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0 22:35:14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10 22:35:14   小编:

《科学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意义。作者认为科学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追寻真理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科学的价值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呼吁人们对科学保持敬畏之心,同时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推动人类进步。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做了详细的摘录,收获还是有不少的。不过从第十一章开始,我读的就有点慒。翻译怎么说呢,跟内容一样废脑子。不是说不好,但【整个句式都是这样一种风格的,即英文式的。】——从这句话中能明白吗?虽然用的中文,但完全是英文的定语从句。不过除此之外,都还不错。

读完后突然有深深的感叹,这些东西似乎有点太阳春白雪了,感觉大家不需要知道这些,也在比我更好的生活着。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

新书开箱: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_哔哩哔哩_bilibili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第一版的中文版首次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最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部优秀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哲学的最新发展。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查尔莫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讨论的这么一个问题:如何界定科学与非科学?更直白一点就是,科学的特征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当然是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科学是可证伪的。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由于不承担被证伪的风险,因此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但这个标准有时与我们的通常概念相抵触:某种占星术预测你的裤子下周三会被划破,这显然是可证伪的。那我们能否宣称占星术是一种科学理论,尽管不那么完善?如果把标准从“可证伪”提高到“可证伪且未被证伪”,那么又会引发如下的问题:日心说和万有引力理论都曾被踢出了科学的范畴。 在哥白尼的年代,日心说实实在在地被观测事实所证伪了:火星和金星的观测尺寸变化不是哥白尼理论中的6-8倍,恒星位置也没有发现哥白尼理论推导出来的视差。但日心说因为其数学上的简洁性被坚持了下来,直到观测手段改进的那一天。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玻尔的原子理论,都曾经被当时的观察事实所证伪,也都被坚持下来并得到了发展。 而卢恩斯在《科学的意义》中还提到了证伪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用以“证伪”的事实或者实验结果并不单纯,它们本身就包含了理论,即“理论负载的”。月球上的环形山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球形论,但环形山是通过望远镜看到的,这个“事实”建立在你对望远镜光学原理的信任上。有时候“证伪”的过程其实是理论之间的竞争。 所以,波普尔的方法并不是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这个问题值得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讨论:库恩的范式说、拉卡托斯的纲领说、贝叶斯方法的评价,都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努力。当然,可能还是费耶阿本德的答案最为实在:他反对这样一种主张,即存在一种普遍的、非历史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所包含的那些标准,是所有“科学”都应当达到的。 尽管如此,作者最后还是主张科学始终有一定的特征,而且与“证伪”的思路相反,科学的特性和本质恰恰在于确证,“科学是可错的这种意义并不会改变这样的事实:对定律和理论的确证可以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以至于它们不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我想,这与作者关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是一致的,即科学是对真理的近似,而非仅仅一种可被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主张。后者通常被称为工具论。 (以下是我的理解)在工具论者看来,科学理论都是用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工具,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运行模型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模型本都是对天体运行的一种解释和模拟,亚里士多德模型在预测天体运行方面甚至更加准确一点。 而对于实在论者,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到爱因斯坦,是我们追逐最终真理的台阶,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熟?没错,作者的一本书就叫做《科学家的原子与贤者之石》(The Scientist's Atom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四)

除开略显琐碎的文风和繁复的史实(当然,不可否认查尔默斯选取的科学史事例都挺恰当),其实本书的线索还是很清楚的。

导言从已经深入人心的“科学是可靠的、权威的”的观点入手,进而立即引出,对这个似乎不应该受到怀疑的观点的怀疑,即“科学作为知识形式的一种凭什么是可靠的?”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常识性的回答:科学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受个人主观情况的影响。可以说,本书之后的内容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该回答会受到严格的审视和批评。

如导言所述,有一种人们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其蕴含的意味似乎在说,事实是客观可靠的,推导也是可观可靠的,所以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大厦自然也是客观可靠的。

为了对其进一步做详细分析,查尔默斯把这种立场又拆分为了三个核心部分:

①事实是细心和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

②事实先于理论并且独立于理论。

③事实为科学知识构建了一个牢固和可靠的基础。

对于①的反驳是,无论是作为知觉经验还是观察命题的事实,都不是仅仅由视网膜上的映像决定(①认为所看到的事物是由被观看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观察者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是会获得同样的知觉经验)。事实上,知觉经验还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而观察命题也并不是由感官刺激直接决定的,需要以知识为先决条件。

既然事实需要以所谓前置知识和概念框架为条件才可以得到准确的理解,所以②所认为的事实和理论的顺序也是错误的。并不是事实先于理论,而是理论先于事实。

而综合上述反驳,③也显然有问题。既然知觉经验受知识的影响,那么因为不同人的知识储存往往不同,对于一个人看到的观察事实,对于另一个人很可能就不是如此。此外,既然观察命题是依赖于理论的,那么如果理论是可错的,可观察事实自然也就丧失了所谓可靠性。而显然,理论总是可错的。

在常识科学观看来,观察是被动的和个人的。但不管是日常生活和科学生活,我们都可以从大量为了获得更准确知觉经验行动中看到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所以观察显然是主动的。而既然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例行的和客观的检查程序,来对所谓主观的、私人的观察进行检验,那么,观察又显然是公共的。

至此,“可观察事实是客观的和可错的”的观点算是得到了论证。因为就其能被公众用直接的程序检验而言,它是客观的;就其可能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被推翻而言,它是可错的。

为什么在科学中实验是必要的?科学研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事实,而且需要是相关的事实,而判断是否相关的标准是由现有的科学背景知识决定的。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可以将其他无关的事实排除出“实验室”,仅留下我们所意图研究的事物及其过程。所以可以说,以实验结果形式出现的事实构成了科学的基础。

在这里,查尔默斯还对一种广泛流传的“关于实验与理论的恶性循环”的观点作了分析。简而言之,如果为了用某种实验来检验该实验本身依托的理论,似乎就陷入了一种循环之中。但这种循环是可以避免的。首先,我们可以做到确保预先假定的理论与正在接受检验的理论不是同一个理论。其次,查尔默斯更进一步地提出,实验结果是由世界的作用决定的,而不是由关于世界的理论观点决定的。简单来说,实验结果是由世界而非理论决定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