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是一篇令人感慨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只蝴蝶的蜕变过程,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变化的力量。蝴蝶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变,象征着人们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后的成长。文章中充满了希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让人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化蝶》读后感(篇一)
建议不了解就不要碰这个题材,戏迷看到是直接心梗的程度。
跟那部《仙境》一样,一群剧团演员没事干整天死磕一部戏(《仙境》是折子戏,这部变成全本了,呵)。而且,谁家好人纠缠感情问题带到舞台上啊!!但凡了解一点剧团演出的,就知道救场如救火,演出前后台上台下都精神绷紧了要考虑怎么给剧目服务,拿这个调情真是有什么大病。
槽多无口,真是不吐不快
《化蝶》读后感(篇二)
人们在想到化蝶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著名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最后两位主人公双双化蝶的故事,把这本书以此命名其实就是以戏剧作为一个大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彩的故事已然成为戏台上的经典和传统且被编排为了电视剧等等 但是本书所描写的戏剧表演者们并不局限于一遍一遍的去表演这个故事,他们还有了创新的想法。创新,也意味着要经历很多困难
然而,《化蝶》不仅仅关注于经典剧目本身,还聚焦于表演这一艺术形式的戏剧团体。在这个小社会中,除了完成表演,人们努力使剧目更加精彩和独特。这些演员之间的角力和较量让整个戏剧团体充满了活力,也带给观众无尽的惊喜和欢乐。这种艺术与创新的结合,使得《化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舞台戏剧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团队合作和个人梦想的探索。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那些表演戏剧的人。就像电影《霸王别姬》中所展示的,每个在舞台上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人生。他们虽然在戏台上扮演着别人,却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本书讲述了演员们如何在角色和现实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如何以自己的艺术表演触动观众的内心。这种对人性和传统的思考以及记述,让我们体会到在舞台上的演员同样需要面对着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情感纠葛。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有着自己故事的个体。
《化蝶》这本书以其轻薄的体量,却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舞台表演团体的艰辛和创新,以及演员们角色与自我的平衡之道。这本小书通过探讨人性和传统的故事,引发我们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成为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宝贵文学作品。而且本书的体量其实很薄,100多页的一个作品讲述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虽然传统戏剧在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流行但是通过这篇作品重新感受戏剧的魅力也是很好的
《化蝶》读后感(篇三)
