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云端的孩子》是一篇温馨感人的散文,作者讲述了在云端生活的孩子们的故事。他们生活在贫困的地区,却依然保持着纯真和乐观的态度。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的生活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强和乐观。作者呼吁大家一起来呵护这些孩子,让他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一
面对爱用手机上网的孩子,家长仅仅管制使用时间是不够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成为大多数孩子,获得信息和资源的重要且简便的途径。 如何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为己所用,引导孩子自觉自律地使用和看待有电子产品介入的生活,是现代家长教育的课题之一。 心理医生银子从自身专业角度,基于青少年儿童心理学和治疗临床经验,在《呵护云端的孩子》中谏言献策,为家长们排解难题。 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网络观,有利于积极引导孩子适应电子生活,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今网络环境已然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但很少有家长认为电子信息不仅不能促进人类婴幼儿大脑发育,反而有害。 有经验表明手机成瘾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大脑昏迷状态。 如何唤醒呢? 人类的知觉是对大自然开放,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相连接的。 感知自然和亲人的关爱,会让大脑的神经细胞开辟神经通道,于是知觉被无声地唤醒。 从与大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天然感知力,让孩子更好地感受自然、体验情感,和触摸灵性。 银子在《呵护云端的孩子》里用三步走的分年龄段策略,实现了完善的互联网教育。 第一步适应环境,第二步打造环境,第三步预警和避开陷阱。 上述每一步骤,作者结合过去的研究和经验,针对孩子普遍性问题,从儿童心理分析角度,提醒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要点。 在适应电子环境之初,孩子表现出对网络沉迷的倾向时,我们应该明白,这个时候孩子被分散的注意力,被欲罢不能的欲望推动。 孩子处在大脑不能主动过滤纷至沓来的信息的发育阶段,既分辨不清美丑高下,也不能判断应该接受的标准。 另一方面,他们身体和心理发展要求他们需要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不甘平庸的心态下,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一旦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他们的兴奋和快乐无以言喻。 然而,他们在游戏中找到的乐趣,迟早让他们成为没有实际生活经验的“空心人”。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相比游戏专门设计成引导人们注意力的吸引程度,其他网络科学性知识能引起注意的门槛要高很多。 因此,大部分经常上网的孩子或多或少有网络成瘾的特点,就不足为奇了。 家长们明白了这一点,可以从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开始,督促孩子关掉手机,多与大自然连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从接受人生的平凡中,发现孩子表现出来优于自己的部分,加以培养,孩子会感激你的理解,与你更亲密,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呵护云端的孩子》最终极的目标是觉察孩子的情诸,尽早预警介入易成瘾阶段和人群,避开网络陷阱,以及应对网络成瘾。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二
刚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还以为只是一本常规的为家长答疑解惑的书籍。后来才注意到封面的云字,下面有个wifi符号,难道是关于网络的?立马翻阅目录,果然。。。。。。现代社会谁家能离开网络?家里有个成天抱着手机和电脑的娃,哪个家长不挠头?眼前一亮,马上开始寻找“解毒”良药!
此书的作者-银子,是一位心理医生,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成瘾治疗的临床工作及心理学教学,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是最早从事此方面研究人员之一,非常权威,帮助大家深层次了解网络世界,帮助像我们这样还在困扰中的家长如何解救沉迷网络的孩子们!作者的学识和眼界很高,可以从多维度解读网络,科学思维让人理性看待问题;引经据典,不禁让人感叹古人大家的智慧,给人以思考;有时候的措辞又充满诗意,让人读起来不觉莞尔。说起来有点惭愧,可能是我心理学知识匮乏吧,很多内容读起来需要慢慢理解和领会,即便如此也不想错过每个段落,因为我想仔细了解作者阐明的每个观点,每个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解读,懂得了本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不是?!
全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自然环境与网络环境有什么区别?如何适应网络环境?电子产品泛滥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如何应对和预防网络成瘾?
孩子们为什么会沉迷网络?对电子产品操作得心应手,是不是代表他很适合这个环境呢?正相反,越是沉溺,越是代表他对于数字时代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此观点,让我对孩子们沉迷网络的原因有了新的认知。网络盛行不过十几年,十几年前和现代绝然不同,我们回不到过去,现代网络发展也必然是大趋势。网络时代有其两面性,可以让人沉迷,也可以带给我们远古时代无可比拟的科技体验,不可避免,就去适应,尤其对于认知度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那我们家长该如何防范呢?
