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100字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9 11:30:13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29 11:30:13   小编: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详细介绍了付费产品经理的职责、能力和工作流程,全面指导产品经理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实现商业成功。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是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的必备工具书。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篇一

知识付费产品 要促进用户间互动 人与知识的匹配 最好的方式就是 不断让用户间产生互动 知识就能越用越有价值 同时还要让用户努力 变成人性动力学 一定要满足人的初心 初心就是人性 也是本能 如好吃懒做

经过综合运用后,知识才有价值,如果你掌握了数据和信息,但不能通过实践验证其价值,那只能说你并没有拥有知识。 如果不能成为行动,你就不能证明你知道。知行合一,才能真的检验你拥有知识。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篇二

尝试也用知识付费的典型代表“逻辑思维”的拆书方式给大家整理一下这本书中的内容。

本书讲述的主要是“知识付费”型产品经理需要的能力及行业运作规则。

其中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

1、互联网知识产品领域的行业经验及规则。

2、知识产品经理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3、知识学习的理论知识。

1、行业垂直,领域精细。知识付费这个领域不大,但作者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知识深度多角度分析阐述,给读者带来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付费行业现状和经验分享。

2、列举大量的案例、邀请知识付费领域的专家归纳总结干货。干货很干,是实践得出的经验分享。

3、作者本身在传媒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深耕多年,观点较为客观、深厚。

4、作者阐述的关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和精益创业(如何做产品)的方法论,虽然均为“长销书”中所提,但放在“知识付费该如何做?”这个场景中,让人对这些理论有新的理解。

5、书中将知识产品经理的工作类同于“导演”、“编剧”、“教练”、“经理人”的观点,颇为赞同。产品经理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够跳出行业、跳出本身的工作职责来看待问题,寻找问题背后的通用方法论。

6、作者的书本结构逻辑清晰,但深度尚未欠缺。的确非常像当下的知识付费产品的特点,更多的是在卖服务和知识结构。

1、部分章节纯粹阐述客观事实,意义不大。

2、由于结构限制,部分知识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如果可以参考本文一开始说的三个部分,根据此三点来分开阐述,或效果更佳。

1、第一篇的章节,纯粹阐述客观事实,可以快速阅读标题后跳过。

2、若为知识付费行业从业者,注意看每章节中的“知识产品清单”,均为可快速实操的内容。

3、本文说的“知识产品经理“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虽有一些共同点,但主要是指付费行业的项目负责人角色,工作职责更偏向于”内容产品经理“,误被此名字误导。

4、整本书的结构较为清晰,章节正文部分在反复阐述、论证标题的观点,泛读即可。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篇三

知识产品定义

1. 职业化,是和自己的惯性、习惯不懈斗争的过程

2. 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转述并进一步加工后的信息。

3. 踏足新领域,要有一切归零的心态,把过去的经验全都忘掉,推到重来;借鉴行业前辈经验,丰富个人能力,不断去学习领域新知识,才能融入其中。

4. 想要通过售卖知识来赚钱,需要转化角色,从知识消费者变成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传播者。

5. 好的互联网产品,要让用户的收获大于付出,这个付出包括时间精力、金钱,以及个人感受。

6. 对于知识型产品,内容重要,服务更重要。把知识讲通讲透是基础,让学习知识的人参与其中,养成习惯并坚持学习,才算完整。

7. 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说:“人们都倾向于保留稀缺的东西,但却理所当然的用光相对丰富的资源。”

8. 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时间和精力都非常稀缺。产品就要做到如何吸引用户,同时让用户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成就。

9. 知识行业标杆产品:樊登读书会,其核心目标是降低人们从图书中获取知识的难度。

10. 用户购买知识产品的驱动力在于学完以后,技能提升带来的满足。

11. 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叫做知识陈述,把自己的知识有意识地讲给其他人听,叫做知识转换。

