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1000字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11:15:26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01 11:15:26   小编: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洋子在和丈夫列侬的最后一次对话中,表达了对婚姻的无奈和痛苦。她坦诚地展示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求助的渴望,引发人们对婚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这篇文章以真实的情感和深入的洞察力,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个观感反复横跳的阅读体验:

当读到列侬洋洋洒洒抒发了半天对儿子肖恩的天赐之爱、半路才慢条斯理地展示对另一个儿子朱利安寡淡的舐犊之情,轻飘飘地讲述二人从出轨开启的激情四射的邂逅,让暴戾、风流、糜烂的过往为当下所求的爱与和平背书……就会觉得,嗯真是个坦诚的混蛋;

而当读到他反复澄清洋子红颜祸水的谣言,强调自己如何被一段卓越而智慧、不同于父权传统的女性之爱所拯救,“不做猪是一种解脱”,清醒地意识到身为“披头士”所应付的和超出的责任,对权力、专制、名利、领袖精神去伪存真的认知……又会不自觉地感叹,啊果然是个认真的天才。

和布雷特·安德森回忆盛名时期的suede不同——他的行文更为克己、审慎,有中年人千帆过尽后的沉郁感——列侬的发言依然热烈、不羁、随性。年近不惑、人生终于初进平稳阶段后,他仍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想。真正的艺术创作者,确实不能被某一阶段内“随身携带的概念和思想”、以及荣耀功名所裹挟。有时时更新的精神火花,流动的思考积累,才能防止江郎才尽、保持灵魂润泽,产出更多更不一样的作品与世界对话。很多次列侬都谈起了接下来的计划和将来说不定就能做的有趣的事,想到不过数月之后他就陡然离世,不禁唏嘘:哎,这就是命运。

至于洋子,冷静、聪明、强大的洋子,有着一针见血的可爱。把《信任游戏》的棋盘送给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也太优秀了。到最后收了列侬的不是个妖冶惑众的神秘女人,而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二)

一个是传奇音乐人

一个是前卫艺术家

却因为一场名为《切片》的行为艺术而相遇

.

他们一起创作

一起探索

一起以非暴力的形式呼吁爱与和平

两颗独立的灵魂炙热交织

.

她对他来说是个“怪味鸡尾酒”般的女人

他的摇滚和睿智深深吸引着她

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和诋毁

他们依然紧紧相拥

.

“洋子,就是我的答案”

“她向我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

“但不知怎的,我突然感到台上的他是个非常孤独的人”

“他需要我”

“彷佛我的灵魂突然看到了他的灵魂”

.

他曾希望死在她之前

因为他无法承受另一半灵魂离开时带来的痛苦

没想到的是

他做到了

他比她先去了天堂

而她没有离开

依然继续他们共同的梦想——

“想象所有的人们,都能拥有和平”

.

即使已不在同一时空里

两颗相契的灵魂将永远厮守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三)

遇到小野洋子,一个“男孩列侬”就长大了。 有的人早早遇见,却最终错过,有的人后来才在一起,却可以称为“生命中的第一位爱人” 列侬和小野洋子千丝万缕彼此交融的连接,曾是世人眼中的迷。 担心被拒绝的《花花公子》主编想尽办法用心做了很多准备,采访到他们。而彼时的列侬和洋子愿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似乎也正想借此机会给大众一个答案,同时为两人共同的新创造赋能。 像是前世的缘分,列侬遇见小野洋子,他的某种东西被激活了。作为名声大噪的歌手,他曾描述“披头士”是幼稚的,而看了这本书觉得“纠缠”洋子的列侬似乎更加“幼稚”。他称洋子为“妈妈”。在洋子“这个女巫的蛊惑下” 列侬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成为了自己,体验了不可能,期间,两人分开过一段时间,确切的说是洋子曾把列侬驱逐出去一年多。 她不需要一个“披头士”,没有人需要一个“披头士”......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你为什么要和那个丑女人在一起?” 列侬退出“披头士”,面对世人所有的质疑,所有的愤怒,列侬和洋子只管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金唱片并没有满足他;满足他的是与洋子的爱情以及成为一名父亲。” 《花花公子》:你为什么要做全职爸爸? 列侬:这是一种自我治愈疗法。 洋子:这相当于是在问,“在生活中,有什么是更重要的?" 列依:直面自己,直面现实,比继续表演摇滚更重要,那种在自我表现和公众评价的风波里起伏不定的生活。 做全职爸爸期间,列侬在陪儿子肖恩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特立独行的洋子身上,列侬感受到了更加饱满、充盈的人生。两个人一起创造,为世界和平发声。 列侬说“一个人做梦只是梦,两个人会把它变为现实。” “两个人在一起,却投射出不同的东西。” “在男女关系中,我认为女人真的拥有内在的智慧,她们带着这种东西,而男人有一种对付社会的智慧,毕竟他们创造了它。男人从不产9生内在的智慧,他们没时间产生。” 这次采访后没多久,年仅四十岁的列侬被无故刺杀,《花花公子》的采访也成了两人一起的“最后谈话”。 他的歌依然是我们的怀念: 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就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位爱人, My mind can feel 让我的心灵能够感受到。 I feel the sorrow, 一些忧伤, I feel the dreams, 感受到了梦想, Everything is clear in my heart, 万物在我的心中竟然变得如此的清晰。 I feel life, 我感受到了生命, Oh I feel love. 我感受到了你的爱 Everything is clear in our world 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的世界里瞬息可见。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四)

