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自驱型成长》是一篇关于如何培养男孩自我成长的文章。作者认为,家长应该给予男孩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要适当地引导男孩,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一)
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停止向孩子炫耀自己光辉的学生时代,或者动辄以“我上学的时候……”传授个人的成功经验。
当年幼的孩子面对如此近距离的成功案例时,并不会心生向往并模仿,由于对自我能力的不确定和对学习方法的不掌握,孩子会畏惧退缩,反而因为父母的成功而放弃努力:只要我不做,就不会失败——并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放弃和父母同方向努力,就可以避免被比较,从而保证不会失败。
当我问7岁的儿子,在面对我总说起自己小学成绩多好的时候,他的感觉是否如作者所说?他使劲点头,被说中心事般的释然。
这也对他一直以来的“懒惰”找到了合理解释。他只是在避免被比较,避免丧失自信。孩子已经在求助了,尽管用的是他也没意识到的消极方式。
儿子在我眼里一直很“懒”,不爱写字,不爱阅读,一另外安排点学习任务就哭。其实他只是害怕,付出这么多努力后,还是比不上来自父母口中幼时优秀的自己。
今天上午,班主任语文老师私聊我,发了儿子前些天自己独立完成的作文。他完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水平不怎么样的习作,但是他拒绝修改,在我用思维导图大致梳理了一下思路后,他嘴上说着“知道了”,脚下奔向电视的速度可是一点没慢。
我有预感会被批评,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彻底。老师评价:“书写不合格,内容也不具体”。也就是形式和内容无一可取之处。
在火冒上来之后五分钟内,我就淡定了。的确,除去写作,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一直看似在陪伴,其实在做自己的事:做手账、看书、带妹妹画画,甚至在一旁加班。要问我他的学习情况,我只能说是把每天的作业完成了,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是一点谱也没有。
不给予帮助,为什么又对孩子如此苛刻呢?来自久远小学时代的记忆,就真的那么准确无误吗?我当年真的就比儿子强太多吗?叱骂他的底气真的足吗?
我受到的第二点启示,便是要做一个脚手架式的父母,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当晚,我重新布置了学习区域,尽全力压抑住自己的暴躁脾气,开启了陪读新阶段。
儿子在作文能手的帮助下,已经对这篇习作有了整体认知,我引导他观察,用思维导图帮他填充了内容,敲出电子版,让儿子读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再抄到作文本上。尽管他抄到一半就困了,不得已放弃,但他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拒绝写大量的字了。
指明方向很重要,制定好出发的计划更重要。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二)
《男孩的自驱型学习》是心理专家写给男孩,激发男孩学习动力的一本书,父母也可以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亚当·普莱斯,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专注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问题已经三十多年。在此之前,他曾出一本叫《男孩的自驱型成长》是给家长们看的。
而这本书,是专门以成长中的男孩为读者为讲述对象,指导男孩如何处理自己的矛盾心理,如何应对对失败的恐惧,让自己的学习动力更强,同时也减少亲子间的冲突。
做父母的都对那句话感同身受吧,平时的母慈子孝抵不过写作业时候的鸡飞狗跳,父母对于子女总是存有重大的期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习成绩。可是奈何,男孩开窍比较晚,总是怠于学习,哪怕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调动不起积极性,主动性来。而这本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从心理上分析孩子的学习态度由来,缓解孩子的焦虑,也引导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男孩学习动力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曾学习过教育学,还记得那句话,“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动性”。这这本书中,作者也是在倡导家长让渡主导权,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在明确目标之后,主动迎接挑战,走出舒适区,挖掘自己的潜能。
而对于这些听起来就让人跃跃欲试的过程里,有着众多的心理学知识和要面临的具体问题,慢慢转变的思维,和逐步改变的方法。
从书中作者对于矛盾心理的论述,我们明白,孩子的怠于学习并非因为懒惰。
还有权力斗争的问题,亲子关系冲突如何影响到了彼此。
看过之后,觉得也要反思自己了。
孩子不爱学习,父母常常觉得是孩子太懒了。书中第四章有个“想/不想努力学习的原因"表,在经过了解和辨别矛盾心理之后,这个问题的表格可以帮助还是理清自己不想努力的原因。而后考量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确立怎样的目标,并如何分步地去实现它。自测的题目,可以帮助思考。
如何做计划、应对负面情绪,战胜焦虑,克服心理不适,抗住学习的压力,建立成长型思维,等等,都有更详细的讲述。
书中的文字并不难理解,表格、测试题、问卷和填空的题目不少,也有一些解决办法。
个人觉得很受益的部分有认识到自驱力的三要素,怎样重新审视孩子的缺点,哪些话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力,还有就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父母要“少替孩子解决问题,让他尝试自己解决。”
少控制,多引导,少说多听,改变自己,理解孩子,让孩子从做他自己感兴趣、擅长、简单的事情开始,帮孩子建立起自己愿意去努力的目标、能力和意志。
就是不知道书籍后面几张很厚的纸,已经刻了虚线,感觉是要撕下来,但是,具体是要怎么使用,还没有想到。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三)
去年11月,有幸遇见了一本专门面向青少年的书——《男孩的自驱型学习》。它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亚当·普莱斯博士积累了30年的咨询经验写成的,旨在帮助青少年在青春学会遵循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决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看完之后得知它还有一本姐妹篇《男孩的自驱型成长》,是专供家有男孩的父母阅读的书,于是立刻买来补了一课。
曾看到过一句话:这世上“父母”是唯一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职业。说得太有道理了!
