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摘抄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31 00:40:41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31 00:40:41   小编:

本文介绍了《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实例和案例,详细阐述了高维度思考的概念和方法,并指导读者如何运用高维度思考法解决问题,提高决策能力。本书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一

下午做高维度的思考法,他也是跟之前是大概是同一个系列的,所以看起来我还是会跳到原来还是会思考,所以说速度没那么快,然后呢,他刚开局就致敬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谈到了一个无知的管理,是他的第一部分讲的是,知,无知,还有未知,它的一个结构跟之间的关系,然后后面又讲到了一个解决困境,在封闭体系的时候,在开放体系中如何解决困境中的矛盾,看起来还是挺有趣的,然后呢,后面又讲到了我对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个叫蚂蚁思维跟蝈蝈思维的一个变化,简单讲就是说蚂蚁思维,它是一种比较偏保守类的,它是以守为主的,而蝈蝈的思维是那个改革派的,它是以攻为主的,而且蚂蚁思维是处在一个二维的维度,蝈蝈思维是处在一个三维的维度,就是说他讲的是如果你在管理中如何更好的去思考。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二

所谓概念,是针对象物“简而言之是什么”的简单说明,要做到高度抽象的表现。因此,概念不应该是很多人凑在一起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少数人,最好是一个人思考得出的。

像“概念”这样高度抽象的智慧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多个意见的折衷方案。

概念这个东西,做决策的有关人员越多,就越容易像嫁接一样,形成不伦不类的折衷方案,最终只会造出凡庸的东西。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三

尼采 “事实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解释。” 怎样才能把曾经学过的知识unlearn(舍却所学),是创新所必需的。 总结上述思路的三个差异即为:“重视解决问题”的蚂蚁“重视存量”,并且在“封闭体系”内以“固定维度”进行思考;蝈蝈则“重视流量”,在“开放体系”内“自由增减维度”。 对于企业个体和个人而言,知识和信息从“积攒”变成了“使用”。 在变化极少的环境里,“因循守旧”进行思考,大多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存量型的思维是有利的。而在变化激烈的世界里,“过去的知识”的价值会相对降低,如此一来,需要在各方面把知识和信息当作流量的场合就会增多(“新鲜的蔬菜”不可能统一贮存整个冬天的量)。 同时,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一切依靠的“存量型”的蚂蚁,在决策时最重视的也是“先例和实绩”。与之相对,蝈蝈会毫不抗拒地抛弃先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认为“有用的东西要彻底活用,但陈旧的东西就没必要固守了”,纯粹忠实于未来、理想和上位目的,做出理智的决策。

“知识的重置”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掌握的知识一旦固化,就会成为偏见而起反作用。这种“偏见”的代表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事物观,这既可以称为“自我偏见”,也可以称为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画线思考”的“自我封闭体系”。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四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局限,遇到无法摆脱的困境,从而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同时陷入低谷,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可怕境地,对生活丧失信息,对工作失去热情,似乎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变得极其不友好,几近崩溃。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高维度思考法》,仿佛在无边的黑夜看到了远处的灯塔,慢慢走出了自己生活的困境。

严格地说,这本书更像是生活、工作(职场)指南。作者细谷功,最初就职于世界级的咨询公司,之后成为世界500强的高级顾问,对公司管理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的副标题“职场问题解决篇”,直接明了地写出了本书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作者想给读者传递以下信息:对各种事物,都应该以更高的视点去认识和思考。即需要“元思维”,其原因有三:首先,元思维能带来有助于我们成长的“洞察力”;其次,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成见或思维定式;嗯再次,凭借前面的洞察力和开拓视野,可以帮我们形成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使我们摆脱固有观念和狭隘视野,不受毫无意义的常识、习惯和先例的束缚,开启自由探索的大道。书中除了理论阐述,更多的是各项思维练习,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使我们逐渐培养思维的高度,修炼自己的“元思维”。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只有平白如话的分析,思维训练的例子也非常贴近生活现实,完美地将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着感情的危机,工作也陷入了瓶颈,似乎一切突然都开始和我做对。我在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教语文课,日复一日平平淡淡的工作,似乎已经能看到自己退休的情景。我一次次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工作?但一直没有答案,日子一如从前。直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明白了,教育事业作为庞大的实体,在所有系统均已成熟的基础上,其思考模式本就是“蚂蚁”的思考模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是教育事业的推进更有序,更有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不能改变这些,但从此不再困惑。我改变不了整个教育,难道就不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吗?于是,我把元思维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热情的参与到教学中,既学到了知识,也增长了智慧。我的生活问题,也在阅读本书之后,有了新的规划……

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生活如此,工作也如此。

感谢《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五

我个人一直有一个非常质朴的观点: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在的位置并不以他个人意志为很大的决定因素,当然个人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是和时代以及世界的格局比起来,其作用可谓微乎其微了。

这本书是讲思维方法,从格局大小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小而具体了,不指望它改变人生,单单是读书的过程却十分有趣。

首先讲点大的吧, 在我读过的不多的日本人所写的作品中,时常可以感到他们到自己民族性的反思,因为日本人是如何如何,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如何如何这样的句子在不同类型作品中高频出,覆盖了文学作品和职场工具书,但是我国的书里,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这点仔细想来颇值得玩味, 日本人之所以成为了今天这样的日本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了今天这样的中国人,可能和此不无关系。

再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感触。一开始书中讲到已知未知的时候,脑子里迅速的窜过了一些概念:

已知的已知,是日常工作;已知的未知,是项目性工作;未知的未知,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在做的是扩大已知的区域,而又同时对未知保持敬畏。 和不断扩大舒适区一样,工作中如果能扩大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到知道不知道,再回到知道知道,那也是价值不断增加的过程。然而这样的循环是不是回到了应该保持好奇心并善待自己的好奇心这里?