“ 说白了,我迷恋的,不是舞台,也不是演员,我感兴趣的,是演员从舞台下来,如何面对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演员在处理现实生活时,舞台还在不在?他们又如何从坚硬的现实中拔身而出,变成舞台上的演员。” —— 传统文化要创新很难。演员要突破,要超越师傅教授的知识和技法,亦是困难。 《化蝶》中的剑湫和肖晓红,做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然而,她们的方法不尽相同。 剑湫的领悟能力强,分得清舞台上与舞台下的区隔,拎得清,处事待人利索通透。反倒是肖晓红,她似乎困在原来老版的祝英台的角色里,困在师傅梅如烟的教导里。一旦变化,她就找不着感觉了。 戏不是用讲的,而是靠演员悟出来的。 ★ 剑湫和肖晓红,在剧团里担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演。她们和她们的师傅,杜文灯与梅如烟,还有编剧,在商讨剧团的创新与突破。 剑湫建议将传统老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为《私奔》,主张改动祝英台的“出逃”和后来的“私奔”。这样一来,能展现祝英台的内心纠葛与挣扎,还有为了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而离开家的勇敢。从最初为了读书的“出逃”到勇敢追爱的“私奔”,这似乎改编得更符合现代的婚恋价值观。 剑湫为的就是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了解越剧,爱上越剧。这样的改动使得师傅们意见相左。究竟是否该迎合当下的价值观还是保持原有的故事框架。最后,剑湫用实力说服了师傅们。 ★ 尤家兴算是观众中的代表。他家是演木偶戏,制作木偶的。他为舞台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师傅们)而着迷。当主演换成剑湫和肖晓红时,他第一反应是有期待又担心。肖晓红的祝英台不过不失,剑湫的梁山伯英气逼人。他追求剑湫,与肖晓红有着暧昧不明的关系。 剧情内容改编后,肖晓红不得要领,达不到要求。尤家兴助了她一臂之力,借木偶戏的舞台,自己也参演了一把,令肖晓红逐渐掌握窍门。 ★ 更大的变化在于,他和她结婚了,没有理由。(其实尤家兴更爱舞台上的剑湫,却驾驭不了生活上的她。肖晓红给人感觉更好接触。但个人感觉他在退而求其次。这点让人不适。) 从没有想过肖晓红变成“戏疯子”是因为尤家兴让她换上戏服之后强行发生关系。他们没有感情。她的躲藏,她的好几层衣服,都表示她的拒绝。他揭穿了她的渴望。(没有感情的发生关系,只像是他们各取所需。) 在婚宴上,杜文灯和梅如烟都看到尤家兴的目光全落在剑湫上。她们两家的婚姻也不幸福。她们把所有都献给舞台,个人的幸福显得求而不能得兼。她们看到徒弟也会步后尘,但闭口不言。 ★ 肖晓红无休止地唱着祝英台的唱词,不愿停下。她演的就是生活的自己。 谁都是生活的演员,入戏太深,出戏太难。
《化蝶》读后感(篇四)
《化蝶》虽然有151页,但大概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小说以越剧为题材,讲述了一段有关戏里戏外的感情故事。主角分别为剑湫(生角,扮演梁山伯)、肖晓红(旦角,扮演祝英台)、尤家兴(越剧发烧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改编(《化蝶》)为一条线,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另一条线,两条线纠缠在一起,故事也显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为故事是有上文的(一度还以为本书是《信河街传奇》的续篇),但查了一下,发现并不是,这就是一部有头有尾的中篇小说。之所以会有此错觉,除了杜文灯(剑湫的师傅)、梅如烟(肖晓红的师傅)两人的“恩怨”一笔带过,更在于人物塑造的不完整。也即,作者对三位主人公的塑造比较单一;人物形象的不丰满,也就使得故事不完整,缺少小说艺术的张力和蕴涵。
此外,小说的文字功底和故事讲述能力还是有不少欠缺的,很多词汇的类似使用和排比句的简单罗列既没必要,也无意义,没有实质内容的支撑,反而流于形式化的装扮,给人留下堆砌辞藻的不良印象,如文中出现大量这样的句子:“原有的期待落空了,惆怅了,忧伤了,哀怨了。”(P19)、“身体发热了,发软了,轻盈了,飘荡了。”(P44)、“连唱两遍,一遍比一遍轻,一遍比一遍慢,一遍比一遍悠扬,那是不舍,是哀伤,是两情依依,是无可奈何。”(P50)、“这是剑湫的祝英台,是狂风暴雨的,是柔情似水的,是一往情深的,是一言九鼎的,更是视死如归的。”(P122)。
当然,作者探讨的主题自有其意义,那就是戏里戏外的矛盾,或者说舞台与生活的冲突。毕竟,“生活与舞台是不同的,生活是一张巨大而密集的网,是具体的,是锱铢必较的,是脚踏实地的,是无法回避的。而舞台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是虚拟的,是任性的,是形而上的。”(作者罗列排比句的习惯又不经意间“暴露”了)或者就像后记中所说,“我迷恋的,不是舞台,也不是演员,我感兴趣的,是演员从舞台下来,如何面对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演员在处理现实生活时,舞台还在不在?他们又如何从坚硬的现实中拔身而出,变成舞台上的演员。”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与人生的话题,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作了探讨,对于那些戏剧演员来讲,或许更能产生共情。
《化蝶》读后感(篇五)
这是本非常短小精悍的小说,以信和街越剧版的《黑天鹅》,为戏痴迷的两套越剧班底,讲了新老传承,讲了为戏入迷,主角们戏里戏外模糊了界限,排新戏造名角,出戏入戏皆精彩。