读传记,有时候会觉得,书中的主角真的值得被写成传记吗?

也并不是人人都如达芬奇一般,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跌宕起伏之事。

由他人转述的人生,总是缺少了一些打动人心的力量。

读访谈则不同。

我会在由本人口述的内容中发现,原来他们是如此值得被了解。

我热爱通过本人之口去了解他们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听他们那些华丽的经历,经历可以被添油加醋,思想却不行。

于是,在这本《列侬和洋子的最后谈话》中,我欣喜地发现,这就恰恰是我想看到的那种,充斥着几乎漫溢的列侬和洋子的想法的作品。

作者大卫·谢夫花了数周时间进行了多次采访,最终才整理出来这一本合集。

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里,名声鼎盛如诺兰者,也仅仅能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被访问,其内容当然是可预见的保守无趣。

因此,在深入以及充分的交流中,列侬和洋子几乎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这实属难得。

-

列侬本人也承认,洋子是自己的老师。

作为一个如此自由的、忠于自我的、思想极发散的艺术家,他竟愿意改变自己去接受一个预言者的引领。

摇滚乐,为列侬引见了洋子。

在大量的谈话中,他也确确实实展现出来一个虔诚学生的本分。

洋子实际上才是那个具有预见性的人。她在书中的出现并不多,但寥寥几句,却几乎是列侬在书中展现出来观点的总结。

她一针见血式地提出观点,例如:

“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想法负责。”

“我们必须褪去光环。”

实际上,在书中对列侬的访问中,列侬也只是对以上洋子的论点进行举例、拓展、以及身体力行。

洋子是宽泛,列侬是具体。

在灵魂上,列侬或许永远是迷信的,以确保洋子对她的启蒙。

-

我想,这也是洋子不受披头士歌迷待见的原因之一吧。

没有人喜欢洞察一切的人,我想,特别是沉浸在幻象中的。

当有人直白地指出这一切的虚幻之处,穿着新衣的国王们,愤怒了。

作为被洋子说服的信徒,列侬选择了诚实面对自己。

他诚恳地讲述着自己对披头士并无甚多感情,对音乐也并无太多人们想象中的神来之笔。

他表现得是什么都不知道,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在乎。

他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离经叛道的形象,他更多时候是一个迷茫的、混沌的、迷信的,孩子。

我很惊讶于他们的坦诚,而洋子在书中也很惊讶于为何大家如此关注他们的生活,毕竟他们没有什么好保留,唯爱和摇滚,而已。

everybody‘s got something to hide except me and my monkey.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五)

约翰·列侬,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成员,当时引领音乐时尚的标杆性人物。“披头士”乐队解散之后,约翰·列侬更是成为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者,和妻子小野洋子用行为艺术呼唤着和平,更是在2004年入选《滚石》杂志评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 小野洋子,艺术家,而她和列侬两人的行为艺术“床上和平行动”一直被津津乐道。

这样一对夫妇,从1966年相识,到1980年列侬被枪杀的十几年时间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新闻流传于世。比如传闻“披头士”乐队的解散就与小野洋子对于乐队的过度干涉有关;比如小野洋子因为前卫艺术家的原因,把列侬从家里赶了出去,让列侬陷入毒品和酒精的依赖之中;比如当两个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之后,列侬选择成为一位家庭主夫,全身心的投入到抚养孩子之中,让小野洋子主持自己生意的管理工作,包括“披头士”的投资项目,等等。

那么在这些事件之中,两个人担负着怎样的角色呢?他们怎样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进行思考的?他们对于爱情、婚姻、家庭,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音乐事业又有着哪些反思呢?他们对于自己所关注的和平运动、女性主义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呢?

