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设计的准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设计的准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3 22:15:14
《设计的准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0-13 22:15:14   小编:

《设计的准则》一文探讨了设计的本质和重要性。文章强调了设计在产品、服务和体验中的关键作用,提倡设计应当以用户为中心,注重功能和美学的结合。作者认为,优秀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设计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设计的准则》读后感(篇一)

17° 读书会第 6 本书:

《设计的准则》读后感(篇二)

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是《设计的准则》。在《设计的准则》本书中讲到无形因素比具体的设计方法更为基础和重要。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历史理论批评,现代主义,统一,视野的力量,智慧的优雅,永恒,责任,权利,自然,任意性,从语境,影响和营销,设计必须符合用户,明确起点,追求永恒价值。它必须具有道德和责任感,并具有设计师的个人价值。规则,毅力,责任,质量,连贯性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历史也很重要。对我们来说,理解过去,了解现在,构思未来,遵循过去的设计理念,观看沿途的艺术作品,也是非常有用的。早期理论和作品除了精髓,它还包括误解和糟粕。正确评价批评,掌握事物本质是重要的。进入现代社会,工业设计兴起,人们占据主体地位,新技术与情感相互碰撞。 19世纪末,艺术和手工艺运动在英国推出。领导者是威廉·莫里斯,后来激发了日本民间手工艺品的设计,象征着对机械工业的抵制,并最终成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力解放现代化的结果。 20世纪中叶法国的情境主义盛行,促进了时装设计的模糊性,多样性,可能性和矛盾性。这表明设计与时代密切相关。

最后,艺术不应该由我们抬头。它应该是我们指尖可以发现的美。毅力是设计的源泉,责任是设计的原则,灵感是设计的升华。

《设计的准则》读后感(篇三)

《设计的准则》书评

设计涉及于我们生活中的处处,可能是作为物品,也可能是作为一个人的产品。 在我的理解中,设计是一系列可视化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最佳体现。 每个人都需要仔细设计自己的生活。

《设计的准则》书中提到虽然设计主要是不稳定的灵感,但也不会是随便能做的。设计是很严肃的,其标准也是很高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起初我认为设计大概是用来赚取巨额利润的。因为,生活在有许多奢侈品看起来并不精致,但价格昂贵,给人的感觉是品牌骗局。后来,读了本书我发现许多事情确实是无法任意定义。只赚人钱的品牌和公司逐渐被抛弃。能够通过不断地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品牌,即使他们没有最新的设计,他们也有一个巨大的设计库。最近,星巴克的猫爪杯突然被解雇了。最大的原因是人们的爱和认可。因此,市场和人们的偏好是非常随机的,因此产品设计不能通过跟风来取得成功。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把自己认为美丽的作品,追求最真实的表达,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争取名利。作为一名设计师,如果想在未来代表品牌向公众提供设计产品,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品牌的历史负责,对公众和社会负责,并负责设计业务本身。这是通过阅读设计《设计的准则》这本书,它教给我的道理。相信对于以后我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设计的准则》读后感(篇四)

作者主要做的是平面设计方面的讲解,所以我觉得作者写作此书的目标为设计实用指导,起码得告诉读者什么样的设计准则是需要注意的。在此书的前半部分,我看不到很多的关于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而是通篇用说教的方式告诉我们要用心要的去学习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规则、适度性、模糊性、历史、理论与批评、现代主义、设计为一、视觉的力量、智慧的优雅,诸如此类的概念。

设计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则,在学科当中算是实用的知识,可以理解成为了取悦大家,提高审美,但最终的目的现在是商业。作为商业产品,设计是不会允许设计师的感情用在指明模糊的地方看一本成为“准则”的专业书籍。好不客气的讲,作者前半部分是在卖弄学识,把一些大家都清楚明白的简单理念复杂化、高逼格化。这对一个真心想学东西的人来说,有何意义呢?

