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母爱》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孩子与他的原生母亲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原生母亲不计较自己的辛苦,用她的爱和关怀,给予孩子力量和支持。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坚韧,令人深思。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一)
妈妈是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建立信任关系的人。
妈妈这个角色也是人一切最基本的心理资源之源头。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二)
“原来全世界都不帮我。” “世上没有值得我信任的人。” “这个世上除了我,什么也没有。” “谁都不关心我,我只有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活下去。” 母爱带来的创伤,如果不去疗愈和改变,会传递到下一代。既然不能改变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那就改变自己,一点点影响下一代。这就是《原生母爱》带给我的思考一个点。
《原生母爱》作者是李南玉,家庭咨询大师,被公认为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她在德国奥登堡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作为家庭心理咨询专家,负责家庭矛盾的协调与解决工作。 每个人是被妈妈带来这个世界上的,因此妈妈是每个人心中的最重要的人,这本书讲述关于妈妈的故事,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妈妈与子女的关系,治疗自己和家庭。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系的开始——原生母爱,第二部分是重新理解妈妈与母爱,第三部分是家庭与母爱的巨大能量,第四部分是换个视角看母爱。 第一部分:遇见内心深处的妈妈 这部分通过解释孩子的三大依恋人格,来了解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孩子在享受妈妈庇护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妈妈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长大后内心会缺乏底气,并且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真正富有的人拥有这样的妈妈——给予孩子充足且及时的爱与关怀,能够支持、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但普天下的妈妈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鼓起勇气,重新挖掘内心深藏的苦楚,审视痛苦背后的故事,并发掘出一些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和儿时极力想要拥抱的妈妈重逢,与现在的人生握手言和。 第二部分里分为四类妈妈:应该要学会放手的妈妈、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不会爱的妈妈以及区别对待的妈妈。看看字眼,觉得自己是哪类妈妈,或者自己的母亲属于哪类妈妈? 这四类妈妈,作者都是先通过不同的例子说明每类妈妈是如何得对待自己的孩子,接下就说明每类妈妈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然后分别说明自己内心实际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最后给出如何做,怎么解决内心的痛,如何真正理解到妈妈和母爱! 第三部分只有两节内容,但是通过治疗我们内心,明白家人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倾听自己内心来说明,让我们做出改变,重新书写家庭的故事,从父母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积累改变自己的人生。 最后一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让我们换个视角看母爱,多想想和自己母亲相处时快乐时光,以此积极地治疗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思考,里面说到的一些例子,其实我在小的时候也有经历过,直至现在,还是对我影响至深。之前我还是一直无法释怀小时候母亲对我做的一些事情,或许母亲已经不记得了,只有我自己一直在想,有过生气,有过憎恨,但看了这本书里一些例子,还有作者给出得治疗方法,我换个视角去看看,突然内心好受了很多。 其实是我自己一直在放大那些事情,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是自己一直不放过自己,一直沉迷于过去,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思考很多,换位思考父母小时候的处境——父亲是家里的老大,十几岁从农村走出来,所以他不得不“强”,母亲是家里的老二,所以她不得不渴望更多关注,所以父母一些处事方式方法给我带来要强和渴望别人的认可。 但每当想到自己一些问题的时候,我就翻开这本书里的一些例子,静静地在思考:“修复关系应该由自己开始”“我想从对方得到什么,那么我就应该首先做到什么”......不能说马上治疗内心的伤痛,但有在渐渐释怀一些事儿。 只要转换思维,做出改变,积极看待他人和自己,才能建立起健康的心态和自尊,才能获得满足感和自信,让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自己也有女儿,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想我一样一直不释怀,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支持孩子的妈妈,尊重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也要感谢我妈妈,虽然有过伤痛,但我回想起属于我和我妈妈的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幸福多过伤痛,欢声笑语温馨时刻更多,我的乐观也是来自于她,是他们让我到目前的人生充满美好,所以我通过这本书,学会释怀,学会放下,学会感恩。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三)
我是一个妈妈,也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想更多的认识母爱对孩子对自己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庭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人觉得这些问题都是组成新家庭后互相影响形成的。 可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这可不一定。 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各自对童年的回忆。长大成人后,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按照父母小时候教会的或是我们自己认为父母也是这样做的去解决问题。因为从小的影响,导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内心深处会有对我们的父母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这点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自身可能懵懵懂懂。但是从我们的为人处事或遇到问题就会表露出来。导致我们跟着父母的思维去影响自己的新家庭和周围的人。 《原生母爱》这本书就讲述了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创伤,造成的心理问题。导致长大成人后在新家庭让孩子深深陷在其中,无法自拔也走上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个人。 书中采用了多位来解决问题的来访者的故事。作者李南玉有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深入讲述了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解决心理创伤带来的影响。重新让来访者审视心理创伤的意义。从而走出自己认为过不去的坎。 作者因为心理咨询给人带来改变和能更好的生活,每完成一个来访者的咨询或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的情感,以及挖出父母深处那说不出口的爱。她觉得这个职业可以帮助这么多人,这种感受很美好。 书中许多来访者因为生活或家庭伴侣过的不幸福,折磨自己或折磨他人。使生活收到很大影响,因此想通过心理咨询师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存在。 母亲是世界上和孩子关系最好的,孩子最依赖的人是母亲,在小的时候,母亲就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可以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吃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遇到过许许多多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对自己内心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比如有人会为了妈妈不做饭而恨上了自己的妈妈,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妈妈连一顿饭都不愿意做给她吃,于是这样的感受积压在心理,到了某一天就爆发出来了。心里无力忍受这样的事情,所以找上了心理咨询师。 作者认为没有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如果父母这样对待你,很有可能她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而且父母没有意识到她们的态度回伤害到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先去了解父母的过去,才能知道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才能对父母的所做所为感到释怀,从内心深处原谅母亲和彻底走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书中介绍了4种类型的母亲,有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让我们可以辨别自己的妈妈是哪一种母亲类型,可以去针对这种类型的妈妈做相应的措施。 这4个类型的妈妈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心理方面的成长问题。我们需要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帮助母亲去寻找,从而走上和谐的生活。 作者也讲到:父母有父母那一代的生活,你有你的生活,只有真正和父母实现彻底分离,才是更好的维系感情。 父母的过错不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去承担她们造成的过错,也不要把父母认为是责任的枷锁紧紧背在自己的身上。父母没有要求我们这么做,我不如好好给父母时间让她们自己解决。 作者表明,想彻底摆脱心里创伤我们要想沟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不了可以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其次,改变心里创伤不是做一次两次的心理咨询就能够实现效果的,是循序渐进的做,中间会有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下去,才会看见心理咨询的效果。 解决心理创伤需要我们勇于承认和打开自己的心扉,正视自己的问题,梳理自己的这种内心感受,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才能更好的走出来。 理解内心,正视情感,我们需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相信这些事情并不是能倒自己的,也要有改变的意识。 在这两点的影响下 ,我们就会更容易走心理创伤带来的问题。 我们的父母肯定都是喜欢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她们也是深受自己的父母的影响,所以她们也不会意识的做法到问题。 等到我们自己有了孩子,成为了父母。身上也有母亲时的影子。有好的,有坏的,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给我们的孩子。 所以我们需要先和过去的自己释怀,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的生活开启新的篇章。 希望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可以去和妈妈一个拥抱。 有的话我们彼此都不讲出来,是没办法彼此接受的。更何况,那是生养我们的母亲,更是没有什么能介怀的。 这本书真的很棒,让我重新认识了母爱,也让我了解父母那一辈其实有很多的不得已。父母那一辈表达的情绪是含蓄的,没有像这一辈那么多开明。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去推一把,才能窥见父母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感受。懂得了为人父母的不易,才会更好经营自己的生活。 还有一点,孩子总是无辜的,在发火的时候,可以多一点思考,孩子没有必要承担父母的怒火我。 我们都需要做一个懂得控制自己,更好的和孩子去做沟通。。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四)