这是一本以信阳街新一代越剧接班人潋秋和肖晓红排练新戏《化蝶》为背景创作的一本小说。整本书最精彩的是多处矛盾冲突点设置,小说中多处起承转合非常精彩,又契合了传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桥段,虚实结合非常巧思。
开篇就是越剧团的传承之争,在一场新的剧目讨论会上发生的一场传承之争,第一代剧团团长杜文灯和艺术总监梅如烟应约来参与讨论会,新一代剧团领导人潋秋有新的目标即:排新戏和出新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院,在过往多个版本中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她试图走兵行险招,讲从前生旦并重的双姝戏改为更为突出祝英台性格自由的旦角戏,并取名为《化蝶》。而这是越剧老戏迷非常忌讳的,老戏迷和第一代剧团领导们坚持传统,不允许剧目有大的改动,哪怕是一句唱词的错乱都会被认为是“犯上作乱”,这又形成了越剧本身的新老传承之争,到底是创新还是守旧,成为新任团长和艺术总监的首个难题。
后续还有潋秋和肖晓红关于团长位置的矛盾,二者艺术造诣不分伯仲各自衬托又各自精彩,谁也不服谁,最终是老团长用一句梁祝的经典唱词化解姐妹俩间的矛盾: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这又体现出老一辈艺术家们处理问题的智慧。
其他的精彩之处包含:团长之争,传承之争,会演,排新戏之入戏,出戏,每一章都对应了梁祝的一个经典桥段,将草桥结拜,楼台会,十八相送等经典越剧著名桥段奉送,整本小说虚实结合,有点精妙,值得琢磨。
整本书读完才惊叹,这可能就是大部分艺术从业工作者的一生,将人生和名剧名角绑定,一生都在为成为名角而奋斗,排新戏,成为名角,享受名角的红利,有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名角的光环。就好像以扮演林黛玉出名的我国著名演员陈晓旭,后来一辈子也没有走出林黛玉的光环,活成了类似林一样的人生。如此单纯又如痴如醉,入戏和出戏都难。
《化蝶》读后感(篇六)
传统艺术是我个人一直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也算是我的一个小爱好,虽然不是精通,但是我确实是一个喜欢传统的人,喜欢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经过岁月洗礼,经过时间的考验。虽然很多传统的文化都已经凋败了,虽然传承已经不多了,但是我相信还是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在意这些东西,想要让它们能永远传承下去,永远能让喜欢的人看到它。
《化蝶》是哲贵小说新作,他又将目光投向“越剧”这一主题,以一个剧团围绕新剧排练的故事,探讨人与传统、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这是一本关于越剧题材的短篇小说,也是一本能让人们认识了解越剧的小说。小说围绕一个越剧团展开的,一个新上任的团长想要重新改编梁祝故事,让悲剧变成喜剧。这一决定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考虑到越剧的式微有目共睹,大家决定还是放手一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的困难,演员的困难,师承的问题,总之,很多需要大家一起面对的困难需要大家一起面对。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为了越剧的发展而努力做出了很多改变,肖晓红与剑湫,或者说信河街上的越剧团就是当下传统艺术家的一个缩影。在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现状下,她们依旧坚守自己的初心,努力从传统中挖掘新的话题,勾连古今,丰富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每个坚守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人的都是自己人生主角,也是他们用一生守护着这个戏种的延续。用自己的台上的戏诠释自己的人生,化蝶而飞。 正本处处透着越剧的美,封面的紫色系设计,还有很多原创的手绘插画,都透着越剧的韵味。
《化蝶》读后感(篇七)
“人生如戏”往往是我们对于极具特色人生的概括,但我们同时也会说“戏如人生”也就是说戏剧也就反映着真实的人生。
那么戏剧和人生到底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对于我们普通人,这种感受可能并不明显,但对于那些以演戏为生的主人公们,他们在戏剧和自己的真实人生之中不断的穿梭着,那么他们是否还能够分得清戏剧和真实人生呢?他们是否能够在这样的穿梭之中把握住自己的本心,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呢?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否会受戏剧的影响?又是否会影响戏剧的表现呢?