防范是一种被动应对,新时代家长应多陪伴孩子的同时,和孩子们共同融入其中,共同构建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打造断网模式和联网模式平衡的家庭方法。
最后作者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指导意见:婴幼儿时期,不要接触电子产品;儿童时期少接触;然后在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的熏陶下,走进正面的电子生活,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网络或电子游戏,而是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平时多观察,关心和理解,每个孩子都需要呵护!书中有很多案例和经验分享,值得探究和学习!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三
作者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这本书很新,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涉猎十分广泛,以自己的专业为核心吸收了跨学科的视角来联合解读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现象。
从定位来看,本书是要提供一份中国式的家庭网络使用指南,但在读的过程中,感觉更加偏向于科普性质,指南的操作属性我认为并不十分强烈。
从内容上看,我将其提炼为三个层面,一是线上线下对立的层面,线下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维度,比如五感、自然光照、人文传承、身心协调联动,都是二维的屏幕无法提供但却对人十分重要的要素。二是线上线下统一的层面,应把线上作为线下的延伸和补充,以家庭为单位一起进入网络,建构网络生活共同体。三是线上线下互相演化的层面,对网络的沉迷往往对应现实生活的贫瘠,所以治疗要“两手抓”。
这三个层面,其实就提供了处理网瘾问题的三点抓手:
1、放大现实的优势面。这个就跟强调奶粉不如母乳类似。这里我要批判一下某乎以及网络中常见的对于成瘾问题的多巴胺式简化解释。通过激励反馈机制形成的多巴胺陷阱并不足以把人困住。上网的人持续通过上网来获得快乐,但这不意味着ta们知道这种快乐的劣质性后还会机械地被多巴胺困住。如果对这种快乐加以反思,人们很快就能发现其骗诱而非单纯诱惑的性质,人们可以容忍替代品,容忍廉价,但不能容忍同等水平下的劣质。书中提到了叙事治疗,把网瘾叙事化,这实质是将人不假思索的,潜意识的动作意识化,这样就有了觉醒和反思。在梁宁的产品课中,专门讲解了产品就是要让人不思考。在讲解文案的书中,也专门介绍了各种收割注意力的套路,正反两方面的知识都学了之后,人的抗性就增强了。
2、打不过就加入。家庭生活是一个整体,所以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实际是以原有的家庭系统为核心,加载了一个电子网络外设,这样就保证了核心系统的控制力,不至于主次颠倒。如果只让孩子单独介入网络,父母与孩子形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那么就是两套系统互相作用,此消彼长,由此构成的系统稳态就更难解决。
3、把网瘾当一面镜子。网瘾并不是问题本身,而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的问题出在线下。正是因为需求无法在线下满足,所以线上才成为纾解渠道。有的需求可能家庭就可以解决,而有的需求或许是一个社会问题。
读完本书的最大收获在于对现实的丰富性有了更深的体会。现实中实际沉淀了很多丰富的、引人入胜的人文资源,但是由于互联网劣币驱逐良币的性质,不管是流量影视剧还是制式化口水歌,乃至套路文,都让这种丰富性被过载的垃圾信息遮蔽了,反倒不如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那般争奇斗艳,尽态极妍。那时的动画、歌曲、文学,质量都是有目共睹。
所以现在人们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沉迷,而是垃圾食品吃多了,快想不起真正美食的味道了。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四
现代人和古代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现代人有两个心脏,一个在身体里,一个握在手里,没错,那个长在外面的心脏就是手机。 随着电子设备的日新月异 ,手机从打电话,发短信演变成了上网、聊天、看电视、拍照等多功能一体的电子设备,不仅仅影响着成年人,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之所以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这本《呵护云端的孩子》,之所以看这本书,除了想了解手机是如何影响孩子们的生活,作者给出了哪些建议,对于网络成瘾的孩子又给出了哪些建议外,还有第二个原因。
我有注意到,作者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觉得这本书肯定会涉及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想了解一下其中关于心理学的内容。 在这本《呵护云端的孩子》中,作者以孩子为主角,以他和大自然、电子产品的接触为对比,让家长了解自然和科技产品对孩子们的影响,又以情绪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详细的解释了为什么手机和网络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以及他们是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发展的。 当然,这本书最显著的优点是,作者并没有将手机和网络“妖魔化”,告诫家长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网络,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远离手机和网络,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作者通过网络的正、反两面,让家长注意到网络的缺点时,同时也让家长们去注意网络的优点,通过对使用网络的建议,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积极的心态、来使用网络,敦促孩子和家长一起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
当然,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呵护云端的孩子》,内容也是从孩子出发,解析电子产品对孩子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让孩子以正确的态度使用电子产品,对网络成瘾现象也进行了简单的解析,对其原理进行了解释,对于如何预防,也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 我个人认为,关于这本《呵护云端的孩子》,全书主要在认知方面和心理学方面入手,来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两大方面来解决问题。
当然,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个人觉得,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以更加积极和正确的心态,面对网络和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迎接更加正确、积极的网络生活。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五
送娃上学时,孩子提出,如果这次考的好,就奖励他一套乐高积木。本来听到他这样说,也没有特别反对,但当时也没直接答应。在我看来,考好了给他奖励,这很正常。但考出好成绩一定应该给予他期望的奖励,这有点像交易了。我跟他提出考试是考试,乐高是乐高,这是两码事。前一段娃还提出,考得好就得给他买手机呢。
娃明显不开心了,因为他不开心。我反而更加强调两码事的说法。不知道是他没有理解,还是因为没有按照他的意愿给出承诺,总之娃更不开心了。对于他这样的不开心,我竟然很无奈,每当这种无奈袭上心头,我就会想起我这么大时,就绝不会这么想,这么要求。但我不能这么说,因为娃已是云端的娃,云端的娃能想到玩乐高也算难得了。
云端的娃是我读《呵护云端的孩子》这本书后,给孩子的新绰号,还别说,一这样称呼他,我那种气愤,怒火竟无故压了下去。的确我得承认,娃现在比我厉害,不只是游戏方面,各种网络语言,各种网梗和小包袱,还有那些坑爹的套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我觉得学这些,娃是无师自通,学功课那是逼上梁山,状态和热情上的差别简直不要太明显。
《呵护云端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银子,她作为一个心理医生从临床经验中分析电子产品,互联网,以及智能产品给这个时代孩子的影响,汇聚了多方面的思考分析,以及引导家长如何认识,分析,接受和拒绝,从中获得成长,并有能力真正引导和帮助孩子。
就像我每次限制娃玩手机一样,即便娃不暴力反抗,但可以确定,娃不开心,然后做什么事情都毫不积极。反倒有时候娃玩手机,超出了我的限制,也许是出于歉疚积极的做一些事情,包括学习和家务,甚至在交流上也会更主动。只有娃在那个状态,我才觉得他更像一个健康的孩子。
娃每成长一点,我就能发现自己无力应对他空白,不得不提醒自己,是时候去读书充电了,在诸多育儿书里更多的提及父母的成长和优质的陪伴,但面对被网络包围的生活,作为成年人,也有诸多的适应困难和难以摆脱的困扰,在这个层面,可以说是跟孩子在类似统一的水平线,甚至远不如娃们的接受力更强。于是常常会陷入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的状态里,只好武断地隔离娃与网络,但结果可以想象。