写到这里想起作者说,我们人类一代代的生育繁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重置”以保证我们能一直对未知的部分有兴趣,然而在今年看过的另一本书里其实有一种看起来和这个观点有点抵触的观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承载自己祖辈的基因一次次的承载而不是改变,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沙漏,漏走了时光,什么也没留下。 放在一起来看,做人可真难啊。

在整本书快要看完的时候,我总结出了一些看起来在“升维”的方法比如:

事实的无知很容易被发现,我们的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释的无知并不容易自知,如果不说出来就会因为解释的无知而造成沟通障碍,因为这里解释是对世界的认知。这部分的问题在工作中最常见,也就是所谓的沟通成本与管理成本

维度的无知,首先是有范围的无知。也即对事物的认知携带一定变量,基于一定条件。 而无知者却把变量认知成了不变量, 这种无知者的盲目,很有可能是因为对于变量的恐惧。

哈哈,有没有发现,说到底,一切归于了人本身的多样性和对变化的恐惧?而作者所比喻的蝈蝈也好,蚂蚁也好,其实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变量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的最后,作者谈了如何升维,比如一直问why, 比如用互相穷尽的方法来增加思考轴,但是我在此刻却有了一个跳脱:看完整本书,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在一个“蚂蚁”的层面去揣测“蝈蝈”的世界?而穷尽蚂蚁的一生也最多能做一个别的蚂蚁眼中的蝈蝈,而不是,真正的蝈蝈?

这才是最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地方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六

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思维的误区、盲区,这正是造成很多人一生都在做着低水平无用功的原因。

《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中,作者细谷功用生动的例子和专业的术语向我们理清思维上的误区。看完这本书,我总结出了平常人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看看这些误区,你都踩雷了吗?如果有,看完后,请及时转变这些思维。

1.追求成为“ 发现问题型 ”人物

人各有区别,擅长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不善于发现问题,反之亦然,你需要做的,是自觉认识到自己原本在哪些部分上占优势,然后发展这部分优势。

举个例子,老板让你整理某个地区的年度销售报表,相比于那些直接做好完成任务的,那些多对自己提出问题的人更能找到问题所在,“老板了解这个地区是为什么?”“明年加大该地区的发展?”“这个地区发展是否不甚乐观?”由这些发散性问题去找到问题的关键,多一手准备,就对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在讨论时有更多的话语权,老板更容易记住你。

2.不要拘囿于模板

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任何事情时,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形成自己一套体系,在这套体系中,有我们对这个对象的基础认知、解决基础问题的模板,依照这套模板享受着解决问题的简便,我们乐此不疲。

学习中,我们有应对某一科的干货,工作中、我们有做报表、表格的模板……但是,囿于模板,我们往往会丧失了创新意识,失去了应对这个多变的时代的能力,面对新问题时,失去了创新思维的活力,完成的任务质量更低水平。

3追求知识存量形成封闭体系 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知道的越多越好,掌握的知识面越广越能适应职场的发展。”殊不知,我们的知识存量是永远比不上人工智能的。

有时候知识也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原因,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包含两个问题:列举出便利店卖的东西,越多越好。另一个是:列举出便利店没有卖的东西,同样越多越好。你会发现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你有这方面的只是存量,而第二个呢,会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你需要在脑海中做排除法。

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从另外的方面去思考。知识不应该被当做存量,而应该盘活成为流量。

看完这本书后,刷新了我原有的认知,打破了我固定的思维,值得推荐。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很有特色,而且必将是一本毁誉参半、有争议的书。为什么会这样呢,之所以有誉是因为作者提出的理论很有水平,之所以有毁是因为作者犯了一个大错误,作者只顾着从自己思考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没有去关注客户即读者的需求。

先说毁的方面,从本质上来讲作家写一本书就是在开发一样产品,这件产品到底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客户认不认可,买不买账,有没有贴合客户实际情况,帮助客户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产品经理,要以洞察和把握客户需求为第一要务,要理解和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如果不去理性分析读者的实际情况,丝毫不考虑读者的诉求,这样的书无论理论有多高妙,阐述有多精彩绝伦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也就是说不管客户死活的书是买不出去的。而这本书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基本上不顾读者死活,全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讲哲学,而后半部分主要讲企业经营和管理,因为讲哲学,所以相对于管理和经营免不了会烧脑深奥,而讲管理和经营又显然少了哲学的高深和厚重,所以显得琐碎,这样的内容安排就对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读者既能驾驭得了哲学,又能够欣赏得了管理,所以做这本书的读者会很辛苦,做这本书的忠实读者会相当辛苦,读者做不到怎么办?答案只能是用脚投票了,或者束之高阁,或者弃之不顾。

再说誉的方面,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哲学达人,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理论思考,能够从“知的哲学”这个层面去驾驭一个传统管理对创新遏制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基因》等很多创新创业的书籍都探讨过,尽管这些书也颇具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中肯有效的办法和举措,但是还没有人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或者说更为本质的视角说清楚这些办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和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刻逻辑。而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从人的认知科学、知识的逻辑本身第一次清楚明白且符合逻辑的做出了解释。