母爱是什么? 是唐代诗人孟郊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现代作家冰心诗歌里: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爱是对子女外出远行时的依依不舍和牵盼,是子女遭遇困境时的避难所。 从古至今,有太多太多赞美母爱的诗歌,即使随手揪出来一个学生,都能说上几句赞美母亲的话语。 母爱虽然伟大,但一旦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方式,也会对子女产生负面的影响。 那到底哪种母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通过《原生母爱》这本书找到满意的答案。 《原生母爱》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南玉,她是韩国公认的家庭咨询师里的最高权威者,并在这个职业中工作了30余年。 这本书是作者结合了心理学知识和30多年的真人咨询案例整理出来的,书中不但讲述了哪些妈妈的行为、情绪会对孩子的影响,也重点写到了作为孩子如何摆脱母爱对自己的伤害。 下面我们就跟着家庭咨询大师,一起找出这些不良行为和情绪吧。 这三类妈妈注意了!! 人从出生开始,最先建立的关系就是母子关系,在后续成长过程中,母亲也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参与者。 在家庭关系里,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好的母子关系,让孩子一生幸福,坏的母女关系则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那作为一名妈妈,我们的哪些行为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建立一段良好的母子关系呢? 一、未分化的爱 分化是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概念,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和情感没有实现分化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各种问题。 分化就是孩子通过与父母和身边的人交流,逐步从家庭关系中分离出来,形成自我意识。 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咨询中,一位女士哭诉道,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都会情绪失控,细问之下才发现她精神崩溃的原因,别的妈妈打电话都是关心和说自己在家很好地让子女宽心的话,但她的妈妈每次都重复的说些抱怨和负能量的,这位女士受到妈妈负面影响,也经常把情绪降到低估。 其实,这位妈妈向女儿抱怨,本身没有错,毕竟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说出来心里就舒服多了,但是如果一味的向别人传输消极的信息,真得会把人的情绪推向崩溃的边缘,严重影响别人的情绪和生活。 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也有压力大和情绪低落的时候,作为妈妈,我们也要从孩子的生活中分化出来,要做孩子的坚强后盾,不做负面情绪的传输机。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见到这类妈妈,打着对孩子好的口号,无时无刻都在干涉着孩子的生活,总以为没有自己的指导,孩子会把一生过得一塌糊涂。 殊不知,最好的爱是从各自的生活中分化出来,建立起“可分离,常牵挂”的健康关系。 二、不平衡的三角关系 情感三角关系是指想通过孩子或者其他第三人的参与来稳定夫妻关系的类型。 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心理咨询时,一位女士不断地哭诉丈夫是如何如何不好,情绪相当激动,作者问他是否考虑和孩子离婚时,没想到她却说,可以理解丈夫,为了孩子,她可以忍受。而且在接下来的咨询时也是不停的说丈夫很不好,自己很好。 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名女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矛盾心里,是因为她有一位同样矛盾的妈妈,每次妈妈和爸爸吵过架之后,都会向她灌输这样的思想,虽然爸爸妈妈关系不好,但妈妈仍然可以忍受。 久而久之,这位女士不但效仿了妈妈的行为也产生了另一种想法:妈妈怎么这么可怜呢,如果没有我,又有谁听妈妈诉苦呢? 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三角关系,而妈妈作为家庭关系的重要参与者,一旦出现不良的情绪,很容易把它转嫁到爸爸和孩子身上。 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妈妈就很容易把怒气撒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说话没有好气。还有的妈妈会哭诉自己的如何不容易,引导孩子所有的痛苦都是来源于爸爸,教唆孩子不和爸爸亲近。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有爸爸、有妈妈和孩子,妈妈应该带领孩子发现爸爸身上的闪光点,理解爸爸的辛苦,稳定平衡的三角关系。 三、散手不管的妈妈 在当今社会,女性承担起了大部分的育儿任务,不少妈妈辞掉工作加入了全职妈妈的队伍。 但是却有一类妈妈,选择了另一种育儿方式,要么散手不管,要么很少参与。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士说到自己的妈妈时,竟说自己很狠妈妈,问其原因,原来是在她小的时候,妈妈从来都没有参与到家里来,而是以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为借口,对她不管不问,认为做家务不是她的事情,看孩子也不是她的事情。到了现在年纪到了,依然以这些为借口忙着自己的事情,也没有照顾爸爸。 时间长了,这个女士就积累了对妈妈的怨恨,并发誓自己不会成为这样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候,她就把过多的爱给予了自己的孩子,另一份爱给予了爸爸。过度的爱,让孩子同样也产生了压力,不被孩子理解,辛辛苦苦照顾父亲,也经常让自己身心疲惫。 对待孩子,一定要松弛有度,不要让母爱泛滥成灾。 母爱是女人与生俱来的优势,不仅要松弛有度,还要保证它的平衡和不自私,让我们一起成为一位合格的施爱者,而不是施暴者。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五)
曾看过一访谈节目,其中对姜文的一段叙述印象很深。在旁人眼中,姜文是中国知名的影视演员、导演,成就不凡。
当主持人问他:“生活中有没有充满失败感的时刻?”
姜文坦言:“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母亲的差评。母亲是教师,脾气比较急躁。而且,母亲不爱看他演戏,最爱看王志文演戏。”
姜文回忆起考上中戏,他拿着通知书回家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时,母亲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看你的衣服还没洗呢!”
姜文直到他母亲去世后,他依旧长久地被困在怎样才能得到母亲的肯定,与母亲建立温馨的关系这样的一个纠结中。
在《原生母爱》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有了妈妈的支持,就仿佛拥有了千军万马的后援力量,不论何种情况,内心都有一种‘我有爱我的妈妈!我不能轻易倒下’信念。”
《原生母爱》是著名家庭心理咨询专家李南玉教授用其30年来心理咨询经验围绕原生母爱,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妈妈与子女的关系,并以家庭治疗专家的视角刨晰治疗过程。
《原生母爱》
作者李南玉是一名家庭咨询大师,也是被公认为韩国家庭咨询最高权威者。她30年来共进行了3万多次咨询,曾帮助过众多家庭从妈妈造成的伤痕与冲突中走了出来,将家庭成员之间长久以来的误会与绝望转换为希望。
读完此书,会让你获得一个重新理解妈妈和母爱的视角,从而告别母爱所带来的代际创伤。
佛洛伊德曾说过:“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最早也是最稳固的爱的对象,以及今后所有爱的关系的模式,母婴关系一旦建立就一生不变。”
在生命最初,妈妈是孩子一出世就与他最先建立关系的人,孩子也会因为与妈妈的关系进而发展出自己的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抵抗型依恋人格和混乱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关系中孩子,得不妈妈的关怀与照顾,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负面的思维模式:
“世上没有值得我信任的人”、“这个世上除了我,什么也没有”因为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经验,因此他们谁也不相信,干脆不与他人建立关系。
抵抗依恋人格的孩子是因为妈妈的爱与关怀豪无规律,不是在孩子需要时出现,而是妈妈愿意给予才出现,因此孩子为获得妈妈那不确定的爱而变得终日不安。
混乱型依恋人格的孩子多是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非人的暴力、压迫等虐待,给孩子造成严重心理伤。
也就是说,孩子与妈妈建立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所有关系的基础,是孩子生命中最根本力量。也是孩子长大成人建立自己家庭,在与下一代的关系中会反复出现一种固定模式。
作者结合其多年的咨询经验,概括分析了四类需要改善妈妈的关系: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和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用一个个真实案例向你展示了在原生母爱给孩子、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
作者进而提出了“子女与妈妈”不能仅从单一视角去审视妈妈与子女的关系 ,而是要以家庭为单位去探究和理解这种关系,也就是家庭心理治疗,其中“建立家庭”就是一个广泛用于解决家庭内部矛盾有效方法。
《原生母爱》就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说那样,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说教,而是想向大家传达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有意义的心理咨询经验,借此帮助大家持续且有效地理解自己,进而改善与妈妈的关系。
《原生母爱》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六)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妈妈带来的,我们的成长也与妈妈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母亲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虽然绝大多数母亲都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爱,但事实却是很多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带去了伤害。