12. 知识产品经理的工作包括确定有吸引力的标题设计封面图片,准备思维导图,整理音频进化笔记以及内容推广材料,还有广告推广文案。

付费知识产品的5种形态

付费知识产品的5种形态:全年订阅专栏、小专栏、讲座课程线上营、付费社区。

1. 全年订阅专栏由名人、专家讲述,周期为一年,更新频率为每日,按年付费。要求作者对所在领域有丰富知识储备。比如得到APP中的付费专栏。

2. 小专栏指周期为半年、季度,更新频率为每周三次或每周一两次的内容;也可以是10集、20集内容,一次性更新完毕。比如10点读书或10点课堂,

3. 讲座课程是指单次或多次的音视频线上讲座。比如常见社群中的语音分享或者分段语音直播。

4. 线上营是指在14天或21天等较短的周期内,由学习者社群运营人员以及讲者构成的线上训练营,强调嘉宾分享后的学员交流和讨论。

5. 付费社区是指小圈子中向行业KOL继续学习,由他们整理的系统知识。比如知识星球。

如何设计知识产品

1. 设计知识产品的重点在于服务,知识产品设计5要素分别为:内容生产方式,增加服务比重,强化参与感,引导用户行动,促进用户互动。

2. 过去的知识产品,比如图书在消费者拿到书之后产品的服务到此为止,而现在的知识产品从消费者购买一刻,服务才开始。

3. 对于知识产品来说内容是核心,而服务是招牌。应该努力做到把内容变得通用,而服务差异化,强化用户在其中的参与感。

强化用户参与感:① 把知识放在场景中;②给用户留思考题,邀请用户共同思考;③保留提问环节,由用户提问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员解答;④用户反馈持续改进,比如评论弹幕比赛投票。

4.知识产品设计原则:

第一,先思考这个产品最想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

第二,思考当下规划中有哪些不是产品的核心;

第三,思考从前的假设,是不是正确,能不能改?值不值得推敲?

第四,想想除了当下的解决方案,有没有其他可替代方案?

讲书稿、音频知识、听书

1. 讲书稿的套路:先说出这本书核心观点,然后由核心观点细分出三个子观点,找到支撑三个子观点的案例,最后用金句总结读完全书后的感受。

讲书稿要求讲书人深入浅出需要案例和故事做支撑,而写文章通常观念和推理会比较多,读起来容易刻板教条。

2. 思维导图和课表的好处在于帮助读者在一页纸的内容内看清理顺全部脉络。

3. 听书和音频知识服务的区别,前者重在故事内容,是为了让听者放松休闲,后者重点在知识,目的在教育和实用。前者时间要长,让用户享受并乐在其中,而后者要缩短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啰嗦。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篇四

书名有点别扭,实际的含义是:知识产品的产品经理的手册。

陈春花写的序,不过这个序言中一个字没提作者和本书。我怀疑是作者找了一篇沾边的陈春花的文章来充数。

书的内容与名字严重不匹配。看名字的话,应该会讲如何做知识产品的产品经理,应该有比较全面的技能与技巧。实际全书是比较肤浅的现有知识产品的功能介绍,大部分的信息应该都来自公开的资料,夹杂了比较多的他人的文稿,作者自己的判断分析极少。

作者洞察力较差,书中作者的分析判断意义不大。

书中配了不少图,除了一部分是直接引用其他图书的配图或材料外,作者自己配的图有许多是没必要甚至是画蛇添足的。比如图1-2,作者用三角形表示知识产品的三个特性(半成品、互联网属性、丰饶),可是这三个特性明明是并列关系,相互之间没有交互,画成三角形,后面却没解释三个特性之间的关系。

另外电子书排版有点差,一些必要的格式区分没有了。

读后最大的收获也就是知道了几个原来不知道的知识付费产品的名字。

总体评价2星,不推荐阅读。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现在约定俗成地,知识产品也被称为“付费知识产品”。#198

2:接下来,我们来看互联网上知识产品的三个特性(见图1-2),这是它有别于我们过去熟知的图书和课程的新物种的根本原因:·知识产品是半成品,学习者需要深度参与;·知识产品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属性是它的重要特征;·知识产品存在的根本逻辑是,当下知识是丰饶的,而非稀缺的。#248

3:意识到信息与知识产品的这个“半成品”特征之后,我们要同时关注三个方面:·内容;·形式;·用户努力。#269

4:在与资深出版人、百道网董事长程三国的交流中,从出版产业视角出发,他说:目前火爆异常的知识付费浪潮,其核心的功能和价值与图书是高度一致的——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也就是说,付费知识产品,知识源于书,范围大于书,体验优于书。#291