作者提出人的知识其实除了我们能够轻易想到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还有更为广袤的未知的未知,已知的本质是问题清楚且答案也明白,已知的未知的本质是问题清楚但答案还有待于揭晓,而未知的未知的本质是问题和答案都不清楚。对于企业来讲,按传统的思维去改进和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在已知的未知这个范畴内打转,不管企业再怎么努力,都不会出现突破性颠覆性的效果,因为你的问题是已知的,你的优化只是在现有问题框架下解决问题,当所有企业都处于这种格局并做这个层次努力之时,你凭什么取得压倒性优势?而要想取得压倒性优势,就需要从未知的未知里找机会,重新定义你的问题,重新定义你的市场、客户、服务和产品,正因为是大家都未知,你才有机会去取得先机,打破行业传统的规则、定义和格局,开启新的局面。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要能够从解决问题的模式中跳出来,纵身一跃到发现问题的领地里边,以重新定义一个行业的视角回看你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高维度思考法。可能作者的解释体系也有缺陷,还存有思维的暗斑,远未完美,但是至少是距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综上所述,这本书毁在内容组合很怪异,但是恰恰也誉在他的怪异的组合。相信很多读者读到开头就不想往下读了,但是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所以还是建议大家能够挑战一下自己,相信会有回报。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八

找过工作的朋友都知道,现如今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它要求你入职就能给公司带来收益,没时间让你去慢慢学习成长。整个社会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这也就表明社会和企业看重的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一直深以为然。但从近段被中美贸易战波及的中兴公司,它的核心芯片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这件事可以发现,不管何时,创新永远是一种珍贵的能力。

于是,我找到《高维度思考力》这本书来看。因为这本书的精髓就在于教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强化自身的思考力,提升创新能力。

《高维度思考力》的作者是细谷功,日本著名的商务顾问和作家。曾就职于东芝、安永咨询等名企。他通过自身多年的职场观察发现,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仅仅是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不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相对来说,现在更需要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整本书读起来有点晦涩难懂,有种读学术论文的感觉。

接下来,我和大家简单分享下这本书里一些干货。

无知也有优势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知识越多越好,无知是不好的表现。但是作者却认为,其实有时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性的从已知的知识里寻求答案。但很多时候,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如果固守之前的知识与经验,你很可能会错过眼前的机遇,或者很难脱颖而出。

比如,在商业活动中,服务顾客这一块,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优化已有的服务点,并不能完全留住客户,因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跳出已有的服务,转而去需找新的服务点,也就是顾客自己都未发现的潜在需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一众同类型的公司脱颖而出,因为我们做到了差异化。

创业公司需要的人才

关于事业方面,在公司创业初期,公司需要的是蝈蝈型的人才,也就是能使用知识、专注于发现未知的未知的、可以打破思维的桎梏的人。而不是蚂蚁型的人才,即墨守成规的人。

创业初期,一家小公司想要在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的众多公司中杀出重围,必须要找到市场的空白点,也就是未知的领域,不然不管是拼产品、价格等,创业公司都难以和财大气粗的公司抗衡。

但在公司开始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稳步发展时,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蚂蚁型人才,很多蝈蝈型人才也会逐渐蜕变为蚂蚁型人才。

如果这时候蝈蝈型人才不能顺应现状发生改变,那么很可能会陷入“连续创业”的尴尬境地。因为蚂蚁的存量思维在安定的时候会优于蝈蝈思维。蝈蝈思维只有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才能展现出其优势。

风口上的猪

小米董事长雷军经过多年终于发现风口上的任何项目都更容易成功。而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发现,任何一个赚钱项目,赚钱多的人多数都是先行者。就好比近几年盛行的听书APP,初创者就是突破原有的思维,另辟奇径,找到现代人想读书,却没时间读书这个空白的点,才能在众多信息传达工具中构建一片红海。而成为风口上的猪最核心的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关键又在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我们才会找到新的研究点,才会有全新的产品问世,才有机会成为风口上的猪,躺着赚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维度思考法》不仅仅只是简单教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更多的时告诉我们如何去打破思维的墙,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九

要不要来点创新?新产品选个什么方向?怎么突破一下自我?类似的问题想必你我都曾遇到过。可是思考来思考去,总感觉想法在原地兜圈圈,很难有所突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把具体问题放在一边,先来升级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可是,思维方式怎么升级呢?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不过,有一本书就用蚂蚁和蝈蝈最类比,详细又具体地阐述了如何提高思考的维度。这本书的名字也很直白,就叫做《高维度思考法》。

《高维度思考法》的作者名叫细谷功。他是一名日本商务顾问,曾在安永咨询公司负责制定产品开发战略和业务改革计划。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业务改革,本质上都是创新与突破。因此,一本关于升级思维方式的书,出自这样一位在工作中常常需要发现未知与不足的职场人士之手,就增添了不少信任感。

《高维度思考法》最大的特点是用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做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升维至“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思维和“发现问题”思维有何不同?