读懂“带刺”的母爱,避免原生家庭伤害读懂“带刺”的母爱,避免原生家庭伤害在《原生母爱》一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4种有问题的母爱,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建议。这本书的作者李南玉是韩国家庭咨询大师,被公认为是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她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做家庭心理咨询的经验和观察,写出了这本书。
希望通过本书的解读,能让我们读懂母爱,避免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
01 不懂得放手的母爱
有一种母亲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独立能力增强,这种母亲并不会选择放手,让孩子尝试自己探索生活。
她们依然会密切关注孩子,甚至将自己的意愿和未完成的愿望强加于孩子,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规划生活。
这样的母亲是典型的未分化的母亲,因为不肯接受与孩子的分离,而一直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这样的亲子关系,与其说是母亲爱孩子,不如说是母亲对孩子的情感依赖。
这种亲子关系时间久了会让孩子因为背负了太多母亲的期待和关爱而感到不堪重负,对二人造成伤害。
要解决这种问题,除了母亲要认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伤害,尝试慢慢放手。孩子也应该明白,自己和母亲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谁能一直对别人的人生负责。
保持适度的距离感,是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02 放任型母亲
跟不懂得放手的母亲相反,有一种母亲对孩子不管不顾,采用了放任的方式,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样的母亲与那种因为不爱孩子而对孩子不管不顾的母亲是有区别的,这种母亲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爱的方式并不被多数孩子接受。
在作者咨询过的案例中,有一位母亲是典型的事业型女性,她努力工作,给了孩子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学校,但没想到换来的是儿子的怨恨。
原因在于这位母亲虽然在物质上给了孩子更好的待遇,但对家庭生活中的缺失,却让孩子也失去了很多。
有时候家长想给的和孩子想要的并不一样,家长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孩子,也许带给孩子的是无尽的失望和伤害。
多数孩子小时候想要的更多是母亲的陪伴和关爱,虽然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很重要,但母亲的培养是任何物质所取代不了的。
03 抱怨型母亲
有些母亲在夫妻关系不好时,会在孩子面前进行抱怨,诉说丈夫的种种不是。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分割”。
母亲和父亲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当二人发生矛盾时,孩子所要承担的压力本身就很大。如果这时母亲一味向孩子灌输父亲有问题的观念,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尤其是很多母亲在与丈夫发生矛盾时,会要求孩子进行选择,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甚至会让孩子慢慢变得冷漠,在情感中失去安全感。
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母亲做出改变,并真诚向孩子道歉,避免孩子陷入夫妻之间的纷争中。抱怨的母亲所呈现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坏”父亲的形象,更有可能让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爱,而变得自卑冷漠。
04 “偏心眼”的妈妈
最近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个母亲生了两个孩子,为了一碗水端平,老大有的老二也一定会有。但是随着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喜好不同,选择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老大想考学费较高的艺术类学校,老二没有这个意向。妈妈就会送老二去费用高的私立高中,以让二人的教育费用差不多。
老大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妈妈给买了房子,并宣布以后老二的房子也会花同样的钱,并不会厚此薄彼。
评论区里很多人给这个母亲点赞,也有人在诉说自己在二胎家庭所遭遇的不同待遇。
在多子女的家庭,有的母亲会或多或少出现“偏心眼”的行为。有些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对孩子必然会带来伤害。
比如有的母亲有性别偏好,有的母亲对聪明的孩子更关心,有的母亲更照顾年龄小的孩子。虽然母亲认为这样做只是在照顾更需要照顾的孩子,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看来,母亲更偏心别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自己,从而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焦虑中。
要解决这种问题,母亲要尽可能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爱的偏差。同时,如果真的要照顾更弱小的孩子,可以跟大的孩子说明情况,让孩子心甘情愿一起来帮忙照顾,既可以避免孩子胡思乱想,又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
另外,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很多“问题”母亲之所以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原因在于母亲的原生家庭问题,导致了母亲的不同性格。所以孩子也应该多去了解母亲的经历,从而理解母亲,共同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七)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到了妈妈的年龄,妈妈依然是妈妈的守护神,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人心弦。
所有的关系中,我们和妈妈的关系,用“血脉相连”都不足以形容,她是唯一一个曾经和我们共享心跳和呼吸的人。没有哪一个妈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愿意把世界上一切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自己的孩子,更有甚者,为孩子献上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女本为弱,为母则刚”、“伟大”、“无私”……的对于母爱的溢美之词。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提起母爱,他们并没有感到温暖与慰藉,更多的是埋怨和忿忿不平,甚至是恨意满满,仿佛母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把伤人的利刃,唯恐避之而不及。
”我这一辈子,好像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讨厌妈妈这件事上了。听到别人说“好想妈妈”,我一点儿都没有感觉。“”大概是因为从妈妈那里获得的爱不够吧,我总是缺乏自信,时常感到恐惧。长大之后,我甚至得了恐惧症。“《原生母爱》一书中,一些接受咨询来访者如此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妈妈,虽然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我却从中感受到母爱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在他们心里,母爱就像一把利刃深深地刺伤了他们,以至于成年之后,他们也不能正常地对待自己、对待自己周围的人,这不明缘由的愤怒、恐惧和绝望,让他们难以自处,影响到他们的人生。
还记得不久之前冲上热搜的江苏常州“女孩情绪崩溃当街用手击打母亲头盔“的视频么,初看题目,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女孩无理取闹,肯定是惯坏了。然而看完了视频,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我改变了我的看法。当然,我并不是说女孩的做法是正确的,任何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对自己的妈妈动手都是不对的。但是她这么做,又何尝不是妈妈逼迫的结果。在这一事件中,母爱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伤害女孩的利刃,最终让她崩溃呢?
让我们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女孩的手机坏了,妈妈答应给女孩买新的。女孩满怀期待的攒钱,终于攒够了4000块钱,妈妈欲拿出2000块钱给女孩买手机,两人来到手机店。可是事到临头,妈妈却因为舅舅说的“旧的修修可以继续用”的电话而反悔了,不愿意给女孩买手机。这首先就伤害了孩子对妈妈的信任。
女孩很生气,就和妈妈吵了起来,两人从店内吵到店外,直到妈妈坐上电动车。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是不想给女孩买手机,可是她骑上电车之后看到有很多人围了过来,此时她也没有立即就走,而是停在那里,任由看热闹的人围观、评论,这样的做法无疑又伤害到了女孩,她开始慌了。整个视频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女孩有多暴力地在殴打母亲,她只是拍打着母亲,一直重复着:“走不走?走不走?……”妈妈并没有反应,而是任由女孩拍打,任由其遭受周围人的恶意评判,女孩终于崩溃了,开始推搡摇晃自己的妈妈,那一句一句的:”走不走?“透露出了她的无助和绝望。
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女孩心里今后会留下什么样的阴影,作为一个妈妈,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试着换位思考,看到最后,心里全是对女孩的心疼。女孩崩溃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妈妈不给自己买手机,而是妈妈把她留在众之矢的,让她置于被点评、被谴责、被羞辱的中央,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她非常地恐慌和绝望,希望妈妈能带她逃离审判现场,而妈妈却无动于衷,对她的恐慌和绝望视而不见。我不知道此时的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可能是想借助众人的恶言和审判,狠狠地惩罚自己的孩子,所以她选择了冷漠和回避。岂不知,这其实对孩子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很可能让她从此对爱这件事也产生持久的怀疑。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即使妈妈对自己的反应无动于衷,女孩也没有离开妈妈,独自逃离这个让她感觉羞耻之地。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即使对妈妈很生气,但是女孩心里还是依赖妈妈、爱着妈妈的。她要带妈妈一起逃走,不想让妈妈难堪。由此我不由想到经常说的一句话:对孩子而言,我们是他们的全部世界。即使父母用不当的言行伤害了孩子,在孩子的内心依然是依赖和爱着父母、认为自己和父母是一体的。