本书作者大卫·谢夫在1980年担任《花花公子》编辑的时候,勇敢创造机会走进了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生活,对于两人开始了专访,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他们阐述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听着他们叙述着自己的过往,分享着读者们所关心的那些话题。 1998年12月7日,这样一部专访得以出版,而就在第二天,列侬遭遇疯狂粉丝的枪杀,而这篇专访也就成了列侬留给世界最后的声音,是我们了解他最后人生思考最重要的资料。

这些采访实录现在就以这本书《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重新走回那段岁月,重新梳理那段故事,重新了解列侬和洋子对于生活的见解,对于艺术的剖析,重新了解两位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思考。

对于“披头士”乐队,对于约翰·列侬,相信喜欢他的人对于他们都有着足够的了解,可是这种了解更多出自于粉丝对于“爱豆”的追寻。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他们的思考文字才能看得更清晰。而这一篇采访就是我们走进偶像内心世界最好的媒介,就是让我们了解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那就让我们通过这篇对话录,来深入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的生活,发现他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吧。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六)

披头士乐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最为绚烂耀眼的名片,他们创造了乐团传奇,超现实主义歌词和迷幻音响深入人心,是当之无愧的顶流。十年后乐队解散,仍有无数歌迷还抱有“重新回归”的期待。约翰·列侬是这支乐队的灵魂人物,乐队解散后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对当下和过去人事物的看法,以及让他改变被他称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小野洋子的故事都为外人所好奇,美国作家、记者大卫·谢夫无疑是幸运的,他获得了为解开“流言、疑惑、好奇”的采访机会——《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

在大多数人看来约翰·列侬的人生曲线图样应该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坠落到低点而后归于平静,那一刻向上跃起的线条恍若幻影,最后永远的停在那里。坠落的那段时间他在朋友、粉丝的眼中是堕落的,他被洋子这个魔女给控制了,而只有他知道他是在世俗浮华中重新找回了自我,正视自己真正的需求。他说起自己为什么想和洋子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是因为他们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领域,为思想和目标的同频兴奋和激动,他干枯茫然的灵魂再度恢复活力。

众人将小野洋子归罪为约翰走向堕落的源头,而他早在之前就陷入“沉沦”,不愿做纯发片的匠人,他对音乐的态度就像我们对做菜的认识,“厨子”没有享受、快乐的感受,观众接收到的也会是瑕疵品。对于粉丝将目光锁定在某个人物身上,将其当做引领的“领袖”,他建议要保持独立思考,人们以为的新,其实在过去的某个时间段有相似的事情发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洋子是他沉入海底深处时将他拖出来的救命手,让他得以平静。

成为全职爸爸,让他了解另一半在家庭生活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获得了调整重新出发的能力。他和洋子在一起开始于对妻子和儿子的背叛,却在这个时间里他学会了尊重,关注社会呼吁和平,反对暴力。

所以在巨星眼中如此优秀的洋子是什么样的人让人产生好奇,通过对话能感受到她是个果断、独立、理智的人,和约翰在一起她是冲在前面的人,虽然是女性但她的力量并没有被身边巨星淹没,她在约翰心目中是主心骨般的存在。

披头士乐队是约翰一生中的闪光经历,他作为灵魂人物说起歌曲创作历程和成员间的相处有很多值得聊的内容,但也道出了人生难以回避的真实——人会因为志同道合而连接在一起,也会因为某种原因分开。而我们活在当下。

访谈杂志在报摊上架,列侬和洋子都很满意很高兴,但随着12月8日列侬被粉丝枪·杀,让约翰提醒两人12月再见一次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七)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于美国的作家和记者大卫·谢夫先生,由知名乐评人李皖先生为我们翻译。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和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在1980年进行的一次采访,正是这次采访,作者亲眼看到了列侬和洋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与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他们之间的相处氛围令人羡慕,他们的命运令人叹惋。我们不能忽视自己从心底就不喜欢看到的画面,可以尝试一下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旁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不公正的待遇,努力奋斗得到大家对我们的认可,这样虽然很累,但却是非常值得的。

