框架,平铺直叙,语言朴素平实,极为克制。另一方面,作者在全书中使用了很少的对话,更多采用了心理性的叙述语言,概括而又水到渠成,显示出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差异。

正是因此,《索尼奇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