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湾》是一篇温暖人心的文章,它描述了一个普通而又特别的地方——三里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和人情味,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阅读本文,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三里湾读后感(一)
《三里湾》是赵树理于1952年拟稿,1955年出版的反映农村合作社的小说。作为山西人,又被称为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的小说总是土味十足,就连其中农村妇女吵架的戏都让如我一样出身农村的读者们恍惚回到了儿时。
但是赵树理的这部小说并不枯燥,他通过三个大家庭的家庭关系以及三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问题将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经历的政策巨变呈现了出来。整体上紧扣“分与合”的主题。既有集体上的分与合,又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分与合。比如是加入合作社,还是继续单干;是继续保持大家庭的生活,还是分家;是继续维持婚姻还是离婚。在这个问题上难免产生一些纠结和痛苦。但这也是解放之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合作社的兴起是一个有利政策,能够利用村民们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振兴农业。而且加入合作社是基于自愿原则的,而且入社不需要带自己的资产。这个小说中,很多村民积极入社,比如王宝全一家。但是也有不少村长范登高等这种打着自己小算盘,不愿意加入的人,还有马多寿这一家思想落后的捣乱分子。
另外家庭关系上的分合也是一个方面。从前大家庭的生活在独立自主的思潮兴起之后给要求进步的家庭成员带来了很多束缚。老人们的陈旧规矩,妯娌之间的小算计,都促使着分家的形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时代进步。
本书结尾三对年轻人都在中秋节那天办了喜事:玉梅和有翼,灵芝和玉成,小俊和满喜。这三对新人的结合也是挺耐人寻味。有翼有文化,但懦弱,前期一直受顽固爹妈的摆布,而他的对象玉梅没太有文化但崇拜文化,比较大大咧咧、独立能干,所以两个人正好互补;灵芝和玉成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虽然灵芝之前对于玉成没有文化这一点有些犹豫,但是后来她想通了,所谓的文化并不是指学历多高,认识多少字,而是看这个人干出来的实事;小俊和满喜这一对感觉有点凑数的意思,当然小俊也算是回头是岸、值得鼓励吧。
赵树理的这部三里湾结局圆满,但是他本人的命运却是凄惨的,如此关心国家兴亡,将国家一点一滴进步变革都以文学形式呈现出来流传下来的一位作家,却最终因此而被迫害致死。实在是令人唏嘘。
三里湾读后感(二)
很多纪实性的书籍可能因为时代久远等原因,与我们的生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很多书籍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阅读时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但实际上这些看似离我们很久远的书籍,认真阅读的话是可以获得很多收获的。只有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的时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才能帮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积极的提升自己,以此来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而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知晓对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多加了解的重要性。
赵树理所著的《三里湾》也正是属于此类书籍,作者赵树理被称之为最了解农村、最了解农民的作者,其所创作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围绕农村和农民的真实事件而进行的。赵树理创作了多个题材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戏曲以及小说等,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当时所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还原。但是如此一位为农民着想的作家,其一生却是充满了坎坷,因为其对当时农村浮夸习气进行了批判,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万言书”而受到了批判。而即便如此,赵树理也未曾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可最终,年仅64岁的赵树理在剧本《焦裕禄》仅完成三场的情况下,就含冤而死。不得不说,赵树理的一生真的是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而由其所创作的《三里湾》一书的创作背景就是三里湾这个地方的农民生活,从旗杆院开始谈起,谈到了当时所开办的扫盲班。并以此为前提展开了介绍,文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扫盲学校甲班教员范灵芝以及乙班教员马有翼等,还有很多人物在此也就不一一说明了。
虽然有的人最初喜欢算计,计较自身的利益,或者是没有向不公正反抗的勇气,但是在最后还是被社会主义的精神所所感染,用于反抗,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最初阅读《三里湾》之时,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有些遥远,但是等到真的读几页之后,对这本书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这些距离感也瞬间消失了。该书没有太多的修饰,用很直白的语言对当时的事件进行了描述,令读者可以对当时的年代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真正的认识历史,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收获。
三里湾读后感(三)
文学史里说,《三里湾》是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已经代表了赵树理很多年,我却一直没有看过这位代表,它的题材让我望而却步,总觉得这种已经被历史放弃了的题材,再去看它会有一种白头宫女说玄宗的感觉。 这一次入手它,是因为被它的颜值吸引,明亮的黄色,挺括的硬皮,让人萌生一种想收藏的欲望。 拿到手之后,本来只打算随手翻一翻,没想到故事写的那么行云流水,看的人欲罢不能,就那么牺牲了一个午休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 不说这本书的故事了,故事真的已经和我们的现实脱离的太远了,看着书里面的人热火朝天地扩大农村合作社,想着真实的历史,会有一种来自后人的同情和悲悯。 说一说里面的人物吧,周洋在1962年大连会议上曾经说过:“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 在我的感觉中,这句话到了今天也依然是可以成立的,即使是路遥,写农村生活的鲜活度,我觉得和赵树理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个人看法,如果亵渎了谁的最爱,手下留情)。 赵树理笔下的《三里湾》,他笔下的那一群群人物,都仿佛时时刻刻能从纸上站起来,说着笑着玩着闹着在你身边走过。 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落后分子“能不够”,这是一个外号,也是一个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外号,我从小就听长辈之间互相开玩笑,说对方就是那个“能不够”,听的遍数真是太多了,完全没有想过,这里居然藏着一个典。
“能不够”是袁天成的老婆,袁小俊的娘。作品里真的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这样的一个“能不够”的漫画形象。 她的“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什么好处都要占,巧嘴滑舌,是村里著名的巧舌头,满喜出面找她转借马家院房子那件事,她真是处理得滴水不漏,她当然没有学过言语交际的技巧,但是她把握住了言语交际的最大原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让对方自然而然的答应自己的要求。一场事说下来,既落了马家的好,又在满喜处送了个满人情。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她的“能”展现的另一方面就是绝对的自私,为了一己私欲,可以牺牲其他任何人的利益。她阻拦丈夫不让参加合作社,挑唆女儿和一心扑在合作社工作上的丈夫玉生离婚,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能不够”这个心机、落后、卖巧的女性形象就树立起来了。“能不够”出场介绍,作者足足写了一页,看的人忍不住连连点头。
