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Minor Feelings》的读后感大全

《Minor Feelings》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3 06:55:17
《Minor Feelings》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13 06:55:17   小编:

《Minor Feelings》是一本由Cathy Park Hong撰写的散文集,探讨了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认同。通过个人经历和文化批判,作者揭示了少数族裔面临的微小感受,以及他们在主流文化中的边缘化和排斥。这本书引人深思,挑战了种族和文化认同的固有观念。

Minor Feelings读后感篇一

感觉韩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在美国文化市场被认可的程度还是挺高的,这已经是我在年度榜单上看到的第二位描写自己身份认同感受的韩裔美国文学了。我觉得这部作品比上一次看的作品更好,更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没有过多的为不必悲伤之事而悲伤到感觉。她更多的是站在韩国人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思考。但是我又来如何定义韩国人到角度和美国人的角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韩国本土人可能会有更大的话语权。我自己本身是很难看进去华裔美国文学的,因为我觉得它们不能代表我,我总是能在其中发现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也许这位作者也不能代表韩国人的观点。

Minor Feelings读后感篇二

Cathy Park Hong 对移民亚裔微妙的羞耻、回避感和自我厌恶的剖析尤其到位。

另外,它不仅是白人社会的压迫,更是源于内在的双重视角:自己看到的“真实的自己”,以及换位别人的视角看到的“perceived 自己”。像作者所写的,美国社会迫使少数族裔始终佩戴这种双视角,让“真实的自己”和“perceived 自己”之间持续产生巨大鸿沟,是身份认同无论何代都难以找到锚点的原因之一。

而这个鸿沟相较于登上重大社会舞台的其他冲突又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哪怕是很多亚裔自己都不曾意识到它作为一种妥协的磨灭性。

若是自己都认为这是“次要”的,谁会来正视我们呢?

Minor Feelings读后感篇三

非常喜欢最后一篇The Indebted,Bad English也很有新意,但除去这两篇以外这是一本我读着很别扭的书。

作者洋洋洒洒控诉亚裔在美国社会是隐形人,不被看见,可谓苦大仇深。就算小题大作歇斯底里是白人特权,我很怀疑歇斯底里的亚洲书写是反抗这种特权的正确方式。我眼里这是套了一层黄皮的white problem.

作者在书中试图证明韩国人(韩裔)是非常自我厌恶的,但又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她在书中写到关于自己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她的韩裔心理咨询师拒绝继续为她咨询,为此她非常愤怒,不仅数个电话骚扰对方,甚至最后还威胁对方要自杀。这样的患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冲突,被理解为是韩国人自我厌恶的体现,不令人信服。另一个故事是作者去越南裔开的美甲店,因为一点小事对还未成年的越南裔服务人员粗鲁地大吼大叫,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出于“把对自己的厌恶转嫁到了其他亚裔身上”。这样的反思也太美化自己了,在我看不过是自以为invisible的东亚人转过头欺负更invisible的东南亚人,以及中产阶级瞧不起服务人员罢了。我也觉得,这些事件尽管多多少少种族相关,最主要还是折射出作者是一个极为自我中心的人——我同样不认为当一个极度自我中心以至于不尊重他人的亚裔是合理的反抗。

我相信糟糕甚至邪恶的人也可以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作者的人格可以或多或少退居在作者的思考和感知之后。但这本书里作者的人格太强了,除去The Indebted以外每一篇都是作者本人在对着我的耳朵喊看我看我看我. 对作者人格的厌恶严重影响了我对她文字和观点的阅读体验。这明明是一本充满野心想要写“我们”的书,但满篇只看到一个并不具有代表性的“我”在上蹿下跳。后半本An Education讲三个女艺术家之间复杂的友谊纠葛更是写出了小时代的神韵,看得脑仁疼。

尽管全书的前90%让我对这本书以及作者积累出了足够多的偏见,最后一篇The Indebted还是结结实实地击中了我。这是一篇非常诚实也足够谦逊的反思。作者承认自己的感受并不能代表亚裔群体,也诚实地表示这些关于种族身份的控诉不意味着对母国的乡愁——她不想回去。Minor feelings是关于一个生来漂泊的人和族群如何理解自己conditional的存在。这篇里几个历史故事的选用非常好,简直是一种狠毒的好:朝鲜战争里爸爸从美军手里第一次吃到糖果,那后来被同样撒向伊拉克和叙利亚孩童的糖果;越南战争中向老妇人讨了一碗白米饭的日裔美军,转身炸死了窝藏在老妇人家中的,长着同样的皮肤,吃着同样米饭的敌人;美国医生为了让韩国女人更符合美军审美而发明了双眼皮手术,如今成为韩国最流行的手术。这样的撕裂通过历史的介质,一代一代,飘洋过海,传到了千万个亚裔的身上。

反思一下我自己,也觉得或许人的共情能力是单向的,只能向下共情。我身为一个一代移民,读到没有亲眼见过索多玛的二代移民住在美国郊区的大房子里控诉自己不被看见,确实无法共情。但读到历史上被战争撕裂的人和族群,还是可以感同身受,不禁让我觉得自己或许只能共情比我惨的。但单纯的卖惨是一种偷懒。无论是作者还是我都同意,种族书写不应该是卖惨,但如何不卖惨又能写出这种minor feelings的复杂性,这本书尽管有着种种问题,或许是一个足够复杂也足够诚实的尝试。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