到底自己该怎么做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年人的工作,消费,娱乐全依赖网络,娃就图个玩,只是娃真玩起来也挺吓人的,那个投入尽头,说废寝忘食不为过。
的确小视频的诱惑,有时候就连我也常常会破防,几分钟就普及一套理论,几分钟就表明一个立场,似乎很容易就学习到了,可是过后,又什么也没了。自己沉浸在假学习的状态里见世面。这就是作者银子在书里指出的“快餐式”的信息,它分散人的注意力,削弱人的思考,让大脑习惯偷懒。电子产品全面渗透进学习,生活,工作。如同银子在《呵护云端的孩子》这一书中的描述:
“当网络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成瘾问题,已经从一个行为问题的治疗应对和预防发展到需要从更高角度构建新时代的新型人生观,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产品使用价值观和科技馆学习前所未有的屏幕智慧和科技使用素养。”这是作者银子写在前言里的话。这本书分四个部分,自然环境与网络环境、适应全新的网络生活环境、正面网络生活解决方案、拒绝网络成瘾、清朗网络环境。
这本书里涵盖的内容丰富:从人脑的发育特点,科技的发展,客观认识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环境,不同年龄的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认识网瘾,以及普及网游和短视频的产品设计逻辑等,让读者了解为什么不能过早让幼儿使用电子产品,这样才能不盲从地拒绝或引导,了解大脑学习的规律,就能知道孩子为什么不会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学习,了解游戏和短视频的产品设计就会闭坑,只有自己善于避坑,才好引导孩子不入坑,才能不上瘾。
我觉得,虽然我们还没有到成瘾的地步,但明显,我们开始用手机塞满时间。再回想早晨的事,孩子提条件,目标已经从手机转到乐高,我有点动摇的。但细想这属于转移注意力大法,其实之前是一用再用了,明显不好使。看吧,娃又该说我不重视需求了。谁让家长责任大呢,有些套路还是要躲开的,有些底线还是要守住的。
对于养娃,我妈常常感叹她们那时候养一群都过来了,到了我们,现在就养一个还鸡飞狗跳加冷战,一个手机堪比家庭手雷,随时破坏家庭和睦。我也有同感。但我更深有感触的是这个时代,娃和家长已经被网络渗透着,家长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需要新的成长,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与孩子对话。正如作者银子说的,我们需要在前所未有的网络世界去定义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六
疫情又反复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和学习,各地学校以开启了线上教学的模式,家长群里一片哀嚎。
因为这个疫情,家长们发现,孩子的眼睛近视的变多了,孩子玩游戏的变多了,情绪变得不稳定,体能也下降了,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许多家长也陷入焦虑之中,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拿着电子产品到底在做什么。
有的家长怀疑,孩子打着学习的旗号,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上课的时候,会打开多个窗口,假装在学习,实际在聊天或打游戏。
在如今这个时代,即使没有疫情,全面的电子覆盖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和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不仅仅是孩子,成人也陷入了手机成瘾、游戏成瘾这样的困局。手机里的各种休闲小游戏、小视频,简单容易上头,只需重复操作,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一不小心半天时间就过了。
从2005年开始,一直从事网络沉迷与成瘾的心理治疗和研究工作的专家银子,针对目前这些情况,写出了《呵护云端的孩子:一位心理医生给中国家庭的网络使用指南》一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大众更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引导孩子走进自律健康的电子生活。
记得我家女儿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那还是在2012年,当时没有微信,也没有现在的短视频。
有一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帅哥,真的很帅,服装很潮,发型也潮。
小朋友都很激动,没两天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小男孩,不大会说话。他入园时已经四岁半了,只会说爸爸妈妈,连三个字的话都说不了两句。
后来才知道,他的妈妈很年轻,刚刚24岁。童装批发生意已经很有规模了,一天到晚不是看店,就是打麻将,他从很小就开始看IPAD了,里面的各种小游戏玩得很溜。
孩子虽然挺聪明,但是到三岁半了,才发现不会说话,于是晚入园了一年,还是不太好。
每天仍旧背着IPAD入园,但是老师们都很用心,不让他拿出来。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小朋友的交流玩耍才渐渐好了起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最初5年中,大脑发育得最快,而且这个时期大脑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儿童在这期间学习的新知识、新能力,会形成持久存在的牢固神经信号传导。
在孩子人生的早期,带孩子看更多的风景,倾听更多动听的音乐,观赏美丽的图画,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体验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一切,都在帮助孩子塑造一个更美妙的大脑。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越多,意味着大脑的练习就越多。如果错过发育的敏感阶段,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所以,在孩子的早期认知活动中,身体是孩子思考和学习的基础,要通过身体的知觉来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多和他们一起玩耍吧,讲故事、做游戏、外出游玩,远离电子产品是最重要的。
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电子产品了。
在小学低年级以前,家长对小朋友的影响最大,但是到了10岁左右,朋友、同学对孩子的影响力开始超过父母,这其实是家长监督孩子形成良好用网习惯的关键阶段。
对此,我有深深的体会,因为我家大宝,正是在三四年级,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打游戏,她也因此学会了打游戏的。
在我们家里,是没有人打游戏的,我也不会打游戏,手机电脑也没有任何游戏软件,结果孩子一发不可收拾地,她就跟着同学学会了。
学认字、学数学、学英语、学画画、各种打卡、各种软件和APP都需要孩子频繁地接触,所以像小时候那样远离电子产品是不太现实了。
这个阶段就成为了家长监督孩子形成良好用网习惯的关键阶段。
学龄期的上网行为除了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进行,还有一个前提:除了上网课,其余的网络行为应发生在完成作业、家务活动、身体运动等别的事情之后。
对于网络世界,我们不能一味被动控制,而是要主动驾驭,要和孩子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观念。
首先,要制定家庭关于电子产品使用的规矩,包括时间或内容上的管理。
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这些规矩,孩子的参与感会增强,也更容易实行。
其次,父母应在多数时间陪伴孩子共同在线,一起社交、一起娱乐、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一起自律。
从婴儿时期到童年,家长都应该和孩子一起在线,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同父母在情感上有接触的需要,而且它是走向生活的准备阶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内在的声音,形成健康的网络边界,养成良好的习惯。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更加独立,变得更有自己的想法,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互联网,而且网络行为也变得多样化。
然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却不来越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做什么,也更难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但是,在这个年龄你会发现,孩子不需要也不想和我们父母一起玩了,他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爱好和小心思。
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里,孩子会和父母一起讨论关于上网的一些趣事和话题。
如果是亲子关系没有那么亲密,孩子会在社交媒体上屏蔽父母,双方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大战会经常爆发。
父母想拼命地抓紧他们,但是孩子却想要更多的自由和放飞自我。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如果我们曾经在孩子早期的成长阶段正确地引导他的网络行为,和孩子共同开启正面的网络生活,孩子将有能力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现在的电子环境。