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到:夏天辛勤劳动储存了粮食的蚂蚁,到了冬天就可以享用积蓄,而夏天游手好闲的蝈蝈,就只能在冬天挨饿。细谷功把蚂蚁和蝈蝈分别作为“解决问题”思维和“发现问题”思维的代表。擅长“解决问题”的蚂蚁思维特点是把知识当做存量看待、思考范围处于封闭体系中,只能进行“二维”思考。而重视“发现问题”的蝈蝈则认为知识是流量,可以在用过后扔掉,并且蝈蝈并没有把思维划线,对所有事物均一视同仁,蝈蝈也善于“跳起来”,用垂直的“三维”来思考问题。

因此,蚂蚁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更擅长利用以往的知识,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而蝈蝈由于能够“跳起来”和不划线,而更善于发现未知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如何升级为“发现问题”思维

科技发展到今天,许多机械性的问题可以交给电脑解决,知识的检索和获取也更为容易。因此,勤勤恳恳却缺乏创造性的蚂蚁不再是人才的代表,越来越多的公司与机构更重视擅长创新与发现的员工。那么,我们如何将自己的思维升级成“发现问题”思维呢?细谷功给出了三种方法,分别是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通过思考的“轴”升维、通过“上位目的”升维。

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

所谓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就是在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中,通过高度抽象它们本质,从而发现共通之处,并用来解决问题。书中提到,美国线上DVD租赁公司Netflix的创始人,就是从健身房的月卡中得到灵感,从而创造了租赁DVD的包月制度,并大获成功。只要我们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并善于联想,就为用“抽象化、类推”升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思考的“轴”升维

书中指出,思考的“轴”就是思考的方向性。比如考虑“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这个问题时,就可以以“尺寸”为“轴”,依照“尺寸”轴,把不能放进便利店的东西列举出来。我们可以给问题的某个方面抽象出一个角度,以角度为轴,进行天马行空般地发散性思考。

通过“上位目的”升维

“上位目的”就是顺着问题的上游回溯,也就是多思考“Why”。书中谈到,如何确定“老咖啡店”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只有一个,就是连锁咖啡店。但从“顾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个角度思考,就可以获得许多答案。比如,顾客去老咖啡店是为了打发时间,那么同样可以起到打发时间作用的智能手机,也可以视为老咖啡店的竞争对手。通过这种方式意义明确竞争对手后,开一家不可复制的老咖啡店便不再遥不可及。

把自己的思维升级成2.0版本,对个人而言,跳出以往思维的禁锢后,可以看到自己不知晓的区域,而那里将是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对公司而言,可以发现空白市场,提前抢占先机。总之,高维度思维能打开一扇看见未知的大门,而未知的背后,意味着机遇。 .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十

刚出来工作那会儿,我的工作就是业务员,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跟超市的采购打交道,说白了就是卖入我公司的产品。刚开始为了要完成销售指标,我就要天天去开发新客户,一般情况下,只要公司的支持与超市的理念相符合(比如说我们可以投入大量陈列费用),那合作的事就基本算是敲定了。

只有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个超市,我去跟采购谈了多次都谈不拢。于是向我老板求救,我老板问我是什么问题,我说是价格问题,采购认为我们供价过高,无法合作,除非可以降价,可是降价的话我们利润就没有了,加送配送的费用,这场交易简直就是白瞎;可是不降价又没办法合作,因为那也算是一个大客户。

我老板思考了一会儿,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我还是坚持价格问题。

我老板说:“不是。客户想要的只是我们可以提供的服务,还要最主要的销售增长,如果我们可以让他明白这些我们可以做到,那他就会跟我们合作了。”

我豁然开朗,就又去找了采购,换了一种方式,我跟他说了我们以往的一些合作案例,并提供了部分超市与我们合作前后的数据对比,还跟他说到附近的几个超市都在跟我们合作多时,他一味地低价策略也并未能够持久。当时采购考虑了一下之后说愿意给我们三个月尝试一下。

细谷功说:“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只想着解决价格问题,所以一直纠结于价格,颇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味。而我老板就“跳”了出来看待这件事并发现了问题所在。今天就来说一说细谷功的这本书《高维度思考法》。

《高维度思考法》封面

《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正是细谷功,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刚开始任职于东芝,后进入安永咨询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定、执行和定义。现任职于企业管理咨询界的佼佼者——QUNIE公司,是一名商务顾问。另著有《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

《高维度思考法》一书细谷功用了伊索寓言故事,用蚂蚁来比喻“解决问题型”的思考方式,用蝈蝈来比喻“发现问题型”的思考方式。 作者告诉我们,擅长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擅长发现问题,因此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就成了关键,主要就是要拥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作者跟我们介绍了思维转换的三个重点内容:

书中继续用了蚂蚁和蝈蝈来举例,重视储蓄的蚂蚁就是存量思维,及时行乐的蝈蝈就是流量思维。“存量”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流量”则可以理解成原来的知识或经验用完后生成新的知识,那就丢掉也没有关系。

说回我自身开头的那个例子,我就是运用着过去的“存量”思维去开发新客户,很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毕竟一个经验不能用一辈子啊!相反的,我老板就是“流量”思维,即使他在那个行业深耕多年,但还是会把经验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哪怕这个新知识只用这一次、以后再用不上也没有关系 。

我老板对于我的疑问,没有区分来思考,都是一视同仁,这一点是《高维度思考法》这本书说的“开放体系”,就是不给自己设限,拥有着开放思路。而“封闭体系”则对应着我当时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用主观的意识进行思考。

我老板跳出来看整件事,进行“跳跃”的这个动作,在书中作者称之为“可变维度”,这个来去自如的高度就是这个维度。而我基本上只在一个固定的维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受限。

解决现有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发现未知的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真正地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这才是《高维度思考法》教给我们的核心内容。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十一

蚂蚁在夏天的时候就会开始储存冬天的食物。蝈蝈看到蚂蚁们一直在工作,就开始嘲笑蚂蚁。可是冬天来了,蚂蚁们衣食无忧的躲在洞穴里生活。而蝈蝈们却因为找不到事物而忍饥受冻。

虽然蚂蚁的做法非常值得称赞,可是蝈蝈却仍旧不会变成蚂蚁。因为蝈蝈们喜欢及时行乐。

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却也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作者细谷功在《高纬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中将寓言故事中,蚂蚁和蝈蝈的思维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到,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拥有这两种思维。蚂蚁看似对生活大有益处的思维是否没有缺陷?蝈蝈看似没有忧患的思维是否没有优点呢?