我把这页拍下来了,没看过的可以感受一下。 这样鲜活的人物形象书中还有很多,我把他们的外号列一下吧,你来猜猜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翻的高、万宝全、两大份、一阵风、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小反倒……
三里湾读后感(四)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成立伊始,农业经济呈现为分散的个体经济和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合作社。社会体现出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主要矛盾,毛*东在1951年提到,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动摇私有制的基础是可行的,从而明确了农业的集体化和现代化方向。
互助合作运动始于20至30年代,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到了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先后建立起劳动互助社等组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力得以快速提升,也为*产党在艰苦的环境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雇长短工、买地卖地等旧社会人剥削人的现象在新社会延续,小农经济状况已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因此,个体经济向集体化转变,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成为历史的必然。作者赵树里的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三里湾农业生产面貌,试图展示农村各个环节的变化,从而对合作化这一试验方案,给出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评价。
作者对合作化的理论性思考,涉及到“农村走向何处”的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农村的历史、现实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这可以通过画家老梁关于三里湾的三幅画“现在的三里湾、明年的三里湾和社会主义时期的三里湾”加以呈现。这部富含“乡村乌托邦”想象性质的作品,就是要告诉人们如何可以经由现实而走向“桃花源”,因为它需要通过对合作化运动的理解,向人们描绘未来的理想乡村生活图景。
小说围绕三里湾的秋收、开渠、扩社三件“大事”展开,延续了《小二黑结婚》等作品的家庭主题,侧重表现出六位年轻人的离婚与结婚,王马范三个家庭的分化与重组。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农村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和喜怒哀乐。
农田灌溉需要引用江河之水,并通过地面所开之“沟”,引入农田,开渠在当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大事。自然这会占用部分良田,从而引起村民间的纠纷,小说中也有充分描述。林县人民群众所修建的红*渠,曾轰动国内外,被誉为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壮举,有“人工天河”之称,可见,修水渠,增量产,成为农民很重要的工作。
国家刚成立之际,青年男女间的交往也有了变化,之前是看中钱财,而到了此时,“有知识”成为了结婚优先考虑的因素。有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财富,文化可以让年轻人显得更富有智慧。
有趣的是,这部小说没有中心人物,只有与主要事件相关联的人物,没有人来主导整个事件的发展,赵树理称之为“重事轻人”。推动情节发展的,是三里湾所有人相互之间的共同推动力。
《三里湾》书写的并不只是一个乡村的故事,它就像小岗村的大包干一样,这个“示范村”被作为整个乡村合作社的典范。
三里湾读后感(五)
《三里湾》现实主义小说的时代意义。
巴尔扎克说过。他要做一个时代的书记员。 他的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更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于法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他也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人间喜剧》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哲学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现实意义。这部作品可以说几乎就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缩影,一直被人们誉为法国最伟大的小说。为人类提供一段关于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也是巴黎中上层社会的真实写照,宛如是一部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同样,赵树理的文学作品也极强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他也忠实的记录和描写了那个时代。将当时的风貌人物,社会现实,形象地丰富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描写的都是巴黎中上层社会市民的真实生活状况。而赵树理的作品则专注的关注于农民以及农村生活阶层的方方面面。 能够像赵淑丽这样执着的描写农村的作家。确实还不多见。这个作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的那些田间地头,街坊邻里无比的熟悉和热爱是分不开的。这种亲切感和融入感。使得他的作品和语言更贴近农民,正贴近泥土。我们的评论者们把他的作品亲切的称之为“山药蛋派。”
当然,现在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他的作品已经过时了,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即使是我们现在的农村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农民的观念和思想也和以前农民大所不同。在读那个时代作品,也并没有什么现实的参考意义。 当然我们不否认任何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都有它的时代特色,随着时间的迁移,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彰显在了历史当中。是我们现时代的人,如果想去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面貌。通过这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往往能够收获到更鲜活更松动的资料,这可能不是普通历史文献所能够取代的。 赵树理的《三里湾》是一部反映那个时候农村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部作品。小说通过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三里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映建国初期农村各阶层农民对农业合作社的态度。小说充满了当地的特色,也较为真实地描写了不同阶层的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思想。这些都得益于赵树理亲身地在农村实际的生活和考察的生活经验,才能将一幅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当初的推进工作,在农村中也遇到了不同家庭不同观念带来的不同的问题。就好像我们现在实行的扶贫工作一样。也需要我们的基层干部,真实的扎根于农村当中。实际了解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帮扶。在阅读《三里湾》时,我想那个时候农村干部遇到的问题,恐怕比现在要更多更加复杂。有时候那个时候的方法和教育思想,未必对现在的农村工作就没有意义。 在赵树理心中,他所预定的自己作品的理想阅读者自始至终都是农民。所以他作品中的语言更加的贴近农村生活,更加的口语化。这往往对塑造鲜明的农村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的作品从来也没有预想过是给那些城市里面的精英阶层看的。所以他的作品一经推出,往往在农村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获得广泛的喜爱。
《三里湾》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他们一个个生活中的细节行动,甚至是小算计当中。使读者读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真实。使《三里湾》这部作品无愧地成为赵书礼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同时也可以看出,赵树理也绝对无愧于为农民写作的人民艺术家这样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