如果已经矛盾重重,作为家长,也不能粗暴地一刀切或是强力干涉,我们还是要多参与和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孩子保持对话,多聆听,多了解。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情绪不稳定,作为家长,我们日常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身后还有父母的支持。
让孩子明白,当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总在他的身边。
爱能化解一切矛盾,有技巧的爱和养育能帮助我们的孩子顺利度过这些阶段,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和谐共存。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七
看到父母这样的咨询,我陷入了沉思——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不要说孩子无法自我控制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大人亦是如此,如何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一位参与家庭教育的家长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世界变化太快,作为家长或者是师长,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足够全面了吗?对孩子沉迷网络的心理足够清楚了吗?
谁也不愿意孩子在电子屏幕前“昏迷”,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成为电子设备的主宰者呢?深刻了解互联网的利弊,显然迫在眉睫。
我不仅在一个家长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宝宝不得了,拿着他爹的手机玩得呼呼的,有些东西连我都看不懂”
孩子越早接触电子产品越好吗?英国心理学家西格曼认为——真正的危险不是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他们起跑太早了。
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从以前的线下教学,到如今的每天网课,甚至毕业典礼都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在线上举办。确实,如果还一昧地运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孩子将来会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所以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从奥数热发展到编程热。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可是在成为比尔盖茨之前,孩子就已经因为电子设备被扰乱了正常的心理成长路径了。
不知您有没有发现,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它给予给人的信息,是具有客观定论的、无法引导人以发散性思维的“快餐文化”。也就是说,这样的信息流不能够给予我们大脑皮层真正的刺激,而长时间缺乏这样的刺激,会使得我们缺少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
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因为无需经常动脑,大脑也会因此发育变缓,情绪变得更脆弱。
手机,从之前简单的通讯工具成为了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似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实则正如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说的那样“到处都是消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银子老师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从事网络沉默与成瘾的心理治疗继而研究工作。专注领域十多年以来,银子老师接触的家庭案例越多,她越感到不安:
屏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身体、社交、认知、情绪发展和思维方式,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适应着电子环境发生变化。那么,如果让新的一代掌握网络世界的主体权和话语权,而不是让孩子真正沾染上网瘾之后再来补救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银子老师分别从家庭层面以及个人层面两个角度出发,整理出了一本名为《呵护云端的孩子》的书,旨在帮助家庭指导者们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传统,打造联网模式和断网模式兼备的平衡家庭,找到虚拟和现实的平衡点。
因为只有这样,将来等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们依然能继承或发展这个新时代的优良电子传统。
伴随着疫情的肆虐,电子产品的使用率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让孩子戒断网络,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与孩子生存在互联网文化当中,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把它当成什么呢?
所以,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上不上网”的问题了,而是“如何上”的问题。
银子老师在《呵护云端的孩子》中就有提到: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最初五年,大脑发育得最快,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所以说,这个时候,能让电子屏幕从身边走开,就让它走开。
到了学龄期,孩子的世界里已经不再只有父母了,他们开始接触同学、老师,进而受到他们的影响,这个时期是孩子开发积极的数字轨迹、主动驾驭的阶段,也是网络成瘾的终点关注阶段。
避而不谈或者视为不见,从来都是家庭教育中摒弃的方法。我们要做的不是一昧地被动防御,而是要带领孩子走向正面的电子生活,只有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合理的、健康的,他们才能远离错误的行为。
我们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进行网络社交、一起使用网络学习、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搜索学习信息、更要学会成为孩子的“学生”。当整个家庭环境都处在接收网络环境的情况下时,孩子才不会对我们使用抵御情绪,这样才会让家庭成员关系变得相对紧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才成长会变得愈发独立,更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一方面要延续小学阶段的在线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评估孩子对网络环境的批判力和选择能力,学会“适度放手”。
根据美国大样本研究统计,同一年龄层的青少年,电子设备的普及程度与快乐程度呈负相关。当我们开始发掘,孩子的专注力越来越弱,越来越容易受到手机信息的影响时,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了:孩子们连睡觉都离不开手机,保持随时在线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同时,他们也感到深深的孤独,与家庭、社区和自然世界缺乏连接。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与社会重新建立起联结呢?银子老师在她的书里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分别是:
如今我们知道,用蛮力来解决孩子上网的问题已经是不可取的了,我们和孩子共同生活在数字环境中,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产业与职位,与其一昧地抗拒,不如用行动和理念告诉孩子——我们是同一战线的,我们会像朋友一样陪伴孩子在无所不在的数字环境中勇敢闯荡。
就像银子老师所说的一样——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八
在孩子应不应该早接触电子产品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有着不同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电脑科技在未来都是基础工具,让孩子早接触并适应,不至于以后被淘汰。有的家长认为,不能接触太早,会对视力不好,若养成习惯就不好管。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网瘾症临床和心理治疗专家银子认为,学龄前儿童(7岁以下的儿童)不应该接触电脑。因为他们若长时间使用电脑,他的身体和心灵从发育之初便会脱节,因而扰乱儿童的成长过程,会弱化发展中的器官和成长中的精神意志。
如何让孩子学会科学地使用电子产品,避免网络沉迷,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呢?