其实每种思维都有它的优劣性,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找到最佳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就跟着作者细谷功学习一下,如何善用两种思维,找到最适合自己也最顺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方法。

蚂蚁思维VS蝈蝈思维

一、积累和流动

蚂蚁喜欢提前储存食物,也就是说,蚂蚁基本上没有穷困的时候。但是问题是,它们存储了很多东西之后,它们只会食用已经具有的东西了。如果有更好的东西,它们是没有机会去尝试的。

也就是说,它们从夏天开始储存食物,等到了冬天,这些食物的味道变得不那么美味了,但是它们只会忍受这些食物,而不会舍弃这些变质的食物而去寻找新的食物。

但是蝈蝈正好相反,因为它们不存储。所以它们会有挨饿受冻的时候。但是它们一旦能够找到食物,是有机会找到非常丰盛的食物的。

所以蚂蚁思维虽然会给人带来稳定,但是却很少有机会遇到更好的机会。但是蝈蝈的思维虽然充满不安定性,但是却有机会遇到更好的机会。

如果是很安定的时代,蚂蚁思维其实是很适用的。也很适合喜欢稳定的人。但是如果是变化很快的时代,那么蚂蚁思维就会带来一种非常不好的结果,那就是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比如说,蚂蚁型思维的人喜欢不断的学习,以备以后不时之需。可是很多技能并不一定能够马上用到,时间久了技能就生疏了,或者技能已经被淘汰了。虽然他们一直非常勤勉,但是最终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技能很少。可是蝈蝈型思维的人,喜欢现学现用,虽然学习时会非常忙乱,但是刚刚学会的技能,它们反而会做的更好。

二、封闭思维和开放思维

蚂蚁一年四季都非常勤奋,因为它们一直信奉一条真理,那就是勤劳者得富足。所以只要不是勤劳者,它们认为就是贫穷者。

在蚂蚁的思维里,有一种框架,也就是它们所信奉的真理。只要不是真理之内的事情,它们就认为是错误的。蚂蚁的思维可以说是封闭式的,所有思考的内容,都在这个框架之中。

但是蝈蝈却不是,它们的思维非常开阔,没有局限。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固定信奉的东西。什么事情都能够接受。思考的角度也更多元化。

比如说,如果公司规定,不允许员工迟到。那么蚂蚁型思维的人就会谨守规定。哪怕他有机会谈成一个客户,他也会放弃这次机会。可是蝈蝈型思维的人就会选择去和客户洽谈。至于会迟到的事情,可以向领导请示,或者找其他机会弥补等等。

三、局部和整体思维

由于蚂蚁思维被局限中框架中,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非常局限。这种局限的思维只适合解决一件具体的事情。但是如果从大局着想,或者谋篇布局的话,蚂蚁思维是做不到的。

但是蝈蝈型思维可以。因为他们可以跳出思维的局限性,纵观全局,看到整个问题。它们可以将事情抽象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然后再去找解决方法。

比如说,去便利店的路途中,路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前方正在施工,请绕行。蚂蚁型思维的人会原路返回,去另一个便利店。但是蝈蝈型思维的人会发现,请绕行,是针对车辆来说的。如果是步行的话,是可以穿越施工地的。

因为蚂蚁型的人只看到了问题的本身,却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全局。

其实无论的蚂蚁型思维还是蝈蝈型思维,都有优势和弊端。只有深入了解这两种思维,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够发挥出思考的更大价值。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十二

一般人走迷宫的时候,都是从入口一步步慢慢摸索向前推进,中间可能会遇到阻碍则要原路返回,遇到锐意进取的或者还会想着打破墙壁,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快更短的路径走出迷宫呢?换一个维度来思考,不要总站在地面,站在墙上来思考找出口基本上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天高地阔任你行了。

在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当中会遇到很多困境如入迷宫之中不知所向,原地打转,迷茫徘徊,如果能提升一下维度来思考或许就会灵光一闪,走出困境。日本作者细谷功所著的《高纬度思考法》旨在教会人们跳出思考边框,创造全新视角,全面强化思考能力的一本书。

细谷功是一名商务顾问,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初任职于东芝,后进入安永咨询公司,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定、执行和定义,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来说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很难发现问题,因为擅长解决问题的人和敏锐发现问题的人,他们两者的思维体系及所在环境不一样。简单打个比方这就如同攻守对比,他们的差异就像矛和盾一样明显。

然而当下的社会快速变迁,以往维持了几百年几十年的组织、体系甚至环境可能在这十几年甚至几年内就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单纯的守自然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攻也并非埋头苦干,高歌猛进,而是站在更高维度的开疆扩土。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高纬度思考法》的整体思维比喻为开头的迷宫,我们的认知有三大边界,首先是“已知的已知”如迷宫上的你能看到的路,其次是“已知的未知”如迷宫路里存在你不知道的路,最后是“未知的未知”如迷宫外的广阔空间。