5:现在,音频是知识付费最主要的媒介载体,这个全新的载体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有了音频载体,我们才能突破“知识就是文字”这个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用程三国的话说,音频打破了出版人、编辑、作者身上的“文字的诅咒”——“#310

6:过去,知识是稀缺的,你付钱才能买得到,拿稀缺的金钱换取宝贵的图书。现在,知识是丰饶的,我们用金钱换来对稀缺的时间和精力的节约。#327

7:对于熟悉图书出版业的人来说,读书俱乐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产品。在德国有出版集团推出的贝塔斯曼读书俱乐部,在美国有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创办的“奥普拉读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是书店之外重要的图书销售渠道。#386

8:全年订阅专栏、小专栏对应的是课本,也就是图书出版业;讲座课程、线上营对应的是教育培训业;付费社区对应的是对暗默知识的实践学习。#434

9:现在的全年订阅专栏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描述:个人品牌、体系化知识、通识性、音频。#451

10:通过实际参与多种知识的设计和制作,我发现每日更新的专栏更新频次一旦降低,对于生产商、知识IP、听众来说,它都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674

11:法国桦榭集团CEO热拉尔·德罗克莫雷尔,多年前在北京出版业的一个峰会上发表演讲,其中有这么一个对各类媒体形态的对比,也揭示了视频载体的特质:日报从事报道,电台从事评论,杂志从事解释,电视从事表演。#789

12:付费知识平台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你使得多少人以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服务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目前大多数付费平台不能称为平台也在于此,它们只是对于既得利益者的剩余价值变现。#802

13:相对于知识付费,我更看好技能付费。前者解决所谓的焦虑感,学了更加焦虑;后者更关注如何解决你的手艺问题。解决手艺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一个青年,搞活一片经济。#808

14:平台与超级“大V”之间是一个永远的矛盾体,没有办法确保“大V”不会另立门户,防止“大V”转投他家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远超过他单干的成长速度和价值回报。#815

15:当用户拿到知识产品,他就开始了与作者或讲者、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过程。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发现,过去被忽略的服务,不管这种服务协调的是用户与作者或讲者的互动,还是协调的用户之间的互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002

16:但在服务上着力,付费知识产品可能找到了比过去好10倍的小突破点。比如说,过去,多数人读一本书可能需要5个小时;现在,听一个30分钟音频就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观点。#1030

17:图书音频解读凝聚两种知识含量:书本身的知识与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涌现的新知识。#1164

18:有人区分说,美国的有声书是“听书”,而中国知识付费热潮中出现的是“讲书”。“讲书”这个说法很形象,但我认为“图书音频解读”可能更准确。#1179

19:用这样的方式深度阅读一本书,要花的时间是30~50个小时。据得到透露的数字,对它的《每天听本书》这个图书音频解读产品而言,它的每本书大约需要读书人、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花费203个小时。#1213

20:在我看来,“只取一点,不顾其他”这八个字体现了图书音频解读在内容上的根本特性。#1255

21:在《演讲的力量》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讲述了关于TED演讲的四个基本建议:1.聚焦于一个想法。2.给出听众关注的理由。3.用听众熟悉的概念表达你的想法。4.让你的想法值得分享。#1410

22: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引用台湾资深编辑陈颖青在《老猫学出版》中的一句话:“这一行最成功的编辑,骨子里都是精明的生意人,只有他们够精明,最后才有办法表现得优雅。”#1724

23:关于畅销书和长销书,他有个对比分析:“你是经营机会,还是经营时间?”#1773

24:但现在,浓缩图书精华,将其变成30分钟左右的图书音频解读,是不是有点像互联网上用音频载体重新创造“文库本”这种出版形式?#1802

25:现在,在知识付费热潮中,很多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高端内容上,对实用型内容关注不多。从傻瓜书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用技能可能是用户的真实需求。#1860