后半部分,作者可算是实实际际地说到跟平面设计有关的一些规则规范了。但企图用少的可怜的专业知识点解释 字体:基础字体、左对齐、居中、两边对齐、字体尺寸关系、尺标、字体尺寸对比、比例、肌理、色彩、版式设计、序列、装订、标志性与多元化、空白空间 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数作者说到美国人不用A4这一点,他们用自己的标准比例来切割海报和书信的尺寸,这不仅不美观也不利于国际对接,而且还浪费纸张。如果每个点都能用这种方式清楚明白的讲出来,我估计书的质量要提高好几个档次。

综合而言,如果要学设计,你不适合看此书,因为他教不了你什么。如果你已经会设计,只是想对准则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不推荐看此书,它告诉你的东西,未必比一本工业印刷指导标准说明书来的多。如果你要学习如何把没有话吹出很有档次的感觉,倒是可以学学作者的神功。

《设计的准则》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我看了三遍,初看是两年前(21年至22年初),那时我正为留学做准备,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在版式设计上有所增益。当然,书的后半部分有很大篇幅在讲版式设计的规则,但那时我需要的可能是更明确的指导原则,而我本就少的可怜的耐心早就被前半部分晦涩的内容消磨殆尽,这本书也就被我暂时搁下了。

再看时是今年(23年)年初,那时我刚经历了留学申请的失败和一段说不上愉快的工作经历(作为交互设计师)。正赋闲在家,尝试从彼时的痛苦中脱身,慌忙四顾时,这本书的书封又一次吸引了我,于是随着兴致将书翻开。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失意之后,我似乎开始理解书中所说的“勇气”所指的是什么了,但也仅止于此,文中的诸多概念我仍一知半解,于是再度搁下。

第三次看是在刚过去的一段时间(23年9月),此时,我已然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一种比较不那么焦虑的状态,也开始建立一种更为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的节奏。也刚好在读陈嘉映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书中有与语言学相关的论述。我就想起了这本书(《设计的准则》)在开头也有关于语义学的诸多概念,就想详细看看它们与语言学相关的含义。

这次我一边阅读一边在笔记本中写下书中每一个部分对自己的启发,回过头来看其实作者只是把定义问题、发散、收束等等设计的构思过程用一种更具美感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并不需要过于深厚的语言学背景知识,就能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

去除迷障后,本书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作者与“优雅”相关的观点。在他的观念中,优雅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的道德。这也是在多次阅读后,全书向我传达的一种感受。

设计师委身于商业增长和数据似乎就是这个时代的铁律,设计师的创意服务于商业目标,不断燃烧自己的生命,催生出一代又一代速朽的设计。设计师沦为一种工具(成为工具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想一个学习设计的人应该不会甘于成为一个工具,至少我是这样),但是为了不去逢迎短视的商业回报,作者似乎只为我们提供了“勇气”这一个工具,很鼓舞人心,但不太具备可操作性。

如果止于勇气,那其实就只是一种态度的胜利,并没办法应用于日常的设计工作中。到这里,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但我又想起了昨天听的一期播客,对谈嘉宾谈到村上春树的作品时有关“鸡蛋与高墙”的意象时,输出了自己的一段见解,大意如下(不见得准确):当我们想到鸡蛋与高墙时,如果我们只是将鸡蛋掷向高墙,那意味着的可能只是一种无能的勇气;而如果我们悉心孵化这个鸡蛋(鸟蛋),而后让孵出的鸟飞过这座高墙,也许这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更具创造性的解法。

通过引用外部的观点,我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单谈勇气、单谈对商业逻辑的质疑,总会表现出一种欠缺考虑的幼稚。我们需要去掌握各种工具与方法,让自己的设计有能力飞过商业的高墙,实现设计真正的价值(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部分,设计究竟是为了什么),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考手段和实用工具,这些很好,但仍不充分,我们需要的永远是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与更多的实践经验。

因此,很难说这本书带给我了什么,或许这本书中的章句拥有某种力量,能支撑我走过将来某个因设计而辗转难眠的深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