女孩对妈妈的这种感情,在《原生母爱》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定义:抵抗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即使会受伤、会哀怨、会心痛,却不肯离开父母。除此之外,还有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作者给出一张测试表格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依恋类型。
回顾我们和妈妈的关系,我们的关系如此接近,以至于我们和母爱之间的分化界限很模糊——很多妈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放手,让孩子去过自己的人生,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放手。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唯母命是从”的妈宝男、被迫承载妈妈期待和梦想的“听话”的孩子……这都让母爱成为孩子的枷锁和羁绊,给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更可怕的是,大家对此并不自知,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有利于对方的最好的选择。
有的妈妈愿意为子女倾尽所有,但是孩子因为这份爱的枷锁寸步难行;有的妈妈无视孩子的所有需求,所以孩子因为这份爱的缺失心墙高筑;有的妈妈将孩子当做夫妻关系的筹码,孩子就沦为了这段关系的牺牲品;有的妈妈对子女有选择、有区别地爱,但是被偏爱的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却一样地感觉受到伤害……《原生母爱》并没有进行“因为她是妈妈,所以你要体谅她”这样无力的说教,而是从根源上来剖析这四类妈妈的心理成因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并给出了可操作的方法,来探索治愈心灵创伤的方法,找到和妈妈相处的恰当方式,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从而帮助陷在这样的创伤中不能自拔的人治愈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带着上天的祝福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可是我们依然不能够避免被伤害。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里的童年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童年,更是原生母爱带给我们的影响。《原生母爱》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跟母亲的关系,从而从母亲的角度来理解母亲、认识母爱。
有了孩子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什么样的妈妈才能算是一个好妈妈。《原生母爱》让我重新认识了母爱,也明白了如何做,才能不让我的爱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刃。
最后,但愿天下所有的母爱,都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八)
已经成年的你,还会不会深陷与母亲的纠缠中?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起自己的妈妈,总是一副忧伤的样子。抱怨着妈妈从小只顾着工作,把他锁在家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长大之后,妈妈打电话只提到要寄钱回家,却不关心儿子过得好不好。
这个朋友己步入中年,娶妻生子,然而心中还有一块黑洞,隐藏着母爱的渴望。
身边有多少人,即使已年过四旬,内心依然还有脆弱的一面。
李南玉所著的《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中提到:长大成人,并不意味着成为心智成熟的大人,我们需要掌控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不是为我们提供“要体谅妈妈”的无效说教,而是让我们去找到疗愈自己,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作者给出了三点建议:
只有改变观点,才能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
研究发现,幸福指数高的人,总是寻找生活中的小幸福,也就是说将重心放在如何让自己更开心,更宠爱自己:
比如:
早起喝咖啡让自己更幸福;
下班后买束花更开心;
和孩子一起跳舞更愉快。
只要那些能让你幸福的小事,你都主动去做,不要束缚自己,那么生活就会回馈你更多的精彩。
反观不幸的人,他总会找到生活中不满意的地方,最喜欢的口头语就是“如果不……那就更好了……”。
如果孩子考得好点,那就更开心了;
如果妈妈小时候对我好点,我就会更幸福;
如果今天不下雨,那就更完美了。
总之,不幸的人目光所及,都是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上面讲的那个朋友,他总是把目光放在母亲不足的地方,却放弃了让自己幸福的权力。
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只有转换观点,才能累积更多的幸福,照亮人心的阴暗。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成年之后很容易活在焦虑之中,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以否定的态度对待他们。
成年后的他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还没开始做一件事,就先提前和自己说“我不行”。而事后他们会证明自己真的不行,“预防失望”的心理暗示会带来更多的失望。
为自己设置愿景很重要,想象自己成功的样子,为自己设定一个锚。
所谓锚就是停船工具,让船固定不会随波逐流。而人一旦设定一个锚,就是避免无谓的情绪内耗。不会天天纠结于“我不行”,“我不好”的负面标签。
《原生母爱》中提到:用“我会做……”的追求型语言来代替,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成为积极预言家。
这也是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原理,你会偏向于搜集身边一切的证据证明自己说得对。比如当你说“我会处理好家庭关系”时,你会找到更好的沟通技巧来佐证你的观点,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验。
多用积极的语言来肯定自己,能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选择父母,过去的往事也无法改变。如果可以得到父母彻底地爱和尊重,那自然是可以抚平心里的痛。如果没有办法,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比如那个把孩子锁在家里去工作的母亲,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个“为了家庭不辞劳苦”的妈妈;
比如“什么事情都要管”的妈妈,我们可以说她是“责任心强”的妈妈;
当一个人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家人时,他才能主动地去维系家庭的关系,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反过来,当家人看到你的善意,也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反馈。
《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作者李南玉是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在30年来进行了3万多次咨询,这本书作者通过各种过往案例,向我们呈现了身受原生家庭所困的人,如何走出低谷。
我们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与外界相处的方式,影响着未来的婚姻。
只有我们与原生家庭,与外界达成和解,我们才不会处于情绪内耗的状态,从而找到内心的力量,享受人生。
不让情绪堵在身体里,是对自己最好的爱。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九)
前段时间一个女儿当街情绪失控,动手捶打母亲的视频全网刷屏。视频里,人群中围着一对母女,女儿坐在母亲电动车后座,披头散发,疯狂地对骑车的母亲推搡,怒吼“走不走,走不走。”而母亲依然停在那里不动,任大众数落女儿。
据网友说,女儿想换个新手机,自己攒了4000,妈妈本来同意赞助2000,可是听说旧手机可以修修再用,临时反悔了,并把女儿的4000块钱也收为己有。然后妈妈把车停了人多的地方,想让舆论给不同意的女儿施压,最后,极度委屈的女儿面对众人的指点,崩溃得情绪失控……
这真是一件令人愤怒又心痛的事情。我无法去评断这对母女孰对孰错,只是扪心自问:如果我是这位母亲,该如何化解女儿的失望?如果我是女儿,就该如何自处?
都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可是,对很多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那里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而妈妈之所以表现得不像妈妈,一定有其苦楚。我们作为子女,只有理解了妈妈的苦楚,才能化解自身的伤痛,并从伤痛中彻底走出。
著名家庭心理咨询专家——李南玉教授从系统的家庭治疗理论出发,向我们揭示了深入理解妈妈的正确方法。在《原生母爱》一书中,李南玉教授给我们解析了四类妈妈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并给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法。这不仅让我们重新理解妈妈和母爱,并且重拾内心深藏的美好,与妈妈和解,开启人生新篇章。
小宁特别恨自己的妈妈,觉得妈妈没尽到做妻子、做妈妈的责任,连一顿饭都不给家人做。所以发誓不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于是婚后她包揽了所有家务,精心安排家庭生活,还游刃有余的参加名种社会活动,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然而,儿子的一句话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小宁的内心防线:“妈妈嘴上说爱我,但妈妈从来没笑过,我也从来没真切的感受到妈妈给予我的爱!”听到儿子这么说,小宁崩溃了。
小宁不明白,她那么用心的付出,居然换来的是这个。她到外打听,收集教育信息,只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她再忙再累,也从来没有让儿子落下过一顿热饭。一顿热腾腾的饭——可是她终生的期待啊,是她极力渴求却得不到的心头遗憾。
小宁把自己没有得到的母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儿子,然而满满的爱却成了儿子眼中的枷锁。她努力想要摆脱“坏妈妈”的阴影,到头来却了现自己不是儿子眼中的好妈妈。
父母爱孩子只一只本能,没有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些父母会表达爱,而有些父母不懂爱的表达,或者是用错了爱的方式 。
一如那个当街被女儿捶打的妈妈,她爱自己的女儿吗?当然爱。如果不爱,她也不会答应给女儿补差额换新手机。
小宁的妈妈不爱小宁吗?如果小宁没有体会过妈妈的爱,怎么会一边恨着妈妈,一边又离不开妈妈呢?
那么,如何走出母爱带来的创伤?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好了。
01. 重新认识妈妈,理解妈妈的不容易
那天晚上,小宁像往常一样在客厅陪爸爸聊天,而妈妈孤零零的坐在沙发的另一端发呆。那一刻,小宁突然觉得妈妈很孤独.
那一夜,母女俩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小宁才知道,妈妈从小被父母忽视,唯一耀眼的就是学业成绩,而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女孩都早早辍学供哥哥弟弟读书。妈妈只能拼命学习,借助读书逃出原生家庭。与爸爸结婚后,因“做家务就会被社会淘汰”的思维定势,妈妈在生下自己不久,毅然返回职场……
也正是对妈妈的不满与愤怒,家人们在无形中孤立了妈妈,妈妈成了家庭的边缘人。没人肯倾听妈妈的话,更不用说去理解妈妈的心境。妈妈带着“坏人”的烙印,被家里人排挤了数十年。
一番深谈后,小宁慢慢理解妈妈:妈妈心里依然是那个追求自身价值的小女孩,全然不是一个懂得照顾孩子,关爱家人的成年人。
那一刻,小宁真切的感觉到了妈妈的不容易。她告诉自己,妈妈之所以不会表达爱,是因为妈妈没有感受到爱。但是妈妈真的不爱自己吗?