银子在其著作《呵护云端的孩子》(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给到中国家庭一份网络使用指南。
这份使用指南是基于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书中详细分析了电子产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电子时代,儿童的身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电子屏幕前,孩子的身体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闲置不用,就如娴宝看动画片时,整个身子陷进沙发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时间一长,当妈的就焦虑地提醒:注意时间,眼睛该休息了。
事实中,孩子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体验、感知等能力意味着心智的成长、自我的构建、情绪的发展,以及想象力和主体性的发挥。
身体活动是儿童认识发生的基础。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违背了这种儿童教育和儿童认识发生的本质。这也是很多育儿专家建议,多带孩子进行运动的原因。
银子老师建议,在孩子最初几年里,需要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促进宝贝语言、社交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他执行技能。
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如果错过发育的敏感阶段,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不可逆的。这让我想到娴宝刚出生的头两年,我带她出去的时候比较少,每次出去她总往怀里躲,滑滑梯都不敢玩。后来,就经常带她出去,走走,跑跑,玩玩,这些胆怯的举动都消失了,邻居见了都说,跟变了个人儿似的。
年轻的家长,不能为了图省事,把孩子扔给电子屏幕,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互动,与电子产品保持距离。
银子认为,小学是正式接触电子世界的阶段,也是电子素养培育和形成的关键阶段。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银子指出,学龄期的上网行为应该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进行。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去驾驭,而不是一味被动防御。要与孩子开通网络对话机制,不做孩子电子世界的局外人,而是要“在一起”,这样才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观念。也就是说,面对网络世界,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由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正面电子生活,这才是平衡负面生活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合理的、健康的,孩子才能远离错误行为。
具体落实上,可以制定电子家教中的规矩,比如明确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时长、频率,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有“收”有“放”;每周或每月设立几个“家庭无WI-FI日”,并明确家庭在线时间,父母与孩子一同遵守。
进入中学后,孩子的成长进入更加独立的阶段,孩子变得更有自己的想法,将更积极地投入互联网,而且网络行为也变得多样化,这是预防孩子网络成瘾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如何与孩子保持对话和沟通,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一阶段的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的打造,敦促父母与孩子进入更深刻的网络对话。
作为家长,应该允许他们慢慢使用一些属于自己的应用软件,至于他们在应用软件上的行为,这时候已经带有私密的性质,未必愿意向父母全部敞开。面对孩子的不听话、犯错误或撒谎,我们会感到伤心,但伴随伤心而来的是,不要让我们对孩子的爱逐渐消失,或者失去对他们的信心。
在父母的早期引导和青春期早、中期的磨合下,青少年能够在青春期后期乃至大学阶段,尽量达成或接近高水平社交的理想状态。
此时,作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尽量远离那些爱抱怨的人,交朋友交“三观”正的,因为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就有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合群并不重要,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人或事儿上浪费精力,或者浪费感情。朋友圈和QQ空间里99%的内容都与自己无关,没必要去牵肠挂肚。
为了避免孩子网络行为的滥用,就需要日常多关注下孩子的情绪波动,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个情绪不稳定的特点,需要培养孩子健康情绪,让孩子形成理性的自我评价。那就需要了解孩子更深层次的需求和脆弱性,这是电子管理的基石。
针对孩子以上几个阶段在使用网络这块,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呵护云端的孩子》都有更为详细的阐述和方法提供。
互联网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也是学生获得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完全将电子产品“妖魔化”,只有真正用心呵护云端的孩子,才能消除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对科学与大自然的兴趣点和爱好,一起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九
以下文章来自《呵护云端的孩子》前言
作者: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前副主任 银子
我从 2005 年开始,一直从事网络沉迷与成瘾的心理治疗和研究工作,在一线密切接触沉迷游戏等电子产品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十多年前,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网瘾治疗都是个新鲜事物,我是最 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一批人之一。当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 对我们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所以当时一些国际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韩国放送公社等都过来采访,想了解我们的治疗模式,并且 加以学习借鉴。
让人感慨的是,随着互联网及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而今的电子 沉迷又涌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手机成瘾,而不是从前的游戏成 瘾。手机成瘾,较之游戏成瘾,表现出更强的侵入性,如快节奏的短 视频可以快速裹挟人的注意力,不需要任何的思维转换,人就被迅速 卷入。手机的各种休闲小游戏,上手快、简单,只需重复操作,不需 要动脑子,玩起来时间流逝得飞快,沉迷速度比从前更快,沉迷周期 变得更短,让家长猝不及防。而且,沉迷者有低龄化的趋势,从前集 中于青春期中 / 后期,而现在的沉迷者许多是尚未步入青春期的儿童。此外,电子浪潮冲击的不仅是未成年人,也包括成年人。
人们为什么会在电子世界里沉迷?
一个孩子沉溺在电子环境中,对电子设备操作得心应手,是不是 代表他很适合这个环境呢?正相反,越是沉溺,越是代表他对于数字 时代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他没有发展出适应新环境的平衡能力和 平衡行为。许多心身方面的问题都是对环境的不适应、不满足造成的。
相对于人类几百万年漫长的进化史,电子产品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只能被称为最近的短期事件。我们体内的每个神经细胞,都有着和自 然的生态环境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尤其是脑神经细胞对于大自然母亲 的唤醒驾轻就熟,可是对于电子世界的刺激方式,它却需要重新适应。如果大脑细胞会说话,它们肯定会说:“我和它不熟!”