相信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仅独属于我们自己,也有着其他专业人士在这方面进行着探索。哲贵是一名作家,而作家的职责就是从最普通的生活现象之中去探索背后深刻的意义,所有对于戏剧和人生的探索也就成了小说家、编剧哲贵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哲贵创作了以《白蛇传》为基础的小说《仙境》就与越剧这一戏曲剧种有关,而现在他更是写出了一部中篇《化蝶》,而从这个名字我们就能够了解他一定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关。 在这部小说之中,作者树造了几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戏剧形象,老艺术家杜文登,致力于戏曲改革的剑湫,以及夹在两者中间的肖晓红。
而面对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一部极为古老又极为经典的戏曲,在现代社会需要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必然需要做出改变,那么具体要怎么改变呢?新老艺术家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小说着重以肖晓红为叙述重点,讲述着她在各种不同戏曲理念冲突之中的不同表现,讲述着她对于戏曲的理解,当然更为重要的来自于她的真实生活与戏曲人生的相互影响。
在小说之中,各位主角之间情感的纠葛,成了小说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一部悲剧,作为这一纠葛的背景底色实时穿插其中,那么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理解和改变也就是对于个人生活的理解和再现。 这样的一部小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着戏曲人生和真实人生之间那种无形的牵绊,也让我们能够通过作者故事之中对于人生的理解去反思我们自己,去直面我们自己生活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身处于现实之中,能够做到直面自己的内心。
当然,这本小说之中也有着作者对于他作品的创作谈和创作背景介绍,更是方便我们对于作品有着深入的了解。那就通过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化蝶》的阅读,走进小说之中的戏剧人生吧。
《化蝶》读后感(篇八)
《化蝶》这本小说,是相当惊艳的!
一出梁祝,是剧团压箱底的剧目。当年的梁祝搭档,捧红了老团长杜文灯和搭档梅如烟。眼下老梁祝分别带的徒弟剑湫和肖晓红承衣钵继续演梁祝,却要旧瓶装新酒——改剧本。为什么改?很简单。
对团长来说,KPI 就两件事:排新剧,出新人。
不改老剧本,就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
于是本就活的戏我不分的现团长剑湫,在新剧本改革的推动下,拉着搭档肖晓红纵深一跃,竟至渐渐疯魔。
一百来页的小说着实不算长,但能迅速带你入戏,看得人汗毛倒竖,功力非同一般!
入戏
新演员,往往是人戏分离的,不顾观众死活的。
好演员,是有能力带观众入戏的。
优秀又有天赋的演员,比如剑湫,却能在台上抬眼一瞪,就像射出两道金光一样,能将剧场照亮。此刻,是演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是与观众的沟通和角力,能不能将观众镇住,就在这电光火石亮相的一瞬。
剑湫以她天赋的理解力,将梁山伯的唱段生生唱出了三个层次,连她师傅都被唱到泪如雨下,自叹弗如。
最近看过一位喜欢的演员的访谈,顿时觉得一切是那么相通,对一个演员来说,天赋,理解修为,投入缺一不可,深深共鸣。
化境
而天赋并没有那么高的演员该怎么办?