当我们从未踏出迷宫时,迷宫就是我们的整体思维认知,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人类集中精力建设了文明多彩的人类社会。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面,人们的认知思维通常也是封闭的,如同将事物分类画圈,圈有边界可以集中精力深挖研透,了解事物的本质。每个人可以很熟悉自己能看的到迷宫道路相当于一个小迷宫。圈内的小迷宫被研透之后可以联结,小迷宫与小迷宫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如同树状图般快速扩散,每个圈都可以成为一个节点,通过不停地联结扩展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巨型图画。这种巨型图画更多是呈现在几何平面的维度上,如果你不能站在高处来观察图画,你就会如入迷宫不知方向。

我们通过分类和连接来认识和应用事物。以前社会变化范围小,范围较小、变化不大,差异也不大,我们站在平面上的足以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但现在范围扩大大了,我们需要站得更高才能看清方向不迷路。站得越高,你能看见的迷宫范围就越广;高到一定程度,你的视野范围就会超过迷宫,发现迷宫之外的新领域。

《高纬度思考法》可以在书中还有一个近义词“元思考法”,就是提升视角或思维的思考方法,书中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抽象化类推”“思考的轴”和“why”

“抽象化类推”就是提取事物的共同点和本质,向上层抽象跨越该类事物的边界,然后可以运用到其他事物中去。如工厂中的流水线它具有自动、旋转、重复、高效的特点,这些特点翻越了工业的围墙进入到寿司店里形成了回转寿司。

“思考的轴”就像指南针指引着你的思考方向和范围,当你思考灵光一闪的时候可能只是单个点或者几个点很零散,当你按照思考的轴去考虑时,这些闪光点就会排列整齐甚至会让你看到你以后的点。思考的轴一般有三类,分别是定量、定性和走向。比如你要开一个美妆店,你的产品布置可以按照定量的方式如品牌专柜来摆放,也可以按照定性如五官的对应的产品来分类摆放。

“Why”是一种思维的向上回溯,在现实中呈现的一般都是手段和结果,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帮助你发现目的和原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很多道理的本质是相通的,在现实的世界里登高才能望远,在思维的世界里同样如此。《高维度思考法》就像是思维世界的楼梯,让我们在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会抬头仰望星空,发现问题走出迷宫,放眼更加宽广的世界。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十三

古希腊芝诺有句名言,他说:“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这句话是《高维度思考法》的立论基础,在这本书中,作者细谷功采用了另一种方法阐述。他说人类整个知识体系都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他说,所有人都执着于在已知的领域努力解决已有的问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问题是有限的,人们在解决完有限的问题就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舒适区,因此,人们会被禁锢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之内,而没有能力去发现并定义存在未知领域内的问题。

作者细谷功,196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曾在东芝、安永、凯捷等知名咨询公司供职,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定、执行和定义。多次在企业和大学开展思维能力相关的研修和业务,著有多部与思维能力提升相关的书籍。

《高维度思考法》一书中,细谷功介绍了三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分别是: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之后,介绍了基于这三种类型的两种思维方式,分别是:“解决问题”式思维和“发现问题”式思维。最后,便开始了对思维训练方式方法的说明和剖析。细谷功介绍了三种思维方法,分别是:“类推”升维,“划轴”升维和“目的”升维,作者意在通过这三种方法使我们从“解决问题”式思维上升到“发现问题”式思维。

细谷功定义到:“知”是事实和解释的集合,“知识”是可再利用的“知”。 在此基础上,细谷功将知识分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大家熟悉的小故事来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差异。

火车上教授与农夫相对而坐。

教授说:我出一题你若不知,给我五元;你出一题,我若不知,给你五百元,如何?

农夫同意。教授:月亮距地球多远?农夫摇头递给教授五元钱。

农夫问:上山三条腿下山四条腿,什么动物?教授苦思无解给五百元。

农夫收钱欲睡觉。教授追问:啥动物?农夫递给教授五块遂去睡觉。

在这个故事中,问题“月亮距地球多远”对于教授是“已知的已知”,而对于农夫是“已知的未知”,问题“上山三条腿下山四条腿的动物”对于教授和农夫都是“未知的未知”。已知的已知就是每个人的整个认知结构,这个结构内的每个问题都有正确无误的答案。已知的未知就是你认知范围的外延,属于有问题但没答案的类型,未知的未知就是你认知系统中没有接触过的,你从来没意识到的领域,在这个方面,你连一个恰当的问题都提不出来,就比如,一个对心理学不感兴趣的桥梁工程师要毫无准备地和一位心理学家聊天,那他只能提出一些粗陋浅显的问题,因为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对于他是“未知的未知”范畴。

而这位桥梁工程师在工作时只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桥梁构造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员都是具有卓越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他们都是“解决问题”型人才。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人才:“发现问题”型人才。

这两种人才各有优劣以及各自的适用领域。

“解决问题”型人才具有的特点是知识存量、体系健全、维度稳固。比如苹果现任CEO库克就是这样的人,库里让苹果公司可以持续良性发展,他拥有的是维系并壮大已有成果的能力

“发现问题”型人才具有的特点是知识流量、体系开放、维度可变。比如苹果上任CEO乔布斯,乔布斯缔造了苹果公司,他拥有的是创造和革新的能力。

所以说,维系世界发展的是“解决问题”型人才,推动世界发展的是“发现问题”型人才。

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都是“解决问题”型人才,而“发现问题”型人才则十分稀少。

那么,如何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呢?