每个父母都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摸索着成长,盲目地按照自己所想去教育孩子,没有学习、没有反思、没有监督、没有纠正,难免会走弯路。
其实,孩子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相同的成长阶段是有一些共性可循的。我们做父母的,只要摸透了孩子的共性特点,再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完全可以成为孩子眼中值得信赖的人,并协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对自己负责的模样。
书中建议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激发他们体内潜在的动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实现自主、自律地学习。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不笨,就是懒!要是再用点功学习成绩就会变好的。
这个结论到底是你对他了解之后的判断,还是只是说服自己的一厢情愿?其实孩子们都想努力学习,只是他不确定努力过后是否能取得成功。这种不确定感和男孩子在青春期特有的自尊会使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宁可选择放弃来逃避答案。
1.叛逆型
他们通常很聪明,但也很固执。父母过于强势的控制欲会挑起他们的愤怒。叛逆是他们捍卫自己独立的方式,他们觉得激怒父母或老师就是掌握了主导权。
2.依赖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通常是溺爱型父母,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觉得什么都没有必要自己独立完成。想要的东西唾手可得,会导致他们对于不劳而获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
3.魅力型
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或拥有强大的个人魅力,让这类孩子过早地接收到了他人的称赞和艳羡。习惯于这种因天赋带来的成功反而会导致他们对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绩的学习失去信心。这类孩子的父母们通常也会看重天赋,纵容或忽视孩子逃避学习。
4.怀疑型
这类孩子对外界的表达如果不被理解或者被否定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社交方面也缺乏安全感。他害怕努力后的结果会证明自己真的不行,所以宁愿用懒惰来掩盖真实的自己。这种只朝向自己的负面情绪最为危险,甚至会引起抑郁。而这类孩子的父母通常察觉不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反而会对他的不努力非常失望。
在孩子身心都在经历巨大变化的青春期,父母要理解他们对于身份的缺失和迷惘,给他们寻找答案的时间,信任他们、支撑他们,做他们的脚手架。
1.别较真
他会固执、会自私、会质疑一切,会排斥你、讨厌你、不把你当一回事儿。
其实这只是他走向自立的过程,他在努力地“做”自己。自己决定该干什么,自己判断事物的对错,自己脱离父母也能生活。
当然,一开始不可能事事做到完美,或者他们感到累了,就会又退回到幼年依赖父母的模式,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本事还吊拽狂、反复无常。不是有那么句话么:认真你就输了!
2.别放任
不跟他计较不代表不管他。事实上他们自立自控能力还没有达到完善,逻辑分析能力尚在进化。所以他需要大人提醒他洗脸刷牙、收拾卷子、洗澡前先找好衣服,等等。
像小时候教他吃饭、穿衣、走路那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做他的前额皮层,直到他渐进地独立完成。
3.别过度
不管是什么理由,不要过度地帮助他完成本该自己完成的任务,也不要过于控制你的儿子。给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只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同样有一句话非常贴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实和教孩子一样,有些道理父母不是不懂,只是不曾认真思考过。每个大人都是从青少年长大的,多想想自己当年的心情和感受,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倾听,少一些唠叨和指挥。明白了症结所在,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毕竟最了解你们孩子的人是你自己。
书中针对男孩子的不同特点给出了不同建议,帮助父母更好地辅助孩子制定关于改善拖延、增进自控、培养兴趣等方案,感兴趣的父母可以去看一看。
最后,祝愿每位父母亲身实践后,都能自豪地对周围的亲戚朋友说:“瞧,这是我的儿子,他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在我眼里是最棒的!”
男孩的自驱型成长
8.5
[美] 亚当·普莱斯 / 2021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