26:在学习了一些快速入门类知识后,特别容易落入“刚入门,却自以为精通”的陷阱。其实,我们这时掌握的很多是“司机知识”,这些知识离真正应用的知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只是知道了,但并未真正理解。#2030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付费产品版读后感篇五

方军老师一直关注知识付费领域,并且其自己也参与其中,这并不使我诧异,而是读机械的他深耕互联网领域,在2008年keso评论《未来是湿的》时候说,方军推荐阅读,我就搜索了,找到了方军读书会(mindmeters)。

之前阅读了纸版《付费》,最近看到京东读书上这本书上线赶紧来读。

让我对有些概念更加清晰了,内容丰富,值得阅读,特别是多个行业人士对其行业或所做项目的观点,需要认真研读。

很多时候,我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人们总是去转述别人的东西并作为自己的理解,那么你还没有掌握知识。你没有内化成个人的信息,那么就不具备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想拥有真正的知识是不容易的事情,通过技术、互联网可以掌握非常多的数据、信息,但是如果你没有内化成个人的信息并进一步加工,我觉得你还是一个知识匮乏的人。 我这里转述王阳明的这句话:“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如果不能成为行动,你就不能证明你知道。知行合一,才能真的检验你拥有知识。 我自己有三个座右铭,“手比头高”是其中一个。我们所想的东西必须变成行动、去验证,通过行动和验证,知识才能变成你的,而且这会让你非常有力量。我们应该系统地、有组织地利用现有的知识去创新知识。 最后,我给大家几个建议:唯有“融会贯通”,唯有“终生学习”,唯有“突破自我极限”。 一位英国小说家的话给我很大帮助。别人问他小说为什么总是写得这么好,他说:“唯有融会贯通(only connect)。”这也是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 按照知识的逻辑,首先,要“界定问题”,而非仅仅“解决问题”;其次,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然后再对信息加工,使其变成知识;再次,一定要对真实的事情做系统的分析,要有方法论;最后,要知道,对很多东西你是无知的,要正视所谓的“组织无知”问题。 第二个建议是,要想拥有知识,唯有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有三个能力:基本学习能力、过程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基本学习能力是对纯知识、专业知识、存量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能力中会出现创造性知识,包括过程知识、增量知识、跨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能否去验证你的理解和想象。 第三个建议是,唯有突破自我极限。人的自我极限是自我设置的,其中有三个障碍常常被我们忽略:第一,太过自我;第二,我们信仰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是有差距的,我们总认为我们相信的就是真的;第三,你的经验,如果经验不变,事情变了,经验就会成为绊脚石。 知识社会经不起知识潜力的浪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接受训练,获得深刻的洞察力。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你是否愿意更宽泛地接受所有的东西,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你一定要深度介入并融合到变化中,然后你才会得到足够深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 我把我自己喜欢的几句话送给大家:一个真正优秀的人能够持续完善自己的行为,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来行动,放弃对自己的过度欣赏,打开心胸接受变化。理想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是因为有连接理想与现实的行动。我的口头禅是:去做啊。人的高度,不是思想决定的,而是你的双手决定的,手比头高。想在知识时代成为弄潮儿,就要先拥有知识;要拥有知识,就一定要把数据变成信息,信息变成知识;然后通过行动,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移动互联网超越了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的概念,开始全方位影响大众的工作和生活,人们想要更快地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认知,享受更好的精神生活。付费知识产品击中了人们三种深层心理需求:信息爆炸、知识焦虑、本领恐慌。 