将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结,寻找相同点,从而产生融合了两者特性的新事物。比如说“互联网+”,这就是政府层面的类推思想的体现,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对于一个混乱的状态,牵出一条线轴来将这个混沌的场景理顺,并进行归纳和分类。比如,对于明天一天的诸多安排,你可以牵出一条时间线,用来规定何时做何事,也可以牵出一条重要性轴,将事件重要性依次排列,按序完成。你可以牵出最适合你的那条线轴,但最关键的是:这条线轴必须将所有内容串联起来,不能有任何遗漏,这是“划轴”思维的关键。

很多事物展现给我们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层信息,当我们在依据表面信息来试图解决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我们自认为已经付出巨大努力,但是问题却不会得到解决。我们需要做的寻找目的,而不是寻找方法。也就是说多问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不断地问为什么。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因为苹果成熟了,为什么成熟的苹果会落下来,因为苹果梗失去了树木的牵引力,为什么苹果梗失去了树木的牵引力,苹果就会落下来,因为地球对苹果有万有引力作用。正是基于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找寻真正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得到问题最本质的答案。

这三种方法是细谷功总结凝练出来的,这本书中细谷功层层铺垫,先以知识的三种类型作为第一层铺垫,引出关于“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两种思维的第二层铺垫,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地将三种升维方法展现出来。为什么他要这么层层铺垫?首先,这是一个完整的叙述体系,只有将底层基础铺设好好,才能进行上层建构。其次,这是一个艰涩的理论,不从易到难,从简向繁,我们很难理解细谷功到底想说些什么。由此看来,只有这样的叙述顺序,才能让我们了解高维度的思考法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维度思考法是这篇文章介绍的解决问题的高级器具,希望你可以掌握。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十四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著名的小故事《蚂蚁与蝈蝈》。说的是炎热的夏天里,蚂蚁们依然在挥汗如雨的搬运食物,而恬燥的蝈蝈觉得很不理解,这么美好的季节里,为什么不唱唱歌,跳跳舞,尽情娱乐,为什么要急着准备冬天的食物,冬天不是还远着吗?可是,冬天很快到来了,毫无储备的蝈蝈冻得瑟瑟发抖,饿的缩成一团,只得去找蚂蚁借食物救命。蚂蚁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并说了句哲理颇深的话“你为什么不早准备过冬的粮食?不劳动的人是得不到食物的。”

蚂蚁和蝈蝈成了“蓄积财富”和“游手好闲”的两种代表。人们通过这则寓言发现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思路,比如“存量”与“流量”,“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二维”与“三维”等。

日本商务顾问细谷功所著的《高维度思考法》,就是以无知、未知为线索,将“发现问题”的蚂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蝈蝈思维进行对照和比较,完成从知到无知的视角转换。本书理论性极强,对于我来说,有很多的方面是晦涩难懂,理解不透的。但也有很多的东西正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动脑想一想,很多思路转换一下方向,结果将是完全不同的。我理解的本书的精华部分或许太过于肤浅,太片面,没有深度、没有广度,但这毕竟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书开始的第一个小问题,就把自己当头棒喝了一棍。当看到“便利店里不出售的商品”这个题目时,最先映入脑海的全是便利店里出售的商品,本能的想用排除法找出不出售的商品。这明显是在思维之环的最里层转悠,想来自己的思维模式基本就是停在已知的已知层面,至于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甚至连想都没想到。所以作者说,关注“连不知道都不知道”的领域是开拓新知识的第一步。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是受限于这种思维束缚,比如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经常会想到用互联网搜素引擎。其实当我们输入关键词的时候,我们已经被局限在“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内。如果想进入第二个环的外侧,那应该是连关键词也想不出来的。我们的问题一般存在三个领域,即“问题和答案均已知”的领域,“问题已知,答案未知”和“连问题都不知道”的领域。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区别于别人的最伟大最稀缺的品质就是,他知道自己对生命与世界一无所知,并对自己贫乏的知识感到懊恼。而我们很多人经常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含经常沾沾自喜,傲视他人。

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便利店的问题,仅此就能轻易检验出自己的思维之环到底能够扩张多远。看到题目的一瞬间,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手机?钓鱼竿?滑雪板?狗?电?爱?银河系?所有这些,你能想到哪一步?

无知的外环是无限大的,如果我们要获取新知就必须不断的打破第二个环外侧的墙,来获取墙外的知识。而无知一旦变成了知识,就再也不可能回到无知,当然这和长时间不复习的遗忘是有区别的,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转换。

那么,解决问题的蚂蚁人和发现问题的蝈蝈人,都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呢?

实话说,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到处充斥着蚂蚁思维的人,他们一般都是专家级人物,在企业或者公司里占据着领导的职位。他们容易将“过去的成功体验”发挥的淋漓尽致,守着固有的思维,固有的资产、固有的成就,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誉。服从蚁后的命令是蚂蚁们的金科玉律。而蝈蝈思维的人直接被定性为“游手好闲、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梦想家”。身上一直被贴着“恶”的标签,但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在未知的领域里发挥充分的想象,创造出未知的事物。不管在哪个领域里,一些破坏性的革新需要的就是蝈蝈型的人才。

人们经常有一句口头禅“要是我有足够多的时间,我就会去环游世界…..”“要是我中了几千万的彩票,我就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每人分一些……”说这种话肯定是蚂蚁思维的人,他们追逐的目标就是一个被固定了外框的空间,所有的假设在他们看来都是“墙外不现实的话”。所以这些话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而蝈蝈却觉得时间和金钱都是可以控制的事物,时间能够挤出来,金钱可以赚得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的,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品质。但是,他如果一旦知道了自己原先不知道的东西,立刻就不再对该对象感兴趣,“没有长性”是蝈蝈人的最大缺点。

