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透过历史看古诗词读后感1000字

透过历史看古诗词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1 01:40:40
透过历史看古诗词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0-01 01:40:40   小编:

透过历史看古诗词读后感(一)

读过赵震老师的《透过历史看古诗词》,才知道一个热爱阅读的语文老师的才情是多么让人惊艳,这种沉浸式的品读和从历史的角度来解析,让我看到了长安三万里的李白,大风歌、春秋的苏子……。一篇诗句,一段故事,一场场悲欢离合,回荡在这天地间。 独特角度去思考,我才明白以往我们读诗词,可能更多地关注其文字之美、意境之妙,而这本书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诗词诞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中,像电视剧呈现给我们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让我领略到这首诗的创造背景,时代,人物及典故。真的大开眼界了!“绘风骨”,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骨神韵。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豪情满怀,或忧国忧民,或洒脱不羁。他们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他们人格魅力的展现。例如,读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傲岸不屈的风骨;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让我们领略到他心怀天下的悲悯情怀。这些诗词背后的风骨,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让我们对古代文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思玲珑”,书中对诗词的精妙构思和玲珑意境进行了深入剖析。每一首诗词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们去欣赏其独特的结构、巧妙的用词以及深邃的意境。我们会惊叹于古人在寥寥数语中,便能营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简洁而壮观的画面,在作者的解读下,让我们更加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诗词玲珑之处的思考,我们也能提升自己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赵震老师的书,会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力。仿佛我也穿越千年的时光,与那些古代诗人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能理解他们在仕途失意时的惆怅,也能感受到他们在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这种共情力让我更加热爱古诗词,也让我对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追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赵震老师的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本知识丰富的读物,也是了解古人对生活、情感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透过历史看古诗词读后感(二)

【高适的愧疚】 长安三万里里面,太监曾经去找高适问询李白的事情,高适有一段回忆。 这件事是真事。 天保三年,也就是744年,李白赐金放还。李白就和杜甫在洛阳见面了,两个人准备去一块去游玩梁、宋。因为高适当时就在商丘,所以杜甫就提议让高适一块去。这三个人就一起在梁相聚,登琴台,饮酒赋诗,盘桓数月,非常肆意。 后来,李白应了李璘的征召,给他写了10多首《永王东巡歌》。李璘兵败后,李白入狱。李白就求了几个人,其中一个是高适,这也是他第1次给高适写诗。诗中提到了他们的相会。可是高适并没有救好友。因为他知道求情也没用,还会把自己搭进去。李白也因此写了【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这句话也适合于现代,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 【陶渊明的任性】 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有两个家园,一个是王维的辋川别墅,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两个都是将自我放逐。 陶渊明五次当官,五次辞官。5次当官都是应招。都是托了家世的福。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是大司马。 第1次当官29岁,第2次当官36岁,第3次40岁,最后一次是彭泽县令。后来还有人喊他当官,他都拒绝了。 他种地不行,家里穷得叮当响,夏天热,冬天冷。那么是什么让他坚持下去?难道是读书?通过读书,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 苏轼为什么羡慕陶渊明?是羡慕陶渊明的辞官,苏轼也想辞官吗?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 【李贺的霉运与努力】 李贺白天骑着毛驴找灵感,晚上点着蜡烛,整理灵感,一整理就是一个通宵。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李贺20岁到东都寻找出路。他先是用诗歌拜见韩愈,韩愈本来心情不好,看了他的诗后,觉得这孩子太棒了。这首诗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画面很斑斓。 李贺就此得了韩愈的指点,通过了河南府试,得了乡贡进士。 可是,有人却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肃和进士接近,按照子避父讳的规定,李贺就不能去考进士,不然就是不孝。 这完全是放屁。韩愈就说了,如果这样是不孝,那么父亲如果叫仁,那孩子是不是就不能为人了? 可是不论咋说,李贺还是没能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他说【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一心愁谢如枯兰】,是我们太多时候的状态。 · 这就是赵震老师《通过历史看古诗词》提到的、给人的深思。

透过历史看古诗词读后感(三)

【高适的愧疚】 长安三万里里面,太监曾经去找高适问询李白的事情,高适有一段回忆。 这件事是真事。 天保三年,也就是744年,李白赐金放还。李白就和杜甫在洛阳见面了,两个人准备去一块去游玩梁、宋。因为高适当时就在商丘,所以杜甫就提议让高适一块去。这三个人就一起在梁相聚,登琴台,饮酒赋诗,盘桓数月,非常肆意。 后来,李白应了李璘的征召,给他写了10多首《永王东巡歌》。李璘兵败后,李白入狱。李白就求了几个人,其中一个是高适,这也是他第1次给高适写诗。诗中提到了他们的相会。可是高适并没有救好友。因为他知道求情也没用,还会把自己搭进去。李白也因此写了【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这句话也适合于现代,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 【陶渊明的任性】 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有两个家园,一个是王维的辋川别墅,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两个都是将自我放逐。 陶渊明五次当官,五次辞官。5次当官都是应招。都是托了家世的福。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是大司马。 第1次当官29岁,第2次当官36岁,第3次40岁,最后一次是彭泽县令。后来还有人喊他当官,他都拒绝了。 他种地不行,家里穷得叮当响,夏天热,冬天冷。那么是什么让他坚持下去?难道是读书?通过读书,沉浸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 苏轼为什么羡慕陶渊明?是羡慕陶渊明的辞官,苏轼也想辞官吗?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 【李贺的霉运与努力】 李贺白天骑着毛驴找灵感,晚上点着蜡烛,整理灵感,一整理就是一个通宵。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李贺20岁到东都寻找出路。他先是用诗歌拜见韩愈,韩愈本来心情不好,看了他的诗后,觉得这孩子太棒了。这首诗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画面很斑斓。 李贺就此得了韩愈的指点,通过了河南府试,得了乡贡进士。 可是,有人却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肃和进士接近,按照子避父讳的规定,李贺就不能去考进士,不然就是不孝。 这完全是放屁。韩愈就说了,如果这样是不孝,那么父亲如果叫仁,那孩子是不是就不能为人了? 可是不论咋说,李贺还是没能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他说【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一心愁谢如枯兰】,是我们太多时候的状态。 · 这就是赵震老师《通过历史看古诗词》提到的、给人的深思。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