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上媒体资讯、内容出版和教育的融合,但它们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产品和需求变迁的力量,生长形成了全新的物种。 从知识产品的消费者或学习者的角度看,我们付出的努力越多,收益越多。推到极致看,如果你参与知识的创造,你能从中得到更多。当被问及向大家推荐哪三本书时,《时间简史》作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建议大家自己写书,他认为,只有当你写过一本书,你才能真正弄懂一个领域。天使投资人、碳9加速器创始人冯新说,真正能帮助你在知识食物链上实现阶层跃迁的,是你必须从“知识消费者”向“知识传播者”和“知识生产者”跃迁。 过去我们提供的信息非常详尽,现在可能留出更多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方式让用户参与。一些强调练习的产品所提供的内容只是它整个产品很小的一部分,而把重心放在设定练习的框架和服务:比如写作课程的重点不是知识的讲解,而是学员的习作,比如强调习惯养成的课程多通过每日提醒促进用户行动。 目前火爆异常的知识付费浪潮,其核心的功能和价值与图书是高度一致的——源于书,大于书,优于书。 也就是说,付费知识产品,知识源于书,范围大于书,体验优于书。现在,程三国创办专注于出版业的知识平台“百道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推出包括“新出版与知识服务”通识课程、书店商学院、咖啡商学院等主题知识产品。互联网的知识付费在变革出版,出版业本身是典型的知识服务业,百道学习想做的是“知识服务业的知识服务”。出版业跟随“互联网+”提出“互联网+知识”,现在的热潮把这个概念落实到可以被用户所用的付费知识产品上了。在消费社会,用户要的不是概念,而是可以消费的知识产品。 现在,稀缺和丰饶的对比发生了转变,信息和知识是丰饶的,注意力是稀缺的。20世纪90年代末,在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有“注意力经济”的说法,技术思想家凯文·凯利也说:“在丰饶的世界里,唯一稀有的资源是人类的注意力。” 互联网知识付费背后的逻辑是信息和知识的极度丰富甚至冗余,我们称它是“丰饶”(abundance)。现在人们需要付费知识产品,是源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极度丰富。 丰饶是付费知识产品背后的新逻辑。在丰饶之中最重要的经济提供物,也就是通常说的提供给用户的东西是体验。20世纪末,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默提出了“体验经济”,之前读《体验经济》一书时,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说的“经济提供物”(economic offering)这个词。 半成品、互联网属性、丰饶,知识产品的这三个特征对应的分别是学习者、产品经理和知识IP(作者、讲者)。知识网红、知识表演者这些关于知识提供者的说法看起来不那么严肃,与知识和学习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它们可能是合理的类比,知识产品的体验是通过这些知识表演者从生产者受众转移到我们这些学习者手中的。如果把学习看成旅程,作者、讲者可能是导游,带我们穿越知识的丰饶之海。 刘润: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专栏文章 刘润,中国著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董事长、得到专栏作者,在得到开设《5分钟商学院·基础》,订阅用户超过15万,现推出第二季《5分钟商学院·实战》。 演讲,是一种同步的、情感丰富的沟通工具;写作,是一种异步的、无损传播的沟通工具。演讲在现场时影响更深,写作在时空上影响更远。这两种神功,两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是你施展影响力最重要的载体。 1.我以写专栏为例,讲讲“5商派”认为的写作能力的三大心法:价值感、结构感和对象感。用价值感死磕自己,用结构感切割文字,用对象感伺候读者。 2.我把专栏文章分为三类: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写what类专栏相对最容易,解释概念:沉没成本“是什么”。写why类专栏要难不少,联系动机:我“为什么”要理解沉没成本。写how类专栏相对最难,实际应用:到底“怎么做”,我才能利用沉没成本,并因此获益。 3.why比what有价值感,how比why有价值感。写作之前,你要想清楚,你打算让读者带着what离开,还是带着why离开,还是带着how离开。 4.一个不克制自己表达欲的人,写不好专栏。为什么?因为写作的内核是关注对方怎么看,而不是自己怎么写。优秀的文章是读者的盛宴,而不是表达欲的满足。愿意压制自己“痛快淋漓式的表达”,用“结构感”这把手术刀,把文字切割到让对方“醍醐灌顶式的理解”,才是好的写作者。《刘润·5分钟商学院》这个专栏,在短短5分钟内,使用的是“起承转合五步法”的写作结构。 5.第一步,场景导入。