一个企业里,经常见到蚂蚁型的人和蝈蝈型的人构成的人事结构,甚至一个人的性格中往往也同时存在这两者。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自相矛盾,有时候看不惯别人的做法,横条鼻子竖挑眼,总觉的不合自己的心意,但有些时候呢,又对自己的性格、做法厌恶不已。这就像一只居住在二维平面里的蚂蚁,它看不到平面以外的三维空间,他看不惯蝈蝈连自己本职内的事情都做不好,还到处跑去玩的做法。但是有时候呢蚂蚁又对这种自由随性的生活无限向往。可是,自己就是做不到。

而公司里一些年轻的下属,他们的跳跃性思维将高居领导层的蚂蚁人甩出很远,他们不能理解,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要被一些条条框框约束着,把自己像囚犯一样关在小牢笼里,岂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管它结果如何呢。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是被蝈蝈型思维的人掌控,钠结果可能不堪设想。而如果全是靠蚂蚁型的人来支撑社会,必然会目光短浅,时间长了,出现衰退的现象。

这两种人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不要想象着让他们同台演出,互补互助。这就像把盐和糖简单粗暴混合,结果只能是造出毫无用处的废物。所以我们在进行社会分工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性格,区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烹出一锅美味佳肴。

《高维度思考法》虽然深奥难懂,细究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只有跳出思维框架,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事物,才能够逐步完成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的过渡。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如“元视角”“上位概念、下位概念”“轴升维”等,都有待我们像完成父母对子女的世代交替一样,自然而然的对无知进行重置。生命的开始就是从零开始学习,这是神赋予我们的使命。

高维度思考法读后感篇十五

文:ICE

网络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异。怎么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呢?让我们走进《高纬度思考法》,看看作者细谷功是怎样阐述的。

细谷功,196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曾在东芝、安永、凯捷等知名咨询公司供职。主要负责产品研发、销售等领域的策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拟定、组织结构的规划及IT改革咨询。著作《锻炼地头力》、《具体与抽象》、《Analogy思考》、《Why型思考改变工作》、《无理的构造》等多部与提升思维能力相关的书籍。

《高纬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是作者又一新作。书中阐明的观点之一是总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思考力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有什么关联呢?和知识的重建又有什么关联呢?

我把书中的知识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一、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定义是什么。是常识还是事实呢?无知,未知,已知是怎么区分的。

二、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发现不了问题。作者通过用蝈蝈和蚂蚁来举例分析。

三、如何重建知识。知识的重新和什么有关系,重新知识需要做哪些准备。

作者细谷功在《高纬度思考法》中指出“知,事实和解释的集合体;知识,可再利用的知。”

知识是事实和解释的集合体,那什么是事实和解释呢?事实是死的,解释却是活的。简单的理解,辩论赛上,正反两方辩论时,正反两方各持有的观点是事实,而解释却是灵活多样的。解释即有助于把一件事情阐述清楚,说服别人。事实是零维度,解释却可以是多维度。

解释有两个步骤,即为“分”和“连”。把知识根据特征等拆分开来,再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点连在一块,便于理解。

细谷功认为,分开再连接的集合体就是知。知识是静态的,思考却是动态的。细谷功把知分为了三个领域,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不好理解的是已知的未知,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就是已知的未知。这也是为何人要动脑筋才能获得新知。这个新知是已存在的,需要开发出来。

解决问题就是在已知的未知区域内探索。简单理解就是还未启动的,存在的知识。发现问题是在未知的未知区域。这个是比较锻炼人思维能力的。也是细谷功希望我们能区别对待的。

已知的已知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已知的未知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未知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开端。

解决问题是在固定的框架内最优化,而发现问题是在白纸上重新定义框架。这也是为什么细谷功认为,解决问题的人发现不了问题的原因。一个是框架思维,一个是创新思维。框架思维固然好,但是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就像现在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因人而异,只要懂得大致结构,至于内容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填充。

发现问题是开放的体系,解决问题却是封闭的体系。细谷功通过蚂蚁和蝈蝈来举例分析,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区别。蚂蚁代表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类,蝈蝈代表的是发现问题的一类。蚂蚁的思维代表的二维,蝈蝈代表的是三维。到底是提倡蚂蚁的思维还是蝈蝈的思维呢?

细谷功是持的中立态度,在特定的环境下,二维占优势,也可能是三维占优势。视情况而定,不能一个思维到底。有时候需要转换思维。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知识放在不同的语境内,理解和表达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重建知识。可以这样理解,一场牌局下来,需要重新洗牌,而这些牌的张数不变,还是54张,但是不同的组合,出场的顺序就不一样。知识也是一样的,知识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而放在不同的语境和问题中,当然也会不一样。

细谷功在《高纬度思考法》中指出,蚂蚁思维和蝈蝈思维是二分法而不是二选一。蚂蚁的思维是中老年人的代表,蝈蝈的思维是成年人的代表。蝈蝈的思维很显然会灵活一些,而蚂蚁的思维显然会稳重一点。

知识的重建和思维的重建也是相通的。重建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不要被知识的框架所限制,有时候跳出来,或许会有别样的收获。跳出解决问题的怪圈,发现问题,提供思考力,获取新知识。

细谷功在《高纬度思考法》一书中,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是不要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除了二维思考,还可以进行三维思考,同理,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需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运用不同的思维思考。打破思维的局限,重获新知识。不再局限解决问题,也可以发现问题。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蝈蝈,写写生活小故事,书评,讲书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来我的小屋做客,我们一起成长,用文字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