这本书中共分为四个部分三十一节内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约翰·列侬快乐的童年时期,这个时候的我们大多数都有父母的陪伴,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和家庭氛围,才能让我们健康、无忧无虑的长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梦想的年轻人,我们想要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众人的认可和赞誉,尽管要承受失败和质疑的眼光,但我们不会轻易放弃,即使跌倒再多次,只要心中有梦想,我们依然可以昂首前行,永不止步。

在列侬与洋子的公寓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和家人、朋友们的照片,那里面有他们怀念的时光,也是他们想要记录下来的画面,相信上面有很多人快乐的笑容。曾经的岁月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我们会把它们留在相片上或是记录在日记本里,每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就会回忆起那段岁月,还有曾经的遗憾。

对于航海来说,列侬和洋子的想法是不同的,列侬虽然总是提起想去航海的念头,但是总是会因为不曾学过所以未能圆梦。但是洋子的看法却是想去就去,不然就不要再念叨了。正是因为洋子做的决定,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夸夸其谈的列侬,他并不满足于这次的海上冒险之旅,想要再去一次。我们有的时候总是在踏上旅途之前做好计划,可是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就会沉醉其中,所以就会忘记很多计划中要做的事情,所以当旅行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些遗憾,想要再去一次。

虽然列侬和洋子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幸好他们曾经的岁月中有彼此的陪伴,生活中也有很多快乐而又温馨的时光,相信这些都是我们都想要一个能够相知相伴的爱人。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八)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是一本关于约翰·列侬和他妻子的采访记录。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卫·谢夫,他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当时在《花花公子》的编辑部工作。

他也是披头士乐队的忠实粉丝,对这支乐队的历史非常了解。

在列侬离世40周年时,《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英文版)推出了纪念版。大卫·谢夫在纪念版的序里回忆了自己是如何成为列侬的粉丝的。当他在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了披头士乐队的作品,他就感受到了震撼。他还记得自己那天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买了披头士的唱片。

从那之后,只要披头士或者列侬发行新专辑,他一定排在第一个。

所以,大卫·谢夫非常了解约翰·列侬。在这次采访之前,他就对列侬和妻子小野洋子之间的爱情非常了解。

1966年,两人相遇了。三年后,他们结婚了。但与此同时,外界传出了很多谣言,比如小野洋子拆散了披头士。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只不过,在乐队即将解体的时候,洋子正好出现在列侬的生活中。

在1969年8月,列侬和妻子小野洋子搞了一个活动——“床上和平行动”。他们想通过这个活动来反对越南战争。这相当于他们的蜜月。因为他们觉得与其被狗仔队跟踪,不如大大方方地公开。他们坐在床上整整7天,接受访谈。这个时间确实和婚假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私人时间。

1973年,洋子提出了分手,列侬因此感到非常痛苦。他用酒精麻醉自己,差点死去。后来,洋子心软了,她偷偷地去看列侬的演唱会。

1974年,列侬发行专辑《墙与桥》。

1975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不同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洋子负责打理外面的生意,列侬负责做全职爸爸。

4年之后,他们打算推出新的唱片。为了做推广,洋子决定接受《花花公子》的专访。

访问在列侬的家里进行。在这次访问中,他们表达了自己对音乐和文化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态度。

列侬在采访中,曾经提到自己的年龄。他快要40岁了!很多人到了这个不惑之年,可能会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列侬却很兴奋,引用了谚语“人生四十始”。可没想到,他连40岁都没有 活过。访谈见报的第三天,列侬被刺杀。

其实,我认为洋子对于文化的看法,放在现代也不过时。为什么这个社会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了呢?因为老板需要你努力工作。有的单位喜欢请本地人,并不是地域歧视,而是因为到了春节,外地人都不能加班,只想过年回家。

那为什么列侬与洋子选择结婚呢?也许和仪式感有关。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和有启发性的书籍。如果你喜欢披头士乐队或者约翰·列侬的话,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读后感(篇九)

秋日喜读·第7册:《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大卫·谢夫[美]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品。