02. 发现内心深藏的美好,与妈妈和解
“小时候,妈妈偶尔会给我和妹妹讲睡前故事。有一次妈妈讲的故事栩栩如生,我和妹妹怎么听也听不够,就缠着妈妈再给我讲一遍,最后实在是太困睡着了。”当回忆起与妈妈也有过的温馨记忆时,小宁嘴角扬,她突然意识到:妈妈是爱自己的。
当小宁逐渐放下心中对妈妈的愤怒情绪,深藏在内心与妈妈相处的美好慢慢呈现。妈妈是爱自己的,这时的小宁释怀了。她不再纠结过去种种遭遇,也不再执著追究为什么。
小宁原谅了妈妈,也放过了自己。她告诉自己:只须看见过往,而不必与过往纠缠。
03. 爱也需要分化,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分化是孩子通过与父母,或身边有较大影响力的人进行交流,逐步形成自我意思,并且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是个体在与他 人的关系中同进体验“亲密”和“独立”的能力。
极度亲密和极度独立都是未分化的表现,自我分化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纠缠”“绝交”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都以孩子需要外公外婆为借口,跟父母住在一起 ,现在想想,其实是作为大人的我,自己不肯离开父母。”
小宁终于下定决心,要实现与父母真正的分离。而且她也意识到,照顾爸爸不只是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是妈妈的责任,而自己更应该多关注的是自己的小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正确的面对过去的经历,走出原生母爱的阴影,发自内心的会改变自己,终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正如李南玉教授在《原生母爱》中说的一句话:
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独特而又强大的人。
借此与君共勉!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十)
母爱是伟大的,是每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接受到的爱。这无私的母爱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给予我们温暖,有的爱也是带刺的。
有的母亲为了孩子,放弃了所有,换来的却是孩子的疏离;有的母亲无视一切,只无私地做好自己的付出,却不被家人理解;有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有选择有区别,却不知同时给了被偏爱和被忽略的孩子同样的伤害。
为何最爱我们的母亲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我们最深,她们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她们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吗?
在韩国家庭咨询大师李南玉的《原生母爱》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作者李南玉是德国奥登堡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从事家庭心理咨询,负责协调和解决家庭矛盾。她将她从业30年的咨询经验,汇集在原生母爱》一书,为我们讲解了母爱为何会伤人,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伤害。
01 遇见内心的母亲
每一个人都是被母亲带到这个世界的,因此母亲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亲的爱是无私和伟大的,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伟大和无私,有时候也会给孩子造成深深而不自知的伤害。
我们常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时候我们都不太懂彼此的需要,因此才有了许多的误会和不解。
只有找到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大家才能更自在、更轻松。
母亲有时候之所以表现得不像母亲,一定是有难言之隐的。作为孩子的我们,需要理解母亲的苦楚,才能化解自身的痛苦,从伤害中彻底走出来。
在我们的心中还住着一位母亲,她是我们的期待和向往,也是化解伤害的桥梁。遇见内心的母亲,是开始和解的第一步。
02 四大类型的母亲
找到了内心的母亲画像,遇见、拥抱内心的母亲之后,我们需要对常见的母亲的类型做一个了解。
和解的第二步是重新理解母亲和母爱,同时也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母亲有一个了解和认识。
母亲的第一种类型是需要学会放手的母亲。这一类型的母亲拥有一个典型的特质,就是会安排好孩子的一切,控制欲特别强,想让孩子严格遵循她的安排来生活。
爱有时候抓得太紧就是一种伤害。
第二种类型是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父亲”的母亲。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太长,大多数时候是既当母亲又当父亲。她们对父亲有很大的怨言,会通过行为或语言向孩子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这也成为孩子痛苦的来源。
会让孩子背负太多,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是累赘,是因为自己的存在导致父母的关系不好。这一类型的母亲,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停止抱怨,和自己和解。
第三种类型是不管不顾、不会爱的母亲。她们不懂爱的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于是对孩子不管不顾,让孩子们感受不到母爱,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她们是孩子口中的坏母亲,就如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的母亲一样,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导致最后苏明玉和家里关系的破裂。苏妈妈不是不懂爱,她只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而已。因为她的母亲就是这么对她的。
这让她觉得对女儿的爱就应该这样表达。这一类型的母亲,需要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要和孩子共情,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爱。
最后一种类型是区别对待孩子的母亲。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男轻女或者对家里某个孩子特别偏爱的母亲。前面提到的苏妈妈也是这样的类型,她对苏明玉大哥的支持,对她二哥的偏爱,唯独对苏明玉严苛。
男孩子在她们家永远是被宠爱的一方,而懂事的苏明玉只能一步一步地退让,最后离家出走和家里断绝关系。
不是苏妈妈想这样,也不是苏明玉太过倔强,在她们的家庭环境下,就形成了这样的状态。
这一类型的母亲,要适当地放下自己的偏爱,多给一些关注给被忽视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受到母爱,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其他人一样多。
03 拥抱母亲,从创伤中获得新生
母爱给予我们的是陪伴、成长、关怀和有格的形成。无论自己有怎样的遭遇,想获得新生,就需要从创伤中表现出来,拥抱和原谅母亲,找到彼此舒适地相处方式。
创伤是一个人的事,治愈却是一个家庭的事。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慢慢地从伤痛中走出来。
理解家人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找到心中理想的母亲的样子,学会倾听内心真实的想法。
和自己和解、和家人和解、和母亲和解。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可以告诉母亲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以及你的需求。
打开彼此的内心,让我们都向前一步,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学会慢慢转变内心的想法,转化为积极的心态,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突破口,找到化解忧伤的方法。
如果你不能被童年治愈,那就用童年的伤痛治愈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要始终相信过去的内在小孩和未来的自己一直与现在的自己同在,它们给予现在的自己能量,让你有勇气面对过去和未来的一切。
母亲是我们最亲密的人,那些曾经的伤痛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种磨难,既然已经经历了,就不要让其伤害更多。
放下过去,找到更积极乐观的自己,找到疗愈自己的方式,找到和母亲更好相处的方式。
试着重新看待母亲,重新看待那些无私的爱,化解心中的忧伤和痛苦。让这些忧伤和痛苦成为促进我们关系更进一点的养料。
希望我们都可以与母亲重新拥抱,与人生握手言和,做一个幸福的人。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十一)
《原生母爱》里有这样一段咨询案例:
有一位妈妈来找作咨询,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太不成熟,总是夸张地讲述不满。
这位母亲说:”我爱我儿子,我实在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对我们不满。“
通过作者几次心理咨询和分析,原因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这位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无依无靠,没有得到家人的爱,因此她不知道该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如何呵护和关心孩子。
虽然母亲是女性天生的一种本能,但如果一个女性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养育,就必须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养育知识来添补曾经的缺憾。
因此,治愈自己的创伤,并开启一种不同于你和你母亲的方式来与你自己的孩子相处,才是一位母亲新的打开方式。
那么,女性朋友们,你们清楚自己得到过什么样的养育?是否具备养育知识?是否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母亲呢?
现在带大家做个小测试。
回忆一下,母亲是如何回应我们的基本需求,她传达的是接纳还是抗拒,找到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方式以及感受。
这些都是我们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的组成部分,这些共同信息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母亲的心里,你永远都是她的小公主,她总是看着你眼睛发亮,无论你有多么差劲,她总能表达出宽容和接纳。
她总是特别懂你,了解你,尊重你,极少控制你的行为。她很重视你,总是优先考虑你,让你觉得自己很重要。
你总能舒服地拥抱她,或者躺在她的怀里,尽情地撒娇卖萌。
以上内容便是优秀母亲应该传达给我们的,这便是测试自己有没有获得足够好的养育标准。
如果你的答案与之相反,说明你还不足拥有自信、主动性、适应力、信任、合理赋权、自尊,以及具备挑战母亲这个职务所需的许多特质。
作为一位十三岁孩子的母亲,如果在生育前能够给自己一个测试,也许会更清楚自己的问题,也避免育儿路上的那些弯路,那该多好啊!我猜测有更多的女性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我们不免感叹,女性该有多难!
我们从少女走向成年,我们教育中没有一门教授母亲技能的课程。
成年后的我们,掉进爱情的蜜罐里畅享的美好的未来,喜悦中迎来了新生命。从此,我们便被称为母亲。
社会赋予女性母亲职位的同时,便携带着奉献与牺牲。他们好像已经默认,女性天职就是母亲,女性就该具备母亲的技能。这对于多数的女性来说是惶恐的。
一位母亲因为担忧孩子的学业问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走进咨询室谈及孩子时情绪崩溃,陈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每天都是想孩子的事情,焦虑万分。我们能理解一位母亲的爱吗?