就像扮演祝英台的肖晓红,老版梁祝在她的舒适圈,绝对驾轻就熟。而新版祝英台是推动故事的核心,她理性上理解角色的内核是什么样,然而演不出是生生演不出。别人的讲和示范纯属外力,一切皆要靠她自身的“悟”去突破。
于是肖晓红在找寻的过程中迷失了,丢了身为好演员最重要的自信心,为了演好祝英台,她抛弃了自己,敲碎了自己,疯魔了,而在台上也打开了局面,脱胎换骨了。她深知每向前一步,她离舞台成功更近一步,而离自己的分崩离析也会更近一步。但谁管呢!这就是娜塔莉波特曼在《黑天鹅》里演绎出的境界。
此刻从剑湫的反应,也看得出原来这是她早已经历过的阶段。但入了戏,能不能出得来,却又要看个人造化。
很久前看过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或许好演员,尤其是有天赋加持的好演员,必然要经历人戏不分,不疯魔不成活的境界。这似乎是演员的修行,但也让人扼腕,成为一个好演员,除了天赋和必要的努力,需要有连自己这个人,这辈子也要搭进去献祭的觉悟,未免也太惨烈了些。
《化蝶》,让“为艺术献身”这句话有了实实在在的分量。
《化蝶》读后感(篇九)
《化蝶》是多少人耳熟能详的旋律。一曲《化蝶》,唱出痴情的梁山伯与无畏的祝英台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哲贵的此次载于《收获》2022年第3期的《化蝶》便和《梁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化蝶》围绕着剑湫和萧晓红两位戏曲演员展开。剑湫因在汇演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新一任团长。她为了让戏曲式微的现象有所改变,便决定大刀阔斧地改编经典戏曲《梁祝》。对于此次改编,剑湫与萧晓红的师父杜文灯、梅如烟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各怀心思。而戏迷尤家兴的介入,更让剑湫与萧晓红之间的关系越发捉摸不透。随着故事的发展,台上台下的爱情都逐渐走向了高潮。哲贵用一曲越剧道出了现代人之间捉摸不透的情感,让《梁祝》在现代语境下散发出新的韵味。
一
《化蝶》主要围绕着两对关系展开:一是剑湫与萧晓红之间的姐妹情谊,二是剑湫、萧晓红、尤家兴之间的三角恋爱。这两对关系的发展与《梁祝》的改编相互交织,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张力。《化蝶》中,他们的三角恋情是显性叙事,剑湫与萧晓红之间的姐妹情谊相对来说是隐性叙事。
三角恋爱与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两个经典的叙事母题。三角恋爱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红楼梦》中的宝黛钗是经典的三角恋。在《化蝶》中,三角恋表现为一位男性出现在两位女性之间:尤家兴闯进了剑湫与萧晓红的生活中,使她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尤家兴在剑湫演出时迷恋上了她,但他同时与萧晓红保持着暧昧关系,在两位女性之间辗转不定。姐妹情谊一词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第二次妇女运动中,在西方语境下,早期姐妹情谊的含义更偏重于描述在反抗男权统治时,互相帮助、互相依偎之间的感情。[]而在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在传统作品中,姐妹情谊更多地表现为对父权的反抗、对女性能力的肯定、强调女性间的精神交流等,如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姐妹情谊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开始倾向于表达女性之间的同性之爱,但“友谊”一直是姐妹情谊这一内涵的核心。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作者围绕着莱农和莉拉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展开描述,细腻地描绘了同样早熟聪慧,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人之间,互相审视、暗暗较劲而又惺惺相惜的复杂关系。《化蝶》中剑湫与萧晓红朝夕相处的排练让两人既相互扶持,又相互竞争。她们既是戏中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又是剧团核心人员(团长与艺术总监),更是舞台下的剑湫与萧晓红。剑湫与萧晓红从排戏开始,便一位演小生,一位演花旦。她们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一同在舞台上上演着梁祝的传奇。而在舞台下,剑湫、萧晓红、尤家兴三人之间的感情,构成了生活中的另一场戏剧。