我几乎不会用刘备、奥巴马开场,因为离你太远,我会这么开场:最近工作越来越吃力,想退却,但孩子在读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你的衣服已经很便宜了,可客户就是说贵不肯买。发生在你最身边的事,最容易有“代入感”,这就是“场景导入”,为了请求你给我30秒,继续读下去。 6.第二步,打破认知。在这个场景下,应该怎么办?这么办吗?不对。那么办吗?也不对。都不对。这就是“打破认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哦?那到底怎样才是对的呢?你可能会慷慨地再赐我2分钟:“小刘,你说说看。” 7.第三步,核心逻辑。终于要讲核心逻辑了,但是,光讲道理,读者不爱听。要用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大案例,带出逻辑。我会开始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和德军的故事,最后提炼:这就是“幸存者偏见”。这2分钟,一定要寓教于乐,伺候听者,让听者龙颜大悦:“太享受了,而且太对了。朕再给你2分钟,你接着说。” 8.第四步,举一反三。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why和what讲完了,下面就是最难但是最有用的how了。我应该如何避免幸存者偏见呢?一二三……我应该如何利用幸存者偏见呢?一二三……读者,这时候就可以带着巨大的价值离开了。但是,还没完。 9.第五步,回顾总结。你听了5分钟,太辛苦了,我再用30秒,帮你回顾总结一下要点吧?请恩准。然后,我努力把所有关键点用一两句话说清楚,重新强化概念,提炼金句,帮你把概念存在大脑中最合适的地方。做个挂钟是不够的,把挂钟的结构塞进怀表里,这才是对读者的尊重。 10.写作相对于演讲,损失了现场感。为了还原现场感、传递情绪,写作者有个重要的心法:对象感。你想象自己不是在对着电脑,而是在与每一个具体的“你”,面对面交谈。你有没有注意过《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用词?比如:“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想请问你”“你和你的下属李雷”。是的,我会克制用“大家”这个词,而是尽量用“你”,营造对象感。 “内容付费”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的词,因为它掩盖了背后很重要的商业逻辑:内容,本身是不值得付费的,而背后的服务才是值得付费的。 产品思维一:节约用户时间。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面临的是:免费的信息是过载的,有效的知识是稀缺的。谁能帮助用户节约时间,谁就值得付费。在产品设计上,十点课堂放弃了直播的形式,而是选择精细化打磨的视频和音频形式,就是为了节约用户时间。 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体会,在小群体互动中,我们往往能掌握更微妙的知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我们还会创造知识。网络论坛的信息组织的优点之一是,它可以更容易地沉淀资料,最终这些资料成为社区成员共有的知识。 付费社区通常需要一些工具平台的支持。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付费社群工具,比如知识星球(原小密圈)、果壳网推出的“饭团”、知识店铺工具平台小鹅通的“小社群”等。垂直资讯平台也纷纷推出付费社区功能:资讯网站华尔街见闻推出了“见识”,新媒体数据工具平台新榜推出了“微见”。各主要知识公司也都相应地提供了社区功能,比如得到、喜马拉雅FM也都推出了附属的在线社区产品,不过它们通常不再额外收费,仅是作为原有知识产品的附加服务。 纯银:我做产品黄埔犬校的感受 纯银,知名互联网产品经理,曾在在线旅游领域推出蝉游记、氢气球等产品,2017年推出短视频创作工具——猫饼App。 2017年年初,我开始运营付费产品社区“黄埔犬校”,下面我来讲10条感受。 1.黄埔犬校在Slack(在线协作平台)上开了四个主要频道。ask频道,相当于产品经理的知乎;talk频道,只有被邀请的、见地很好的会员才能发长帖讲产品经验;chat频道,闲聊产品的广场;apps频道,发现和讨论有意思的新产品和新版本。通过频道来区分话题,建立细微的仪式感。 2.我为付费社区设定了相当高的准入门槛,和笔试差不多,而笔试通过率只有1/3。这样做的好处是,内部氛围极佳,友善度高且乐于分享经验。 3.黄埔犬校有一个口号(slogan):“用思考交换思考。”意思是提问也好,回答也好,闲聊也好,都得有点分量再发出来。如果你的思考轻浮,就无法激发别人的思考与回应。这一点让犬校成为国内可能是最高质量的产品社区,就是规模太小,至今只有500多人报名,200多人成为付费会员。 4.基于社区口号,黄埔犬校的讨论是相当克制的,没有灌水、社交与刷存在感。一个问题很可能就三条回答,但很可能其中一两条回答的质量非常高,一锤定音,无须赘述。同时刷犬校也是一件相当烧脑的事情,无论浏览还是回复,都得花费大量的脑力去理解各种场景,各种观点、各种数据、被我称为“产品经理的自我训练”。 5.黄埔犬校的定价,我认为是相当友好的。通过笔试后,先交100元观察一个月,然后决定是否继续交599元的年费。到目前为止,续费率大约是80%。 6.作为建立在Slack上面的私密社区,黄埔犬校有些特别的规矩,也形成了微型的亚文化。