面对同样的电子新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适应,有些人则发展到病态?
因为人类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电子设备成瘾者有着对双重环境 的不适应性:首先,他们在现实环境中存在不适应性,比如在现实生 活中表现出学业不良、社交障碍、与父母老师敌对、情绪障碍等问题, 这些是成瘾的“易感性”基础;同时,面对虚拟环境的刺激,他们再 度产生了适应性困难。
屏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身体、社交、认知、情绪发展和思维方式, 也催促着人类更快地去适应电子环境的变化。新的电子信息刺激,相 对于从前的自然信息和现实信息的刺激,也在考验着人类的神经系统。
在这个新的生存环境之下,无论我们体内的神经细胞与电子信息 熟悉与否,四通八达的网络和便利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 环境。我们的环境从古到今就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最初,人类发明 了语言,之后发明了农业、城市,再之后是贸易、政府和互联网,它 们都在更大、更复杂的规模和结构上维系着人类的合作与生活。人类 一直在顺应环境,朝着努力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前进。今天依然如此, 我们需要去迎接新科技和新环境带来的心理变革和生命变革,在前所 未有的电子网络世界中,去定位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所以,只因为新时代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恐慌,和对年青一代被 网络俘获的担忧,而单纯地去谈“禁欲”是不现实的,一味地防范、禁止、限制使用当今社会运作所依赖的这些系统是毫无意义的,除非 孩子们准备成为隐士。所以,掌握网络世界的主体权和话语权是新生 一代必修的成长课题。
新时代给未成人的养育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他们一系列 电子使用素养,包括对批判思维、控制力、合作意识、分析能力、自 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一系列能力的开发。这些新的养育话题, 是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并且纳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养的。唯 有这样,网络环境才能与现实环境交织在一起,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 的环境和源泉。
那么,如何正面走入电子生活?我提出要构建家庭和谐的电子生活共同体。
本书将带领大家了解如何去适应电子网络世界这个新环境,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如何培养电子产品使用智慧,如何根据未成年人的心身发展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地实施健康的电子教养,增强他们对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帮助孩子们在“云端”健康成长。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依然停留在简单的电子教养阶段,仅仅会对孩子上网的时间或者内容做出限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开启了线上学习的模式,很多家长对这个学习模式比较焦虑,他们对我说不知道孩子拿着电子产品到底在做什么。家长怀疑,孩子打着学习的旗号,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长会比较焦虑。的确,很多孩子在网上打开多个窗口,假装在学习。
我说,既然不知道孩子拿着电子产品在做什么,那就一定要去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家长的督导要落在更多的细节和实处,而不仅仅是对使用时间的控制,说一句“时间到了,该下网了,关机了!”,这样闹铃式的电子教养远远不够。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网络活动轨迹, 如电子产品里安装了什么软件,在每个软件的停留时间,以及在社交 媒体上的交往信息,等等。
事实上,在我接触过的网瘾少年中,没有哪个是奔着沉迷去上网 的,他们也想在屏幕世界里做对的事,却未必知道怎么去做,从哪儿 做起。在电子网络世界里,他们实际上会产生很多困惑,却没有答案。完全靠他们自己去探索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是有难度的,即使是现 在的许多成年人也未必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电子使用行为都在合理 范畴之内。所以孩子更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支持,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在 现实环境如何生活,也要教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如何生活。我们和 孩子在现实世界拥有的部分家庭生活,同样也可平行挪移到网上去实 现,在虚拟的世界里继续引导孩子学习、生活、运动、遵守规矩,以 及和父母、同学交流沟通。
网络不应该成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一堵墙,而应该是促进交流的 工具。千万不能强化孩子的这个观念:上网是孩子的个人行为或者私 密行为。否则,只要孩子一上网,家长就只剩下担忧,什么也做不了。如果想实质性地影响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观念,家长就必须开启在电 子世界和孩子的对话系统,和他有充分的网络互动。只有你和孩子在 一起,而且由你带着他走进正面电子生活,引导他做更多良性的网络 行为,探讨屏幕引力减弱策略,等等,才是平衡和减弱负面电子生活 的方法。
互联网可以使“万物皆备于家庭”,当你把家庭设定成一个共同 体,制定大大小小的目标,在一起去努力完成、沟通合作的进程中, 一家人会体会到相互合作、相亲相爱的感觉。比如,利用网络的便利 性,和孩子一起查信息、制订旅行计划,慢慢让他们协助家长或独立完成网上订票、订旅馆、在网上购买日用品等活动。再比如每周安排 一段沙发时间,跳过无聊的肥皂剧,和孩子一起搜索纪录片或美食片, 依偎在沙发上观看,还可以随时暂停,进行热烈讨论。
我们还可以利用对形成自我控制力非常有效的一些软件,如健身软件、自律软件和打卡软件。通过这些办法,敦促孩子和我们一起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打造更好的自己。
我们制定的正向电子生活规矩,需要全家人共同遵守,不是只针对孩子。
在主动驾驭的电子行为当中,重点是开启创造性的网络使用,也 希望电子、数字产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开发更多有利于创造的产品, 鼓励年青人表达,升华他们的电子行为。
我们要去创建这种新的家庭传统:建立一套关于电子科技的家庭文化,打造联网模式与断网模式兼备的平衡家庭,找到生活和生命的联结点,找到虚拟和现实的平衡点。这种新式的家庭传统、新的电子家风是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靠我们这一代父母去“打下江山” 的,创造和发明越早开始越好,直到孩子将来再有了孩子,他依然能继承或者发展这个新时代的优良电子传统。