一位单亲母亲诉苦,怀胎十月,一个人辛苦地拉扯大孩子,总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孩子,便努力拼命地赚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所有的心血都是为了孩子,然而,上高中后的孩子一点也没让自己省心,同样焦虑万分。我们能理解一位母亲的爱吗?
一位新手母亲说:自从有了孩子,我们做妈妈的,根本不需要睡觉,全靠一口仙气吊着。
社会能赋予女性母亲的光辉,亦能将母亲从神坛拉下地狱。
那些不良母亲形象被口诛笔伐,那些母亲溺爱成了万恶之源,那些全职母亲成了寄生虫。大量的文章甚至书籍质疑母爱。
事实上,母亲不需要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每一份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母爱都是值得尊重的,也不该被指责和质疑。母亲是最该被关注的群体,而不是一个被审判者。
是的,的确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适合养育的工作。母亲是一份职业,这份职业需要技能。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她们作为母亲的职业技能的提升。
李玫瑾老师曾提出,所有社会问题归结到了人的问题上,而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我们全社会应该形成一个共识,人是决定国家实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因素,养育人是国家的大事。每个人的出生都会出现完全无能、无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别人的抚养。谁来抚养呢?毋庸置疑母亲最合适,希望国家立法给母亲三年的抚养期。
李老师作为一位女性,更能体会到母亲这个群体的不易,目前,也只有李老师敢于为母亲发声、为社会发声。
母亲需要更多的社会帮助,更需要国家立法给予更多养育保障,同时,也希望大力推广家庭教育,让更多数的女性得以提升和滋养。
我们不难发现,一位母亲没法完全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但是很不幸,女性在这件事上往往没有选择权。
养育不是母亲的专权,而是母亲比任何人都适合。母亲是生命之树,是家庭和孩子情感生活的轴心,所以,母亲需要不断地精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的母亲。
还记得,那个名叫洛洛的女孩吗?现实版的樊胜美。遇到一位不称职的母亲,一位吸血鬼的父亲,才造成那个不幸女孩的结局。
比这更严重的例子太多了。而这背后真正的原因,便是人的问题,如果人的素养不上去,它的危害是什么?可想而知。
所以,孩子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母亲的问题,父亲同样很重要,这是家庭教育问题。养育不仅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国家的大事。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十二)
女性主义独白剧《听见她说》第二期《许愿》,讲述的是原生家庭中沉重的母爱。杨紫饰演的小雨生活在单亲家庭,她的妈妈把全部的爱与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但也因为母亲窒息的母爱,小雨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爱的能力。
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一直很多,无法否认我们总是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在东方家庭中,我们与母亲的距离一直都特别近,会受到母亲的更多影响。
不同的母亲造就了不同的家庭,《原生母爱》这本书中介绍了四种类型的母亲,以及这四种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创伤,还给出了可以实操的解决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李南玉,是家庭咨询大师,也是公认的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曾经留学德国,并在德国作为家庭心理咨询专家,负责家庭矛盾的协调与解决工作。2004年回到韩国以后,积极宣传家庭治疗以及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的重要性,并推广了“家庭心理学”的治疗过程。
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根据自己的咨询经验帮助大家重新审视创伤的意义,找到治愈心灵创伤的方法,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也许让父母作出改变会有难度,所幸你还能治愈自己的人生。
四种类型的妈妈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四种会给孩子带来创伤的妈妈:
第1类是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人生于世,首先建立关系的就是妈妈。但分离在我们出生之时就已经存在了,而且会跟随我们一生,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年幼的时候不懂得如何与父母分离,这情有可原,当一个人长大后仍然无法与父母分离,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未分化的妈妈通常认为孩子不应该违背自己,经常会出现类似“我这么辛苦,孩子必须得理解我”这样的想法。更严重的是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有些妈妈依旧无法放手,平日里会随时干涉孩子的生活。这种状况都是因为妈妈无法接受孩子与自己分离这个事实。
作为孩子需要直面问题,克服困难。在认清问题后努力接纳自己,重新整理失衡的关系。然后脱离妈妈,实现健康的分化,才能使自己与妈妈的关系重回正轨。而作为妈妈,需要做好自己的选择,过好自己的人生,才能成为最坚强最有力量的妈妈。
第2类是在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在家庭关系中,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离不开妈妈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妈妈对父子关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当妈妈对丈夫有怨言,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会不断地向孩子抱怨丈夫,倾吐对丈夫的不满,这样一来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开始怨恨爸爸,并且渐渐疏远爸爸。
这让我想到了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她的父母离婚以后她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她的妈妈提起她的爸爸的时候很少有正面评价,后来因为学习还阻止她与自己父亲见面,最后她因为压力过大,抑郁到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英子没有疏远她的爸爸,但是父母关系不好也影响到了她。
在家庭里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需要接受情感上未分化的自己,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自己对现在的家庭和孩子造成的影响,从而阻止家庭的不幸代代相传。
妈妈们需要尝试着从现在开始放开孩子的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并且真心地向孩子道歉。作为孩子则应该重新去理解父母深藏的情感,与折磨自己的伤痛握手言和。当儿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爸爸的形象开始改变,然后才能一点点地逐渐找回对于爸爸的感情,也会渐渐地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这种改变会对今后跟配偶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3类是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书中提到一位咨询者对自己的妈妈恨之入骨,因为她的妈妈终日奔波于各种学术会议和研究活动,忙得不可开交,即使年龄大了还是会每天出门,根本不顾家。她一直认为父亲没有得到过妈妈的照顾,自己需要承担起照顾爸爸的责任。
处于日复一日奔波忙碌中的她却因为儿子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的笑容,不知道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这句话崩溃了。这位咨询者努力地想要摆脱掉妈妈的阴影,到头来却十分遗憾地发现,自己并不是儿子眼中的好妈妈,这让她备受打击。
其实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会一直潜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而且有可能会伴随终生。这位咨询者为了不让孩子像自己一样不幸福,往往会竭尽全力把最好的爱都给孩子。如果人们在一段关系中用力过度,反而会让这段关系变得不舒服。
这位咨询者的母亲所处的家庭环境让她成为智商高,情感匮乏,不会爱、也不懂爱的母亲。咨询者在了解了自己母亲的成长经历后,尝试着去接纳和包容自己的妈妈。这也让她发现了妈妈的孤独,在自己成长的家庭中,妈妈是彻底的边缘人,没有人肯倾听她,也没有人试着去了解过她。她也终于认识到照顾爸爸并不只是自己的责任。
第4类是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生活在子女众多的家庭中,妈妈的区别对待是最令人受伤的。父母往往会在众多孩子中选择,最弱小的存在,或者对自己最依赖的存在,去倾注自己所有的爱和感情。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区别对待的严重危害性,往往是孩子很受伤,但妈妈并没有区别对待孩子的任何记忆。
对于一种行为的定义并不是由发出行为的人决定的,而是由接受行为的人来决定的,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受到过父母的伤害,那么父母一定是在无意中伤害过孩子。那些来自父母的伤害,会紧紧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而这些伤害得不到解决的话,会在孩子的内心越堆越多,如果有一天爆发出来了,就会导致家庭的悲剧。
父母这种有区别的爱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爱,反而会给所有孩子带去伤害。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会产生被伤害的感觉,而被父母过度偏爱的孩子,无法实现与父母的真正分化。两个孩子同样受到了伤害。
父母疼爱孩子往往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但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必须体现公平原则。一个人只有将平等的概念内化于心,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在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然后找准自己的生活重心,重视自己的想法。运用积极的话语,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预期。积极的话语往往存在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就像是积极的预言,然后这些积极的预言在心中扎根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
何为家庭心理治疗
对于原生母爱导致的家庭问题,作者一般采用系统性的家庭心理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的第1步是重建家庭。这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因为很多时候咨询者会因为父母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有意地逃避父母,并且拒绝接近父母。
在治疗中与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最有成效的方法。在无法进行直接对话的情况下,虚拟对话也是一个替代的好方法。通过有效的家庭心理治疗孩子,最终会改变对父母的原有印象。
家庭心理治疗的第2步,通过妈妈的故事,厘清妈妈出现负面情感的原因,克服内心的困难,实现自我治愈。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孩子无须以父母的话语、表情和反应言听计从。只有意识到人生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顺利地摆脱不幸的恶性循环。