例如,有一个约定好的“生气脸”表情,意思是“我不喜欢你这一帖”,看见不喜欢的内容就纷纷打这个表情。社区内严禁攻击性言论,不攻击不代表老好人。会员坦然表达自己的好恶,对事不对人,用温和的方式让对方知道这样的内容不受欢迎。 7.另一种微型亚文化是根据我的趣味而定的,简单来说就是反知乎体,反宏大叙事,反终极提问。这种类型的话题一出来就被纷纷打“生气脸”表情。开放性提问很难激发高质量的讨论,也只有在知乎那种大流量的地盘,1%的开放性提问才能凑巧遇见高质量的回答,而小社区玩开放性就是找死。因此,黄埔犬校只重视案例分析与一事一议。 8.付费社区最重要的是话题。当然,所有社区最重要的都是话题,但付费社区因为人数少,产生优质话题的数量也随之下降,并不会因为付费和难进而提升表达欲。 9.到目前为止,黄埔犬校还无法自运转起来。如果一段时间我工作太忙,不能活跃地回答问题、发表见解、制造话题,黄埔犬校也会随之沉寂下去,这点令我有点小失望。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说,对我的依赖性太强并不是好事。 10.对于私密社区来说,Slack这个工具近乎完美(除了发图体验太差之外)。这是三年来我玩过的最惊艳的产品,许多细节有着令人发指的美。 过去的内容产品,产品设计者关心的是内容和形式;现在,产品设计者还需关注“用户努力”。 互联网推动内容、形式和用户努力这三者快速联动,让新的知识产品不断地涌现。 付费知识平台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你使得多少人以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服务作为一种职业存在,目前大多数付费平台不能称为平台也在于此,它们只是对于既得利益者的剩余价值变现。 相对于知识付费,我更看好技能付费。前者解决所谓的焦虑感,学了更加焦虑;后者更关注如何解决你的手艺问题。解决手艺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一个青年,搞活一片经济。 没有造星能力的平台都不是平台,平台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可以让用户在游戏中胜出的机制。因此,微博可以算是一种平台,有人可以从微博蹿红。从这个角度来讲,知乎相比得到和喜马拉雅FM更具备平台价值。我们未来要做具有造星能力的平台,这是核心竞争力,与教学平台的核心在于师资培养是一回事。 平台与超级“大V”之间是一个永远的矛盾体,没有办法确保“大V”不会另立门户,防止“大V”转投他家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远超过他单干的成长速度和价值回报。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缺知识,他们缺的是经过加工处理、好理解的知识,也就是说,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看得懂的知识、可感知的知识。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没有降低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反而提高了门槛。主要体现在:过去,门槛是你不知道知识在哪里,只要知道在哪里,就能获取到;现在,你可以搜索到成千上万的结果,但是你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所以现在的门槛是辨别的成本在提高。 知识本身并不是刚需,冷知识与科普更是如此,这些所谓的知识只是谈资。刚需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能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可以见到效果的知识,所以“获得感”是我们最大的黏性。我们做的知识都选择了精准的领域,并且做的都是和生活相关的,都是有用的知识。 人们不会为泛知识付费。唾手可得的内容是没法收费的,人们愿意为能帮自己节省时间成本、节省认知成本的知识付费。 现在市场中已经发展出多种工具,可以帮知识IP建立个人的知识社区:可直接运用微信群、QQ群等聊天工具的功能;也有专门的工具平台,如知识星球、果壳旗下的饭团、店铺工具小鹅通的小社群功能。使用这些工具建立个人付费社区,知识IP个人通常有一定的内容输出的承诺,但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自由。在内容形式上,从UGC(用户创作内容)到PGC(专业人士创作内容)这个光谱中,很多运营付费社区的知识IP选择了较为接近UGC的那端,相对随意地写作和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 知识产品设计五要素 对付费知识产品,优质内容是内核,但主要提供给用户的是服务,互联网正让服务变得容易。 设计知识产品的过程是把各种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变成可交付给用户、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 如何做知识产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知识转变成交付给用户的、用户能从中获益也愿意为之付费的“经济提供物”? 