当然,要想在网上拥有家庭共同生活,它的根基还在于现实中父 母和孩子之间有紧密情感联结的共同生活,并对现实生活抱有热情。有品质的生活、美好情感,以及与现实环境的调和是避免孩子被电子 屏幕黑洞吸引的有力法宝,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渴望很深,而这是 虚拟空间给不了的有关生命力的精彩感受。
本书是我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希望能给新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增添力量,也希望能抛砖引玉,激起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上网行动。健康的电子教养环境需要四个层面的支持。
• 国家层面:制定政府准入机制,引导行业管理与监管;
• 社会层面:学校承担教养责任,社区义务宣传,开展行业自律, 打造优良电子民风、电子社会风气等;
• 家庭层面:培养正确认知,有效参与、互动,正确引导孩子, 打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电子环境,形成优良电子家风;
• 个人层面:合理使用,健康应用,提高个人电子使用效能,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获得正确的电子产品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单元进入电子生活,形成新时代的电子家风,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电子生活共同体,从而打造出优良、健康、和谐的家庭电子环境与传统,在国家引导之下,打造健康积极的社风、民风、家风,这将是新时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新内涵。这样,虚拟环境下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生活方式、形态和内容上将获得扩展,得以开创富有创新意义的“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相得益彰。
当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成瘾问题已经从一个行为问题的治疗、应对和预防,发展到需要从更高角度构建新时代的新型人生观,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产品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学习前所未有的屏幕智慧和科技使用素养。无论是收发群组信息、玩在线游戏、参与社交媒体,还是用网络搜寻资料,家长如果能够从旁督导辅助,传授孩子正确的经验与态度,将大大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网络互动。
家庭和社会在电子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形态和内容上获得扩展, 能够开创富有创新意义的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相得益彰,同时,我 希望这样的研究和探索,能帮助我们的大脑更适应这种电子环境的 变化。
针对人类在电子世界愈陷愈深的趋势,我们是该未雨绸缪了。本 书将带你一起,找到灵魂深处的力量,找回逝去的时间,回归自我掌 控的大脑和精神,回归和自我的联结、和他人的联结、和生活的联结、和自然的联结。
我们和孩子共同生活在数字环境中,我们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 我们要共同去理解席卷我们的网络文化,获得使用智慧,陪伴他们在 无所不在的数字环境中勇敢闯荡。
我们用行动和理念告诉孩子:任何人都不能成为一台被编码的机 器,迷失在网络的天罗地网中,人的命运不能堕落成一串数字符号, 而失去活生生的人生;反之,我们才是电子的主动编码者,把手机编 码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之内,使之成为一个单纯的工具代号,我 们不要主动放弃使用编码功能的权利。在未来,孩子对网络来说不只 是一个使用者,更是创造者。
家长是屏幕智慧和电子使用素养的引导者,唯有在成年人的支持和模范作用下,孩子们才能发挥新网络时代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在充满挑战、欲望与机会的网络世界,独善其身,茁壮成长。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希望可爱的孩子们,不要在还不明白世界是什么前,就已经枯萎了。
如果不久的未来,当我们可爱的小宝宝趴在平板电脑上,红润的肉嘟嘟的脸被屏幕的幽光照得发绿,流露出呆滞的目光,你会作何感想呢?
互联网时代,双面人生—一面是现实美好,清风明月;一面是 网际冲浪,无限超越。
银子
辛丑年乙未月
呵护云端的孩子读后感篇十
最近有个话题很热闹:
孩子们如果凑在一起会做什么?
我最初看到这个问题,暗暗好笑问题幼稚。因为按照我们正常的思路,孩子们好容易凑在一起了,那还不是撒欢的“作”?
但我看到的事实却是:
你知道吗,我现在玩的什么什么游戏很有意思。
你玩的什么游戏,来给我看看。
要不然咱们组队一起玩吧?
好呀!
几段对话下来,孩子们都从大人手里拿到手机,然后他们凑到一起玩游戏。
你可能会说,大人不给孩子手机就是了,孩子不就没得玩了?
问题是,当你在别人家做客,其他孩子拿到手机在玩,如果你不给,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劝说,或者哪怕孩子没有拿到手机,他也会将眼睛粘在别人的手机上,甚至后续还可能出现,你玩一局我玩一局的情况。
不给手机并不能杜绝他们一起玩手机的情况。
之前,也有很多的新闻出现孩子因为手机上瘾,厌学、逃学甚至偷偷充钱玩游戏等等。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提到,未成年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占11.5%,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占12.2%。
在知乎上也有个高关注问题: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家长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高的关注度,主要在于家长意识到了孩子对网络的依恋依赖,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使用网络,所以希望有比较好的办法让孩子正确的使用网络。
在《呵护云端的孩子:一位心理医生给中国家庭的网络使用指南》(以下简称《呵护云端的孩子》)书中提到“在当今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更高层面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电子使用价值观和科技观,获取屏幕智慧,提升科技素养。在早期养育中教给孩子的人-机电子正向关系和价值观,将给孩子的未来提供帮助。”
也就是说,孩子本身所处的时代就是科技时代,但在这个科技的时代,家长如何更好地将屏幕智慧运用起来,给孩子带来好的改变,而不是沉迷。
我通过阅读《呵护云端的孩子》找到了办法。
《呵护云端的孩子》是由儿童心理学专家银子所著,本书从认识我们的网络现状、适应当下的网络生活,到最终的清朗网络环境,通过分析网络的背景与意义,穿插真实的现实情况,一一解答网络带给孩子们的变化,同时也给家长做一个提醒,更好的意识到网络的两面性。
那我们作为家长可以怎么样引导孩子用网适度呢?
现在出门,一机在手,世界随我走。对孩子而言,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自然也是耳濡目染、久经考验。
家长不要老是对着孩子说,你不允许玩手机、上网这样的话语,因为孩子对你的反驳就是,凭什么你们大人就可以随便玩?