战胜痛苦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父母,找到父母痛苦的根源,尝试从另外一种视角去看待父母的痛苦。要明白父母的痛苦不是我的痛苦,才能逐渐地从父母的痛苦中分离出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始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人生的坚韧力量。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十三)
去年,网上传出一则消息,一个女孩子因妈妈管教太严,以给妈妈按摩为借口勒死了妈妈,
让人痛心的是,这位妈妈是个单亲妈妈,活着是重心全在女儿身上。
与这个事情相反的是,去年江夏一个男孩子,因被妈妈扇了一巴掌,立刻翻墙跳楼自杀,这几年类似的事件网上有很多。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子应该是最亲近的人,可为何世间大多数母子却如仇人一样,有人却虽没有做出过激行为,提起母亲却怨声载道,有人甚至同母亲形同陌路。
韩国心理学家李南玉在《原生母爱》这本书中写道,孩子与母亲关系的对立源于对母亲原生家庭的不了解,只要了解了母亲善意背后的苦楚,就可治愈自己,重建和谐的母子关系。
李南玉是公认的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曾在德国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专家,后来回到韩国继续咨询,有30多年的家庭咨询经验。
本书从东方家庭的角度,解析了四类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最后也给出了可执行的解决办法,既可以让父母做出改变,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治愈。
1,常见的四种母子依恋关系
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以后,母亲的内心都希望跟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但是由于母亲的认知不同,加上现实环境的影响,导致母亲与孩子没有建立好关系,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心理学家根据母亲和孩子的互动,将母子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抵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四种依恋关系导致了四种不同的人格。
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指,妈妈对孩子需求无条件满足,并且处理得非常妥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自己就是“重要的人”“被爱的人”等自我认知,从而形成自信、自尊、勇往直前的安全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关系是指,妈妈在小时候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对任何人都不抱有期待,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没人爱自己”“世上没有值得信任的关系”的认知,从而养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抵抗型依恋是指,母亲对孩子的需求有时满足,有时不满足,导致孩子认为“他人对我的关系时有时无”的感觉,从而产生患得患失的性格,形成抵抗型依恋人格。
混乱型依恋是指,母亲对婴儿时期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婴儿时期遭受了暴力和虐待导致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一生受心理阴影的折磨,养成混乱型依恋人格。
从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妈妈的行为引起,但妈妈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是她们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所以,要想修复这些关系,做妈妈的首先要做出改变。
2,四类需要改变的妈妈
那么,妈妈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作者在书中也写了四类。
第一类是,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妈妈,这类妈妈要学会放手;这类妈妈大家很熟悉,就是执迷于过度控制孩子,是孩子对妈妈过度忠诚,妈宝男就是这样形成的。
妈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关爱很少,长大后不会处理关系,最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类妈妈要学会的是放手。
第二类是,又当妈妈又当爸爸的妈妈,这类妈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父母关系不是很好,父亲非常不负责任,妈妈只好一人充当了父母两个角色,让父亲这个角色形同虚设。
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旦缺席,会让孩子缺乏独立。并且,有些男人虽然不是好丈夫,但还是一个还父亲。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类妈妈原生家庭中父亲缺席,或者家庭关系不好,导致她的内心十分自卑,结婚后也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老公,最后把焦点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
这类妈妈要改进的是,疗愈好自己的内心创伤,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不管老公如何,就要让孩子与老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免不幸代代相传。
第三类是,不怎么会爱的妈妈,这类妈妈要学着去关心孩子,哪怕孩子已经长大。
这类妈妈就是那些事业型妈妈,很少在家做家务,心思全在事业和外面的交际上,导致孩子很少得到她的关怀,这类妈妈只要对孩子对些关心就好,哪怕孩子现在已经长大,弥补也还来得及。
最后一类是,偏心的妈妈,这类妈妈要学着公平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类妈妈也比较常见,家里有几个孩子,有的对小的娇惯些,有的对儿子宠溺些,也有的对女儿娇惯些,不管哪种情况,对孩子不公平,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创伤。
这来妈妈一旦觉察到对孩子的不公平,就算孩子已经长大,也可以好好跟孩子谈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弥补曾经对她的不公。
3,如何疗愈童年的创伤
关于疗愈的方式,书中讲了很多,也很具体,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亮点:“建立家庭”和“意义转换法”。
建立家庭不是要你跟人结婚建立新的家庭,而是在治疗师的帮助下,重新演绎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你看到自己的伤痛。
具体做法是:写下你的家庭族谱,跟治疗师交代家人之间的关系,找合适的人扮演你的家人,然后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对扮演者说出来,不管是什么情绪,都可以之间说出来。
大家可能以为这是演戏,不会有什么效果,实际情况是,你内心积压很久的情绪终于有了出口,并且扮演你家人的人也会为你讲出你不知道的情况,不如,妈妈不是不爱你,而是妈妈的内心也有创伤。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实在演戏,没啥效果,但是我曾经在一个心理治疗工作室经历过这个场景,并且还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最后对受床上的人的确有帮助。
很多其他的书中也写过这种疗愈办法,海灵格称这种方法为家族排列,很多人经历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这种家庭重建。
意义转换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很多负面的任务和心情转换为积极的状态,让我们重拾信心和希望。
比如,从小妈妈没时间照顾你,你为此很失望,但你可以这样想,也许上帝认为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所以给你派了一个不会照顾你的妈妈。
其实,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会发现,因为妈妈小时候疏于照顾,导致你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喝坏,意义转换法的核心就是,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你的心情就会随之改变。
4,结语
妈妈,本是世界上最亲近我们的人,遗憾的是,有些妈妈的成长经历很坎坷,来不及抚平心中的伤痛便做了妈妈,于是在无意中做出了伤害孩子的行为。
而我们在没有成为父母之前,无法理解母亲的伤痛,所以会跟妈妈产生一些误会,最终导致母子关系失和、甚至将悲剧继续传到下一代。
这本《原生母爱》,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妈妈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懂得如何治愈自己,让悲剧不再代代相传。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十四)
热播剧《女心理师》,自播出以来口碑褒贬不一。有网友说它脱离现实,想象太美好,也有网友说,在剧中人物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犹记得当年看原著小说时给我内心带来的震撼。跟随故事中的人物,我似乎也完成了对自己内心的抚慰与理解。
尤娜的父母关系不和闹离婚,父母自以为可以伪装成和谐的假象。可惜,孩子是天生敏感地观察着,尤娜不惜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奢望父母能够陪她更久一些。直到母亲发现尤娜自我虐待,才惊觉自己的孩子需要帮助。
蒋静的母亲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实则对蒋静带来的只有压迫与控制。长期生活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蒋静无力反抗,患上了暴食症,陷入了暴饮暴食和自我催吐的恶性循环,身心都遭受巨大的伤害。
中国式父母,往往在不经意间用语言、行为伤害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这其中,又数母亲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杀伤力最大,以至于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依然带着这些原生家庭的伤害组建了新家庭,并在新家庭里延续了伤害。
最近在看的这本书,是韩国家庭咨询领域最高的权威者李南玉老师的《原生母爱》。作者根据自己30多年做家庭心理治疗的经验,认为一个人能够处理好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能疗愈自身的内在伤害,重获新生。
书中,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咨询过程中的案例与经验,抽丝剥茧带着读者走进案例之中,去追溯伤害的源头,找到自身的内在力量,拥抱人生新的可能。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原生母爱?原生母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怎样才能与母亲和解,活出精彩的自我人生?
1、什么是原生母爱?
所谓原生母爱,指的是母亲把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带到了新的家庭中。
因此,每个家庭都带有独特的母爱底色。
对母亲来说,那些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心理伤害都潜伏在心灵深处,在组建家庭后,遇到同样的场景或事件,这些潜藏的模式便会显现出来,给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埋下安全隐患。
比如,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在母亲的逼迫下不得已承担了对家庭、对弟弟的责任。母亲无视樊胜美的辛苦与付出,多次咄咄逼人,眼里只有儿子根本没有女儿。
2、原生母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哪些?