同时,在《化蝶》中《梁祝》一共经历了两次改编,一是为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剧团通过了剑湫的建议,在表演时增加“山伯临终”的戏份,表达梁山伯模糊的意志和他对祝英台坚定不移的爱情,把剧名改为《化蝶》。二是剑湫上任团长后,为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院,改编戏曲式微的现象,她把经典悲剧《梁祝》改为了喜剧。剑湫改变了梁山伯死亡的结局,让他与祝英台私奔,剧名也改为《私奔》。值得一提的是,剑湫、萧晓红、尤家兴三人的关系与《梁祝》的两次改编呈现出了互文的关系。他们三人关系的变化让剑湫和萧晓红在表演时更上一层楼,《梁祝》的剧情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们的当时的状况。
哲贵把三角恋情、姐妹情谊与《梁祝》的改编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一个螺旋状的叙事结构,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戏曲交融在了一起。本文主要从情的羁绊、爱的私奔、生的化蝶三个方面,来解读他们三人围绕着艺术所产生的暧昧不清的关系。
二
情的羁绊是《化蝶》的第一层含义。在解释剑湫与萧晓红的关系前,首先得先理解她们师父杜文灯与梅如烟之间的关系。她们曾经是信河街越剧团的台柱子,并且一同喜欢上了文化局的一位处长。但她们谁也没有说破这件事,而是选择用《梁祝》的唱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一次演出中,梁山伯(杜文灯)对着祝英台(梅如烟)悲情地唱道,“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此时杜文灯与梅如烟才意识到,自己早已陷入“梁山伯”与“祝英台”角色中不可自拔了,随后她们不约而同地拒绝了那个男人。两人的关系从情敌又变回了搭档。年岁渐长,二人各自成立了家庭,但都没有选择爱戏之人。杜文灯嫁给了一位军官,维持了十二年后离婚了;梅如烟嫁给了一位办事员,婚姻算不上圆满,她们两人都没有子女。而剑湫与萧晓红的关系,是她们师父的延续,她们之间也横亘着一位男人——尤家兴。
尤家兴本是杜文灯与梅如烟的戏迷,在推出新演员剑湫与萧晓红时,他像命中注定似的,也喜欢上了剑湫与萧晓红,但他更倾心于剑湫。他开始细水长流地追求剑湫,但也不排斥与萧晓红接触。此时剧团接到了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的任务,为此剧团就改编版的新梁祝《化蝶》开始了紧张地排练。但萧晓红怎么也入不了戏,情急之下她不得不找尤家兴对戏,至此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了。萧晓红在“十八相送”唱词的感染下,对尤家兴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并与他结婚了。在文中,尤家兴真正欣赏和喜欢的是剑湫,为什么最后却娶萧晓红为妻?这便是他们三人关系的奇妙之处,从尤家兴的角度来看,他与谁结婚都一样,又不一样。其一,尤家兴至始至终痴迷的是戏曲,剑湫萧晓红二人便是他心中戏曲的完美载体,尤家兴想娶的是作为演员的萧晓红,而不是真正的萧晓红。其二,尤家兴眼中的剑湫是圣洁的、不可玷污的,在与剑湫亲密接触后,她变真实了,不再是舞台上那个“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对象。他对剑湫的想象比对萧晓红的想象更强烈,聪明的尤家兴不想让剑湫变成对他没有吸引力的人。为了保住这份情感,他至始至终只能是剑湫的观众,不会变成她的丈夫。其三,剑湫是“梁山伯”,她太过强势了,她身上所带有的男性气质让尤家兴既害怕又着迷,剑湫对他来说是危险的。