我们一再说的知识产品设计的第一个要素——内容“边生产边发布”——看似很基本,但恐怕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会促进内容的繁荣,同样地,敢于边生产、边发布、持续迭代,内容的生产者也会发现全新的天地。 购买知识产品时,用户要的不是知识,用户要的是自己的技能,要的是把事做成,要的是见识增长,要的是感觉良好。图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提供知识;付费知识产品的基本假设是,用户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只要尝试过传授一些实用知识给别人就会知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只是学习过程的一小部分,更关键的是学习者自己去行动——在行动中,知识变成他们的能力,知识指导他们实践,能知识和实践一起变成他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注意观察也会发现,比起学习知识,学习者在行动中自我感觉更好。 帮助用户跨越知识和他所需之间的鸿沟,就是引导他们去行动。当你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后,你会发现用户其实非常喜欢行动。 用户间的互动,可能与人们常说的“社群”意思相近,但这里我们还是用这个很朴实的说法——创造一个“空间”。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数字世界的,我们创造一个空间,让用户相互之间能互动起来。 谈起读书,很多人都知道输出的价值,通过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写出来、讲出来、教别人,自己会学到更多。有人这样总结:“强制输出,能带动知识内化吸收。”以我做图书音频解读的体验,很多书虽然之前仔细读过,也可能写过笔记或书评,但在这次输出的过程中还是会对书的内容有更深的体悟。 要撰写一篇图书音频解读时,你是有套路可以遵循的: 1.从这本书中,你学到的、希望复述给他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什么? 2.这个核心观点,可以拆分成哪三个细分观点? 3.这三个细分观点,又分别需要事实案例来支撑。支撑第一个观点的三个案例分别是什么?然后是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 4.在这本书中有什么金句,或者你在读的过程有什么能变成金句的感受?这些金句,相当于给图书音频解读加上一些点缀,让它更加可口。 在《演讲的力量》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讲述了关于TED演讲的四个基本建议: 1.聚焦于一个想法。 2.给出听众关注的理由。 3.用听众熟悉的概念表达你的想法。 4.让你的想法值得分享。 在学习上投入的金钱,是小投入、大回报。如果能够用钱换来学习时间的节省,那就更值。因而第二个原则是,选择知识产品,不要只考虑表面的价格。如果说得绝对一点是,在学习的投入上,买得起就买,不要考虑价格。 根据琦琦在“知识经济实战营”主题分享整理,她的建议是:多自媒体平台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出版是奠定个人品牌最重要的基础;实现一点突破以后迅速系列化;成就知识型IP这条路,一定要确保内容足够深入。 1.如果你一开始告诉公众什么都会,那在公众的眼里你什么都不会。一开始就告诉别人你只会一样东西,又做得很极致,那就会建立起个人品牌的信赖感。 2.品牌定位最好能够与当下的市场热点相结合,顺势而为。 3.做个人品牌,要多种自媒体平台同时发展。可以在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上获得不同的流量关注,多个自媒体平台加起来的量非常可观。 4.不要只局限于线上,不管是个人品牌或是公司品牌,线下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须要深耕的。 5.做个人品牌时,出版依然是奠定个人品牌的重要基础。出版是判断个人品牌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6.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创造从0到1,而是在从0到1的基础上不断叠加,把它系列化。在所有人已经认可你的领域里去系列化,可以拥有非常大的“粉丝”群和信赖你的人群。 7.成就知识型IP这条路,一定要确保内容足够深入,只有好的产品和内容才能够支持长远的发展。 付费知识产品是媒体、出版和教育在互联网上融合的产物。但它也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能回到源头,重新思考知识,重新思考知识的传递,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应用第一性原理,就是不再用比较思维,不再重点看竞争对手怎么做的、前人怎么做的,而是回到最基本的原理和要素,看看能否把这个事物重新创造出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