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幼小的孩子拿着手机玩得溜溜的,旁边的家长也同样一部手机在刷刷刷。
很多家长说,孩子在看电子产品的时候,不也是在吸收知识嘛,多玩一会能怎么样呢?
这真的不行,除了对视力的影响,还有就是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对于信息获取和知觉的促发,它是有特殊演化规律的,在《呵护云端的孩子》中如此提到。
网络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不管是足不出户的各项游览花销,还是在特殊的时期里面,持续接收各种有益信息,这是网络的有益之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还有它的弊端所在:电子设备使用过多,会让大脑处于停滞状态,对这些网络刺激不够敏感。
书中说:年幼的孩子被推向新环境进化的源头,他们通过对外在环境的探索,来构建自己体内的内在环境。
但现在很多家长是直接对孩子做了推进,而没有遵循孩子的一个发展规律,从而让孩子失去了这种内在的知觉唤醒。
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认识网络的利与弊,从根本认识上提升这种网络认知,是后续合理使用网络的基础。
孩子徜徉网络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孩子能够意识到网络的真与假呢?在《呵护云端的孩子》书中说“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如何在现实世界生活,还要教他们如何在虚拟世界生活。”
孩子在日常中得不到的成就感满足感,在电子竞技或虚拟的网络中得到了满足,他们会沉浸于这种自我欺骗中。甚至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把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混淆,个人的思考能力变得弱小。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来说,它是孩子所经受的教育中最最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教育,这才有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所以孩子在网络上的问题,依然最基础的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入手,为孩子的正确使用网络做一个护航。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网络的态度以及家长所需要引导的方向侧重有所不同,《呵护云端的孩子》做了很细致的展示:
孩子的各项发育都与大自然紧密相关,如果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电子产品,给孩子造成的可能是一些无法挽回的损伤。当然电子产品也不是大怪兽,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带着孩子进行接触电子产品,并且注意的是,保持良性的频率与距离。
在孩子早期的认知活动中,身体是孩子思考和学习的基础,要通过身体知觉来认识和把握世界,不能把教育放在狭小的空间中,书上如是说。
小学阶段,孩子会因为学习的需求以及扩大的社交活动开始正式接触电子产品。家长需要与孩子定制家庭用网规矩,比如学习时需有家长或其他成年人的陪同,而非独自进行,比如想要继续接触电子产品,需要在所有的学习任务或个人应该学习的内容之后接触,等等。
设立规矩的目的不是限制孩子的使用网络情况,而是让家庭的网络使用更加健康。
青春期,也可以认为叫做叛逆期,日常家长对孩子限制的地方,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了各种的反抗。他们在用自己的想法、认知来推翻之前家长的一些行为,变得有点不可理喻,但又有点莫名其妙。
所以,对于这波想要掌握自己做主的孩子们,网络使用除了延续之前的正常接触以外,家长需要试着开始做一个放手的处理,一点点给予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中,孩子把握得不是很到位,家长也要及时地给予回应,指出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在做改善,帮助孩子在思想上认识网络的bug。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没点苦和甜。孩子与家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他们对网络的认知会趋向于成熟。他们不再完全地沉溺于那个虚构的世界,而开始积极地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青春网络痕迹。
比如,很多孩子在接触到新媒体、公众号这类的文案内容以后,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内涵,投稿、写稿。网络对于他们而言,就变成了一种业余证明自己多方面价值的工具。
比如,有些孩子发现了当前网络上的商机,从而通过自己的头脑预判,创造出一些对这个世界有帮助的项目。
孩子们在这种独立、创造中思考自我价值,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不再局限于虚拟的网络。
《呵护云端的孩子》中说“孩子最满足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在一起,向父母学习、模仿大人的时候了,同大人交往是孩子快乐的最大源泉,生动的榜样,会深深地铭刻在他心里。
因为父母是孩子电子屏幕智慧使用的典范。
现在网络上不仅仅有各种类型的游戏,还有一些看似学习则被动接收知识的视频等形式的电子内容。它们偷走了孩子们的时间,拿走了孩子的注意力,甚至还让更多的孩子产生了不好的习惯。
就拿网络游戏来说,为什么很多人玩游戏会上瘾?
银子老师在《呵护云端的孩子》中提到,她从2008年开始,作为文化部特聘的游戏审查专家,审查了很多游戏了解到了游戏背后的设计逻辑。这些设计逻辑从游戏的名字、背景音乐、系统任务到里面的各项关系等等,都是经过了各种细节设置,更好的贴近游戏者想要创造更大价值的想法,因此,玩起来更有成就感,更不愿意回到现实之中。
说白了,游戏设计就是摸透游戏者的心理,一点点地让他们陷入到网络中,才会出现了沉迷网络的情形。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做到的是以身作则,自己先要保证不沉溺游戏,不沉迷于这种网络内容,减少对网络的关注度。其次,家长带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转移孩子在电子网络上的注意力,让孩子认识世界的美好。最后,家长孩子多多沟通,可以对电子网络达成一些必需的共识,劳逸结合,而非沉迷其中。
除此以外,网络上有一些情绪的内容,孩子因为个体发展得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家长需要细心地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背后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从侧面或正面给予孩子一些支持,帮助孩子疏导网络带来的紧张、负面等情绪。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让父母孩子亲子关系产生矛盾的“第三者”。它更应该是亲子关系融合的润滑剂,是孩子成长路上出其不意的神队友,也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奠基石。
关于孩子接触网络、接触电子产品的话题一直不断,不管是偷偷地打赏直播,还是悄咪咪的花钱玩装备。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不能理解,但又不能阻止,因为过分地阻止导致的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紧张。
其实,大禹治水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堵不如疏,与其禁止孩子接触,不如给孩子一个放松安全的环境玩耍。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孩子接触网络反而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