而萧晓红对尤家兴来说,则没有那么危险。剑湫与萧晓红是尤家兴生活中的理想与现实,当理想太过刺眼时,他便回归现实;当现实一地鸡毛时,他就会抬头仰望理想。这便是为什么他会在两位女性之间徘徊不定。从萧晓红的角度看,在舞台上,总是梁山伯(剑湫)主导着舞台,相比之下祝英台(萧晓红)就相对暗淡了。当与尤家兴对戏时,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平等。无论是尤家兴外行人的唱调,还是他对自己的关心。她的艺术人生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剑湫一起度过的,剑湫的“梁山伯”她已熟稔于心。在生活中,她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梁山伯,而不是剑湫表演下的梁山伯。在剑湫、萧晓红、尤家兴的三人角逐中,他们之间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情”构成了三人之间的羁绊。而也正因为有情,才会有剑湫接下来的选择。
爱的私奔是《化蝶》的第二层含义。在萧晓红和尤家兴的婚礼上,剑湫接受司仪的邀请与萧晓红同唱“楼台会”,像是复刻杜文灯与梅如烟命运一样,“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同样成为了剑湫对萧晓红的宣言。剑湫不讨厌萧晓红,只是觉得对方“抛弃”了她。但在唱戏这一刻,剑湫不再是尤家兴曾经的追求者,萧晓红不再是新娘,她们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众瞩目的婚礼上、在尤家兴的眼中,她们完成了一次爱的“私奔”:抛弃了情敌的身份,回到了只属于她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世界里,剑湫与萧晓红的关系也变得比以前更深厚了。而此时尤家兴当然坐不住了, 他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妻子同别人“私奔”呢?更何况剑湫是自己仰慕的对方。在剑湫与萧晓红唱完“送兄”,二人还沉浸在其中时,尤家兴突然扑向了萧晓红,一把将她摁倒。此时“爱”的私奔又进入了另一层含义:舞台下的萧晓红与商人尤家兴结合了,他们不是“私奔”,是光明正大的。但有趣的地方在于,作为祝英台的萧晓红的确是“抛弃”了戏内的梁山伯(剑湫),与她戏外的梁山伯私奔了。两位梁山伯,两场私奔,被哲贵用一场婚礼巧妙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哲贵通过台上与台下,戏内与戏外的“私奔”,将还未在剧情中出现的《私奔》提前上演,从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梁祝私奔的结局不但符合了新时代的语境,更是他们三人关系的最优解读。
生的化蝶是《化蝶》的第三层含义。剑湫因表现出色最终继任了团长。她为振兴越剧,大刀阔斧地把《梁祝》改为喜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私奔,剧名便叫《私奔》。但向来演悲情版的萧晓红演不出新版祝英台的那份勇敢、迟疑、冲动、喜悦。同时,她与尤家兴的相处也遇到了难题。她不懂得如何和尤家兴相处,好几次都想回到自己的单身宿舍中。一天晚上,尤家兴带回戏服让萧晓红穿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萧晓红痛苦地认识到,尤家兴喜欢的是有着祝英台躯壳的她,舞台上的她,而不是生活中的她。萧晓红认为尤家兴玷污了祝英台,而自己也没有“保护”好祝英台,没有资格再演她了。但《私奔》的排练还在继续,剑湫发现萧晓红能演好新版祝英台了。但她很快意识到,萧晓红演的不是祝英台,而是生活中的自己。《私奔》顺利演出,萧晓红却“出不来了”,尤家兴却异常喜欢这样的她,并且让萧晓红去玩偶室唱戏。萧晓红与尤家兴不能生活在柴米油盐中,萧晓红已然变成了尤家兴艺术世界的玩偶。