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间与之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一人。孩子天生对爱与安全感的需求,就来源于与母亲之间关系的建立。
约翰·鲍比教授提出了依恋理论,认为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是人类的本能活动。
婴儿用啼哭的方式发出信号,以母亲对他的反应接收信号,并因此建立了依恋模式,即安全型依恋人格、焦虑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抵抗型依恋人格、混乱型人格)。
作者根据母亲对孩子的反应,总结了四类母亲,分别是: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这种类型的妈妈没有完成与孩子的健康分化。错误地认为,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不能违背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子女的成功是自己的成功。
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生活中,这种类型的妈妈很常见,她们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对丈夫的不满与埋怨,使得孩子被迫接受了妈妈的情感,从而在心理上对父亲疏离,更有甚者会对父亲产生怨恨。
孩子接受了妈妈发泄的情感,觉得自己如果不和妈妈站在一起,不理解妈妈,自己就是不对的。
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会在我面前抱怨奶奶是如何不好,怎么对待她,爸爸又不帮他,只听奶奶的话……小时候的自己,真的在母亲的情感影响下,一度认为爸爸是坏人,妈妈是需要我保护的这种观念。
好在,妈妈后来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不应该把她对爸爸的情感强加在我身上,才让我对爸爸的印象有所改观。
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这种类型的妈妈,在原生家庭中有过被忽视、无法证明自己价值的经历,在组建自己的家庭后,依然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关注自己上,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向孩子表达爱。
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在多子女家庭中,这类母亲可能会选择孩子中最弱小或者自己最依赖的孩子,把这个孩子当成自己倾注关爱的对象,同时也承担自己情感的发泄。在心理学中,这个被选中的孩子被称为家庭的牺牲品。
比如,孩子中的老大,经常被教育成“要懂事听话,照顾好弟弟妹妹”“凡事要让着弟弟妹妹,在外面要保护弟弟妹妹”等。可是,作为老大的这个孩子,他的需求往往是被父母忽视的,父母会觉得他是老大,他这么做是应该的。
3、怎样才能与母亲和解,活出精彩的自我人生?
既然母亲对一个人的幸福有如此深远地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和母亲和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可以实操的方法,画“家族谱系图”追根溯源理解原生家庭模式是如何代际相传的。同时,根据“家族谱系图”运用“建立家庭”疗法,去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是一个人学习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关系的第一场所。母亲,是我们与之建立关系的第一人。
当我们在现在的关系中遇到问题或者挑战时,不妨去回顾自己儿时的依恋关系,去寻找那些被隐藏的原生家庭模式,在溯源中找到问题的根源,真正地从根本上完成对心灵伤害的修复。
理解母亲,是化解心灵伤害的第一步。终结母亲身上的原生家庭模式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才是走向幸福生活的关键。
正如作者在书的最后送给读者的一句话:“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独特而又强大的人。”
请永远相信自己,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奔赴未来美好的人生。
《原生母爱》读后感(篇十五)
每当说起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大家总会谈起《欢乐颂》中的樊胜美。
她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贫困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稳住了脚跟,却一次次被家人拖累和伤害。
樊胜美的故事,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后,变成了代际创伤的典型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真实案例里,主人公的经历往往不会这么极端,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却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原生家庭中与每个人纠葛最深的,就是母亲了。
可以说,一个人一切不顺心的根源,都与母亲有关。
韩国家庭咨询师李南玉在《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中,列举了四种常见的妈妈类型,并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解决办法。
壹心理对我们跟母亲的关系,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不可否认,我们东方人与母亲的距离,一直都太近了。近到难以分化,只得被迫承载母亲的期待、控制、指责、投射甚至师抛弃。
而这一切,在西方家庭理念传入后,显得越发难以和解。”
母亲温暖的怀抱,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起点,只是如此伟大的母爱中,也存在着爱之觞。
浙江温州发生过一件事:
两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在学校里是最好的朋友,她们很珍惜这段友谊,想让父母参与见证。
父母答应了女孩们的请求,答应一起拜访对方家。
在约定的那天,父母们却因为一些事情,临时取消了这个活动。
之后两个女孩爬上了四楼的雨篷,手拉着手准备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将两位女孩成功救下,但这件事背后所暴露出来的创伤,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注意的。
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小女孩小题大做,心理脆弱。
但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这件事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在这件事情之前,她们或许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望和无助,内心早已伤痕累累。
而这些伤害的背后,都站着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母亲。
李南玉在《原生母爱》中列举出来的四种母亲,存在于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从里面找到自己或母亲的影子。
第一种: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妈妈;
第二种:将夫妻矛盾转移到孩子身上的妈妈;
第三种:撒手对儿女不管不问的妈妈;
第四种:不能公平对待儿女的妈妈。
这上面的每一种母爱,都会带来不同的创伤,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痛苦,在成年之后无法应对亲密关系。
《原生母爱》的作者李南玉在从业的30多年中,进行了3万多次家庭方面的咨询,她在书中跟读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前来咨询,他苦恼于跟妻子的关系,他说:“妻子一点都不认可我。我这一辈子都在不停的努力,只是为了能够让妻子满意。”
他的妻子总是看不到他的努力,不停的要求他做的更多更好。
在妻子的记忆里,她从未得到过父母的帮助和关爱,也无法给与丈夫需要的关怀。
如果想要缓和他们的夫妻关系,除了要让丈夫降低自己渴望被认可的程度,还需要打开妻子冰封已久的心扉。
李南玉在咨询了一段时间之后,向妻子指出了她的问题:
“您看起来无比坚强,
然而走进您的内心,我看到了孤独和痛苦。
继续深入,我又看到了您对妈妈的愤怒。”
妻子听到这段话后,泪流满面。
母爱充满了付出、奉献和牺牲,它又是如何伤人的呢?
那些学不会放手的妈妈,会在孩子结婚之后依旧对他们进行监控,要求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怀抱。
说到这里,许多深受“妈宝男”困扰的女性,一定胸中意难平,有一肚子苦水准备往出倒。
在周迅和黄磊主演的热播剧《小敏家》中,刘小敏的妹妹刘小婕在一婚的时候,就碰到了只会玩游戏的“妈宝男”佟兵,最后实在过不下去,惨淡收场。
不过,“妈宝”不是男人的专属,许多女人在结婚之后,依然没有断奶,许多决定都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支撑。
“妈宝”们的出现,是因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实现分化,根源在父母那里。
李南玉指出:
“未分化的父母认为,子女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因此他们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于子女。还有的父母将自己想要证明的事情强加到子女身上。”
未分化的关系是家庭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当它被引爆只是,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在妈妈的呵护下长大成人,无论受到了来自父母多大的伤害,也无法切断跟父母之间的血脉和深情。
母爱或许不够完美,或许存有裂缝,但其中的爱意可以疗愈一切,也可以修复一切。
重新书写“母爱的故事”
《爱很美味》中有一段台词:
“如果我们身上的缺点,都代表着内心的某种黑暗。那么当你从一个人的缺点中,看到优点时,你就会像在黑暗中看到一道光,然后不由自主地朝着光亮的方向走去。”
母爱总有裂痕,那也是光照进的地方,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可以疗愈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
有一种疗愈家庭关系的方法,叫作“建立家庭”治疗法。
这种方法源于“心理剧”和“家庭雕塑”治疗法,意在重新塑造新的家庭结构。
首先,回顾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人生经历,绘制“家庭族谱图”,把困难和问题暴露出来。
之后,通过家庭成员或角色扮演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创伤的安慰和治愈。
最后,根据自己的愿望,重新构建家庭成员之家的关系,并持续保持这种状态。
这种疗愈方法需要大概3个小时左右,见效快,但是需要尽量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使用“意义转换法”改变现在的处境。
“意义转换法”,就是从积极的角度,去观察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李南玉说:
“人首先需要被最亲近的家人理解,并且在得到家人积极的评价后,才能产生自尊、自信。与此同时,拥有自尊的人,才有可能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家人,才能够以积极的行动去维系良好家庭关系。”
在改变一段关系之前,我们可以试着先将自己的意识转化,让它变得充满阳光和温暖。
比如,一位丈夫埋怨自己的妻子“总是看上去没精打采”。
如果他将视角转变为“妻子需要好好休息一下,给她些时间和自由吧”,两个人的关系和处境就会发生转化。
越是亲密的人之间,越容易放纵自己的缺点,暴露不曾在外人面前展现的坏习惯。
如果你的身边恰巧有这样一个人,先不要着急指责,先拿出纸笔和手机,把对方的行为记录下来。
这样做,可以留给自己整理情绪的时间,也给对方留了改变的余地。
修复关系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自己变了,周围的情况就随之改变了。
李南玉在《原生母爱》的最后,献给了所有的人一句话:
“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独特而又强大的人。”
愿每一个人乘着爱之帆,乘风破浪,尽情拥有和享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