“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这是约翰·列侬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直到现在这句话每年都会被我写在日记本的扉页,成为我对抗生活中无力时刻的信条。每当这个世界上的一角,又发生了地域冲突,伴随着战火炮声,我总会第一时间想起他传递和平与爱,表达善意,鼓励人们抛开所有分歧的《Imagine》。每当我们对旧时光充满怀念,唤醒童年时的美好记忆,思念起一位位曾经的老友,我又想起他的《In My Life》。

这位“The Beatles”乐队的灵魂人物,总是“将自己的灵魂都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出来”,他为我们留下的歌曲作品,早已超越了“音乐”的简单概念,而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他的音乐无国界,传递足以普世的正向价值观念,力求为人类塑造一个关于未来美好的“想象”,这也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之一。“The Beatles”乐队期间,出版专辑、举办巡演,通过电视被世界听见,引发全球对英国音乐的兴趣,他们获奖无数,包括由女王颁授的不列颠帝国勋章。

但这支接近完美的乐队仅仅维持了不足10年的时间,最终也是以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完全解散The Beatles,并且禁止乐队重组。”遗憾收场,有一部分声音一直称是因为大野洋子的出现导致了乐队产生隔阂,1969年9月发行专辑《Abbey Road》时产生过分歧,约翰和保罗纷纷指责对方的妻子过分介入乐队的事务,从而引发口角乃至起诉,很多人便认为乐队的解散是与她和约翰的婚姻引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面对这样的指责,许多年后大野洋子女士才在一次访谈公开谈起,“现在人们不这么说了,因为他们知道,乐队不是因为我的原因解散的,女人是很容易被责备的,尤其是一个刚刚走近他们的亚洲女人。”过去的这么长一段时间来,她还受此之外的多方面指责,比如利用列侬的名义赚钱,但洋子内心的强大又怎会被这些闲言击倒。我越来越想去深度的了解,列侬与洋子之间超越了伴侣的爱,寻找之中爱的启示。

为此我阅读了《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这是作者大卫·谢夫代表《花花公子》对二人进行的一场长达三周时间的采访,是约翰·列侬在1980年12月8日被自己的狂热歌迷马克·查普曼在寓所前被枪杀前的最后一次访谈。拜知名乐评人、资深媒体人李皖站在专业角度的精准译制,我深入到他与洋子的想象的世界中,感受他们之间最真是真挚的爱,体会他们的艺术思想,听他们对过往的回忆,从而谈起所坚定倡导的价值。

这是这对传奇夫妇给全世界留下的“财富”,列侬可以完全自由的褪去“The Beatles”乐队带给他的华丽外衣,将自己和洋子想要表达的毫无遮掩的袒露,往事的回忆部分出现了许多我在以往资料中未曾阅读过得信息,也能更好的去理解他的作品创作和最终对乐队的态度,在没有了乐队太过闪耀的光环,他就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她珍惜历经失败的婚姻后再度找寻到的挚爱之人,这带给他以真实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思考。

如果你想看关于乐队解散背后的真实故事,在成为独立的艺术家后的真实生活,包括洋子关于艺术的理解,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寻到答案,毕竟列侬自己也认为这是关于二人“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最贴近列侬与洋子”的深度访谈,你能感受到列侬的那种独特气质,感受到二人在看待问题上的同频与默契,能找到二人如此契合的原因。列侬遇到洋子是“神的指引”一般,对话间无处不体现着洋子对列侬的影响。

《洛杉矶时报》曾提到过这段巨大意义的访谈,“谢夫极具同理心的采访,唤起太多有关披头士与列侬的精彩过往与未来规划,即使后来那场骇人的悲剧没有发生,这场访谈也同等重要且精彩。”我想这是最贴切的概括,在当时这对作者谢夫绝对是巨大的挑战,毕竟艺术家没有那么“容易”采访,在一些问题的提问和谈话间的互动上,我感受到了作者自身的魅力,这或许就是列侬与洋子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当然也幸好他坚持完成了下来。

这本书绝对是你认识列侬与洋子最佳的途径,并不会因为篇幅而枯燥,更可以说十分精彩有趣。《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是你走进他们世界的钥匙,更能感受到他们一直致力于带给所有人的信念与精神,是他们思想的精髓,祝你能拥有列侬与洋子这样的感情,也和我一样被他们感染。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