几个月后,萧晓红还不见好转,剑湫前往玩偶室帮助她“离开”祝英台。她把萧晓红扮成梁山伯,自己扮成祝英台。通过角色的割离,让祝英台暂时在萧晓红那里“死亡”。这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做法:不让萧晓红扮演祝英台,那么祝英台就不属于她了。但让她扮演梁山伯,她能从梁山伯的视角中,更加读懂祝英台。同时,尤家兴在戏台上放置了三个坟茔:“祝英台肖晓红之墓”“梁山伯剑湫之墓”“梁山伯祝英台尤家兴之墓”。剑湫与萧晓红在舞台上表演,台下的尤家兴似乎也走上戏台与她们一同对唱了。故事便在此处戛然而止,哲贵在结尾写道,“一声巨雷炸响,将戏台上的坟茔劈成两半,祝英台大喊一声‘梁兄’,水袖甩到两肩,纵身扑向坟茔。”剑湫、萧晓红、尤家兴三人在此时已经人戏不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彻底混淆了。而破成两半的坟茔象征着他们心灵的一次涅槃重生,他们的心灵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完成了一次化蝶。哲贵通过具象的表达(坟茔)把人物内心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眼前。
三
《化蝶》中,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小说人物的宿命感。人会因为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经历,但当一个人的发展受限时,宿命便凸显了出来。《化蝶》中,哲贵通过师徒两代人戏剧人生轨迹,描写了她们相似的人生,冥冥之中有命运的影响。
首先体现在她们师徒四人性格的相似性。杜文灯和剑湫都有着自己的相对强硬的想法,梅如烟和萧晓红的性格则相对温和,她们相继成为了越剧团团长和艺术总监。其次她们之间都横亘着一位男性。而不同的是尤家兴是超级戏迷,他对戏剧的了解更加增加了这场三角恋的戏剧性。最后体现在剑湫与萧晓红在婚礼上同唱“楼台会”,同样的抉择,两代人都选用同样的唱段。这是师徒四人宿命感的集中体现。杜文灯两次对梅如烟唱“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第一次是为了让自己明白文化局的处长不是自己的良配,第二次是让梅如烟担任越剧团艺术总监。这段唱词是对她们关系的最好解读。而剑湫本能地在萧晓红的婚礼上,选择这么不搭调的一段唱词,何尝不是命运的选择?对于此时的剑湫来说,萧晓红与尤家兴结婚,就像是祝英台与马文才结婚,她怕萧晓红的生活重心会转向家庭,在越剧团有心无力演不好戏曲。她更怕失去萧晓红这样一个契合的搭档,她是小生,那么萧晓红就必须是花旦。“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是剑湫对萧晓红的一句誓言,也是对自己的一句宽慰。剑湫大可以阻止萧晓红与尤家兴在一起,她可以告诉萧晓红自己与尤家兴的那些“身体接触”。与此同时萧晓红也没有追问剑湫,曾经那么声势浩大地追求剑湫的尤家兴,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与她在一起。她们在舞台上话已经都说完了,在舞台下相顾无言却心灵相通。只需要一段唱词、一句念白,想要说什么便都懂了。
《化蝶》通过情的羁绊、爱的私奔、生的化蝶层层深入地讲述了一个梦幻的艺术故事。哲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戏曲与人生两个舞台,他用互文的写法将《梁祝》的故事与剑湫、萧晓红、尤家兴三人的羁绊进行交叉写作,构成了螺旋叙事的结构。他把戏剧情节与人生境遇、人物命运与人物性格、外在故事与内在感情巧妙地交融在了一起,用旧的戏曲故事承载着现代性的命题。正是这样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当阅读结束时,藏在师徒四人之间强烈的宿命感扑面而来,便使人感受到情理之外又意料之中。哲贵正是通过螺旋状的叙事结构,自然而然地书写了一篇含蓄而忧伤的故事。同时,阅读《化蝶》的过程中,笔者总能想到陈凯歌导演拍的《霸王别姬》。因戏而痴的程蝶衣在与段小楼唱完最后一次贵妃醉酒后,以自戕结束了自己戏梦般的人生。程蝶衣想要演好虞姬,却沉陷于虞姬的状态中无法脱离,爱上了师哥段小楼,戏曲成就了他,也让他陨落。而《化蝶》中,哲贵选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本来的自己“死去”:变换角色。但这是否就意味完成了对剑湫、萧晓红、尤家兴三人的救赎呢?哲贵用一个暧昧的结尾结束了故事,任由读者去想象。这样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又怅然若失,他们三人的故事又会走向何处?读者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